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王度唐初
简介
祖籍太原王氏,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
铜川县令王隆子王通弟。
历任御史著作郎芮城县,交好南陈宗室陈叔达
著有《北朝春秋》《隋书》已经失传,只有志怪小说《古镜记》传于世。
僧智满隋至唐初 551 — 628年6月9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1—628 【介绍】: 隋至唐初僧。
并州太原人
俗姓贾
七岁出家,从师习诸经,尽其大旨。
遂往上党石墨山,聚徒行道。
隋初,法席颇盛。
后避喧嚣,徙居黎城南流泉精舍,息心修禅。
文帝时,又迁岚州安山
隋末,率徒入城,初住并州真智寺。
唐高祖武德元年,住义兴寺。
突厥侵境时,曾以僧兵拒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太原贾氏子也。
七岁出家。
即宗定业。
弱冠登具。
乃弘律乘。
又听涅槃。
能通大指。
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隋初法运再隆。
推而广之。
之力为多。
故礼忏以摄疏情。
宴坐以陶凡累。
而黑白仰为菩萨戒师。
然非明證。
法不轻授。
未几徙居黎城东山之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
从之如归市。
俄依瓒禅师雁门
久之徙入
弘静学。
隋季之乱。
复偕同志五十馀人。
西遁岚州安山
方天下扰攘。
而斯地深僻。
曾不觉知。
固道力所感欤。
义旗初建。
高祖诏于许公宅供养。
及躬往顶礼。
殊觉凛然。
顾谓裴寂曰。
孤于禅师
毛发惊竦何耶。
曰。
此则戒神所护而然。
他日又见曰。
弟子举义师。
以戟定天下。
凡以济拔众生也。
惟禅师慈悲加被。
愿使往来无障。
武德元年
诏以许公宅。
为义兴寺。
居之。
三年诏入
都督弘农公刘护。
以捡狁方𡨥边。
人情恐骇。
奏疏留之不遣。
贞观二年夏四月示有微疾。
而禅坐如常日。
沙门道绰问曰。
万法本空。
然或以观相入。
或以机缘悟。
何也。
答曰。
缘无所缘。
相无所相。
如是悟入法亦无法。
乃溘然而逝。
是年六月九日也。
寿七十八。
建塔树碑。
葬于龙山童子谷。
释智满者。
俗姓贾氏
不知何许人也。
戒行高洁居于安乐寺
唐太宗晋阳
刘文靖首谋之夜高祖梦堕床下。
又见遍身为虫蛆所食。
意甚恶之咨询于
曰。
此可拜贺也。
夫床下者。
所谓陛下也。
群蛆食者。
所谓群生共仰一人活耳。
高祖嘉其言。
又云。
贫道颇习易。
以挂之象明夷之兆。
按易曰。
巽在床下纷若无咎而早吉晚凶。
斯固体大不可以小。
小则败大则济。
可作大事以济群生。
无往不亨乃必成乎。
高祖动容曰。
虽蒙善诱未敢当仁。
师眄太宗曰。
郎君与大人并叶兆梦。
是谓干父之蛊考用无咎。
天理人事昭然可知。
不可固拒天之与也。
天与不取必受其咎。
无乃不可乎。
高祖拜而谢曰。
弟子何幸再烦郑重叮咛之意。
敢不敬从。
满后不知所终。
释智满
姓贾氏
太原人
立意矜特不群凡小。
七岁出家随师请业。
凡所受道如说修行。
年登冠肇进受具戒。
律仪成范资训弥弘。
又听涅槃等经。
尽其大旨。
名教略圆味静终业。
遂往上党石墨山。
聚徒行道。
门徒肃穆缁素归依。
礼供骈罗积而能散。
时属隋初创弘大法。
智满蒸仍国化引而广之。
故使闻风造者负笈奔注。
众杂精粗时兼久近。
初则设仪。
礼忏用摄恒情。
后便随其乐欲。
静思宴坐。
躬事众法身预僧伦
形止方雅威严猛肃。
眉目浓朗白黑交临。
预有参拜莫不神骸而毛动。
咸加敬仰为菩萨戒师。
不重身名不轻正法。
虽苦邀请未即传授
乃亲为竭诚方等。
行道要取明證。
梦佛摩顶。
并为说法。
宛如经相。
方为授法。
故道俗思戒者相趍不绝。
而专意静观厌此諠浮。
乃徙居黎城东山南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又结如林。
禅忏兼修止观齐舍。
志弘经远随务或乖。
又往雁门川。
瓒禅师
涉缘念慧。
僧中藻镜定室羽仪言行清澄。
具如别传。
嗟遇后展欣附有馀。
历游所在宗习。
又依住开化结虑修心。
俄为文帝追
定门斯坏众侣乖张。
乃录其同志五十馀人。
西入岚州安山内。
如前综业。
大感学徒。
隋季道消。
贼徒蜂起。
生民坠于沟壑。
众宛然不散。
斯亦道感之会也。
大唐建义四众归奔。
乃率侣入城就人弘道。
初住晋阳真智寺。
以化声广被归宗如市。
武皇别敕。
止许公宅中。
供事所须并出义府。
躬往礼问睹而惧之。
顾语裴寂曰。
孤见此禅师
衣毛惊起何耶。
答曰。
计无馀相。
应是戒神所护耳。
重以他日修觐曰。
弟子济拔苍生。
义兴大造。
愿往还无障。
当为立寺。
既登京辇天下略平。
武德元年
乃诏所住宅为义兴寺。
四事供养一出国家。
至三年德为物归道声更远。
帝欲处之京室下敕徵之。
又以北蕃南侵百姓情骇。
都督弘农公刘让启留满住用镇众心。
有敕特听同安朝寄。
武德五年
猃狁孔炽戎车载饰。
马邑沙门雄情果敢。
烽耀屡举罔弗因之。
太原地接武乡兵戎是习。
乃敕选二千馀僧。
充兵两府
登又下敕。
师一寺行业清隆。
可非简例。
由是重流景行光问遐迩。
晋川髦彦沙汰之馀。
坐受嘉庆。
皆来称美。
或拜伏戒范者。
或依承习住者。
常数二百馀人。
恒业无怠。
精厉其诚。
时或惰学亲召别诫。
委引圣量诱化凡心。
预在闻命莫不泪流而身伏。
噎叹良久并由承法。
行已感发前人。
故得机教不妄弘矣。
贞观二年四月
初因动散微觉不悆。
遂淹灰管本性无扰。
门人同集日遗诫劝。
沙门道绰者。
夙有弘誓。
友而敬奉。
因喻曰。
法有生灭道在机缘。
观相易入其门。
涉空颇限其位。
愿随所说进道有期。
乃盱衡而告曰。
积年诚业冀此弘持。
缘虚无相可缘。
引实有何所引。
岂以一期要法累劫埋乎。
幸早相辞勿尘妄识。
乃退焉。
其坚白持微为若此也。
既而气将渐弱。
而志力犹强。
侍人围绕观者充室。
端坐举面徐视学徒。
时次昆吾溘然而卒。
春秋七十有八。
贞观二年六月九日也。
当终前夕大地振动寺树摧枝。
合众悲敬衰相现矣。
泰山其颓乎。
法人斯逝。
联类如此。
举邑酸切若丧其心。
即以其月十二日
旋殡于龙山童子谷中。
立塔碑德。
自满舍俗从道六十馀年。
洁己清贞冰霜取喻。
弊衣节食才止饥寒。
频经断谷用约贪染。
目不邪视言不浮华。
净色子女未尝瞻对
弱年登岁者不宿房中。
受具多者方令近侍。
约时临众诫以行科。
馀则静处小房。
晬朝方出。
室中唯一绳床。
钵袋挂于壁上。
随道资具坐外更无。
致使见者懔然改容不觉发敬矣。
又偏重供僧勤加基业。
慈接贫苦备诸药疗。
焭焭遑遑意存利物矣。
僧道英隋末唐初 557 — 636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陈姓
生蒲之猗氏
家素市贩。
年十八。
其季父休律师
劝使出家。
而二亲难之。
即为娶妇。
以惑其志。
妇尤谐顺。
虽同床。
身未尝触。
如是五年。
二亲安之心。
以为无他矣。
则夜每使妇执烛。
治文疏遗同财者间。
遁去薙落。
无所顾惜。
并州炬法师
禀华严等经。
时妇犹未嫁。
乃反乡里见二亲。
言学佛之益。
而二亲恨闻之晚。
开皇十年
诏度天下僧尼。
始获以名附籍。
行独念曰。
法相易知耳。
然心惑难治。
奈何。
即入解县太行山之柏梯寺脩止观。
悟人空于南埵。
法空于北岭。
自尔营理僧役。
以事考心。
俄往京师胜光寺。
昙迁禅师摄论。
语其属曰。
汝辈寻文质义。
固已勤至。
得其妙者。
道英乎。
复依华严发愿供僧寄以调伏。
每曰。
予瞑目而坐。
则于理性若有所得。
但开目则失。
还与识合。
故于日用常行之际。
使有薰习。
则庶几矣。
于是常坐开目。
动逾信宿。
略不见其交𥇒。
然后造诣稍异。
大业九年
任寺之直岁职。
俗侵寺地。
与较久不决。
遽谓俗云。
吾其死矣。
忽僵仆气绝。
俗以为诈。
竞持针刺甲深入。
不少动。
顷之色状青膀。
俗惧亟归命。
请以地施寺。
无复争。
随起坐如常时。
偶立龙台泽上。
见群鱼跃跃乐甚。
徐解衣使弟子持之以守。
而竟入水曰。
我宁无及鱼乎。
没经六宿而后出。
出而告持衣弟子曰。
我非土所坌。
安能舍而登岸哉。
方严冬时。
大雪才霁。
四郊之外席展镜开。
则曰。
如此平净地。
争得不眠。
遂脱衣仰卧三昼夜而起。
大噱曰。
几且热杀我。
晚归住乡里之普济寺
置庄三所。
用接霸远御众。
有方至者。
忘其作劳。
而慕其法药。
尝夜讲起信论真实门。
奄然入定。
经于累日。
河东道逊旧同学也。
所住相去百五十里。
舍命之夕。
已知之。
晓拉数友往送。
中途遇讣。
识者服其通感。
贞观十年九月
群鸟哀鸣。
翔集房屋。
语其徒曰。
早须收拾索水剃洗自治甚急。
被大衣坐良久。
门人志褒时侍侧。
青衣二童执华而入。
紫光从身出。
腾𦦨屋栋。
众集问后事。
曰。
佛有明教。
能依而行。
则无累矣。
何言哉。
因说法要。
诵华严贤首偈。
明相既现而逝。
春秋八十。
是时雾暗二十里。
三日乃霁。
所畜耕牛不食水草。
流泪吼叫。
声彻数里。
七日将殓。
近远奔赴。
葬之夏县东山之庄南。
其始竁也。
地大震动。
有二白虹连跨柩穴。
二白鸟鴹鸣之异。
释道英
姓陈氏
蒲州猗氏人也。
年十八。
叔休律师令出家。
而二亲重之。
便为取妇。
五年同床誓不相触。
素在市贩与人同财。
乃使妻执烛。
分判文疏。
付嘱留累。
遂逃而剃落。
并州炬法师下。
听花严等经。
学成返邑。
其妻尚在。
开皇十年
方预大度。
乃深惟曰。
法相可知。
心惑须晓。
开皇十九年
遂入解县太行山柏梯寺。
修行止观。
忽然大解。
南埵悟人北岭悟法。
二空深镜坐处树枝。
下映四表。
于今见在。
因尔营理僧役。
以事考心。
后在京师住胜光寺。
昙迁禅师听采摄论。
讲悟既新众盈五百。
多采名教鲜能如理。
简时问义。
惟陈止观。
无相思尘。
诸要槃节。
深会大旨。
弥重之。
语诸属曰。
尔虽日考通文义。
无择昏明。
得其妙者惟道英乎。
自尔仪服饮啖未守篇章。
颇为时目作达者也听讲之暇常供僧役。
有慕道者
从其所为。
因事呈理。
调伏心行寄以弘法。
常云。
余冥目坐禅穷寻理性。
如有所诣。
及开目后还合常识。
故于事务游观役心使有薰习。
然其常坐开目如线。
动逾信宿。
初无顿𥇒。
后入禅定稍程异迹。
大业九年
尝任直岁。
与俗争地。
遽斗不息。
便语彼云。
吾其死矣。
忽然倒仆如死之僵。
诸俗同评。
道人多诈。
以针刺甲。
虽深不动。
气绝色变将欲洪膀。
傍有智者令其归命。
誓不敢诤。
愿还生也。
寻言起坐语笑如常。
又行龙台泽池侧见鱼之游。
乃曰。
吾与汝共诤。
何者为胜。
汝不及我。
我可不及汝耶。
即脱衣入水。
弟子持衣守之。
经于六宿。
比出。
告曰。
虽在水中惟弊士坌我耳。
又属严冬冰厚雪壮。
乃曰。
如此平净之处。
何得不眠。
遂脱衣仰卧经于三宿。
乃起而曰。
几被火炙杀我。
如是随事以法对之。
纵任自在诚难偶者。
晚还蒲州普济寺
置庄三所。
麻麦田。
皆在夏县东山深隐之所。
不与俗争。
用接羁远。
故使八方四部其归若林。
昼则厉众僧务。
躬事担运。
难险缘者必先登践。
夜则跏坐为说禅观。
时或弊其劳者。
闻法不觉其疲。
一日说起信论。
至真实门。
奄然不语怪往观之气绝身冷。
众知灭想即而任之。
经于累宿方从定起。
河东道逊。
高世名僧祖习心道。
素同学也。
初在解县领徒盛讲。
及逊舍命。
去英百五十里。
未及相报。
终夕便知告其众曰。
逊公已逝。
相与送乎。
人问其故。
答曰。
此乃俗事。
心转即是。
及行中路乃逢告使。
其知微通感类皆如此。
及终前夕集众告曰。
急须收积。
明日间多聚人畜损食谷草。
众不测其言。
英亦自运。
催促甚急。
至夜都了索水剃洗还本坐处。
被以大衣。
告曰。
人谓余为英禅师
禅师之相不可违世。
语门人志褒曰。
禅师气息可有几耶。
褒以事答。
自言如是。
因说法要。
又曰。
无常常也。
不可自欺。
不可空死。
令诵华严贤首偈。
至临终劝念善处。
明相既现奄然申逝。
近人以手循从下而冷。
贞观十年九月中也。
春秋七十有七。
初将终日。
众问后事。
曰。
佛有明教。
但依行之。
则无累矣。
何言哉。
时感群鸟集房。
数盈万计。
悲鸣相切。
及其终夕。
褒公侍侧。
见有青衣二童。
执花而入。
紫气如光从身出腾焰屋栋。
及明雾结周二十里。
人物失光。
三日方歇。
蒲晋一川。
化行之所闻哀屯赴如丧重亲。
远验英言不有损失。
又感僧牛吼叫声彻数里流泪呜咽不食水草经于七日
将欲藏殓。
道俗争之。
佥曰。
不乐喧哗。
但存道业便即庄南(夏禹城东延年陵东。
凿土龛之)才下一钁地忽大震。
人各揽草临卧地惊慑。
周十五里皆大动怖。
又感白虹两道连龛柩所。
白鸟二头翔鸣柩上。
至于龛所回旋而逝。
道开物悟慧解入神。
故得灵相氤氲。
存亡总萃不负身世。
诚斯人乎。
释叉德。
姓徐
雍州醴泉人
形质长伟秀眉骨面。
立履清白服粗素衣。
而放言来事多所弘奖。
年有凶暴毒励流者。
必先劝四民令奉三宝。
其所施设或礼佛设斋。
或称名念诵。
用其言者皆攘灾祸。
有不信者莫不殃终。
预记未然略如对目。
时遭亢旱。
惧而问焉。
叉以手指撝。
某日当雨。
但齐某处。
约时雨至。
必如其言。
或蝗暴广狭。
泽润浅深。
事符明镜不漏纤失。
且执志清慎。
不滥刑科。
力所未行不受其法。
故壮年在道惟遵十戒。
而于篇聚杂相。
多所承修。
末于九峻山南。
造阿耨达池。
并镌石钵。
即于池侧用济众生。
贞观十二年
卒于山舍。
百姓感焉。
为起白塔
苕然上表。
释道英
姓陈氏
蒲州猗氏人也。
幼从叔休律师出家。
并州炬法师学道。
后入禅定稍呈异迹。
大业中尝任直岁与俗争地。
遽斗不息便语彼云。
吾其死矣。
忽然倒仆如死之僵。
诸俗同评道人多诈。
以针刺甲虽深不动。
气绝色变将欲洪肨。
傍有智者令其归命。
誓不敢争愿还生也。
寻言起坐语笑如常。
又行龙台泽池侧见鱼之游。
乃曰。
吾与汝共争我何者为胜。
汝不及我我可不及汝耶。
即脱衣入水。
弟子持衣守之经十六宿。
比出告曰虽在水中唯弊土坌我耳。
又属严冬冰厚雪壮。
乃曰。
如此平净之处何得不眠。
遂脱衣仰卧经于三宿。
乃起而言曰。
几被火炙杀我。
晚还蒲州普救寺
昼则厉众僧勤事。
夜则跏坐为说禅观。
时或弊其劳者闻法不觉其疲。
一日说起信论奄然不语。
怪往观之气绝身冷。
众知灭想即而任之。
经于累宿方从定起。
河东道逊高世名僧素与同学及逊舍命。
百五十里未及相报。
终夕便知其死。
其知微通感如此。
及终前夕集众告曰。
早须收积明日间多聚人畜损食谷草。
众不测其言。
亦自运催促甚急。
至夜都了索水剃洗。
还本坐处被以大衣奄然神逝。
释道积隋末唐初 568 — 636年9月10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河东安邑相里氏。
其居家名子材
年二十。
遇洪湛律师
乃为剃落。
而遁迹双岩
以求其志。
复研心学于法朗禅师
影不出山者。
三阅寒暑。
既而叹曰。
幽證固难。
圣教须究。
开皇十三年
就远行寺普兴法师
禀涅槃。
十八年
京师宝昌寺明及法师
咨十地论。
又依辨才智凝法师
习摄大乘论。
仁寿三年
听采地持于并州武德沙门法棱所。
四年七月
杨谅反。
遂与同侣素杰诸师。
南旋乡里。
弘阐涅槃摄论诸部。
齿邻知命。
则偏事地持。
曰是戒勖之极。
心法之要也。
故德资皂白。
道洽朱蓝。
然于尼众。
独不引顾。
每谓其徒曰。
女诚戒垢。
圣典所诃。
佛度出家。
减损正法。
闻名尚尔污心。
面对岂云无染。
且教贵清显。
不参非滥。
俗重远嫌。
君子攸奉。
余虽不逮。
请遵其度。
则其洁己高蹈之风。
可想见矣。
先是沙门宝澄。
当隋之初。
普救寺
创营百尺弥勒大像。
始举事。
澄遽告逝。
耆艾请继之。
仅十稔而雕籹之工毕。
道俗相与庆贺。
既受请。
夜梦。
崖旁二师子。
于大像侧。
连吐明珠不绝。
寤而念曰。
师子以表法流无畏。
明珠以表财施无穷。
吾事其成乎。
即命图其梦。
张之像前。
寺处蒲坂之阳。
尤为一方形胜。
像又殊特。
诚古今天下之伟观。
弊衣蔬食。
剿志劬形。
以成就之。
可谓勤矣。
仆射裴玄真
刺史杜楚容。
皆馈香致敬。
赠衣求法。
隋之季。
河东通守尧君素
沙门守城。
以禦外敌。
令曰。
敢谏者斩。
奋曰。
吾辈抗迹尘外。
而世欲以卒伍辱之。
可哉。
于是偕道逊神素进曰。
公亦闻人有不畏死者乎。
夫死而有益。
虽死无畏。
弟恐无益而徒死尔。
且昔者汉高四皓
而天下安。
文侯重干木。
魏国治。
今道人务德义。
疏利名。
其于四皓干木。
亦庶几矣。
而尊重之礼。
不见得于公。
顾将拘系。
从军役。
则公之去汉高文侯远甚。
而识者有以窥公也。
公其图之。
君素心气之壮。
释不问。
君素竟为郡人薛宗所害。
贞观十年九月十日
终于所住。
将终。
曾无所苦。
告门人曰。
吾今年七十五。
其死必矣。
门人曰。
师才六十九耳。
诚能七十五。
则犹有六年在。
何遽辞耶。
曰。
死生数也。
数岂实法哉。
亦假乎语言名字而已
吾昔日隶籍之时。
刺史增吾六年。
自今计之。
则吾寿当尽。
三日果卒。
释道积
河东安邑人也。
俗姓相里
名子材
既莅玄门更名道积
其先盖郑大夫子产之苗裔矣。
子产生而执拳。
启手观之。
文成相里。
其后因而氏焉。
父宣恢廓有大志。
好学该富。
宗尚严君。
早习丘坟。
神气爽烈。
年二十将欲出家。
未知所适。
乃遇律师洪湛。
见而异之。
即为剃落。
晦迹双岩
又依法朗禅师希求心学。
绝影三载不出山门。
然为幽證自难圣教须涉。
开皇十三年
辞师擐钵周行采义。
路经沧冀就远行寺普兴法师
寻学涅槃庆所未闻。
乃经四载情通三事。
为门学所推。
至十八年入于京室。
供宝昌寺明及法师咨习地论。
又依辩才智凝法师摄大乘论。
于十义熏习六分转依无尘惟识。
一期明悟。
仁寿二年
又往并州武德沙门法棱所。
听采地持。
故得十法三持毕源斯尽。
四年七月
杨谅作乱。
遂与同侣素杰诸师。
南旋蒲坂
既达乡壤法化大行。
先讲涅槃后敷摄论。
并诸异部往往宣传。
及知命将邻。
偏弘地持。
以为诫勖之极。
特是开心之要论也。
故成匠道俗并润朱蓝。
宗慈训远近通洽。
而深护烦恼重慎讥疑。
尼众归依初不引顾。
每谓徒属曰。
女为戒垢。
圣典常言。
佛度出家损减正法。
尚以闻名污心。
况复面对无染。
且道贵清显。
不参非滥。
俗重远嫌。
君子攸奉。
余虽不逮请遵其度。
由此受戒教授没齿未登。
参谒咨请不听入室。
斯则骨梗洁己。
清贞高蹈。
河东英俊莫与同风。
先是沙门宝澄。
隋初于普救寺创营大像百丈。
万工才登其一。
不卒此愿而澄早逝。
乡邑耆艾请积继之。
乃惟大造之未成也。
且引七贵而崇树之。
修建十年彫庄都了。
道俗庆赖欣喜相并。
初积受请之夕。
寝梦崖傍见二师子。
于大像侧连吐明珠相续不绝。
既觉惟曰。
狩王自在。
则表法流无滞。
宝珠自涌。
又喻财施不穷。
冥运潜开。
功成斯在。
即命工匠。
图梦所见于弥勒大像前。
今犹存焉。
其寺蒲坂之阳。
高爽华博。
东临州里南望河山。
像设三层岩廊四合。
上坊下院赫奕相临。
园硙田蔬周环俯就。
小而成大。
咸积之功。
撝空树有。
皆积之力。
而弊衣菲食轻财重命。
普救殷赡追静归闲。
为而不恃即处幽隐。
天怀抗志顿绝人世。
不令而众自严。
不出而物自往。
仆射裴玄真宠居上宰
钦其令问频赠香衣。
刺史杜楚客
知人之重。
造展求法。
其感动柔靡。
皆此类也。
往经隋季拥闭河东通守尧君素
镇守荒城偏师肆暴。
时人莫敢窃视也。
欲议诸沙门城守固。
敢谏者斩。
玄素同忧无能忤者。
积愤叹内发不顾形命。
谓诸属曰。
时乃盛衰法无隆替。
天之未丧斯文在斯。
沙门尘外之宾。
迹类高世。
何得执戈擐甲为禦侮之卒乎。
遂引沙门道逊神素
历阶厉色而谏曰。
贫道闻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怖之。
今视死若生。
但惧不得其死。
死而有益是所甘心。
计城之存亡。
公之略也。
世之否泰。
公之运也。
岂五三虚怯而能济乎。
昔者汉钦四皓
天下隆平。
魏重干木。
举国大治。
今欲拘系以从军役。
反天常以会灵祇。
恐纳不祥之兆耳。
敢布腹心愿深图之。
无宜空肆一朝自倾。
于后为天下笑也公若索头与头。
仍为本愿。
必纵以残生逼充步甲者。
则不知生为何生。
死为何死。
积陈此语傍为寒心。
初闻谏重积词气。
但张目直视曰。
异哉斯人也。
何乃心气若斯之壮耶。
因舍而不问。
果诣积陈忏。
以杀戮无度骋其毒心。
加又举意轻陵。
虽当时获寝。
而祸作其兆。
卒为城人薛宗所害。
自积立性刚果志决不回。
遇逢瞋忿动为鱼肉。
既出家后。
诃责本缘。
挫拉无情。
转增和忍。
岁登耳顺。
此行弥隆。
习与性成。
斯言不爽。
贞观十年九月十七日
终于本寺。
春秋六十有九。
初积云疾的无所苦。
自知即世告门人曰。
吾今七十有五。
吾卒今年矣。
其徒曰。
师六十九矣。
何遽辞耶。
告曰。
死生法尔。
吾不惧也。
老僧将年七十。
刺史貌吾增为六岁。
故其命在旦夕。
宜深剋励视吾所行。
又曰。
经不云乎。
世实危脆无牢强者。
去终三日钟不发声。
逝后如旧。
众咸哀叹。
河东安邑人
姓相
其先郑大夫子产之苗裔。
早习丘坟。
神气爽烈。
至年二十。
律师洪湛。
见而异之。
即为剃落。
晦迹双岩
又依法朗禅师
希求心学。
绝影三载。
开皇十三年
辞师擐钵。
周行采义。
路经沧海。
冀就远行寺普兴法师
寻学涅槃。
乃经四载。
清通三事。
至十八年
入于京室。
依宝昌寺明及法师
咨习地论。
又依智凝法师
摄大乘论。
于十义。
熏习六分。
仁寿三年
又往并州武德寺法棱所。
听采地持。
故得十法三持。
四年七月
杨谅作乱。
遂与同侣素杰诸师。
南旋蒲坂
既达乡壤。
法化大行。
先讲涅槃。
后敷摄论。
先是沙门宝澄。
隋初于普救寺
创营大像百尺。
万工才登其一。
不卒此愿。
而澄早逝。
乡邑耆艾。
继之。
受请之夕。
𥨊梦崖傍。
见二师子于大像侧。
连吐明珠。
相续不绝。
既觉惟曰。
兽王自在。
则表法流无滞。
宝珠自涌。
又喻财施不穷。
冥运潜开。
功成斯在。
其寺蒲坂之阳。
嵩高华博。
东临州里。
南望河山。
像设三层。
岩廊四合。
上坊下院。
赫奕相临。
园硙田蔬。
周环俯就。
而弊衣蔬食。
轻财重命。
普救殷赡。
追静归闲。
经隋季拥闭。
海东通守尧君素
镇守荒城。
偏师肆暴。
欲议诸沙门城守固。
敢谏者斩。
缁素同忧。
愤叹内发。
不顾形命。
谓诸属曰。
时乃盛衰。
法无隆替。
沙门尘外之宾。
迹类高世。
何得执戈擐甲。
为禦侮之卒乎。
遂引沙门道逊神素
历阶厉色而谏曰。
贫道闻。
人不畏死。
不可以死怖之。
今视死若生。
但惧不得其死。
死而有益。
是所甘心。
计城之存亡。
公之略也。
世之否泰。
公之运也。
岂五三虚怯而能济乎。
昔者汉钦四皓
天下隆平。
魏重干木。
举国大治。
今欲拘系以从军役。
反天常以会灵祗。
恐纳不祥之兆耳。
公若索头。
与头。
仍为本愿。
必纵以残生。
逼充步甲者。
则不知生为何生。
死为何死。
陈此语。
傍为寒心。
初闻谏。
词气。
但张目直视曰。
异哉斯人也。
何乃心气若斯之壮耶。
因舍而不问。
果诣陈忏。
以杀戮无度。
骋其毒心。
兼又举意轻陵。
卒为城人薛宗所害。
贞观十年九月十七日
终于本寺。
春秋六十有九。
李靖隋末唐初 571 — 649
全唐诗续补遗
本名药师雍州三原人
少有文武材略。
初仕,为长安县功曹驾部员外郎马邑郡
唐高祖时,任行军总管,从李孝恭萧铣,复度岭招抚岭南诸州,屡立军功。
太宗时,历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先后击败东突厥、吐谷浑
初封代国公,改卫国公
贞观二十三年卒,年七十九。
诗一首。
(《全唐诗》无李靖诗。
事迹据《旧唐书》卷六七本传)
字药师
雍州三原人
马邑郡
太宗召入幕府
从平王世充萧铣
上柱国
封永康县公
贞观中刑部尚书
以本官兼检校中书令
封代国公
左光禄大夫
右仆射
图形淩烟阁。
进位卫国公开府仪同三司
二十三年薨。
年七十九。
司徒并州都督
谥曰景武
释志超隋末唐初 571 — 641年3月11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田氏
其先同州冯翊人
后徙并之榆次
小欲脱俗。
而二亲以无他子。
常抑绝之。
弱冠强为纳室。
夜坐床上。
为妻说法。
妻亦感激流泪。
久之辞去。
年二十七。
依里之开化慧瓒禅师薙落。
既受具。
即往定州探律禀教。
阅五载而学有成绪。
乃入太原之西北山
创立禅林。
晓夕修定。
玄侣闻风。
不远而至。
大业初
有司禁僧。
不得檀出寺门。
京师将以闻上。
内史以事非要害。
拥蔽不通。
季年𡨥盗充斥。
并部尤甚。
徒众云臻。
粮粒山积。
一夕持炬排门。
白刃交临。
而坐者株杌。
略不摇动。
贼皆拜伏。
因随宜诱掖。
以导其善。
高祖起义。
亦迁住凝定寺。
义宁二年
入京奉贺受禅。
引见太极殿
左仆射魏国公裴寂于邀其第之别院以居。
无何而沙门
灵润智信智光等。
以贵游之地。
非宴寂之场。
乃延之蓝田山化感寺。
武德五年
又徙晋之介山抱腹岩。
既而复治汾州介休县之严寺。
盖山林则便于练行。
朝市则易于接物也。
贞观十五年三月十一日
卒于严。
寿七十有一。
汾城南山
释志超
俗姓田
同州凭翊人也。
远祖流寓遂居并部之榆次焉。
少在童龀智量过人。
精厉不群雅度标远。
厌世从道贯彻藏俞。
而二亲恃更无兄弟。
虽述其志常用抑之望嗣宗族。
遂从儒流遍览流略。
年垂壮室私为娉妻。
闻之避斯尘染。
乃逃窜林野。
亲姻周觅藏影无方。
既被执身抑从伉俪。
初则合[承/巳]为踪。
终亦同掩私室。
冀行婚礼也。
惟置一床乃抽毡席地。
令妻坐上。
躬自处床。
俨思加坐勤为说法。
词极明据。
妻便流泪礼谢辞以相累。
频经宵夕事等金形。
屡被𧧷劝诚逾玉质。
既确乎难拔。
亲乃捐而放之。
年二十有七。
并州开化寺慧瓒禅师
志德澄明行成众范。
未展度限历试诸难。
志超洁正身心勤履众务。
僧徒百数供杂五行。
两食恒备六时无缺。
每有苦役必事身先。
亲阅验。
其情守节度令受具。
自进戒品专修行仪。
即往定州寻采律藏括其精要删其繁杂。
五夏不满三教备圆。
乃返故乡依岩综习。
初入太原之西比干山。
栖引英秀创立禅林。
晓夕勤修定慧双启。
四仪托于戒节。
二行凭于法依。
学观诜诜无威而肃。
致使闻风不远而至。
大业初岁政网严明。
拥结寺门不许僧出。
闻之慨而上谏。
被衣举锡出诣郡城。
望有执送将陈所谏。
而官私弗顾。
乃达江都即以事闻。
内史以事非要害。
不为通引。
还遣并部。
至隋季多难寇贼交横。
民流沟壑死者太半。
结徒劝聚馀粮不穷。
但恐盗窃相陵便欲奔散乃以法诫劝无变尔情。
镜业既临逃响何地。
众感其言心期遂爽准式禅礼课时无辍。
尝夜坐禅。
忽有群贼排门直进。
炬火乱举白刃交临合坐端然相同仪象。
贼乃投仗于地拜伏归依。
因随宜诱引量权授法。
咸发心敬合掌而退。
其刚略摄御皆此类也。
高祖建太原
四远咸萃。
惟道在生灵。
义居乘福。
即率侣晋阳住凝定寺。
禅学数百清肃成规。
道俗钦承贵贱恭仰。
及皇旗南指三辅无尘。
义宁二年
率弟子二十馀人奉庆京邑
武皇夙承嘉望。
待之若仙。
引登太极叙之殊礼。
左仆射魏国公裴寂
挺生不世器琏宏深。
第中别院置僧住所。
邀延一众用以居焉。
亟历寒暑业新弥厉。
但为贵游諠杂外进无因。
必附林薄方程慕远。
蓝田山化感寺沙门灵闰智信智光等。
义解钩玄妙崇心学。
同气相求宛然若旧遂延住彼山。
栖志得矣。
摄缘聚结其赴如云。
贤圣语默互相敦重。
而寺非幽阻隶以公途。
晦迹之宾卒难承业乃徇物关表意在度人。
还返晋川选求名地。
武德五年
入于介山创聚禅侣。
岩名抱腹四方有涧。
下望百寻上临千仞。
泉石结韵于仙室。
风雨飘清于林端。
遂使观者至止陶铸尘心。
自强诲人无倦请益。
又于汾州介休县治立严寺。
殿宇房廊躬亲缔搆。
赫然宏壮有类神宫。
故行深者岩居。
道浅者城隐。
师资肃穆竞业其诚。
聆音察色惟若不足。
忽因遘疾便知不久。
诫累殷勤示以祸福。
贞观十五年三月十一日卒于城寺。
春秋七十有一。
山世同嗟宾主齐恸。
德仁既往学肆斯分。
葬于城南山阜。
自服膺释种。
意在住持。
昼夜剋勤摄诸后学。
所以日别分功礼佛五百。
禅结四时身诫众侣。
有亏殿罚。
而自执熏炉随唱屈礼。
未尝置地及以亏拜。
及坐禅众也互相惩诫。
才有昏睡亲行励率。
有来投造无不即度授以戒范。
进止威仪摄养将迎礼逾天属。
时遭严敕度者极刑。
而曾无介怀。
如常剃落。
致陆海慕义避世逸僧凭若大山依而修道。
时讲摄论维摩起信等。
并详而后说。
深致适机。
尝以武德七年止于抱腹。
僧徒仅百偏资大斋。
惟六石同置一仓。
日磨五斗用供常调。
从春至计费极多。
怪而检覆止磨两斛。
据量此事幽致可思。
又数感异僧乘虚来往。
虽无音问仪形可验。
才若堕者便蒙神警。
至于召众钟声随时自响。
石泉上涌随人少多。
灵瑞屡兴如此者非一。
而奉敬戒法罕见其俦。
护慎威仪终始无替。
自隋唐两代亲度出家者近一千人。
范师遗训在所闻见。
传者昔预末筵蒙诸惠诰。
既亲承其绩故即而叙焉。
姓田
同州冯翊人
少在童龀。
智量过人。
厌世从道。
而二亲恃
望嗣宗族。
遂从儒流。
遍览流略。
年垂壮室。
私为聘妻。
闻之。
避斯尘染。
乃逃窜林野。
亲姻周觅。
抑从伉俪。
初则合卺为踪。
终亦仝掩私室。
唯置一床。
乃抽毡席地。
令妻坐上。
躬自处床。
俨思伽坐。
勤为说法。
词极明据。
妻便流泪。
礼谢辞以相累。
频经宵夕。
事等金形。
屡被訹劝。
诚逾玉质。
既确乎难拔。
亲乃捐而任之。
年二十有七。
并州开化寺慧瓒禅师
出家受具。
自进戒品。
专修行仪。
即往定州
寻采律藏。
括其精要。
删其繁杂。
五夏不满。
三教略圆。
乃返故乡。
太原之西北千山。
栖引英秀。
创立禅林。
晓夕勤修。
定慧双启。
大业初岁。
政纲严明。
拥结寺门。
不许僧出。
闻之。
慨而上谏。
披衣举锡。
出诣郡城。
乃达江都
即以事闻。
内史以事非要害。
不为通引。
至隋季多难。
寇贼交横。
民流沟壑。
死者大半。
结徒欢聚。
馀粮不穷。
但恐盗窃相陵。
便欲奔散。
乃以法诫劝。
无变尔情。
镜业既临。
逃响何地。
众感其言。
心期遂爽。
准式禅礼。
课时无辍。
尝夜坐禅。
忽有群贼。
排门直进。
炬火乱举。
白刃交临。
合坐端然。
相同仪像。
贼乃投伏于地。
拜伏归依。
因随宜诱引。
量权授法。
感发心敬。
合掌而退。
高祖建太原
四远咸萃。
惟道在生灵。
义居乘福。
即率侣晋阳
住凝定寺。
禅学数百。
清肃成规。
道俗钦承。
贵贱恭仰。
及皇旗南指。
三辅无尘。
义宁二年
率子弟二十馀人。
奉庆京邑
武皇夙承嘉望。
待之若仙。
引登太极。
叙之殊礼。
左仆射魏国公裴寂
第中别院。
置僧住所。
邀延众居。
亟历寒暑。
业新弥厉。
蓝田山化感寺。
沙门灵润智信智光等。
义解钩玄。
妙崇心学。
同气相求。
延住彼山。
挕缘聚结。
其赴如云。
武德五年
入于介山
创聚禅侣。
观者至止。
陶铸尘心。
又于汾州介休县治。
严寺。
赫然宏壮。
有类神宫。
师资肃穆。
忽因遘疾。
贞观十五年三月十五日
卒于城寺。
春秋七十有一。
温彦博隋末唐初 573 — 6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3—637 【介绍】: 太原祁人字大临
温大雅弟。
书记,警悟而辩。
文林郎幽州总管罗艺司马,随归唐,任中书舍人,俄迁中书侍郎
高祖武德八年,以并州道行军长史从张瑾攻突厥,军败被俘。
突厥以其近臣,苦问唐兵多少及国虚实,固不肯言,因囚阴山苦寒地。
太宗即位突厥归款,始征彦博还朝,拜中书侍郎
贞观四年,迁中书令进爵虞国公
突厥来降,力主处之于河朔之地,太宗从之。
十年,迁尚书右仆射
彦博自掌知机务,即杜绝宾客,国之利害,知无不言。
卒谥恭
窦静隋末唐初 ? — 6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 【介绍】: 扶风平陵人字元休
窦抗子。
高祖武德初累转并州大总管长史
表请屯田太原,岁收十万斛,诏检校并州大总管
又请断石岭以为障塞。
太宗时夏州都督
突厥有功,再迁民部尚书
卒谥肃
刘政会隋末唐初 ? — 6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 【介绍】: 滑州胙人
隋炀帝大业中太原鹰扬府司马,以兵隶李渊麾下。
唐,高祖武德初卫尉少卿留守太原
刘武周并州政会武周所俘,每密表军情。
武周平,复官,封邢国公
太宗贞观初洪州都督
卒谥襄
许洛仁隋末唐初 578 — 6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8—662 【介绍】: 并州人字济
许世绪弟。
李渊起兵太原洛仁李世民领兵击宋老生、王世充等有功。
唐高祖武德九年,授大明府别将,转本府统军
太宗贞观中,历右武卫右监门中郎将玄武门宿卫供奉。
十八年,除右监门将军,进冠军大将军
卒谥勇
唐俭隋末唐初 579 — 6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9—656 【介绍】: 并州晋阳人字茂约
唐鉴子。
事亲以孝闻。
少与李世民游,见隋政乱,因说以建大计。
后佐世民定天下,历迁内史舍人中书侍郎、天策府长史
太宗贞观初,使突厥还,授民部尚书,劝帝罢猎。
坐事贬,卒谥襄
赵文恪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并州太原人
高祖武德二年都水监封新兴郡公
时经大乱,中州少马,诏令文恪并州边境市牛马以资国用。
刘武周部将太原文恪李仲文浩州,及太原陷,文恪弃城遁去,诏下狱卒
刘义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本名世龙
并州人
隋炀帝大业末晋阳乡长,富于财。
从平京师,为鸿庐卿。
太府封葛国公
太宗贞观初少府监,坐贵人贾人珠及故出署丞罪,废为民,徙岭南
钦州别驾
杨师道初唐 ? — 647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7 字景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
隋末自洛阳高祖,授上仪同
桂阳公主,擢吏部侍郎,累转太常卿封安德郡公
贞观中侍中,转中书令
罢为吏部尚书
后从高宗高丽,摄中书令
军还遭毁,贬为工部尚书,转太常卿
二十一年(647)卒,赠吏部尚书并州都督谥曰懿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师道太宗朝宫廷诗人,才思敏捷,又善草隶书。
其诗多为应制、咏物之作。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杨师道集》10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21首,《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师道字景猷
宏农华阴人
隋末自洛阳高祖
上仪同
备身左右。
桂阳公主
累转太常卿
封安德郡公
贞观朝迁侍中
中书令
二十一年卒。
吏部尚书并州都督
谥曰懿
张行成隋末唐初 587 — 653
行成字德立
定州义丰人
隋大业末
孝廉谒者
散从员外郎
后为王世充度支尚书
世充平。
以隋资补宋州谷熟
应制举乙科。
雍州富平县主簿
殿中侍御史
累迁侍中刑部尚书
高宗封北平县公
左仆射太子少傅
永徽四年卒。
开府仪同三司并州都督
谥曰定
武士逸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并州文水人字逖
武士彟兄。
李渊起事,有战功。
武德初为齐王府户曹参军
从镇太原,为刘武周所执,密令人诣京师陈破武周计。
武周平,授益州行台左丞
太宗贞观初,终韶州刺史
释会通
释会通
雍州万年御宿川人。
欣道检游泊林泉。
苦节戒行是其顾习。
终南豹林谷。
潜隐综业。
读法花经至药王品。
便欣厌舍。
私集柴木誓必行之。
贞观末年
静夜林中积薪为窟。
诵至药王便令下火。
风惊焰发烟火俱盛。
卓尔加坐声诵如故。
寻尔西南有大白光流入火聚。
身方偃仆。
至晓身火俱灭。
乃收其遗骨为起白塔
勒铭存焉。
贞观之初
荆州比丘尼姊妹。
同诵法花。
深厌形器。
俱欲舍身。
节约衣食钦崇苦行服诸香油渐断粒食。
后顿绝谷惟啖香蜜。
精力所被神志鲜爽。
周告道俗。
剋日烧身。
贞观三年二月八日
荆州大街置二高座。
乃以蜡布缠身至顶。
惟出面目。
众聚如山。
歌赞云会。
诵至烧处。
其姊先以火柱妹顶。
请妹又以火柱姊顶。
清夜两炬一时同耀。
焰下至眼。
声相转明
渐下鼻口方乃歇灭。
恰至明晨合坐洞举。
一时火花。
骸骨摧朽。
二舌俱存。
合众欣嗟。
为起高塔。
并州城西有一书生。
年二十四五。
诵法华经誓烧供养。
乃集数束蒿乾笼之。
人问其故。
密而不述。
后于中夜放火自烧。
及人往救火盛已死。
乃就加柴薪尽其形荫。
近有山僧善导者。
周游寰寓求访道津。
行至西河遇道绰部。
惟行念佛弥陀净业。
既入京师广行此化。
写弥陀经数万卷。
士女奉者其数无量。
时在光明寺说法。
有人告导曰。
今念佛名定生净土不。
曰。
念佛定生。
其人礼拜讫。
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门。
柳树表。
合掌西望。
倒投身下。
至地遂死。
事闻台省
张文瓘隋末唐初 595 — 6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5—677 【介绍】: 贝州武城人字稚圭
太宗贞观初明经,补并州参军
累迁水部员外郎
高宗乾封三年,迁东台侍郎,兼知左史事。
咸亨三年,改授黄门侍郎,兼大理卿
不旬日推断疑狱四百,抵罪者无怨言。
卒谥懿
四子官皆至三品,时号“万石张家”。
狄孝绪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并州太原人
唐初行军总管大将军
太宗贞观间,任尚书左丞
出为汴州刺史
段志玄初唐 598 — 6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8—642 【介绍】: 齐州临淄人
隋末客居太原,为李世民所识。
李渊起兵,志玄以千人从,每战皆为先锋。
累除左光禄大夫
刘文静屈突通,中流矢,更入敌阵者再三,以功授乐游府车骑将军
又从世民王世充,破窦建德,平东都,皆有勇名。
世民即位,历迁左骁卫大将军封樊国公,改褒国公
尝奉命勒兵卫章武门,帝夜遣使至,志玄守令,不开军门,帝嘉之。
卒谥壮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