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

 第六十一卷目录

 释教部汇考三
  后梁〈太祖开平二则 末帝贞明一则 龙德一则〉
  后唐〈庄宗同光三则〉
  后晋〈高祖天福一则 出帝开运一则〉
  后周〈太祖广顺二则 世宗显德二则〉
  辽〈太祖二则 神册一则 天赞一则 太宗天显一则 会同一则 穆宗应历一则 景宗保宁二则 圣宗统和七则 开泰三则 太平一则 兴宗重熙三则 道宗清宁一则 咸雍七则 太康五则 大安二则 寿隆三则〉
  宋一〈太祖建隆三则 乾德三则 开宝七则 太宗太平兴国六则 雍熙四则 端拱二则 淳化四则 至道三则 真宗咸平五则 景德五则 大中祥符七则 天禧四则 乾兴一则〉

神异典第六十一卷

释教部汇考三

后梁

太祖开平元年,敕僧尼改属祠部,泉州沙门智宣往西竺求经,回诣阙进辟支佛骨贝叶梵经。
《五代史·梁太祖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云云。开平三年,大明节敕百官诣寺,行香祝寿。
《五代史·梁太祖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云云。
末帝贞明元年,东塔院沙门,归序进经论会要,诏编入大藏赐演教大师。
《五代史·梁末帝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云云。
龙德元年春三月丁亥朔,禁私度僧尼。
《五代史·梁末帝本纪》云云。
《佛祖统纪》:元年,敕天下毋得私度,僧尼愿出家者入京城比试经业。

后唐

庄宗同光元年,敕设千僧斋。
《五代史·唐庄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同光元年,诞节敕僧录慧江道士程紫霄入内殿,谈论设千僧斋。
同光二年,敕僧慧然入内殿咨问禅法。
《五代史·唐庄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同光二年,敕三圣慧然,禅师入内殿,咨问禅法,上曰:朕下大梁收得一颗,无价宝珠未有人酬价然。曰:请陛下宝看上以手舒悫头角然。曰:帝王之宝,谁敢酬价。帝说然亡敕谥广,济大师通寂之塔。
同光三年,骑将史银鎗乞出家,赐号无学大师。按《五代史·唐宗庄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同光三年,骑将史银鎗有战,功随驾入洛,忽悟禅道乞出家,名契澄赐号无学大师,以其居为立德院。

后晋

高祖天福四年,敕国忌行香饭僧为定式,又敕以僧可洪大藏经音义入大藏。
《五代史·晋高祖本纪》不载。 按《西溪丛语》:行香起于后魏及江左齐梁间,每然香薰手,或以香末散行谓之行香,唐初因之文宗朝省蠡奏设斋行香事,无经据,乃罢宣宗复释教行其仪,朱梁开国大明节,百官行香祝寿,石晋天福中,窦正固奏国忌行香,宰臣跪炉,百官立班,仍饭僧百人,即为定式国朝至今。因之。
《佛祖统纪》:天福四年,敕国忌宰臣百僚诣寺行香,饭僧永以为式汉中,沙门可洪进大藏经,音义四百八十卷,敕入大藏。
出帝开运元年,敕为高祖写大藏经,奉安明圣寺以资鸿福。
《五代史·晋出帝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云云。

后周

太祖广顺二年十一月,以在京潜龙宅为佛,宫赐额天胜禅寺。
《五代史·周太祖本纪》不载。 按《续文献通考》云云。广顺三年十一月中,印土僧法进赐紫衣。
《五代史·周太祖本纪》不载。 按《续文献通考》云云。
世宗显德元年,赐团柏谷佛寺,僧紫衣以潜龙宫为皇建禅院,以沙门义楚所进释氏书付史馆。
《五代史·周世宗本纪》不载。 按《续文献通考》:世宗显德元年四月,幸团柏谷佛寺赐主僧紫衣,九月以潜龙宫为皇建禅院,遣沙门清兴居之,是月,齐州沙门义楚进释,氏六帖三十卷,义楚少负名操亦通儒学,将佛书丽事以类相从,拟白氏儒书所集,帝览而嘉之,赐以紫衣其书付史馆。
显德二年,大毁佛寺及佛像,禁私度僧尼。
《五代史·周世宗本纪》:显德二年夏五月甲戌,大毁佛寺,禁民亲无侍养而为僧尼及私自度者。 又按《周本纪》:世宗即位之明年,废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是时中国乏钱,乃诏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尝曰:吾闻佛说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有所惜哉。由是群臣皆不敢言。
《佛祖统纪》:是岁,帝既并省寺院敕男年十五以上,诵经百纸,或读五百纸,女年十三以上,诵经七十纸,或读三百纸,陈状出家,本郡考试以闻,祠部给牒方得剃度。

太祖以唐天复二年,始建开教寺。
《辽史·太祖本纪》:唐天复二年九月,城龙化州于潢河之南,始建开教寺。
太祖六年,建天雄寺。
《辽史·太祖本纪》:六年,以兵讨两冶,以所获僧崇文等五十人归西楼,建天雄寺以居之,以示天助雄武。
神册三年五月乙亥,诏建佛寺。天赞四年十一月丁酉,幸安国寺饭僧。
按以上俱《辽史·太祖本纪》云云。
太宗天显十年,幸弘福寺为皇后饭僧。
《辽史·太宗本纪》:天显十年冬十一月丙午,幸弘福寺。为皇后饭僧,见观音画像,乃大圣皇帝、应天皇后及人皇王所施,顾左右曰:昔与父母兄弟聚观于此,岁时未几,今我独来。悲叹不已。乃自制文题于壁,以极追感之意。读者悲之。
会同五年,幸菩萨堂饭僧。
《辽史·太宗本纪》:会同五年六月丁丑,闻皇太后不豫,上幸菩萨堂,饭僧五万人。
穆宗应历二年冬十二月辛卯,以生日饭僧。
《辽史·穆宗本纪》云云。
景宗保宁六年冬十二月戊子,以沙门昭敏为三京诸道僧尼都总管,加兼侍中。
保宁八年八月癸卯,汉遣使言天清节设无遮会,饭僧祝釐。
按以上俱《辽史·景宗本纪》云云。
圣宗统和二年九月辛未,以景宗忌日,诏诸道京镇遣官行香饭僧。
统和四年秋七月辛巳,以杀敌多,诏上京开龙寺建佛事一月,饭僧万人。
统和七年夏四月己未,幸延寿寺饭僧。
统和九年春正月丙子,诏禁私度僧尼。
统和十年九月癸卯,幸五台山金河寺饭僧。
统和十二年夏四月戊戌,以景宗石像成,幸延寿寺饭僧。
统和十五年冬十月丁酉,禁诸山寺毋滥度僧尼。
开泰元年八月丙申,那沙乞赐佛像,诏赐《护国仁王佛像》一。
开泰四年冬十一月庚申,诏汰东京僧。
开泰九年十二月丁亥,禁僧然身炼指。
太平四年秋七月甲戌,诸路奏饭僧尼三十六万。
按以上俱《辽史·圣宗本纪》云云。
兴宗重熙八年十一月戊戌,召僧论佛法。
重熙十一年十二月己酉,以宣献皇后忌日,上与皇太后素服,饭僧于延寿、悯忠、三学三寺。
重熙二十三年冬十月癸丑,以开泰寺铸银佛像,曲赦在京囚。
按以上俱《辽史·兴宗本纪》云云。
道宗清宁十年秋七月辛巳,禁僧尼私诣行在,妄述祸福取财物。咸雍二年冬十二月戊子,僧守志加守司徒。
咸雍三年冬十一月壬辰,夏国遣使进回鹘僧、金佛、《梵觉经》
咸雍四年春二月癸丑,颁行《御制华严经赞》
咸雍五年闰十一月己未,僧智福加守司徒。
咸雍六年十二月戊午,加圆释、法钧二僧并守司空。咸雍七年八月辛巳,置佛骨于招仙浮图,罢猎,禁屠杀。
按以上俱《辽史·道宗本纪》云云。
咸雍八年,饭僧南京、中京,春、泰、宁江三州人请受具足戒,许之,御书《华严经颂》示群臣,又赐《高丽佛经》。按《辽史·道宗本纪》:咸雍八年春正月癸未,乌古敌烈部详稳耶律巢等奏克北边捷。以战多杀人,饭僧南京、中京。三月癸卯,有司奏春、泰、宁江三州三十馀人愿为僧尼、受具足戒,许之。秋七月丁未,以御书《华严经五颂》出示群臣。冬十二月庚寅,赐《高丽佛经》一藏。
太康元年三月乙巳,命皇太子写佛书。
太康四年秋七月甲戌,诸路奏饭僧尼三十六万。太康五年秋九月己卯,诏诸路毋禁僧徒开坛。冬十一月丁丑,召沙门守道开坛于内殿。
太康九年冬十一月甲寅,诏僧善知雠校高丽所进佛经,颁行之。太康十年春正月丙午,复建南京奉福寺浮图。
大安元年冬十一月己未,诏僧尼无故不得赴阙。
大安九年夏四月乙卯,兴中府甘露降,遣使祠佛饭僧。
寿隆元年冬十一月甲辰,夏国进贝多叶佛经。
寿隆三年冬十一月戊午,以安车召医巫闾山僧志达。
寿隆六年十一月丙子,召医巫闾山僧志达设坛于内殿。
按以上俱《辽史·道宗本纪》云云。 又按《道宗本纪后赞》,道宗一岁而饭僧三十六万一日而祝发三千

宋一

太祖建隆元年,诏以圣诞节普度行童复诸路寺院及佛像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国朝会要》,建隆元年,诏以二月十六日圣诞为长春节,赐百官宴于相国寺。是日,以庆诞恩,诏普度行童八千人。
《佛祖统纪》,元年六月,诏诸路寺院经显德二年当废未毁者,听存。其已毁寺,所有佛像,许移置存留。于是人间所藏铜像,稍稍得出。
建隆二年,置建隆寺为死于兵者荐冥福,又设千僧斋,诏诞圣节,命僧祝寿。
《宋史·太祖本纪》:建隆二年春正月戊申,以扬州行宫为建隆寺。秋八月辛亥,幸崇夏寺,观修三门。按《佛祖统纪》,二年,诏前征李重进凡死于兵者,以扬州行宫置建隆寺为荐冥福。如唐太宗贞观四年故事。四月,上幸相国寺祈雨,出内帑,设千僧斋。已而大雨。
《续文献通考》,二年,诏诞圣节,京师及天下命僧升座祝寿为准。
建隆三年,诏馆西域僧于相国寺。又诏试行童通经者,给牒。高昌国遣僧献佛牙。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建隆三年,西域于阗国沙门善名七人来,诏馆于相国寺。十一月,高昌国遣僧法渊献辟支佛牙。
《续文献通考》:三年,诏每岁试行童通莲经七轴者,给祠部牒披剃。
乾德三年,沧州僧道圆,以佛舍利贝叶梵经来献。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天竺国传》:乾德三年,沧州僧道圆自西域还,得佛舍利一水晶器、贝叶梵经四十夹来献。道圆晋天福中诣西域,在涂十二年,住五印度凡六年,五印度即天竺也;还经于阗,与其使偕至。太祖召问所历风俗山川道里,一一能记。按《佛祖统纪》:道圆献佛舍利贝叶梵经,上召见便殿,赐紫方袍器币。
乾德四年,赐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钱各三万。至西域求佛书,召僧崇蕴入内讲金刚经,又敕庄严佛像。以李蔼毁释教,敕流沙门岛。
《宋史·太祖本纪》:乾德四年春三月癸未,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各赐钱三万,游西域。 按《天竺国传》:四年,僧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诣阙上言,愿至西域求佛书,许之。以其所历甘、沙、伊、肃等州,焉耆、龟兹、于阗、割禄等国,又历布路沙、加湿弥罗等国,并诏谕其国令人引导之。
《佛祖统纪》:四年,上初诏西川转运使沈义伦于益州,以金银字写金刚经进。上至是,召天清寺沙门崇蕴入内讲演,敕内侍张重进往峨眉山普贤寺庄严佛像。因嘉州屡奏白水寺普贤相见也。河南府进士李蔼造《灭邪集》,以毁释教窃藏经以为衾。事闻,上以为非毁圣道诳惑百姓,敕刺流沙门岛。
乾德五年,禁毁佛像,敕沙门文胜编修《大藏经》。按《宋史·太祖本纪》:乾德五年七月丁酉,禁毁铜佛像。按《佛祖统纪》:五年,诏曰:禁锢以来,天下多辇佛像赴京,顾惟像教世许尊瞻,忽从镕毁,甚乖归敬,应诸郡铜像依旧存留,但不许铸造新像。右街应制沙门文胜,奉敕编修《大藏经随函索隐,凡六百六十卷。
开宝二年,长春节,诏天下沙门殿试经律论义,十条全中者,赐紫衣。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云云。
开宝三年,幸开宝寺,观新钟,诏成都造佛经。
《宋史·太祖本纪》:开宝三年九月己酉,幸开宝寺观新钟。
《续文献通考》:开宝三年,诏成都造金银佛经各一藏。
开宝四年,诏馆梵僧于相国寺,敕雕大藏经板。按《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开宝四年,沙门建盛,自西竺还诣阙,进贝叶梵经,同梵僧曼殊室利偕来室利者,中天竺王子也。诏馆于相国寺,持律甚精,都人施财盈屋,并无所用。敕高品张从信往益州雕大藏经板。
开宝五年,禁铁铸浮屠及佛像。诏僧入大内诵藏经。又诏于尼寺置坛受戒。又诏禁道场夜集士女,赐天竺沙门紫服金币。
《宋史·太祖本纪》:开宝五年春正月壬辰朔,禁铁铸浮屠及佛像。
《佛祖统纪》:五年,诏京城名德元超等,入大内诵金字大藏经。车驾临幸,并赐紫方袍。又诏曰:僧尼无间,实紊教法。自今,于尼寺置坛受戒,尼大德主之。又诏曰:释门之本,贵在清虚。梵刹之中,岂宜污杂。适当崇阐,尤在精严。如闻道场斋会,夜集士女,深为亵渎,无益修持。宜令功德司祠部,告谕诸路,并加禁止。西天竺沙门可智、法见、真理三人来朝,赐紫方袍。西天竺沙门苏葛陀来贡舍利文殊华,赐紫服金币。西天竺沙门弥罗等十四人来朝,并赐紫服。
开宝六年,幸相国寺,限诸州僧及百人,岁许度一人。诏天竺僧赴阙,赐紫方袍。
《宋史·太祖本纪》:开宝六年三月丙子,幸相国寺观新修塔。十二月,限度僧法,诸州僧帐及百人,岁许度一人。
《佛祖统纪》:六年,知鄜州王龟从表称,中天竺三藏法天至,译圣无量寿经七佛,赞河中府梵学,沙门法进执笔缀文,龟从润色。诏法天赴阙召见,慰问,赐紫方袍。
《归田录》:太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与不拜。僧录赞宁奏曰:不拜。问其何故。对曰:现在佛不拜过去佛。赞宁者,颇知书,有口辩,其语虽类俳优,然适会上意,故微笑而颔之。遂以为定制。至今行幸焚香,皆不拜也。议者以为得礼。
开宝八年,临幸佛寺礼无畏三藏塔,手书金刚经读诵。
《宋史·太祖本纪》:开宝八年冬十一月,临视新龙兴寺。
《佛祖统纪》:八年三月,上幸洛阳,至龙门山广化寺,开无畏三藏塔,瞻敬真体。四月,上将郊天而雨不止,遣使祷无畏塔,及期而霁。上自洛阳回京师,手书《金刚经》,常自读诵。宰相赵普因奏事,见之。上曰:不欲甲胄之士知之,但言常读兵书可也。
开宝九年,幸诸寺院观藏经。
按《宋史·太祖本纪,:开宝九年八月己亥,幸新龙兴寺。乙巳,幸等觉院,遂幸东筑院,赐工人钱。又幸开宝寺,观藏经。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敕复官仓为龙兴寺。帝制新译圣教序,赐天竺僧。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类苑》:太平兴国元年初,周世宗废龙兴寺,以为官仓。国初,寺僧击鼓求复,至是不已。上遣使持剑诘之,曰:前朝为仓日久,何为烦渎天廷,且密戒惧,即斩之。僧辞自若,曰:前朝不道,毁像废寺,正赖今日圣明兴复之耳。贫道何畏一死。中使以闻,上大感叹,敕复以为寺。
《续文献通考》:元年,帝制新译三藏圣教序,赐天竺三藏法师。
太平兴国二年,使改龙兴寺为太平兴国寺,立开先殿,以奉太祖御容。西天沙门吉祥来进贝叶梵经。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云云。
太平兴国三年,诏赐天下寺额及僧紫方袍,又赐僧谥及塔号,遣赵镕迎明州阿育王佛舍利塔,以僧统赞宁为翰林。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太平兴国三年三月,赐天下无名寺额曰太平兴国,曰乾明开宝寺。沙门继从等,自西天还,献梵经、佛舍利塔、菩提树叶、孔雀尾拂。并赐紫方袍。四月,诏谥庐山远法师曰圆悟,塔曰凝寂。永法师曰觉寂,塔曰实智。中天竺沙门钵纳摩来,献佛舍利塔,敕供奉官赵镕往吴越迎。明州阿育王佛舍利塔,吴越王俶奉版图归朝,令僧统赞宁奉释迦舍利塔入见于滋福殿。上素闻其名,一日七宣,赐号通慧大师,除翰林,与学士陶谷同列。或诮之曰:青琐朱楹,安容此物。及与之语,师援据经史,衮衮不已,诮者为之畏服。学士王禹偁、徐铉每有疑,则就质之,皆为下拜,事以师礼。滋福殿者,安佛像、经藏,立刹声钟,即内道场也。
太平兴国五年,铸佛像,修建诸禅寺及僧塔。又建译经院,始兴译事。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太平兴国五年正月,敕内侍张廷训往代州五台山,造金铜文殊万善菩萨像,奉安于真容院。诏重修五台十寺,以沙门芳润为十寺僧正。十寺者,真容、华严、寿宁、兴国、竹林、金阁、法华、秘密、灵境、大贤也。敕内侍张仁赞往成都,铸金铜普贤像,高二丈,奉安嘉州峨嵋山普贤寺之白水,建大阁以覆之。诏重修峨嵋五寺,即白水、普贤、黑水、华严中峰、乾明光相也。河中府沙门法进,请三藏法天译经于蒲津,守臣表进,上览之,大悦,召入京师,始兴译事。二月,北天竺迦湿弥罗国三藏天息、灾乌填曩国三藏施护来,召见,赐紫衣,敕二师同阅梵夹。时上盛意翻译,乃诏中使郑守均,于太平兴国寺西,建译经院,为三堂,中为译经,东序为润文,西序为證义。五月,中天竺沙门护罗来,献贝叶梵经,敕赐紫服。沙门知则进所著圣无量寿经疏,赐号演教大师。诏建开圣禅寺于诞生之地,奉优填王栴檀瑞像、释迦佛牙,太祖亲缄银塔中梁志公真身、锡杖、刀尺。敕内侍卫钦往泗州,修僧迦大师塔,凡十三层。改普照王寺为太平兴国。
太平兴国七年,威虏军奏得佛舍利。深州奏得佛像。敕就邑寺安奉。诏僧天息灾等译经,因定仪式。又诏普度童行。西天竺附僧光远进佛舍利。
《宋史·太宗本纪》:太平兴国七年九月己丑朔,西京诸道系籍沙弥,令祠部给牒。
《佛祖统纪》:七年正月,威虏军奏言:筑城穿土,得石函、铁函、铜函、银函、金函凡五重,中有琉璃瓶盛佛舍利,有刻石记,云:贞观二十一年,藏佛舍利,谨遣牙吏以闻。深州奏:陆泽县人王绪牧牛田中,见一白兔,逐之,入土穴中。探穴,得石佛五十躯,制度奇古,长皆尺馀。敕就邑寺安奉像,常放白光。六月,译经院成,诏天息灾等居之,赐天息灾明教大师,法天传教大师,施护显教大师。令以所将梵本,各译一经。诏梵学僧法进、常谨、清沼等笔受缀文,光禄卿杨说、兵部员外郎张洎润文,殿直刘素监护。天息灾述译经仪式于东堂,面西粉布圣坛,开四门,各一梵僧主之,持秘密咒七日夜。又设木坛,布圣贤名字,轮目曰大法曼拿罗,请圣贤阿伽沐浴,设香花灯水殽果之供,礼拜绕旋,祈请冥祐,以殄魔障。第一译主正坐,面外,宣传梵文。第二證义坐其左,与译主评量梵文。第三證文坐其右,听译主高读梵文,以验差误。第四书字梵学僧审听梵文。书成华字,犹是梵音。第五笔受翻梵音成华言。第六缀文回缀文字,使成句义。第七参译参考两土文字,使无误。第八刊定,刊削冗长,定取句义。第九润文官于僧众南向设位,参详润色。僧众日日沐浴,三衣坐,具威仪整肃,所须受用悉从官给。天息灾言:译文有与御名庙讳同者,前代不避。若变文回避,虑妨经旨。今欲依国学九经,但阙点画。诏答:佛经用字,宜从正文。庙讳御名,不须回避。七月,天息灾上新译《圣佛母经》,法天上《吉祥持世经》,施护上《如来庄严经》各一卷。诏两街僧选义学沙门百人,详定经义。时左街僧录神曜等言:译场久废,传译至艰。天息灾等即持梵文先翻梵义,以华文證之,曜众乃服。诏新经入藏,开板流行。车驾亲幸译经院,召僧众赐坐,慰谕,赐卧具缯帛什物。度其院童子十人,悉取禁中所藏梵本,令其翻译。十二月,诏选梵学沙门为笔受义学,沙门十人为證义。自是每岁诞节,必献新经,皆召坐赐斋,以经付藏。诏曰:朕方隆教法,用福邦家。其内外诸郡童行,并与剃度。成都沙门光远,游西天还,诣阙,进西天竺王子没徒曩表佛顶印、贝多叶、菩提树叶。诏三藏施护,译其表曰:伏闻支那国有大天子,至圣至神,富贵自在。自惭福薄,无由朝谒。远蒙皇恩,赐金刚座释迦如来袈裟一领,即已披挂供养。伏愿支那皇帝,福慧圆满,寿命延长。一切有情,度诸沉溺。谨以释迦舍利,附沙门光远以进。
太平兴国八年,诏修《高僧传》,又诏赐译《经院名传》,法选童子送院受学。赐僧法遇敕书。往中天竺,敕内侍奉舍利藏僧伽塔下。又敕建寿昌寺。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太平兴国八年六月,诏翰林赞宁修《大宋高僧传》。宁乞归钱唐撰述,诏许之。又诏译经院,赐名传法。于西偏建印经院。天息灾等言,历朝翻译,并藉梵僧,若遐阻不来,则译经废绝。欲令两街,选童子五十人,习学梵字。诏令高品王文寿,选惟净等十人,引见便殿,诏送译经院受学。惟净者,江南李煜之侄,口受梵章,即晓其义。岁馀,度为僧,升梵学笔,受赐紫衣。光梵大师沙门法遇,自西天来,献佛顶舍利、贝叶、梵经。法遇化众,造龙宝盖,金襕袈裟,将再往中天竺金刚座所供养,乞给所经诸国书。诏赐三佛齐葛古罗柯兰诸国敕书,以遣之。泗州奏:僧伽塔白昼放光,士民然顶臂香,供养者日千馀人。敕内侍奉释迦舍利藏之塔下。上以新译经示宰臣,曰:佛氏之教,有裨政理,普利群生。达者自悟渊源,愚者妄生诬谤。朕于此道,微识其宗。凡为君而正心无私即,自利行也。凡行一善,以安天下,即利它行也。如梁武舍身为奴,此小乘偏见,非后代所宜法也。赵普对曰:陛下以尧舜之道治世,以如来之行修心。圣智高远,非臣下所能知也。诏以御制《莲花心回文偈》《秘藏诠》《逍遥咏》,宣示近臣,敕内侍张承贵往天台山,重建寿昌寺,从沙门自珣请也。
雍熙元年,日本国沙门奝然来朝,诏赐《大藏经》。敕造罗汉像五百十六身,奉安寿昌寺。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雍熙元年三
月,日本国沙门奝然来朝。然言其国传袭六十四世,八十五主,至应神天皇,始传中国文字。至钦明天皇壬申岁,始传佛教于百济,当梁承圣初年。至用明立有太子,名圣德,年七岁,便悟佛法。于菩提寺讲胜鬘经,感天雨花。始遣使入中国,求《法华经》。当隋开皇中也。至孝德立,白雉四年,遣僧道照入中国,从奘法师传法。当唐永徽四年也。次足姬立,令僧智通入中国,求大乘法,当显庆三年也。次文武立,宝龟二年,令僧元昉入中国求法,当开元四年也。次孝明立,天平胜宝四年,遣使入中国求内外教典,当天宝中也。次元武立,遣僧空海入中国,传智者教,当元和年中也。次文德立,令僧常晓入中国,求释迦密教,当大中年也。上闻其王一姓传继,臣下皆世官,谓宰臣曰:岛夷君臣,乃能世祚永久。若是奝然,求谒五台。及回京师,乞赐印本《大藏经》。诏有司给与之。敕造罗汉像五百十六身,奉安天台寿昌寺。
雍熙二年,以天竺僧为朝请大夫,诏寻访梵经,馆西天僧通梵语者于传法院。又诏僧于内殿建道场。按《宋史·太宗本纪》:雍熙二年闰九月乙未,禁僧人置妻孥。冬十月丙午,以天竺僧天息灾、施护、法天,并为朝请大夫,试鸿胪少卿。
《佛祖统纪》:雍熙二年,上览新译经,谓宰臣曰:天息灾等妙得翻译之体。乃诏天息灾,除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法天、施护并除朝奉大夫,试鸿胪卿。法天改名法贤,并月给酥酪钱有差。新译经论并刊板印行。天息灾等言:闻陕西诸路颇有道俗,收藏梵经,乞下寻访,以资翻译。诏从之。又诏两街供奉僧,于内殿建道场,为民祈福,岁以为常。西天僧有精通梵语,可助翻译者,悉馆于传法院。岭南僧置妻孥,诏所在长吏诫厉,以顺正教。
雍熙三年,诏系帐童行并与剃度,以御制圣教序冠新译经首。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雍熙三年,诏天下系帐童行,并与剃度。自今后读经及三百纸,所业精熟者,方许系帐。又以御制三藏圣教序,赐天息灾等,令冠新译经首。
雍熙四年,敕内侍送宝冠璎珞袈裟,往峨眉山普贤寺。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雍熙四年,敕内侍送宝冠璎珞袈裟,往峨眉普贤寺。是日,众见普贤大士,乘紫云行空中,久之方没。
端拱元年,敕以《高僧传》编入大藏。又诏笺释《御制佛乘文集》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端拱元年,翰林通慧大师赞宁上表,进《高僧传》三十卷,玺书褒美,令编入大藏。敕住京师天寿寺,两街僧录可朝等,请笺释《御制佛乘文集》,诏许之。
端拱二年,开宝寺塔成,帝亲,以舍利奉藏,敕内侍往峨眉修佛像及寺宇。
《宋史·太宗本纪》:端拱二年八月癸亥,诏作开宝寺舍利塔成。
《佛祖统纪》:端拱二年,开宝寺建宝塔成。八隅十一层,三十六丈,上安千佛万菩萨,塔下作天宫,奉安阿育王佛舍利塔,皆杭州塔工喻浩所造。凡八年而毕。赐名福胜塔院。安舍利日,上肩舆微行,自手奉藏,有白光起小塔一角,大塔放光,洞照天地。士庶焚香献供者盈路。内侍数十人,求出家扫塔。上谓近臣曰:我宿世曾亲佛座,但未通宿命耳。诏直学士院朱昂撰塔铭,谓曰:儒人多薄佛。向中竺僧法遇乞,为本国佛金刚座立碑。学士苏易简为之,指佛为夷人,朕恶其不逊,遂别命制之。卿宜体此意。敕内侍谢保意领将作匠,赐黄金三百两,往峨眉饰普贤像,再修寺宇。并赐《御制文集》令直院徐铉撰记。
淳化元年,诏建淳化寺奉石佛像。又诏赤脚道者入见。赐高丽国《大藏经》,并《御制佛乘文集》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淳化元年,通利军建城掘地,于古寺基,得巨石佛十躯。诏建淳化寺以奉其像。又诏赤脚道者入见。上曰:南方禅律,如何化物。对曰:究之一理。上起,绕龙床一匝,云:是禅是律。对曰:究之一理。上说。高丽国王治遣使乞赐《大藏经》《御制佛乘文集》。诏给之。
淳化二年,赐沙门重达,及中天竺僧紫服。敕僧赞宁充史馆编脩。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淳化二年,太原沙门重达,自西天还,往反十年,进佛舍利、贝叶、梵经。赐紫服,住西京广爱寺。敕翰林赞宁充史馆编修。中天竺那烂陀寺沙门补陀吃多来朝,进佛舍利、梵经。赐紫服。南海占城国沙门净戒诣阙,献如意金铜铃杵、龙脑香。
淳化四年,诏西边诸郡梵僧西来中国,僧西游而还者,所持梵经,并先具奏封题进上。高丽国王治遣使谢赐藏经御制文集。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云云。
淳化五年,于阗国沙门进大乘祝藏经,以法贤言,诏焚弃之。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淳化五年,于阗国沙门吉祥进大乘祝藏经,诏三藏法贤等详定。贤奏,此经是于阗书体,非是梵文。其中无请问人及听法众,前后六十五处文义不正。帝召贤谕之曰:使邪伪得行,非所以崇佛教也。宜焚弃之,以绝后惑。
至道元年,诏诸州僧三百人岁度一人,尼百人度一人。又诏进盂兰盆仪。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燕翼贻谋录》:李主佞佛度人为僧,不可数计。太祖既下江南,重行沙汰,其数尚多。太宗乃为之禁。至道元年六月己丑,诏江南、两浙、福建等处诸州,僧三百人岁度一人,尼百人岁度一人。
《佛祖统纪》:至道元年,中天竺沙门迦罗扇帝来朝,进佛顶舍利、贝叶、梵经。诏度僧尼诵经百纸,读经五百纸,为合格又。诏两街僧录省才进盂兰盆仪。至道二年,诏以《御制秘藏诠》二十卷,《缘识》五卷,《逍遥咏》十卷,命两街笺注入大藏,颁行。敕史馆编修赞宁知西京教门寺。
至道三年九月,西天竺沙门罗护罗来朝,进贝叶、梵经。赐紫服。
按以上,《宋史·太宗本纪》俱不载 按《佛祖统纪》云云。
真宗咸平元年,御制圣教序,令置先帝圣教序后,赐天竺沙门紫衣,以赞宁充右街僧录。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咸平元年,御制三藏圣教序,赐明教大师法贤等,令置先帝圣教序后。沙门可升注序进,上诏知制诰朱昂,兼译经润文官。中天竺沙门你尾抳等来朝,进佛舍利、梵经、菩提树叶、菩提子数珠。赐紫衣。西天竺沙门佛护来朝,进梵经。赐紫衣。敕史馆编修赞宁,充右街僧录。咸平二年,以圣教序赐传法院。陈恕请罢译经院,不许。敕赞宁迁左街僧录。
《宋史·真宗本纪》:咸平二年七月壬寅,制圣教序,赐传法院。
《佛祖统纪》:咸平二年,礼部侍郎陈恕言:译经院久费供亿,乞罢之。上以先朝盛典,不许。敕史馆编修赞宁,迁左街僧录。
咸平三年八月,试光禄卿天息灾亡,谥慧辨法师,敕有司具礼送终。
咸平四年五月,试鸿胪卿法贤亡,谥元觉法师,敕送终如慧辨礼。
按以上,《宋史·真宗本纪》俱不载 按《佛祖统纪》云云。咸平六年,诏择僧可者,始令往西天取经。又诏隋僧智者,科教类次刊牍,赐名《天台总录》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咸平六年,知开封府陈恕言:僧徒往西天取经者,臣尝召问,皆罕习经业,而资状庸陋。或往诸藩,必招轻慢。自今宜试经业,察人材,择其可者,令往。诏可。二月,诏隋智者禅师,科教类次刊牍,凡百五十四部,赐名《天台总录》。译馆请系开元东土集传。制曰:可。
景德元年,赐诸国沙门紫服。以旱,召西天梵僧作咒法。诏杨亿裁定《传灯录》颁行。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景德元年,日本国沙门寂照来,进无量寿佛像、金字法华经、水晶数珠。赐紫方袍。西天三藏法护来,进佛舍利贝叶、梵经。赐紫衣束帛。馆于译经院。北天沙门戒贤来,进梵经。赐紫服。七月,亢旱,召西天梵僧于金明池水心立坛,咒龙,有云雾自池中出。须臾,雨至。自后岁旱,必作咒法,多验。东吴沙门道原进《禅宗传灯录》三十卷,诏翰林学士杨亿裁定颁行。
景德二年,幸传法院,观新译经,召僧见便殿,阅试行业。
《宋史·真宗本纪》:景德二年九月庚午,幸兴国寺,传法院观新译经。
《佛祖统纪》:二年三月,迦湿弥罗国沙门目罗失稽来,进梵经菩提树叶。七月,西天沙门达摩波来,进梵经。赐紫服。九月,上幸译经院,令三藏诸僧坐,赐香茶缯䌽有差。上以诸寺住持,先是僧职迁补,或非其才。至是,召见便殿,阅试行业。
景德三年,孙奭奏请减损修寺度僧,不许。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景德三年,诸王府侍读孙奭,奏请减损修寺度僧。上曰:释道二门,有助世教。人或偏见,往往毁訾。纵使僧道时有不检,安可即废。
景德四年,赐交州佛氏书。臣僚请禁佛教,不听。按《宋史·真宗本纪》:景德四年秋七月乙亥,交州来贡,赐佛氏书。
《佛祖统纪》:四年,臣僚言:愚民无知,佞佛过度,谓舍财可以邀福,修供可以灭罪。蠹国害政,宜加禁止。上谓宰臣曰:佛教使人迁善,诚有其益,安可禁之。且佛法所至甚广,虽荒服诸国,皆知信奉。唯道教,中原有之,然不甚盛。王旦对曰:顷岁虏使登开宝塔,瞻礼甚虔,誓当戒杀。及至上清宫,不复屈膝。是知四夷唯重佛,而不敬道也。上曰:然。诏遣使送金襕袈裟,往惠州罗浮山中阁寺,奉释迦瑞像,仍为国建祈福道场,感五色祥禽集于斋所。
景德 年,始令宰相率内职,赴佛寺行香。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王文正笔录》:旧制,国忌,迭命宰相参知政事一员,率文武常参官赴佛寺,行香,内职不预焉。景德中,同枢密院事王公钦若、陈公尧叟,率内职同赴,乃听。自今大忌,枢密使内职学士、内诸司使军职,下洎列校,同为一班,先诣西上,閤门进名奉慰。宰相参知政事、文武百官为一班,次诣,閤门进名奉慰。讫,退齐赴佛寺,行香。小忌则否。
大中祥符二年,禁毁金宝塑浮屠像,敕僧惟净试光禄卿,同预译经,赐吴国大长公主号,报慈正觉大师。按《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二年二月癸丑,禁毁金
宝塑浮屠像。
《佛祖统纪》:二年,升州崇胜寺,赐名承天,立甘露戒坛,敕光梵大师惟净试光禄卿,同预译经。九月,吴国大长公主出家,法名清裕,赐号报慈正觉大师,即太宗第七女,幼不茹荤血。上幸延圣寺,抱对佛,愿舍为尼。至是乞落发。诏建资圣院以居之,敕释门威仪教坊乐部,以为迎导。时密王女、曹王女及后宫三十馀人,皆随出家。诏于是日普度天下童子,十人度一人。又诏于洛阳甲马营太祖诞圣之地,建应天寺,以奉神御。
大中祥符三年,诏天下诸路,皆立戒坛,禁官民毁辱僧尼。诏出经论题目,考试沙门。馆僧云豁于北御园。西天中天竺沙门来朝。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大中祥符三年,诏京师太平兴国寺,立奉先甘露戒坛,天下诸路皆立戒坛,凡七十二所。京师慈孝寺,别立大乘戒坛,敕品官无故毁辱僧尼、口称秃字者,勒停见任,庶民流千里。诏知制诰李维出经论题目,考试沙门,以为迁补左右街之序。左街相国寺,右街开宝寺。又诏吉州西峰云豁禅师,馆于北御园,入定月馀,求归故山,诏许之。师每入定,或经岁方出。西天沙门众德来朝,进舍利、梵经、菩提印。中天竺沙门觉称法戒来朝,进舍利梵夹、金刚座真容、菩提树叶。召见便殿,慰劳甚厚,馆于译经院。称进赞圣颂,诏惟净译之。称谓学士杨亿曰:入此国,见屠杀猪羊,市肆悬肉,痛不忍观。西竺食肉五辛者,驱出城。故无货者心,不欲久居此,愿至五台,礼文殊,即还本土。晋公丁谓问之,曰:数万里远来,更何所为。称曰:并欲礼宣律师塔耳。及还,诏赐金襕袈裟,奉安金刚座,及赐装钱茶果。
大中祥符四年,幸广化诸寺,瞻无畏塔及摩腾真身。诏修普贤寺,设三万僧斋,岁度僧四人。又诏守坚道者入见,令宫女皆出焚香,赐般尼国沙门紫服。按《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大中祥符四年三月,上幸洛阳龙门山广化寺,瞻无畏三藏塔,制赞刻石,置之塔所。复幸白马寺,瞻摩腾三藏真身。上谓近臣曰:摩腾至今千年,而全身不坏,良可尊敬。宜严谕寺僧,用心守护。因御制以褒之。诏赐黄金三千两,增修峨嵋山普贤寺,设三万僧斋,岁度僧四人。又诏涟水军守坚道者入见,令宫女皆出焚香,每一女至前,上绐之曰:后也。师皆言非。如是数十人,师忽起曰:陛下好养此人,他日必作家主。即章献太后也。师乞归山,诏许之。在山常纸衣闭户不见人,有置食庭前者,人退,自取之。五月,般尼国沙门寂贤来,进梵经菩提印。赐紫服。十一月,益州守臣李士衡进大慈寺沙门仁赞编脩《释氏会要》四十卷。
大中祥符五年,诏沙门茂贞入见。又诏日本国建寺,赐额神光。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大中祥符五年二月,诏嘉州峨眉山沙门茂贞入见,上赐以诗,馆于景德寺。舒王元称梦青衣童持书,以授中使,足蹈黄云,隐隐而没。王以问师。答曰:将有储嗣降孕之庆。未几,仁宗生。日本国遣使称贡,言国东有祥光,见旧传中原天子圣明,则应此瑞。上喜,诏日本建寺,赐额神光,敕词臣为撰寺记。
大中祥符六年,诏试童行经业,方许剃度。赐开宝寺塔号,又赐编修大藏经录,名《大中祥符法宝录》。西天竺沙门来,赐紫服。召僧崇矩入内殿讲经。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大中祥符六年二月,诏天下官吏试童,行经业,方许剃度。五月,开宝寺福胜塔,有金色光见相轮上,又有圣僧绕塔。翌日,得五色舍利。上亲幸,敬观见舍利于塔表,大如月,色同水晶,往来飞动于铃索之上。士庶同瞻于地砖上,获舍利五千馀粒。诏赐号灵感之塔。时京师天清寺兴慈塔,亦有舍利见相轮上。上曰:像教嘉祥,生民之福也。八月,兵部侍郎译经润文官赵安仁,奉诏编脩《大藏经》录成,凡二十一卷,赐名《大中祥符法宝录》,仍赐御制序云:自太平兴国以来,凡译成经律论四百十三卷,秘书监杨亿、光梵大师惟净等编次,又请以两朝御制佛乘文集,编入大藏,下诏褒许,谥泗州僧伽大士普照明觉大师,公私不得指斥其名。九月,西天竺沙门知贤等来进舍利梵经,赐紫服。十一月,西天波罗奈沙门满贤进梵经、无忧树叶、浮石、崇矩。法师至京师,上闻其名,召入内殿,讲四十二章经。盛谈名理,上心大悦,赐紫服、金币、香药。
大中祥符八年,诏以太宗御制《妙觉集》编入大藏。南海注辇国,遣使进《天竺梵经》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大中祥符八年,敕汀州南安岩名均庆院,赐太宗御书百二十轴。诏以太宗御制《妙觉集》五卷,付传法院,编入大藏。南海注辇国,遣使来贡进《天竺梵经》。其使言,四十年以来,海无风涛,意中国有圣人出世。
大中祥符九年,天竺诸国沙门来进舍利梵经,敕修龙门山石龛佛,诏沙门智悟祈雨。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大中祥符九年二月,北天竺优填曩国沙门天觉、南天竺师子国沙门妙德、西天竺迦蹉国沙门等来,各进舍利梵经。各赐紫衣金币。四月,中天竺萨缚罗国沙门童寿来,进梵经,赐紫服。五月,东天竺缚邻捺国沙门普积来,进梵经,赐紫服。西京龙门山石龛佛,岁久废坏,上命沙门栖演给工修饰,凡一万七千三百三十九尊。九月,不雨,诏泗州龟山沙门智悟入京,止开宝寺,祈雨。悟先在泗州祈雨,有感,曾断一臂。至是又曰:若七日得雨,更舍一臂。五日大雨,乃截一臂。上遣使赐药,悟曰:无害。人见所截臂无血,甚异之。泗守与郡人皆梦僧伽谓之曰:悟是五百罗汉中一,来此救世。
天禧元年,诏新译频那夜迦经,不许入藏。赐台州东掖山智者,教文印本四千馀卷。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天禧元年四月,诏曰:金仙垂教,实利含生。贝叶誊文,当资传译。苟师承之或异,必邪正以相参。既失精详,浸成讹谬。而况荤血之祀,甚渎于真乘。厌诅之辞,尤乖于妙理。其新译频《那夜迦经》四卷,不许入藏。自今以后,似此经文,不得翻译。七月,诏赐台州东掖山智者,教文印本四千六百二十卷。住山本,如劝郡人建教藏阁,以奉之。
天禧三年,诏以御注佛经入藏颁行。又诏赐女真国《大藏经》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天禧三年,译经三藏法护等,请以《御注四十二章经》《御注遗教经》入藏颁行。诏可。十一月,东女真国入贡,乞赐《大藏经》。诏给与之。
天禧四年诏,以御制释典法音集,附大藏。赐西天竺沙门紫服,又特赐僧知礼号法智。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天禧四年正月,右街讲经秘演等,请以御制释典法音集,命僧笺注,凡三十卷,乞附大藏。诏可。初是杨亿提举其事,集中有六种震动之语。一僧笺之,将三百字暗碎,不可观。亿削去,自注,云:地体本静,动必有变。人服其简。西天竺沙门普善来进梵经,赐紫服。附马都尉李遵勖奏:四明知礼法师高行遗身,上嘉叹不已,特赐法智之号,仍宣旨住世演教,不许遗身。时译经院證义简长等二十三人,各寄声诗赞美道德。
天禧五年,诏遣内侍请僧法智,领众修法华忏。又诏建资圣禅院,为将士战亡者追福。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佛祖统纪》:天禧五年,诏遣内侍俞源清,往四明延庆,请法智法师,领众脩法华忏,为国祈福。师为述脩忏要旨上之。诏于并州建资圣禅院,为将士战亡者追福。门下侍郎平章事丁谓,兼译经润文,使翰林学士晁迥、李维兼润文官。是岁,天下僧数三十九万七千六百十五人,尼六万一千二百四十人。
乾兴元年,仁宗即位,章懿太后遣使,请僧遵式为国行忏。赐龟兹国僧紫服。
《宋史·仁宗本纪》:乾兴元年二月戊午,即位。
《佛祖统纪》:乾兴元年,章懿太后遣使诣钱唐天竺,请遵式法师,为国行忏。师著金光明护国道场仪上之,因奏天台教卷,乞入大藏。龟兹国僧华严来,进佛骨舍利梵经,赐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