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宋朝
刘师复
全宋诗
刘师复三会人
道士
与赵文等并称七逸(赵文《青山集》卷四《七逸画记》)。
宋遗民。
今录诗十一首。
释净梵北宋
僧净梵
嘉禾人
姓笪氏
母梦光明满室见神人似佛。
因而怀娠。
十岁依胜果寺出家祝发。
从湛谦二法师学教得其传。
初住无量寿院。
凡讲法华经十馀过。
大观中结二十七僧修法华忏。
每期方便正修。
二十八日连作三会
精恪上通感普贤受羯摩法。
净梵比丘名声如撞钟。
长洲县王公度亲目其事。
题石为记。
又尝梦黄衣人请入冥见王者。
令检簿云。
净梵比丘累经劫数讲法华经。
即遣使送归。
一日禅观中合众皆见金甲神人胡跪师前。
又在他处忏期蒙韦驮天点检。
大众中有戒不严净者。
先以预定后果忏法不全。
姑苏守应公有婢为崇所恼。
请师授戒。
其妖即灭。
葛氏请施戒荐夫。
见夫绕师三匝而去。
待制贾公见师道行。
即补为管内法主
师住持十馀年。
亡后焚躯有舍利五色。
净梵
嘉禾人
姓䉡
母龚氏。
梦佛光满室。
遂有娠。
及生因名佛护
十岁出家。
尝念阿弥陀佛。
或问。
年少何遽尔。
师曰。
我欲往他方丈。
求挂搭去。
十八受具戒。
即依超果湛公。
复谒神悟
屡亲讲说。
大契宿心。
元祐初
姑苏大慈。
讲三大部十馀过。
馀文称是。
禀师戒法者。
满城邑
尝率二十七人。
修法华三昧。
以二十八日为期。
如此三会
感普贤大士授戒羯磨。
至称净梵比丘
则洪声震响。
如撞巨钟。
师禅观之处。
众尝见金甲神。
跪于座前。
有时一处行忏。
见韦天按视忏堂。
行人有遭其点察者。
辄障起而退。
政和中。
太守应公。
婢为祟所娆。
歌笑不休。
请师施戒。
即刻神定。
信女葛氏。
请为亡夫施戒。
即见夫旋绕师座。
称得解脱。
尝夜居西院
君酷暑。
众不安卧。
师方披三衣。
坐水阁上。
忽风雪飞集。
凉气逼人。
旦谓众曰。
行冬令。
众皆叹仰。
知为神龙翊卫
变热为凉也。
宣和初
郡守贾公。
敬师高行。
补为管内主。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佛护字净梵姓笪氏嘉禾人
母梦光明满室,见神人似佛,孕而生,因名佛护
十岁投圣果永忏主出家,常念阿弥陀佛。
或问:“年少念佛何为?
”曰:“我欲参访去。
”十八受具戒,投湛、谦二法师习教,得其传。
神悟,亲讲说,如夙习。
初住无量院,讲《法华》十馀会。
哲宗元祐初,主姑苏大慈,讲三大部,弟子遍踵吴地
尝率二十七僧修法华忏,每期方便正修,二十八日作三会,精恪上通,感普贤受羯摩法,至称净梵比丘者三,洪音如撞巨钟,三昧将圆。
有来二僧曰:“春至石梁礼圣迹。
”忽见空中飞花,异香非常。
遇一僧曰:“姑苏法主散花至此”,语毕辄不见。
某因得礼座下,长洲王公度亲时目其事,记刻于石。
元符中,有黄衣使者,请至冥府,时王者迎就坐,令吏检祥霭簿。
吏云:净梵比丘多劫讲演《法华》,王即起顶礼,遣使引还。
建炎元年十月朔日,坐亡,阇维时有五色光,塔择横塘之般若。
释清远北宋 1067 — 1120
禅师讳清远
生李氏
临邛人
出家。
十四具戒。
尝依毗尼师究其说。
因读法华经。
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持以问。
讲师莫能对。
乃曰。
义学名相。
非所以了生死大事。
遂捐旧习。
南游江淮间。
遍历丛席。
舒州太平演道者为宗师第一流。
往造其室。
演一见深奇之。
谓可以弘持法忍
壁立不少假。
冀其深造。
师栖迟七年。
未尝妄发一语。
一日因拨火。
忽有省。
即说偈曰。
深深拨有些子。
平生事只如此。
由是洞彻超诣。
机辩峻捷。
莫敢当锋。
衲子争归之。
师益静默自晦。
不自为得。
隐居四面山中庵
属天下新崇宁寺
方择人以处。
舒守王涣之迎师住持。
未几引去。
龙门虚席。
遂补焉。
示众曰。
学道之士。
有二种病。
一骑驴觅驴。
二骑却驴了不肯下。
且如骑却驴了更觅驴。
可杀是大病。
龙门向道不要觅。
灵利人。
当下识得。
除却觅底病。
狂心遂息。
既识得驴了。
骑却不肯下。
此一病最难医。
龙门向道不要骑。
你便是驴。
尽大地是个驴。
且作么生骑。
你若骑。
管取病不去。
若不骑。
十方世界廓落地。
此二病一时去。
心下无事。
名为道人。
所以赵州南泉如何是道。
泉云。
平常心是道。
州从此顿息驰求。
识得祖病佛病。
无不透得。
后来遍到诸方。
莫有出其右者。
盖缘他识病。
又曰。
释迦老子在什么处。
自云。
作么。
复云。
达磨大师在什么处。
自云。
只在且作么生。
说个只在底道理。
也不妨难明。
若于斯明得。
始知正法常住。
僧家多分只道那举处便是。
你若身坏命终时。
若病说不得时。
又作么生。
须是證入始得。
不见。
僧问德山。
从上诸圣。
向甚么处去。
山云。
作么作么。
莫是作么便是诸圣么。
你诸人若不将言语会。
便落他声响流布。
纵饶不落声响言句。
便落他无言无说处。
此事实无。
你意解卜度。
若存一丝毫。
便成趣向于己疏也。
直饶你将玄机妙义去。
合他决定合不著。
若总不思量。
亦不可。
须是亲證始得。
明见无疑。
又曰。
有般宗师向人道。
莫作计较道理。
开口便没交涉。
与他不相应。
也去空劫已前认取。
都无言说。
又有一般宗师向人道。
痴汉你这一段因何不会。
先将自心做个窠臼。
然后将心去取證。
唤作钉桩了。
绕桩走便恁么。
流传将去。
便恁么承当去。
敲床竖拂用将去。
唤作将心用心。
一似坐个气毬相似。
有甚安乐处。
又似虾蟆努气相似。
你恁么见解。
面前一似黑雾罩定了也。
师居龙门十有二年。
道风大振。
四方学者皆曰。
吾必师龙门
由是云集座下。
居无所容。
师应机酬酢。
未尝有勌色。
示曲折数篇。
学者聚而编之。
名曰心要。
其略曰。
不应于无际中立分限。
若立分限。
是无际空乃自随。
所以解空者无空想。
若人以言语名状心。
终不得心。
不以言语名状心。
亦不得心。
言语本是心名状之故。
不得也。
无言语本是心不名状之故不得也。
种种会当。
皆不与自心契。
上祖曰。
默契而已为若此。
又曰。
道若为达。
但无妄念耳。
若人知是妄念。
作意止之者。
见有妄念故也。
见有妄念作意观照。
令是正理亦见。
有妄念也。
知妄元是道。
乃无妄焉。
故达道乃无所得也。
又曰。
證者绝能所也。
非别有玄理。
在寻常日用处。
如见色时是證时。
闻声时是證时。
饮水食粥时是證时。
一一绝能所。
此非久习不假薰炼。
盖见成之事。
世人不识。
名曰流浪。
故云唯證乃知难可测。
又曰。
道者明知有是事。
何故不得旨而长疑。
盖信未极。
疑未深也。
唯深与极。
若信与疑。
真是事也。
不解如此返照。
遂迷乱。
不知由绪。
困踬中途。
能自返省。
更无第二人也。
既曰此事。
又岂更知耶。
知是妄虑。
此事则不失也。
又曰。
道不止说与示而后显。
盖体自常露。
说示者方便道用耳。
省悟者亦暂时岐路也。
或因说而證。
或因示而入。
或自觉触以知归。
终无异事。
别得至心源而止也。
又曰。
人言悟了方修此。
属对治门。
虽禅门亦许以正知见治之。
若论当人。
即不须若是也。
又曰。
人不识问。
遂依来问而答。
不知乃自问耳。
欲答谁邪。
人不识答。
遂依言起见。
不知乃自答耳。
何有旨趣邪。
故曰。
总是你好看好看。
又曰。
从上来有二种方便。
有真实方便。
所谓说无有间。
有善巧方便。
所谓妙应群机。
若从真实方便。
得入不假思量。
性自神解。
求无有退。
妙用河沙也。
若从善巧方便得入。
得坐披衣。
向后自看始得。
未可将为究竟。
此二种方便。
皆一法也。
不可须臾有失。
学者思之。
又曰。
悟心见性。
当如雪峰玄沙。
履实践真。
当如南泉赵州
今时学者。
但以古人方便为禅道。
不知与古人同参也。
十二时中。
学道无顷刻弃舍。
此人纵未得入。
念念已是修行也。
寻常说修行。
不过三业六根清净禅门。
更不必如是。
何故禅定之门。
念念与智波罗蜜平等。
一切处自无过患也。
久久心地通明之日。
从前并得满足。
一行三昧
今时人全无定力。
复不开智眼。
所以机缘语句。
只成诤论。
生灭心行。
夫禅学不是小小。
未用超佛越祖得了要超。
亦不难也。
政和末
道行闻于朝。
有旨移和州褒禅山
岁馀以疾辞。
圜悟禅师蒋山
与师友爱素善。
因往依之。
尝著三自省察。
丛林共高仰之。
复以近世问话者。
不知伸问致疑咨请之意。
后生相承。
多用祝赞语。
或奉在座官员。
或庄严修设檀信。
俱无衲子气味。
师深恶之。
诫曰。
夫问话者。
激扬玄极。
不在多进语。
三两转足矣。
贵得生人信。
不致流荡取笑俗子。
又曰。
诸方老宿临终必留偈辞世。
世可辞耶。
且将安之。
宣和二年冬至前一日
饭食讫。
整衣趺坐。
合掌怡然而逝。
春秋五十四。
坐四十
门人奉灵骨舍利。
龙门灵光塔
师风仪秀异。
操守严正。
性淡泊寡言。
笑动有规则。
学者瞻形仪而服膺。
其为教。
疏通广大。
剀切禅病中衲子之心。
至入室提纲。
则绝蹊径。
离文字。
亦不滞乎空荒漫诞之说。
其徒非大有契證。
不妄许可。
平居以道自任。
从事于务。
尝曰。
长老端居丈室。
传道而已。
与士大夫游。
不为利屈。
道合则忻然造之。
不尔虽过门。
或不得见。
君子以是高之。
枢密邓公洵武
奏锡命服佛眼之号。
左司陈公瓘见师法语。
叹曰。
诸佛心宗。
众生性海。
远公涵泳深矣。
灵源禅师少友善。
其趣尚施设略相似焉。
三会广语偈颂数万言。
行于世。
赞曰。
圜悟佛眼同出东山之门。
临济十世孙。
圜悟固已名盖天下。
佛眼则精深醇粹。
克荷正传。
殆与圜悟连衡而并驱。
学者疑其旋设异乎圜悟
或谓龙门尝与灵源处。
而渐习使然。
呜呼是何言之陋哉。
盖尝三复龙门之录。
观其指示心法。
辩如百丈黄檗
作为偈句。
词如汾阳雪窦。
悟门超极。
不愧雪峰玄妙。
履践明验。
端如南泉赵州
真一代之大宗师也。
彼以颊舌为禅而欺世每生者。
乌足与识龙门灵源相契者哉。
要其所以不为圜悟者。
譬如韩柳文章。
世之悦韩者固多。
然子厚非深识博雅之士。
则不能窥其缊奥。
此所以万世之下不凝并驱而为韩柳也。
由是而观。
二公之后。
抑可见矣。
柳开北宋 947 — 10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7—1000 【介绍】: 大名人原名肩愈字绍先,后更名开字仲涂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
太祖开宝六年进士
宋州司寇参军
太宗北汉随同督运泗八州军粮。
选知常、润二州,拜监察御史,复迁殿中侍御史
后历知宁边军全州桂州邠州等。
真宗即位,命知代州,上书建议加强对西夏之防务,及省职官、减虚费。
咸平二年辽军攻宋,上疏请真宗亲征。
逾年徙沧州,道病卒。
性倜傥重义,有胆识。
韩愈柳宗元之文,以复兴古道、述作经典自任,为宋代倡导古文之第一人。
有《河东先生集》。
全宋诗
柳开(九四七~一○○○)字仲涂曾名肩愈字绍元自号东郊野夫又号补亡先生大名(今属河北)人。
太祖开宝六年(九七三)进士,任宋州录事参军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九七九),擢赞善大夫
历知常、润二州,拜监察御史
雍熙二年(九八五),坐事贬上蔡
三年,复授殿中侍御史
后为崇仪使,知宁边军全州桂州
真宗即位,加如京使,知代州忻州
咸平三年沧州,道病卒,年五十四。
有《河东先生集》。
宋史》卷四四○有传。
 柳开诗,《河东先生集》中仅存五首,另从他书辑得三首。
全宋文·卷一一九
柳开(九四七——一○○○)字仲涂大名(今河北大名)人。
少慕韩愈柳宗元文,因名肩愈字绍先号东郊野夫
既效王通述作经典,乃以「圣道之涂」自命,遂更今名今字,号补亡先生
开宝六年进士第,补宋州司寇参军,迁录事参军
太宗朝历知常州润州贝州宁边军全州桂州环州邠州曹州邢州等军州事,官至殿中侍御史崇仪使
真宗即位,加如京使,知代州,徙知忻州
咸平三年沧州,病卒于道,年五十四。
著《河东先生集》十五卷。
宋之古文,实自始,然其体艰涩。
事迹详其门人张景所撰《柳开行状》,《宋史》卷四四○有传。
刘著北宋末金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金时舒州皖城人字鹏南号玉照老人
宋宣政末进士
入金历仕州县。
年六十余始入翰林,为修撰。
忻州刺史
全宋诗
刘著字鹏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北)人。
皖城有玉照乡,晚年自号玉照老人,以示不忘故乡之意。
徽宗宣政末进士,北方土地沦陷后入金,历知州县。
年六十馀始为翰林院修撰,未几出知遂武,官终忻州刺史
事见《中州》卷二。
今录诗二十四首。
字鹏南舒州皖城人
宣政末进士第,归朝,预铨调碌碌州县,年六十馀始入翰林充修撰,出守武遂,终于忻州
武英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太原人字汉杰
右班殿直代州同巡检,擢环州都巡检使
西夏兵入延州数击破其众,累迁礼宾副使、兼泾原行营都监
任福合诸将战张家堡,斩首数千,西夏兵弃羊马伪遁,诸将皆趋利争进,以为前必有伏,众不听。
已而伏发,败,力战而死。
刘仲堪北宋
全宋文·卷二七四
刘仲堪咸平中忻州团练推官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
见《定襄金石考》卷一。
又据《宋诗纪事补遗》卷五,刘仲堪累官朝奉郎、守秘书丞大中祥符二年英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武骑尉
是否一人,俟考。
张昭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沧州无棣人字持正
张凝子。
年十八岁时,父陷契丹围中,挺身掖出之,擢左班殿直寄班祗候
每出使还,奏利害多称旨。
忻州都巡检,累迁内殿崇班
历知瀛州定州雄州
忠州刺史知成德军,迁四方馆使
滹沱河决,坏城郭,乃修五关城,外环以堤,民以为利。
历步军马军都虞候嘉州防御使、知代州
后授左龙武军大将军昭州防御使
全宋文·卷三二○
张昭远字持正沧州无棣(今山东无棣)人。
契丹内寇,父张凝瀛州陷围中,昭远年十八,挺身掖出之,擢左班殿直寄班祗候
忻州都巡检,知火山军管勾河东边安抚司
天禧初閤门副使,俄为河北缘边安抚副使,历知瀛州定州雄州、成德军、代州,累官至左龙武军大将军昭州防禦使,卒。
宋史》卷三二六有传。
王果
全宋文·卷四七七
王果字仲武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
明法景祐中大理寺详断官审刑院详议官,出知永兴军保州
庆历初以购得契丹密稿功,擢领贺州刺史高阳关路兵马钤辖
后为河北沿边安抚副使,历知、密、鄜州,权秦凤路兵马总管,迁西上閤门使,徙知沧州,卒。
宋史》卷三二六有传。
郭咨
全宋文·卷五七九
郭咨字仲谋平棘(今河北赵县)人。
进士,历通利军司理参军中牟县主簿,改大理寺丞、知济阴县
殿中丞,知馆陶县
康定西征有功,擢通判镇戎军
历知冀州忻州汾州潞州
上「平燕议」,请导洛入,诏往计度,未及论功而卒。
宋史》卷三二六有传。
卢士宗
全宋文·卷五五四
卢士宗(一○○○——一○七○)字公彦潍州昌乐(今山东昌乐)人。
举五经,历审刑院详议、编册删定官提点江西刑狱。
仁宗天章阁侍讲,进待制判流内铨,擢龙图阁直学士知审刑院、通进银台司
英宗治平二年,以议仁宗神主祔庙事不合,出知青州,改忻州
熙宁初,以礼部侍郎致仕
熙宁三年六月卒,年七十一。
士宗以儒者而长于刑名之学,故在刑部审刑,前后十数年。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二,《宋史》卷三三○本传。
郭逵北宋 1022 — 10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2—1088 【介绍】: 河南洛阳人字仲通
郭遵弟。
仁宗康定中,为真定兵马监押,谕降保州叛卒。
忻州,据理拒绝契丹求天池庙地。
荆湖北路钤辖兼知澧州,徙南路,知邵州
英宗治平二年同签书枢密院,旋出领陕西宣抚使,判渭州
神宗即位,徙镇鄜延,挫西易地谋。
交阯邕管,召为安南行营经略招讨使荆湖、广南宣抚使,复、廉等州,以无全功贬。
哲宗立,复左屯卫大将军致仕,起为广州观察使
奉祠卒。
善用兵,为一时宿将。
有《五原集》、《兰江集》、《节制集》、《奏议》、《对境图释》等。
刘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忻州人
博学好谈兵。
韩琦定州,上其所著《春秋论》,授太学助教并州州学说书,不就。
赵抃复荐其行谊,赐号退安处士
英宗治平末卒。
何宏中宋 1097 — 11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7—1159 【介绍】: 代州人字定远号通理
徽宗宣和元年武举进士
滑州韦城
汴京为金所围,独韦城不下。
后为河东河北统制接应副使,以粮尽被俘。
金人欲授以官,坚辞。
久之放归,为道士以终。
长于诗文。
有《成真集》、《通理集》。
全宋诗
何宏中(一○九七~一一五九)字定远自号通理先生
先世居雁门(今山西代县),后移居忻州(今山西忻县),遂为忻州人
家世从武,徽宗宣和元年(一一一九)殿试策中第,调滑州韦城
金兵围东京,附近州县均失守,独韦城不下,以功擢武节大夫河东河北两路统制接应使。
后孤守银冶,粮尽被俘,囚居金西京(今山西大同),始终不屈。
晚年为道士,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九年,年六十三。
著有《成真集》、《通理集》,已佚。
事见《中州》卷一○。
宏中字定远,先世居雁门,叔祖青,出武弁,任忻州兵马使,因家焉。
祖行宣,西游遇仙不返。
宣之子子奇、子霖政和中,中武举高科。
子奇,秉义武州宣宁
子霖,忠翊、郎,守丰州安丰砦,皆没王事。
定远子奇子也。
幼倜傥,仪观秀整,雅以奇节自许。
宣和末,方贼扰江、浙,定远太学武举进士陈破贼三策,徽宗褒谕,谓非近日言事者所可比。
已而破贼如定远,遂知名。
宣和元年集英殿试,中第二,调滑州韦城
汴京被围,州郡多避走,独韦不下。
兵退,统制武汉英奏辟,钦宗御札召赴军前,以路塞不果,因请兵真定宣抚司
副帅种师中兵已溃,宣抚司定远汉英守银冶路。
既而太原破,西路无完城,定远等提兵并山而东,将赴援京师
汉英战死,定远收合散亡,立山棚七十四所,号令所及千里,而远艰食数月,人不敢相食。
诏以为武节大夫河东河北两路统制接应使。
是后,国朝兵日盛,所守唯银冶一城而已。
帅府募人,生致定远
天会五年二月,粮尽被擒,大帅昭刺怜其忠,解缚授以官。
定远投牒于地曰:我常以此物诱人出死力,若辈乃欲以此吓我耶!
帅嘉其不降屈。
又问:欲还乡否,定远谋南奔,阳以愿归为言。
会监送使臣有先与定远相攻劫者,愬之,囚西京府君二年
帅一日召之,授以官,又不拜。
使之充军,亦不从。
取家属填城黄龙府,益偃蹇不行。
帅怒,褫衣欲斩之。
定远忻然就戮,曰:得死所矣。
拥之行,已数十步,帅终不忍。
召还,问:尔授官不愿;充军,又不行;填城,又不行。
斩,又不惧,毕竟欲如何?
定远徐曰:生死在公,奚问为?
帅怒,解系西京狱。
得州人保任者数十族,乃放归,请为黄冠
神霄宫废,道士旧以徽宗为东华君,将毁其像。
定远为起紫微殿,迁像事之。
年六十三,正隆四年,病殁。
自号通理先生
所著成真、通理二集,藏于家。
州将傅慎微几先赠诗云:故人何定远,造物不虚生。
骨骼棱棱瘦,诗篇字字清。
世皆尊道义,我独见忠诚。
尊酒分携后,何时盖复倾。
其馀与朱少章辈唱酬甚多,皆为所推重,载之墓碣之阴。
汪若海宋 1101 — 11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1—1161 【介绍】: 歙州歙县人字东叟
汪叔詹子。
未冠入太学
钦宗靖康初,金人侵扰,诏求知兵者,应诏撰文、擢高等。
上书请立康王大元帅镇抚河北
及徽、钦二帝被俘北行,谒康王(高宗)于济州,请即位以图中兴。
高宗立迁江经制使监登闻检院
以议事忤执政通判沅州,复谪英州
李允文、张用诸部归顺,又献“平寇策”。
累官直秘阁、知江州
为人豁达高亮,深沉有度。
有《麟书》、《若海集》。
毛炳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贺州富川人字文虎
倜傥不羁,好读书。
孝宗乾道中,以平寇功授横、贵、廉三州都巡检使
后死于难。
诸葛琰南宋
全宋文·卷七二六一
诸葛琰字如晦号桂隐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东)人。
绍定三年以任子补光泽,以平寇签判信州,致仕归隐。
性豪迈,有学术,与白玉蟾友善。
元兵南下,诸葛氏一门皆殉难,惟得免。
见《闽中理学渊源考》卷三三。
姚镛南宋 1191 — ?
全宋诗
姚镛(一一九一~?
)(生年据集中《继周圹记》“余年将四十而鳏”推定),字希声一字敬庵号雪蓬剡溪(今浙江嵊州)人。
宁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进士(《剡录》卷一进士登科题名)。
理宗绍定元年(一二二八)吉州判官
六年,以平寇功知赣州(清《江西通志》卷四六),因忤帅臣衡阳
嘉熙元年(一二三七)始离贬所。
景定五年(一二六四)掌教黄岩县学。
有《雪蓬稿》。
事见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明万历黄岩县志》卷四。
 姚镛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雪蓬稿》为底本,与新辑集外诗合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七六八八
姚镛(一一九二——?
),字希声号敬庵又号雪蓬绍兴府嵊县(今浙江嵊县)人。
嘉定十年进士
绍定元年吉州判官六年平寇功擢知赣州,忤帅臣,贬衡阳
有《雪蓬集》。
见《鹤林玉露》卷六,《南宋文范作者考》卷下,《宋诗纪事》卷六二。
辅超唐末宋初 928 — 10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28—1004 【介绍】: 忻州秀容人
家世业农。
少勇悍有力。
后晋出帝开运中,应募隶澶州军籍。
后周世宗显德中,从赵匡胤淮南,定滁、泗,破淮阴,下扬州,以功为日骑副兵马使
宋初,从平上党
太宗即位,以为马军都军头
太原时,冒矢石攀堞先登,身被十三创,受嘉奖。
后为曹州马步军都指挥使,转都军头
真宗即位,拜莱州团练使,以年老留京师
释法圆唐末宋初 900 — 973
释法圆
俗姓郝
真定元氏人也宿殖之缘出尘无滞。
后唐长兴二年投本府观音院勤勤诵习。
师与落发。
间岁受满足戒。
后策枝负囊巡礼诸方。
至韶山挂锡看大藏经焉。
晋开运三载却来本生地寓天王院
来年契丹犯阙。
戎王耶律德光
回至常山栾城而死。
永康王兀谷代为蕃国之主。
时旋军自镇州董戎。
北返留酋长麻答耶律解里守于下京。
常山也。
晋之臣寮兵士尽在斯矣。
汉儿将帅谋逐丑虏。
其计未决两分街巷。
汉人在蕃之中者。
蕃人先发无少长皆被屠戮之。
天王院八僧殊死。
预其数也。
其时见杀者尤众。
引颈两受刃。
如击木石。
呼曰。
猛乞一剑。
遂身首异处。
至暮如梦中忽睹晚照。
亦微悟被戮。
意之自谓。
死已冥寞亦见日月。
逡巡举一臂。
试扪其头。
乃觉如故。
再三疑之不敢摇动。
虑其分落也。
又谓血凝所缀。
重扪之绕颈有痕缝。
如线许大。
终身如此。
时城中既逐出蕃部稍定。
人扶起诘朝归院。
院僧方将食粥。
谓为鬼物。
一皆奔散。
迟久审得其实。
喜言再生。
远迩观礼且叹希奇。
常山之人竞陈供施。
自后复往诸方居无定所。
周显德中大名府成安县卯斋院温寻藏教。
开宝六年忽谓众曰。
人生虚幻何能久长。
物极则迁。
生死涅槃必无少别。
遂不数日而长逝。
黑白之众若丧所亲。
及送就茶毗日。
感舍利若之皂粒焉。
春秋七十四。
法腊五十一。
范鲁公质亲问厥由。
深加郑重。
再询履行。
则大藏经已两过披读矣。
福州楞伽寺矿师者。
海坛戍卒之子。
厥初母氏怀娠冥然不喜荤胾。
洎乎诞育岐嶷异常不哜鱼肉。
年及八岁甘嗜野菜。
若锄斸种者。
即言杀伤物命。
每见家厨亨燀毛鳞。
则手掬沙灰投于爨镬。
贵其不食。
自言。
开元寺塔隋朝中我造也。
多说未萌事后皆契合。
便请出家因披法服。
顶有香气如爇沈檀。
号为圣僧
侍御史皇甫政为留后。
请入府署
因作肉䭔子百数。
唯一是素者。
盘器交错悉陈于前。
意验其凡圣耳。
矿临筵径拈素者啖之。
馀者手拂而作。
时皇甫部曲一皆惊叹。
每出街巷众人围绕。
自言。
寿止十三当定归灭。
至是果终。
遂于寺前火化倾城士女哭泣。
依轮王法树浮图焉。
复次唐开元中太原东北有李通玄者。
言是唐之帝胄。
不知何王院之子孙。
轻乎轻冕尚彼林泉。
举动之间不可量度。
身长七尺馀。
形貌紫色眉长过目。
髭鬓如画发绀而螺旋。
唇红润齿密致。
戴桦皮冠衣大布缝掖之制。
腰不束带足不蹑履。
无皴皲之患。
无垢汗之侵。
放旷自得靡所拘绊。
而该博古今洞精儒释。
发于辞气若铿巨钟。
而倾心华藏未始辍怀。
每览诸家疏义繁衍学者穷年无功进取。
开元七年春赍新华严经。
曳筇自定襄而至并部盂县之西南同颖乡大贤村高山奴家。
止于偏房中。
造论演畅华严。
不出户庭几于三载
高与邻里怪而不测。
每日食枣十颗柏叶饼一枚。
馀无所须其后移于南谷马家古佛堂侧。
立小土屋闲处宴息焉。
高氏供饼亦至。
尝赍其论并经往韩氏庄。
即冠盖村也。
中路遇一虎。
玄见之抚其背。
所负经论搭载去土龛中。
其虎弭耳而去。
其处无泉可汲用。
会暴风雨拔老松去。
可百尺馀成池。
约深丈许。
其味香甘。
至今呼为长者泉。
里人多因愆阳临之祈雨。
或多应焉。
又造论之时室无脂烛。
每夜秉翰于口两角出白色光。
长尺馀。
炳然通照。
以为恒矣。
自到土龛俄有二女子衣赀布。
以白布为惨头。
韶颜都雅馈食一奁于龛前。
玄食之而已。
凡经五载至于纸墨供送无亏。
及论成亡矣。
所造论四十卷。
总括八十卷经之文义。
次决疑论四卷。
绾十会果因之玄要。
列五十三位之法门。
一日乡人聚饮酒之次。
玄来谓之。
曰汝等好住吾今去矣乡人惊怪谓为他适。
乃曰。
吾终矣。
皆悲泣恋慕送至土龛。
曰去住常也。
乡人下坡。
回顾其处云雾昏暗。
至子时俨然坐亡龛中。
白色光从顶出上彻太虚。
开元十八年暮春二十八日也。
报龄九十六。
达旦数人登山见其龛室内。
蛇虺填满莫得而前。
相与启告蛇虺交散。
耆少追感结舆迎于大山之北。
甃石为城。
而葬之。
福山逝多林兰方山是也。
葬日有二斑鹿双白鹤杂类鸟兽。
若悲恋之状焉。
大历九年六月内有僧广超。
到兰若收论二本。
召书生就山缮写。
将入汾川流行。
其论由兹而盛。
至大中中。
闽越僧志宁将论注于经下。
成一百二十卷。
论有会释七卷不入注文。
亦写附于初也。
宋乾德丁卯岁
闽僧惠研重更条理立名曰华严经合论。
行于世人所贵重焉。
系曰。
北齐内侍刘谦之随王子入台山焚身。
谦之七日行道。
感复丈夫相。
冥悟华严义。
乃造论六百卷。
久亡。
至李长者之化行晋土。
神变无方。
率由应以此身而为说法也。
或曰。
李论中加乎十会。
经且阙焉。
依梵字生解可非迷名耶何长者说法之有。
通曰。
十会理有宜俟后到之经。
所解南无言离中虚也。
此配法观心也。
若知触物皆心方了心性。
故经云。
知一切即自性。
则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此乃心境如如则平等无碍也观李之判教该博。
可不知华言义耶。
尝闻幽州僧惠明鸠诸伪经并华严论同焚者。
盖法门不相入耳。
伪经可爇。
李论难焚。
伊非小圣境界也。
亦犹杨墨之说与儒相违行方外者复憎
水火相恶未始有极。
苟问通人分曹并进无相夺伦哉。
论曰。
丹成转数。
服则登仙。
慧鍊功夫验之果證。
若或名未标于箓籍。
力未合于经
乌以经举此身出过凡世。
徒秖眩曜肉眼惊忙猿心
所谓释氏之俦高下异尔。
亦乃譬同群象也。
牙能抵触鼻善卷舒。
力却九牛奔过驷马矣。
别有阿耨池岸香醉山阴象。
则鼓双翼以飞腾。
用七支而巧便。
与夫海山之象百倍绝伦。
厥号蔼罗伐拿。
象中龙也。
谅知沙门有所感通斯之谓欤。
若夫能感所通。
则修行力至必有天神给侍是也。
能通所感。
则我施神变现示于他是也。
能所俱感通则三乘极果。
无不感通也。
梁慧皎为传创立神异一科。
此唯该摄究极位之圣贤也。
或资次徵祥阶降奇特。
当收不尽。
固有缺然。
及乎宣师不相沿袭。
乃釐革为感通。
盖取诸感而遂通通则智性。
修则感欤果乃通也。
覈斯理长无不包括。
亦犹班固增加九流变书为志同也。
复譬圣人重卦不亦愈于始画者乎。
然则前不仰观俯察后可变通此非宣师之能据嘉祥变例而能矣。
原夫室静生虚白。
静则神通。
儒玄所能我道奚若。
引发静虑自在现前。
法不喧嚣万缘都泯。
智门开处六通由是生焉。
动相灭时五眼附兹照矣。
目连运用彰何第一之名。
那律观瞻有是半头之见迷卢入其芥子。
海水噏于毫端。
不思议时凡夫之口两丧神通生处诸佛之境界一如。
复次我教法中以信解修證为准的至若译经传法生信也。
义解习禅悟解也。
明律护法修行也。
神异感通果證也。
孰言像末无行果乎。
亦从多分说也。
秖如檀特刻杖表侯景之西归。
河秃指天知文襄之南面光师入安乐之行弟子證三昧之门。
泗上僧伽十九类身之应现。
万回尊者五千馀里之往来。
诸方更有其异名。
此刹弥观其奇迹。
难拘定态莫检恒形。
从愿海而起身。
元惟智积。
自意生而分质。
素是康僧。
岸睹菩萨之迎生英致秦襄之就食。
留年不测示迹无方。
或扬化于数朝。
或受龄于三百。
或令灶祠而堕。
或得御笛而回。
圭戒岳神安救唐相。
或漉龙儿而至。
或擎销骨而征。
入圣寺门认诸葛亮
或神光出口。
或怪物沈河。
丰干识其文殊。
无相免其任侠。
梦送浮图而渡海。
身分窑窟以安禅。
或放毫相之光。
或令公主之诞。
或获珠之烁烁。
或扰虎之耽耽。
或记宰臣
或移巢鹊。
寿过百岁身隐五台
或谶草书。
或求听众。
隐形而留影。
或见母而便生。
或题异辞。
或语虓兽。
记韦公之灭度。
惊张渎之夜归。
不濡其服而渡溪。
不泄其秽而恒食。
或倒立而死。
或直吐其鸠。
或身首异处而还连。
或半年坐亡而复起。
若以法轮启迪。
多作沙门之形。
设如异迹化成。
或作老叟之貌(寒山拾得)疮痍可恶疥疠堪嫌。
或逆牾于恒流。
或诪张于下类。
伊皆难测。
孰曰易知。
将逆取顺之由。
反权合道之意耳。
或曰。
感通之说近怪乎。
对曰。
怪则怪矣。
在人伦之外也。
苟近人情之怪。
乃反常背道之徒欤。
此之怪也。
非心所测。
非口所宣。
能至其涯畔矣。
令神仙鬼物皆怪者也。
仙则修鍊成怪。
鬼则自然为怪。
佛法中之怪则异于是。
何耶。
动经生劫依正法而修。
致自然显无漏果位中之运用也。
知此怪正怪也。
在人情则谓之怪。
在诸圣则谓之通。
感而遂通。
故目篇也。
故智论云。
以禅定力服智慧药。
其力已遂化众生。
复置世界于一毛。
疑海水为五味。
故曰缘法察境。
唯寂乃照。
始验佛门龙象间代一生出而摄诸不惭愧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