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来源
漢語大詞典 扬声 (揚聲) 拼音yáng shēng
  • (1).高声。晏子春秋·谏上二二:“ 汤 晳而长,颐以髯,兑上丰下,倨身而扬声。”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江陵乐三:“逢人驻步看,扬声皆言好。” 刘心武 《班主任》四:“耳边响着一片扬声争论与喁喁低议交织成的音波。”
  • (2).传播名声。 汉 孔融 《论盛孝章书》:“今 孝章 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於幽縶。” 宋 曾巩 《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学则知经,文则能赋。矧曰方闻,扬声天路。” 清 钱谦益 《钱塘县知县李白春授文林郎制》:“今之吏介在通都大邑,飭厨传,走竿牘,游光扬声,拜除如流。”
  • (3).扬言。后汉书·班超传:“乃期大会诸国王,因扬声当重加赏赐,於是 焉耆王 广 、 尉犁王 汎 及 北鞬支 等三十人相率诣 超 。”新唐书·吐蕃传下:“﹝ 恐热 ﹞乃扬声将请 唐 兵五十万共定其乱。”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词林·韩林建言知名:“ 廷和 拨乱返正,足称救时宰相, 道 指为元恶,且先扬声,邀人浼止,及补外而始发之,其心迹诡祕可见。”参见“ 扬言 ”。
  • (4).为丧家助哀。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丧筵之室,俾妓婢唱悲切声,以助主人之哀者,谓之扬声。不知起自何代。”一说,举哀。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哭为礼仪说:“扬声,举哀也。”
國語辭典 扬声 拼音yáng shēng
  • 1.扬名,传播声誉。三国魏。曹植白马篇〉:「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三国演义》第二三回:「如得龙跃天衢,振翼云汉,扬声紫微,垂光虹蜺,足以昭近署之多士。」
  • 2.发高声。《乐府诗集。卷四九。清商曲辞六。西曲歌下。江陵乐》:「逢人驻步看,扬声皆言好。」《三国演义》第二回:「遂奋力提刀上岸,扬声大叫,东西指挥,如唤人状。」
  • 3.故意放言、宣传。《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
漢語大詞典 扬言 (揚言) 拼音yáng yán
  • (1).大声地说。史记·夏本纪:“ 皋陶 拜手稽首扬言曰:‘念哉,率为兴事,慎乃宪,敬哉!’”汉书·萧望之传:“ 朋 出扬言曰:‘我见,言前将军小过五,大罪一。’”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 庠 于广坐扬言曰:‘七十致仕,礼之正也,当自大臣为始。’”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六:“ 芍亭 曰:‘夜来 寒影堂 中,不知何人扬言曰 谢山 得子,故来贺耳。’”
  • (2).对外宣扬或故意散布某种言论。战国策·秦策四:“ 楚王 扬言与 秦 遇, 魏王 闻之,恐。” 唐 元稹 《有唐赠太子少保崔公墓志铭》:“由是,负气势者相与皆怨恨,又无可为毁,乃扬言曰:‘以 崔 之峭削廉隘,好是非人,士众不愿久为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贾儿:“久之无异,乃离门,扬言诈作欲搜状。” 巴金 《家》三十:“ 觉民 便开始采用第二步的战略,就是在外面扬言如果家庭不尊重他的意见,他便要采取最后的手段。”
  • (3).夸大其辞。大戴礼记·文王官人:“饰貌者不情,隐节者不平,多私者不义,扬言者寡信。”
國語辭典 扬言 拼音yáng yán
  • 1.故意宣扬,散布某种言论。《战国策。秦策四》:「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却被皇甫郦扬言于西凉人曰:『李傕谋反,从之者即为贼党,后患不浅。』西凉人多有听郦之言,军心渐涣。」
  • 2.誇大其辞。《大戴礼记。文王官人》:「饰貌者不情,隐节者不平,多私者不义,扬言者寡信。」
  • 3.大声说话。《三国演义》第九回:「乃复扬言曰:『徒死无益,能从我反乎?』众皆愿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