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公孙表北魏 ? — 4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2 【介绍】: 北魏燕郡广阳人字玄元
初仕后燕慕容冲尚书郎,后归北魏博士
明元帝初赐爵固安子。
河西饥,胡刘虎聚流民起事于上党,诏讨之,为胡所败,帝深衔之。
泰常七年,闻南宋刘裕死,帝令奚斤率军攻宋。
将军广州刺史克滑台,围牢,士卒多伤,牢一时不下,帝积前忿,使人夜就帐中缢杀之。
孟氏北魏 ? — 4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439 【介绍】: 十六国时武威人
北凉国君沮渠蒙逊妻。
有勇力。
蒙逊寝于新台,阉人王怀祖击之,伤足。
孟氏擒而斩之,夷其三族。
子牧犍立时,受北魏太武帝封为河西太后
太武帝太延五年,魏军克姑臧,牧犍降,北凉亡,徙平城,未几卒。
昙无竭南朝宋
昙无竭
此云法勇。
姓李氏
幽州黄龙人
幼为沙弥便修苦行持戒诵经。
为师僧所重。
尝闻法显等躬践佛国。
乃慨然有忘身之誓。
遂以宋永初元年招集同志沙门僧猛等。
共赍幡盖供养之具。
远适西方。
初至河南国
仍出海西郡
入流沙到高昌
郡经历龟兹沙勒。
诸国登葱岭度雪山。
进至罽宾国礼拜佛钵。
停岁馀学梵书梵语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文一部。
复西行至辛头那提河。
河西月氏国
礼拜佛肉髻骨及睹自沸水船。
后至檀特山南石留寺。
住僧三百馀人。
杂三乘学。
无竭停此寺受大戒。
复行向中天竺界。
路既空旷唯赍石蜜为粮虽屡经危棘。
而系念所赍观世音经。
未尝暂废。
将至舍卫国
中野逢山象一群。
无竭称名归命。
即有师子从林中出。
象惊惶奔走。
后度恒河。
复值野牛一群。
鸣吼而来。
将欲害人。
无竭归命如初。
寻有大鹫飞来。
野牛惊散。
遂得免之。
后于南天竺随舶汎海达广州
其所译出观世音受记经。
今传于京师
后不知所终。
昙无竭
此云法勇。
姓李
幽州黄龙人也。
幼为沙弥便修苦行。
持戒诵经。
为师僧所重。
尝闻法显等躬践佛国。
乃慨然有忘身之誓。
遂以宋永初元年招集同志沙门僧猛昙朗之徒二十五人。
共赍幡盖供养之具。
发迹北土远适西方。
初至河南国
仍出海西郡
进入流沙到高昌郡。
经历龟兹沙勒诸国。
葱岭度雪山。
障气千重层冰万里。
下有大江流急若箭。
东西两山之胁系索为桥。
十人一过到彼岸已举烟为帜。
后人见烟。
知前已度方得更进。
若久不见烟则知暴风吹索人堕江中。
行经三日复过大雪山。
悬崖壁立无安足处。
石壁皆有故杙孔处处相对。
人各执四杙先拔下杙手攀上杙展转相攀。
经日方过及到平地相待料检。
同侣失十二人。
进至罽宾国礼拜佛钵。
停岁馀。
学梵书梵语。
求得观世音受记经梵文一部。
复西行至辛头那提河。
汉言师子。
曰缘河西月氏国
礼拜佛肉髻骨及睹自沸木舫。
后至檀特山南石留寺。
住僧三百馀人。
杂三乘学。
无竭停此寺受大戒。
天竺禅师佛驮多罗。
此云觉救。
彼土咸云。
已證果。
无竭请为和上
沙门志定阿阇梨
停夏坐三月日。
复行向中天竺。
界路既空旷唯赍石蜜为粮。
同侣尚有十三人。
八人于路并化。
馀五人同行。
无竭虽屡经危棘。
而系念所赍观世音经未尝暂废。
将至舍卫国
野中逢山象一群。
无竭称名归命。
即有师子从林中出。
象惊惶奔走。
后渡恒河。
复值野牛一群鸣吼而来。
将欲害人。
无竭归命如初。
寻有大鹫飞来野牛惊散。
遂得免之。
其诚心所感在险剋济。
皆此类也。
后于南天竺随舶汎海达广州
历事迹别有记传。
其所译出观世音受记经。
今传于京师
后不知所终。
李顺北魏 ? — 44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李顺 应运 994年正月—994年五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42 【介绍】: 北魏赵郡平棘人字德正
博涉经史,有才策。
北魏明元帝神瑞中中书侍郎
屡从太武帝征战,帝赐诸将珍宝杂物,唯取书数千卷。
又从平三秦,进爵为侯,迁四部尚书
使凉州十有二返,帝称其能,然实受凉人之贿。
太武帝太延五年,将征凉州凉州乏水草,不宜远征,与崔浩廷争。
帝从议。
及至姑臧,见水草甚丰,颇疑
北凉灭,奉命评定群臣爵赏,坐受贿罪被杀。
高湖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渤海蓨人字大渊
少历显职,初仕后燕散骑常侍
慕容垂建兴十年,遣慕容宝北魏谏,言颇切厉,垂怒,免官。
既而果败。
立,起燕郡太守
后燕主兄弟交争,见其衰乱,遂率户三千归北魏道武帝赐爵东阿侯,加右将军,总代东诸部。
太武帝时姑臧,甚有惠政。
卒年七十。
昙无谶南朝宋 385 — 43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5—433 【介绍】: 亦作昙无忏昙摩谶
十六国时北凉僧。
中天竺人。
幼出家,聪敏出群。
年二十诵大小乘经二百余万言,明解咒术。
东晋末,由龟兹姑臧北凉沮渠蒙逊接待甚厚。
北魏太武帝闻其名,遣使迎请,蒙逊不放。
适谶请西行取经,蒙逊疑,杀之于途。
译《涅槃经》前后分、《大集经》等。
昙无忏
或云昙摩忏。
中天竺国人也。
六岁遭父忧。
独与母居。
沙门达摩耶舍。
以忏为其弟子。
习学小乘。
后遇白头禅师遂业大乘。
至年二十诵大小乘经二百馀万言忏从兄善能调象。
骑杀王所乘白耳大象。
王怒诛之。
令曰。
敢有视者夷三族。
亲属莫敢往者。
忏哭而葬之。
王怒欲诛忏。
曰。
王以法故杀之。
我以亲而葬之。
并莫违大义。
何为见怒。
傍人为之寒心。
其神色自若。
王奇其志气。
遂留供养之。
忏明解咒术所向皆验。
西域号为大咒师
随王入山。
王渴须水不能得。
忏乃密咒石出水。
因赞曰。
大王惠泽所感遂使枯石生泉。
邻国闻者皆叹王德。
于时雨泽甚调百姓称咏。
王悦其道术深加优宠。
顷之王意稍歇待之渐薄。
忏以久处致厌。
遂辞往罽宾
欲演大乘彼国不合。
乃东适龟兹(音丘慈)顷之复进到姑臧止于传舍虑失经本枕之而寝。
有人牵之在地。
忏警觉。
谓是盗者。
如此三夕。
闻空中语曰。
此如来解脱之藏。
何以枕之。
忏乃惭悟别置高处。
夜有盗之者。
数过提举竟不能动。
明旦忏持经去不以为重。
盗者见之。
谓是圣人。
悉来拜谢。
河西王沮渠蒙逊僣据凉土。
忏尝告蒙云。
有鬼入聚落必多灾疫。
蒙逊不信。
欲躬见为验。
忏即以术加蒙逊蒙逊见而骇怖。
曰。
宜洁诚斋戒神咒驱之乃读咒三日。
谓蒙曰。
鬼已去矣。
时境首有见鬼者云。
见数百疫鬼奔骤而逝。
境内获安。
时魏虏拓跋焘闻忏有道术。
遣使迎之。
蒙逊既事忏日久不忍舍去。
后又慰辞以迎。
蒙逊既吝忏不遣。
又迫魏之强。
至蒙逊义和三年三月
忏因请西行。
更寻涅槃后分。
蒙逊忿其欲去。
乃密图害忏。
伪以资粮发遣。
厚赠宝货。
临发之日忏乃流涕。
告众曰。
忏业对将至。
众圣不能救矣。
以本有心誓义不容停。
比发蒙逊果遣刺客于路害之。
春秋四十九。
是岁宋元嘉十年也。
远近咸共嗟焉。
既而蒙逊左右常白日见鬼神以剑击蒙逊。
至四月蒙逊寝疾而亡。
昙无谶
或云昙摩忏。
或云昙无忏
盖取梵音不同也。
其本中天竺人。
六岁遭父丧。
随母佣织毾𣰆为业。
沙门达摩耶舍。
此云法明
道俗所崇丰于利养。
其母美之。
故以谶为其弟子。
十岁同学数人读咒聪敏出群。
诵经日得万馀言。
初学小乘兼览五明诸论。
讲说精辩莫能詶抗。
后遇白头禅师
共谶论议。
习业既异。
交诤十旬。
谶虽攻难锋起。
禅师终不肯屈。
谶伏其精理。
乃谓禅师曰。
颇有经典可得见不。
禅师即授以树皮涅槃经本。
谶寻读惊悟方自惭恨。
以为坎井之识久迷大方。
于是集众悔过。
遂专大乘。
至年二十诵大小乘经二百馀万言。
谶从兄善能调象。
骑杀王所乘白耳大象。
王怒诛之。
令曰。
敢有视者夷三族。
亲属莫敢往者。
谶哭而葬之。
王怒欲诛谶。
曰。
王以法故杀之。
我以亲而葬之。
并不违大义。
何为见怒。
傍人为之寒心。
其神色自若。
王奇其志气。
遂留供养之。
谶明解咒术所向皆验。
西域号为大咒师
随王入山。
王渴须水不能得。
谶乃密咒石出水。
因赞曰。
大王惠泽所感遂使枯石生泉。
邻国闻者皆叹王德。
于时雨泽甚调百姓歌咏。
王悦其道术深加优宠。
顷之王意稍歇待之渐薄。
谶以久处致厌。
乃辞往罽宾
赍大涅槃前分十卷并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
彼国多学小乘不信涅槃。
乃东适龟兹
顷之复进到姑臧止于传舍。
虑失经本枕之而寝。
有人牵之在地。
谶惊觉谓是盗者。
如此三夕。
闻空中语曰。
此如来解脱之藏。
何以枕之。
谶乃惭悟别置高处。
夜有盗之者。
数过提举
竟不能胜。
且谶将经去不以为重。
盗者见之。
谓是圣人。
悉来拜谢。
河西王沮渠蒙逊僣据凉土。
自称为王。
闻谶名呼与相见。
接待甚厚。
蒙逊素奉大法志在弘通。
欲请出经本。
谶以未参土言又无传译。
恐言舛于理不许即翻。
于是学语三年方译写初分十卷。
沙门慧嵩道朗独步河西
值其宣出经藏。
深相推重。
转易梵文嵩公笔受
道俗数百人疑难纵横。
谶临机释滞清辩若流。
兼富于文藻辞制华密。
等更请广出诸经。
次译大集大云悲华地持优婆塞戒金光海龙王菩萨戒本等六十馀万言。
谶以涅槃经本品数未足。
还外国究寻。
值其母亡遂留岁馀。
后于于阗更得经本中分。
复还姑臧译之。
后又遣使于阗寻得后分。
于是续译为三十三卷。
以伪玄始三年初就翻译。
至玄始十年十月二十三日三帙方竟。
即宋武永初二年也。
谶云。
此经梵本本三万五千偈。
于此方减百万言。
今所出者止一万馀偈。
谶尝告蒙云。
有鬼入聚落必多灾疫。
逊不信。
欲躬见为验。
谶即以术加逊。
逊见而骇怖。
谶曰。
宜洁诚斋戒神咒驱之。
乃读咒三日
谓逊曰。
鬼已去矣。
时境首有见鬼者云。
见数百疫鬼奔骤而逝。
境内获安谶之力也。
逊益加敬事。
至逊伪承玄二年
蒙逊济河伐乞伏暮末抱罕
世子兴国为前驱。
为末军所败。
兴国擒焉。
后乞伏失守。
暮末与兴国俱获于赫连定
后为吐谷浑所破。
兴国遂为乱兵所杀。
逊大怒谓事佛无应。
即遣斥沙门五十已下皆令罢道。
蒙逊先为母造丈六石像。
像遂泣涕流泪。
谶又格言致谏。
逊乃改心而悔焉。
时魏虏托跋焘闻谶有道术。
遣使迎请。
且告曰。
若不遣谶便即加兵。
逊既事谶日久未忍听去。
后又遣伪太常高平李顺策拜蒙逊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凉州西域诸军事傅骠骑大将军凉州凉王
加九锡之礼。
又命曰。
闻彼有昙摩谶法师
博通多识罗什之流。
秘咒神验澄公之匹。
朕思欲讲道可驰驿送之。
逊与李顺宴于新乐门上。
逊谓曰。
西蕃老臣蒙逊奉事朝廷不敢违失。
而天子信纳佞言苟见蹙迫。
前遣表求留昙无谶
而今便来徵索。
此是门师当与之俱死实不惜残年。
人生一死讵觉几时。
曰王款诚先著遣爱子入侍。
朝廷钦王忠绩。
故显加殊礼。
而王以此一胡道人亏山岳之功。
不忍一朝之忿。
损由来之美。
岂朝廷相待之厚。
窃为大王不取。
主上虚襟之至。
弘文所知。
弘文者逊所遣聘魏使也。
曰。
太常口美如苏秦
恐情不副辞耳。
逊既吝谶不遣。
又迫魏之强。
至逊义和三年三月
谶固请西行更寻涅槃后分。
逊忿其欲去。
乃密图害谶。
伪以资粮发遣。
厚赠宝货。
临发之日。
谶乃流涕告众曰。
谶业对将至。
众圣不能救矣。
以本有心誓义不容停。
比发逊果遣刺客。
于路害之。
春秋四十九。
是岁宋元嘉十年也。
黑白远近咸共惜焉。
既而逊左右常白日见鬼神以剑击逊。
至四月逊寝疾而亡。
初谶在姑臧
张掖沙门道进
欲从谶受菩萨戒。
云。
且悔过乃竭诚七日七夜
至第八日诣谶求受。
谶忽大怒。
更思惟。
但是我业障未消耳。
乃勠力三年。
且禅且忏。
即于定中见释迦文佛与诸大士授己戒法。
其夕同止十馀人。
皆感梦如所见。
欲诣谶说之。
未及至数十步谶惊起唱言。
善哉善哉。
已感戒矣。
吾当更为汝作證。
次第于佛像前为说戒相。
沙门道朗振誉关西
感戒之夕。
亦通梦。
乃自卑戒腊求为法弟。
于是从受者千有馀人。
传授此法迄至于今。
皆谶之馀则。
有别记云。
菩萨地持经应是伊波勒菩萨传来此土。
后果是谶所传译。
疑谶或非凡也。
蒙逊有从弟沮渠安阳侯者。
为人强志疏通涉猎书记
因谶入河西弘阐佛法。
安阳乃阅意内典奉持五禁。
所读众经即能讽诵。
常以为务学。
多闻大士之盛业。
少时求法度流沙至于阗于瞿摩帝大寺天竺法师佛驮斯那。
咨问道义。
斯那本学大乘。
天才秀发诵半亿偈。
明了禅法故西方诸国。
号为人中师子
安阳从受禅秘要治病经。
因其梵本。
口诵通利。
既而东归向邑高昌
得观世音弥勒二观经各一卷。
及还河西即译出禅要。
转为晋文
伪魏吞并西凉
乃南奔于
晦志卑身不交人世。
常游塔寺以居士身毕世。
初出弥勒。
观音二观经。
丹阳孟顗
见而善之。
深加赏接。
后竹园寺慧𤀹尼。
复请出禅经。
安阳既通习积以临笔无滞。
旬有七日出为五卷。
顷之又于钟山定林寺
出佛父般泥洹经一卷。
安阳居绝妻拿无欲荣利。
从容法侣宣通正法。
是以黑白咸敬而嘉焉。
后遘疾而终。
谶所出诸经。
至元嘉中方传建业
场慧观法师志欲重寻涅槃后分。
乃启宋太祖资给遣沙门道普将书吏十人西行寻经。
长广郡舶破伤足因疾而卒。
普临终叹曰。
涅槃后分与宋地无缘矣。
普本高昌人
经游西域遍历诸国。
供养尊影顶戴佛钵。
四塔道树足迹形像。
无不瞻觌。
善梵书备诸国语游履异域。
别有大传。
高昌复有沙门法盛
亦经往外国立传。
凡有四卷。
又有竺法维释僧表并经往佛国云云。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中天竺人。
幼孤。
母佣织毾㲪。
取资以养之。
六岁使师达摩耶舍。
十岁习小乘五明学。
诵经日万言。
莫有敢抗者。
时白头禅师号宿纳
谶攻离不能屈。
疑其有异书。
求教焉。
禅师以树皮涅槃经授之。
谶读而悟。
乃集大众悔过。
年二十。
诵二百万言。
而大乘诸经。
披玩略尽。
兄以善调象。
获幸于王。
佗日王之白耳象死。
王诛之。
令曰。
敢收葬者。
夷三族。
谶收葬之。
卫卒执以闻。
王怒趣烹谶。
曰。
王以法杀。
弟以义收。
此天下之通理也。
王由是加敬。
谶于咒尤效验。
号大咒师
尝与王山行乏水。
咒石使觱沸。
诸国闻之交聘。
久之奉涅槃前分。
并菩萨戒本。
罽宾
罽宾皆小乘违之。
龟兹
姑臧传舍。
疑有盗。
枕经以寝。
梦人引衣语曰。
此如来解脱藏也。
敢忘敬乎。
遂惊悟。
置经高处。
盗果饶力不能举。
旦日谶负经去。
盗以为神。
向之忏谢。
沮渠蒙逊据凉土。
然待谶尤勤至。
于是请译经本。
谶以未习华语。
不即许。
居三年。
译涅槃前分大集大云悲华地持优婆塞戒金光海龙王菩萨戒本等六十馀万言。
辞制工密。
文藻妍富。
沙门慧嵩道朗等。
深相推重。
犹以涅槃品数未足。
乞西还究寻之。
凡四十二卷。
曰。
此经本三万五千偈。
此方才百万言耳。
吾所出者。
止一万偈。
谶多异迹。
魏拓拔焘闻其名。
遣使迎请。
谕云。
知逊尊宠。
若不遣。
顾有兵耳。
逊因表留谶。
魏又遣高平李顺
策拜逊侍中都督凉州西域诸军事
傅骠骑大将军凉州凉王
加九锡。
谕曰。
昙摩谶德广大。
朕思一瞻礼。
可驿驰以至。
逊谓曰。
臣奉事朝廷。
无所负。
上信邪言见逼。
何耶。
前表乞留谶。
今遽来追。
此臣师也。
愿与俱死。
死要不免。
迟疾亦非所较也。
曰。
王诚款先著。
遣子入侍。
朝廷钦王忠义。
故显加殊礼。
今乃以一胡道人。
亏损大功。
失朝廷待遇之意。
窃为大王不取也。
曰。
太常言固美。
弟恐情不副此耳。
逊竟不遣。
义和三年三月
谶固请西行。
求涅槃后分。
逊忿其去。
且恐为魏得也。
遣刺客中路杀之。
寿四十九。
闻者为流涕。
宋元嘉十年也。
初谶出关日。
谓送客曰。
业对至矣。
虽众圣不能救也。
方谶在姑臧
张掖沙门道进者。
从谶受菩萨戒。
曰。
当洗心自悔七日乃来。
既诣谶。
谶忽怒。
曰此夙障也。
复精勤三年。
释迦如来为授戒法。
同夕十馀人梦如所见。
于是又诣谶。
谶望见大惊曰。
善哉已感戒矣。
今为汝作證。
沙门道朗
盖同梦者。
愿下其腊。
兄事
从以受戒者千馀人。
昔有别记曰。
菩萨地持经。
是伊婆勒菩萨当传此土。
后谶果出此经。
则谶之地位可知矣。
段晖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武威姑臧人字长祚
西秦乞伏炽磐以为凉州刺史
国乱,奔吐谷浑暮瑰。
后入
太武帝颇重之。
从至长安,人告欲南奔,被杀。
阴仲达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武威姑臧人
少以文学知名,太武帝凉州,内徙代都。
司徒崔浩请以仲达同修国史,除秘书著作郎。
阴遵和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武威姑臧人
名或作导和小名虎头
阴仲达侄,好音律,尚武事。
初为孝文帝挽郎,拜奉朝请
善事人,得元怀、元悦信爱,取为诸王常侍参军郎中令
豫州都督,镇悬瓠
孝庄末行豫州刺史,为元崇礼所杀。
段承根北魏 ? — 4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0 【介绍】: 北魏武威姑臧人
段晖子。
与父同入魏。
好学有文思,崔浩见而奇之,以为才堪著述,请为著作郎
崔浩事被杀。
浮陀跋摩南朝宋
浮陀跋摩
此云觉铠。
西域人也。
幼而履操明直聪悟出群。
习学三藏偏善毗婆沙论。
常诵持此部以为心要。
宋元嘉之中达于西凉
先有沙门道泰
志用强果。
少游葱右遍历诸国。
得毗婆沙梵本十有万偈。
还至姑臧
侧席虚衿企待明匠。
闻跋摩游心此论。
请为翻译。
时蒙逊已死子茂虔袭位。
以虔承和五年岁次丁丑四月八日
宋元嘉十四年
凉州城内闲豫宫中请跋摩译焉。
笔受
沙门慧嵩道朗与义学僧三百馀人考正文义。
再周方讫。
凡一百卷。
沙门道挻为之作序。
有顷魏虏托跋寿西伐姑臧
凉土崩乱。
经书什物皆被焚荡。
遂失四十卷。
今唯有六十存焉。
跋摩避乱西反。
不知所终。
释玄高南朝宋 402 — 44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冯翊万年魏氏。
其母𡨥本邪见。
而女兄特信。
为母祈生无异见子。
以奉大法。
起门户。
𡨥忽梦梵僧散华空中孕。
而生
香光连旦夕。
因名灵育
里闾敬之。
别名世高
年十二求出家。
父母以其尚少难之。
一日有书生。
欲归隐中常山者。
过宿家。
父母以托之。
是夕见父老之祖饯者纷然。
明日皆复至其家。
乃悟以为畴昔之来者。
盖神所迎也。
留书生处两日。
既得师。
因易名玄高而薙落焉。
年十五。
问道要于石羊寺之浮驮跋陀禅师
顷之遽有悟入。
跋陀不敢以师礼见。
旋居麦积山
善邻居之高行沙门昙弘
时昙无毗。
自西北至
妙于禅观。
又亲之旬日。
毗辄反问未决之义。
及毗西归。
有妖比丘
谗于河南王世子曼曰。
今聚徒将为国害。
曼信而欲杀之。
其父河南王不许。
河北
既至。
居林阳堂山。
山盖地仙宅也。
夜闻钟磬声。
门弟子百馀辈。
有玄绍者。
尝指地出水给众。
如绍者又十一人。
昙弘尤见礼于河南王
间谓王曰。
希世之瑞也。
王何以𢷤之。
贫道殊为王惜之也。
王迎
将赴命出山。
草木辄摧。
偃石塞路。
不得行。
曰。
吾志在弘道。
而自滞岩穴。
于尔鬼神亦无益也。
路乃可进。
王郊迎以为国师
游梁土。
沮渠蒙逊礼敬特甚。
门弟子僧印自谓已得阿罗汉。
假以神力。
使于定中。
闻十方无尽世界诸佛所说之法不同。
于一夏。
寻其所见不尽。
愧惧忏悔。
时魏拓拔焘据平城
每侵凉境。
焘舅阳平王社。
同归魏都。
太子拓拔晃师事之。
晃尝被谗。
焘疑之。
晃以语
为作金光明忏。
焘乃梦其先祖让焘。
不当以谗疑太子
焘既觉。
以梦语群臣。
臣下皆称太子无过。
待之如初。
下书将让位。
且使太子典国。
朝士庶民。
称臣上书如表。
但以白纸为别焉。
崔皓𡨥谦之者。
皆焘宠臣。
惧晃纂承不利于己。
乃谓曰。
太子前实有谋。
但结玄高
以道术。
致先帝恐陛下耳。
若不诛
必为大害。
焘大怒。
敕收杀之。
才四十三岁。
元嘉二十一年也。
时梁土沙门慧崇同被害。
弟子玄畅。
时在云中。
忽见一人来曰。
君师可痛。
以马借之。
日驰六百里。
至魏都未晡泣曰。
和尚神力当为我起。
于是高开目瞪视。
谓诸弟子曰。
大法应化。
随缘盛衰。
盛衰在迹。
理恒湛然。
但惜汝等行如我耳。
玄畅南度得无他。
汝等死后法当更兴。
善自脩心。
无令中悔。
言讫即化。
沙门法达号呼曰。
圣人去世我何用生。
应声见云中。
顶礼乞救。
曰。
不忘一切。
宁独君耶。
问曰。
和尚崇公
并生何所。
曰我愿生恶趣。
救护众生。
已生安养矣。
和尚已升何地。
曰。
吾弟子中有知之者。
访弟子。
皆曰得忍菩萨。
释玄高
姓魏
本名灵育
冯翊万年人也。
母寇氏本信外道。
始适魏氏首孕一女。
即高之长姊。
生便信佛。
乃为母祈愿。
愿门无异见得奉大法。
母以伪秦弘始三年
梦见梵僧散华满室。
觉便怀胎。
至四年二月八日生男。
家内忽有异香。
及光明照壁。
迄且乃息。
母以儿生瑞兆。
因名灵育
时人重之。
复称世高
年十二辞亲入山。
久之未许。
异日有一书生寓家宿。
云欲入中常山隐。
父母即以凭之。
是夕咸见村人共相祖送。
明旦村人尽来候
父母云。
昨已相送今复觅耶。
村人云。
都不知行。
岂容已送。
父母方悟昨之迎送乃神人也。
初到山便欲出家。
山僧未许。
云父母不听法不得度。
于是暂还家启求入道。
经涉两旬方卒先志。
既背俗乖世。
改名玄高
聪敏生知学不加思。
至年十五已为山僧说法。
受戒已后专精禅律。
关中有浮驮跋陀禅师在石羊寺弘法。
往师之。
旬日之中妙通禅法。
跋陀叹曰。
善哉佛子。
乃能深悟如此。
于是卑颜推逊不受师礼。
乃杖策西秦隐居𧂐山。
山学百馀人。
崇其义训禀其禅道。
时有长安沙门释昙弘
秦地高僧隐在此山。
高相会。
以同业友善。
时乞佛炽槃跨有陇西西接凉土。
有外国禅师昙无毗。
来入其国。
领徒立众训以禅道。
然三昧正受既深且妙。
陇右之僧禀承盖寡。
乃欲以己率众。
即从毗受法。
旬日之中毗乃反启其志。
河南有二僧。
虽形为沙门而权侔伪
恣情乖律颇忌学僧。
昙无毗既西返舍夷。
二僧乃向河南王世子曼谗构玄高
云蓄聚徒众将为国灾。
曼信谗便欲加害。
其父不许。
乃摈河北林阳堂山。
山古老相传云。
是群仙所宅。
徒众三百。
往居山舍。
神情自若禅慧弥新。
忠诚冥感多有灵异。
磬既不击而鸣。
香亦自然有气。
应真仙士往往来游。
猛兽驯伏蝗毒除害。
学徒之中游刃六门者百有馀人。
有玄绍者。
秦州陇西人
学究诸禅神力自在。
手指出水供洗漱。
其水香净倍异于常。
每得非世华香以献三宝。
灵异如绍者又十一人。
绍后入堂术山蝉蜕而逝。
长安昙弘法师
迁流岷蜀道洽成都
河南王藉其高名遣使迎接。
既闻被摈。
誓欲申其清白。
乃不顾栈道之难。
冒险从命。
既达河南
宾主仪毕。
便谓王曰。
既深鉴远识何以信谗弃贤。
贫道所以不远数千里。
正欲献此一白。
王及太子𧹞然愧悔。
即遣使诣
卑辞逊谢请还邑。
既广济为怀。
忘忿赴命。
始欲出山。
山中草木摧折崩石塞路。
咒愿曰。
吾誓志弘道。
岂得滞方。
乃风息路开。
渐还到国。
王及臣民近道候迎。
内外敬奉崇为国师
河南化毕进游凉土。
沮渠蒙逊敬事集会宾发胜解。
西海有樊僧印
亦从受学。
志狭量褊得少为足。
便谓已得罗汉顿尽禅门。
乃密以神力令于定中备见十方无极世界诸佛所说法门不同。
于一夏寻其所见永不能尽。
方知定水无底大生愧惧。
时魏虏拓跋焘僣据平城
军侵凉境。
阳平王社请同还伪都。
既达平城
大流禅化。
太子拓跋晃
为师。
一时被谗为父所疑。
乃告曰。
空罗抂苦何由得脱。
令作金光明斋七日恳忏。
乃梦见其祖及父。
皆执剑烈威。
问汝何故信谗言抂疑太子
惊觉大集群臣告以所梦。
诸臣咸言。
太子无过。
实如皇灵降诰。
太子无复疑焉。
盖高诚感之力也。
因下书曰。
朕承祖宗重光之绪。
思阐洪基恢隆万代。
武功虽昭而文教未畅。
非所以崇太平之治也。
今者域内安逸百姓富昌
宜定制度为万世之法。
夫阴阳有往复四时有代序。
授子任贤安全付。
所以休息疲劳式固长久。
古今不易之令典也。
朕诸功臣勤劳日久。
当致仕归第雍容爵颐神养寿论道陈谟而已。
不须复亲有司苦剧之职。
其令皇太子副理万机总统百揆。
更举良贤以备列职。
择人授任而黜陟之。
孔子曰。
后生可畏。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
于是朝士庶民皆称臣于太子
上书如表。
以白纸为别。
时崔皓寇天师先得宠于
纂承之日夺其威柄。
乃谮云。
太子前事实有谋心。
但结高公道术故令先帝降梦。
如此物论事迹稍形。
若不诛除。
必为巨害。
遂纳之。
勃然大怒。
即敕收
先时尝密语弟子云。
佛法应衰。
吾与崇公首当其祸乎。
于时闻者莫不慨然。
时有凉州沙门释慧崇
伪魏尚书韩万德之门师。
既德次于
亦被疑阻。
至伪太平五年九月
崇公俱被幽絷。
其月十五日就祸卒于平城之东隅。
春秋四十有三。
是岁宋元嘉二十一年也。
当尔之夕门人莫知。
是夜三更忽见光绕高先所住处塔三匝还入禅窟中。
因闻光中有声云。
吾已逝矣。
诸弟子方知已化。
哀号痛绝。
既而迎尸于城南旷野。
沐浴迁殡。
兼营理崇公别在异处。
一都道俗无不嗟骇。
弟子玄畅时在云中。
去魏都六百里。
旦忽见一人告云以变。
仍给六百里马。
于是扬鞭而返。
晚间至都。
见师已亡。
悲恸断绝。
因与同学共泣曰。
法今既灭颇复兴不如脱更兴。
和上起坐。
和上德匪常人。
必当照之矣。
毕高两眼稍开。
光色还悦。
体通汗出。
其汗香甚。
须臾起坐谓弟子曰。
大法应化随缘盛衰。
盛衰在迹理恒湛然。
但念汝等不久复应如我耳。
唯有玄畅当得南度。
汝等死后法当更兴。
善自修心无令中悔。
言已便卧而绝也。
明日迁柩欲阇维之。
国制不许。
于是营坟即窆。
道俗悲哀号泣望断。
沙门法达
为伪国僧正
日久未获受业。
忽闻怛化。
因而哭曰。
圣人去世当复何依。
累日不食。
常呼上圣人自在。
何能不一现。
应声见飞空而至。
顶礼求哀愿见救护。
曰。
君业重难救。
当可如何。
自今以后依方等苦悔当得轻受。
曰。
脱得苦报愿见矜救。
曰。
不忘一切宁独在君。
又曰。
法师崇公并生何处。
曰。
吾愿生恶世救护众生。
即已还生阎浮。
崇公常祈安养
已果心矣。
又问。
审法师已阶何地。
曰。
我诸弟子自有知者。
言讫奄然不见。
密访诸弟子。
咸云。
是得忍菩萨。
至伪太平七年拓跋焘果毁灭佛法。
悉如高言。
河西沮渠茂虔
时有沙门昙曜
亦以禅业见称。
太傅张潭伏膺师礼。
李宝北魏 407 — 4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7—459 【介绍】: 北魏陇西狄道人字怀素小字衍孙
祖为西凉李皓
北凉沮渠蒙逊西凉姑臧,臣于柔然
太武帝时,拜侍中都督西垂诸军事沙州敦煌公,镇敦煌
太平真君五年,入朝,拜外都大官,转镇南将军并州刺史
文成帝初,以镇北将军镇怀荒。
卒谥宣
僧玄畅南齐 416 — 4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6—484 【介绍】: 南朝齐僧。
河西金城人
出家于凉州初名慧智,师事禅师玄高,改前名。
洞晓经律,深入禅要,传讲《华严经》自始。
又能绘画,曾绘金刚密迹等十六神像。
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北魏太武帝禁佛教,坑杀沙门脱走南下,避难扬州
宋文帝深加敬重,请为太子师,固让。
刘宋末,游成都,止大石寺,入齐后山,结草为庵。
入齐,文惠太子萧长懋遣使征迎,辞不获免,带病至,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生赵氏
河西金城人也。
少时羌酋尽歼其家。
戒勿杀曰。
此儿目光外射。
非凡器也。
遂获为凉州玄高弟子。
会羌灭佛法。
害诸沙门
乃以杨枝击沙尘蔽空。
使追骑无所见。
急则以塞鼻通气。
投身水中。
平城代郡上谷
太行
渡孟津。
而至扬州
善经律。
博观子史百氏之言。
初华严文义浩博。
首为疏释之。
以三论为学者所宗。
文帝请为太子师。
不可。
久之。
辞游西蜀
至大石寺。
手画金刚密迹十六躯。
又建寺于岷山郡之席阳县齐山
名曰齐兴
是日正当太祖受九锡之辰。
或以天时人事。
万里符合
作齐山赞。
叙其事。
成都傅琰者。
闻诸州郡。
岁时存问。
能舒手出香。
掌中流水。
豫章王凝镇荆州
迎至城。
文惠太子又遣使。
迎归建邺灵根寺。
没年六十九。
永明二年冬葬独龙冈
释玄畅
姓赵氏
河西金城人
少时家门为胡虏所灭。
祸将及
虏师见而止之曰。
此儿目光外射非凡童也。
遂获免。
仍往凉州出家。
其后虐虏剪灭佛法害诸沙门
得走。
元嘉二十二年闰五月十七日发自平城
路由代郡上谷
东跨太行。
路经幽冀。
南转将至孟津
唯手把一束杨枝一扼葱叶
虏骑追逐将欲及之。
乃以杨枝击
沙起天闇人马不能前。
有顷沙息骑已复至。
于是投身河中。
唯以葱叶内鼻孔中通气度水。
八月一日达于扬州
洞晓经律深入禅要占记吉凶靡不诚验。
迄宋之季年乃飞舟远举。
成都止大石寺。
手画作金刚密迹等十六神像。
升明三年又游西界观瞩岷岭。
乃于岷山郡北部广阳县界见齐后山。
遂有终焉之志。
仍倚岩傍谷结草为庵。
弟子法期见神人乘马著青单衣。
绕山一匝还示造塔之处。
齐建元元年四月二十三日
建刹立寺名曰齐兴
其后惠太子遣使徵迎。
敕命重叠辞不获免。
于是汎舟东下。
中途动疾带恙至
倾众阻望。
少时而卒。
春秋六十有九。
释玄畅
姓赵
河西金城人
少时家门为胡虏所灭。
祸将及
虏帅见而止之曰。
此儿目光外射非凡童也。
遂获免。
仍往凉州出家。
本名慧智
后遇玄高事为弟子。
每奇之。
事必共议。
改名玄畅
以表付嘱之旨。
其后虐虏剪灭佛法害诸沙门
得走。
元嘉二十二年闰五月十七日发自平城
路由岱郡上谷
东跨太行。
路经幽冀。
南转将至孟津
唯手把一束杨枝一扼葱叶
虏骑追逐将欲及之。
乃以杨枝击
沙起天闇。
人马不能得前。
有顷沙息骑已复至。
于是投身河中。
唯以葱叶内鼻孔中通气度水。
八月一日达于扬州
洞晓经律深入禅要。
占记吉凶靡不诚验。
坟典子氏多所该涉。
至于世伎杂能罕不必备。
初华严大部文旨浩博。
终古以来未有宣释。
乃竭思。
研寻提章比句传讲迄今。
其始也。
又善于三论。
为学者之宗。
宋文帝深加叹重。
请为太子师。
再三固让。
弟子谓之曰。
法师之欲弘道济物广宣名教。
今帝主虚己相延。
皇储蓄礼思敬。
若道扬圣君则四海归德。
今矫然让将非声闻耶。
曰。
此可与智者说。
难与俗人言也。
及太初事故方知先觉自尔。
迁憩荆州长沙寺
沙门功德直出念佛三昧经等。
正文字辞旨婉切。
又舒手出香掌中流水。
莫之测也迄宋之季年乃飞舟远举。
西适成都
初止大石寺。
乃手画作金刚密迹等十六神像。
至升明三年又游西界观瞩岷岭。
乃于岷山郡北部广阳县界见齐后山。
遂有终焉之志。
仍倚岩傍谷结草为庵。
弟子法期见神人乘马著青单衣。
绕山一匝还示造塔之处。
齐建元元年四月二十三日
建刹立寺名曰齐兴
正是齐太祖受锡命之辰。
天时人事万里悬合。
傅琰西镇成都
风轨待以师敬。
立寺之后。
乃致书于曰。
贫道栖荆累稔年衰。
疹积厌毒人諠。
所以远托岷界卜居斯阜。
广阳之东去城千步。
逶迤长亘连叠。
岭关四涧亘列五峰。
抱郭怀邑回望三方。
负峦背岳远瞩九流。
去年四月二十三日创功覆篑。
冬至此访承尔日。
正是陛下龙飞之辰。
盖闻道配太极者。
嘉瑞自显。
德同二仪者。
神应必彰。
所以河洛炳有周之兆。
灵石表大晋之徵。
伏谓兹山之符验。
岂非齐帝之灵应耶。
檀越奉国情深。
至使运属时徵不能忘心。
岂能遗事。
疏山赞一篇以露愚抱。
赞曰。
峨峨齐山
诞自幽冥。
潜瑞几昔帝号仍明。
岑载圣宇。
兆祚休名。
峦根云坦。
峰岳霞平。
规岩拟刹。
度岭缔经。
创工之日龙飞紫庭。
道侔二仪。
四海均清。
终天之祚。
岳德表灵。
即具以表闻。
敕蠲百户以充俸给。
齐骠骑豫章王嶷作镇荆峡遣使徵请。
河南吐谷浑主遥心敬慕乃驰骑数百迎于齐山
值已东赴遂不相及。
齐武升位。
司徒文宣王启自江陵旋于京师
文惠太子又遣徵迎。
既敕令重叠辞不获免。
于是泛舟东下。
中途动疾带患至
倾众阻望。
止住灵根少时而卒。
春秋六十有九。
是岁齐永明二年十一月十六日
即窆于钟阜龙山前。
临川献王立碑。
汝南周颙制文。
阿秃师南北朝
阿秃师者。
不知乡土姓名所出。
尔朱未灭之前已在晋阳游诸郡邑。
不居寺舍出入民间。
语谲必有徵验。
每行市里人众围绕之。
因大呼以手指胸曰。
怜尔百姓无所知。
不识并州阿秃师
人遂以此名焉。
齐神武迁邺之后。
以晋阳兵马之地王业所基。
常镇守并州
时来邺下
所有军国大事未出帷幄者。
秃师先于人众间泄露。
末年执置城内遣人防家不听辄出。
若其越逸罪及门司
当日并州城三门
各有一秃师荡出。
遮执不能禁。
未几有人从北州来云。
秃师四月八日雁门郡市舍命。
郭下大家以香花送之埋于城外。
并州人怪笑此语。
谓之曰。
秃师四月八日从汾桥过东出。
一脚有鞋一脚徒跣。
但不知入何坊巷。
人皆见之。
何云雁门死也。
此人复往北州报语乡邑
众共开冢看之。
唯见一只履鞋耳。
后还并州
齐神武以制约不从浪语不息虑动民庶。
遂以祅惑戮之。
沙门无发以绳钩首。
伏法之日举州民众诣市观之。
秃师含笑更无言语。
后六七日有人从河西部落来云。
道逢秃师形状如故。
但能负一绳笼秃师头。
与语不应急走西去。
拓跋晃北魏 428 — 4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8—451 【介绍】: 北魏太武帝长子,鲜卑族。
太武帝延和元年立为皇太子
通经史大义。
帝西征凉州监国,劝课农桑,禁饮酒、杂戏、弃本沽贩者,垦田大为增辟。
后随帝伐河西,讨柔然,言军国大事,多见纳用。
早卒。
拓跋浚即位追尊为景穆皇帝庙号恭宗
释玄申南齐
全齐文·卷二十六
玄申姓赵河西金城人凉州出家,宋元嘉中扬州齐永明初终于京师
王睿北魏 434 — 481
全后魏文·卷三十四
字洛诚太原晋阳人,居姑臧
兴安初,擢为太仆中散,迁太卜令,领太史
承明初文明太后临朝,超迁给事中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封太原公
太和中,迁尚书令进封中山王,加镇东大将军
卒赠卫大将军太宰并州谥曰宣王
司马跃北魏 ? — 49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5 【介绍】: 北魏河内温人字宝龙
司马楚之之子。
赵郡公主,拜驸马都尉
代兄金龙为云中镇将、朔州刺史
上表请罢河西鹿苑,与民垦殖,孝文帝以为善。
秩满,还为祠部尚书颍川王师。
以疾求解任。
王袭北魏 ? — 5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1 【介绍】: 北魏太原晋阳人,居武威姑臧字元孙
王睿子。
父死,孝文帝代领都曹,为尚书令
后出为并州刺史
太和十七年孝文帝洛阳,路过其治,教民多为立铭于大路,虚相称美。
由是被责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