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礼仪总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七卷目录

 礼仪总部总论一
  易经〈乾卦 履卦 大壮 系辞上传 系辞下传 序卦传上 序卦传下〉
  书经〈仲虺之诰〉
  诗经〈鄘风相鼠三章〉
  礼记〈曲礼 礼运 礼器〉

礼仪典第七卷

礼仪总部总论一

《易经》《乾卦》

亨者嘉之会也。
〈本义〉亨者,生物之通。物至于此,莫不嘉美,故于时为夏,于人则为礼,而众美之会也。

嘉会足以合礼。
〈程传〉得会通之嘉,乃合于礼也。不合礼,则非理,岂得为嘉。非理安有亨乎。

《履卦》

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程传〉天在上,泽居下,上下之正理也。人之所履,当如是故。取其象而为履,君子观履之象,以辨别上下之分,以定其民志。古之时,公卿大夫而下位各称其德,终身居之,得其分也。位未称德,则君举而进之,士修其学,学至而君求之,皆非有预于己也。农工商贾勤其事而所享有限,故皆有定志而天下之心可一。后世自庶士至于公卿,日志于尊荣。农工商贾日志于富侈,亿兆之心交骛于利,天下纷然如之,何其可一也。欲其不乱难矣,此由上下无定志也。君子观履之象,而分辨上下,使各当其分,以定民之心,志也。

《大壮》

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

《系辞上传》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
〈大全〉朱子曰:无物事无个,礼虽于至微至细,底事皆当畏谨戒惧,唯恐失之。这便是礼之卑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非卑底事,然又不是强安排,皆是天理合如此。


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本义〉言德欲其盛,礼欲其恭也。

《系辞下传》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
〈大全〉朱子曰:礼主卑下。履也是那践履处,所行若不由礼,自是乖戾,所以曰履以和行。谦又更卑下,所以节制乎礼。又曰:礼是自家恁地卑下,谦是应物而言。
《序卦传上篇》
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
〈大全〉平庵项氏曰:履不训礼,人之所履,未有外于礼者,故以履为有礼也。
《序卦传下篇》
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大全〉临川吴氏曰:礼义所以分别尊卑贵贱之等,错犹置也。平庵项氏曰:上下既具,则拜趋坐立之节形,而宫室车旗之制,设其行之,必有文,故谓之礼。

《书经》《仲虺之诰》

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
〈蔡注〉礼义者,所以建中者也。义者心之裁制,礼者理之节文,以义制事,则事得其宜。以礼制心,则心得其正。内外合德,而中道立矣。


殖有礼,覆昏暴,钦崇天道,永保天命。
〈蔡注〉有礼者,封殖之昏暴者,覆亡之天之道也。钦崇乎,天道则永保其天命矣。

《诗经》《鄘风相鼠三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朱注〉言视彼鼠而犹必有皮,可以人而无仪乎。人而无仪,则其不死亦何为哉。〈大全〉庆源辅氏曰:首章言威仪,次章言容止,末章方言礼华。谷严氏曰:凡兽皆有皮齿,体独言鼠,举卑污可恶之物,以恶人之无礼也。

《礼记》

《曲礼》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陈注〉朱子曰:首章言君子修身,其要在此三者,而其效足以安民,乃礼之本,故以冠篇。范氏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可以一言蔽之,曰毋不敬。


礼从宜,使从俗。
〈陈注〉吕氏曰:敬者,礼之常礼。时为大时者,礼之变体常,尽变则达之。天下周旋无穷。应氏曰:大而百王百世,质文损益之时,小而一事一物泛应酬酢之节。又曰:五方皆有性,千里不同风,所以入国而必问俗也。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陈注〉疏曰:五服之内,大功以上,服粗者为亲,小功以下,服精者为疏。妾为女君期,女君为妾。若服之则太重,降之则有舅姑,为妇之嫌,故全不服,是决嫌也。孔子之丧,门人疑所服,子贡请,若丧父而无服,是决疑也。本同今异姑姊妹是也。本异今,同世母叔母及子妇是也。得礼为是,失礼为非,若主人未小,敛子游裼裘,而吊得礼是也。曾子袭裘而吊失礼非也。

礼不妄说人,不辞费。
〈陈注〉求以悦人,巳失处心之正,况妄乎。不妄悦人,则知礼矣。躁人之辞,多君子之辞。达意则止言者烦,听者必厌。

礼不踰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陈注〉忠信之人,可以学礼。故曰:礼之质也。郑氏曰:言道,言合于道也。

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陈注〉朱子曰:取于人,为人所取,法也。取人者,人不来而我引取之也。来学往教,即其事也。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惟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故,谨修其法而审行之。
〈陈注〉言卿大夫士有徙居他国者,行礼之事,不可变其故国之俗,皆当谨修其典法,而审慎以行之。

《礼运》〈陈注〉

此篇记帝王礼乐之因革,及阴阳造化流通之
理。疑出于子游门人之所记,间有格言而篇首大同小康之说,则非夫子之言也。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陈注〉观门,阙也。大人,天子诸侯也。父子,相传为世兄。弟,相传为及在埶居王者之势位也。言为天下之君,不以礼行,此五事则天下之人,以为殃。民之主,而共废黜之也。

言偃复问曰:如此乎礼之急也。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欤。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
〈陈注〉夏时,或谓即今夏小正。坤乾谓归藏商易,首坤次乾也。所谓坤乾之义,理夏时之等列吾,但以此二书观之,而已二代治天下之道,岂可悉得而闻乎。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陈注〉燔黍以黍米加于烧石之上,燔之使熟也。捭豚擘析豚肉加于烧石之上,而熟之也。污尊掘地为污,坎以盛水也。抔饮以手掬而饮之也。蒉桴抟土块为击鼓之椎也。土鼓筑土为鼓也。上古人,心无伪,虽简陋如此,亦自可以致敬于鬼神。

及其死也。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气在上,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皆从其初。
〈陈注〉升屋者,以魂气之在上也。皋者,引声之。言饭腥者,用上古未有火化之法,以生稻米为含也。苴孰者用中古火化之利,包裹孰肉为遣送之奠也。天望地藏,谓始死望天而招魂,体魄则葬藏于地也。所以然者,以体魄则降而下知,气则升而上也。死者之头向北,生者之居向南,及以上送死,诸事非后世创为之,皆是从古初,所有之礼也。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陈注〉橧巢者,橧聚薪柴以为巢居也。茹其毛者,以未有火化,故去毛不能尽而并食之也。范金为形,范以铸金器也。合土,和合泥土为陶器也。裹而烧之曰炮,加于火上曰燔,煮于镬曰亨,贯串而置之火上曰炙。酪醋也,治湅染之类也。朔亦初也。

故元酒在室,醴盏在户,粢醍在堂,澄酒在下,陈其牺牲,备其鼎俎,列其琴瑟。管磬钟鼓,修其祝嘏,以降上神,与其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所,是谓承天之祜。作其祝号,元酒以祭,荐其血毛,腥其俎,孰其殽,与其越席,疏布以羃,衣其浣帛,醴盏以献,荐其燔炙,君与夫人交献,以嘉魂魄,是谓合莫。然后退而合亨,体其犬豕牛羊,实其簠簋笾豆铏羹,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谓大祥,此礼之大成也。
〈陈注〉太古无酒,用水行礼。后王重古故尊之,名为元酒。祭则设于室内,而近北也。醴犹体也,酒之一宿者,周礼谓之醴,齐盏即周礼,盎齐盎犹翁也。成而翁翁然。葱,白色也。此二者以后世所为贱之,陈列虽在室内,而稍南近户。粢醍即周礼,醍齐酒成而红赤色也。又卑之列于堂,澄酒即周礼沈齐,成而滓沈也,又在堂之下矣。祝为主人,告神之辞,嘏为尸,致福于主人之辞。上神,在天之神也。祭统,云君迎牲而不迎尸,别嫌也。是正君臣之义,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是笃父子也。睦兄弟者,主人献长兄弟及众兄弟之礼,齐上下者,献与馂各有次序无遗缺也。夫妇有所者,君在阼,夫人在房,及致爵之类也。周礼祝号有六,一神号,二鬼号,三祇号,四牲号,五齍号,六币号。作其祝号者,造为鬼神及牲玉美号之辞。祝史称之,以告鬼神也。每祭必设元酒,其实不用之以酌荐。其血毛谓杀牲之时,取血及毛入以告神于室也。腥其俎,谓牲既杀,以俎盛肉进于尸前也。此三者,是法上古之礼。殽骨,体也。以汤爓为熟。越席,蒲席也。疏布,粗布也。羃覆,尊也。周礼,越席疏布祭天用之,此以为宗庙之用记者,杂陈之也。浣帛谓祭服,以湅染之帛制之也。醴盏以献者,朝践荐血腥时,用醴馈食,荐熟时用盏也。燔肉,炙肝也。特牲礼,主人献尸,宾长以肝从。主妇献尸,宾长以燔从也。第一君献,第二夫人献,第三君献,第四夫人献,故云君与夫人交献也。此以上至,孰其殽,是法中古之礼,皆所以嘉善于死者之魂魄,而求以契合于冥漠之中也。然后退而合亨,谓先荐爓,未是熟物,今乃退取向爓肉更合而亨煮之,使熟而可食也。又尸俎惟载,右体其馀。不载者,及左体等亦于镬中,亨煮之,故云合亨也。体其犬豕牛羊者,随其牲之大小,亨熟乃体别骨之,贵贱以为众。俎用供尸及待宾客兄弟等也。此是祭末飨燕之众,俎非尸前之正俎也孝事,祖宗之道也,慈爱子孙之道也。合亨以下,当世之礼也。祥犹善也。

孔子曰:呜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杞之郊也。禹也。宋之郊也。契也。是天子之事守也。故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
〈陈注〉王氏曰:天子祭天地,诸侯但可祭社稷。杞宋之郊,是王者之后,天子之事,守礼之所。许者,鲁而有郊,是背周公所制之礼,与杞宋不同也。

祝嘏莫敢易其常古,是谓大假。
〈陈注〉祭礼祝于始,嘏于终,礼之成也。常古,常事古法也。不敢变易,谓贵贱行礼一依古制也。假亦当作嘏,犹上章大祥之意。言行当然之礼,则有自然之福,其福大矣。

祝嘏辞说,藏于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
〈大全〉长乐刘氏曰:周官太祝,掌六祝、六祈、六辞、六号、九祭、九之辞,与法皆系,诸六典之籍。而藏于太史,属诸春官,上下相维,不可少废也。春秋之乱,祝嘏辞说,藏于宗祝,巫史之家,遂使国之礼,典幽暗不明,故曰幽国。

盏斝及尸君,非礼也。是谓僭君。冕弁兵革,藏于私家,非礼也。是谓胁君。大夫具官,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是谓乱国。
〈陈注〉盏夏之爵斝,殷之爵尸,君君之尸也。杞宋二王之后得,用以献尸,其馀列国惟用时王之器,今国君皆用盏斝以及于尸君,非礼也,是僭上之君耳。冕祭服之冠弁,皮弁也。大夫称家,大夫以朝廷之尊,服国家之武卫而藏于私家,可见其强横,则此国君者,乃见胁于强臣之君也。家臣不能具官,一人常兼数事,具官是僭拟也。祭器惟公孤以上得全,备大夫无田禄者,不设祭器,以其可假也。有田禄者,祭器亦不得全具,须有所假,不假亦僭拟也。周礼大夫有判县之乐,少牢馈食,无奏乐之文,是大夫祭,不用乐也。或君赐,乃有之耳,声乐皆具,亦僭拟也。尊卑无等,非乱国而何。

故仕于公曰臣,仕于家曰仆。三年之丧,与新有昏者,期不使,以衰裳入朝,与家仆杂居齐齿,非礼也。是谓君与臣同国。
〈陈注〉臣者,对君之称。仆者,服役之名。仕于大夫者,自称曰仆,则益贱矣。人臣有三年之丧,或新昏则一期之内,君不使之,所以体人情也。就二者而论,丧尤重于昏也。今乃不居丧于家,而以衰裳入朝,是视君之朝如己之家矣,是君与其臣共此国也。就卿大夫而言,仆又其臣也。今卿大夫乃与其家之仆杂居齐列,无贵贱之分,亦是君与臣共此国也。

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陈注〉王之子弟,有功德者封为诸侯,其馀则分以畿内之田。诸侯子孙,命为卿大夫,其有功德者亦赐采地。所谓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也。大夫位卑不当割采地以与子孙,但养之以采地之禄耳,此先王之制度也。

故天子适诸侯,必舍其祖庙,而不以礼籍入,是谓天子坏法乱纪。
〈陈注〉庙尊于朝,故天子舍之,然必太史执简记。奉讳恶者,不敢以天子之尊,而慢人之宗庙也。不如此,则是坏法度乱纪纲矣。〈大全〉刘氏曰:以太史所掌之礼籍,入处其庙,言动之际,必据乎礼,示不敢慢也。

诸侯非问疾吊丧,而入诸臣之家,是谓君臣为谑。
〈大全〉蒋氏曰:君臣无私交,圣人严之。

是故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傧鬼神,考制度,别仁义,所以治政安君也。故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刑肃而俗敝,则法无常,法无常而礼无列,礼无列则士不事也。刑肃而俗敝,则民弗归也。是谓疵国。故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是故夫政必本于天,殽以降命,命降于社之谓殽地,降于祖庙之谓仁义,降于山川之谓兴作,降于五祀之谓制度,此圣人所以藏身之固也。
〈陈注〉人君之政,必本于天而效法之,以布命于下也。社祭后土也,因祭社而出命,是效地之政,有事于祖庙而出命,是仁义之政。有事于山川而出命,是兴作之政。有事于五祀而出命,是制度之政。效地者,效其高下之势,以定尊卑之位也。仁义者,仁以思慕。言义以亲疏,言思慕之心,无穷而亲疏之。杀有定,又亲亲仁也。尊尊义也,自仁率亲等,而上之至于祖,而尊尊之义隆,自义率祖,顺而下之,至于祢,而亲亲之仁笃也。兴作之事,非材不成,故于山川制度之兴,始于宫室,故本五祀。

故圣人参于天地,并于鬼神,以治政也。处其所存,礼之序也。玩其所乐,民之治也。故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四者君以正用之,故君者立于无过之地也。
〈陈注〉此承上章言政之事。谓圣人所以参赞天地之道,拟并鬼神之事,凡以治政而已。故处天地鬼神之所存,则天高地下万物散殊,圣人法之,此礼之
所以序也。玩天地鬼神之所乐,则流而不息,合同而化。圣人法之,此民之所以治也。四时本于天,百货产于地,人生于父,而德成于师,此四者,君以正用之,谓人君正身修德顺天之时。因地之利而财成,其道辅相,其宜以左右民使之,养生丧死无憾。然后设为庠序学校之教,申之以孝弟焉。则有以富之,教之而治道得矣。然其要在君之自正其身,立于无过之地,而后可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故百姓则君以自治也。养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显也。故礼达而分定,故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
〈陈注〉此承上章君立于无过之地而言。此章三明字皆读为则字。君者,正身修德而为臣民之所则效,非则效人者也。臣民之所奉养,非奉养人者也,臣民之所服事,非服事人者也。惟百姓者,则君以自治其身,所谓文武兴,则民好善也。养君以自安,谓竭力供赋税则有耕食凿饮之安也。事君以自显,谓竭忠尽职则有锡爵之荣也。石梁王氏曰:此处皆非夫子之言。

故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
〈陈注〉大夫死宗庙,卫君之宗庙而致死也。变读为辨,死有分辨,非可以无死而死也。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天秉阳,垂日星,地秉阴,窍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时,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阙。
〈陈注〉月之盈亏由于日之近远,四序顺和日行循轨而后月之生明,如期望而盈,晦而死,无朓朒之失也。

五行之动,迭相竭也。五行,四时,十二月,还相为本也。
〈陈注〉已往者,为见在者所竭;见在者,为方来者所本。

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
〈陈注〉五声,宫商角徵羽也。六律,阳声黄钟子太簇寅姑洗辰蕤,宾午夷则申无射戌也。阴声谓之六吕,大吕丑应钟亥,南吕酉林钟未,仲吕巳夹钟卯也。六律六吕皆是候气管名,律法也,又云述也。吕助也,言助阳宣气也。总而言之,皆可称律,故月令十二月皆称律也。长短之数,各有损益,又有娶妻生子之例,长短损益者,如黄钟长九寸,下生者三分去一,故下生林钟长六寸也。上生者,三分益一,如林钟长六寸上生太簇,长八寸也。上下之生,五下六上,盖自林钟未至应。钟亥皆在,子午以东,故谓之下生。自大吕丑至蕤宾午皆在子午以西,故谓之上生。子午皆属上生,当云七上,而云六上者,以黄钟为诸律之首,故不数也。律娶妻而吕生子者,如黄钟九以林钟,六为妻太簇,九以南吕,六为妻,隔八而生子,则林钟生太簇,夷则生夹钟之类也。各依此推之,可见还相为宫者,宫为君主之义。十二管更迭为主,自黄钟始当其为宫,五声皆备,黄钟第一宫,下生林钟为徵,上生太簇为商,下生南吕为羽,上生姑洗为角。馀仿此林钟第二宫,太簇三,南吕四,姑洗五,应钟六,蕤宾七,大吕八,夷则九,夹钟十,无射十一,仲吕十二也。此非十二月之次序,乃律吕相生之次序也。

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
〈陈注〉酸苦辛咸加滑与甘是五味六和也。十二食,十二月所食也。还相为质,如春三月以酸为质,夏三月以苦为质,而六和皆相为用也。

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
〈陈注〉五色青赤黄白黑也,并天元为六章。十二月之衣,如月令春衣青,夏衣朱之类,还相为质。谓画绘之事,主其时之一色,而馀色间杂也。

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陈注〉天地之心,以理言。五行之端,以气言。

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鬼神以为徒,五行以为质,礼义以为器,人情以为田,四灵以为畜,以天地为本,故物可举也。以阴阳为端,故情可睹也。以四时为柄,故事可劝也。以日星为纪,故事可列也。月以为量,故功有艺也。鬼神以为徒,故事可守也。五行以为质,故事可复也。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人情以为田,故人以为奥也。四灵以为畜,故饮食有由也。
〈陈注〉情之善者属阳,恶者属阴,求其端于阴阳,则善恶可得而见。柄犹权也,四时各有当为之事,执当时之权柄,以教民立事,则事司劝勉而成。日星为纪,如日中星鸟,日永星火之类,所以纪时之早晚。列者以十二月之事,详列以示民。而使之,作为也量限量也。谓十二月之分,限分限不踰,则所为皆得其时,故事功滋长,如树艺然也。徒如徒侣之相依郊,社宗庙山川五祀之礼,皆与政事相依,即前章殽地以下诸事,如此行政则凡事可悠,久不失也。五行之气,周而复始。质犹正也,国家岁有常事,必取正于五行之时,令则其事亦今岁,周而来,岁复始也。器必成而后适于用,今用礼义,如成器则事之所行,岂有不成者乎。考成也。治人情如治田,不使邪僻害正性,如不使稊稗害嘉谷,则人皆有宿道向方之所,如室之有奥也。六畜人家,所豢养四灵,本非可以豢养致者,今皆为圣世而出,如驯畜然,皆圣人道化所感耳。饮食有由,由用也。四灵为鸟兽鱼鳖之长,长至则其属皆至,有可用之,以供庖厨者矣。

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故龙以为畜,故鱼鲔不淰。凤以为畜,故鸟不獝。麟以为畜,故兽不狘。龟以为畜,故人情不失。
〈陈注〉淰群队惊散之貌。獝惊,飞也。狘惊,走也。龟能前知人有所决,以知可否,故不失其情之正也。

故先王秉蓍龟,列祭祀,瘗缯,宣祝嘏辞说,设制度,故国有礼,官有御,事有职,礼有序。
〈陈注〉瘗,埋也。缯币,帛也。祭法云瘗埋于泰。圻,祭地也。缯之,言赠埋币告神者,亦以赠神也。宣,扬也。先王重祭祀,故定期日于蓍龟而陈列,祭祀之礼,设为制度,如此。

故先王患礼之不达于下也。故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祀社于国,所以列地利也。祖庙,所以本仁也。山川,所以傧鬼神也。五祀,所以本事也。故宗祝在庙,三公在朝,三老在学,王前巫而后史,卜筮瞽侑,皆在左右,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故礼行于郊,而百神受职焉。礼行于社,而百货可极焉。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礼行于五祀,而正法则焉。故自郊社,祖庙,山川,五祀,义之修而礼之藏也。
〈陈注〉百神受职,谓风雨节寒暑时而无咎徵也。百货可极,谓地不爱宝物无遗利也。

是故夫礼,必本于太一,分而为天地,转而为阴阳,变而为四时,列而为鬼神,其降曰命,其官于天也。
〈陈注〉极大曰:太末分曰一太。极函,三为一之理也。分为天地,则有高卑贵贱之等。转为阴阳,则有吉凶刑赏之事。变为四时,则有岁月久近之差。列为鬼神,则有报本反始之情。圣人制礼,皆本于此,以降下其命令者,是皆主于法天也。官者主之义。

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时,协于分艺,其居人也曰养〈养音义〉,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
〈陈注〉上言义之,修礼之藏,故此亦始言礼终。言义居人,犹言在人也。礼虽圣人制作,而皆本于人事,当然之义,故云居人曰义。

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刺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故惟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糵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陈注〉人以礼而成德,如酒以曲糵而成味。

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播乐以安之,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协于艺,讲于仁,得之者强。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
〈陈注〉艺以事言仁,以心言事之。处于外者,以义为分限之,宜心之。发于内者,以义为品,节之制,协于艺者,合其事理之宜也。讲于仁者,商度其爱心之亲疏厚薄而协合乎,行事之大小轻重,一以义为之裁制焉。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故得义者强,元者善之。长体仁足以长人,故得仁者尊。

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以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穫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穫而弗食也。安之以乐而不达于顺,犹食而弗肥也。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大顺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积焉而不苑,并行而不谬,细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间,连而不相及也。动而不相害也。此顺之至也。故明于顺,然后能守危也。
〈陈注〉以此大顺之道治天下,则虽事之大者,积叠在前,亦不至于胶滞。虽事之不同者,一时并行,亦不至舛谬也。虽小事所行,亦不以其微细而有失也。虽深窅而可通,虽茂密而有间,谓有中间也。两物接连而相及,则有彼此之争。两事一时而俱动,则有利害之争。不相及不相害,则无所争矣。此泛言人君治天下之事,有大有细,有深有茂,有连有动,而自然各得其分,理者不过一顺之至而已。

故礼之不同也。不丰也。不杀也。所以持情而合危也。故圣王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用水,火,金,木,饮食,必时,合男女,颁爵位,必当年德,用民必顺,故无水旱昆虫之灾,民无凶饥妖孽之疾。
〈陈注〉贵贱有等,故礼制不同。应俭者不可丰,应隆者不可杀,所以维持人情,不使之骄纵。保合上下不使之危乱也。安于山则不徙之,居川安于渚则不徙之,居中原故民不困敝也。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及春献鳖蜃,秋献龟鱼,是用水必时也。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又《周礼》:季春出火,季秋纳火之类,是用火必时也。兆人以时取金玉锡石,是用金必时也。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是用木必时也。饮食则如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之类,是也。合男女必当其年,颁爵位必当其德,用民必于农隙,凡此皆是以顺行之。

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车,河出马图,凤凰麒麟,皆在郊棷〈薮〉,龟龙在宫沼,其馀鸟兽之卵胎,皆可俯而窥也。则是无故,先王能修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故此顺之实也。
〈陈注〉器为银瓮丹,甑车为山车,垂钩谓不待,揉治而自圆曲也。修礼以达义者,修此礼以为教而达之,天下无不宜也。体信以达顺者,反身而诚而达之,天下无不顺也。〈大全〉方氏曰:鸟兽之卵胎,皆可俯而见,则以顺之。所感而无獝狘之患,故也。

《礼器》〈陈注〉

器有二义:一是学礼者,成德器之美;一是行礼者,明用器之制。

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礼,释回,增美质,措则正,施则行,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鬼神飨德。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故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鬼神弗飨也。居山以鱼鳖为礼,居泽以鹿豕为礼,君子谓之不知礼,故必举其定国之数,以为礼之大经。礼之大伦,以地广狭,礼之厚薄,与年之上下,是故年虽大杀,众不匡惧,则上之制礼也节矣。
〈陈注〉以礼为治身之器,故能大备。其成人之行,至于大备,则其德盛矣。礼之大伦,以地之广狭,天子诸侯卿大夫地有广狭,故礼之伦类,不同地广者,礼备地狭者,礼降也。礼之厚薄则与年之上下,为等王制言丰年,不奢凶年,不俭是专言祭,礼此兼言诸礼耳。

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诗云:匪革其犹,聿追来孝。天地之祭,宗庙之事,父子之道,君臣之义,伦也。社稷山川之事,鬼神之祭,体也。丧祭之用,宾客之交,义也。羔豚而祭,百官皆足,大牢而祭,不必有馀,此之谓称也。诸侯以龟为宝,以圭为瑞,家不宝龟,不藏圭,不台门,言有称也。
〈陈注〉诸侯有国,宜知占详吉凶,故以龟为宝,大夫卑不当宝藏。台门者,门之两旁,筑土为台,于其上起屋,大夫不然,各称其分守也。

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诸侯七,介七牢,大夫五介五牢。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此以多为贵也。
〈陈注〉一庙下士也,适士则二庙,二十有六。天子朔食
之豆数。诸公上公也,十六。更相朝时,堂上之豆数,诸侯通侯伯子男也。十二亦相朝时,堂上之豆数。八六皆谓主国食,使臣堂上之豆数,介副也。上介一人,馀为众介,诸侯朝天子时,天子以太牢之礼赐之。《周礼》:公九介九牢。侯伯七,子男五,今言七举,中以言之也。大夫五介五牢者,诸侯之大夫为君使而来,各降其君二等,此五介五牢,谓侯伯之卿,亦举中言之也。天子祫祭其席,五重诸侯席三重者,谓相朝时,宾主皆然也。三重则四席,再重则三席,五重者谓抗木与茵也。茵以藉棺,用浅色缁布夹,为之以茅秀,及香草著其中,如今褥子中用絮。然缩者二,横者三,为一重抗木,所以抗载于土。下棺之后,置抗木于椁之上,亦横者三,缩者二,上加抗席三,此为一重,如是者五,则为五重也。

有以少为贵者,天子无介,祭天特牲,天子适诸侯,诸侯膳以犊,诸侯相朝,灌用郁鬯,无笾豆之荐,大夫聘礼以脯醢。
〈陈注〉介所以佐宾,天子以天下为家,无为宾之义,故无介也。天子祭天,惟用一牛,若巡守而过诸侯之境,则诸侯奉膳亦止一牛,其尊君之礼亦如君之尊天也。诸侯相朝,享礼毕,主君酌郁鬯之酒,以献宾,不用笾豆之荐者,以其主于相接,以芬芳之德不在殽味也。大夫出,使行聘礼。主国礼之,酌以酒而又有脯醢之荐,此见少者贵,多者贱也。

天子一食,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无数,大路繁缨一就,次路繁缨七就,圭璋特,琥璜爵,鬼神之祭单席,诸侯视朝,大夫特,士旅之,此以少为贵也。
〈陈注〉食,餐也。位尊者,德盛其饱,以德不在于食味,故每一餐辄告饱,须御食者,劝侑乃又餐,故云一食也。诸侯则再餐而告饱,大夫士则三餐而告饱,皆待劝侑,则再食,食力自食,其力之人无德不仕,无禄伏耕,礼不下庶人,故无食数饱,即自止也。殷世尚质,其祭天所乘之车,木质而已。无别雕饰,谓之大路,繁马腹带也,缨鞅也。在马膺前染丝,而织以为罽,五色一匝曰就,就犹成也。繁与缨皆以此罽为之车,朴素故马亦少饰也。大路之下,有先路次路,次路,殷之第三路也。供卑杂之用,故就数多郊特牲,云次路五就,此误诸侯朝王以圭朝,后则执璋玉之贵者,不以他物俪之,故谓之特言独用之也。琥为虎之形,璜则半环之形也,此二玉下于圭,璋不可专,达必待用爵,盖天子享诸侯,诸侯自相享,至酬酒时,则以币将送酬爵。又有琥璜之玉,以将币,故云琥璜,爵也。鬼神异于人,不假多重以为温暖也。君视朝之时,于大夫,则特揖之,谓每人一揖也。旅众也,士卑无问,人数多少,君一揖而已。

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此以大为贵也。有以小为贵者,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五献之尊,门外缶,门内壶,君尊瓦甒,此以小为贵也。
〈陈注〉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散五升,疏曰特牲,云主人献尸,用角佐食,洗散以献尸,是尊者小,卑者大。按天子诸侯及大夫皆献尸以爵,无贱者献以散之文,礼文散亡,不具也。特牲,主人献尸用角者,下大夫也。特牲,少牢礼尸入举奠觯,是尊者举觯特牲,主人受尸酢,受角饮者,是卑者举角,此是士礼耳。天子诸侯祭礼亡,五献子男之享礼也。凡王享臣及其自相享,行礼献数各随其命。子男五命,故知五献,是子男别尊之法。门外缶者,盛酒在门外,壶盛酒在门内。君尊,子男之尊也。子男用瓦甒为尊,不云内外,则陈之在堂,人君面尊,而专惠也。其壶缶但饮,诸臣小尊,近君大尊,在门是以小为贵。

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诸侯台门,此以高为贵也。有以下为贵者,至敬不坛,埽地而祭,天子诸侯之尊废禁,大夫士棜禁,此以下为贵也。
〈陈注〉考工记堂崇三尺是殷制,此周制耳。封土为坛,郊祀不坛至敬无文也。禁与棜皆承酒樽之器,禁者因为酒戒也。天子诸侯之尊,废去其禁,不用大夫用棜,士用禁。

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元衣纁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此以文为贵也。有以素为贵者,至敬无文,父党无容,大圭不琢,大羹不和,大路素而越〈越音活〉席,牺〈牺音莎〉尊疏布鼏,椫杓,此以素为贵也。
〈陈注〉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亦非周制,周家旒数,随命数,大路,殷祭天之车朴素无饰,以蒲越为席,牺尊刻为牺牛之形,读为娑者谓画为凤羽,婆娑然也。此尊以粗疏之布为覆,鼏椫白木之有文理者,杓沃盥之具也。

孔子曰:礼不可不省也。礼不同、不丰、不杀,此之谓也。盖言称也。礼之以多为贵者,以其外心者也。德发扬,诩万物,大理物博,如此则得不以多为贵乎,故君子乐其发也。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以也。德产之致也精微,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古之圣人,内之为尊,外之为乐,少之为贵,多之为美,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称也。
〈陈注〉省,察也。用心以致备物之享,则心在于物,故曰外心。散齐,致齐,祭神如在,皆是内心之义,尊其在内之诚敬,故少物亦足以为贵,乐其在外之仪,物必多物,乃可以为美。

是故君子大牢而祭,谓之礼,匹士大牢而祭,谓之攘,管仲镂簋,朱纮〈纮音宏〉,山节,藻棁,君子以为滥矣。晏平仲祀其先人,豚肩不掩豆,浣衣濯冠以朝,君子以为隘矣。是故君子之行礼也。不可不慎也。众之纪也。纪散而众乱,孔子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
〈陈注〉纮冕之系,以组为之,自颔下屈而上属于两旁之笄,垂馀为缨,天子朱,诸侯青,大夫士缁。

君子曰:祭祀不祈,不麾蚤〈蚤音早〉,不乐葆大,不善嘉事,牲不及肥大,荐不美多品。
〈陈注〉君子曰:记者,自谓也。祭有常礼,不为祈私福也。《周礼》小祝有祈福祥之文,皆是有故,则行之不在,常祀之列,麾快也。祭有常时,不以先时为快。葆犹褒也,器币之小大长短,自有定制,不以褒大为可乐也。嘉事冠昏之礼奠,告有常仪,不为善之而更设他祭。牲不及肥大,及犹至也。如郊牛之角,茧栗宗庙角,握社稷角尺,各有所宜,用不必须并及肥。大也,荐祭之品味有定数,不以多品为美也。

孔子曰:臧文仲安知礼,夏父弗綦,逆祀而弗止也。燔柴于奥〈奥音爨〉。夫奥者,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
〈陈注〉《周礼》以实柴祀日月星辰,有大火之次,故祭火神,则燔柴也。今弗綦为礼官,谓爨神是火神,遂燔柴祭之,是失礼矣。礼祭至尸食竟,而祭爨神,宗妇祭饎爨烹者,祭饔爨其神则先炊也。故谓之老妇惟盛食于盆,盛酒于瓶,卑贱之祭耳。

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设之不当,犹不备也。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掩,微者不可大也。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君子之于礼也。有所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有美而文而诚若。
〈陈注〉若语辞以少者、小者、下者、素者为贵,是内心之敬。无不实者,以多者、大者、高者、文者为贵,美而有文,是外心之实者。

君子之于礼也。有直而行也。有曲而杀也。有经而等也。有顺而讨也。有摲而播也。有推而进也。有放而文也。有放而不致也。有顺而摭也。
〈陈注〉亲始死而哭踊,无节是直情,而径行也。故曰:直而行父,在则为母服,期尊者在则卑者不杖,是委曲而减杀之也。故曰:曲而杀父母之丧,无贵贱皆三年大夫士鱼俎皆十五,是经常之礼,一等行之也。故曰:经而等顺,而讨者顺其序,而讨去之,若自天子而下,每等降杀以两是也。摲而播者,芟取在上之物,而播施于下,如祭俎之肉,及群臣而胞翟之贱者,亦受其惠。是也推而进者,推卑者使得行尊者之礼,如二王之子孙,得用王者之礼,及旅酬之礼,皆得举觯于其长。是也冕服旗常之章,采樽罍之刻画,是放而文也。公侯以下之服其文采杀于天子,而不敢极致,是放而不致也。摭犹拾取也,虽拾取尊者之礼而行之,不谓之僭逆,如君沐梁士亦沐梁,又有君大夫士一节者,是顺而摭也。言君子行礼有此九者,不可不知也。

三代之礼一也。民共由之,或素或青,夏造殷因。
〈陈注〉殷尚白夏尚黑不言白,黑变文耳,此类皆制作之末,举此以例其馀。

周坐尸,诏侑武〈武音无〉方,其礼亦然,其道一也。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曾子曰:周礼其犹醵与。
〈陈注〉承上夏造殷因而言,三代尸礼之异,周之礼,尸即位而坐诏者,告尸以威仪之节侑者,劝尸为饮食之进无方,谓无常,人亦然,亦如殷之礼也。夏之礼尸,当饮食则暂坐,若不饮食则惟立,以俟祭事之终殷。则尸虽无事,亦坐周家袷祭之时,群庙之祖皆聚于后稷庙中。后稷尸尊不与子孙为酬酢,毁庙之祖又无尸,故惟六尸而已。此六尸自为昭穆次序,行旅酬之礼,故曾子言周家此礼其犹世俗之醵,与醵敛钱共饮酒也。钱之所敛者均,则酒之所饮必均,此六尸之旅酬,如醵饮之均平也。

君子曰:礼之近人情者,非其至者也。郊血,大飨腥,三献爓〈爓音潜〉,一献孰。
〈陈注〉近者为亵,远者为敬。凡行礼之事,与人情所欲者相近,则非礼之极至者,其事本多端,此独举血
腥爓孰四者之祭,以明之者,礼莫重于祭故也。郊祭天也,郊祀与大飨三献皆有血腥爓,孰此各言者,据先设者为主也。郊则先设血,后设腥,爓孰大飨,祫祭宗庙也。腥生肉也,去人情稍近郊先荐血,大飨则迎尸时,血与腥同时荐献,酌酒以荐献也。祭社稷及五祀,其礼皆三献,故因名其祭为三献也。爓沉肉于汤也,其色略变,去人情渐近矣,此祭血腥与爓一时同荐,但当先者。设之在前,当后者设之居后,据宗伯社稷五祀初祭,降神时已埋血,据此则正祭荐,爓时又荐血也。一献祭群,小祀也。祀卑酒,惟一献用孰肉,无血腥爓三者,盖孰肉,是人情所食,最为亵近,以其神卑,则礼宜轻也。

是故君子之于礼也。非作而致其情也。此有由始也。是故七介以相见也。不然则已悫,三辞三让而至,不然则已蹙,故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頖宫。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恶池。齐人将有事于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三月系,七日戒,三日宿,慎之至也。
〈陈注〉上公之介九人,侯伯七人,子男五人,此举其中而言之,两君相见之礼,渐次而进,祭祀之礼亦有渐次。由卑以达尊者,頖宫诸侯之学也。鲁郊祀以后稷配,先于頖宫,告后稷然后郊也。虖池并州川之小者,河之从祀也。配林,林名泰山之从祀也。帝牛必在涤三月系,系牲于牢也。七日戒散,齐也。三日宿致,齐也。敬慎之至如此,故以积渐为之。

故礼有傧诏,乐有相步,温之至也。
〈陈注〉宾主相见,有傧相者,以诏告之,乐工无目,必有扶相其行步者,此二者皆温藉之至也。

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凶事不诏,朝事以乐,醴酒之用,元酒之尚,割刀之用,鸾刀之贵,莞簟之安,而槁秸之设,是故先王之制礼也。必有主也。故可述而多学也。
〈陈注〉擗踊哭泣不待诏,告以其发于本心之自然也。朝廷养老尊贤之事,必作乐,以乐之亦以惬其本心之愿望也。此二者,反本之事,醴酒之美用矣,而列尊在元酒之下,今世割刀之利便矣。而宗庙中乃用古之鸾刀,下莞上簟安矣。而设槁秸之粗为郊祀之席,此三者修古之事,有主。主于反本,修古也。但以此二者求之,则可以称述而学之不厌矣。

君子曰:无节于内者,观物弗之察矣。欲察物而不由礼,弗之得矣。故作事不以礼,弗之敬矣。出言不以礼,弗之信矣。故曰礼也者,物之致也。
〈陈注〉无节于内,言胸中不能通达,礼之节文也。观物弗之察,言虽见行礼之事,不能审其得失也。察物而不由礼,以察之何以能得其是非之实。作事而不由礼,何以能存其主敬之心。出言而不由礼,何以能使人之信其言。

是故昔先王之制礼也。因其财物而致其义焉尔,故作大事,必顺天时,为朝夕必放于日月,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是故天时雨泽,君子达亹亹焉。
〈陈注〉财物币玉,牲牢黍稷之类,财物皆天时之所生,故祭祀之大事,亦必顺天时而行之,如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烝皆是也。大明生于东,故春朝,朝日必于东方。月生于西,故秋莫夕,月必于西方。为高上之祭,必因其有丘陵而祭之,为在下之祭,必因其有川泽而祭之。一说为高为圆丘也,为下为方泽也,祭有轻重皆须财物,故当天时之降雨泽也。君子知夫天地生成财物之功,如此乎,勉勉而不已也。则安得不用财物为礼,以致其报本之诚乎。

是故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聚众而誓之,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飨帝于郊,升中于天,而凤皇降。龟龙假,飨帝于郊,而风雨节,寒暑时,是故圣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
〈陈注〉置使之居其位,当大事之时,必择有道德才能者执其事,又从而誓戒之。《周礼·冢宰》:掌百官之誓戒,是也。因天之尊制为事天之礼。因地之卑,制为事地之礼,郊社是也。中平也,成也,巡守而至方岳之下,必因此有名之大山。升进,此方诸侯治功平成之事,以告于天,舜典柴岱宗即其礼也。吉土王者所卜而建都之地,兆于南郊,岁有常礼,其瑞物之臻,休徵之应,理或然耳。而后世封禅之说,遂根著于此。

天道至教,圣人至德,庙堂之上,罍尊在阼,牺尊在西,庙堂之下,县鼓在西,应鼓在东,君在阼。夫人在房,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君西酌牺象。夫人东酌罍尊,礼交动乎上,乐交应乎下,和之至也。
〈陈注〉天道阴阳之运,极至之教也。圣人礼乐之作,极至之德也。罍尊夏后氏之尊,牺尊周尊也。县鼓大
应,鼓小设礼乐之器,一以西为上,故牺尊县鼓,皆在西,而罍尊与应鼓皆在东也。天子诸侯皆有左右房,此夫人在西房也。君在东,而西酌牺象,夫人在西而东酌罍尊,此礼交动乎。堂上也。县鼓应鼓相应于堂下,是乐交应乎下也。罍尊画为山云之形,牺尊画凤羽而象骨饰之故,亦曰牺象。此章言诸侯时祭之礼。

礼也者,反其所自生。乐也者,乐其所自成。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修乐以道志,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也。蘧伯玉曰:君子之人达,故观其器而知其工之巧,观其发而知其人之知。故曰:君子慎其所以与人者。
〈陈注〉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礼主于报,本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王者功成,治定然后作乐,以文德定天下者,乐文德之成。以武功定天下者,乐武功之成,非泛然为之也。节事为人事之仪则也,道志宣其湮郁也,礼乐者与人交接之具,君子致谨于此,以其所关者大也。

太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大夫赞币而从,君亲制祭。夫人荐盎,君亲割牲。夫人荐酒,卿大夫从君,命妇从夫人,洞洞乎其敬也。属属乎其忠也。勿勿乎其欲其飨之也。
〈陈注〉君出庙门迎牲,亲牵以入,然必先告神而后杀,故大夫赞佐执币而从君,君乃用币以告神也。杀牲毕而进血与腥,则君亲割制牲肝以祭神于室,此时君不亲献酒,惟夫人以盎齐荐献,及荐孰之时,君又亲割牲体,然亦不献,故惟夫人荐酒也。洞洞敬之,表里无间也。属属诚实,无伪也。勿勿,勉勉,不已也。一云切切也。

纳牲诏于庭,血毛诏于室,羹定诏于堂,三诏皆不同位,盖道求而未之得也。设祭于堂,为祊乎外,故曰:于彼乎,于此乎。
〈陈注〉牲入在庭以币告神,杀牲取血及毛入以告神,于室定熟肉也。煮之既熟,将迎尸入室,乃先以俎盛羹及定而告神于堂,此是荐熟未食之前也。设祭于堂者,谓荐腥爓之时。设馔在堂也,祊祭之明日绎祭也。庙门谓之祊,设祭在庙门外之西旁,故因名为祊也。

一献质,三献文,五献察,七献神。
〈陈注〉献,酌酒以荐也。祭群小祀则一献,其礼质略。祭社稷,五祀三献。其神稍尊,故有文饰五献,祭四望山川之礼也。察者显盛详著之貌,祭先公之庙,则七献,礼重心肃,洋洋乎,其如在之神也。

大飨其王事与,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示和也。刺帛加璧,尊德也。龟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丹,漆,丝,纩,竹,箭,与众共财也。其馀无常货,各以其国之所有,则致远物也。其出也。肆〈肆音陔〉夏而送之,盖重礼也。
〈陈注〉大飨,祫祭也。言王事者明,此章所陈,非诸侯所有之事也。三牲,牛羊豕也。腊兽也,用麋笾豆所荐,品味皆四时和气之生成。内金,纳侯邦所贡之金也。示和,示诸侯之亲附也。一说金性或从或革随人,故言和也。君子于玉比德,诸侯来朝,璧加于束帛之上,尊德也。陈列之序,龟独在前,以其知吉凶,故先之也。金在其次,以人情所同欲,故云见情也。自三牲以下,至丹漆等物,皆侯邦所供贡并以之陈列,或备器用与众共财,言天下公共所有之物也。其馀无常货,谓九州之外,蛮夷之国,或各以其国所有之物来贡,亦必陈之,示其能致远方之物也,但不以为常耳。诸侯为助祭之宾,礼毕而出,在无算爵之后,乐工歌陔夏之乐章以送之,设施如此,盖重大之礼也。注:读肆为陔者。周礼,钟师掌九夏,尸出入奏肆夏,客醉而出,则奏陔夏,故知此当为陔也。

祀帝于郊,敬之至也。宗庙之祭,仁之至也。丧礼,忠之至也。备服器,仁之至也。宾客之用币,义之至也。故君子欲观仁义之道,礼其本也。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道,是以得其人之为贵也。
〈陈注〉敛之衣服,葬之器具,皆全备无缺,莫非爱亲之诚心,故亦曰仁之至。朝聘燕享,币有常用,故币帛篚筐,将其厚意,义之至也。道犹行也,道路人所共,行者人无忠信,则每事虚伪,礼不可以虚伪,行也。

孔子曰:诵诗三百,不足以一献,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大飨之礼,不足以大旅,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毋轻议礼。
〈陈注〉一献,小礼。大飨,祫祭也。大旅,祀五帝也。飨帝,祀天也。〈大全〉方氏曰:会而旅焉,故谓之大旅。

子路为季氏宰,季氏祭,逮闇而祭,日不足,继之以烛,虽有强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倚以临祭,其为不敬大矣。他日祭,子路与,室事交乎户,堂事交乎阶,质明而始行事,晏朝而退。孔子闻之,曰:谁谓由也而不知礼乎。
〈陈注〉闇昧,爽以前也。室事谓正祭之时,事尸于室也。外人将馔至户内,人于户受之,设于尸前,内外相交承接,故云交乎户也。正祭之后,傧尸于堂,故谓之堂事。此时在下之人,送馔至阶堂上,人即阶而受取,是交乎阶也。质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