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释智严南朝宋 351 — 42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西凉州人
史失其姓。
以精进闻。
少寻师。
罽宾国摩天陀罗精舍。
受佛驮先尊者禅法。
三年有胜力。
佛驮器赏之。
西土道俗曰。
秦地乃有此道人耶。
秦因其增重。
佛驮跋陀者。
禅法之宗。
声名甚著。
请东游。
传法利生。
乃从俱还。
关中
久之跋陀僧挤嫉。
匡山
因依止山东
禅诵而已。
义熙十三年
宋武西征。
还至山东
始兴王恢从驾过庐。
与两比丘
各禅坐寂然。
恢弹指。
皆举目即敛。
不与言。
恢心奇之。
加敬焉。
即启武帝
延还都。
初无肯行者。
乃行至都。
住始兴寺。
恢又造东郊寺居之。
即枳园也。
元嘉五年
沙门宝云
译普曜广博净四天王等经。
不受别请。
食时至。
持钵入聚落一饭。
跏趺终日。
自念少于戒有缺犯。
疑当见于弃法中。
乃航海至天竺
请异尊者决之。
尊者为入定。
登内院问慈氏。
慈氏曰。
已得戒。
大喜。
罽宾无疾而化。
寿七十八。
罽宾法。
比丘化者。
必分凡圣地。
以阇维之。
有精进实行。
而人未知之。
将阇维于凡地。
而重不可举。
至圣地而轻。
以故知得道也。
西凉洲人也。
才干清秀。
业行精恳。
菜蔬布衣。
博施慈爱。
□□又疑儿童时曾受五戒。
有所犯。
后受具足。
恐不得戒。
积年禅观。
不能自决。
大为忧苦。
遂更与弟子智羽智达。
汎海重至天竺
以事问罗汉。
罗汉复不能决。
乃为入定。
往兜率问弥勒。
弥勒答云得戒。
大欢喜。
于是步还罽宾
无疾而卒。
时年七十八。
弟子智羽智达。
传此语(云云)。
释智严
西凉州人
弱冠出家。
便以精勤著名。
纳衣宴坐蔬食永岁。
每以本域丘墟志欲博事名师广求经诰。
遂周流西国进到罽宾
入摩天陀罗精舍。
从佛驮先比丘咨受禅法。
渐深三年功踰十载。
佛驮先见其禅思有绪。
特深器异。
彼诸道俗闻而叹曰。
秦地乃有求道沙门矣。
始不轻秦类敬接远人。
时有佛驮跋陀罗比丘
亦是彼国禅匠。
乃要请东归欲传法中土。
跋陀嘉其恳至。
遂共东行。
于是踰沙越险达自关中常依随跋陀止长安大寺
顷之跋陀横为僧所摈。
亦分散憩于山东精舍。
坐禅诵经力精修学。
晋义熙十三年
宋武帝西伐长安剋捷旋旆。
涂出山东
始兴公王恢从驾游观山川至严精舍。
见其同止三僧各坐绳床禅思湛然。
至良久不觉于是弹指。
三人开眼俄而还闭。
问不与言。
心敬其奇访诸耆老。
皆云。
此三僧隐居求志洁法师也。
即启宋武帝延请还都。
莫肯行者。
既屡请恳至。
二人推随行。
怀道素笃礼事甚殷。
还都即住始兴寺。
性爱虚靖志避諠尘。
乃为于东郊之际更起精舍。
即枳园寺也。
前于西域所得梵本众经未及译写。
元嘉四年
乃共沙门宝云译出普曜广博净四天王等。
在寺不受别请。
常分卫自资。
道化所被幽显咸服。
有见鬼者
西州太社间鬼相语。
严公至当避易。
此人未之解。
俄而至。
聊问姓字果称智严
默而识之密加礼异。
仪同兰陵萧思话妇刘氏疾病。
恒见鬼来吁可骇畏。
时迎说法。
始到外堂。
刘氏便见群鬼迸散。
既进为夫人说经。
疾以之瘳。
因禀五戒。
一门宗奉。
严清素寡欲随受随施。
少而游方无所滞著。
禀性冲退不自陈叙。
故虽多美行世无得而尽传。
未出家时
尝受五戒有所亏犯。
后入道受具足。
常疑不得戒。
每以为惧。
积年禅观而不能自了。
遂更汎海重到天竺咨诸明达。
值罗汉比丘具以事问罗汉。
不敢判决。
乃为入定往兜率宫咨弥勒。
弥勒答
得戒。
大喜。
于是步归至罽宾
无疾而化。
时年七十八。
彼国法凡圣烧身各处。
虽戒操高明。
而实行未办。
始移尸向凡僧墓地。
而尸重不起。
改向圣墓则飘然自轻。
弟子智羽智远。
故从西来报此徵瑞。
俱还外国。
以此推信是得道人也。
但未知果向中间若深浅耳。
竺道生南朝宋 355 — 4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5—434 【介绍】: 即道生,俗称生公
南朝宋僧。
钜鹿人,寓居彭城
俗姓魏
幼从竺法汰出家,随师姓竺。
后游长安,从鸠摩罗什受业关中罗什门下有“四圣”、“十哲”,道生都预其列。
东晋安帝义熙五年还至建康,住青园寺。
入宋,深为文帝所敬重。
主张“顿悟成佛”、“一阐提人皆有佛性”等。
时大经未至,闻者难信,忤众被摈。
遂南下虎丘山
传说曾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石为点头。
后入庐山,预莲社。
卒于山中。
文帝元嘉七年,大本《涅槃》传到建业,一阐提有佛性,果如其说。
著述甚多,有《维摩》、《法华》诸经义疏及《善不受报义》、《顿悟成佛义》等,多已佚失,今存《法华经疏》。
全宋文·卷六十二
道生彭城人,师事法汰,初住龙光寺隆安中庐山,寻往长安,师事鸠摩罗什
义熙中南归,元嘉十一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出魏氏。
钜鹿人也。
客居彭城
世衣冠。
父为广威令。
生幼而卓异。
沙门竺法汰见之。
大惊曰。
此儿岂受功名富贵缚者耶。
而生亦欣然。
愿随归山中为弟子。
年十五。
便能讲授。
一时名流。
莫敢犯其词锋。
于是名震法苑。
庐山七年。
慧严慧睿长安
罗什受业。
什门英豪数百。
无有出其右者。
还都馆于青园寺。
宋太祖文皇帝特加礼敬。
方设大会。
地坐亲同众斋。
食至。
众疑日晚。
不敢下箸。
曰。
日未晚也。
才中耳。
生曰。
向日丽天。
今天言日中。
何得非中。
举钵便食。
一众从之。
大悦。
王弘范泰颜延之
皆造门结好。
生每以真丹所译经文。
未能尽达佛旨。
而学者又滞见闻。
然其所谓。
善不受报。
顿悟成佛。
惟忘言得旨者知之。
乃著二谛论。
佛性常有论。
法身无色论。
佛无净土论。
应有缘论。
皆网罗旧说。
发其渊奥。
皎如日星。
而或者憎嫉之。
已而涅槃泥洹前品。
先至秦京。
生熟读之曰。
一阐提人。
自当成佛。
此经未尽耳。
于是讲辈交攻之。
诬以为邪说。
据律当摈。
生白众誓曰。
若我所说。
不合经义。
愿于此身目见恶报。
若实契佛心。
愿舍寿时据狮子座。
乃受摈袖手南还。
仍馆青园。
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
有龙升天。
光射西壁。
改名龙光
众疑其异。
俄生果去青园。
而至吴之虎丘山
日竖石为听徒。
讲涅槃经。
至阐提有佛性处。
则谓石曰。
如我所说。
义契佛心否。
石皆为动。
若首肯之者。
遂还庐山销景岩。
及涅槃大本至南京
果言阐提皆有佛性。
生见而尉喜不自胜。
宋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庚子
升法座。
词音朗润。
听者悦悟。
俄麈尾堕地。
隐几而化。
释慧生者。
继止龙光。
有高行。
时号大小生以别之。
竺道生
本姓魏氏
钜鹿人
生而颖悟聪哲若神。
其父知非凡器爱而异之。
后值沙门竺法汰
遂改俗归依。
及年在志学便登讲座。
吐纳问辩辞清珠玉。
虽宿望学僧当时名士。
皆虑挫词穷莫敢詶抗。
年至具戒器鉴日深。
初入庐山幽栖七年。
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
故钻研群经。
万里从师不惮疲苦。
后游长安从什公受业。
关中僧众咸谓神悟。
还止青园寺。
宋太祖文皇深加叹重。
太祖设会。
帝亲同众御于地筵。
下食良久。
众咸疑日晚。
帝曰。
始可中耳。
生曰。
白日丽天。
天言始中。
何得非中。
遂取钵便食。
于是一众从之。
莫不叹其枢机得衷。
时涅槃后品未至。
生曰。
阐提皆当成佛。
此经来未尽耳。
于是文字之师。
诬生为邪摈而遣之。
生白众誓曰。
若我所说不合经义。
请于见身即见恶报。
若实契佛心愿舍寿时据师子座。
竟拂衣入吴之虎丘山
竖石为徒讲涅槃经。
至阐提有佛性处曰。
如我所说契佛心否。
群石皆首肯之。
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
龙升于天光影西壁。
因改寺名曰龙光。
时人叹曰。
龙既去生必行矣。
俄而投迹庐山肖影岩岫。
山中僧众咸共敬服。
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
果称阐提悉有佛性。
与生所说若合符契。
生既获斯经。
寻即讲说。
宋元嘉十一年
庐山升于法座讲说涅槃。
将毕忽见麈尾纷然而坠。
端坐正容隐几而卒。
竺道生
本姓魏
钜鹿人
寓居彭城家世仕族。
父为广戚
乡里称为善人。
生幼而颖悟聪哲若神。
其父知非凡器。
爱而异之。
后值沙门竺法汰
遂改俗归依。
伏膺受业。
既践法门俊思奇拔。
研味句义即自开解。
故年在志学便登讲座。
吐纳问辩辞清珠玉。
虽宿望学僧当世名士。
皆虑挫词穷。
莫敢酬抗。
年至具戒器鉴日深。
性度机警神气清穆。
初入庐山幽栖七年。
以求其志。
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
故钻仰群经斟酌杂论。
万里随法不惮疲苦。
后与慧睿慧严同游长安
从什公受业。
关中僧众咸谓神悟。
后还都止青园寺。
寺是晋恭皇后褚氏所立本种青处因以为名。
生既当时法匠。
请以居焉。
宋太祖文皇深加叹重。
太祖设会。
帝亲同众御于地筵。
下食良久。
众咸疑日晚。
帝曰。
始可中耳。
生曰。
白日丽天。
天言始中何得非中。
遂取钵便食。
于是一众从之。
莫不叹其枢机得衷。
王弘范泰颜延并挹。
敬风猷从之问道。
生既潜思日久彻悟言外。
乃喟然叹曰。
夫象以尽意。
得意则象忘。
言以诠理。
入理则言息。
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
多守滞文鲜见圆义。
若忘筌取鱼始可与言道矣。
于是校阅真俗研思因果。
乃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
又著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
笼罩旧说妙有渊旨。
而守文之徒多生嫌嫉。
与夺之声纷然竞起。
又六卷泥洹先至京师
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
乃说阿阐提人皆得成佛。
时大本未传。
孤明先发独见忤众。
于是旧学以为邪说讥愤滋甚。
遂显大众摈而遣之。
生于大众正容誓曰。
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
请于现身即表厉疾。
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
愿舍寿之时据师子座。
言竟拂衣而游。
初投吴之虎丘山
旬日之学徒数百。
其年夏雷震青园佛殿。
龙升于天光影西壁。
因改寺名号曰龙光。
时人叹曰。
龙既已去生必行矣。
俄而投迹庐山
销影岩岫。
山中僧众咸共敬服。
后涅槃大本至于南京
果称阐提悉有佛性。
与前所说合若符契。
生既获斯经寻即讲说。
宋元嘉十一年冬十一月庚子
于庐山精舍升于法座。
神色开朗德音俊发。
论议数番穷理尽妙。
观听之众莫不悟悦。
法席将毕忽见麈尾纷然而坠。
端坐正容隐几而卒。
颜色不异似若入定。
道俗嗟骇远近悲泣。
于是京邑诸僧内惭自疚追而信服。
其神鉴之至徵瑞如此。
仍葬庐山之阜。
初生与睿公及严观同学齐名。
故时人评曰。
发天真。
严观洼流得。
慧义彭享进。
寇渊于默塞。
生及睿公独标天真之目。
故以秀出群士矣。
关中僧肇始注维摩
世咸玩味。
生乃更发深旨显畅新异及诸经义疏。
世皆宝焉。
王微以生比郭林宗
乃为之立传旌其遗德。
时人以生推阐提得佛。
此语有据。
顿悟不受报等时亦为宪章。
宋太祖尝述生顿悟
沙门僧弼等皆设巨难。
帝曰。
若使逝者可兴。
岂为诸君所屈。
后龙光又有沙门宝林
初经长安受学。
后祖述生公
时人号曰游玄生。
著涅槃记及注异宗论檄魔文等。
弟子法宝亦学兼内外。
著金刚后心论等。
亦祖述生焉。
近代又有释慧生者。
亦止龙光寺
蔬食善众经兼工草隶。
时人以同寺相继。
号曰大小二生
佛驮跋陀罗晋末南朝宋初 359 — 4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9—429 【介绍】: 即佛驮跋陀
意译觉贤
东晋末南朝宋初僧人
天竺迦维罗卫人
幼丧父母,年十七出家,以禅律驰名。
游学罽宾,受业于大禅师佛陀斯那。
东晋安帝义熙四年,与沙门智严共至长安,大弘禅业,从者甚众。
鸠摩罗什友善,每有疑义,常共咨决。
终因宗派不同,为罗什门下谤黩,逼离关中,南走庐山,与慧远相见。
八年江陵,为刘裕所敬重,俱归扬都,止道场寺
译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十余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觉贤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裔也。
大父达磨提婆。
此云法天。
旅游北天竺
因家焉。
父达摩脩耶利。
此云法日。
与母俱蚤世。
跋陀养于舅氏三岁矣。
其从祖有鸠婆利者。
爱其慧敏。
度为沙弥
年十七。
业禅师佛大光。
既登具。
益精经律。
僧伽达多久与同学。
而识其神俊。
然所造诣则未之知也。
罽宾国
坐密室中跋陀遽来。
问何自。
曰。
暂往兜率致敬弥勒。
语卒不复见。
达知其已證圣矣。
秦沙门智严罽宾
跋陀宣授禅法于东土。
许之。
于是历六国。
交趾既附舶。
望见海岛指以语众欲游焉。
舟人以风顺不肯留。
俄而转风。
舶至岛下。
众咸以为神。
于是一舟听其进止。
有顷欲发。
跋陀又止之。
发者果覆没。
忽中夜呼众欲急发。
众方寐不应。
跋陀乃自整帆独发旋。
贼掠馀舶。
青州
闻什在长安
往从之。
什倒屣门迎大悦。
恨相得之晚。
议论发。
药谓什曰。
公所释未出人意。
而致高名何耶。
什曰。
吾年运已往。
学者妄相粉饰。
公雷同为高。
可乎。
秦太子泓延至东宫
对什论法。
问曰。
法云何空。
答曰。
众微成色。
色无自性。
故色常空。
又问。
既以极微破色。
空。
复云何破一微。
答曰。
诸师或破析一微。
我意不尔。
又问。
微是常耶。
答曰。
以一微故众微空。
以众微故一微空。
宝云译出此语。
不解其意。
皆谓跋陀所计。
微尘是常。
他日更请。
跋陀曰。
法不自生。
缘会故生。
缘一微故有众微。
微无自性。
则是空矣。
宁当言破一微乎。
秦既崇向出入宫阙者三千馀僧。
静退颓然而已。
偶谓弟子曰。
昨见天竺五舶俱发。
众闻为显异。
有弟子。
自言得阿含果。
有以飞语闻者。
祸起不测。
众多遁去。
不以为意。
僧䂮道恒曰。
佛犹不听说己所得法。
五舶之说。
何所穷诘。
又弟子诳惑。
互生异同。
于律有违。
理不同止。
笑。
慧观等四十馀人渡江。
姚兴惊。
等。
即遣使追之。
不可。
遂至匡山
沙门慧远
迎待甚勤敬。
遣门人昙邕
致书关中
解其摈事。
又请出译禅数诸经。
五舶果至。
江陵
道化益盛。
施者奔走焉。
跋陀不受。
持一钵行乞而已。
宋武帝太尉
刘毅
江陵
陈郡袁豹
长史随府。
跋陀尝从乞。
未餍辞退。
曰意似未足。
跋陀曰。
檀越施心有限耳。
呼左右益饭。
饭果尽。
大惭。
即问慧观而知其为人。
竟启太尉
请相见。
邀与俱止京师
道场寺沙门支法领。
于阗得华前分三万六千偈。
未有宣译。
内史孟顗
右军褚叔度
跋陀译之。
沙门法显
西域得僧祗律。
跋陀译。
语在传。
跋陀佛三昧经六卷。
泥洹及脩行方便等论十五部。
一百十七卷。
元嘉六年没。
寿七十二。
佛驮跋陀罗
此云觉贤
本姓释氏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之苗裔也。
幼丧父母从祖鸠婆利
闻其聪敏兼悼其孤露。
乃迎还度为沙弥
至年十七。
与同学数人俱以习诵为业。
众皆一月一日诵毕。
其师叹曰。
一日敌三十夫也。
及受具戒修业精勤。
博学群经多所通达。
少以禅律驰名。
常与同学僧迦达多
共游罽宾同处积载。
虽服其才明。
而未测其人也。
后于密室闭户坐禅。
忽见来。
惊问何来。
答云。
暂至兜率致敬弥勒。
言讫便隐。
知是圣人。
未测深浅。
后屡见贤神变。
乃敬心祈问。
方知得不还果
常欲游方弘化备观风俗。
会有秦沙门智严
西至罽宾睹法众清净。
乃慨然东顾曰。
我诸同辈斯有道志。
而不遇真匠发悟莫由。
即咨询国众孰能流化东土。
佥云。
佛驮跋陀
其人也。
既要请苦至。
遂悯而许焉。
于是舍众辞师。
裹粮东逝。
步骤三载绵历寒暑。
既度葱岭
路经六国。
国主矜其远化。
并倾怀资奉。
交阯乃附舶循海而行。
经一岛下。
以手指山曰。
可止于此。
舶主曰。
客行惜日调风难遇。
不可停也。
行二百馀里。
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
众人方悟其神。
咸师事之听其进止。
后遇便风同侣皆发。
曰。
不可动。
舶主乃止。
既而有先发者。
一时覆败。
后于闇夜之中忽令众舶俱发。
无肯从者。
自起收缆。
唯一舶独发。
俄尔贼至。
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
鸠摩罗什长安
即往从之。
什大忻悦。
共论法相振发玄微。
所悟益。
时秦主姚兴专志佛法。
供养三千馀僧。
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唯守静不与众同。
后语弟子云。
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
既而弟子传告外人。
关中旧僧咸以为显异惑众。
僧道恒等谓曰。
佛尚不听说己所得法。
先言五舶将至虚而无实。
又门徒诳惑互起同异。
既于律有违理不同止。
宜可时去勿得停留。
曰。
我身若流萍去留甚易。
但恨怀抱未伸。
以为慨然耳。
于是与弟子慧观等四十馀人。
俱发神志。
从容初无异色识真之众咸共叹惜。
道俗送者千有馀人。
姚兴闻去怅怏。
乃谓道恒曰。
沙门挟道来游欲宣遗教。
缄言未吐良用深慨。
岂可以一言之咎令万夫无导。
因敕令追之。
谓使曰。
诚知恩旨无预闻命。
于是率侣宵征。
南指庐岳
沙门释慧远久服风名。
闻至欣喜倾盖若旧。
以贤之被摈过由门人。
若悬记五舶止说在同意。
亦于律无犯。
乃遣弟子昙邕致书姚主及关中众僧解其摈事。
乃请出禅数诸经。
志在游化居无求安。
停山岁许。
复西适江陵
遇外国舶主。
既而讯访。
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者也。
倾境士庶竞来礼事。
其有奉施悉皆不受。
持钵分卫不问豪贱。
陈郡袁豹宋武帝太尉长史
宋武南讨刘毅
随府届于江陵
贤将弟子慧观乞食。
素不敬信。
待之甚薄。
未饱辞退。
曰。
似未足且复少留。
曰。
檀越施心有限。
故令所设已罄。
即呼左右益饭。
饭果尽。
大惭愧。
既而问慧观曰。
沙门何如人。
曰。
德量高远非凡所测。
深叹异以启太尉
太尉请与相见甚崇敬之。
资供备至。
俄而太尉还都。
请与俱归安道场寺
元嘉六年卒。
春秋七十有一。
(或云浮头婆驮。
梁言觉贤)。
天竺人也。
九岁失父母。
为外家所养。
年十七出家。
师令诵经。
五人同业。
四人一月
敌其一日。
博览经律。
精力过人。
笃好禅思。
遇境斯得。
雅游九次。
妙入八解。
同学僧伽达多
心相赏遇。
同游罽宾
闭室安禅。
先自念言曰。
无得觉我者也。
有顷忽见觉贤对倚弹指。
问曰。
何从得入。
答曰。
向往兜率。
见子意云无得觉我。
故相观耳。
方悟。
非凡夫人焉。
苦从谓问。
乃云得阿那含也。
佛驮跋陀罗
此云觉贤
本姓释氏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之苗裔也。
祖父达摩提婆
此云法天。
尝商旅于北天竺
因而居焉。
父达摩修耶利。
此云法日。
少亡。
三岁孤与母居。
五岁复丧母为外氏所养。
从祖鸠婆利
闻其聪敏。
兼悼其孤露。
乃迎还度为沙弥
至年十七与同学数人俱以习诵为业。
众皆一月
一日诵毕。
其师叹曰。
一日敌三十夫也。
及受具戒修业精勤。
博学群经多所通达。
少以禅律驰名。
常与同学僧伽达多共游罽宾
同处积载。
虽伏其才明。
而未测其人也。
后于密室闭户坐禅忽见来惊问何来。
答云。
暂至兜率致敬弥勒。
言讫便隐。
知是圣人未测深浅。
后屡见贤神变乃敬心祈问。
方知得不还果
常欲游方弘化备观风俗。
会有秦沙门智严
西至罽宾
睹法众清胜。
乃慨然东顾曰。
我诸同辈斯有道志。
而不遇真匠发悟莫由。
即咨讯国众。
孰能流化东土。
佥云有佛驮跋陀者。
出生天竺那呵利城
族姓相承世遵道学。
其童龀出家已通解经论。
少受业于大禅师佛大先。
先时亦在罽宾
乃谓曰。
可以振维僧徒宣授禅法者佛驮跋陀其人也。
既要请苦至。
遂悯而许焉。
于是舍众辞师裹粮东逝。
步骤三载绵历寒暑。
既度葱岭路经六国。
国主矜其远化。
并倾心资奉。
交趾乃附舶。
循海而行经一岛下。
以手指山曰。
可止于此。
舶主曰。
客行惜日调风难遇。
不可停也。
行二百馀里。
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
众人方悟其神。
咸师事之。
听其进止。
后遇便风同侣皆发。
曰。
不可动。
舶主乃止。
既而有先发者一时覆败。
后于闇夜之中忽令众舶俱发。
无肯从者。
自起收缆。
一舶独发。
俄尔贼至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
鸠摩罗什长安
即往从之。
什大欣悦。
共论法相振发玄微所悟益。
因谓什曰。
君所释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
什曰。
吾年老故尔。
何必能称美谈。
什每有疑义必共咨决。
秦太子泓欲闻说法。
乃要命群僧集论东宫
罗什数番往复。
什问曰。
法云何空。
答曰。
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虽色常空。
又问。
既以极微破色空。
复云何破微。
答曰。
群师或破析一微。
我意谓不尔又问。
微是常耶。
答曰。
以一微故众微空。
以众微故一微空。
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意。
道俗咸谓贤之所计微尘是常。
馀日长安学僧复请更释。
曰。
夫法不自生缘会故生。
缘一微故有众微。
微无自性则为空矣。
宁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
此是问答之大意也。
秦主姚兴专志佛法。
供养三千馀僧。
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
守静不与众同。
后语弟子云。
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
既而弟子传告外人。
关中旧僧咸以为显异惑众。
长安大弘禅业。
四方乐靖者并闻风而至。
但染学有浅深。
得法有浓淡。
浇伪之徒因而诡滑。
有一弟子。
因少观行。
自言。
得阿那含果。
未即检问。
遂致流言大被谤读。
将有不测之祸。
于是徒众或藏名潜去。
或踰墙夜走。
半日之中众散殆尽。
乃夷然不以介意。
时旧僧僧䂮道恒等谓曰。
佛尚不听说己所得法。
先言五舶将至虚而无实。
又门徒诳惑互起同异。
既于律有违理不同止。
宜可时去勿得停留。
曰。
我身若流萍。
去留甚易。
但恨怀抱未申。
以为慨然耳。
于是与弟子慧观等四十馀人俱发。
神志从容初无异色。
识真之众咸共欢惜。
白黑送者千有馀人。
姚兴闻去怅恨。
乃谓道恒曰。
沙门协道来游欲宣遗教。
缄言未吐良用深慨。
岂可以一言之咎令万夫无导。
因敕令追之。
报使曰。
诚知恩旨无预闻命。
于是率侣宵征。
南指庐岳
沙门释慧远久服风名。
闻至欣喜若旧。
以贤之被摈过由门人。
若悬记五舶止说在同意。
亦于律无犯。
乃遣弟子昙邕致书姚主及关中众僧解其摈事。
乃请出禅数诸经。
志在游化居无求安。
停止岁许。
复西适江陵
遇外国舶至。
既而讯访。
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者也。
倾境士庶竞来礼事。
其有奉遗悉皆不受。
持钵分卫不问豪贱。
陈郡袁豹宋武帝太尉长史
宋武南讨刘毅随府届于江陵
贤将弟子慧观乞食。
素不敬信。
待之甚薄。
未饱辞退。
曰。
似未足。
且复小留。
曰。
檀越施心有限。
故令所设已罄。
即呼左右益饭。
饭果尽。
大惭愧。
既而问慧观曰。
沙门何如人。
曰德量高邈非凡所测。
深叹异以启太尉
太尉请与相见甚崇敬之。
资供备至。
俄而太尉还都。
便请俱归安道场寺
仪范率素不同华俗。
而志韵清远雅有渊致。
师法师僧弼沙门宝林书曰。
斗场禅师甚有大心。
便是天竺王何风流人也。
其见称如此先是沙门支法领。
于阗得华前分三万六千偈。
未有宣译。
至义熙十四年
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即请为译匠。
乃手执梵文。
沙门法业。
慧严等百有馀人。
于道场译出。
诠定文旨。
会通华戎。
妙得经意。
道场寺犹有华严堂焉。
沙门法显
西域所得僧祇律梵本。
复请译为晋文
语在传。
其先后所出佛三昧海六卷。
泥洹及修行方便论等。
凡一十五部。
一百十有七卷为究其幽旨妙尽文意。
元嘉六年卒。
春秋七十有一矣。
此云觉贤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之苗裔也。
父少亡。
孤与母居。
五岁复丧母。
为外氏所养。
从祖鸠婆利
闻其聪敏。
悼其孤露。
乃迎还度为沙弥
至年十七。
与同学数人。
习诵为业。
众皆一月
一日诵毕。
其师叹曰。
一日敌三十夫也。
及受具戒。
修业精勤。
博学群经。
多所通达。
少以禅律驰名。
常欲游方弘化
会有秦沙门知严。
西至罽宾
慨然东顾曰。
我诸同辈有道志。
而不遇真匠。
发悟莫由。
即咨询国众。
孰能流化东土。
佥曰。
佛驮跋陀者。
可以振维僧徒
宣授禅法。
严要请苦至。
遂悯而许焉。
于是舍众辞师。
裹粮东逝。
步骤三载。
绵历寒暑。
既度葱岭
路经六国。
国王矜其远化。
并倾资。
奉至交趾
乃附舟海行。
经一岛下。
以手指山曰。
可止于此。
舶主曰。
客行惜日。
调风难遇。
不可停也。
行二百馀里。
忽风转吹舶。
还向岛下。
众人方悟其神。
咸师事之。
听其进止。
后遇便风。
同侣皆发。
曰。
不可动。
舶主乃止。
既而有先发者。
一时覆败。
后于闇夜之中。
忽令众舶俱发。
无肯从者。
自起收缆。
唯一舶独发。
俄尔贼至。
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
鸠摩罗什长安
即往从之。
什大欣悦。
共论法相。
振发占微。
多所悟益。
秦太子泓。
欲闻说法。
乃要命群僧。
集论东宫
罗什
数番往复什问曰。
法云何空。
答曰。
众微成色。
色无自性。
故唯色常空。
又问。
既以极微破色空。
复云何破一微。
答曰。
群师或破析一微。
我意谓不尔。
又问。
微是常耶。
答曰。
以一微空故众微空。
众微空故一微空。
宝云译出此语。
不解其意。
馀日长安学僧。
复请更释。
曰。
夫法不自生。
缘会故生。
缘一微。
故有众微。
微无自性。
则为空故一微空中无众微。
众微空中无一微。
秦主姚兴
专志佛法。
供养三千馀僧。
并往来宫阙。
盛修人事。
守静。
不与众同。
义熙十四年
吴郡内史孟顗
右卫将军褚叔度
为译匠。
手执华严梵文。
沙门法业。
慧义
慧严等。
百有馀人。
于道场译出诠定。
文旨会通。
妙得经意。
竺惠庆南北朝
广陵人也。
清心高邈。
识虑虚远。
不修世仪
专笃戒行。
温仁贞素。
雅有风德。
柔蔬时食。
少长一槩。
涉学经律。
汎研禅诵。
诵法华十地维摩思益。
虽不南面称法师
而理怀简表。
晋义熙中
游步长安
备浪道艺。
宋元喜时。
复入庐山
求诸德胜
时荆杨大水。
襄淩浩汗。
庆始达。
小雷景风总至。
同侣强力先皆入浦。
庆船迟重。
后来未及。
杨侯鼓怒。
耸浪浮天。
庆生平计尽。
愿望唯佛。
于是诵念观世音。
心无异向。
岸上之人望见其船。
匝风截浪。
状若人牵。
俄顷之间。
安全到岸。
于是散落嚣磨。
澄心净域。
游处之地。
莫不弘道。
三归五戒弟子。
贵贱数万人。
举言发响。
如风靡草。
盛造经书。
频营法集。
春秋六十有二。
元喜二十九年卒(云云)。
宗炳南朝宋 375 — 44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5—443 【介绍】: 南朝宋南阳涅阳人字少文
宗承孙。
好琴书,善图画,精于言理。
曾入庐山,就释慧远考寻文义,屡征不应。
好山水,爱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结宇衡山,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
古有《金石灵》曲,久已绝响,唯能通,文帝乐师观从之就学。
全宋文·卷二十
字少文南阳涅阳人
晋太元隆安间刺史殷仲堪桓玄主簿,举秀才,不就。
义熙中武帝荆州,辟主簿
后召为太尉参军,又辟太尉掾
宋受禅,徵太子舍人
文帝即位,征通直郎东宫建,征太子中舍人庶子衡阳王义季命为咨议参军,皆不就,有集十六卷。
释宝云南朝宋 376 — 44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不知何许人。
少往来凉州
有学行。
静退不交世务。
忘身求法。
晋隆安元年
西域
法显智严相继遍游诸国。
罗刹之野。
闻天鼓声。
释迦遗迹。
多所瞻礼。
善梵语。
学旁行书。
后还长安
跋陀禅师游。
跋陀匡山
亦随。
所至混迹。
久之来归。
安止道场寺
译无量寿诸经。
又住六合寺。
译佛本行赞经。
元嘉二十六年终。
寿七十四。
河北人也。
志局简正。
师友称之。
太元十四年
庐山
时年十八矣。
值造波若台。
通债少僧贞石筑土。
投一石。
石相击。
误中一犊子死。
惭恨惆怅。
弥历年所。
隆安元年
乃辞入西域
誓欲眼都神迹。
躬行忏悔。
遂游于阗
天竺诸国。
智严法显发轸。
是同游造各异。
陀历国
见金薄弥勒成佛像。
整高八丈。
于像下。
箅诚启忏。
五十日。
夜见神光照烛皎然如曙。
观者盈路。
彼诸宿德沙门
灵辉数见()。
释宝云
未详氏族。
凉州人
少出家精勤有学行。
志韵刚洁不偶于世。
故少以方直纯素为名。
而求法恳恻亡身殉道。
志欲躬睹灵迹广寻经要。
遂以晋隆安之初远适西域
法显智严先后相随。
涉履流沙登踰雪岭。
勤苦艰危不以为难。
遂历于阗天竺诸国备睹灵异。
乃经罗刹之野闻天鼓之音。
释迦影迹多所瞻礼。
在外域遍学梵书。
天竺诸国音字诂训悉皆备解。
后还长安
禅师佛驮跋陀业禅进道。
俄而禅师横为僧所摈。
徒众悉同其咎。
亦奔散。
庐山释慧远解其摈事。
共归京师安道场寺
众僧以志力坚猛弘道绝域。
莫不披衿咨问敬而爱焉。
译出新无量寿。
晚出诸经多云所治定。
华戎兼通音训允正。
之所定众咸信服。
关中沙门竺佛念善于宣译。
于符姚二代出众经。
江左译梵莫踰于
故于晋宋之际。
弘通法藏。
沙门慧观等。
咸友而善之。
性好幽居以保闲寂。
遂适六合山寺。
译出佛本行赞经。
山多荒民俗好草窃。
说法教诱多有改更。
礼事供养十室而八。
顷之道场慧观临亡请还都总理寺任。
不得已而还。
居道场岁许。
复更还六合。
元嘉二十六年终于山寺。
春秋七十有四。
其游履外国。
别有记传。
僧彻南朝宋 383 — 45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王氏。
太原人
初客寄襄阳
年十六。
庐山远公
公异之。
问曰。
宁有出家志邪。
对曰。
尘离俗。
是其本心。
成就法器。
当烦匠者。
笑曰。
种性已能无畏。
它日其可量哉。
于是落发。
以精究经论。
文学有称于时。
尝至山南。
拊寒松而舒啸。
谷风至。
山鸟和鸣。
超然自得。
因而问
律禁丝管。
绝歌舞。
固也。
若乃一吟一啸。
可得为乎。
曰。
以散乱言之。
皆谓违法。
于是终身不妄谈笑。
使讲小品。
辨倾辈流。
难者不能折。
南游止江陵五层寺。
彭城王义康所敬。
元嘉二十九年没。
寿七十。
僧彻
姓王
太原晋阳人
少孤兄弟二人寓居襄阳
年十六入庐山远公
见而异之。
问曰。
宁有出家意耶。
对曰。
尘离俗固其本心。
绳墨镕钧更唯匠者。
曰。
君能入道当得无畏法门。
于是投簪委质从受业。
遍学众经尤精波若。
又以问道之暇亦厝怀篇牍。
至若一赋一咏辄落笔成章。
尝至山南攀而啸。
于是清风集众鸟和鸣。
超然有胜气。
退还咨
律制管弦戒绝歌舞。
一吟一啸可得为乎。
曰。
以散乱言之皆为违法。
由是乃止。
至年二十四令讲小品。
时辈未之许。
及登座词旨明析。
听者无以折其锋。
谓之曰。
向者勍敌并无遗力。
汝城隍严固攻者丧师。
反轸能尔。
良为未易。
由是门人推服焉。
亡后南游荆州江陵城内五层寺。
晚移琵琶寺
彭城王义康仪同萧思话等。
并从受戒法。
筵请设斋。
穷自下馔。
宋元嘉二十九年卒。
春秋七十。
刺史南谯王刘义宣为造坟圹。
荆州上明有释僧庄者。
亦善涅槃及数论。
宋孝武初被敕下都
称疾不赴。
雷次宗南朝宋 386 — 4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6—448 【介绍】: 南朝宋豫章南昌人字仲伦
少入庐山,事沙门慧远
笃志好学,尤明《三礼》、《毛诗》,隐退累征不就。
宋文帝元嘉十五年,于鸡笼山开馆教授,聚徒百余人。
后又筑招隐馆于钟山西岩下,为皇太子诸王讲《丧服经》。
次宗不入公门,乃使自华林东门入延贤堂就业。
全宋文·卷二十九
次宗字仲伦豫章南昌人,本州辟从事员外散骑侍郎、征并不就。
元嘉中征至京师,开馆于鸡笼山,聚徒教授
给事中,不就,加散骑侍郎
冯伯达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建昌人
相传有神术。
文帝元嘉中尝水路南行,连日阻风,因谓船主曰:“欲得速还,但安眠勿开眼。
”其夜闻舟去如飞,迅若电逝,声喇喇如行树杪,未晓已达舍。
后遁入庐山,不知所终。
释慧安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不知何许人。
有讲学。
幼诵经。
三十馀万言
沙门
庐山凌云寺
学者自远而至。
尝投一杖。
光色香洁。
上有旁行字。
人无识者。
云得之西域僧。
罗什见之惊曰。
杖乃随子游乎。
译其字曰。
本生天竺娑罗林。
南方丧乱草付兴。
后得罗什道教隆安。
以杖付西域僧波沙那以归。
宋元嘉中殁。
释慧安
未详是何人。
蔬食精苦。
学通经义兼能善说。
又以专戒见称。
诵经四十馀万言
庐山云寺
学徒云聚千里从风。
常捉一杖云。
西域僧所施。
杖光色灼彻亦颇有香气。
上有梵书人莫能识。
后入关诣罗什捉杖自随。
什见杖惊曰。
此杖乃在此间耶。
因译其字云。
本生天竺娑罗林。
南方丧乱草付兴后得罗什道教隆。
安后以杖嚫外国僧波沙那。
那赍还西域
宋元嘉中卒于山寺。
释慧观南朝宋
全宋文·卷六十三
慧观俗姓崔清河人,初咨慧远,北访罗什
元嘉中,终京师道场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崔氏。
清河人
十岁以警慧称。
弃家为沙门
始诣庐山远公
又诣长安从什公。
于是精通奥义。
学者所至围绕。
什既没。
乃游荆州
州将司马休之
建高惺寺以延之。
化行荆楚间。
武平荆州
见观如旧识
文帝中郎从行。
尤相敬爱。
载还建邺
道场寺
元嘉三年上巳
驾幸曲水
公卿毕集。
亦至。
诏皆赋诗。
先就以献句。
有奇胜之韵。
大悦。
以示百官。
皆叹服其高材。
殁年七十一。
同时有僧馥者。
亦著述有高行。
释慧观
姓崔
清河人
十岁便以博见驰名。
弱年出家游方受业。
晚适庐山又咨禀慧远
闻什公入关。
乃自南徂北。
访覈异同详辩新旧。
风神秀雅思入玄微。
时人称之曰。
通情则生融上首。
精难则肇第一。
乃著法华宗要序以简什。
什曰。
善男子。
所论甚快。
君小却当南游江汉之间善以弘通为务。
什亡后乃南适荆州
州将司马休之甚相敬重。
于彼立高悝寺。
使夫荆楚之民回邪归正者。
十有其半。
宋武南伐休之江陵相遇。
倾心待接依然若旧。
因敕与西中郎游。
文帝也俄而还京止道场寺
既妙善佛理探究老庄。
又精通十诵博采诸部。
故求法问道者日不空筵。
元嘉初三月上已车驾临曲水宴会。
朝士赋诗。
即坐先献。
文旨清婉事适当时。
琅琊王僧达庐江何尚之。
并以清言致款结赏尘外。
宋元嘉中卒。
春秋七十有一。
著辩宗论论顿悟渐悟义及十喻序赞诸经序等。
皆传于世。
道场寺又有僧馥者。
澧泉人
专精义学注胜鬘经。
又有法业。
长安人
善大小品及杂心。
蔬食节己。
晋陵公主为起南林寺。
后遂居焉。
释慧睿南朝宋
全宋文·卷六十二
慧睿冀州人,游历诸国,还憩卢山
入关,受什公咨禀,后适京师,住乌衣寺,元嘉中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冀州人
史失其氏。
少出家。
以精苦称。
游方至
为盗所略。
使牧羊野。
中有商客。
见而异焉。
问三藏义。
无不综达。
于是为出金。
赎法服还著之。
西游至南天竺。
凡音译训诂。
无不通。
还馆庐山
闻什公在关中
抠衣往受业焉。
晚居建邺乌衣寺讲授。
学者如云。
彭城王义康
请以为师。
苦辞三返。
然后许。
王要至其第。
授戒法。
曰。
礼闻来学。
未闻往教。
王大愧服。
诣座下。
施之貂裘。
直三十万。
以坐而未尝御。
谢灵运每从问经奇字。
为著十四音训。
序以条列梵汉旨义。
元嘉中没。
寿八十五。
释慧睿
冀州人
少出家执节精峻。
常游方而学经。
行蜀之西界为人所抄掠。
常使牧羊。
有商客信敬者。
见而异之。
疑是沙门
请问经义无不综达。
商人即以金赎之。
既还袭染衣。
笃学弥至。
游历诸国。
乃至南天竺界。
音译诰训殊方异义无不必晓。
后还憩庐山
俄又入关从什公咨禀。
后适京师止乌衣寺讲说众经。
皆思彻言表理契环中。
宋大将军彭城王义康请以为师。
再三乃许。
王请入第受戒。
曰。
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康大以为愧。
乃入寺虔礼祇奉戒法。
后以貂裘奉
不著常坐之。
王密令左右求买酬三十万。
曰。
虽非所服既大王所施。
聊为从用耳。
陈郡谢灵运笃好佛理。
殊俗之音多所达解。
乃咨以经中诸字并众音异旨。
于是著十四音训叙。
条列梵汉。
昭然可了。
使文字有据焉。
宋元嘉中卒。
春秋八十有五矣。
陆修静南朝宋 406 — 4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6—477 【介绍】: 南朝宋道士吴兴东迁人
出身士族。
少宗儒学,博通典籍。
长慕道术,遗弃妻子,隐云梦山修道。
文帝元嘉末,至京师,受文帝尊崇。
孝武帝大明五年,隐居庐山,传与陶潜慧远交游。
明帝泰始三年,再至京师明帝为作崇虚馆,整理道教经典。
泰始七年,撰上《三洞经书目录》,为后之《道藏》奠定基础。
又广制道教斋醮仪范,以为典式。
后称简寂先生,为南朝道教一代宗师。
著述多佚,今《道藏》中有《灵宝经目序》、《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等。
僧瑜南朝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生周氏
吴兴馀杭人
年十二。
沙门
尝与昙温慧光。
庐于山南。
号招隐
常曰。
结果三涂。
情形故也。
情将尽矣。
形亦宜捐。
其远追药王焚身之轨可也。
于是诵药王品。
以即火聚。
时年四十四。
后有双桐。
生其室。
世号双桐和尚
僧瑜
姓周
吴兴馀杭人
弱冠出家。
业素纯粹。
元嘉十五年
与同学昙温慧光等。
庐山南岭共建精舍。
名曰招隐
常以为结累三涂情形故也。
情将尽矣形亦宜损。
药王之𨅊独何云远。
于是屡发言誓始契烧身。
宋孝建二年六月三日
集薪为龛。
并请僧设斋。
告众辞别。
是日云雾晦合密雨交零。
乃誓曰。
若我所志克明天当清朗。
如其无感便当滂注。
使此四辈知神应之无昧也。
言已云景明霁。
至初夜竟便入薪龛中。
合掌平坐。
药王品。
火焰交至犹合掌不散。
道俗知者奔赴弥山。
并稽首作礼。
愿结因缘。
咸见紫气腾空久之乃歇。
时年四十四。
其后旬有四日
房中生双梧桐。
根枝丰茂。
巨细相如
贯壤直耸。
遂成连树理。
识者以为娑罗宝树剋炳泥洹。
瑜之庶几故现斯證。
因号为双桐沙门
吴郡张辩为平南长史
亲睹其事。
具为传赞。
赞曰。
悠悠玄机。
茫茫至道。
出生入死。
孰为妙宝(其一)。
自昔药王
殊化绝伦。
往闻其说。
今睹斯人(其二)。
英英沙门
慧定心固。
凝神紫气。
表迹双树(其三)。
其德可乐。
其操可贵。
文之作矣。
式飘髣髴(其四)。
释道温南朝宋
全宋文·卷六十三
道温俗姓皇甫安定朝那人,师事远公,入宋,至大始初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生皇甫氏
玄晏先生之后也。
庐山远公长安什公
襄阳檀溪寺。
善大乘诸经。
樊沔间。
师宗之。
吴国张邵襄阳
子敷尝听讲还。
何如。
敷曰。
义解足以析微。
道心莫之能测。
躬往候之。
后从容谓曰。
法师如不弃。
当处以别驾
即日引去。
曰彼且桎桔我矣。
叹恨。
孝武建初中
江陵诏至京师
中兴寺
大明中
诏为都邑僧主
四年皇太后
造普贤像成。
就寺斋房庆赞。
感应真之瑞。
赐钱五十万。
诏辟斋房。
为天安寺。
太始中殁。
寿六十五 有沙门僧庆
善三论。
惠定善涅槃毗昙。
僧嵩者亦以能讲授闻。
但莫年邪执。
死时舌本先烂云。
释道温
姓皇甫
安定朝那人
高士谧之后也。
少好琴书事亲以孝闻。
年十六入庐山远公受学。
后游长安复童寿
元嘉中还止襄阳檀溪寺。
善大乘经兼明数论。
樊邓学徒并师之。
吴国张邵襄阳
子敷随之。
敷听讲还。
问。
何如。
敷曰。
义解足以析微。
道心未易可测。
躬往候之。
方挹其神俊。
后从容谓曰。
法师傥能还俗当以别驾相处。
曰。
檀越乃以桎梏诱人。
即日辞往江陵
追之不及叹恨。
孝建初被敕下都中兴寺
大明中敕为都邑僧主
路昭皇太后大明四年十月八日造普贤像成。
于中兴禅房设斋。
所请凡二百僧。
列名同集。
人数已定。
于时寺既新构严卫甚肃。
忽有一僧。
晚来就座风容都雅。
举堂嘱目。
与斋主共语百馀许言。
忽不复见。
检问防门。
咸言不见出入。
众乃悟其神人。
时既为僧主
乃列言秣陵白。
皇太后睿鉴冲明圣符幽洽。
涤思净场研衿至境。
固以声藻宸内事虚梵表。
乃创思镕斲栖写神华。
摸造普贤来仪盛像。
宝倾宙珍妙尽天饰。
所设斋讲讫今月八日
䞋会有限名簿素定。
引次就席数无盈减。
转经明半景及昆吾
忽睹异僧预于座内。
容止端严气貌秀发。
举众惊嗟莫有识者。
斋主问曰。
上人何名。
答曰。
名慧明
住何寺。
答云来自天安。
言对之间倏然不见。
阖席悚愧。
遍筵肃虑。
以为明祥所贲幽应攸阐。
紫山可觌华台不远。
盖闻至诚所感还景移纬。
澄心所殉发石开泉。
况帝德涵运皇功懋洽。
仁洞乾遐理畅冥外。
故上王盛士。
剋表大明之朝。
劝发妙身。
躬见龙飞之室。
适若因陛下慧烛海隅明华日月。
故以慧明为人名。
继天兴祚。
式垂无疆。
故以天安为寺称。
神基弥远道政方凝。
九服咸太万寓齐悦。
谨列言属县以显天休。
县即言郡。
京兆尹孔灵符以事表闻。
诏仍改禅房为天安寺。
以旌瑞焉。
后累当讲任。
禀味之宾填委相属。
精勤导物数感神异。
帝悦之。
赐钱五十万。
时人为之语曰。
帝主倾财温公率则。
上天怀感神灵降德。
宋太始初卒。
春秋六十有九。
中兴寺复有僧庆慧定僧嵩。
并以义学显誉。
庆善三论为时学所宗。
定善涅槃及毗昙。
亦数当元匠。
嵩亦兼明数论。
末年僻执谓佛不应常住。
临终之日舌本先烂焉。
释法瑗南齐 409 — 48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辛氏
陇西人
毗之后。
其父有子三。
伯原明仕
官至尚书
仲为沙门
号法爱
其季也。
师事梁州沙门慧开
不测人也。
而钟爱曰。
他日于佛法当有力。
使游学四方。
依道场慧观乃入庐山脩禅。
宋文帝访能述生公顿悟义者。
江州刺史庾登之
闻。
诏问之。
伸辩详明。
何尚之叹曰。
吾以谓生公殁后。
微言永绝。
今日复闻象外之谈。
所谓天未丧斯文也。
南平王西阳王皆师事之。
庐山注胜鬘。
经天保构成。
居之。
王景文至。
值方讲。
景文叹曰。
所举皆所未闻。
所指皆出意表。
真法中龙也。
湘宫成。
又诏居之。
临幸听法。
公卿毕集。
时以为荣。
至齐文慧。
又请住灵根寺。
太尉王俭有重名。
特设一榻。
次延之。
他人莫与也。
永明七年殁。
寿八十一。
释法瑗
姓辛
陇西人
辛毗之后。
长兄源明仕伪魏为大尚书
第二兄法爱亦为沙门
解经论兼数术为芮芮国师
俸以三千户。
幼而阔达倜傥殊群。
路见贫寒辄脱衣为惠。
初出家事梁州沙门慧开
懿德通神。
时人谓得初果。
曰。
汝情悟若此必能纲总末化。
宜竞力博闻无得独善。
于是辞游学。
经涉燕赵去来邺洛。
值胡寇纵横关陇鼎沸。
冒险履危学业无怠。
元嘉十五年梁州
因进成都
后东适建邺依道场慧观为师。
笃志大乘傍寻数论。
外典坟素颇亦披览。
后入庐山守静味禅。
澄思五门游心三观。
顷之刺史庾登之请出山讲说。
文帝访觅述生公顿悟义者。
乃敕下都
使顿悟之旨重申宋代。
何尚之闻而叹曰。
常谓生公殁后微言永绝。
今日复闻象外之谈。
可谓天未丧斯文也。
敕为南平穆王铄五戒师。
孝武即位
敕为西阳王子尚友。
辞疾不堪。
久之获免。
因庐于方山
注胜鬘及微密持经。
论议之隙时谈孝经丧服。
后天保改构请居之。
因辞山出邑纲维寺网。
刺史王景文往侯。
正值讲丧服。
问论数番称善而退。
明帝造湘宫新成。
大开讲肆妙选英僧。
敕请充当法主
乃降跸法筵。
公卿会座。
一时之盛观者荣之。
后齐文惠又请居灵根。
因移彼寺。
太尉王俭门无杂交。
唯待若师。
书语尽敬。
齐永明七年卒。
春秋八十一矣。
时灵根寺又有法常智兴。
并博通经论数当讲说。
常乃尤能剧谈。
为时匠所惮。
而性甚刚梗。
不偶人俗。
僧远南齐 414 — 4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4—484 【介绍】: 南朝齐僧。
渤海重合人
本皇氏子。
其先为北地皇甫氏,避难海隅改姓皇
沙门道凭受学出家。
宋孝武帝时渡江住彭城寺。
后厌礼俗乃隐入钟山定林寺
萧道成曾至寺咨访,以老疾辞,未迎送。
齐朝建,萧道成齐高帝,再幸山寺,持操不动,乃遣使劳问而去。
居山蔬食五十余年,涧饮二十余年,世皆仰其高行。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皇氏
渤海重合人也。
年十六。
欲出家。
父母不听。
因剋苦忏诵。
又二年为沙门
道慧法师受学。
通大小乘经论。
宋大明中
彭城升明中
住牛落山龙渊寺。
年三十一。
乃于青州孙秦寺讲授。
吐词清彻。
风度凝远。
一座尽倾。
琅琊王僧达有重名于时。
特敬礼。
造寺以延之。
性仁慈。
行青园。
脱衣以衣寒者。
乞食以食饥者。
时大疫。
病者相枕。
人人料理之。
死者为葬。
如骨肉。
里中化其孝敬。
王子鸾造新安寺
荐其毋殷贵人
诏选天下奇德。
应选。
被徵。
大明六年九月
右司谏言。
臣闻。
邃拱凝居。
非期宏峻。
奉跪槃伏。
岂止让恭。
将以昭张四维。
缔制八寓。
故虽儒法支派。
名墨条流。
至于崇亲严上。
厥繇摩爽。
唯浮屠教特异于此。
臣等参议以为。
沙门接见。
皆当尽礼敬之容。
诏曰可。
远闻叹曰。
我剃头沙门
本出家求道。
何关于帝王
即曰谢病。
移止定林。
明帝践祚。
为师。
不答。
建平王景素以栖玄寺致远。
又不答。
齐太祖将传位。
入山访
辞以老病。
足不垂床。
太祖诣床下。
咨访委悉。
及登位。
复驾幸房。
以房閤狭小。
不容舆盖。
驻辇遣使问候而去。
前后居山五十馀年。
初犹食。
食不继。
遂饮涧二十年。
齐永明二年正月
示疾。
文宣二王。
侍剂药。
没寿七十一。
以书与沙门法献曰。
上无常。
弟子夜中已自知之。
上此去。
甚得好处。
不必增悲也。
诸佳非一二。
见法师
方可叙瑞梦耳。
今正宜为作功德。
所须可具疏来也。
竟陵王文宣王为塔于南山
僧远
姓皇
勃海重合人
其先北地皇甫氏
避难海隅故去甫存皇焉。
幼而乐道。
年十六欲出家。
父母不许。
因蔬食忏诵晓夜不辍。
年十八方获入道。
时有沙门道慧
高才秀德声盖海岱。
从受学。
通明数论贯大小乘。
宋大明中
度江住彭城寺。
升明中于小丹阳牛落山立精舍。
名曰龙渊。
年三十一。
始于青州孙泰寺南面讲说。
言论清畅风容秀整。
坐者四百馀人莫不悦服。
琅琊王僧达才贵当世。
藉甚风素延止众造寺。
赒贫济乏身无留财。
有玄绍比丘
每给以金贝。
让而弗受。
尝一时行青园。
闻里中得时气病者。
悯而造之。
见骈尸侣病者数人。
人莫敢近。
深加痛惋。
留止不忍去。
因为告乞敛死抚生。
恩加骨肉。
新安孝敬王子鸾
为亡所生母殷贵妃新安寺
敕选三州招延英哲。
小山法瑶南涧显亮。
俱被徵召。
皆推为元举之首。
大明六年九月有司奏曰。
臣闻邃拱凝居非期宏峻。
拳跪槃伏岂止敬恭。
将欲昭张四维缔制八宇。
故虽儒法枝派名墨条流至于崇亲严上。
厥繇靡爽。
唯浮图为教逿自龙裔。
宗旨缅邈微言沦
拘文蔽道在末弥扇。
遂乃凌越典度偃居尊戚。
失随方之妙迹。
迷制化之渊美。
夫佛法以谦俭自牧。
惠虔为道。
不轻比丘遭人必拜。
目连桑门遇长则礼。
宁有屈膝四辈而间礼二亲。
稽颡耆腊而直骸万乘者哉。
咸康创议元兴载述。
而事屈偏党道挫馀分。
今鸿源遥洗群流仰镜。
九仙赆宝百神从职。
而畿辇之内含弗臣之氓。
阶席之间延抗礼之客。
惧非所以澄一风范详示景则者也。
臣等参议以为沙门接见皆当尽虔礼敬之容。
依其本俗则朝徽有序乘方兼矣。
帝虽颇信法而久自骄纵。
故奏上之日诏即可焉。
时叹曰。
我剃头沙门本出家求道。
何关于帝王
即日谢病仍隐迹上定林山。
景和之中此制又寝。
还遵旧章。
宋明践祚请为师。
竟不能致。
其后山居逸迹之宾。
傲世陵云之士。
莫不崇踵山门展敬禅室。
庐山何点汝南周颙。
齐郡明僧绍濮阳吴苞
吴国张融
皆投身接足咨其戒范。
后宋建平王景素谓栖玄寺。
是先王经始。
既等是人外。
欲请居之。
慇勤再三遂不下山。
齐太祖将升位入山寻固辞老疾。
足不垂床。
太祖躬自降礼咨访委悉。
及登禅复銮驾临幸将诣房。
房阁狭小不容舆盖。
太祖欲见
持操不动。
太祖遣问卧起。
然后转跸而去。
曾不屑焉。
至于寝疾。
文惠文宣伏膺师礼。
数往参候。
时贵卿士往还不绝。
蔬食五十馀年。
涧饮二十馀载。
游心法苑缅想人外。
高步山门萧然物表。
齐永明二年正月卒于定林上寺。
春秋七十有一。
帝以致书于沙门法献曰。
上无常。
弟子夜中已自知之。
上此去甚得好处。
诸佳非一不复增悲也。
一二迟见法师方可叙瑞梦耳。
今正为作功德。
所须可具疏来也。
竟陵文宣王又书曰。
远法师一代名德志节清高。
潜山树美四海餐风。
弟子闇昧谬蒙师范。
方欲仰禀仁化用洗烦虑。
不谓比疾奄成异世。
悲痛之心特不可忍。
上即业行圆通旷劫希有。
弟子意不欲遗形影迹杂处众僧墓中。
得别卜馀地。
是所愿也。
方应树刹表奇刻石铭德矣。
即为营坟于山南立碑颂德。
太尉琅琊王俭制文。
时定林上寺又有法令慧
并善经论继誉于焉。
僧印南齐 419 — 48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生朱氏
寿春人
少沈厚。
耐劳苦。
弃家得度。
彭城昙度
受三论。
又从庐山慧龙。
受法华义。
京师中兴寺
大明中
徵君何默。
为法匠。
以大阐讲席。
听者七百馀人。
学虽博涉。
而偏嗜法华。
故捉麈尾者。
凡二百五十二遍。
永明元年没。
寿六十五。
僧印
姓朱
寿春人
少而神思沈审安苦务学。
初游彭城昙度受三论。
既擅步一时四远依集。
禀味钻研穷其幽奥。
后进往庐山
从慧龙咨受法华。
龙亦当世著名。
播于法华宗旨。
偏功构彻独表新异。
于是东适京师中兴寺
复陶思涅槃及馀经典。
宋大明中徵君何点僧大集。
为法匠。
听者七百馀人。
司徒文宣王东海徐孝嗣
并挹敬风猷屡请讲说。
戒行清严禀性和穆。
含恕安忍憙愠不彰。
时仗气之徒。
问论中间。
或厝以嘲谑。
神彩夷然曾无外意。
虽学涉众典而偏以法华著名。
讲法华凡二百五十二遍。
齐永元元年卒。
春秋六十有五矣。
翟法赐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寻阳柴桑人翟矫子。
少守家业,立室于庐山顶,丧亲后,不复归家。
不食五谷,以兽皮或结草为衣。
征辟皆不就。
后家人寻求,复远徙,遁迹幽深。
卒于岩石间。
僧宝志南朝宋 418 — 5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8—514 【介绍】: 或作保志宝志
世称宝公或志公
南朝僧。
金城人
俗姓朱
少出家于京师道林寺,师事沙门僧俭,修习禅业。
宋明帝泰始中,出入钟山,往来都邑
好作预言,语如谶记,当时帝王士庶皆视为神僧而信奉之。
齐武帝迎入华林园梁武帝准其出入禁内。
全梁文·卷七十一
宝志一作保志俗姓朱金城人宋泰始中年已五六十,俗呼为志公
齐永明中迎入华林园,寻住东宫后堂,天监十三年卒,葬钟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测之人也。
宋元嘉中
金陵人朱氏妇于上巳日
闻儿啼鹰巢中。
梯树得之。
养以为子。
方面莹彻如镜。
手足皆鸟爪。
七岁去。
钟山大沙门僧俭。
为童子。
长而落发。
脩习禅观。
坐必阅旬浃。
久之。
忽无定居。
多来往皖山剑领之下。
发而徒跣。
著锦袍。
饮啖同流俗。
恒以剪刀。
及镜缣帛等。
负之柱杖而。
趋经聚落。
儿童哗逐之。
或微索酒。
或累日不食。
尝从食鲙者。
求鲙。
食者与而心非之。
即吐水中皆成生鱼游去。
时时题诗。
初不可解。
后皆有验。
建元间。
异迹甚著。
丞相高嵩为武帝言之。
以礼自皖山
迎至都下
馆于陈征虏家。
辄自剺其面。
出十二首。
观世音相。
慈严妙丽。
倾都观叹。
后帝忿其惑众。
收付建康狱。
而游行市里。
不少变。
然在狱中者自若也。
一夕使吏取门外所食物。
且则文惠太子竟陵王以金钵盛饭。
满两舆送供。
建康吕文显以事启帝。
诏迎至禁中。
俄有诏屏除后宫。
为家人𡩷。
吏亦以例出公
已而犹见公于景阳山上。
比丘七辈行道。
帝怒使推验失所在。
吏曰。
公出久矣。
今在省中。
吏就视之。
则身如涂墨者。
帝闻而大惊。
陈显达江州殷齐之以大司马从行。
往辞公公。
引纸画鸦授之。
曰缓急可用也。
显达叛。
齐之遁去。
显达遣骑追之。
将及。
齐之窘甚。
时晚景嚑黑。
树林阴翳。
无所见群鸦噪其上。
因念公前日所授画。
意即匿其处以免。
鄱阳忠烈王饭公于私弟。
去则置荆枝于门上。
俄诏王领荆州
卫尉胡谐病。
以书邀屈。
语尤切。
公题其书尾曰。
明屈翌日果尸出。
僧法正欲以衣施而求之龙光罽宾两寺。
皆无有。
曰夜宿此黎明去矣。
厉侯伯。
公所厚善者。
又求之其家。
侯伯曰。
公昨就吾家行道倦。
今卧未兴。
求者视之。
笑而起。
公在花林园。
忽重著三布帽。
然亦不知何自得也。
俄而武帝崩。
文慧太子豫章文献王相继薨。
而齐亦自此季矣。
灵味寺沙门宝亮
欲施公衲帔。
未及有言。
公辄自来持帔去。
仲熊尝问己仕所至。
直解杖头左索。
掷予之。
仲熊后。
果至尚书左丞
永明中
馆东宫后堂。
旦暮每出入诸门无他。
末年忽褰衣疾走。
以避云。
门有血污人。
西昌郁林先令。
载尸寄故阉人徐龙驹家。
其犊车所过颈血涂。
户限皆满。
建武中
明帝诸生高士。
江泌忧之。
南康王子琳访公祸福。
公以香炉举覆其灰曰。
都尽都尽。
后皆如其语。
徐陵儿时。
父𢹂诣公。
公拊之曰。
天上石麒麟也。
屯骑偃谋不轨。
公见之戟手。
诟曰。
若欲斮头穴胸邪。
偃汗下不敢仰视。
梁受禅。
武帝以前朝过于禁锢。
至是诏释之。
尝问曰。
弟子烦惑未除。
何以治之。
答曰十二。
又问。
十二之旨。
曰在书字时节刻满中。
又问。
何时得净心脩习。
曰安乐禁。
又问年祚远近曰。
元嘉元嘉
欣然。
以为享祚倍宋文之年。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
而雨不降。
谓左右曰。
吾病不差。
就官乞活。
傥不奏白。
官应得祸。
即上启愿于华光殿。
讲胜鬘经请雨。
即命沙门法云讲之。
终夕而雪。
又以刀横水盂上。
良久雨。
初繁刑。
公假以神力。
令见高祖受极苦于地下。
自是省刑。
诏画工张僧繇写公像。
藏禁中僧繇下笔辄不自定。
扣头哀恳。
公笑曰。
毗婆尸佛蚤留心。
直至如今不得妙。
偶同公临江。
纵望。
有物溯流而上。
公举杖引之。
随杖至。
盖紫旃檀也。
供奉官俞绍雕公像。
顷刻而成。
神情如生。
大悦。
置内庭。
为子孙世世福。
法云寺云光师讲经。
天为雨华。
意其證圣。
夜于含光殿。
焚疏请约云光傅大士四老斋。
翌日。
云光不至。
公尝听法云讲法华。
至假使黑风。
问风果有否。
曰世谛故有。
第一义谛故无。
公曰。
若体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邪。
法云默然。
公则自为主客
辨难锋出。
一座莫有解者。
尝从容。
问国祚有流难否。
公指其喉视之。
侯景之乱。
尤追绎其言焉。
有僧一曰石头。
浮杯来谒
方与客棋。
吟曰杀之。
棋罢问。
僧所在。
侍卫奏适蒙旨。
已杀之矣。
嗟悼。
以问公。
公曰。
陛下前身蚯蚓也。
僧尝为锄草者。
误 杀蚯蚓。
今偿债耳。
天监十三年
公移花林园像置所居房。
闻之曰。
大师将去我耶。
是岁十二月忽命。
奏丝竹彻昼夜。
至六日终于兴皇寺临亡然一烛。
付后閤舍人吴庆以闻。
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嘱我乎。
昔与公临钟山之定林指前独龙冈阜曰。
此为阴宅。
则永其后。
曰。
谁当得之。
曰先行者得。
至是以金十二万。
易其地。
以葬焉。
皇女永康公主薨。
尽施其妆奁。
建浮图五层于其上。
且冠以无价宝珠云。
仍建开善精舍敕陆倕制铭干冢内。
王筠勒碑于寺门。
处处传其遗像焉。
毕工。
上幸其寺。
公忽见于间。
万众欢呼。
声震山谷。
敕谥广济大师
公显迹之始。
可五六十许。
及终亦不老。
有徐栖道者
年九十三。
自言是公外舅弟少公四岁计其亡时。
盖九十七矣。
释宝志
本姓朱氏
金城人
初朱氏妇闻儿啼鹰巢中。
梯树得之。
举以为子。
七岁依钟山僧俭出家修习禅业。
往来皖山剑水之下。
面方而莹彻如镜。
手足皆鸟爪。
江东道林寺。
至宋大始初忽如僻异。
居止无定饮食无时。
发长数寸常跣行街巷。
执一锡杖。
杖头挂剪刀及镜。
或挂一两匹帛。
齐建元中稍见异迹。
数日不食亦无饥容。
与人言始若难晓。
后皆效验。
时或赋诗言如谶记。
江东士庶皆共事之。
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
既旦人见其入市。
还检狱中犹在焉。
语狱吏。
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
汝可取之。
既而齐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
并送食饷
果如其言。
建康吕文显以事闻。
武帝即迎入宫居之后堂。
一时屏除内宴。
亦随众出。
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
怒遣推检其所閤。
吏启云。
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
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
并云昨宿且去。
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
伯云。
昨在此行道。
旦眠未觉。
使还以告
方知其身分三处宿焉。
常盛冬袒行。
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
未及发言。
忽来引衲而去。
后假齐武帝神力。
使见高帝于地下常受锥刀之苦。
自是永废锥刀。
武帝又常于华林园
忽著三重布帽以见。
俄而武帝崩。
文惠太子豫章王相继而薨。
永明中常住东宫后堂。
一日平明从门出入。
忽云。
门上血污衣褰衣走过。
郁林见害车载出。
颈血流于门限。
齐卫尉胡谐疾病请志。
注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谐亡。
载尸还宅。
曰。
明日尸出也。
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江州
画纸作树。
树上有乌。
语云。
急时可登此。
显达逆节。
留齐之镇州
及败齐之叛入庐山
骑将及。
齐之见林中有一树。
树上有乌如志所画。
悟而登之。
乌竟不飞。
追者见乌谓无人而返。
卒以见免。
齐屯骑偃将欲谋反。
往诣
遥见而走。
大呼云。
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
后又旬事发。
偃叛走朱方。
为人所得。
果斫头破腹。
鄱阳忠烈王尝屈志至第。
忽令觅荆子甚急。
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
少时王出为荆州刺史
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
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
梁武即位下诏曰。
志公迹均尘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焦濡。
蛇虎不能侵惧。
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
谈其隐沦则遁仙高者。
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陋一至于此。
自今行来随意出入勿得复禁。
自是多出入禁中。
尝于台城梁武帝吃鲙。
昭明诸王子皆侍侧。
食讫武帝曰。
朕不知味二十馀年矣。
师何为尔。
志公乃吐出小鱼依依鳞尾。
武帝深异之。
如今秣陵尚有鲙残鱼也。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而未降雨。
忽上启云。
病不差就官乞活。
若不启白官应得鞭杖。
愿于华光殿讲胜鬘经晴雨。
梁武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
竟夜便大雨。
须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
高下皆足。
舒州灊山最寄绝。
而山麓尤胜。
志公与白鹤道人皆欲之天监六年二人俱白武帝
以二人皆具灵通。
俾各以物识其地得者居之。
道人
某以鹤止处为记。
某以卓锡处为记。
已而鹤先飞去。
至麓将止。
忽闻空中锡飞声。
志公之锡遂卓于山麓。
而鹤惊止他所。
道人不怿。
然以前言不可食。
遂各以所识筑室焉。
有陈征虏者。
举家事甚笃。
尝为其见真形。
相如菩萨像焉。
知名显奇四十馀载。
士女供事者不可胜数。
然好用小便濯发。
俗僧闇有讥笑者。
亦知众僧多不断酒肉讥之者。
饮酒食猪肚。
勃然谓曰。
汝笑我以溺洗头。
汝何为食盛粪袋。
讥者惧而惭服。
晋安王萧纲初生日。
梁武遣使问
志合掌
皇子诞育幸甚。
然冤家亦生。
于后推寻历数与侯景同年月日而生也。
会稽临海寺有大德。
常闻杨州都下志公语言颠狂放纵自在。
必是狐狸之魅也。
愿向都下觅猎犬以逐之。
于是轻船入海。
趋浦口欲西上。
忽大风所飘。
意谓东南六七日。
始到一岛中望见金装浮图千秀出。
遂寻径而往至一寺。
院宇精丽花卉芳菲。
有五六僧皆可年三十。
美容色并著真绯袈裟。
倚杖于门树下言语。
欲向都下为风飘荡。
不知上人此处知何州国。
今四望环海。
恐本乡不可复见。
答曰。
必欲向扬州即时便到。
今附书到钟山寺西行南头第二房觅黄头付之。
僧因闭目坐船。
风声定开眼。
如言奄至西岸。
入浦数十里至都。
径往钟山寺访问。
都无字黄头者。
僧具说委曲报
西行南头第二房。
乃风病道人。
志公虽言配在此寺。
常在都下聚乐处。
百日不一度来。
房空无人也。
问答之间不觉志公
已在寺厨上乘醉索食。
人以斋过日晚未与。
间便奋身恶骂寺僧。
试遣沙弥绕厨侧漫呼黄头。
志公忽曰。
阿谁唤我。
即逐沙弥来到僧处。
谓曰。
许将猎狗捉我。
何为空来。
僧知是非常人。
顶礼忏悔。
授书与之。
志公看书
方丈道人唤我。
不久当亦自还。
志公遂屈指
某月日去。
便不复共。
此僧语众。
但记某月日。
至天监十三年冬
于台后堂谓人曰。
菩萨去。
未及旬日无疾而终。
尸骸香软形貌熙悦。
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閤舍人吴庆
即启闻。
梁武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以后事属我乎。
因厚加殡送。
葬于钟山独龙之阜。
仍于墓所立开善寺陆倕制铭于冢内。
王筠勒碑文于寺门。
传其遗像处处存焉。
释保志
本姓朱
金城人
少出家止京师道林寺。
师事沙门僧俭为和上修习禅业。
至宋太始初忽如僻异。
居止无定饮食无时。
发长数寸。
常跣行街巷。
执一锡杖。
杖头挂剪刀及镜或挂一两匹帛。
齐建元中稍见异迹。
数日不食亦无饥容。
与人言语始若难晓后皆效验。
时或赋诗言如谶记。
京土士庶皆共事之。
齐武帝谓其惑众收驻建康
明旦人见其入市。
还检狱中犹在焉。
语狱吏。
门外有两舆食来金钵盛饭。
汝可取之。
既而齐文慧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饷
果如其言。
建康吕文显以事闻武帝即迎入居之后堂。
一时屏除内宴。
亦随众出。
既而景阳山上犹有一志与七僧俱。
怒遣推检失所在。
问吏启云。
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
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
并云。
昨宿旦去。
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
伯云。
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觉。
使还以告
方知其分身三处宿焉。
常盛冬祖行。
沙门宝亮欲以衲衣遗之。
未及发言。
忽来引纳而去。
又时就人求生鱼鲙。
人为办觅。
致饱乃去。
还视盆中鱼游活如故。
后假武帝神力。
高帝于地下。
常受锥刀之苦。
自是永废锥刀。
齐卫尉胡谐病请志。
往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谐亡。
载尸还宅。
云。
明屈者明日尸出也。
齐太尉司马殷齐之随陈显达江州
画纸作一树。
树上有乌。
语云。
急时可登此。
显达逆。
即留齐之镇州
及败齐之叛入庐山
骑将及。
齐之见林中有一树。
树上有乌。
如志所画。
悟而登之。
乌竟不飞。
追者见乌谓无人而反。
卒以见免。
齐屯骑偃将欲谋反。
往诣
遥见而走。
大呼云。
台城欲反逆斫头破腹。
后未旬事发。
偃叛往朱方。
为人所得。
果斫头破腹。
鄱阳忠烈王尝屈志来第。
会忽令觅荆子甚急。
既得安之门上莫测所以。
少时王便出为荆州刺史
其预鉴之明此类非一。
多去来兴皇净名两寺。
及今上龙兴甚见崇礼
先是齐时多禁出入。
今上即位下诏曰。
志公迹拘尘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燋濡。
蛇虎不能侵惧。
语其佛理则声闻以上。
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
岂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狭一至于此。
自今行道来往随意出入勿得复禁。
自是多出入禁内。
天监五年冬旱。
雩祭备至而未降雨。
忽上启云。
病不差就官乞治。
若不启百官应得鞭杖。
愿于华光殿讲胜鬘请雨。
上即使沙门法云讲胜鬘。
讲竟夜便大雪
须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
上尝问
弟子烦惑未除。
何以治之。
十二识者。
以为十二因缘。
治惑药也。
又问十二之旨。
旨在书字时节刻漏中。
识者以为书之在十二时中。
又问。
弟子何时得静心修习。
安乐禁。
识者以为禁者止也。
至安乐时乃止耳。
法云华林寺讲法华。
至假使黑风。
忽问风之有无。
世谛故有。
第一义则无也。
往复三四番。
便笑云。
若体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难可解。
其辞旨隐没类皆如此。
有陈御虏者。
举家事甚笃。
尝为其现真形。
相如菩萨像焉。
知名显奇四十馀载。
士女恭事者数不可称。
至天监十三年冬
于台后堂谓人曰。
菩萨将去。
未及旬日无疾而终。
尸骸香软形貌熙悦。
临亡然一烛以付后阁舍人吴庆
即启闻。
上叹曰。
大师不复留矣。
烛者将以后事属我乎。
因厚加殡送葬于钟山独龙之阜。
仍于墓所立开善精舍。
陆倕制铭辞于冢内。
王筠勒碑文于寺门。
传其遗像处处存焉。
初志显迹之始。
年可五六十许。
而终亦不老。
人咸莫测其年。
有徐捷道者
居于京师九日台北。
自言是外舅弟。
四年
亡时应年九十七矣。
时梁初蜀中又有道香僧朗
亦并有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