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韶州府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三百十六卷目录

 韶州府部汇考二
  韶州府城池考
  韶州府关梁考
  韶州府公署考
  韶州府学校考

职方典第一千三百十六卷

韶州府部汇考二

韶州府城池考

        《府志》本府〈曲江县附郭〉
韶州府城池 周围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基广二丈,中广一丈五尺,上广一丈。吴末,始筑于浈水东莲花岭下。唐刺史邓文进移于武水西南。梁乾化初,录事李光册移州治于武水东、浈水西。五代伪汉白龙二年,刺史梁裴始筑州城。宋皇祐、绍熙间,屡加增修。宝元二年,郡守常九思修望京楼门。见余襄公记。明洪武二年,知府徐真重修敌楼二十九座。复建五门,曰湘江,曰乾门,曰东门,曰南门,曰西门。永乐初,楼坏城圮。十五年,千户赵铭、赵贵先后砌筑。天顺七年,重作五门城楼。成化四年,修盖串楼一千一百五十三间,敌楼二十六座。弘治十四年,知府曾涣清出军民,私占南壕一段,北壕二截,各城门外近城脚壕岸,官楼、店房、瓦草房及赁空地。自盖房屋,通共三百四十六间,园地八十三丈五尺。每年各赁纳官租银,以备修城之用。嘉靖四年,知府唐升修筑倾圮城垣二十馀处。二十年,知府符锡修串楼三百五十间及五门大楼。东曰闻韶,西曰镇越,新开门曰望京,湘江门曰迎恩,南门曰阜民。万历丙辰,洪水决西城而入,随即补葺。天启四年,知府吴兆元另开新东门。崇祯九年,以堪舆言,稍徙上数十武,俾巽水,隐通泮池,池东南六百零一丈,西临武水,无壕,北二百一十六丈,东北四百零四丈。
外州县
乐昌县城池 周围三百六十丈,基厚一丈三尺。高倍之垛墙高四尺。明洪武二年,知县索彦胜始筑土城。开四门。成化二年,知县潘昱重加版筑,浚壕。弘冶元年,通判伍惠、知县吴景温、叶蓁、宋瑚,相继甃砖,拓五十丈,串楼二百六十八间。弘治庚申,知县袁宾重修城门四座。东曰东川,西曰西泷,南曰武水,北曰桂山。正德七年,知县林琦筑东南北子城。嘉靖二年,知县龙章修串楼。十六年,知县张坚修四城门。万历八年,知县张祖炳重建四门城楼。崇祯十四年,知县罗铭鼎重加修筑较前高六尺,厚二尺。增以雉堞。颇壮金汤。西郭子城,嘉靖四十一年,知县王三聘准士民呈筑子城于西门外,以卫内城。后因泷水冲崩城垣堤岸。皇清顺治十六年,绅衿白世师等,具呈知县卢玑,准示子城居民纠金修整。其一切地方夫役,照旧例蠲免。池西北长一百五十丈,深五尺,阔倍之。南临武水,东临禄溪。
仁化县城池 周围二百八十丈,基广一丈,中八尺,上七尺,高一丈。后增高数尺。仁化旧城,唐垂拱所筑。今在县北十里走马坪。宋开宝间,县省入乐昌而城废。咸平三年,复置县于今所,而未有城。至明成化四年,通判蔡周始筑土城。十一年,知县李淮清砌四门以石。十六年,知府王宾、知县翁同修砌以砖石,创门楼四座,串楼二百八十六间。知府王宾记。二十三年,知县丘璥砌砖南壕城脚,八十馀丈。正德十年,李萼修北门外子城。嘉靖二十五年,知县严时中重修串楼。万历二十一年,知县司马炜重建四门城楼、串楼。崇祯十四年,知县杨宪卿增筑数尺。池东南北二百一十五丈,西北七十丈,阔一丈,东临河,无壕。
乳源县城池 周围一百八十三丈有奇,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五尺。宋乾道三年,置县于虞塘,摄事司理,刘天锡始筑土城。至淳熙丁未,为贼毁。知县曾造重修。德祐乙亥,又为贼毁。至元至正三年,山寨据叛。十二年,郴寇攻陷。义士邓可贤率民置砦固守。明洪武元年,知县张安仁迁于今治。在洲头津筑土城守之。天顺六年,通判杜宥、知县李鉴,始易以石,并浚外壕。成化十七年,知县孔俊创串楼一百七十六间。建东南二门,东曰拱阳,南曰迎薰。正德十二年,乐昌猺贼围攻。随被乐昌总甲龚福和等伏兵杀败解围。
嘉靖十二年,知县何澄重修城墙并浚外壕。四十三年,大罗山贼游劫乡村。时重臣督兵征剿。知县李继芳犒师,城池赖以保全。万历间,知县侯应爵、林文丰、吴邦俊,相继重修。崇祯十三年,知县蒋明凤增高五尺。皇清康熙二年,东方城房倾卸七十五间,知县裘秉钫修复,并重建东、南二门城楼池周城,深一丈五尺,阔二丈。
翁源县城池 周围四百六十七丈,高二丈二尺。元末,山寨谭清据今县治,筑土城。明初因之。天顺六年;通判杜宥、知县程振,砌以砖石。于城外浚壕。成化三年,知县陶鼎于东、西、南三城门上建楼三座。十年,知县吴政建敌楼二十一座,串楼四百二十三间。十三年,知县宋经改修敌楼为望楼。典史明彝于城壕外筑子城。今废。十六年,知县顾节,正德十一年,知县黄铭、主簿顾兰,嘉靖十一年,知县傅云,俱重修。二十五年,知县侯仁,三十二年,知县金曰,于东、南、西三城门外砌月城。万历四十年,知县万应奎重修。崇祯十一年,知县朱景运重建南城楼一座。修东西城楼二座。增高三门、月城二尺。并全修串楼四百五十三间,敌楼一十四座。皇清顺治十年,知县李宁和建拱北、制胜二楼。康熙四年,知县翟延祺重修。池周于城,阔二丈,深半之。
三华镇城池 周围二里,高一丈四尺。池周于城,阔一丈五尺,深半之。明嘉靖末年,贼首官祖政倡乱,平之。至隆庆间,馀党张廷光等复炽。壬申,南赣军门李崇提兵讨之,凯旋。题请建镇以善后。原立官兵三百员名,添设县丞,专管后奉。裁以主簿带管,兵数陆续裁减。皇清设有韶镇,兵五十名。本县兵二十名防守。
英德县城池 周围一里有奇。长三百四十八丈,高一丈三尺。按《旧志》:创始于宋,废于元。至明初,仅存八十馀丈。天顺五年,知县杜宥重修。七年,复筑外城。成化二年,城楼火。次年,守备指挥汪宁、知县傅宁,重创西南门楼并串楼一百六十馀间,角楼五座,鼓楼一座。砌垛口,浚城壕。后知县丘策筑栏马墙。弘治间,通判熊鉴、周城开马道六尺。正德元年,知县林克洪用石砌二城门。学士黄谏记。嘉靖二十五年,东城串楼火,知县陈维贤修复。嘉靖三十三年,知县湛廷诏起垛楼四处,以便巡警。崇祯十一年,知县吴永澄两修,加高厚。有记。皇清顺治十八年,知县杨柱臣捐修西、南二城门,敌楼二座。池西北约百馀丈,东南临江,无壕堤。

韶州府关梁考

        《府志》本府〈曲江县附郭〉
遇仙桥 在西门外。上通泷水,接楚之宜章。宋天圣间,殿中丞陈宗宪建。庆元五年,提刑陈删定重创,桥曰庆元。嘉泰四年,提刑陈靴更名嘉泰。元末,桥废。明成化间、知府詹雨,弘治间、知府钱镛,嘉靖间、知府陈云松,俱重建。嘉靖十八年,知府符锡更造方舟六十二,翼以扶栏,表以绰楔。东曰平政,西曰济川又建燕誉楼于津口。嘉靖二十六年,知府陈大纶梦游芙蓉山,次日登山,果见一人修炼询之,云汉康容。随隐身不见。后重建。桥成,请名大纶即题云遇仙。有诗。是岁始税商舶,其额每年三千一百四十两。后因时盈诎增减不常。旧属府厅,就近接管。皇清仍之,至康熙九年,内奉部差专理,而榷政始有分司矣。桥每为水冲。顺治中,巡道林嗣环重建。有记。未几复坏。
小明桥 在城南浈水东。明正德十一年重建。青石桥 在河西待渡亭西。
永安桥 在玉田都明嘉靖二年建。
嘉定桥 在河西。明天顺五年建。
铁垆步桥 在城北七十里。
大石桥 在城北三里。路径险仄。康熙十二年,知府马元捐俸,辟路重修。有记。
绵普石桥 一名泰定桥。在城北三里。
林桥 在城西。明成化四年重修。
罗塘桥   荡板桥   崄头桥 俱在
龙塘都。
白茫桥   长乐桥 在亲贤都。离城十里。康熙十二年,知府马元捐俸重修。有记。
乌石桥 在平圃东三里。
普度桥 在石角铺。吴尔升有记。
小石桥 在林溪。
社口桥 在苏渡。
马栏桥 在望韶铺。
青石桥 在总铺。
鹿颈桥 在南门。旧有大通桥,在南门外及东河浮桥、西河浮桥。今俱废。
东皋渡 在东河边。
南野渡 在南河。
沙角渡 在河西尾。
磨刀渡 在低溪铺。
建风渡 在周田村。
苏渡 在八村上。
靖村渡 在靖村。以上俱系官渡。
石门渡   白茫渡 俱在亲贤都。
桂头渡   白沙渡 俱在墨石都。
马渡    寺前渡 俱在太平都。
总铺前渡 在韶社都。
黄金铺渡  乱石滩渡 俱在泷夏都。平圃渡 在巡司前。
新兴寺渡  白星庙渡 俱在绵普都。黎头渡   沙园渡 俱在布恩都。
下坑渡 在龙塘都。
乌石渡   旧濛里渡  鲜溪渡 俱在仁务都。以上俱民渡。
乐昌县
东川桥 在东门外。明弘治间,举人邓球建。隆庆间,张邦典等重建。
李家桥 在城南官井。知县李增建。
双桥 一曰迎恩桥,一曰禄溪桥,俱系东南半里,宋进士邓纯建。明天顺间,纯裔孙茂重建。惠政桥 在南湾学宫之左,知县李增建。塔头桥 在县南四里。明万历三年,主簿王一凤建。
黄子坑桥 在县治南五里。明弘治戊申,知县叶蓁建。
天寿桥 在县治南五里,即今恩郎桥。明弘治间邓球建。
富村桥 在新陂。明成化间,邓忠等建。正德间,洪水冲坏,邓守重建。
沧湖岩桥 在县治东七里。邓球建。
苍径桥 在县东八里。邓球建。
仁里桥 在解头。邓承第建。
九峰上桥 在九峰,距县五十里。洪水冲坏已久,康熙四年,知县李成栋重修。
县前官渡 在南门外。一为男舟,一为女舟,混济有罚。
官渡 在县南二十里曲合都。安口官渡 在县南三十里安口都。
九峰官渡 在九峰普落村。水险多溺。今有桥梁。
灵江官渡 在县东三十里土头都。
张宅义渡 在龟峰下。邑人张日星置。
仁化县
会浈桥 在县西。明正德十年修。
下园桥 在县西平山都。明成化间修。
七星桥 在县北七十里城口西河。
百里桥 在县西平山都。明正德间,乡民谭全用等建。
皈桥 在县西十里。明成化间,谭彦淳建。皇清康熙四年,士民重修。
乌石桥 在平山都。明成化间,乡民李繁、谭世甫等修。
上门桥 在县北康溪都。
下寨桥 按《县志》:在县东康溪都。蒙渠建。
石母桥
文星桥 在县南,明崇祯间修。
狮子潭桥 按《县志》:在县北康溪都。蒙士颜建。塘径桥 按《县志》:在县南永兴都。陈文德建。西溪桥 按《县志》:在县西北。蒙慈建。
斗水桥 按《县志》:在县北。刘宗同、邹正灏等建。泷头水桥 按《县志》:在县东北。刘宗同、邹正灏建。今废。
弘济桥 按《县志》:黄绮建。
赤口桥 按《县志》:在县西北县街都。蒙德聪建。水东渡 在县治东。
水南渡 在县治南。
镇东渡 在县东门。士民捐助置田,给渡夫。新村渡 在县西十五里。
乳源县
风门关 在县西南十五里。
小梅关 在县西北二十里。旧传开元西京通路。
迎恩桥 在县东门外。刘永暹建。
兴贤桥 耆老邝明迪建。
登云桥 在登云坊。民邓宗解建。
李公桥 在墟尾联斗门。
斗门桥 在县东三里。明万历二十年,生员黄甲等修。
接龙桥 在腊岭上。黄瑄建。
乾坑桥明 万历二十九年,生员黄镇建。燕口桥 在风度岭下。民邝湖建。
平田桥 在县东十里。刘福建。
打鼓坠桥 在县东十里。刘宗虞建。
铁冈桥 在县南十里。陈顺建。
岭下桥   清江桥 俱刘浚重建。
竹子桥 在犀水乡。刘泮建。
流芳桥 在田舍房。刘宗肇建。
西田桥 在西田。陈贵建。
大富桥 在县西南二里。李立仁、曾一夔建。通济桥 在县西一百里。饶仁建。
榔木桥 在县西五十里。
梯下桥 在县西北六十里。
永济桥 在县冶南洲街。丘张等建。
明月桥 在县西双峰寺前。詹世用建。
广济桥 在县西武丰梯上。林君宠等建。知县吴邦俊助工以谷。勒石为记。
县前渡 在迎熏门外。
渣溪渡 在县西三十里。
石高渡 在县西一百里。自饶仁首义构通济桥,渡夫改为桥夫。每岁工食给之。
武阳渡 在县西北二百二十里。
七姑渡 在县西北二百里。乡民余积达捐田亩,岁给渡夫。
侯公渡 在县东南二十里。知县侯应爵设。金公渡 在县东二里。知县金明汉所设。明万历三十年,知县吴邦俊处入官田,张经、马上、龙钟、东震等项谷,岁给渡夫。义民黄如谷复捐田二亩。
裘公渡 在县南十五里滩头。康熙二年,知县裘秉钫捐赀增置田,租三石六斗,给渡夫。通咽路 在县东二十里。明弘治间,义民利福捐赀募工,在岭凿石成路。福男利保更广之。阔六尺,长十馀丈。万历三十年,知县吴邦俊更于岭上开大路,脱去崎岖冠盖,车舆为便。自墟尾至通咽路,义民黄鸾砌以石为道。计一千二百四十馀丈。天启四年,知县黄甲鸾、孙永福重修。西京路 在县西。由大富桥,上腊岭。谓之西京路。由腊岭过风关,下至燕口。相传唐武德间开,岁久榛芜。明嘉靖十二年,义民刘浚等以石砌坦。万历三十三年,知县吴邦俊斩榛锄石。自腊岭至宜章,计二百馀里。
西北山口 乳水所出,两岸峭壁,中有樵路,蜿蜒如线,危石断涧,险阻崎岖。知县马骝捐俸鸠工,浚凿疏通,往来无陟岭之苦焉。
梯云岭路 岭高百仞,盘曲崄峻。康熙九年,知县裘秉钫捐资开凿,遂成坦途。
翁源县
锁青桥 在东街。桥上竖坊,前扁曰锁青桥。后扁曰迎阳街。康熙四年,知县翟延祺重修。燕泉桥 在西街。
迎恩桥 在西门外。
薰风桥 在南门外。
接龙桥 在西门外半里。知县李景运修。雪溪桥 在西门外三里。知县姜子贞建。善济桥 在耽石寺。
梅关桥 在梅村。居民张祐修。
大功桥 在羊径。居民张储建。
安龙桥 在茶潭铺。
周翁桥   东冈桥   通济桥 俱在岩前铺。
猿藤径桥  永安桥 俱在九龙铺。
太平桥   通镇桥 俱在利陂铺。
四福桥 三盛桥
蒋风桥 在周陂铺。
寡婆桥   兴隆桥   接镇桥 俱在龙仙铺。
青云桥 在将军径。居民张美建。
横石渡 在县西五里。
揽陂渡 在县东五十里。
江镇渡 在县西北三十里。
九龙渡 在县东三十里。
突水渡 在县东四十里。
龙仙渡 在县东一百里。
三合渡 在县东八十里。
英德县
何公桥 在城西寿英坊下。宋郡守何智茂建,苏轼铭,明洪武间废。永乐间,知县洪友信修,改名通远。嘉靖间废。知县何世纶重建。复呼为何公桥,胡澧记。
万福接龙桥 在县西二里。按《县志》:久废。明万历十七年,生员李萼等募修。
帛钟岭桥 在德冈都。按《县志》:明万历十五年,耆民曾昌、郑青云等募建。
平山镇桥 在县南一里。按《县志》:明万历十七年,监生郑子龙、耆民罗廷胡等募建。
登云桥 在县南一里。按《县志》:明嘉靖三年,乡民叠以乱石。十九年,监生朱应徵修。
滑石桥 按《县志》:在县西八里。明正统八年建。安陆桥 在县西北二十里石角水。
德恩桥 在龙胫上马头。按《县志》:邑耆何深造。官洲桥 按《县志》:在龙胫上马头。明嘉靖九年,耆民周方瓒建。
塔桥 按《县志》:在塔桥铺通官路。
官桥 按《县志》:在清溪上。
龙门桥 邑人周子通建砌。
浈峡桥 十七座。知府符锡新开峡路,叠石为之。后为暴水,多致倾圮。陆行负担维艰,舟行亦牵挽不易。皇清康熙元年,镇守官捐赀砌筑。下至清远,上至浈阳。为桥五十三座。数百里内皆成坦途。王应华、张启泰记。
永济桥 在下隅乡通衢。按《县志》:为一方耕作樵牧出入之所。
怀津渡 在县治康济门外。按《县志》:通东、南二岸竹径、德冈、大陂、象冈、等都。翁源地方徭编官渡一役。明嘉靖三十五年,知县谌廷诏磔石砌埠。
官州渡 在城东二里。按《县志》:通蒲岭翁源。大培渡 在城东二十里。按《县志》:清溪官路。大琅渡 在浈阳都。
汶罗渡   石龙渡 俱在清泉下都。洸口渡   清溪渡   浛光渡 俱在巡检司前。
观音渡 在观音坑。
潭岚渡 在清泉都。
石炭渡 在崇仁都。
麦源渡   塔冈渡 俱在怀义都。

韶州府公署考

     《府志》本府
韶州府治 古府治在浈水东莲花岭下。唐初,刺史邓文进移于武水西。梁乾化间,大水淹没。录事李光册始迁中洲,今府治是也。宋时,修建极盛。详见余襄公记,元至元丙子,火至,大重修。明洪武丙午,知府钱旭重建。宣德二年,以府治改建淮王府,迁府治于通济仓。十年,王迁江西饶州。正统十年,知府湛礼修复旧治正堂五间,后增两廒,共七间。因旧王府而补饰之,后堂即凝清堂。四川杨文熹公有记。六房在府堂侧,东西各十一间。嘉靖庚子,东房灾于火。次年,知府符锡重造戒石亭,在堂之前。皇清康熙十年,知府马元改为戒石坊。仪门五间,即今谯楼。叠石为台。成化十四年创立。大门五间,在仪门前。丰积库三间,在凝清堂左。仪仗库在仪门西。康熙十一年,知府马元修架阁楼,在照磨所后。土地祠在仪门外东。
经历所 在正堂东。
照磨所 在正堂西。今裁。
司狱司 在仪门外西。
清军馆 在仪门东。明嘉靖辛丑间,知府符锡重修。
管粮馆 在仪门西。
理刑馆 在清军馆前。明知府符锡重修。同知衙 在正衙左。今裁。
通判衙 二:一在正衙右,一在同知衙左。
推官衙 在通判衙西。明嘉靖辛丑重修。今裁,经历衙 在经历司东。
照磨衙 在经历衙东。久裁。
司狱衙 在本司内。吏舍二十馀间,在县衙内南。申明、旌善亭,在大门外左右。倾废已久。知府马元重建。
阴阳学 在府治东。
医学 在阴阳学右。
僧纲司 在大鉴寺。
道纪司 在元妙观。
察院 在西门通衢。即宋之提刑,元之分司也。创建无考。明嘉靖十七年,巡抚陈大用、知府郑骝重建。今废。
布政分司 在府城隍庙左。久废。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府马元捐俸,改建东岳庙。
按察分司 在布政分司右。明嘉靖十九年,知府符锡重建。久废。今改建准提庵。
岭南道 在通济仓前。今改为北察院。
兵备道 旧在东门内。明嘉靖十九年,知府符锡迁于按察司右。其地乃旧社学也。今改为关帝庙。
南韶道 在西门通衢。今厂税分司居住。府馆 在西门澄清坊。旧在华光院。明嘉靖三年,知府周叙建。今为南韶道。
芙蓉公署 旧在南门外。今废。
通济仓 在府治西南。宋元仓旧址。
曲江县治 梁乾化间,创于通阓门外。宋绍兴二年,迁府城南门学爱坊。丙子,兵火。元至元二十一年,复创于通阓门外。延祐元年,又迁谯楼东。明洪武五年,知县吉昌迁于府治西南育民亭。宣德三年,以县为长史司,县移于忠佑侯行祠。正统十年,王迁国,县仍复旧治。岁久倾圮。正德十六年,知县李源重创正堂五间。万历二十八年,知县庞履教重建。后堂三间,幕厅三间,在正堂左。戒石亭六房,东西共十间。年久倾圮。皇清康熙元年,知县凌作圣重建。
县丞衙 在知县衙左。明崇祯十一年,县丞王朝班重建。
主簿衙 在知县衙右。今裁。
典史衙 即主簿衙吏舍,在仪门内,申明旌善亭,俱在大门外。久圮。康熙元年,知县凌作圣重建。
平圃巡检司 在城北九十里。明洪武十六年开设。
巡检司 在城南八十里。明洪武十七年开设。
河泊所 在河西下厢。洪武十六年开设。嘉靖元年,知府周叙重修。后奉裁。
宋惠民药局 在府治东。
宋永通监 在武水西古城中。有余襄公记。元平准行用库 在风度楼东西。旧旌善、申明亭,是其地也。
元蒙古学 在余襄公祠东。
预备仓 在延祥寺后。明嘉靖十八年,知县胡德纯重修,官厅一间,廒十间。天启六年,总督何行文于内分一廒,为督院新仓。崇祯九年,总督熊行文设置义田,分一廒收贮各租榖。
察院义仓二所 一在风度楼,一在武镇街。今俱废。土地祠在仪门左,监在仪门内右。崇祯八年,知县潘复敏造轻监一间,重监三间,提牢房一间,守宿更夫一间,共六间。
养济院 原在城南隅。明洪武五年,迁于相江书院。正德五年,知府华昶迁于新馆驿之后。岁久倾颓。崇祯十年,知县潘复敏重建。皇清康熙十年,知府马元重建。
漏泽园 按《县志》:旧在帽峰山北。
外县
乐昌县治 按《县志》:梁天监七年,建在郭东都。隋迁于赵佗所筑古城。元至正十二年,为郴寇所焚。明己巳年,知县索彦胜迁于城南都,即今所也。正德十四年,知县李增重建。皇清顺治八年,山寇焚毁。十三年,知县卢玑又鼎建焉。正堂三间,扁曰忠爱。川堂三间,扁曰敬简,后为后堂,最后为楼,楼后为园。知县衙在后堂北。幕厅一间,在后堂左。戒石亭今废,六房,东西各四间。耳库房在正堂左。土地祠一间,在仪门左。仪门三间。大门三间。肃宾馆在仪门右。今废。吏舍在监后。
县丞衙 今废。
主簿衙 在正衙西。今废。
典史衙 在吏舍前。
阴阳学 在县治东。今废。
医学 在县治西。今废。
僧会司 原在明福观。
布政分司 在县治东。明洪武间,知县索彦胜以逼近东城,湫隘不称,改建于城隍庙右。前堂扁曰岭海风霜,大门扁曰风纪行台。
按察分司 在县治西。久废。
府馆 在南门外,临河,明嘉靖元年,知县龙章建,今废。
高胜巡检司 在县东三十里,明裁。
九峰巡检司 在县北八十里。邑人白思谦题复,巡检潘志重建。
黄圃巡检司 在县西北一百六十里。顺治十四年裁。
罗家渡巡检司 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明洪武二十八年,监生白思谦奏立,巡检李仕德建。河泊所 按《县志》:明洪武十五年开办,总旗张宗开设。景泰七年,邑人给事白莹奏革。
预备仓 二所:一在县治东,今废。一在县治西,廒房六间。
存留仓 在县西,廒房三间。
义仓 五所:一在县城内,一在安口都,一在罗家渡,一在土地都,一在辛田都。明万历九年,知县张祖炳奉文建立。
养济院 在旧学西。今废。
仁化县治 唐垂拱间建。宋开宝中废。咸平间,复迁于光宅乡,今县治是也。元末,燬于寇。明洪武三年,知县何初重建。永乐四年知县宋忠、天顺五年知县罗俊,相继修葺。成化十八年,知县张同重建。二十三年,知县丘璥重修。万历间,知县胡京球重修。正堂三间。后堂三间。知县衙在后堂北。幕厅一间,今废。戒石亭在堂前。六房,东西八间。耳房库在正堂后。仪门三间。大门三间。嘉靖九年,知县陈豫章建。
主簿衙 在仪门外。今改为迎宾馆。扁曰亲贤堂。
典史衙 在正堂东。吏舍在仪门内左。
阴阳学 在岭南道西。今废。
医学 在阴阳学西。明永乐十五年开设。今废。岭南分司 在县治东。明万历二十一年,知县司马炜重建。叶梦熊有记。
府馆 在县治前。今废。
扶溪巡检司 在紫岭下。去县五十里,接江西界。明洪武七年开设。
恩村巡检司 在城口。今裁。
存留仓 在县东。
预备仓 在存留仓西。廒房三间。
义仓 五间,在县治东。明万历十八年,知县谢一豸建。
养济院 在县西城外。
漏泽园 在县北二里。
乳源县治 宋乾道三年,建于虞塘。德祐中,兵燬。元初重建。至正十四年,复毁于郴寇。明洪武间,知县张安仁迁建于洲头津,即今县治。正统八年知县胡弼,景泰五年知县李鉴、典史高琰,相继修葺。成化八年,知县孔俊重建。嘉靖十九年,知县丁文隆因地污,下增培三尺。有记,万历元年知县侯应爵十八年知县林丰文,三十年知县吴邦俊,重修正堂三间。皇清康熙元年,知县裘秉钫重建后堂三间。知县丁文隆新建、知县裘秉钫重修县衙,在正堂东北。幕厅一间,在正堂左。耳房库在正堂右。戒石亭六房,东西各四间。仪仗库一间仪门三间大门,俱知县裘秉钫重修。吏舍在仪门内左。
主簿衙 在仪门东。
典史衙 在正堂西。
申明旌善亭 在县前。知县丁文隆改建。阴阳学 今废。
医学 今废。
僧会司 在云门双峰。不常所主。
道会司 在元妙观。
岭南分司 在县治西。明成化十八年,知县孔俊建。嘉靖间,知县陈营修,主簿罗策继修。万历三十年,知县吴邦俊修。皇清康熙二年,知县裘秉钫改建于县治西旧学基址。
武阳巡检司 在县西二百七十里。明嘉靖八年,知县胡性、巡检宋大錂建
巾子场。
预备仓 在县东。
存留仓 在县治东。
义仓 二所:一在城东,一在打鼓坠。知县林文丰建。
养济院 在县东半里旧教场地。
漏泽园 在斗门山大路之北。又名千人井。今废。
翁源县治 唐以前无考。唐时在安阳里罗江。宋淳化中,迁下窖。景祐初,迁濛,继迁岑水,又迁细草冈。元大德间,并入曲江,于县治设巡检司。明洪武初,复建于长安乡,知县田裕创建廨宇。正统元年,知县朱昱重修。成化十一年,知县吴政重建。弘治十年,知县顾节修。嘉靖十二年,知县傅云修正堂三间。后堂三间,衙在后堂北,幕厅二间,戒石亭。正德年废。崇祯十二年,知县朱景运重立六房,东西共八间。耳房库在正堂左,仪门三间。
主簿衙 在幕厅左。
典史衙 在仪门右。吏舍在典史衙后。
申明、旌善亭 在谯楼左右。崇祯十年,知县朱景运重建。
阴阳学 在岭南道左。今改为预备仓。
医学 在阴阳学后。今改为预备仓。
僧会司 在翁山寺。今废。
督抚行台 在三华镇。久废。
岭南分司 旧在县治东。明洪武元年,知县田裕徙创儒学之左。成化年,知县吴政重修。府馆 在岭南道左。知县顾节建。明嘉靖十五年,知府郑骝以其空地,改建新预备仓。
桂山丫巡检司 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旧址倒塌,开垦为田。明嘉靖八年,知府彭大治迁于南浦。十七年,巡检杨材新葺。崇祯八年,土豪拆毁,申详究罪。十一年,巡检沈复初重建。
新预备仓 旧仓在南门。嘉靖十五年,知府郑骝、知县曾极,因其窄隘,议以阴阳医学并府馆馀地,改建仓廒二十八间。吏部尚书湛若水有记。
养济院 在西门外。
英德县治 即浈阳故地。元末兵燹。明洪武二年,革州为县。县丞曹观创建。三十二年,知县熊友信重建。成化三年知县傅宁,二十二年、知县丘策,各重修。正德四年,知县严淳重建。是时,县无大门。仓狱在外嘉靖三十一年,遂有劫库越狱之事。知县谌廷诏始以岭南道废地,易民房,建门,正堂三间。扁曰鉴空衡平。后堂一间,扁曰岂弟堂,曰视民如伤。县衙在后堂北。幕厅一间,在正堂左。戒石亭六房,东西八间。仪门三间。耳房库一间,在正堂右。仪仗库一间,在后堂右。主簿衙在幕厅东。典史衙在幕厅后。吏舍在六房之下。
阴阳学   医学 今俱废。
僧会司 在县西明化寺傍。明洪武十九年设。察院 在县西北大庆山。古英州学地。今废。旧布政分司 原在旧浈阳驿右。明嘉靖五年,以司驿地共,改迁儒学。复以按察分司右教官旧衙,建布政司。其隘陋尤甚。嘉靖二十年,知府符锡移建二分司于大庆山察院左右旧分司合为府馆。崇祯四年,府馆复废为关帝庙。旧按察分司 在县西门城内,临街。
南韶道 在分司左,今未修。
观风别署 在南门外。
象冈巡检司 去县东一百里。
洸口巡检司 去县南五十里。
清溪巡检司 去县北一百里。明洪武二年开设。成化二十年,巡检彭骥重修。
浛光巡检司 即名浛洭。古浛光县地。在县西一百里。明正德九年,本府同知韩铣筑城。恩浃仓 在县东。明洪武十六年创。仓廒二十间,官厅一间,其总门旧扁曰存恩敕法。
预备仓 在县城外龙颈街。明正德五年创。廒房十八间,官厅一间,前门三间,嘉靖十四年,知县何世纶重修。
清溪预备仓 浛光预备仓 象冈预备仓三处俱明成化二十二年,通判伍薰建。今废。养济院 在明化寺前。知县易文元建。被洪水冲颓。万历十六年,南韶道批行建复,议于无祀坛右官地起造。十七年,知县苏大用创建。漏泽园 在县北二里大庆山。明嘉靖二十五年,知县陈维贤奉文建。

韶州府学校考

        《府志》本府
韶州府学 在府治大街东。宋至和二年,知府胡牧建。熙宁七年,知府王知才重修。绍兴十年,连州通判廖蘧修。曲江县尉卓庆记。嘉定五年,知府张思忠重修。仓使袁燮记。明洪武二十年知府王世安,永乐二十三年、知府王琰,重修。翰林侍读周述记。成化三年,知府陈爵广学前民地。五年,都御史韩栋发银五百两知府苏靴增修。弘治庚申,知府曾焕再修。编修刘存业记。嘉靖元年,知府周叙以南华寺僧修佛殿入官羡馀银四百两,重修。万历三十八年,火灾。南韶道张德明捐俸重建。皇清康熙九年,知府刘世豸重修两庑,各十一间,戟门三间。知府周叙重建泮池,绍定五年开。康熙十年,知府马元浚深数尺。棂星门知府詹雨重建,易木以石。弘治间,同知韩铣以学门逼近民居,贸地广之。都御史李嗣记。龙门亭在右,有育真才坊。云路亭在左,有崇正学坊。今圮。敬一亭在明伦堂西今废。
学田 此田久废。乐昌知县胡元绩,教授陈羲和有记。明嘉靖六年,知府唐升续置养赡。学田具载明经馆,并无税亩租数可稽。皇清康熙十二年,知府马元行县清查,据报原系曲江县民彭益乏嗣将。粮米二石三斗六升五合,载税八十七亩三分四釐九毫。土名白家岭高山等处。佃民邓梓隆等承耕。每年折乾租银一十三两四钱。完纳府库,除发曲江纳粮外,尚存银八两零。充饷。
曲江县学 宋绍兴初,建于大鉴寺左。元延祐间,廉访佥事张均重修。寻燬。政和元年,重建。明天顺七年,参议王英重修。黄谏记。弘治十三年,郡守蒋钦迁于府治。举人唐凤记。隆庆己巳,复迁于帽峰麓。万历庚辰,迁归城内。知府周嘉谟记。皇清顺治十六年,知县凌作圣重建。
射圃 明崇祯八年,知县潘复敏重建。在敬一亭前。
甘泉精舍 旧在濂溪书院之右。明嘉靖十九年,巡按御史洪垣、知府符锡,为吏部尚书湛若水建。久废。皇清康熙十年,知府马元移于四贤祠。合祀。
濂溪书院 旧在府学东。宋淳祐乙巳,提刑杨大异改建于笔峰之麓。自为之记。宝祐二年,提刑吴燧请于朝,赐额湘江书院。咸淳中,提刑雷宜中置田以增廪饩。丙子,兵燬。总管张杰、经历王方贵复创修。元至元二年,盗起,又燬。明初,知府徐炳文重建。永乐间参政赵次进、知府沈源,天顺间佥事戈立,成化间同知方新,重建。七年知府苏靴,正德间知府华昶、嘉靖初知府郑骝、十九年知府符锡,相继修建。隆庆己巳,知府李渭以书院改为曲江县庠。重建书院于县庠左。明末俱废。皇清康熙十年,知府马元捐俸,新建书院仍于笔峰之下。正祠一座三间,后写心亭,莲池一口。大门额曰四贤祠。盖祠原为宋先儒周敦颐而立,今并明先儒陈献章、王守仁、湛若水,祀之。自撰为记。
翠峰书院 在府城西北五里许皇冈舜峰寺东。明嘉靖十九年,合郡士民为知府符锡建。韶士少习礼经。公自判及守,每于寺中集业礼诸生讲义,自昼至晦,毋倦。士民咸德之。今废。明经馆 旧在千户所东,即乐平王府。王未之国而宫宇倾颓。以后截地改为仓廒十间。随又建为明经馆。前后为屋,为堂,为书房,共二十馀间。又置田一顷六十亩,坐落鹅鼻地方。佃民刘士科等承耕。岁收租银七十五两,内除纳粮差银一十三两,尚存银六十二两,以为延师生及供给之费。
东隅社学 在罗城街。皇冈庙改建。
西隅社学 在善政下街。万一堂改建。
南隅社学 在皇华上街。天寿寺改建。今为分司。
北隅社学 在武镇上街。圆通院改建。
学田 明天启六年,学道张天麟发银一百两,置田三十五亩零四釐,坐落土名东铺没溪中心岭。佃民刘才等承耕。岁纳租银七两零二分,内除纳粮差二两零二分,尚存银五两。皇清俱解学道,转解充饷。
义田 明崇祯九年,制院熊文灿行文以惠,曲江之无告者,知县潘复敏即劝士民相助,共银
二百五十两,自捐银五十两,共银三百两,置邓日忠龚一红田,共八十亩零。又邓韶彦、黄道昌、黄文华及丘氏,各捐助田共九十六亩三分零。每年共该租一百九十八石零。内除折租银六两一钱一分八釐,抵纳钱糟外,尚存租谷一百六十三石一斗一升。每年运赴上仓备赈。今田不知何归。皇清康熙十二年,知府马元行县清查。据列册报,崇祯丁丑年,知县潘复敏捐银五十两,士民捐银一百五十两,共银二百两,置买龚一红田一十亩零三分,坐落土名樟树底等处,在太平都八甲龚守圭等户内。被寇杀绝,田地荒芜。顺治九年,按院杨题豁无徵,又黄道昌、黄文华,各捐塘田,共租九石八斗。荒芜无徵外,尚存邓韶彦及丘氏各捐,共田八十六亩零四釐七毫,载租五十三石五斗,共折银一十两零七钱。每年完纳在县。给济贫生及贫民用。
外州县
乐昌县学 旧在西门外。临河宋淳熙十五年,知县曾造迁建于东城外拱秀坊。元末,兵燬。明洪武三年,县丞李凤重建。永乐十四年、知县史彬,正统七年、知县曹德懋、典史郑麟,相继修。正德十三年,兵宪,王公大用。知县李增迁入北门城内。嘉靖间,知府陈大纶、同知胡瑞,迁复城外东北。万历庚辰年,知县张祖炳与乡绅邓周、生员骆价等协议,呈迁南湾,会本府推官郭宗磐公务至昌,郭善堪舆,亦欣然称吉,于是申允。当道动支官帑,仍捐俸以倡士民义助。落成。是区也,武水前,纡神峰后耸龟峰踞其左,塔冈拱其右,扶舆清淑此其独钟矣。参政陈万言有记。大殿一座五间,两庑各五间,戟门三间,扁曰仰圣门泮池,棂星门。
教谕衙 在东庑路东。
训导衙 二:一在县治后,一在县治东。
射圃 在旧教场。
龟峰书院 去县南一里许。明嘉靖十九年,知府符锡发银五十两,命知县张鉴建。前作洗心亭一所,后起塔一座。万历九年,知县张祖炳于院后又建观音阁一座,并修洗心亭。
文昌书院 在北门外。正厅三间,楼一座三间,东西廊各四间。旧为濂溪书院。今废。
凤山书院 在皈下都。邑人布政白思谦建。城内书院 在县治右。康熙十年,知县李成栋建。
河南社学 在旧正心铺前右。
城南社学 在南湾庙前。
柏沙社学 在骆家祠堂后。隆庆间,颓圮。万历八年,邑人骆彬、骆价率族具呈,知县张祖炳重建。
郭东社学 在上郭。以郭头庙改建。
郭西社学 在县西。
土头社学 在楼下村。以八角庙改建。
辛田社学 在平富村。以辛田庙改建。
安口社学 在安口村。
曲碣社学 在长村。里田社学 在里田村。
荣村社学 在荣村。以崇福寺改建。
九峰社学 在巡司侧。
皈上、皈下社学 在罗渡巡司右。以上十三所,俱明嘉靖间,知县龙章建。今十一所废。
学田 宋端平元年,石孝淳置。苏应龙记。田数无考。明隆庆五年,兵巡道许宗鉴、知府李渭,罚峒民李成出田五十亩入学。除粮差外,实入租银三两二钱。万历乙卯,邑人李延大捐赀,置田一百亩送学。吴其贵记。又李新馥入籍田,土名下坪石田十亩五分。水头庙李书房背田三亩,及通庠原置公田四十二亩一分,共田三顷。皇清康熙十年,知县李成栋清出。惟延大置田,仅存四十亩。复捐俸二十五两,置斜兜冲、猪子夹田九亩九分。又续送九公丘田八亩。纳粮免差三岁,所入为通庠科费。内拨李延大置绿江田十三亩,黄岸头田十二亩及九公丘田八亩存学,收租支用。
义田 宋泰定间,邑人邓士宗、邓士章,仗义捐入学田。
膳学铺房 在南门外。门左六间,负城面河。门右二间,背河面城。明嘉隆年间,知县王三聘郑诲修,送入本学,收租为课士之费。
义仓 康熙十年,知县李成栋建。
仁化县儒学 在县治西。宋嘉定三年创。后燬于寇。改建于县治东。淳祐元年,县丞郑轸复建
于旧所。元末,兵燬。明洪武三年,知县何初建。永乐四年,知县宋忠重建。嘉靖六年,知县于祥重建。汤露记。范辂记。万历十二年,知县翁大宾重建。刘泰然记。明末燬于寇。皇清康熙八年,知县熊惟祺捐俸倡建。通判池凤翼助俸,成之。
教谕衙 今圮。
训导衙 在堂左。今圮。
射圃 在学之西。明洪武初,知县何初立。嘉靖六年,知县于祥重建。今迁城北。已废。
濂溪书院 在县治南。明嘉靖元年,知县于祥以真武阁改建。
锦石书院 在县治东。明嘉靖二十年,合县士民建。主事欧绍说有记。
会浈社学 郡守符锡因毁淫祠建。今废。西隅社学 在县治西门外。今废。
北隅社学 在县治北门外今废。基址尚存。扶溪社学 在扶溪东。
高冈社学 在长江。
洪山社学 在江头。
恩溪社学 在康溪都。
学田 在狮子岩、大山冲、燕子岩、扶溪水、新村、小水、山口等处,共田五十五亩四分六釐零。每年折乾租银一十二两七钱,除纳粮差银二两七钱六分,尚存银九两九钱四分。皇清以来,俱解学道。支销内,有新村、小水二处田,租俱荒芜难徵。俱系该学按额徵解。
乳源县儒学 宋乾道丁亥年,建县,始立学于虞塘,古县城西。淳熙丁未,寇燬。知县曾造复建。元至正年,又燬。明洪武初,知县张安仁、教谕刘兰苑、训导邓一源,始迁今学。永乐十二年、教谕廖彤,天顺元年、知县李鉴,重葺。成化元年知县陈绶,正德元年、知县李溥,七年、知县杨英重建。广州府知府周夔有记。嘉靖十一年知县何澄,隆庆三年、知县洪淇,继修。万历间,众议迁创。岁久未决。皇清顺治十八年,知县裘秉钫同教谕庞玮,迁于登云坊上首。仪门三间。儒学门外店屋十二间。教谕衙 在明伦堂西。
训导衙 二在明伦堂西。今裁。
射圃 明成化间存。后废。皇清顺治十八年,知县裘秉钫复创置。
仰止书院 在县东半里。旧为崇宁观。明嘉靖三年,通判符锡毁淫祠,遂改为书院。祀韩昌黎、周濂溪二先生。
温泉精舍 在县西拟沂亭后。合县士民,以符公锡判韶时作拟沂亭。会师生讲议,有风雩浴沂之趣,因作精舍。正堂三间,后堂三间,穿堂一间,大门三间,牌坊一座,左右号房六间。合拟沂亭缭以墙垣,以补儒学号舍。湫隘生儒藏修之缺。有记。
养正社学 在儒学左。明嘉靖三年,通判符锡建。知府李升记。
乳源社学 在利村。义官林廷柱等建。
洲头社学 在县南。
翁源县儒学 旧在县北高岭下二里。创始无考。宋,并县与学,俱废。明洪武元年,复开县知县田知裕复于旧址建学,十四年,废于贼。二十五年,知县夏应诚迁于县治东。正统元年,始建
文庙与两庑。天顺五年,知县程振始建明伦堂。八
年,知县陶鼎始建大成殿门,开泮池。成化以后,屡坏屡修,殊多苟简。皇清康熙十年,知县翟延祺修建两庑,各六间,戟门三间。
教谕衙 在明伦堂北。
训导衙 二:一在明伦堂东,一在东斋左。今裁。学仓 在仪门外。扁曰养贤。今圮。
翁山书院 在城东隅。明嘉靖七年,贼首李凤等寇毒翁邑。通判符锡奉檄征剿辨释民之陷于贼者,千百馀命。民甚德之。八年,合邑士民以公屯兵东隅,画筹决胜,遂因旧地创建。正堂三间,后堂三间,厢房两间,周围缭以垣墙,树以碑。邑人太仆寺丞吴世宝有记。
龙头社学 在城东隅。今废。
詹公社学 在詹公坑。
新塘社学 在新塘。
城西社学 在翁山寺右。今改为观音堂,并鱼塘一口。
周陂社学 在周陂铺。
利陂社学 在利陂铺。
南浦社学 在南浦。
芙蓉社学 在芙蓉铺 以上今俱废。
学田 按《县旧志》:止载知县徐恒锡、朱景运各捐置买田地塘。税岁收租银六两五钱,未符解额。行查,据县册报。另有新陂、周陂等七处田,税共一十四亩一分。佃民胡殿邦等承耕。又石灰山及仓前铺一间,岁收租银六两九钱。除纳粮差外,存银一十三两四钱。皇清,俱解学道。
英德县儒学 宋庆历间,郡守王仲达于大庆山建学。元末,兵燬。明洪武七年、县丞王义、训导杨复春、永乐四年知县熊友信重建。天顺三年,火于流贼,师生避居城内。成化五年,署县事翁源、教谕林永龄,奉巡抚陈濂命,以城西门外岭南道改建。十八年,知县胡旭因地卑污,增培三尺。二十三年,通判伍惠修、知县丘策,又建尊经阁。弘治六年,兵备道袁庆祥复迁于大庆山。嘉靖三年,因大庆山荒僻,谋以布政分司浈阳驿地改迁。教谕苏朮往来申请。至五年春,提学欧阳铎始决迁之。嘉靖癸丑,知县谌廷诏,万历辛丑、知县苏大用,皆重修。后知县严遵试复迁于大庆山,以数科不发。甲寅,知县丁仕明新迁于会英书院。
教谕衙 在启圣祠前。
训导衙 二:一在敬一亭左,一在明伦堂右。废。学仓 旧址低下,时有水患。明嘉靖十七年,教谕郑泮以本卫空房,捐俸改建。
射圃 旧在大庆山。
涵晖谷书院 在南山鸣弦峰下,宋景德间。知府王仲达创。庆历间、知府汪任,天禧间、知府臧制继修。元废。明天顺间、知县杜宥,嘉靖元年、知县张慎,各重修。表以石坊。今废。
龙山书院 在县北龙山之麓。明嘉靖元年,知县张慎建。祀宋别驾唐介侍郎唐冑。有记。后以有宋名贤迁谪,不止唐一人,遂改为七贤书院。祀之。十八年,火灾。二十年,知府符锡修复。南山书院 在圣寿寺后。明嘉靖九年,合境士民思本府通判符锡议处驿传募民兵兴社学开峡路诸惠政,建院,肖像以祀。馀赀买田一十二亩五分,岁收租银七两,为香烛牲醴之费,仍积其馀,以备浈峡桥栈修理之用。
会英书院 旧浈阳驿地。今废。明嘉靖丙辰,知县谌廷诏查复,建书院。前为大门中为文会堂。后为祠,祀郑公重威。各三间,东西为号舍亭台。耆民邓亿募建,未成。主簿郑德仪兴工,同知县林高冈捐俸助成。
复所书院 在张公祠侧。今废。按《县志》:复所杨公归,善人也。欲倡道英德,贸民人木苍,空地一所建书院。朝夕集诸生讲学于此。
桃溪书院 在步月台东。明崇祯十二年,知县吴永澄奉檄捐俸,择胜于斯寮属,与通邑绅士耆民欣然助建。仍置田地房租,凡会课修葺之资,咸取给焉。
石舟铎院 在东关东岳庙前。知县张斗建。养正社学 冥助庙改建。
包蒙社学 元,天宫改建。明嘉靖五年,因以浈阳驿改迁儒学,而社学地为浈阳驿。今废。崇正社学 在社稷坛前。明嘉靖十四年,知县何世纶以养济院空地创立。堂屋三间。临街店房四间,北向,为赡学之资。
朝阳社学 在清溪。以凤凰祠改建。
古风社学 在县北八十里。古道上庙改建。浛光社学 在巡司右。明嘉靖二年,俱提学魏校毁淫祠改建。
颐贞社学 在城隍庙左。明嘉靖十年,知县何世纶建。
月台社学 在南山马头步月台上。明万历乙未,训导何予高捐俸建。中堂一座,后堂一座。两房前构步月楼一座。
学田 一土名大庆山旧地。自姜公祠后起,至巡道后止。地三百五十一步六分,该税一亩四分六釐五毫。前以坑为界,后及两旁以墙为界;一学对面铺地二间,每间租银二钱,今俱荒一土名白石前狮子等处田,递年十一乡该谷二十四石,折乾租银四两;一土名麻寨田,租银十两,系乡民曾约自置,虑子孙日后废荡,内将四两送作学租,尚存六两,系约子孙永远收管,供祖宗香灯坟茔祭祀等用。其田丘段与学田参间,庶子孙无得变卖每岁春秋二祭送胙。如有擅卖,即行追究赎回治以不孝之罪。买者亦拟不合原价入官。后因白石前田,洪水崩陷,将租减半,纳银二两。两项实存租银六两,内除纳粮
银七钱四分,尚存银五两二钱六分。明季,申报学道,登入循环。又本学递年原有乾租银五两四钱一分。在县徵收以上租银。皇清以来,俱解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