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元朝
元好问金末元初 1190年7月8日 — 1257年9月4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0—1257》 【介绍】: 忻州秀容人字裕之号遗山
元德明子。
七岁能诗。
宣宗兴定五年进士,历内乡
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
金亡,不仕。
以著作为己任,收集金朝君臣言论遗事,为元人修《金史》所取资。
所辑《中州》,录金二百四十九人诗词,各附小传以存史。
为文备众体,诗尤奇崛,且以身处金元之际,特多兴亡之感。
为一代宗匠。
有《遗山》。
好问字裕之太原秀容人
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目。
年十四,从陵川郝天挺学,六年而业成。
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
礼部赵秉文见之,以为近代无此作也。
于是名震京师,谓之「元才子」。
金宣宗兴定三年,登进士第,不就选,往来箕、颍者数年。
南阳,调内乡,历尚书省掾左司都事员外郎
天兴初,入翰林知制诰
金亡不仕。
元世祖在藩邸闻其名,将以馆阁处之,未用而卒,年六十有八,世称遗山先生
先生天才清赡,邃婉高古,沈郁太和,力出意外。
巧缛而不见斧凿,新丽而绝去浮靡。
杂弄金碧,糅饰丹素,奇芬异彩,动荡心魄。
以五言为雅正,而出奇于长句。
杂言乐府不用古题,新意特出。
歌谣慷慨,挟幽并之气。
晚年尤以著作自娱。
金源氏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
国亡史兴,己所当任。
乃言于张,愿为撰述。
人或沮之,先生曰:「不可使一代之迹泯而不传。
」乃构亭于家,名曰「野史」,采摭所闻,以寸纸细字,辄为记录,至百馀万言。
世所传者,诗文集外,有《中州》、《壬辰杂编》及《杜诗学》、《东坡诗雅》、《锦机》、《诗文自警》等书。
自中原板荡,风雅道衰。
汴京之亡,故老都尽。
先生蔚为一代宗工,以文章独步者几三十年。
由是学者知所指归,作为诗文,皆有法度。
百年以还,名家辈出。
别裁伪体,溯流穷源,论者以先生为标准,不亦宜乎!
词学图录
元好问(1190-1257) 字裕之号遗山
太原秀荣山西忻县)人。
有《遗山》,编《中州》、《中州乐府》,金人诗词多赖以传。
释绍大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绍大字桐江姓吴氏
世居严之桐江,因以为号。
父善,母李氏。
绍神观孤洁,不乐麈壒,一触世氛,唯恐涴之。
乃入里中凤山寺为沙弥
稍长,祝发升坛,纳满分戒。
私自忖曰:“化龙之鱼,肯伏蹄涔耶。
”即日,杖策而出,上双径山谒大辩陵,授以达摩单传心印,相与诘难者久之。
复自忖曰:”如来大法,天地所不能覆载,其止如斯而已乎?”遽辞去,历三吴,之墟宿,留建业,经匡卢,溯大江之西,还止湖湘汉沔间。
名蓝所在,必往参焉,诸尊宿亦多以深入远到期之。
已而叹曰:“吾今而后知法之无异味也。
”乃归见陵,陵使给侍左右,益加奋励,胁不沾席者数载。
朝叩夕咨,所以悟疑辨惑者,无一发遗憾,遂得自在无畏法。
陵喜传授有人,每形之于言。
时东屿海以天目真派唱道净慈,为法择人,如沙中淘金,鲜有慊其意者,独于绍别见推许,邀主藏室。
居久之,又自忖曰:“心法既明,而世出世智不可不竟。
”手翻贝叶,寒暑俱忘,每夜敷席于地,映佛前长明镫,读一大藏教,凡六千二百二十九卷,往复三过,皆通其旨趣。
绍犹以为未达,乃取儒家及老氏诸子之书,择其菁华而擩哜之,自是内外之学粹然无滓。
元至顺壬申,广教都总管府新立未久,采诸舆论,命出世岩之乌龙山景德禅寺,兴废补坏,善誉流衍。
至正辛巳行宣政院迁主金华山智者广福禅寺
寺当孔道,且近郡城,持节往来多朝中华贵及文学之士,恒入山问道,故持法者颇难其人。
自绍莅此,无贵无贱,靡不向风悦服,四方学子翕然坌集,至无所容。
时法会,号为极盛
戊戌秋,院中复徇群请,移住义乌黄山宝林禅寺,坚不欲行,使者三返,然后承命。
明年己亥八月朔,觉体不自适,至七日,日将没,呜鼓集众,告以永诀,即歛目危坐,或请书偈,掷笔叹曰:“纵书到弥勒下生,宁复离此耶。
”翛然而化,服沙门衣五十八春秋,享年七十有四。
越五日,获舍利罗如绀珠,齿牙贯珠不坏,弟子永明戒茂建塔藏焉。
绍广额高眉,正容悟物,使人妄意自消,生平以弘法为务,敲喝兼施,未尝少懈。
有求文者,操笔立书,贯穿经论,而归之第一义谛。
间(閒) 游泳性情,发为诗词,和冲简远,有唐人遗风。
至于有所建造,甃石运甓,躬任其劳,以为众倡。
手未尝握金帛,瓶钵外无长物,所服布袍十馀年不易。
临寂,维那发遗箧,欲行唱衣故事,唯纸衾一具而已,大息而去。
三会语》有录:与金华宋文宪濂相友善,尝共阅蝇头小字,虽年耋,眼明如月,为惊异。
又录近作诗一卷寄之。
故其终也,为铭其塔,历序苦行,及證悟之由,以昭来者,具《芝园续集》。
僧清欲
师讳清欲
字了庵
南堂其号也。
姓朱氏
台之临海人
住开福本觉灵岩三刹。
三会语录也。
释力金元末明初 1327 — 1373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力金字西白
姓姚氏吴人也。
母周氏,梦一庞眉僧类应真者,直前麾斥,惊𧦝而觉,已而有孕。
时至而育,奇芬满室。
年方龀髫,广颡修颈,皙白如玉,见者爱怜。
性尤颖悟,凡书一览,即能记忆。
尝游佛寺,见像辄自下拜,信仰日深,因投县中宝积院,礼道原衍祝发。
年十一受具戒,精研三观十乘之旨,领其枢要。
主秀之德藏,为纲维,轨范肃然。
忽喟然叹曰:“名相之学,略谙之矣。
盍弃诸缘,而往跻觉路。
”遂更衣入虎林,谒古鼎铭于双径。
一见以法器相期,示以德山见龙潭语。
奋然踊跃,直触其机,从而有契,遂为记堂。
未几,分席后堂,敷宣大法,如山川出云,灵雨沾润,四众信服。
复登前堂,声光烨烨,起丛林间。
元至正丁酉,出主苏之瑞光寺,会嘉兴天宁寺灾,郡守贰咸以为非不足以起废,具礼币遣使者力致之。
至,未久,俨如兜率天宫,下见人世道路,过者莫不瞻礼赞叹。
帝师大宝法王闻其贤,授以圆通普济之号。
有明初兴,洪武改元,弘阐佛乘,首开善世院
俾擢有道浮屠莅天下名山。
杭之净慈主席尚虚,佥欲起居之,疏币交至。
浙江省丞,复遣使趣之。
皆力辞。
既而有旨,起住大天界寺
先夕有仆梦花,发如芙蓉,光彩绝异。
旁一人曰:“此花天子当取之而去。
”旦而命下,果符所兆。
应诏至阙下,见于外朝。
慰劳优渥,即令内官送其入院,赐以天厨法馔。
万几之暇,时召入禁庭,奏对多称旨。
精通内典,博极群书,其与荐绅谭论,霏霏如屑玉,故咸乐与之游。
至于勘辩学子,直指心源,宗说兼行,机用迭发,尤足使闻者敬仰。
四年春,诏集三宗名僧十人,及其徒众二千,设广荐法会于钟山,命金总持斋事。
于是灵承上旨,仪制规式,皆传之远永。
五年,诏复建,会大驾临幸,诏阐扬第一义谛。
自公侯以至庶僚,环而听之,靡不悦服。
一日忽示微疾,谢去医药饮食,手书一偈,委顺而化。
洪武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也。
停龛六旬,始行茶毗。
其貌如生,火时获舍利无算。
寿四十七,腊三十六。
三会语》有录。
塔于嘉兴城西环翠兰若。
幼丧父,奉母至孝,为筑孤云庵奉之以居。
或有议者,则婉告之曰:“不见编蒲陈尊宿乎,胡言之易易耶?
”平生以宗教为己任,神观秀伟,智辩緃横。
尝以《楞伽经》及《法宝坛经》为释门心要。
当毒暑时,挥汗誊钞,锲梓以传弟子觉慧,深恐遗行将泯,因条系群行为书,乞宋濂为之铭云,文见《銮坡续集》。
王忙古歹元初 1200 — 127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00—1276 【介绍】: 忻州定襄人
成吉思汗时以战功授西京太原真安延安路屯田达鲁花赤
窝阔台汗三年忻州,课农有法。
世祖至元五年告老。
许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太原忻州人字公度
元裕弟子。
十五岁以儒生中词赋选,又举贤良方正孝廉
京师,为丞相安童左丞许衡所器重。
中书省架阁管勾,兼承发司事。
旋为劝农副使,建议兴关中屯田。
历岭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治狱明敏
徽州总管户部尚书王巨济欲多征民钞,为所拒。
至元二十四年,授东平总管
谢事后二年卒,寿七十。
赵晟元 1259 — 133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9—1332 【介绍】: 元易州涞水人字子昌
赵柔孙。
历尹秀容新城安喜三县,所至有能名。
西台御史,改四川宪佥
文宗天历元年入为监察御史,累迁燕南廉访使,除翰林直学士
伯德履信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冀宁平定州人字顺之
笃志好学。
博通经史。
成宗大德初以乡荐领忻州学事,正己率人,人皆化之。
后解官归里,于苌池村建义学,教诲生徒,多所造就。
常遇春元末明初 1330 — 13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30—1369 【介绍】: 元末明初怀远人字伯仁
骁勇绝人。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
自请为前锋,自船上跃登牛渚矶,拔采石,功第一。
以后从徐达镇江常州;解徐达牛塘之围;败陈友谅,收复太平;从元璋友谅鄱阳,均力战克敌。
吴元年,以副将军徐达苏州,灭张士诚
又以副将军徐达北伐。
洪武元年,克元大都。
太原,大破扩廓帖木儿,追至忻州而还。
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
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
洪武二年病卒军中。
追封开平王
史迁元末明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镇江府金坛人字良臣
笃学慎行,明初屡征不起。
洪武中辟召为蒲城知县忻州知州,以祀事去官。
复知廉州,所至以治称。
归田十年,作《老农赋》以自见,又追和元遗山乐府三百篇
有《清吟集》。
字良臣金坛人
洪武中用辟召除蒲城知县忻州知州,复知廉州
田按:良臣诗尚真率,却无慢声俚句。
周献臣金末元初 1189 — 12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89—1262 【介绍】: 金元间忻州定襄人字梦卿
金末率众降蒙古,授定襄
又从平河北山东诸路。
窝阔台汗十二年征行千户
致仕卒。
李子敬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定襄人
善骑射,博学能诗。
世祖至元间从军有功,以功官至军民镇抚
释至温南宋 1217 — 1267
禅师名至温
字全一
邢州郝氏子。
天童如净禅师
八世之裔也。
性敏捷。
不易出语。
语则合度。
六岁从万松秀禅师
祝发为大僧。
是时万松之庭。
多俊杰。
会伪金章宗明昌四年(即南宋光宗绍熙四年癸丑)。
说法于内廷。
其王亲贵戚罗拜求示。
俱无言说。
惟合爪当膺而已。
大疑其所以。
乃请问于秀公
秀公拂之。
温益疑。
遂心计曰。
至道虽玄。
非言莫显。
师于佛法。
得无吝乎。
一日见僧问。
曰。
是处是慈氏无门无善财为甚道。
琉璃殿上无知识。
厉声曰。
折却殿了。
与你相见。
不觉失笑。
曰。
笑甚么。
对曰。
可惜打破瓦。
曰。
打破后如何。
又无语。
然温博学强记。
与雪庭𥙿公。
往还辩论。
裕每誉之。
秀公迁大都。
仰山栖隐寺
丞相耶律楚材
常问道栖隐。
因与甚善。
会同学林泉伦上座
出住万寿
以大事未了为愧。
且忧愤成疾。
久之乃得秀公之旨。
于是机不可撄。
秀公暮年常课华严。
门下得法者。
虽一百二十人。
最惬公意。
其金都应酬。
悉以代之。
秀公殁。
会元主伐金。
开法华严。
林泉伦继席报恩。
其道价齐重于京都
元主研究三教典籍。
以为宋徽宗不业三教正经。
佞于方士丹升之说。
以至亡国。
诏有实学之士。
较诸道藏伪撰。
除道德南华外。
尽行烧燬。
命林泉伦于大都悯忠寺举火。
是日倾都传闻。
士庶毕集。
伦乃以火炬打圆相云。
诸仁者只如三洞灵文。
还能證此火光三昧也。
无如斯会得。
家有北斗经枉。
教人口不安。
宁其或未然。
从此灰飞烟灭。
后任伊到处觅天尊。
急著眼看。
便烧之。
众口杂然。
称正时。
元庚申也(即南宗景定元年)。
主将西征有嫉我教者。
遂奏议曰。
释氏虽托方外。
然多忠烈之辈。
五台等处。
僧徒有能咒术武略及膂力者。
宜募为部伍。
扈从西征。
可为开国之一助也。
闻大惊。
乃顾楚材
而折其说。
楚材亟白元主曰。
释氏之高行者。
必守不杀戒。
奉慈忍行。
故有危身。
不證鹅珠。
守死不拔生草者。
法王法令拳拳奉行。
虽死不犯。
用之从军
岂其宜乎。
若不循法律者。
必无智行在。
彼既违佛制。
在此岂终王事哉。
一举两失。
实不可也。
元主遂然之。
太保刘秉忠以僧服而辅元主。
元主甚敬之。
曰。
臣乃宇宙之废品耳。
何当圣眷。
此有万松秀禅师之高弟。
名曰至温
唱曹洞宗旨于上都华严寺
其学兼内外。
道贯天人。
陛下若诏而宾之。
必充扩仁风。
为苍生之依赖也。
于是入内廷。
与元主朝。
夕论道。
元主尝恨相见之晚。
河北诸禅刹。
宋政和以来。
加之辽金壬辰兵。
秽祖庭。
未得兴复。
元主敕立禅僧为主持。
于是三河寺院。
沛然兴矣。
燕赵秦晋之间。
洞室宗风大鬯。
皆温之力也。
居内庭。
三载如一日。
辞还。
锡号佛国普安大禅师
至元丁卯五月(即南宋度宋三年)。
示疾。
沐浴更衣而逝。
异香三日
茶毗。
舍利无数。
四众分塔而祀之。
赞曰。
朝生凤雏。
自与千岁玄鹤。
同途而异辙。
余观温公
驱乌于万松之庭。
其胸中固已吞云。
梦八九耳。
及演化大都。
果远出群贤之上。
然兵火之馀。
能使王公贵人。
信有此事。
非冰霜洁行。
不足以感之。
今人独味万松评唱之语。
而不闻公有回天之力。
何哉。
余故表而出之。
为洞宗之威凤云。
僧盘谷
释盘谷号丽水
海盐人
师貌不扬而志气超迈。
博览经史性耽山水之乐。
至元中五台峨眉伏牛少室名山胜地。
尝云。
足迹半天下。
诗名满世间。
时附马高丽王闻师德望。
具书聘讲华严大意于杭之慧因寺
师展四无碍辩七众倾伏。
王大悦师声价益重
后至郡搆精舍。
勤修净业日课弥陀佛号。
年七十馀无疾预告以时。
端坐而寂。
有游山诗集三卷行世。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盘谷号丽水海盐人
状貌特殊,而志气超迈,博览经史,复假山水以怡禅性。
至元中,游五台、莪眉、伏牛、少室诸名胜,每止其地,时发高吟。
人尝谓其足迹半天下,诗名满世间,芺谢之。
时附马高丽王闻其德望,具书聘讲《华严》大意于杭之慧因寺乃展四无碍辩,七众倾伏,王大悦而声价益重
后至郡搆精舍,勤脩净业,日课弥陀佛号。
年七十馀,无疾,预告以时,端坐而寂。
有《游山诗集》三卷行世。
僧文才元 1241 — 1302年9月1日
释文才号仲华
清水杨氏子。
其先弘农人世官垄坻。
父静义为清水主簿遂家焉。
师少孤。
事母尽孝。
性敏捷慧悟生知。
而于古今坟典史籍无不精究。
尤邃于理学。
好古作善吟咏。
然所禀敦朴若无所知。
或对客讨论。
如河汉莫窥其涯涘。
自受具后遍游讲肆尽得贤首之学。
尝曰。
学贵宗通。
言必会意。
以意逆志则得之矣。
其语言文字糟粕耳。
岂能开人之慧目乎。
初隐成纪筑室树将欲终焉。
人称曰松堂和尚
元世祖特降旨命主洛阳白马寺
学者川奔海会。
声誉日驰。
宗建圣寺五台
诏求开山第一代住持。
帝师迦罗斯巴荐之。
成宗即铸金印署为真觉国师总释源宗兼祐国住持事。
帝师赍旨起师。
师辞曰。
山僧荷蒙国恩居白马寺亦过矣。
何德敢主祐国。
越分以居不祥。
不省而行不明。
吾坐此二烦。
为我辞。
帝师曰。
此上命也。
上于是寺心亦勤且至矣。
非师孰与。
此系教门事。
师善为之。
于是不得已而行。
既被命以来而大弘清凉之道。
虽至老无怠。
大德六年壬寅九月朔日示微疾。
乃说法辞众端坐而寂。
年六十有二。
阇维舍利数百粒塔于东台之麓。
嗣法有普宁弘教普庵幻堂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文才号仲华,清水杨氏子,其先宏农人,世官垄坻。
净义,为清水主簿,遂家焉。
才少孤,事母尽孝,性敏捷,慧悟生知,于古今坟典史籍无不精究,尤邃于理学。
好古作,善吟咏,然所禀敦朴,若无所知。
或对客讨论,邈如河汉,莫窥其涯涘。
自受具后,遍游讲肆,尽得贤首之学。
尝曰:“学贵宗通,言必会意,以意逆志,则得之矣。
其语言文字,糟粕耳,岂能开人之慧目乎!
”初隐成纪,筑室树,将欲终焉,故人称曰松堂
元世祖命主洛阳白马寺,学者奔川赴海,声誉日驰。
宗建圣寺五台,诏求开山住持。
帝师迦罗斯巴荐之,成宗即铸金印署为真觉国师,总释源宗兼祐国住持事。
帝师赉旨至,辞曰:“山僧菏蒙国恩,居白马寺亦过矣,何德敢主祐国,越分以居不祥,不省 而行不明,吾坐此二,烦为我辞。
帝师曰:“此上命也,上于是寺,心亦勤且至矣,非师孰与,此系教门事,师善为之。
”于是,不得已而行。
既被命以来,大宏清凉之道,至老无怠。
大德六年壬寅九月朔日示微疾,乃说法辞众,端坐而寂。
年六十有二。
阇维,舍利数百粒,塔于东台之麓。
嗣法有普宁宏教普庵幻堂
释定演
定演
三河王子氏。
具宿根。
儿时。
人教之佛经。
应声成诵。
崇国隆安和尚弟子。
研精圆顿教旨。
隆安付以传明之任。
总统清慧
寂照大师志公
师兄也。
赞师出世。
授之麈尾。
勖之曰。
正法不可以无传。
人天眷眷。
望有所归。
师唯唯而已。
即入五台
上方寺
探藏海。
尤注意于毗尼。
净水香光。
人不得窥其室。
隆安顺世。
崇国席虚。
众恳补处。
学徒大集。
日以杂华为讲课。
训释孜孜。
曾无厌斁惮烦意。
世祖。
闻而嘉之。
赐号佛性圆融崇教大师
至元丁亥
别赐地大都。
乃与门人协力兴建。
化块砾为宝坊。
幻蒿莱为金界。
凡丛林所宜有。
以次成之。
故崇福有南北寺焉。
时昊天宿德雄辩大师
授师辽道宗刺血金书戒本。
徒万馀。
众咸稽首座下。
秉受持犯之说。
师自莅席以来。
显受皇眷。
所得赐予。
及净檀施奉。
凡至岁六月十九日
尽出以饭僧诵经设供。
彻底一空。
而后已。
祝曰。
愿国家平安。
众生受福。
某无与焉。
年七十四。
无疾而化。
上闻。
特旨有司赙丧。
旧制。
近郭禁火化。
师即城西净土院茶毗。
或以为言。
上曰演非常人。
近庸何伤。
获舍利百馀颗。
圆洁如珠。
塔于鲁郭之野。
越二年。
仁宗御宇。
其大弟子。
请于朝曰。
先师入涅槃。
遗骨舍利。
既奉以塔。
以先师道行。
承列圣宠遇甚厚。
非著之文字。
无以示永久。
在廷之臣。
孰宜为之铭。
惟陛下择焉。
仁宗翰林赵孟頫为文。
谓。
师戒行严洁。
如净琉璃。
然其登大坛临广众。
洪音下被。
则如大将誓众。
无不惕然仰受。
非道成德备。
其孰能至于斯乎。
僧了性元 ? — 1321
释讳了性号大林
武氏子也。
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
少即好学聪睿天启。
初依安和尚薙发登具戒。
历诸讲席精究三藏
后遇真觉国师启迪厥心。
既而周游关陕河洛襄汉。
访诸耆德从而学焉。
柏林潭关辅怀南阳慈诸公。
皆以贤首之学著称一时。
悉造其门领其玄旨。
及归复参真觉于垄坻乃曰。
佛法司南其在兹矣。
乃从真觉至五台
未几真觉化去。
遂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
优游江海之上与世若将相忘。
成宗徵居万宁
声价振荡内外。
至大间太后创寺台山普宁
延居为第一代。
师之为人刚毅颇负气节。
不能俛仰媚悦于人。
故足迹不入城隍不谒权贵。
人或忌之。
闻尝曰。
予本以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刹。
惟乃夙夜弘法匪懈。
图报国恩不暇。
馀复何求。
虽有臧仓毁鬲之言。
其如青蝇止棘樊耳。
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则纳履而去。
何往而不可也。
时元世因尊宠西僧其徒众甚盛。
出入骑从拟若王公。
或顶赤毳峨冠岸然自倨。
天下名德诸师莫不为之致礼抠衣接足丐其按颅摩顶。
谓之摄受。
师惟长揖而已。
顾谓众曰。
吾敢慢于人耶。
吾闻君子爱人以礼。
何可屈节自取卑辱。
苟为之屈。
非谄则佞。
吾自为道。
于彼何求。
识者高尚其义。
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
塔于竹林之墟。
谥曰弘教
号大林
武氏子也。
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
少即。
好学聪睿天启。
初依安和尚薙发。
登具戒。
历诸讲席。
精究三藏
后遇真觉国师
启迪厥心。
既而周游关陕河洛襄汉。
访诸耆德。
柏林潭。
关辅怀南阳慈。
诸公皆以贤首之学。
著称一时。
悉造门领旨。
及归。
复从真觉至五台
未几真觉化去。
遂北游燕蓟
晦迹魏阙之下。
优游江海之土。
与世若将相忘。
成宗徵居万宁
声价振荡内外。
至大间太后
创寺台山普宁
延居为第一代。
足迹不入城隍不谒权贵。
人或忌之。
闻尝曰。
予本以一介苾刍
蒙天子处之以巨刹。
惟乃夙夜弘法匪懈。
图报国恩不暇。
馀复何求。
虽有藏仓毁沮之言。
其如青蝇止棘樊耳。
顾予命之不遭。
道之不行。
则纳履而去。
何往而不可也。
时元世。
因尊宠西僧
其徒众甚盛。
出入骑从。
拟若王公。
天下名德诸师。
莫不为之致礼。
师惟长揖而已。
顾谓众曰。
吾闻君子。
爱人以礼。
何可屈节自取卑辱。
苟为之屈。
非謟则佞。
识者高尚其义。
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
塔于竹林之墟。
谥曰弘教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了性号大林,武氏子也。
宋武公之后,以谥为姓。
少即好学,聪睿天启,初依安和尚薙发,登具戒。
历诸讲席,精究三藏,后遇真觉国师,启迪厥心。
既而周游关陜河洛襄汉,访诸耆德,从而学焉。
如泊林潭、关辅怀、南阳慈诸公皆以贤首之学著称一时。
悉造其门,领厥玄旨。
及归,复参真觉于垄坻,乃曰:佛法司南,其在兹矣。
乃从真觉至五台
未几,真觉化去,遂北游燕蓟,晦迹魏阙之下,优游渤海之滨,与世若将相忘。
成宗徵居万宁,声价振荡内外。
至大间太后创寺台山,曰普宁,延性居之。
为人刚毅,颇负气节,不能俛仰媚悦于人,故足迹不入城闉,不谒权贵,人或忌之。
闻,尝曰:“予本一介苾刍,蒙天子处之以巨刹,惟乃夙夜宏法匪懈,图报国恩不暇,馀复何求。
虽有臧仓毁鬲之言,其如青蝇止棘樊耳。
顾予命之不遭,道之不行,则纳履而去,何往而不可也。
”时元世因尊宠西僧,其徒众甚盛,出入骑从,拟若王公,或项赤毳峨,岸然自倨,天下名德诸师莫不为之致礼,抠衣接足,丐其按颅摩顶,谓之摄受。
惟长揖而已,顾谓众曰:“吾敢慢于人耶?
吾闻君子爱人以礼,何可屈节自取卑辱?
茍为之屈,非謟则佞,吾自为道,于彼何求。
”识者高之。
至治改元,九月三日示寂,塔于竹林之墟,谥曰“宏教”。
释了义元 1263 — 1334
断崖了义禅师者。
湖州德清汤氏子也。
六岁始言。
言即入理。
常随其母。
诵法华经。
因牵母衣而问曰。
佛放眉间白毫相光。
照东方万八千土。
靡不周遍。
母曾见么。
母答曰。
佛放瑞光。
优昙花
时一遇耳。
又问曰。
因甚又道。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
母良久。
抚其顶而叹曰。
儿有慧根乎。
更宜广见高明休自屈。
年十七。
闻举高峰妙公警策语。
乃勃起曰。
大善知识也。
我往从之。
其母甚喜。
竟造狮子岩
妙公
公爱其挺特。
俾提一归何处话。
且授名曰从一。
妙公每呼从一。
一每应诺。
公曰。
牛过窗棂头角。
四蹄都过了。
因甚尾巴过。
不得一罔措。
自是一归何处。
与牛过窗棂话。
结成一片。
如碍铁围。
或间求示。
非拳则棒一。
又疑拳棒与本参。
岂相干耶。
偶过钵盂塘。
见松梢雪坠有省。
即举似公曰。
不问南北与西东。
大地山河一片雪。
声未已。
又被痛棒打。
退不觉陨身崖下。
同学扪萝救之。
一乃誓限七日。
昼则桩立。
夜则攀树。
临崖露立达旦。
未及期。
大彻扣关。
大呼曰。
今日瞒我不得也。
公曰。
作么。
曰。
大地山河一片雪。
太阳一照便无踪。
自此不疑诸佛祖。
更无南北与西东。
妙公乃上堂曰。
我布漫天大网。
打凤罗龙不曾。
遇得一虾一蟹。
今日有个蟭螟。
虫撞入三十年。
后向孤峰顶。
扬声大叫。
且道。
叫个甚么。
举拂子云
大地山河一片雪。
一便夺拂子云
尽大地有一人发真归源。
我悉知之。
公便下座。
于是举扬料拣。
词不少逊。
而从一行者之名大显。
辞归。
德清结茆武康
居以事母。
名缁乐访之。
又五载还天日。
妙公曰。
大有人道。
你拖泥带水在。
对曰。
两眼对两眼。
妙公
乃为薙落。
更从一。
名了义
自号断崖
遂单瓢只杖。
渡淮杨。
齐鲁
访燕赵。
五台
随所至处。
辨论风生。
海内丛席为之大震。
中峰本公
状其生平曰。
撞漫天网。
解狮子铃。
情亡义断。
石裂崖崩。
夺庞老金珠。
高挥大抹。
将阿爷门户。
竖柱横撑。
这边那边。
了无羁绊。
问禅问道。
不近人情。
大地山河一片雪。
话头流落至今行。
名刹争起之。
不顾。
雍二禅师相继化去。
义始住天目正宗寺
年已七十。
道风益峻。
众未尝登百辈半受诸方付嘱者。
就正请益。
不敢生。
忽尝示众曰。
若要超凡入圣。
永脱尘劳。
直须去皮换骨。
绝后再苏如寒灰。
发焰枯木重荣。
岂可作容易想。
我在老和尚处。
多年每被大棒打。
彻骨髓不曾。
有一念远离心。
直至今日。
才触著痛处。
不觉泪流。
岂是你欢喜踊跃。
咬著些子苦味。
便乃掉头不顾。
殊不知苦味。
能除百病。
大凡功夫若到。
省力时。
如顺水流舟。
只要梢公牢牢把柁。
才有丝毫异念。
生管取丧身失命。
若到纯一处。
不可起一念精进心。
不可起一念懈怠心。
不可起一念求悟心。
不可起一念得失心。
才有念生。
即被一切邪魔入你心腑。
使你颠狂。
胡说乱道。
永作魔家眷属。
佛也难救你。
戒之戒之。
元统元年除夕
告众曰。
有一件事。
天来大还。
委悉么良久云。
明日
是元朝越六日
指法云塔西空地曰。
更好立个无缝塔。
归与禅者谈笑自若。
乃曰。
老僧明日天台去也。
侍者曰。
某甲相随得么。
曰。
骑马趁不及。
次日跏趺而逝。
世寿七十二。
坐夏四十九。
奉遗命。
塔于所指之处。
赐号佛慧圆明正觉普度大师
义初会葬中峰时。
笑谓众曰。
后十二年
更为老僧
一会及入灭时。
正符其谶。
赞曰。
棒头觅落处。
何如捞月水中。
喝下越端倪。
却似分胶膝里。
师初扣关。
高峰孤硬。
有上山推毂之难。
自后立地知此道。
平常有顺水放舟之快。
想其为人烈丈夫也。
故其问道出家之迹。
颇与卢行者相若说法。
写自心曲。
以真实诲人。
至今传其语。
为禅关策要。
宜矣。
僧念常
念常
号梅屋
华亭黄氏子。
母杨。
梦僧庞眉雪发。
大长老
托宿焉。
因而娠。
至元壬午三月十有二日诞。
于夜神光烛室。
异香袭人。
逾日不散。
既长。
喜焚香孤坐。
风骨秀异。
年十二。
恳求出家。
父母钟爱之。
诱以世务。
终莫夺其志。
遂舍之。
元贞乙未
江淮总统所。
授以文凭。
薙发受具。
遍游江浙大丛林
博究群经。
宿师硕德
以礼为罗延之。
皆撝谦弗就。
至大戊申
佛智晦机和尚
江西百丈。
迁杭之净慈。
师往参承。
于言下有省。
俾掌记室
服勤七年。
延祐乙卯
佛智径山
师职后版表率。
明年
朝廷差官理治教门。
承遴选住嘉兴祥符
至治癸亥
乘驿赴京。
得以观光三都之胜。
览燕金遗墟。
五台礼曼殊。
出入金门
讨论坟典。
司徒云麓洪公。
别峰印公
帝师以下。
皆尊而爱之。
自京而回。
姑苏万寿法席。
师精通内义。
外博群书。
乃取佛祖住世之本末。
传授之源流。
及夫时君世主之所尊尚。
王臣将相之所护持。
参异同。
考讹正。
运弘护之心。
秉至公之笔。
缉而成书。
谓之佛祖历代通载。
凡二十有二卷。
翰林道园虞公序其首。
慨僧史无续而失传。
志磐书事之无法。
盖深有取于师言也。
宝洲上人谓。
师此述。
理明事实。
出入经典。
考五宗传。
殊有补于名教。
于是。
普觉文房。
采摭内外典籍成编。
题曰稽古略。
与师并行于世。
详略各得其宜也。
丁文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许州郾城人
铁匠。
母和氏疾,与弟丁文孝竭力调侍,母卒,文忠庐墓三年。
父丁贵久病不愈,与弟驾车载父,祷于嵩山五台泰安、河渎诸祠,后得良药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