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孔靖南朝宋 347 — 4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47—422 【介绍】: 名一作静
南朝宋会稽山阴人字季恭
刘裕东征孙恩,屡至会稽曲意礼接,赡给甚厚。
刘裕讨平桓玄,以为会稽内史,止浮华,罚游惰,境内肃清。
累迁吴兴太守
晋安帝义熙八年,复为会稽内史,修饰学校,督课诵习。
十二年,从刘裕北伐,平关、洛,拜侍中
刘裕代晋称帝,加开府仪同三司,让不受,卒以为赠。
昙摩密多南朝宋 356 — 442年7月6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法秀
罽宾国人
七岁神明澄正。
闻梵呗辄欢笑。
父母以是许之出家。
国多贤达。
承事之。
博通群经。
深解禅法。
为人连眉有蕴籍。
世号连眉禅师
游诸国。
龟兹
王前一日梦。
神告曰。
当有大士至。
王因郊迎入宫。
授菩萨戒。
居数载。
又梦神告曰。
大士欲去。
王固留。
不可。
燉煌
建精舍。
植柰千本。
少留弃去。
至凉州馆于旧寺。
又游蜀出荆州
长沙寺立禅阁。
求舍利
供养经旬馀。
闻锵然落盘声。
视之光满一阁。
东还京师
中兴寺
道俗建塔焉。
顷移祇桓。
帝后太子诸王
皆执弟子礼。
受戒法。
中贵人日络绎候安否。
译禅宴法。
普贤观。
虚空藏观等经。
以禅法教授学者。
远近靡弗至。
号大禅师
会稽太守孟觊。
请同游鄮县诸山。
遂建塔寺。
东方俗多尚巫祝。
自密多居之。
翕然归正。
元嘉十年
钟山定林。
性嗜山水。
构室临涧。
以收形胜。
弟子达公者。
能嗣其风。
蜜多初发罽宾
迦毗罗神王。
卫至龟兹
中路欲返。
辞决蜜多。
要与同至南方。
建康
即画其像上寺壁间。
十九年七月六日殁。
寿八十七。
葬于钟山宋熙寺前。
昙摩密多
此云法秀
罽宾人也。
年至七岁神明澄正。
每见法事辄自然欣跃。
其亲爱而异之。
遂令出家。
罽宾多出圣达。
屡值明师。
博贯群经特深禅法。
所得之要皆极其微奥。
为人沈邃有慧解。
仪轨详正。
生而连眉
世号眉禅师
少好游方誓志宣化。
周历诸国遂适龟兹
未至一日王梦神告王曰。
有大福德人明当入国。
汝应供养。
明旦即敕外司。
若有异人入境必驰奏闻。
俄而密多果至。
王自出郊迎。
乃请入宫。
遂从禀戒尽四事之礼。
密多安而能迁不拘利养。
居数载密有去心。
神又降梦曰。
福德人舍王去矣。
王惕然惊觉。
既而君臣固留莫之能止。
遂度流沙进到燉煌
于闲旷之地建立精舍。
植㮈千株开园百亩。
房阁池林极为严净。
顷之后适凉州
仍于公府旧寺更葺堂宇。
学徒济济禅业甚盛。
常以江右王畿志欲传法。
宋元嘉元年展转至
俄而出峡停止荆州
长沙寺造立禅阁。
翘诚恳恻祈请舍利。
旬有馀日遂感一冲器出声放光满室。
门徒道俗莫不更增勇猛。
人百其心。
顷之沿流东下至于京师
初止中兴寺
晚憩祇洹。
密多道声素著化洽连邦。
至京甫尔倾都礼讯。
自宋文袁皇后皇太子公主
莫不设斋桂宫请戒椒掖。
参候之使旬日相望。
即于祇洹寺译出禅经禅法要普贤观虚空藏观等。
常以禅道教授
或千里咨受四辈。
远近皆号大禅师
会稽太守平昌孟顗
深信正法。
以三宝为己任。
素好禅味敬心殷重。
及临浙右请与同游。
乃于鄮(音茂)县之山建立塔寺。
东境旧俗多趋巫祝。
及妙化所移比屋归正。
自西徂东无思不服。
元嘉十年还都止钟山定林下寺。
密多天性凝静雅爱山水。
钟山镇岳埒美嵩华。
常叹下寺基构临涧低侧。
于是乘高相地揆卜山势。
元嘉十二年斩木刊石营建上寺。
士庶钦风献奉稠叠。
禅房殿宇郁尔层构。
于是息心之众万里来集。
讽诵肃邕望风成化定林达禅师即神足弟子。
弘其风教声震道俗。
故能净化久而莫渝。
胜业崇而弗替。
盖密多之遗烈也。
爰自西域至于南土。
凡所游履靡不兴造檀会敷陈教法。
初密多之发罽宾也。
有迦毗罗神王卫送。
遂至龟兹于中路欲反。
乃现形告辞密多曰。
汝神力通变自在游处。
将不相随共往南方。
语毕即收影不现。
遂远从至都即于上寺图像著壁。
迄至于今犹有声影之验。
洁诚祈福莫不享愿。
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卒于上寺。
春秋八十有七。
(梁言法友)。
少禀道化。
喰味玄秘。
为三宝之勇卒。
法城之巨堑。
讽诵经藏。
坚持律部。
偏好禅那。
兼修定品。
心安虚静。
思达玄微。
志愿游方。
弘通禅悦。
于是汎泊来东。
宋永初三年
始至江陵
长沙寺
旬日之中。
得一舍利。
形质虽小。
光色异常。
以钵水汎之。
遥渌右转。
乍浮乍沈。
光[廿/(澄-豆+示)]炳焕。
众皆惊此神奇。
嗟叹盈路。
元嘉初来集京师
住祇洹寺。
译普贤观经一分。
虚空藏观一分。
至十年移憩定林。
业远嚣动。
专务清寂。
更华。
寺后别禅堂。
师友十馀。
并雅精业。
昼夜不休。
供施云集。
十八年
更译禅秘要三分。
五门禅经一分。
春秋八十。
元嘉十九年六月
卒于寺(云云)。
昙摩密多
此云法秀
罽宾人也。
年至七岁神明澄正。
每见法事辄自然欣跃。
其亲爱而异之。
遂令出家。
罽宾多出圣达。
屡值明师。
博贯群经。
特深禅法。
所得门户极甚微奥。
为人沈邃有慧解。
仪轨详正。
生而连眉世号连眉禅师
少好游方誓志宣化。
周历诸国遂适龟兹
未至一日。
王梦神告王曰。
有大福德人明当入国。
汝应供养明旦即敕外司。
若有异人入境必驰奏闻。
俄而蜜多果至。
王自出郊迎延请入宫。
遂从禀戒尽四事之礼。
蜜多安而能迁不拘利养。
居数载密有去心。
神又降梦曰。
福德人舍王去矣。
王惕然惊觉。
既而君臣固留莫之能止。
遂度流沙进到燉煌
于闲旷之地建立精舍。
植㮈千株开园百亩。
房阁池沼极为严净。
顷之复适凉州
仍于公府旧事更葺堂宇。
学徒济济禅业甚盛。
常以江左王畿志欲传法。
宋元嘉元年展转至
俄而出峡止荆州
长沙寺造立禅阁。
翘诚恳恻祈请舍利。
旬有馀日遂感一枚。
冲器出声放光满室。
门徒道俗莫不更增勇猛人百其心。
顷之沿流东下至于京师
初止中兴寺
晚憩祇洹。
密多道声素著化洽连邦。
至京甫尔倾都礼讯。
自宋文哀皇后及皇太子公主
莫不设斋桂宫请戒椒掖。
参候之使旬日相望。
即于祇洹寺译出禅经禅法要普贤观虚空藏观等。
常以禅道教授
或千里咨受四辈。
远近皆号大禅师焉。
会稽太守平昌孟顗
深信正法。
以三宝为己任。
素好禅味敬心殷重。
及临浙右请与同游。
乃于鄮县之山建立塔寺。
东境旧俗多趣巫祝。
及妙化所移比屋归正。
自西徂东无思不服。
元嘉十年还都止钟山定林下寺。
密多天性凝靖雅爱山水。
以为钟山镇岳埒美嵩华。
常叹下寺基构临涧低侧。
于是乘高相地揆卜山势。
元嘉十二年斩石刊木营建上寺。
士庶钦风献奉稠叠。
禅房殿宇郁尔层构。
于是息心之众万里来集。
讽诵肃邕望风成化。
定林达禅师即神足弟子。
弘其风教声震道俗。
故能净化久而莫渝。
胜业崇而弗替。
盖密多之遗烈也。
爰自西域至于南土。
凡所游履靡不兴造檀会敷陈教法。
初密多之发罽宾也。
有迦毗罗神王卫送。
遂至龟兹
于中路欲反。
乃现形告辞密多曰。
汝神力通变自在游处。
将不相随共往南方。
语毕即收影不现。
遂远从至都。
即于上寺图像著壁。
迄至于今犹有声影之验。
洁诚祈福莫不享愿。
元嘉十九年七月六日卒于上寺。
春秋八十有七。
道俗四众行哭相趋。
仍葬于钟山宋熙寺前。
竺法纯南北朝
未详何处人也。
会稽山阴显义寺。
精进苦行。
游心虚寂。
众甚敬焉。
请为寺主
晋元兴中
为寺治墙。
上买故屋材。
向暮与榜船人并屋主妪人入湖。
须臾风起。
云气四塞。
自念与女子同殒。
实寄耻辱。
飘霰骤疾。
惊浪飞奔。
船小水入。
归告观世音。
并经诵。
俄而湖中有空船。
横来迅疾如飞。
直至船侧。
诵念弥笃。
有顷至纯别加寻访。
船遂主无。
其舟诚所感如此(云云)。
朱百年南朝宋 368 — 4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8—454 【介绍】: 南朝宋会稽山阴人
少有高情。
亲亡服阕,携妻入会稽南山,伐樵采箬为业,好饮酒。
颇言玄理,时为诗咏,往往有高胜之言。
家贫。
累辟不就。
馈饷不受。
卒于山中。
傅隆南朝宋 369 — 4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9—451 【介绍】: 南朝宋北地灵州人字伯祚
傅亮族兄。
少孤贫,有学行。
累迁尚书左丞
宋文帝元嘉初,为御史中丞,甚得司直之体。
后出为义兴太守,有能名。
征拜太常,致仕归。
博学多通,尤精《三礼》。
全宋文·卷二十七
字伯祚,亮从兄,义熙初为孟昶建威参军员外散骑侍郎,坐辞兼免,复为会稽征虏参军,除给事中
尚书仆射丹阳徐羡之以为建威录事参军,寻转尚书祠部郎丹阳丞。
永初中,徙大子率更令
庐陵王义真车骑咨议参军,出补山阴
文帝即位,除司徒右长史,迁御史中丞,转司徒左长史
出为义兴太守,征拜左民尚书,转太常,拜光禄大夫
致仕,元嘉二十八年卒,年八十三。
孔琳之南朝宋 369 — 4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9—423 【介绍】: 南朝宋会稽山阴人
字彦琳
好文义,解音律,能弹琴,善草隶。
家素贫,不治产业。
晋安帝元兴间桓玄专政,以为西閤祭酒,反对以谷帛为币、复肉刑之议。
入宋,为御史中丞,明宪直法,无所屈挠,奏劾尚书令徐羡之
官至祠部尚书
全宋文·卷二十七
琳之字彦林会稽山阴人,晋光禄大夫安国从孙。
元兴中辟本国常侍,迁楚台员外散骑侍郎
义熙初司徒左西掾,寻为司马休之会稽内史府长史,历太尉主簿尚书左丞扬州治中从事史,迁尚书吏部郎。
又为武帝平西长史大司马琅邪王从事中郎
又除武帝平北征西长史,迁侍中
宋台建,除宋国侍中,出为吴国太守
公事免。
永嘉二年御史中丞,领本州大中正,迁祠部尚书
景平元年卒,追赠太常,有集十卷。
孔宁子南朝宋 ? — 4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5 【介绍】: 南朝宋会稽人
初为刘义隆镇西咨议参军,以文义见赏。
义隆即位(宋文帝),为黄门侍郎、领步兵校尉
侍中王华并有富贵之愿。
徐羡之等秉政,每切齿愤叱。
全宋文·卷二十八
宁子会稽山阴人义熙初何无忌会稽掾属,后为武帝太尉主簿
永初中文帝镇西咨议参军丁艰去职。
景平末会稽太守褚淡之起为将军
文帝即位,以为黄门侍郎,领步兵校尉,进侍中
元嘉二年卒,有集十五卷。
释纳衣南北朝
本姓史。
名宋。
不如何许人也。
多服纳衣
或时麻衣。
而寒暑不易。
故世以服为之号。
故曰纳衣
或曰麻衣。
身首疮痒。
不甚洗浴。
晋义熙中
常在广陵白土[仁-二+录]。
讴唱引葃。
以自欣畅。
得直随以布施。
昼游夜伏。
莫知其栖息之处。
运力终日。
食不加口。
靡有知其之所将饵。
八方殊声。
莫不必能。
时高檀祗江都
闻而怪之。
使史摄来应对。
机[梿-车+康]稽古。
博达辨说。
玄儒赋诗一首。
曰。
有欲苦不足。
无欲亦无忧。
未若清虚童。
带索披玄丧。
浮游一世间。
汎苦不系舟
檀遗布二十。
返而遣之。
出城便以乞路人。
海行里外萧然都尽。
不以姓名乡居语人。
时世莫有知者。
后人海行。
于孤洲上。
遇一沙门
求寄书与史宗
云其在白椂。
披著纳衣道人是也。
仍量书船中。
同侣欲取看之。
而书著船不肯脱。
及至白土
歘然风起。
飞书就
接而将去。
人益异之。
竞来敬事。
拂衣南游。
憩于永兴县龙山大寺
常过鱼梁。
鱼人将获。
行有屠脍。
纳衣意甚悯然。
乃入上流浴群鱼散走。
其潜样物类皆如此。
为人清达。
不悦荣华。
性用深点。
雅怀利益。
善谈玄儒。
真实相
会稽谢劭魏迈之等。
皆笃论渊博。
并从其师受。
后同止沙门
夜闻有与共语者。
颇说蓬来山事。
晓便不见。
莫知所适。
寻阳陶渊明记。
白土𡍖遇三异。
法师此其一也(云云)。
羊玄保南朝宋 371 — 46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1—464 【介绍】: 南朝宋泰山南城人
起家楚台太常博士
历官武帝镇军参军
善弈,棋品第三,文帝曾与赌郡戏,胜,以补宣城太守
累迁丹阳尹、会稽太守
为政宽和,虽无殊绩,去后令人思念。
孝武帝即位,为散骑常侍,迁金紫光禄大夫
卒谥定
褚淡之南朝宋 380 — 4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0—424 【介绍】: 南朝宋河南阳翟人字仲源
褚裕之弟。
东晋末,为刘裕车骑从事中郎,累迁廷尉卿左卫将军
淡之兄弟并忠事刘裕东晋恭帝每生男,辄加杀害。
刘裕位,淡之兄弟又奉令毒杀恭帝
刘裕代晋,为侍中
后为会稽太守
卒谥质
张裕南朝宋 376 — 4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6—442 【介绍】: 南朝宋吴郡吴人字茂度
张良后裔。
宋武帝同名,故称字。
东晋末,刘裕(宋武帝)出征,居守州事,又为河南太守咨议参军扬州别驾从事史。
宋文帝元嘉初,累官都官尚书光禄大夫
内足于财,自绝人事,以华山为居止,优游野泽达七年
十八年,除会稽太守,在郡职事甚理。
卒谥恭
僧杯度南朝宋 ? — 4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26 【介绍】: 或作杯渡
南朝宋僧。
姓名佚。
传常乘木杯渡水,人因以名之。
初见在冀州,后抵京师
衣服褴褛,不甚持斋,饮酒啖肉,与俗不殊。
恒负一芦篅,往来人家,屡有神异。
宋文帝元嘉三年九月患痢而死。
五年,传说人复见之,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莫知姓氏。
亦不省何许人。
始见于冀州如清狂者。
挈一木杯。
渡水必乘之。
时号杯渡尝托宿一富人家。
龛有金像。
窃之而去。
虽徐行马追之。
莫能及也。
乘杯绝孟津
京师
时年四十许者状。
寒窘喜怒不常。
出语无缘饰。
寒穴冰而浴。
或著屐登山。
或跣曝市中行止。
一芦圌。
诣延贤寺沙门法意
馆之尤勤。
忽弃去行瓜步。
欲登舟。
舟人未及应。
即又乘杯至北岸。
广陵村有李氏方饭僧。
渡径入置芦圌庭中。
坐席上。
众环目之。
渡自若。
座有怒者。
李氏见芦圌碍往来处。
欲移之。
饶力不能动。
食毕提之。
笑而去。
且呼曰。
四天王。
四天王。
福李家。
时有竖子。
窃见圌中。
有四小儿皆长数寸。
眉目如画。
李氏异而追之。
失所在。
又三日见坐西界蒙笼树下。
乃拜请还家。
供事之。
饮啖无所择。
沛国刘伯兴兖州刺史
走使要之。
负芦圌。
至。
伯兴
尊之。
窃窥其中。
唯败衲木杯而已。
与语不解。
乃还李氏。
一旦忽索伽梨。
趣为办之。
𢹂去。
夜闻异香遍一境。
黎明寻至北岸。
僵席伽梨卧。
旁皆青莲华。
撼之死矣。
又数日人自彭城来云。
见渡客白衣黄欣家。
欣信敬。
而贫日食麦饭。
渡甘美之。
留半年。
忽令辨芦圌。
三十六枚。
欣曰。
止得十枚。
渡使必如其数列中庭。
俄金帛皆满直百馀万。
以施欣乃去。
京师朱文殊家。
文殊扣头求济。
渡不答。
文殊喜曰。
佛法默然盖许之也。
又游吴中从渔者乞鱼。
得馁者投水中活游而去。
他日又乞之。
渔者怒骂不予。
渡以两石子。
投网中。
俄牛斗水中。
裂其网。
而牛不复见。
东游天台
京师
访西域沙门僧祛吒长干寺
沙门僧悟者。
同房。
尝窥隙见。
取刹干玩之。
悟由是加敬。
又有张奴者。
相遇。
曰。
吾东见蔡豚。
南讯马生。
北见王年今欲就杯渡
不期识子于此也。
张奴槐树诗。
词甚俊伟。
答之。
亦可观。
及渡见如平生。
又依南州陈氏。
或传都下别有一杯渡
陈氏父子五人。
往观之。
所见无异。
而疑。
于是为设蜜刀子熏陆香手巾等。
于前而留。
其二弟即还家见所设。
亦如之。
谓陈曰。
刀子钝可磨也。
已而都下者迁灵鹫寺
陈氏者忽求黄纸二幅。
作书。
书不成字合同其背。
陈问上人何券。
渡不答。
吴郡朱灵期自高丽还。
舶值风飘。
至一洲。
洲上有山。
山甚高大。
行十馀里。
闻午梵。
入一寺。
寺七宝所成。
僧数辈。
皆石像。
欲反有呼之者。
期再拜。
得食食味香美。
非世间有。
一人云。
此去都二十馀万里。
尝识杯渡道人否。
期曰。
识之。
其人指北壁一囊曰。
其钵具耳。
因持以授。
并作书著函中曰。
见渡当付之。
且遗以一青竹杖。
使置舶首曰。
可三日至石头。
既至。
遂失竹杖。
有顷。
渡来取书。
得钵。
大笑曰。
我不见此钵。
且四千年矣。
以掷云中。
又接之。
陈氏且日门扇上。
有福德门人降六字。
而渡去绝迹。
都下则犹行。
山村有庾常者。
婢窃物而走。
常迹之问渡。
渡指曰。
死于金陵江边空冢中。
常驰往视之。
果然。
黄门侍郎孔生疾乞渡祝。
渡曰。
已为鬼害不可。
生俄而死。
又齐谐妻胡氏。
疾。
乞渡祝。
祝之而愈。
留钱一万倩谐饭僧去。
赤山湖而化。
元嘉三年九月也。
谐葬之建业覆舟山
五年三月八日渡复主谐家吕道惠杜天期水丘熙三士在焉。
见之大惊。
即再拜。
渡曰。
年大凶。
无忌脩福业。
法意道人
德高可亲之禳灾。
俄门楣上有僧。
呼渡。
渡仰见之即辞去。
杯渡者。
不知姓名。
常乘木杯渡水。
人因目之。
初在冀州不修细行。
神力卓越世莫测其由。
尝于北方寄宿一家。
家有一金像。
渡窃而将去。
家主觉而追之。
见渡徐行。
走马逐之不及。
至于孟津河浮木杯于水。
凭之渡河。
不假风棹轻疾如飞。
俄而及岸达于京师
见时可年四十许。
带索褴缕殆不蔽身。
言语出没喜怒不均。
或严冰叩冻洗浴。
或著履上山。
或徒行入市。
一芦圌(音遄)子更无馀物。
尝从延贤寺法意道人处。
以别房待之。
后欲往瓜步江。
于江侧就航人。
告渡不肯载之。
复累足杯中顾盻言咏。
杯自然流直渡北岸。
广陵遇村舍李家八关斋
先不相识。
乃直入斋堂而坐。
置芦圌于中庭。
众以其形陋无恭敬之心。
李见芦圌当道。
欲移置墙边。
数人举不能动。
渡食竟提之而去。
笑曰。
四天王李家。
于时有一竖子窥其圌中。
有四小儿并长数寸。
面目端正衣裳鲜洁。
于是追觅不知所在。
后数日乃见在西界蒙笼树下坐。
李礼拜请还家。
日日供养。
渡不甚持斋。
饮酒啖肉。
至于辛鲙。
与俗无异。
百姓奉上或受不受。
沛国刘兴伯兖州刺史
遣使要之。
负圌而来。
兴伯使人举视。
十馀人不胜。
伯自看唯见一败衲及一木杯。
后还李家。
复得二十馀日。
清旦忽云。
欲得一袈裟。
中时令办。
李即经营。
至中未成。
渡云。
暂出。
至瞑不返。
合境闻有异香。
疑之为怪。
处处觅渡。
乃见在北岩下敷败袈裟于地卧之而死。
头前脚后皆生莲华。
极鲜香。
一夕而萎。
邑共殡葬之。
后数日有人从北来云。
见渡负芦圌行向彭城
乃共开棺靴履存焉。
既至彭城遇有白衣黄欣。
深信佛法见渡礼拜。
请还家。
家至贫但有麦饭而已。
渡甘之怡然止得半年。
忽语欣云。
可觅芦圌三十六枚。
吾须用之。
答云。
此间止可有十枚。
贫无以买。
恐不尽办。
渡曰。
汝但检觅宅中应有。
欣即穷检。
果得三十六枚。
列之庭中。
虽有其数亦多破败。
比欣次第熟视皆已新完。
渡密封之。
因语欣令开乃见钱帛皆满。
可堪百许万。
识者谓是杯渡分身他土所得䞋施。
回以施欣。
欣受之皆为功德经一年许辞去。
欣为办粮食。
明晨见粮食具存。
不知渡所在。
后东游入吴郡
路见钓鱼师。
因就乞鱼。
鱼师施一喂者。
渡手弄反覆还投水。
游活而去。
又见网师更从乞鱼。
网师瞋骂不与。
渡乃拾取两石子掷水中。
俄而有两水牛斗其网中。
网既碎败不复见牛。
渡亦已隐。
行至松江
乃仰盖于水中乘而渡岸经涉会稽剡县天台山
数月而返京师
少时游止无定。
请召或往不往时南州有。
陈家。
颇有衣食。
渡往其家甚见迎奉。
都下复有一杯渡
陈父子五人咸不信。
都下看之。
果如其家杯渡
形相一种。
陈设一合蜜及刀子薰陆香手巾等。
渡即食蜜都尽。
馀物宛在膝前。
其父子五人恐是其家杯渡
即留二弟停都守视。
馀三人还家。
家中杯渡如旧膝前亦有香刀子等。
但不啖蜜为异尔。
乃语陈云。
刀子钝可为磨之。
二弟还都云。
彼渡已移灵鹫寺
其家忽求黄纸两幅作书。
书不成字。
合同其背。
陈问上人作何券书。
渡不答。
竟莫测其然。
时吴部民朱灵期使高丽
还值风舶飘经九日。
至一洲边。
洲上有山。
山甚高大。
入山采薪。
见有人路。
期乃将数人随路告乞。
行十馀里闻磬声香烟。
于是共称佛礼拜。
须臾见一寺甚光丽。
多是七宝庄严。
又见十馀石人。
乃共礼拜还反。
行少许闻唱导声。
还住更看。
犹是石人。
期等相谓此是圣僧
吾等罪人不能得见。
因共竭诚忏悔。
更往乃见真人。
期等设食。
食味是菜。
而香美不同世食。
竟共叩头礼拜。
乞速还至乡。
有一僧云。
此间去都乃二十馀万里。
但令至心不忧不速也。
因问期云。
杯渡道人不。
答言。
甚识。
因指北壁有一壶挂锡杖及钵云。
此是杯渡住处。
今因君以钵与之。
并作书著函中。
别有一青竹杖。
期云。
但掷此杖置舫前水中。
闭船静坐。
不假劳力必令速至。
于是辞别。
令一沙弥送至门上。
语云。
此道去行七里至船。
不须从先路去也。
如言西转行七里许至船即具如所示。
唯闻舫从山顶树木上过。
都不见水。
经三日至石头淮而住。
亦不复见竹杖所在。
舫入淮至朱雀。
乃见杯渡骑大航以捶捶之曰。
马马何不行。
观者甚多。
期等在舫遥礼之。
渡乃自下舫取书并钵。
开书视之字无人识者。
渡大笑曰。
使我还耶。
及钵掷云中还接之曰。
我不见此钵四千年矣。
渡多在延贤寺法意处。
时世以此钵异物竞往观之。
有庾常婢偷物而叛。
四追不擒乃问杯渡
云已死。
金城江边空冢中。
往看果如所言。
孔宁子时为黄门侍郎
在家患痢。
遣信请渡。
渡咒竟云。
难差。
见有四鬼皆被伤截宁子泣曰。
孙恩作乱家为军人所破。
二亲及叔皆被痛酷。
宁子果死。
又有齐谐妻胡母氏病。
众治不愈。
后请僧设斋。
斋座有僧劝迎杯渡
渡既至一咒。
病者即愈。
齐谐伏事为师。
因作传记。
其从来神异不可备纪。
元嘉三年九月辞谐入东。
留一万钱物寄谐倩为营斋。
于是别去。
行至赤山湖患病而死。
谐即为营斋。
并接尸还葬建康覆舟山
至四年吴兴邵信者。
甚奉法。
遇伤寒病无人敢看。
乃悲泣念观音。
忽见一僧来云。
杯渡弟子。
语云。
莫忧家师寻来相看。
答云。
渡死已久。
何容得来。
道人云。
来复何难。
便衣带头出一合许散。
与服之病即差。
又有杜僧哀者。
住在南岗下。
昔经伏事杯渡
儿病甚笃。
乃思念恨不得渡与念神咒。
明日忽见渡来。
言语如常。
即为咒病者便愈。
至五年三月渡复来齐谐家。
吕道惠闻而怛之杜天期水丘熙等。
并见皆大惊。
即起礼拜。
渡语众人言。
年当大凶可勤修福业。
法意道人甚有德。
可往就之。
修立故寺以禳灾祸也。
须臾门上有一僧唤渡。
便辞去云。
贫道当向交广之间不复来也。
齐谐等拜送慇勤于是绝迹。
顷世亦言时有见者。
杯度者。
不知姓名。
常乘木杯度水。
因而为目。
初见在冀州
不修细行。
神力卓越。
世莫测其由来。
尝于北方寄宿一家。
家有一金像。
窃而将去。
家主觉而追之。
徐行走马逐而不及。
孟津河浮木杯于水。
凭之河。
无假风棹。
轻疾如飞。
俄而岸。
达于京师
见时可年四十许。
带索褴缕殆不蔽身。
言语出没喜怒不均。
或严冰扣冻而洒浴。
或著屐上床。
或徒行入市。
一芦圌子更无馀物。
乍往延贤寺法意道人处。
以别房待之。
后欲往延步江。
于江侧就航人告
不肯载之。
复累足杯中顾眄吟咏。
杯自然流直北岸。
行向广陵遇村舍有李家八关斋
先不相识。
乃直入斋堂而坐。
置芦圌于中庭。
众以其形陋无恭敬心。
李见芦圌当道。
欲移置墙边。
数人举不能动。
食竟提之而去。
笑曰。
四天王李家于时有一竖子。
窥其圌中。
见四小儿。
并长数寸。
面目端正衣裳鲜洁。
于是追觅不知所在。
后三日乃见在西界蒙笼树下坐。
李跪拜请还家。
月日供养。
不甚持斋。
饮酒啖肉。
至于辛鲙与俗不殊。
百姓奉上或受不受。
沛国刘兴伯兖州刺史
遣使要之。
负圌而来。
兴伯使人举视。
十馀人不胜。
伯自看唯见一败纳及一木杯。
后还李家复得三十馀日。
清旦忽云。
欲得一袈裟中时令办。
李即经营至中未成。
云暂出至冥不反。
合境闻有异香。
疑之为怪。
处处觅
乃见在北岩下铺败袈裟于地卧之而死。
头前脚后皆生莲华。
华极鲜香。
一夕而萎。
邑人共殡葬之。
后数日有人从北来云。
负芦圌行向彭城
乃共开棺唯见靴履。
既至彭城
遇有白衣黄欣深信佛法。
礼拜请还家。
其家至贫。
但有麦饭而已。
甘之怡然止得半年。
忽语欣云。
可觅芦圌三十六枚。
吾须用之。
答云。
此间正可有十枚。
贫无以买。
恐不尽办。
曰。
汝但检觅宅中应有。
欣即穷检果得三十六枚。
列之庭中。
虽有其数亦多破败。
比欣次第熟视皆已新完。
密封之。
因语欣令开。
乃见钱帛皆满可堪百许万。
识者谓是杯度分身他土所得䞋施回以施欣。
欣受之皆为功德。
一年辞去。
欣为办粮食。
明晨见粮食具存。
不知所在。
一月许复至京师
潮沟有朱文殊者。
少奉法。
多来其家。
文殊谓云。
弟子脱舍身没苦。
愿见救济。
脱在好处愿为法侣。
不答。
文殊喜曰。
佛法默然已为许矣后东游入吴郡
路见钓鱼师。
因就乞鱼。
鱼师施一喂者。
手弄反覆还投水中。
游泳而去。
又见鱼网师。
更从乞鱼。
网师瞋骂不与。
乃捻取两石子掷水中。
俄而有两水牛斗其网中。
网既碎败不复见牛。
亦已隐。
行至松江
乃仰盖于水中乘而岸。
经涉会稽剡县天台山
数月而反京师
时有外国道人名僧祛吒
都下长干寺住。
有客僧僧悟者。
同房宿。
于窗隙中见取寺刹捧之入云然后将下。
悟不敢言。
但深加敬仰。
时有一人姓张名奴。
不知何许人。
不甚见食而常自肥悦。
冬夏常著单布衣。
祛吒在路行见张奴
欣然而笑。
祛吒曰。
吾东见蔡豚。
南讯马生。
北遇王年。
今欲就杯度
乃与子相见耶。
张奴乃题槐树而歌曰。
濛濛大象内。
照曜实显彰。
何事迷昏子。
纵惑自招殃。
乐所少人往。
苦道若翻囊。
不有操。
何用拟风霜。
闲预紫烟表。
长歌出昊苍。
澄灵无色外。
应见有缘乡。
岁曜毗汉后。
辰丽辅殷王伊余非二仙。
晦迹于九方。
亦见流俗子。
触眼致酸伤。
略谣观有念。
宁曰尽矜章。
祛吒曰。
前见先生禅思幽岫。
一坐百龄。
大悲熏心。
靖念枯骨。
亦题颂曰。
悠悠世事。
或滋损益。
使欲尘神。
横生悦怿。
惟此哲人。
渊觉先见。
思形浮沫。
瞩影遄电。
累踬声华。
蔑丑章弁。
视色悟空。
玩物伤变。
舍纷绝有。
断习除恋。
青条曲荫。
白茅以荐。
依畦啜麻。
邻崖饮荐。
慧定计照。
妙真曰眷。
慈悲有增。
深想无倦。
言竟各去。
尔后月日不复见此二人。
传者云。
将僧悟共之南岳不及。
张奴杯度相见。
甚有所叙。
人所不解。
犹停都少时。
游止无定。
请召或往不往。
南州有陈家颇有衣食。
往其家甚见料理。
都下复有一杯度
陈家父子五人咸不信。
下都看之。
果如其家杯度形相一种。
陈为设一合蜜及刀子熏陆香手巾等。
即食蜜都尽。
馀物宛在膝前。
其父子五人恐是其家杯度
即留二弟停都守视。
馀三人还家。
家中杯度如旧。
膝前亦有香刀子等。
但不啖蜜为异。
乃语陈云。
刀子钝可为磨之。
二弟都还云。
已移灵鹫寺
其家忽求黄纸两幅作书。
书不成字。
合同其背。
陈问上人作何券书。
不答。
竟莫测其然。
吴郡朱灵期。
使高骊还值风。
舶飘经九日
至一洲边。
洲上有山。
山甚高大。
入山采薪。
见有人路。
期乃将数人随路告乞。
行十馀里闻磬声香烟于是共称佛礼拜。
须臾见一寺甚光丽。
多是七宝庄严。
见有十馀僧。
皆是石人不动不摇。
乃共礼拜还反。
行步少许闻唱导声。
还往更看。
犹是石人。
期等相谓。
此是圣僧
吾等罪人不能得见。
因共竭诚忏悔。
更往乃见。
真人为期等设食。
食味是菜而香美不同世。
食竟共叩头礼拜乞速还至乡。
有一僧云。
此间去都乃二十馀万里。
但令至心不忧不速也。
因问期云。
杯度道人不。
答言甚识。
因指北壁。
有一囊挂锡杖及钵云。
此是杯度许。
今因君以钵与之。
并作书著函中。
别有一青竹杖。
语言。
但掷此杖置舫前水中。
闭船静坐。
不假劳力必令速至。
于是辞别。
令一沙弥送至门上。
语言。
此道去行七里便至舫。
不须从先路也。
如言西转行七里许至舫。
即具如所示。
唯闻舫从山顶树木上过。
都不见水。
三日至石头淮而住。
亦不复见竹杖所在。
舫入淮至朱雀门。
乃见杯度骑大船栏以杖捶之曰。
马马何不行。
观者甚多。
期等在舫遥礼之。
乃自下舫取书并钵。
开书视之。
字无人识者。
大笑曰。
使我还那。
取钵掷云中。
还接之云。
我不见此钵四千年矣。
多在延贤寺法意处。
时世以此钵异物竞往观之。
一说云。
期舫漂至一穷山。
遇见一僧来云。
上弟子。
昔持师钵而死治城寺。
今因君以钵还师。
但令一人擎钵舫前一人正拖。
自安隐至也。
期如所教果获全济。
南州杯度当其骑栏之日。
尔日早出至晚不还。
陈氏明旦见门扇上有青书六字云。
福德门人降。
字劣可识其家杯度遂绝迹矣。
都下杯度
犹去来山邑多行神咒。
时庾常婢偷物而叛。
四追不擒。
乃问
云已死在金城江边空冢中。
往看果如所言。
孔宁子时为黄门侍郎
在廨患痢。
遣信请
咒竟云。
难差。
见有四鬼皆被伤截。
宁子泣曰。
孙恩作乱家为军人所破。
二亲及叔皆被痛酷。
宁子果死。
又有齐谐妻胡母氏病。
众治不愈。
后请僧设斋。
斋坐有僧聪道人。
劝迎杯度
既至一咒。
病者即愈。
齐谐伏事为师。
因为作传记其从来神异大略与上同也。
至元嘉三年九月辞谐入
留一万钱物寄谐倩为营斋。
于是别去。
行至赤山湖患痢而死。
谐即为营斋。
并接尸还葬建业覆舟山
至四年吴兴邵信者。
甚奉法。
遇伤寒病无人敢看。
乃悲泣念观音。
忽见一僧来云。
杯度弟子。
语云。
莫忧家师寻来相看。
答云。
师已死。
何容得来。
道人云。
来复何难。
便衣带头出一合许散。
与服之。
病即差。
又有杜僧哀者。
住在南冈下。
昔经伏事杯度
儿病甚笃。
乃思念恨不得练神咒。
明日忽见来。
言语如常。
即为咒病者便愈。
至五年三月八日复来齐谐家。
道慧闻人怛之。
杜天期水丘熙等并共见皆大惊。
即起礼拜
语众人言。
年当大凶可勤修福业。
法意道人甚有德。
可往就其修立故寺以禳灾祸也。
须臾闻上有一僧唤
便辞去云。
贫道当向交广之间不复来也。
齐谐等拜送慇勤。
于是绝迹。
顷世亦言时有见者。
既未的其事。
故无可传也。
释僧翼南朝宋 381 — 450
释僧翼
吴兴馀杭人
少而信悟。
早有绝尘之操。
初出家止庐山寺慧远修学。
蔬素苦节见重门人。
晚适关中
复师罗什
经律数论。
并皆参涉。
又诵法华一部。
晋义熙十三年与同志昙学沙门俱游会稽履访山水。
秦望西北见五岫骈峰有耆阇之状。
乃结草成庵。
称曰法华精舍。
太守孟顗富人陈载。
并倾心挹德赞助成功。
蔬食涧饮三十馀年。
宋元嘉二十七年卒。
春秋七十。
立碑山寺旌其遗德。
会稽孔逭制文。
同游昙学沙门
后移卜秦望之北。
号曰乐林精舍。
有韶相灌茜。
东岳望僧咸共憩焉。
时有释道敬者。
琅琊胄族。
右将军王羲之曾孙。
避世出家。
情爱丘壑栖于若耶山
立悬溜精舍。
敬后为供养众僧。
乃舍具足。
专精十戒云。
谢方明南朝宋 380 — 4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0—426 【介绍】: 南朝宋陈郡阳夏人
谢景仁从弟。
初随伯父吴兴太守谢邈在郡,孙恩所害,还都。
东晋安帝元兴中,为著作佐郎
追随刘裕,为从事中郎
累迁晋陵太守
尝于年终,将江陵县狱囚悉释归家,使过正三日而归狱。
至期,竟无逃亡者。
入宋,迁侍中,转会稽太守
深达治体,不拘文法。
阔略苛细,务存纲领。
贵族豪士,莫敢犯禁。
除比伍之坐,判久系之狱。
卒官。
释昙翼南朝宋 381 — 45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馀杭人
有卓行。
初为沙门
庐山慧远
又诣关中
鸠摩罗什
后东归。
结庵秦望西北峰
涧饮诵法华。
感普贤现女子身。
以筠笼盛白豕持二
至前曰。
妾以事入山。
将归而夕。
豺狼当道。
柰何。
愿托一宿。
坚却之。
女哀求尤苦。
遂宿之檐外。
夜半号呼谓腹疼。
按摩。
不可。
请不已。
乃以布裹杖头。
遥为摩之。
逮旦忽祥云四合。
其豕为象。
为莲华。
凌空谓曰。
我观汝心。
如水中月。
清净无染。
不久当归我众矣。
是时会稽大守孟顗
方晨坐堂上视事。
忽见光射庭际。
隐然金石丝竹之声。
访而知之。
遂以翼道行闻于朝。
敕以法华精舍。
法华寺
以雉听沙门法志诵法华。
阅七年而命终。
志瘗之。
夜梦童子拜曰。
今因经力。
获生山前王氏家。
一日王氏设斋。
召志。
志方踵门。
儿曰。
和尚来也。
志使解衣视腋下。
果有雉毳三茎。
遂依志出家。
昙翼云。
宋元嘉二十七年卒。
祷七十。
同游昙学者。
有庵号乐林精舍。
与翼庵不远。
又有道敬者。
右军之后也。
有道学。
严于持律。
操行尤清厉。
本姓姚
生羌土中。
年十六。
师事道安
善辞大乘。
弥精三藏。
才识明俊。
虽不逮
而节行清苦。
门人莫竞。
晋长沙大守荆洲胜舍。
风德。
欲远相迎请。
舍宅为寺。
求一僧为寺主
顾谓曰。
荆楚士庶始欲归宗。
成其美者。
非尔谁欤。
尔其行也。
贞锡南佂。
至即缔构。
一年功毕。
长沙寺
后游盖部。
刺史毛璩一遇相重。
便饷米千斛。
为设中食。
饭内得一粒谷。
即择取先啖。
叹曰。
沙门岂弃人供养者邪。
遂厚加赠遗。
寻归荆洲。
及丘贼入境。
抄掠汉南
江陵阖境。
避难上明。
又于上明造东寺
后还长沙寺
复加开祐造大塔。
并丈六金像。
未有舍利。
祈请累年。
忽尔而得。
即集僧尼五百人
烧香赞唱。
请一钵水。
以汎舍利
舍利右旋。
五色光耀。
清彻满室。
因往巳陵君山伐木。
山海经谓阔廷山者也。
上有幽穴。
潜通吴之苞山。
山既神异。
行者惮之。
上人说。
桓玄闻山有白雉兔。
乃往求之。
迷路累日。
望船甚近。
而不得至。
至见白蛇数十断道。
为说法。
蛇乃避路。
夜得梦云。
林木是所惜。
既营佛塔辄给。
但莫命部曲非法取也。
人力皆是借倩。
遂有所窃。
江陵
杖巳。
上饫木未取。
为军人御夺。
改先小塔。
更立大塔。
又铸丈六金像。
先契二匠。
便设大会。
愿无鲠妨。
四辈闻知。
皆乐随憙。
所获铜𩿊过足周用。
因以所馀更造灵仪。
举香七尺。
翼德被䧅服。
学徒归凑。
每叹寺足众僧。
形像尚少。
尝闻阿育王多造佛像。
随缘流布。
而独不至此。
岂非精诚未诣邪。
于是弥致恳恻。
永和十九年二月八日夜
忽有像现城北。
身光照夜。
明若晨曦。
阖洲惊骚。
远近云集。
白马寺遣迎百人。
展力折不能动。
曰。
此必阿育王像当往长沙寺
非强力所能移。
佥曰请效甚验。
乃稽首致敬。
命弟子擎捧。
裁有五人。
飘然轻举。
四众推伏。
请问其故。
笑曰。
昔有诚愿。
推理谓尔后耳。
宾禅师僧伽难陁。
从蜀下入寺礼拜。
云是外国像。
寻觅铭题佛光。
果有胡书。
读曰阿育王造也。
年八十二。
义照中卒(云云)。
畺良耶舍南朝宋 381 — 44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此云时称。
西域人
气刚大。
无嗜好。
善诵阿毗昙。
该通群经。
而专以禅观法授人。
元嘉元年
建邺
大祖文皇所敬。
依止钟山道林精舍。
沙门宝公崇其禅法。
药王药上观无量寿佛经。
僧含笔受
以此二经。
为转障秘术。
净土密因。
故沈吟研味。
兴于叹咏。
平昌孟顗出守会稽
要之不去。
后移止江陵
十九年入蜀弘道。
俄还江陵而卒。
寿六十有二。
畺良耶舍
此云时称。
西域人
性刚直寡嗜欲。
善诵阿毗昙博涉律部。
其馀诸经多所该综。
虽三藏兼明而以禅门专业。
每一游观或七日不起。
常以三昧正受传化诸国。
元嘉之初远冒沙河萃于京邑
太祖文皇深加叹异。
初止钟山道林精舍。
沙门宝志崇其禅法。
沙门僧含请译药王药上观及无量寿观。
笔受
以此二经是转障之秘术净土之洪因故沈吟嗟味流通宋国
平昌孟顗承风钦敬。
资给丰厚。
出守会稽固请不去。
后移憩江陵
元嘉十九年西游岷蜀。
处处弘道禅学成群。
后还卒于江陵
春秋六十矣。
时又有天竺沙门僧伽达多僧伽罗多等。
并禅学深明。
来游宋境。
尝在山中坐禅。
日时将迫。
念欲虚斋。
乃有群鸟衔果飞来授之。
思惟。
猕猴奉蜜佛亦受而食之。
今飞鸟授食何为不可。
于是受而进之。
元嘉十八年夏临川康王请。
广陵结居。
后终于建业
僧伽罗多。
此云众济。
宋景平之末来至京师
乞食人间宴坐林下。
养素幽闲不涉当世。
元嘉十年卜居钟阜之阳。
剪棘开榛造立精舍。
宋熙寺是也。
孔欣南朝宋
全宋文·卷四十
会稽山阴人,仕,入宋为国子博士,后去职。
景平中会稽太守褚淡之以为参军,有集九卷。
(案,《南史》七十五《沈道虔传》有武康孔欣之,与此同时。
末审是两人否也。)
谢灵运南朝宋 385 — 43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85—433 【介绍】: 南朝宋陈郡阳夏人
谢玄孙。
幼寄养于外,因名客儿,人称谢客
晋时袭封康乐公又称谢康乐
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与颜延之齐名,并称“颜谢”。
秘书丞
入宋,累官太子左卫率、永嘉太守,好游山水,不理政务。
后辞官返会稽故宅,经营园林。
文帝元嘉初,征为秘书监,迁侍中临川内史
因昼夜游娱宴集,免官。
谢惠连、羊璿之等以文章赏会,共为山泽之游。
使奴僮及门生凿山浚湖。
屡触犯郡守,被诬谋反,被杀。
工诗文,诗开山水诗一派。
有明人辑本《谢康乐》。
全宋文·卷三十
灵运小名客儿陈郡阳夏人车骑将军玄孙,袭封康乐公,为琅邪王大司马参军
刘毅姑孰,以为抚军记室参军江陵,又以为卫军从事中郎
诛,武帝版为太尉参军,入为秘书丞,坐事免。
骠骑道怜版为咨议参军,转中书侍郎,又为世子中军咨议黄门侍郎,仍除宋国黄门侍郎,迁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卫率,免。
宋受禅,降公爵为侯,起为散骑常侍,转太子左卫率。
少帝即位,出为永嘉太守
文帝即位,征为秘书监,迁侍中
寻引病东归,以游宴免。
起为临川内史,为有司所纠,兴兵叛逸,禽付广州
元嘉十年,于广州弃市,有《晋书》三十六卷,集二十卷。
赵炽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河内温人字贵乐
阉官赵黑嗣子。
初为中散,后袭爵。
官至扬州安南府长史
元嵩被害于寿春处分安辑,为士人所称。
严世期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会稽山阴人
乐善好施,同县孤老无依,为之分食解衣;死者露骸,为之买棺殡埋。
文帝元嘉四年,有司奏榜门曰“义行严氏之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