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元朝
绍古儿南宋 ? — 12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1 【介绍】: 蒙古麦里吉台氏。
成吉思汗
命同饮班朱尼河之水,屡从攻战。
窝阔台汗命领济南大名信安等处军马。
昔里钤部南宋 1191 — 12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1—1259 【介绍】: 蒙元唐兀人,昔里氏。
西夏沙州部(甘卜)。
成吉思汗二十二年蒙古
窝阔台汗时拔都,至阿速灭怯思城,负固久不下,钤部率敢死士先登,遂拔之。
授千户。
定宗即位,进大名路达鲁花赤
赵天锡南宋 1191 — 12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1—1240 【介绍】: 冠氏人字受之
金末为本县令,降蒙古,隶严实帐下,从征上党,以功由冠氏元帅左都监
破宋将彭义斌真定,授左副元帅同知大名路兵马都总管事。
卒官。
贾辅金末元初 1192 — 12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2—1254 【介绍】: 金元间祁州蒲阴人字元德
祁州刺史,率众降蒙古,隶张柔
从取河北山东等地,迁左副元帅
将兵在外,常居守,累功,改行军千户、领顺天河南路军民万户
张子良金末元初 1194 — 12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4—1271 【介绍】: 金元间涿州范阳人字汉臣
金末率千余人入燕、蓟间,阻水,治舟筏,取蒲鱼自给,从之者众。
后率众就粮东平,受命屯宿州,又南屯寿州
旋任总管陕西东路兵马,仍治宿州
又就粮泗州
窝阔台汗十年,降蒙古
累官为大名路总管府尹
吕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西河人,字蒙甫
少谮心性理之学。
广平大名教授
秩满,荐历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首上疏请黜贪懦之吏。
文宗天历初,由南台都御史海北海南道廉访司使,所至兴学校,正风俗,断疑狱,弭盗寇。
官至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使
卒谥简肃
岳存南宋 1194 — 12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4—1262 【介绍】: 元大名冠氏人,字彦诚
初归东平严实,为帅府总领,保冠氏
金兵来攻,率死士突出西门,击败之。
窝阔台汗元年,从严实败金将武仙彰德西。
冠氏主簿
后从破河南,攻淮、,升本县丞,移治楚丘
王珍金末元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金元间大名南乐人字国宝
金末以乡兵降蒙古,署军前都弹压。
宋将彭义斌入据大名时,弃家还军。
大名路治中
累官为同知大名府事、兼兵马都元帅
窝阔台汗时总帅本路军马管民次官,移戍睢州,进本路征行万户
卒年六十五。
盖苗元 1290 — 13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0—1347 【介绍】: 元大名元城人字耘夫
仁宗延祐五年进士,授单州判官,决积案,为灾民请赈。
累迁至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文宗天历初,谏阻毁建康民居为佛寺。
后任太禧宗禋院都事,奉中书省巡视黄河,还言河口淤塞,不治将成大患。
政府不能用。
顺帝至正间,历户部侍郎刑部尚书陕西行省参知政事
时宰所不满,致仕后,复奏之赴甘肃行省左丞,迁陕西,辞官还乡里。
卒谥文献
维基
盖苗(1290年—1347年)字耘夫元朝大名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南)人。
元仁宗延祐五年(1318年)进士第,授为济宁路单州判官,判决积案,为灾民请赈。
任礼部主事,擢升为江南行台监察御史
元文宗天历初年,入朝为监察御史,谏阻毁建康民居为佛寺。
后任太禧宗禋院都事,奉中书省巡视黄河,回朝说河口淤塞,不治将成大患。
朝廷不能采纳。
元顺帝至正初年,后为亳州知州,修筑学宫,修整州廨。
至正三年(1343年),为户部侍郎
次年,由都水监转任刑部尚书,出为山东廉访使,上救荒弭盗十二事。
召为参议中书省事
至正五年(1345年),出为陕西行台侍御史,转任陕西行省参知政事
至正六年(1346年),入朝为治书侍御史,升侍御史,拜中书参知政事同知经筵事。
时宰所不满,因直言敢谏,得罪权相,出为甘肃行省左丞,转任陕西行御史台中丞,辞官还乡里。
五十八岁去世。
追封魏国公谥文献
卞琛元 ? — 13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52 【介绍】: 元大名人
世为农夫,早游学京师,补国子生
丁母忧,治农于家。
顺帝至正中,统丁壮拒农民军,被杀。
朱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大名路东明人,字大方
文宗天历元年秘书监典书
顺帝至元二年令史
李好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大名东明人,字惟中
英宗至治元年进士
浚州判官,入为国子助教
泰定间太常博士
纂成《太常集礼》。
后为监察御史
顺帝复以“至元”纪元好文言年号袭旧之非,并言时弊之甚。
累官礼部尚书,与修辽、金、宋史。
至正九年皇太子入学,命以翰林学士谕德,乃摘诸经要略,取史传及先儒论说,加以所见,为《端本堂经训要义》,供太子学习。
又集历代王故事,成《大宝龟鉴》。
官终翰林学士承旨
维基
李好文字惟中大名府东明(今山东省东明县)人,元朝文人,至治元年(1321年)进士,官至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以翰林学士承旨一品俸禄终其身。
撰有《长安志图》、《大宝龟鉴》。
至治元年(1321年)李好文登第进士,被任命为大名路浚州判官
入朝担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国子助教
泰定四年(1327年)李好文担任太常博士
当时有窃贼偷太庙已故君王的牌位,李好文根据礼教,劝说将已故君王牌位采用木制,金玉祭器则放置在其他地方。
认为从建国开始,已经过了七八十年,每逢大礼,都是临时才去拿祭器,博士只得遵照以往的应答。
往年有诏令让李好文编《集礼》,又令各省及各郡县纂修,导致长久都无法修成的问题。
觉得礼乐应依照朝廷标准,不该令郡县编纂
于是李好文告知掌管太常礼院的官员,让他们选了下属几位同僚,又请求调用书阁中相关的资料,以便采用。
三年之后成书,共五十卷,名为《太常集礼》。
李好文后来升迁国子博士,由于母亲逝世而返家,服丧后,被起用为国子监丞,后受命为监察御史
再度使用至元为年号,身为监察御史李好文以年号袭旧从古至今从未听说过抨击,表示只沿用当时名声却没有当时的繁景,不见得有好处。
(实际上元朝以前,晋惠帝年号建武,晋元帝也是号建武。
唐高宗有年上元,而唐肃宗也是有号上元
都是一个朝代有二个相同年号的例子,先例不是始于元朝)并述说了十几条当今比不上当初至元年间的事。
至元六年(1340年)元惠宗亲自在太庙中祭祀,诏令李好文太常礼仪院事。
至正元年(1341年)李好文任国子监祭酒,后被任命为陕西行台活书侍御史,迁任河东道廉访使
至正二年(1342年)李好文拟《长安志图》写序。
至正三年(1343年),朝廷在郊外举行祭祀,李好文受诏为同知太常礼仪院事。
元顺帝亲自主持祭祀,抵达元宁宗的庙中时,遣阿鲁询问李好文身为兄长是否该向弟弟拜礼,李好文博士刘闻回答由于顺帝位在他人之后,所以该行礼。
于是元顺帝拜礼。
至此以后,每当元顺帝主持祭祀时,必任命李好文礼仪使
至正四年(1344年)李好文被任命为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李好文还没出发前去就任,又改任礼部尚书,参与编《辽史》、《金史》、《宋史》,担任治书侍御史后,仍参与编修史书。
不久,李好文参议中书省之事。
工作了十天,由于编修史书工作繁忙,仍为治书,李好文后来担任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
当时行台中官吏缺人,李好文一人处理行台中的事务。
朝廷派使者出巡西蜀使者报私仇,公藉此污蔑廉访使文博佥事兀马儿、王武等人。
文博被害死,兀马儿被迫认罪,王武不屈服,被判轻侮之罪。
李好文率领御史王武等人的冤情争辩,并弹劾几十件奉使不法之事。
至正六年(1346年)李好文担任翰林侍讲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又迁任集贤侍讲学士,仍兼任国子祭酒
至正九年(1349年)李好文出朝担任参知湖广行省政事,后改任湖北道廉访使,不久又被召任为太常礼仪院使
由于皇太子逐渐长大,元顺帝为了教育太子,开设端本堂,令太子入学,令右丞相脱脱大司徒牙不花二人负责端本堂,命李好文翰林学士的身份教育太子李好文极力推辞,上书给宰相宰相李好文锁上的书呈给元顺帝元顺帝赞叹李好文,不接受李好文的推辞。
李好文摘出《孝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书的重点加以注释,又取史传及先儒论说,加上自己的观点想法,仿照真德秀大学衍义》的体例,撰书十一卷,书名为《端本堂经训要义》,进呈奏表给元顺帝
元顺帝诏令将此书送到端本堂,让太子学习。
李好文后来又集历代王的故事,将国运长短兴衰相关辑成书,书名为《大宝录》,辑前代王能效法跟该引以为戒的故事为书,书名为《大宝龟鉴》。
至正十六年(1356年)李好文上书太子希望他参考自己所推荐的各书(《贞观政要》、《大学衍义》等书)并推行,认为如果推广应用,那么万几之政、太平之治就不难,太子认同并接受李好文的建言。
之后,李好文经常以年迈为由打算辞官,一再请辞,却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以翰林学士承旨一品的俸禄终其身。
刘黑马金末元初 1200 — 126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嶷 恭王 ?—463年 刘义季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00—1262 【介绍】: 金元间济南人名嶷字孟方小字黑马
刘伯林子。
成吉思汗十七年,袭父职为万户,兼都元帅
从攻西夏,又破东平大名
窝阔台汗即位,立三万户,以黑马为首。
拖雷攻金,至三峰山,虏金大将完颜合达
灭金后累授都总管万户
中统间,终官成都路军民经略使
卒谥忠惠
斡鲁朵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蒙古人太祖成吉思汗孙,术赤长子,一译鄂尔达。
术赤殁,斡鲁朵让位于弟拔都
太宗时尝从拔都西征,击溃不里阿耳部,占领钦察、宽田吉思海、亚速海及斡罗思东南之广大地区。
拔都分以东方锡尔河北等地,帐用白色,称白帐汗。
杜瑛元初 1204 — 127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04—1273 【介绍】: 元霸州信安人字文玉
杜时升子。
金末,避地读书河南缑氏山中。
间关转徙,教授汾、晋间。
世祖南下,召见问计,称旨,命从行,以疾辞。
中统初,诏征,不就。
左丞张文谦奏为怀孟彰德大名路提举学校官,又辞。
杜门著书,不以穷通得丧动其志,优游道艺,以终其身。
将卒,遗命其子曰:吾即死,当表吾墓曰缑山杜处士
卒谥文献
有《春秋地理原委》、《语孟旁通》等。
字文玉,其先霸州信安人
辟地河南缑氏山中,读书讲学,博览古今。
金亡,间关转徙,教授汾晋间。
中书粘合圭开府于相,赴其聘,遂家焉。
与良田千亩,辞不受。
岁己未元世祖南伐至相,召对,见身长七尺,美须髯,气貌魁伟,条奏从容,谓可大用,命从行,以疾弗果。
南平,诏徵之,辞不就。
左丞张文谦宣抚河北,奏为怀孟彰德大名路提举学校官,又辞。
于是杜门著书。
至元十年,卒于家,年七十。
遗命其子曰:我死,棺中第置《杜甫诗集》一编,题其志石云「处士杜缑山墓」。
天历间,赠资德大夫翰林学士上护军追封魏郡公谥文献
所著有《缑山文集》十卷。
金之将亡也,遗老儒硕皆来居相。
缑山而外,如蒙城北燕刘骥永平王磐、古郑周子维、武安胡德浑源刘祁太原高鸣刘汉臣燕山尚子明、林虑张允中洛水徐世英李仲泽、汴魏献臣田仲德、郭谦甫,各以经术教授,互相提唱,盖彬彬乎多文学之士,亦一时之盛事也。
乌古孙良桢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临潢人,徙大名
字干卿号约斋
乌古孙泽子。
至治间以荫补江阴州判官,调武义县,有惠政。
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弹劾不畏权贵,中外震慑。
顺帝至正中,累除大司农,升右丞
十四年,迁淮南行省左丞,从脱脱高邮张士诚
脱脱被黜后,还任中书左丞,升右丞大司农
以疾卒。
卜世昌金末元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金元间洛阳人
卜天璋父。
河南孔目官
宪宗南下,率众降附,授镇抚,升真定路管民万户。
六年,使专领迁居河南河北人,遂家汴。
张兑元末明初 1304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4—? 【介绍】: 元明间澧州慈利人字文说
顺帝元统元年进士
茶陵州同知,历当涂县,迁辰州路总管
入明为翰林编修
慈利人
元进士,入明官翰林院编修
维基
张兑原名张文悦湖南省张家界慈利县人元朝末年诗人,著有《溪堂集》。
张文悦进京赶考,皇帝见其上牙缺齿,故而赐名“”。
张兑元朝至正元年(1341年)进士,后被召为翰林院国史编修
先后在河北德州江苏丹徒湖南茶陵等地任职地方官。
元朝末年,朝政腐败,张兑隐居五雷山,做了第二代道长,继承五雷山第一道长天摩天行衣钵。
释至温南宋 1217 — 1267
至温
字其玉
号全一
邢州郝氏。
幼聪敏异尝。
六岁见寂照和尚
照曰。
汝其为释氏乎。
师心许之。
会照避乱。
去隐辽西
乃礼照弟子辩庵讷。
而祝发焉。
无还富公。
开法万寿。
涖众甚严。
师不以为忤。
与十僧同往佐之。
寻为万松侍者
以才气过人。
稍不容于众。
然博记多闻。
百家之言。
罔不该涉。
又善草书。
有颠素之遗法。
凡万松偈颂法语。
一闻辄了之。
遂得法焉。
尝使代应对。
谈锋不可犯。
太保刘文贞公
长师一岁。
少时相好也。
荐师可大用。
世祖召见与语。
大悦。
将授以官。
辞曰。
天下佛法流通。
僧之愿。
富贵非所望也。
慰而遣之。
世祖征云南还。
文贞为言。
锡师号。
曰佛国普安大禅师
总摄诸路僧事。
刻印以赐。
师锐意卫教。
凡僧之田庐。
见侵于豪富及他教者。
皆力归之。
驰驿四出。
周于所履。
必获其志乃已。
或劝之少憩弗懈也。
宪宗末年
僧道士
各为违言以相倾。
上命聚讼于和林。
剖决真伪。
师从少林诸师辩之。
道士义堕。
自是法教大兴。
僧徒赖之。
师遂纳印辞职。
每岁赐金。
辄缘手尽。
世味泊如也。
至元丁卯
终于桓州天宫寺
盛暑
仪形如生。
异香馥郁。
三日火浴之。
心舌牙齿不坏。
人掊其地深数尺。
皆得舍利云。
世寿五十一。
僧腊四十。
禅师名至温
字全一
邢州郝氏子。
天童如净禅师
八世之裔也。
性敏捷。
不易出语。
语则合度。
六岁从万松秀禅师
祝发为大僧。
是时万松之庭。
多俊杰。
会伪金章宗明昌四年(即南宋光宗绍熙四年癸丑)。
说法于内廷。
其王亲贵戚罗拜求示。
俱无言说。
惟合爪当膺而已。
大疑其所以。
乃请问于秀公
秀公拂之。
温益疑。
遂心计曰。
至道虽玄。
非言莫显。
师于佛法。
得无吝乎。
一日见僧问。
曰。
是处是慈氏无门无善财为甚道。
琉璃殿上无知识。
厉声曰。
折却殿了。
与你相见。
不觉失笑。
曰。
笑甚么。
对曰。
可惜打破瓦。
曰。
打破后如何。
又无语。
然温博学强记。
与雪庭𥙿公。
往还辩论。
裕每誉之。
秀公迁大都。
仰山栖隐寺
丞相耶律楚材
常问道栖隐。
因与甚善。
会同学林泉伦上座。
出住万寿
以大事未了为愧。
且忧愤成疾。
久之乃得秀公之旨。
于是机不可撄。
秀公暮年常课华严。
门下得法者。
虽一百二十人。
最惬公意。
其金都应酬。
悉以代之。
秀公殁。
会元主伐金。
开法华严。
林泉伦继席报恩。
其道价齐重于京都。
元主研究三教典籍。
以为宋徽宗不业三教正经。
佞于方士丹升之说。
以至亡国。
诏有实学之士。
较诸道藏伪撰。
除道德南华外。
尽行烧燬。
命林泉伦于大都悯忠寺举火。
是日倾都传闻。
士庶毕集。
伦乃以火炬打圆相云。
诸仁者只如三洞灵文。
还能證此火光三昧也。
无如斯会得。
家有北斗经枉。
教人口不安。
宁其或未然。
从此灰飞烟灭。
后任伊到处觅天尊。
急著眼看。
便烧之。
众口杂然。
称正时。
元庚申也(即南宗景定元年)。
元主将西征有嫉我教者。
遂奏议曰。
释氏虽托方外。
然多忠烈之辈。
五台等处。
僧徒有能咒术武略及膂力者。
宜募为部伍。
扈从西征。
可为开国之一助也。
闻大惊。
乃顾楚材
而折其说。
楚材亟白元主曰。
释氏之高行者。
必守不杀戒。
奉慈忍行。
故有危身。
不證鹅珠。
守死不拔生草者。
法王法令拳拳奉行。
虽死不犯。
用之从军
岂其宜乎。
若不循法律者。
必无智行在。
彼既违佛制。
在此岂终王事哉。
一举两失。
实不可也。
元主遂然之。
太保刘秉忠以僧服而辅元主。
元主甚敬之。
忠曰。
臣乃宇宙之废品耳。
何当圣眷。
此有万松秀禅师之高弟。
名曰至温
唱曹洞宗旨于上都华严寺
其学兼内外。
道贯天人。
陛下若诏而宾之。
必充扩仁风。
为苍生之依赖也。
于是入内廷。
与元主朝。
夕论道。
元主尝恨相见之晚。
河北诸禅刹。
宋政和以来。
加之辽金壬辰兵。
秽祖庭。
未得兴复。
元主敕立禅僧为主持。
于是三河寺院。
沛然兴矣。
燕赵秦晋之间。
洞室宗风大鬯。
皆温之力也。
居内庭。
三载如一日。
辞还。
锡号佛国普安大禅师
至元丁卯五月(即南宋度宋三年)。
示疾。
沐浴更衣而逝。
异香三日
茶毗。
舍利无数。
四众分塔而祀之。
赞曰。
朝生凤雏。
自与千岁玄鹤。
同途而异辙。
余观温公
驱乌于万松之庭。
其胸中固已吞云。
梦八九耳。
及演化大都。
果远出群贤之上。
然兵火之馀。
能使王公贵人。
信有此事。
非冰霜洁行。
不足以感之。
今人独味万松评唱之语。
而不闻公有回天之力。
何哉。
余故表而出之。
为洞宗之威凤云。
高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大名元城人字德基
国子员历官户部司计监察御史,出为江浙行省郎中,除浙东廉访副使
顺帝至正十年平江路总管,卒于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