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

 第二百六十五卷目录

 论语部汇考一
  周〈总一则〉
  汉〈文帝一则 武帝一则 昭帝始元一则 宣帝地节一则 元帝初元一则 成帝建始一则 平帝元始一则〉
  后汉〈光武帝建武一则 和帝永元一则 灵帝熹平一则〉
  魏〈少帝正始一则〉
  晋〈武帝太康一则 元帝太兴一则 恭帝元熙一则〉
  宋〈明帝泰始一则〉
  陈〈世祖天嘉一则 宣帝太建二则〉
  唐〈高宗仪凤一则 元宗开元一则 肃宗宝应一则 代宗大历一则 文宗太和一则〉
  宋〈太祖开宝一则 真宗咸平二则 大中祥符一则 乾兴一则 仁宗天圣一则 皇祐一则 至和二则 神宗熙宁一则 元丰一则 哲宗元祐二则 绍圣一则 高宗建炎一则 绍兴五则 孝宗淳熙一则〉
  金〈熙宗皇统一则 废帝天德一则 世宗大定一则〉
  元〈世祖至元二则 文宗天历一则〉
  明〈世宗嘉靖一则 怀宗崇祯二则〉
 论语部汇考二
  《魏何晏论语集解》〈进序〉
  《唐陆德明论语释文》〈自序〉
  《韩愈笔解》〈明金玉节序〉
  《宋尹焞论语解》〈进序 又序 题后 韩元吉跋〉
  《杨时论语解》〈自序〉
  《丘子野论语纂训》〈朱子序〉
  《张栻论语解》〈自序〉
  《朱熹论语要义》〈自序〉
  《朱熹论语训蒙口义》〈自序〉
  《蔡节论语集说》〈进表 经解序〉
  《赵燮论语说》〈魏了翁跋〉
  《卞图论语大意》〈明都穆跋〉

经籍典第二百六十五卷

论语部汇考一

孔子门人辑孔子之言为《论语》二十一篇。
《史记·周本纪》不载。按《孔子世家》: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篹,故谓之《论语》。〈按论语古二十
一篇出孔子壁中齐二十二篇鲁二十篇
〉汉文帝 年置论语博士
《史记》《汉书·文帝本纪》皆不载。按赵岐、孟子《题辞》,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而已。
武帝 年得古文论语于孔子旧宅壁中
《史记》《汉书·武帝本纪》皆不载。按《汉书·艺文志》:古文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
以广其尚书者。宫而得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
〈注〉师古曰:家语云:孔腾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书》《孝经》《论语》于夫子旧堂壁中。而汉记尹敏传云:孔鲋所藏二说不同未知孰是。

《鲁恭王传》:鲁恭王馀孝景前二年立为淮阳王。三年徙王鲁。王好治宫室,壤孔子旧宅以广其宫,闻钟磬琴瑟之声,遂不敢复坏,于其壁中得古文经传。〈按恭
王传坏宅是景帝时事而志又作武帝时未知孰是并列备考

《晋书·卫恒传》:汉武时,坏孔子宅,得古文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得见之。
昭帝始元五年六月,诏以《论语》未明,令举贤良文学高第。
《汉书·昭帝本纪》:始元五年六月,诏曰:朕以眇身获保宗庙,战战栗栗,夙兴夜寐,修古帝王之事,通保傅,传孝经、论语、尚书,未云有明。其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
宣帝地节三年,选疏广授皇太子《论语》
《汉书·宣帝本纪》不载。按《疏广传》:地节三年,选丙吉为太傅,广为少傅。数月,吉迁御史大夫,广徙为太傅。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
元帝初元 年诏令张禹授太子论语
《汉书·元帝本纪》不载。按《张禹传》:初元中,立皇太子,而博士郑宽中以尚书授太子,荐言禹善论语。诏令禹授太子论语,由是迁光禄大夫。
成帝建始 年郑宽中张禹朝夕入说论语于金华殿
《汉书·成帝本纪》不载。按《册府元龟》:成帝时,班伯少受诗于师丹。大将军王凤荐伯宜劝学,召见宴昵殿,容貌甚丽,诵说有法,拜为中常侍。帝方乡学,郑宽中、张禹朝夕入说尚书、论语于金华殿,诏伯受焉。既通大义,又讲异同于许商,迁奉车都尉。数年,金华之业续,出。〈按此条一作成帝初故附建始内〉
平帝元始五年,徵天下以论语教授者,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
《汉书·平帝本纪》:元始五年春正月,徵天下通知逸经、古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及以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至者数千人。

后汉

光武帝建武 年以包咸入授皇太子论语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不载。按《儒林包咸传》:建武中,入授皇太子论语,又为其章句。拜谏议大夫。
和帝永元十四年徐防请论语不宜射策
《后汉书·和帝本纪》不载。按《徐防传》:永元十四年,拜司空。防上疏曰:臣以为博士及甲乙策试,宜从其家章句,开五十难以试之。解释多者为上第,引文明者为高说;若不依先师,文有相伐,皆正以为非。五经各取上第六人,论语不宜射策。虽所失或久,差可矫革。诏书下公卿,皆从防言。
灵帝熹平四年刻石《经论》语立于太学门外。
《后汉书·灵帝本纪》:熹平四年春三月,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
《洛阳记》:太学在洛城南开阳门外,讲堂长十丈,广一丈。堂有石经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尚书、周易、公羊传十六碑存,十二碑毁。南行,礼记十五碑悉崩坏。东行,论语三碑,一碑毁。礼记碑上有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名。

少帝正始二年三月,帝讲论语通使太常释奠祀孔子。
《三国志》《魏书·少帝本纪》不载。按《宋书·礼志》:魏齐王正始二年,帝讲《论语》通;使太常释奠,以太牢祀孔子于辟雍,以颜渊配。

武帝太康三年,皇太子讲《论语》通亲释奠祀孔子。
《晋书·武帝本纪》不载。按《宋书·礼志》:晋武帝太康三年,皇太子讲《论语》通。太子亲释奠,以太牢祀孔子于辟雍,以颜渊配。
元帝太兴三年皇太子讲论语通亲释奠祀孔子
《晋书·元帝本纪》不载。按《宋书·礼志》:晋元帝太兴三年,皇太子讲《论语》通,太子亲释奠,以太牢祀孔子,以颜渊配。
恭帝元熙二年刘超授帝论语
《晋书·恭帝本纪》不载。按《刘超传》:恭帝年八岁,虽幽厄之中,超犹授孝经、论语。

明帝泰始年续注论语二卷
《宋书·明帝本纪》:帝少好读书,爱文义,续卫瓘所注《论语》二卷,行于世。

世祖天嘉元年令沈文阿于东宫讲论语
《陈书·世祖本纪》不载。按《儒林沈文阿传》:世祖即位,迁通直散骑常侍、兼国子博士,领羽林监,仍令于东宫讲《孝经》《论语》
宣帝太建五年敕周弘正侍东宫讲论语
《陈书·宣帝本纪》不载。按《周弘正传》:太建五年,授尚书右仆射,祭酒、中正如故。寻敕侍东宫讲《论语》《孝经》。太子以弘正朝廷旧臣,德望素重,于是降情屈礼,横经请益,有师资之益焉。
太建十一年春,皇太子幸太学,诏新安王于辟雍,发《论语》题。
《陈书·宣帝本纪》不载。按《文学徐伯阳传》:太建十一年春,皇太子幸太学,诏新安王于辟雍发《论语》题,仍命伯阳为《辟雍颂》,甚见嘉赏。

高宗仪凤三年,诏贡举人论语任依常式。
《唐书·高宗本纪》不载。按《旧唐书·礼仪志》:仪凤三年五月,诏:自今已后,《道德经》并为上经,贡举人皆须兼通。其馀经及《论语》,任依常式。
元宗开元六年褚无量献论语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按《儒学褚无量传》:帝西还,皇太子及四王未就学,无量以《孝经》《论语》五通献帝。帝曰:朕知之矣。乃选郗常亨、郭谦光、潘元祚等为太子、诸王侍读。
肃宗宝应二年,杨绾上疏请以论语为兼经。
《唐书·肃宗本纪》不载。按《选举志》:宝应二年,礼部侍郎绾上疏:请所习经,取大义,听通诸家之学。每问经十条,对策三道,皆通,为上第,吏部官之;经义通八,策通二,为中第,与出身;下第,罢归。《论语》《孝经》《孟子》兼为一经。
代宗大历八年归崇敬请博士兼通论语
《唐书·代宗本纪》不载。按《归崇敬传》:大历八年,崇敬建议曰:近世明经,不课其义,先取帖经,颛门废业,传授义绝。请以《礼记》《左氏春秋》为大经,《周官》《仪礼》《毛诗》为中经,《尚书》《周易》为小经,各置博士一员。《公羊》《谷梁春秋》共准一中经,通置博士一员。博士兼通《孝经》《论语》,依章疏讲解。德行纯洁、文词雅正、形容庄重可为师表者,委四品以上各举所知,在外给传,七十者安车蒲轮敦遣。国子、太学、四门三馆,各立五经博士,品秩、生徒有差。礼部考试法。请罢帖经,于所习经问大义二十而得十八,《论语》《孝经》十得八,为通。
文宗太和七年创立石经《论语》
《唐书·文宗本纪》不载。按《会要》:太和七年十二月敕于国子监。讲论堂两廊创立石九经并《孝经》《论语》《尔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样四十卷。

太祖开宝五年,判监陈鄂等校《论语》释文上之。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按玉海开宝五年判监陈鄂与姜融等四人校《孝经》《论语》《尔雅》释文上之。
真宗咸平三年,诏邢炳等校定《论语义疏》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邢炳传》:咸平二年,始置翰林侍讲学士,以炳为之。受诏与杜镐、舒雅、孙奭、李慕清、崔偓佺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谷梁春秋传》《孝经》《论语》《尔雅义疏》,及成,并加阶勋。
按玉海李至请命。李沆杜镐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传疏》《别纂孝经论语正义》。咸平三年三月癸巳命祭酒邢炳代领其事。杜镐、舒雅、李维、孙奭、李慕、清王焕崔、偓佺、刘士元预其事。《论语》《梁皇侃疏》。约而修之〈按传作二年,玉海作三年,盖是年炳为翰林侍讲学士而校书则在三年也〉。咸平四年九月邢炳等表上重校定《论语》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咸平四年九月翰林侍讲学士邢炳等及直讲崔偓佺表上重校定《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七经义疏》。凡一百六十五卷。赐宴国子监炳加一阶馀迁秩〈一本云一百六十三卷〉。十月命摹印颁行。于是九经义疏具矣。 又云:邢炳等撰《论语正义》。咸平中颁其书于《章句训诂》。名器事物之际详矣。
大中祥符五年,作崇儒术为君难,为臣不易,二论刻石国学。
《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五年十月辛酉,作《崇儒术论》,刻石国学。按《陈彭年传》:真宗谓之曰:儒术污隆,其应实大,国家崇替,何莫由斯。故秦衰则经籍道息,汉盛则学校兴行。其后命历迭改,而风教一揆。有唐文物最盛,朱梁而下,王风寖微。太祖、太宗丕变敝俗,崇尚斯文。朕获绍先业,谨导圣训,礼乐交举,儒术化成,实二后垂裕之所致也。为君之难,由乎听受;臣之不易,在乎忠直。其君以宽大接下,臣以诚明奉上,君臣之心皆归于正。直道而行,至公相遇,此天下之达理,先王之成宪,犹指诸掌,孰谓难哉。彭年曰:陛下圣言精诣,足使天下知训,伏愿躬演睿思,著之篇翰。真宗为制《崇儒术》《为君难为臣不易》二论示之。彭年复请示辅臣,刻石国子监。
乾兴元年十一月辛巳,命侍讲孙奭冯元讲论语。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按《仁宗本纪》:真宗乾兴元年十一月辛巳,初御崇政殿西阁讲筵,命侍讲孙奭、冯元讲《论语》
仁宗天圣四年,侍读学士宋绶进《论语要言》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天圣四年闰五月侍读学士宋绶录惟皇诚德赋《孝经论语要言》。唐太宗帝范二卷开元中,杨浚圣典三卷。杨相如君臣政理论三卷以进。时帝好儒学,太后命绶择前代文字,资孝养补政治者以备帝览故也。
皇祐元年九月所镌《石室十三经》。工毕《论语》。张德钊书。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石室十三经》孟蜀所镌。皇祐元年岁次己丑九月辛卯朔十五日乙巳工毕《论语》《尔雅》。张德钊书。
至和元年,诏宗室克继临蔡邕古文法写《论语》
《宋史·仁宋本纪》不载。按《宗室魏悼王廷美传》:循国公子克继,善楷书,尤工篆隶,宗正荐之,仁宗亲临试,及令临蔡邕古文法写《论语》《诗》《书》;复诏与朝士分隶《石经》。帝曰:李阳冰,唐室之秀。今克继,朕之阳冰也。尝进所集《广韵字源》,帝称善,藏之。
至和二年三月判国子监王洙以《石经论语》。见书镌。未就乞。促近限毕工。九月皇侄克继写《石经论语》。毕上之。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玉海仁宗命国子监取易诗书《周礼》《礼记》《春秋》《孝经》为篆隶二体刻石两楹。至和二年三月五日判国子监王洙言国子监刊立《石经》至今一十五年止。《孝经》刊毕。《尚书》《论语》见书镌。未就乞,促近限毕工,馀经皆罢从之。 又云至和元年皇侄克继所写《石经论语》。求书石。国子监二年九月十五日工毕。上之赐银币。
神宗熙宁 年始以论语置学官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朱子《论语要义目录序》。至道咸平间,命翰林学士邢炳等取《皇甫侃疏约》而修之以为《正义》。其于章句训诂名器事物之际详矣。熙宁中,神祖垂意经术,始置学官以幸学者。
元丰八年十二月经筵讲鲁论
《宋史·神宗本纪》不载。按《哲宗本纪》:神宗元丰八年十二月壬戌,开经筵,讲《鲁论》《三朝宝训》
哲宗元祐二年吕公著范祖禹等进《论语要语》
《宋史·哲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元祐二年九月庚午吕公著言伏观。今月十五日以经筵讲《论语》。毕赐。执政及讲筵官御筵是日内出御书。
唐贤律诗分赐
臣等各一篇。次日,臣于延和谢今《论语》终帙。进讲《尚书》。二书皆圣人之格言。为君之要道,臣辄于《尚书》《论语》《孝经》中节取要语。凡一百段惟取明白。切于治道者,庶便省览。他日太皇太后宣谕公著曰:所进《尚书》《论语》等要义百篇。皇帝每日书写看览,甚有益学问。范祖禹又言:臣谨节《尚书》《论语》《孝经》切要之语,训戒之言。得二百一十九事以备圣札。所冀手书之目,睹之心,存之以助圣德之万一名,曰《三经要语》
元祐 年范祖禹进《论语说》
《宋史·哲宗本纪》不载。按玉海范祖禹《论语说》元祐中所进。数引刘敞程颐之说。
绍圣元年,国子司业龚原请以王雱《论语义》刊板传学者。
《宋史·哲宗本纪》不载。按《龚原传》:绍圣初,召拜国子司业,请以王安石所撰《字说》《洪范传》及子雱《论语》《孟子义》刊板传学者。故一时学校举子之文,靡然从之,其敝自原始。
高宗建炎二年上写《论语》于绢屏。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建炎二年九月己亥,上谓辅臣曰:近将语孟治道处手写,入于绢屏。又曰:语孟习之熟真有可嘉。
绍兴七年诏给尹焞《笔札解论语》以进。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尹和靖年谱绍兴七年闰十月初八日奉圣旨尹焞除秘书郎兼崇政殿说书。辞不允令。先次朝见。赴讲筵供职十二日。入见力辞于上。前。上曰:朕渴卿久矣。知卿从程颐学俟。卿以讲学不敢以有他遂。供职讲筵承续。讲卫灵公之末章。称旨遂给《笔札解论语》以进。
绍兴八年四月尹焞进所解《论语》。赐六品服。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尹和靖年谱绍兴八年二月二十七日除秘书少监仍兼崇政殿说书。每当赴讲之日,前一夕必沐浴更衣,以所讲书置案上,朝服再拜。斋于燕室学者问之。先生曰必欲以所言感悟。君父安得不敬人?君其尊如天必须尽己之诚意。吾言得入,则天下蒙其利;不能入,则反之又安得不敬?十三日诏促解《论语》。四月十七日又于经筵求去。翌日,谕参知政事刘公大中曰:尹焞学问渊源,足为后学矜式。班列中得老成人为之领袖,亦足以见朝廷气象。十八日除徽猷阁主管万寿观依旧兼崇政殿说书。二十日进呈所解《论语》。五月四日诏赐绯衣银鱼。
按尹和靖文集先生曰:某在经筵进《论语解》别无可取,只一篇序却是某意。曰:学贵力行,不贵空言。若欲意义新奇,文辞华赡,则非臣所知,此是某意。 先生既进《论语解》,一日德寿。忽谓赵丞相曰:朕看尹某日间所行全是一部《论语》。赵曰:陛下可谓知人矣。按玉海绍兴中尹焞为崇政殿说书。八年四月戊寅诏尹焞《解论语》。书成。赐六品服。
绍兴十三年正月以王宾《论语口义》送史馆。十一月上写论语毕刊石国学。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十三年正月二十四日王普进父宾《论语口义》送史馆。 又云:系年录云绍兴十三年十一月丁卯,上写六经论语孟子毕。秦桧因请刊《石国学》。仍颁墨本。赐诸路州学诏可。
绍兴十六年五月,《上书》《论语》刊石立于太学。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玉海绍兴十六年五月《上书》《论语》《孟子》皆刊石立于太学首善阁及大成殿后三礼堂之廊庑〈一云十四年刊〉
绍兴二十四年十二月命毁《程瑀论语讲解》。按《宋史·高宗本纪》:绍兴二十四年十二月,以故龙图阁学士程瑀有《论语讲解》,秦桧疑其讥己,知饶州洪兴祖尝为序,京西转运使魏安行镂板,至是命毁之。兴祖韶州、安行钦州编管,瑀子孙亦论罪。
孝宗淳熙五年张珫上《论语》二十篇。
《宋史·孝宗本纪》不载。按玉海淳熙五年六月九日军器少监张珫上《论语拾遗》二十篇付秘阁。

熙宗皇统元年二月戊午上亲祭孔子庙自是读《论语》
《金史·熙宗本纪》:皇统元年二月戊午,上亲祭孔子庙,北面再拜。谓侍臣曰:朕幼年游佚,不知志学,岁月逾迈,深以为悔。孔子虽无位,其道可遵,使万世景仰。自是颇读《尚书》《论语》诸书,或以夜继焉。按《孔璠传》:诏求孔子后,加璠承奉郎,袭封衍圣公,奉祀。是时,熙宗颇读《论语》《尚书》《春秋左氏传》及诸史,乙夜乃罢。
废帝天德三年,置国子监《论语》用何晏集注。邢炳疏,自国子监印板授诸学校。
《金史·废帝本纪》不载。按《选举志》:凡养士之地曰国子监,始置于天德三年,《论语》用何晏集注。邢炳疏,自国子监印之,授诸学校。
世宗大定二十三年九月使译经所进所译《论语》
《金史·世宗本纪》:大定二十三年九月己巳,使译经所进所译《易》《书》《论语》《孟子》等书。命颁行之。

世祖至元五年敕从臣录论语
《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五年十月庚寅,敕从臣秃思忽等录《毛诗》《论语》《孟子》
至元二十四年定国子学制凡读书必先《论语》。按《元史·世祖本纪》不载。按《选举志》:至元二十四年,立国子学,而定其制。凡读书必先《孝经》《小学》《论语》。博士、助教亲授句读、音训,正、录、伴读以次传习之。讲说则依所读之序。
文宗天历元年廉访使郑允中表金履祥所著《论语集注》。考證上于朝。
《元史·文宗本纪》不载。按《儒学金履祥传》:履祥所著书,曰《论语孟子集注考證》十七卷,门人许谦为益加校定。天历初,廉访使郑允中表上其书于朝。

世宗嘉靖二年御文华殿讲官伦以训进讲《论语》
《春明梦馀录》:嘉靖二年御文华殿讲官伦以训进《论语》。阳肤为士。师讲义。上批云:以训讲哀矜勿喜。云:是慈悲怜悯。夫慈悲二字是释氏之教也。
怀宗崇祯三年文震孟进讲《论语》
《明外史·文震孟传》:崇祯改元召为侍读。改左中允,充日讲官。三年,进谕德,直讲如故。震孟在讲筵,最严正。尝讲君使臣以礼章,反覆规讽,帝即出尚书乔允升、侍郎胡世赏于狱。
崇祯十五年八月讲官丘瑜等进讲《论语》
《春明梦馀录》:崇祯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日讲詹事丘瑜进讲《论语》。至师挚之始章。帝问:咸英韶濩?瑜对:是四代乐名。上曰:子在齐,闻韶乐?瑜对:即此韶乐。上复问:关雎之乱,乱字。瑜对:是乐之卒章。上曰:当时夫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是何等气象?九月十八日,上日讲。讲官讲《论语》。子罕言利一节。帝召辅臣前问:夫子论仁如欲立、欲达、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及出门,使民等语言仁尽多,何云?罕言辅臣延儒对:此即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之。意德璟对圣人未尝不言仁。只门弟子悟者以为言不悟者。以为罕言耳。又问:命与仁如何分别?德璟对:总是一理在天,为命在心,为仁帝首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便是修己以安百姓意思。辅臣极赞。以为圣见明彻。吴甡言帝王学问只是明德新民。德璟言:明明德于天下便是天下归仁。次日,手谕先生等论仁。诸说深当朕心。著即撰写进呈以便观览。

论语部汇考二

晋何晏论语集解十卷按晏等进《论语集解序》。汉中垒校尉刘向言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太子太傅夏侯胜,前将军萧望之,丞相韦贤及子元成等传之齐《论语》
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琅邪王卿及胶东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教授。故有《鲁论》,有《齐论》。鲁共王时尝欲以孔子宅为宫。坏得古文《论语》《齐论》有问:《王知道》多于《鲁论》二篇。古论亦无此二篇。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说》。善者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包氏周氏章句》出焉。古论惟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至顺帝时,南郡太守马融亦为之训说。汉末大司农郑元就《鲁论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近故司空陈群,太常王肃,博士周生烈皆为义说。前世传授师说虽有异同不为训解,中间为之训解于今多矣。所见不同互有得失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曰《论语集解》。光禄大夫关内侯臣孙邕何晏等上。
唐陆德明论语释文一卷
按德明自序《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所言或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终微言已绝,弟子恐离居已后各生异
见而圣言永灭,故相与论撰。因辑时贤及古明王之语,合成一法谓之《论语》。郑康成云:仲弓子夏等所撰定汉兴传者则有三家。鲁《论语》者,鲁人所传。即今所行篇次是也。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及子元成鲁扶卿,太子少傅夏侯建,前将军萧望之,并传之各自名家齐《论语》者,齐人所传。别有问:《王知道》二篇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琅邪王卿,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传之。唯王阳名家古《论语》者出自孔氏壁中,凡二十一篇。有两子张。
如淳云《分尧曰篇》后子张问:何如可以从政以下?为篇名曰《从政》

篇次不与齐鲁论同。
新论云:文异音四百馀字。

孔安国为传。后汉马融亦注之。安昌侯张禹受《鲁论》于夏侯建又从庸生。王吉受《齐论》,择善而从,号曰《张侯论》。最后而行于汉世。禹以论授成帝。后汉包咸〈字子长吴人大鸿胪〉、周氏〈不详何人〉为章句列于学官。郑元就《鲁论》。张包周之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焉。魏吏部尚书何晏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元、陈群〈字长文颍川人魏司空〉王肃、周生烈之说,并下己意为集解。正始中上之。盛行于世。今以为主〈燉煌人七录云字文逢本姓唐魏博士侍中〉
唐韩愈论语笔解一卷按《金玉节序》。韩先生诚不愧一代大儒哉。昔自秦火既炽圣道几微。逮汉世表章六经名儒迭出。其于《易》《诗书》《礼》《乐》《春秋》外即及《论语》《孝经》以二书皆出孔壁
中。为门人之所亲承。圣人之提命以有此书。而《论语》所记尤为巨细毕该,精粗共贯,自一言一笑以至朝庙聘享之大性命。天道之精无不究其渊微。皆匹夫匹妇之所能知、能行。而实为千百世圣人之所不能尽也。以故汉儒论著最详自魏晋。以后《何晏集解》而外,嗣音寥寥几为绝响已。先生起八代之衰,回澜障川,使孔孟之遗绪得以不坠。凡其发为文章者,皆根据六经排斥百氏,一以孔孟为宗,使洙泗心源得以不绝。于有唐一代者,先生之力也。今观其笔解一书,大抵皆就孔安国、包、咸马融、郑元诸君子所已解者,而推其所未到,驳其所未安。虽其所解者参之以宋儒之说,尚为未惬。而要其用心之精微,总无非欲。为圣经之羽翼,汉儒之纠绳也。先生真不愧一代大儒矣哉。敢拜手以序其后。后学江都金玉节书。
宋尹焞论语解 卷按《焞进论语解序》。臣自布衣入侍,经筵被旨解《论语》。以进臣备职劝讲,不敢以寡陋辞窃。惟是书乃集记孔子嘉言善行。苟能即其问答如亲炙于圣人之门。
然默识心受而躬行之,则可谓善学矣。后之解其文义者数千百家。俾臣复措说。其下亦不过称赞而已。恭惟陛下圣学高明出乎天。纵如舜好问,如汤日新,举贤而远,不仁修己,以安百姓。固以合符乎夫子之道,施之于事业矣。复何有待于臣之说?然而学贵于力行,不贵空言。若欲意义新奇,文辞华赡则非臣所知也。姑摭所闻以称明。诏臣谨上。
按焞又序〈进论语奏〉孔子以来,道学屡绝。言语文字去本益赊。是故先王遗书虽以讲诵而传,或以解说而陋。况其所论所趋不无差谬。岂惟无益害有甚焉》?脱使
穷其根源,谨其辞说,苟不践行等为虚语。此先贤所以重讲解慎言辞也。况如臣者,材质甚愚,修为无取,施之于己,未见其功挟以事君,亦将何有其于圣贤?言行何足以窥不测奥妙?发明指归彊颜为之第塞。诏旨臣无任惭羞恐惧之至。
按焞题后焞绍兴七年十一月被召到阙赐对押赴经筵承续讲说《论语》卫灵公之末一章。次日,有旨给《笔札解论语》。以进念以说书为职。不敢以固陋辞。方
以病,困殆蒙赐。宽假病安日解进。明年二月驾还钱塘焞以病从百司先行。三月病少愈,力疾日赴经筵。是月十三日诏促成书以进。时手颤目昏,心思荒错,深惧稽命之久。遂勉强为之姑塞上命。四月二十一日,进至而学者祁宽吕稽中坚中在焉。书成。皆三子之助也。九年春,复病丐归蒙恩授以闲禄听其自便。遂寓居平江府虎丘寺之西庵,宽从余居上方暇日。见此帙云。当时潜录欲终身诵之。甚矣!其嗜学也。相从既久,若是书也。讲亦熟矣。岂不知此一时应诏而成皆前人成说。虽有一二臆见,坐以老病,拙讷心之精微词不能达。今取观之,徒有愧汗先圣。不云乎?吾无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焞于诸公亦然何用此为?宽复请藏之。因识始末并。戒其勿以示人。幸谅区区之意。冬至后一日书于三畏斋。
《韩元吉跋和靖先生论语解词》极简。严将俾学者深味其旨而有所自得也。乾道庚寅岁元吉忧居上饶。遇先生门人王德修问此书。亡恙。且曰:子异时官
守不刊行之耶?元吉于是愧其言。会明年,行将官中都度未可辑也。乃以旧年兄弟手所抄付于故人。赵德庄于建安庶可成焉。昔和靖尝云:某从伊川先生学易时伊川出易传七十馀家。和靖茫然不知所入。伊川曰:日观一爻可也。继有所质问。伊川色庄而气严,未尝语也。或曰:未也姑求之己而意有所会。伊川始忻然,为之剖析。诸传而伸以己说。盖终身不忘也。故其诲人亦欲如此。此书所以简严者。欤某年某月颍州韩元吉记。
杨时论语解二卷
按时自序学者之视圣人其犹射之于正鹄乎?虽巧力所及有远近中否之不齐,然未有不志乎?正鹄而可以言射也。士之去圣人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所造
固不同,然未有不志乎?圣人而可以言学也。道废千有馀年。百家之言盈天下。学者将安取正乎?质诸圣人而已矣。夫《论语》之书,孔子所以告其门人群弟子。所以学于孔子者也。圣学之传其不在兹乎?然而其言近,其指远。世儒以其近也,易之以为童子之习。而莫之究入。德之途背而去之。如在荒墟之中。曾无蘧庐以托宿焉?况能宅天下之广居乎?善夫伯乐之论,马也以为天下。马不可以形容筋骨,相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则马之绝尘弭辙者无遗矣。余于是得为学之方焉。夫道之不可言传也审矣。士欲窥圣学渊源而区区于章句之末,是犹以形容筋骨而求天下马也。其可得乎?余于是书也。于牝牡有不知。盖多矣。学者能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则于余言其庶矣乎。

丘子野论语纂训一篇

《朱熹序论语纂训》书无第卷合一篇。凡《古今论语训义》见录者十四家。而大抵宗程氏。盖熹外兄丘子野所述。子野亦以意附见其是非取舍之说。熹读之,
其不合于圣人者,寡矣。因为序论曰:士生乎?圣人既没数千百岁之下。而欲明圣人之心于数千百岁之上,推其立言垂训之旨,约其辞义于众说殽乱之中。以为一家之书而又欲其是非取舍不谬于圣人,亦难矣。盖圣人之书其为意微,其为辞约,苟不明乎?其宗而识乎?其本多见,其以私见,臆说乱之也。昔之大儒其犹有不免乎?此者况后世之纷纷乎?此其所以难也。抑又有甚难者焉。孔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此其所以为甚难者也。夫其所以难者,如此所以为甚难者。又如此则是书之作亦将明乎?其所难者,求至乎?其所甚难而已。其可已乎?故其求之能博取之。能审推是言之。其实过矣。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此之谓已。如是则后圣人数千百岁而生,而欲明其心于数千百岁之上,无难矣。夫学之所以尽其心。如此又安有放其邪?心以穷乎外物之患哉。其行之也,不远矣。则其所以为甚难者,又得而庶几焉。熹是以乐道之而为之序。所以明子野之为是书,其难如此而亦以著其从事于圣人者,不易焉。绍兴三十二年十月十八日序。
张栻论语解 卷
按栻自序学者学乎?孔子者也。《论语》之书,孔子之言,行莫详焉。所当终身尽心者,宜莫先乎?此也,圣人之道至矣。而其所以教人者,大略则亦可睹焉。盖自始
学,则教之以为弟为子之职。其品章条贯不过于声气容色之间,洒扫应对进退之事。此虽为人事之始,然所谓天道之至,赜者初亦不外乎?是圣人无隐乎?尔也。故当其始,则有致知力行之地。而极其终则有非思勉之所能及者,亦贵于行著习察尽其道而已矣。孔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秦汉以来学者失其传其间,虽或有志于力行而其知不明擿埴索涂莫适。所依以卒背于《中庸》。本朝河南君子始以穷理居敬之方开示学者,使之于致知力行,有所循守,以入尧舜之道。然近岁以来学者又失其旨汲汲求所谓知,而干躬行则忽焉,本之不立。故其所知特出于臆度之见,而无以有诸躬识者。盖忧之此,特未知二者互相发之故也。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历考圣贤之意。盖欲使学者于此二端兼致其力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是知尝在先,而行未尝不随之也。知有精粗,必由粗以至精。行有始终,必自始以及终。内外交正本末不遗条理,如此而后可以言无弊。然则声气容色之间,洒扫应对进退之事,乃致知力行之原也,其可舍是而他求乎?顾栻何足以与明斯道?辄因河南馀论推以己见辑《论语说》为同志者切磋之资。而又以此序冠于篇首焉。乾道九年五月壬辰朔广汉张栻序。
宋朱熹论语要义 卷
《熹自序鲁论语》二十篇。《古论语》二十一篇。《分尧曰下章子张问别》一篇。鲁共王毁孔子旧宅得之〉《齐论语》二十二篇《有问王知道》二篇〉魏何晏等集汉魏诸儒之说。就《鲁论篇章》考之。齐古为
之注。本朝至道咸平间又命翰林学士邢炳等取《皇甫侃疏约》而修之。以为正义。其于章句训诂名器事物之际详矣。熙宁中神祖垂意经术始制学官以幸学者。而时相父子逞其私智尽废先儒之说,妄意穿凿以利诱天下之人。而涂其耳目一时文章豪杰之士。盖有知其是非而傲然不为之下者,顾其所以为说。又未能卓然不叛于道学者,趋之。是犹舍夷貉而适戎蛮也。当此之时,河南二程先生独得孟子以来不传之学于遗经。其所以教人者,亦必以是为务。然其所以言之者,则异乎人之言之矣。熹年十三四时,受其说于先君。未通大义。而先君弃诸孤中间历访师友以为未足。于是遍求古今诸儒之说,合而编之。诵习既久,益以迷眩。晚亲有道,窃有所闻,然后知其穿凿支离者,固无足取。至于其馀或引据精密或解析通明非无一辞一句之可观。顾其于圣人之微意,则非程氏之传矣。隆兴改元,屏居无事与同志一二人从事于此。慨然发愤,尽删馀说及其门人朋友数家之说,补缉订正以为一书目之。曰《论语要义》。盖以为学者之读,是书其文义名物之详。当求之注疏。有不可略者,若其要义,则于此其庶几焉。学者第熟读而深思之,优游涵泳久而不舍,必将有以自得于此。本既立矣。诸家之说有不可废者,徐取而观之。则其支离诡谲乱经害性之说与。夫近世出入离遁似是而非之辨,皆不能为吾病。呜呼!圣人之意其可以言传者,具于是矣。其不可以言传者,亦岂外乎是哉?深造而自得之特在。夫学者加之意而已矣。因取凡要义。名氏大概具列如左而序其意云。
朱熹论语训蒙口义 卷
《熹自序予既序次论语要义》以备览观。暇日又为儿辈读之。大抵诸老先生之为说。本非为童子设也。故其训诂略而义理详。初学者读之,经之文句未能
自通。又当遍诵诸说。问其指意,茫然迷眩殆。非启蒙之要因为删录以成此编本之注疏以通其训诂。参之释文以正其音读。然后会之于诸老先生之说以发其精微。一句之义系之本句之下。一章之指列之本章之左。又以平生所闻于师友而得于心思者。间附见一二条焉。本末、精粗、大小、详略无或敢偏废也。然本其所以作取便于童子之习而已。故名之曰《训蒙口义》。盖将藏之家塾。俾儿辈学焉。非敢为他人发也。呜呼!小子来前予幼获承父师之训,从事于此二十馀。年材资不敏,未能有得。今乃妄意采掇先儒,有所取舍,度德量力。夫岂所宜然施之汝?曹取其易晓本非述作以是庶几其可幸无罪焉。尔夫其训释之详且明也。日讲焉则无不通矣。义理之精而约也。日诵焉则无不识矣。通者已知而时习识者未解而勿忘予之始学。亦若是而已矣。呜呼!小子其懋敬之哉,汲汲焉。而无欲速也。循循然而无敢惰也。毋牵于俗学而绝之以为迂且淡也。毋惑于异端而躐之以为近且卑也。圣人之言大中至正之极而万世之标准也。古之学者,其始即此以为学。其卒非离此而为道穷理尽性修身齐家推而及人内外一致盖取诸此而无所不备亦终吾身而已矣。舍是而他求。夫岂无可观者?然致远恐泥昔者,吾几陷焉。今裁自脱。故不愿汝曹之为之也。呜呼!小子其懋戒之哉!
蔡节论语集说 卷
《节进论语集说表》曰:臣节言。臣五月十一日具奏乞投进所编《论语集说》。奉圣旨许令投进者。伏以求知行之。实诚莫切于《鲁论》。加讲习之功,端有裨于圣
学。喜数年之编集,幸一旦之际逢窃惟洙泗垂训之书,莫非帝王传道之要,存心为大主敬以胜百邪?克己实难为仁。以该众善能博文而约礼,复笃志而近思视明,听聪截然。天理人欲之辨直举枉错判乎?君子小人之分,思君位之至。艰畏天命之不易。欲如北辰之众共当正南面以笃恭权。不至于下移礼乐。征伐之自出俗必期于丕变德礼刑政之。并行常念四海之困穷。用跻群生于富庶,宁菲衣而菲食,庶足国以足民,放郑声远佞人邦政以立。举逸民继绝世。人心攸归,详味圣言,悉关后德,岂惟一王之成式抑亦百代之宏规。兹盖恭遇皇帝陛下性本生知学。由时习洞明一贯之旨,深省四勿之几伏。愿惟精惟一以执中,克勤克俭而无间体成汤之罪己。简在帝心,法帝尧之,则天大兹君道。臣干冒天威无任激切屏营之至。臣所编辑〈论语集说〉二十卷缮写成一十册。用黄罗夹复封全谨随表上进以闻。臣节惶惧惶惧顿首顿首谨言。
《经解序论语集说》二十卷。宋朝散郎试太府卿兼枢密副都承旨永嘉蔡节编。淳祐五年表进于朝。今作十卷。盖当日刊于湖頖本已然也。是书《宋艺文志》
不载。诸家藏书目俱未收。予乃购得之,幸矣。永嘉自伊洛,诸儒未作。王景山出发明经蕴述儒志一编。其后则有刘安节元承鲍若雨商霖谢天申用休潘旻子文周行已恭叔陈经正贵一暨弟经邦贵叙。其姓名皆入《伊洛渊源录》中。而著群经说者若陈鹏飞少南薜季宣士龙张淳忠甫叶适正。则戴溪肖望陈傅良君举叶味道知道钱文子文季黄仲炎若晦汤建达可陈埴潜室王与之次点皆有成书。著录谚曰:温居瀛壖理学之源不信。然与顾诸君子之书或存或亡,不可尽得。予序《蔡氏集说》而附及之。盖将以求所未见焉。
赵燮论语说 卷
《魏了翁跋》。自秦汉以后,为语孟者,何翅千有馀家?稽合同异,参订讹舛亦云:粗备极于二程先生以后,圣贤之心盖已暴白。庶几无复馀憾矣。广汉赵君燮
一日以《论语说》一编示余。为之喟然叹曰。:圣人之道,如彼衢尊之不禁。有味之而知其旨乐焉,而不厌者矣。又有得涓滴而知之者有不知而唾弃。弗顾者令赵君为之踌躇四顾。盖亦知其可好者充之而至于乐焉。则更以勉之。
卞图论语大意 卷
《明都穆跋》。余家旧藏《论语大意》《孟子大意》二书。皆宋刻本而无著书人名。尝观《文献通考》,以二书为卞图撰,亦不书。其乡郡后见《刘禹锡嘉话》,有《卞图跋》
始知图为宋海陵人。海陵即今之泰州。余友储都宪静夫欲修州志。会间以卞图语之。储君鄂然。曰;吾用志公事而不知此人!修志非君不能。益我惜储君已没志。竟不成。念之未尝不太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