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汾州府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三百四十一卷目录
汾州府部汇考五
汾州府古迹考
汾州府部艺文一
狄武襄公碑铭 宋王圭
润济侯庙记 周炜
创建元都清虚观记 元秦志安
重修上凤山希夷庙记 前人
介女祠辨 陈斐
南山灵泉寺始末记 高崇熙
游笔山记 赵国相
新建汾州府记 冯琦
增修城池记 张珩
广惠楼记 刘有诚
汾州府部艺文二〈诗〉
游岩至回銮寺作 唐太宗
送汾城王主簿 韦应物
过介庙 宋张商英
鹤鸣古洞 赵瞻
文湖渔唱 前人
郭林宗故宅 前人
马跑神泉 卢象
谒狄武襄公祠 金王璹
过孝义有感 明于谦
题郭林宗墓 薛瑄
过汾 李梦阳
题冷泉寺 吕楠
次平遥夜望 韩邦奇
汾州府古迹考
汾州府部艺文一
狄武襄公碑铭 宋王圭
润济侯庙记 周炜
创建元都清虚观记 元秦志安
重修上凤山希夷庙记 前人
介女祠辨 陈斐
南山灵泉寺始末记 高崇熙
游笔山记 赵国相
新建汾州府记 冯琦
增修城池记 张珩
广惠楼记 刘有诚
汾州府部艺文二〈诗〉
游岩至回銮寺作 唐太宗
送汾城王主簿 韦应物
过介庙 宋张商英
鹤鸣古洞 赵瞻
文湖渔唱 前人
郭林宗故宅 前人
马跑神泉 卢象
谒狄武襄公祠 金王璹
过孝义有感 明于谦
题郭林宗墓 薛瑄
过汾 李梦阳
题冷泉寺 吕楠
次平遥夜望 韩邦奇
职方典第三百四十一卷
汾州府部汇考五
汾州府古迹考
《府志》本府〈汾阳县附郭〉祝融城 在县治之西。相传祝融所筑,今废。兹氏县 在城南十五里巩村,有遗址。县自秦置,汉高帝更封沂阳侯婴为侯。国史记夏侯婴食邑,兹氏是也。
西河县 在城东十五里。《水经》载:魏黄初二年,西河恭王司马子盛碑文云:西河旧处山林。汉末,扰攘百姓失所。魏兴更开疆宇,分割太原四县,以为邦邑。其郡带山侧塞矣,似即故兹氏地。然又谓文湖处所。世谓西河。在县直东,有潴城焉,则废县在此者或是。
八门城 在城北十五里。一名罗城。相传为前赵刘渊遣乔嵩攻西河所筑城八门。
禁火台 在城南一里。土人寒食祭介之推于此。
郭林宗旧宅 在东郭。相传今天宁寺是遗址。文潞公旧宅 在孙治之南。相传净心寺是其遗址。明嘉靖三年改建察院。
偏城 在城西南五十里广城村。后赵离石侯重筑,以防西北诸侵轶者,其城占山阜,南临古涧,有欹侧状。故名。
黄华亭 在府学二门外泮池,西贮黄华老人行书诗。石黄华老人,姓王名庭筠,字子瑞。金大定十六年进士,官至翰林修撰,尝买田林,虑读书黄华山寺,因自号焉。其父王遵古为汾州观,察判官以省觐至,而书此石云:史称书法学米,元章端雅过之。按老人生未期,视书识十七字,七岁学诗,十一岁赋全题,尤善山水墨竹。鹤鸣古洞 在长春观,初名西岩洞。处丘壑之间,穹窿窈窕,空而正中。相传张真人羽化之所。每拍手洞中,则鹤声应手,而至天清月明,更复嘹唳可听、故名。
汾水行宫 在城东十五里。隋炀帝大业四年建,以避暑。盖据文湖之胜,而为之故名。
烟笼贤阁 在东郭之人美厢。昔魏文侯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后人钦之,为建此阁,名式贤。望之,若烟云缭绕,其上故又名烟笼贤阁。明嘉靖庚子罹回禄灾,州人景仰未已,至今犹称遗址为三贤街。
孝义县
比干台 在县东二十里。世传纣遣比干驺虞山筑基避暑,即此。
虞城 在县北十里。晋灭虞,迁其人于此,筑城居之。
吴城 在县西南七十八里。《史记》:魏吴起为西河太守时,筑以拒秦。
团城 在田屯村。后魏孝昌三年筑,置军以防禦。隋开皇九年罢。
六壁府 在县西八里胜水南原上元魏太平真君讨寇于此。唐为府兵所居云。
温泉县 在县西九十里高唐山之西。元至元三年废。
魏文侯宅 在县治东。世传今察院是院之堂,东有八角琉璃井,掩闭不敢启。
温公镇 即司马村。相传温公尝宿于此,故各。虢城 在县北八里。晋灭虢,迁其人于此。鱼城 在县北十九里。
魏文侯城 遗迹无考。
务城 在县西八十里。
安生原 在县西南。《旧志》称其水土沃饶,有西河之美者。
介休坂 在县西四里胜水南,原观此,则县之旧同介休,可知。
平遥县
尹吉甫将台 在东城上。宣王命吉甫北伐所筑。今遗迹如故。元建高真庙于上。
金井楼 高百尺,在县中央。下有金井水,色如金,故名。
羌城 在县西四十里。汉建安中筑此,以居羌人。
来城 在县西三十五里。按《旧经》云:汉来歙筑之,以禦寇。故名。
中都城 在县西北十二里。按《晋阳志》:汉高祖十一年,韩信遣太尉周勃平定其地,遂取山阳太原之区,以属代。立子恒为代王,都晋阳。后都中都。魏时废为县,属平陶。按《水经注》云:春秋昭公二年,晋侯执陈无宇于中都。汉文帝为代王,都此。武帝元封四年,上幸中都,宫殿上见光,赦中都死罪以下。又按《汉书》:今在文水县南本县北,考顾徵君,宁人先生。《日知录》云:高祖纪十年陈豨反。十一月破豨,立子恒为代王,都晋阳,则今之太原县矣。《孝文纪》则云:都中都。陈豨传同。而文帝过太原,复晋阳中都。二岁又立子武为代王,都中都,则今之平遥县矣。如淳以先都晋阳,后迁中都。正义引《括地志》中都故城,在汾州平遥县西南十二里。
京陵城 在县东七里。《城冢记》周宣王命君吉甫为将,北伐所筑。汉为县,属太原郡。唐于县治南,治京陵府。《水经注》曰:京陵县,王莽更名曰致城。于春秋为九原之地,即赵文子与叔誉游处,故其京尚存。汉兴增陵于其下,故曰京陵焉。思归城 在县东二十里,前赵刘渊攻刘琨于太原,筑垒拒战,因思归而夜遁。
蔚州城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后魏迁北蔚州民居此,置蔚州。后周废。
屈顿城 在县西北二十里。《城冢记》晋武帝于堤侧屈曲为顿,后因汾水泛溢,漫坏,不存。青城 在县东二十里。唐开元十年旧都有五色龙见,从西南入省城上升。
亭冈城 在县南二十八里。不知所自始。凤凰台 在县治西北隅,旧有凤凰栖于其上,一丘岿然。
凤凰亭 在城西北隅凤凰台上。明万历四十七年建,亭名曰凤凰,植梧桐数十,以为一方之胜。今荒草寒榛而已。
介休县
邬城 在县东三十里,今邬城店。按《左传》: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县,以司马弥牟为邬城大夫。汉置太原郡,有邬城。
郭林宗故宅 在北关郭家村,今废。华严寺即其地,先生时馆于汾,故《郡志》亦称故宅。
秦王塔 在县西南西靳屯南原上。唐武德二年刘武周固守雀鼠谷,秦王兵不得进,遂登南原与之战,大败武周于此,后人因建塔以记之。假粮堆 在县南四里。唐太宗围尉迟恭于此,粮饷不继,故负土而以粟覆之。
金果园 在南门外。谚传唐太宗收尉迟恭屯兵于此。
武城 在县东四十五里。秦武安君白起驻兵于此。
忌板坡 在县西南十二里,其板壁立。世传介之推避晋文公于此,后人忌之。
板桥城 在县北韩板村。刘渊击刘琨于此。
六壁城 在县东洪山村,后魏时建城于此。开远府 在县东北东段同村,唐置,以居府兵。华夏府 在县东北骆驼村,唐置,以居府兵。
石楼县
长寿废县 在县东五里。后魏孝文置长寿县。隋废。唐初复置,寻省。
临河废县 在县东六十里。后周置临河郡及县,隋废,唐初复置县,后省。
义门庄 在县西五十里,因居民晋贤六世同居,元大德间旌其坊,曰义门。今废。
夷吾馆 在县东六里。晋公子夷吾建。今不存。《通志》云:在县东二十五里。
临县
石崖佛字 在城南十里路东,悬崖百尺,上有一佛字,纵横三尺许,体甚端楷,其色稍白,因名曰佛字崖。按旧说:佛音弼为佛肸之佛。谓未有佛之先。此字已生于崖,所以至今人称为白弼崖,不称白佛崖云。
普化钟 在县内普化寺。金大安三年造,重千觔,声闻百里。
永宁州
离石城 在州治东关北隅,有县街道遗址。孟门废县 在州西南一百二十里孟门南都。卢城 在州治北六十里。晋并州刺史刘琨筑,以攻刘曜,基址尚存。
方山城 在州治北一百四十里。明万历二十五年,巡抚魏题,请为方山,乃三晋要害之地,五县不接之所,复筑城池,因掘。太和八年县印一颗解赴布政使,寄库内,建察院一,府署一,镇守衙一,仓库一。
安国城 在州治西二十里,遗址尚存。
宁乡县
庞涓寨 在县北十里庞家浍山巅,城基尚存。周围里馀。世传庞涓驻兵于此。
吴王城 在县治西一百五十里三交原上,有遗址。世传为吴起寨云。
《府志》未载古迹孝义县
东多城 无考。
误儿城 在县西七十里。
林桑园 王家里,有枯桑村。庾信枯树赋云:西河有枯桑之社。
吐京 在县西二十里,有村。《旧志》西河有土军县,后魏真君九年改为吐京郡。
贾愿谷 一名驿马王才里。魏于此置马驿,后因兵扰乱,命贾愿者于此镇守,故名。
田真宅 在县西上吐京村北山,今为寺。仙童原 在县南五十里王才里。
于仙石迹 在超山,路旁石上纵横不一,或曰皆仙人之手书也,然多漫漶,不可认识。
凝碧楼 在县东南岳壁村寺中。
藓碧堂 在慈相寺。金赵大端题诗处,以其多竹也。
太平兴国观 古柏共十六株,殿前十阁,下三阁,后三皆雄古苍秀,而阁下三株尤奇绝,唐时物也。
晚香堂 元杜文定公思敬所筑,有诗,今不存。华林园 在县衙侧。
喜雨亭 在署中。金大定十二年,因祷雨超山,有应,建亭署中,名曰喜雨。
刘王古沟 刘渊引兵过此,有德于民。土人祀之,今庙尚存。
故县古城 城北四十里东山,一城西河浒,一城基址尚存。《旧志》以为晋南渡,后中原沦没。并州大都督刘琨奉晋正朔筑此,以攻刘渊。《旧志》以西北四十里为古临泉城,未知孰是。
古乌突郡 在城南三十里,北魏所建,领六县。隋文帝开皇三年改为善训府,有古城遗址。唐高祖并小就大,废为五社,东大岳,南窣都,西玉溪,北古坛,中善庆,今东关丰市街碑记古迹犹存。
孝文遗迹 在城南五十里三交南山。相传以为后魏孝文过此,见有异气,遂凿断来脉,建立一庙以厌之,因荆棘挂袍,怒折其刺,至今此地棘刺独无勾云。
坟墓附
本府〈汾阳县附郭〉
魏司马斌墓 在城西七里许,一名陈王墓。水经注魏黄初二年,西河恭王司马子盛碑载:咸宁四年改命爵土,其年十二月,丧国臣大农阎崇,离石令宗群等二百三十四人刻石立碑,以
述勋德,碑北庙基尚存。考之史册,斌字,子正岂盛,正音相近,而误耶。改命者即封陈也,故名陈王墓焉。
赵离石侯墓 在万户山之西,赵封石嵩为离石侯,卒葬于是。
宋狄武襄公墓 在城北十里郝洪里之刘村。宋诏学士王圭撰神道碑文,为建显庆寺,守冢奉祀。
王状元墓 在城西南十里尉陵里之张家庄。元吕简肃公墓 在城西南三里,元学士虞集撰神道碑。
张状元墓 在城西北三里中千里之冯家庄。明庆成恭僖王墓。
安穆王墓 俱在城西二十里宋家里。
端顺王墓 恭裕王墓。
悼怀王墓 俱在孝臣里。
永和昭定王墓 安简王墓。
庄定王墓 俱在城北十五里太平里。
永和王墓 在洪西里。
顺僖王墓 在小相里。
荣怀王墓 在地定里。
靖惠王墓 在罗城里。
恭懿王墓 在三泉里。
孝义县
周文侯墓 在县西五里。
三子墓 在县西北。俗传为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墓。
段干木墓 在县东六里。
汉郭巨墓 在县东北。
宋尚书赵景肃公墓 在赵家庄北。
文氏先茔 在董屯村。介休人潞公曾祖周国公夫人郭氏霍氏武氏墓在焉。
宣皇圣母陵 在王才里。
刘宣王陵 在下马宽,宣王无考。
明晋恭王刘妃墓 在县西南偏石南山。明太祖第三子封晋妃刘氏,因子永和昭定王分封汾州,遂就养焉,薨葬于此。
庆成庄惠王墓 在县西南崇原头。
庆成庄惠王唐妃墓 在县西吐京村,来龙纾回二百馀里,南北两川水夹行,至此合流。世传百子即此地之力也。
平遥县
周卿士尹吉甫墓 在县东门外路北。
北齐王妃墓 在县西北。北齐乾明元年卒于晋阳之宅,葬于此。
晋太子耶律妃墓 在南门外二里干坑村。唐吏部冢宰裴诲墓 在金庄村。
上柱国梁思墓 在下西门外。
赵氏三孝女墓 在县东七里梁村,此孝女母梁氏无子,三女俱不适人,朝夕奉养,亲终,三女躬胼𦙆筑坟丘,高三十尺,周围二亩许,女各植柏一株。至明正德年,夜有盗树者,将断,斧声彻村,墟二十里人咸闻之,以为孝感之异。
窦建德墓 在县东南三十里罗家庄,俗称为窦王墓。
宋礼部侍郎裴定墓 在下西门外。
元评事杜遇墓。
河东南北路奥鲁万户侯杜珏墓 俱在范洛村。
龙虎卫上将军、河东南北路兵马大元帅杜丰墓。
明威将军吉州路达鲁花赤、杜思明墓。
中书参知政事四川行省左丞谥文定公杜思敬墓。
通奉大夫河东山西道宣慰使,赠康靖公杜肯构墓。
资善大夫陕西省左丞杜肯穫墓。
光禄大夫集贤学士赠晋国公杜宣墓 俱范洛村。
上都云路州判官梁举墓。
工部侍郎梁日新墓 俱在桃村。
明诚斋先生李震墓。
评事梁秉钧墓。
平遥县令梁瑜墓。
征行都元帅五路万户梁瑛墓。
县令刘琮墓。
少中大夫西蜀四川道肃政廉访使梁天翔墓。朝列大夫信州路总管府治中梁时中墓。承事郎大名路清河县尹兼管本县诸事奥鲁、劝农事梁时正墓。
忠显校尉佥浙东海右道肃政廉访事梁时仁
墓。
孝子举人梁殿邦墓 俱在梁官村。
孝子张荣墓。
孝子监生赵澄墓。
孝子温州府同知李颐墓 在梁赵村。
孝子山东布政司正理问李宪墓。
孝子生员赵宗尧墓。
孝子兖州府通判升陕州知州王尚龙墓 在金庄村。
孝子高邮州知州任良才墓 在北门外。孝子华阴县县丞梁栋隆墓 在南门外。
介休县
汉郭有道墓 在县东五里官路南冢,高二丈许,周围缭以垣墙,右有祠堂飨堂。明嘉靖十年知县王正宗辟地植树。
李陵墓 在县东四十里。陵卒,塞外单于遣递陵尸于长安至介休东四十里下梁李侯村南,路蹇难行,遂葬焉。宋天禧二年,乡民因墓建祠。晋贾侯墓 在城南三里许,西晋时死节,葬此。后魏车骑大将军穆奏墓 在县南七里许。北齐宋子俊墓 在县南西靳村原上。按《古志》:后魏左仆射太师宣都王第二子,天统十三年拜车骑将军,仪同三司赐邑。
唐刘武周墓 在城东南隅,其首也,身弃塞外。御史马周墓 在县东四里许官路北。
钮宣尉墓 在县西北三里许,其父文墓亦在焉。
宋文潞公祖母墓 在县西一里许。明正德八年筑垣墙,建享堂,立墓碑。
石楼县
五代薛铁山墓 在县东南二十里麻乡村,碑文剥落。
宋呼延瓒墓 在县西南九十里忠孝村,为黄河水所啮,流于河。
元韩子忠墓 在县西北四十里。
郑允中墓 在城南原五里,碑铭现存。
永宁州
后赵石勒墓 在城北三十里。
北魏孝文墓 在城东北七十里拓拔岭。唐邬王墓 在城东北七十里煖泉浍山南,俗名吴道沟。
吴武烈墓 在城东北石村。
宋务光墓 在城南五十里,碑文剥落。
宋陈希夷墓 在城北三阳山半。相传葬后有华阴人来取骸骨,启棺视之,头大如斗,骨赤如丹,异香馥郁,经日不散,负至城西南,重不能载,复葬此山。按太华山有希夷硖,即脱骨处。其上类穴。旧有垂锁道士尝攀以上,见其骨盛石函内色微红,香甚。后有人窃其趾骨以去。道士愤之,断其锁。此处复有仙壳。
寇丞相墓 在城东北八十里康家岭。相传寇准卒,葬此。按陕西西安府渭南县,亦有寇莱公墓。
王女墓 在城西南十里,俗呼为王女汇墓,高丈馀。
将军郭进墓 在城北一百四十里方山城内。临县宁乡县俱未载。
汾州府部艺文一
《狄武襄公碑铭》 宋王圭
铭曰:汾晋之气蒙于崆峒。有如其人,武襄之雄始来京师,感慨从军,以节自发,孰莫不闻。元昊蓄奸,归节塞下,西边用兵露甲在野。公出大里至于杏林,奇谋纵横,以詟戎心,上顾将帅威名,无如来汝陪予秉国之枢。盗起南荒,乘边弛防,陷邕围广,妖氛以猖。公于上前愤然请讨,贼失昆崙,膏血原草,还服在廷。越兹累年夙夜,乃事匪图弗宣将相,出藩年甫五十,公不复还,天子为泣,生莫与荣,没莫与哀旂常之载其绩,有来有勤,其初有大,其后著德于诗,以质不朽。
《润济侯庙记》周炜
宣和元年夏五月,今提举秘阁开封李公始领河东水事,会天久旱,川流涸竭而修楠巨梓,积于汾之境内者,不啻数万计。是时朝廷有大营造,诏令络绎公夙夜敦促,惧不时,进而炜领郡才,踰月承命靡。安殚思极虑,殆非人力可及,乃询父老求神之有功于民者,将祷之,咸言距州三十里有祠曰:讨鲁将军在后魏尝屯兵,山下水远士渴,马跑地出泉。今疏其流,溉田数千顷,岁时亢旱,有请必验,炜乃涓日诣祠,默与神约,且曰:惟神庙食兹土有赫厥灵,能于此时回枯借润激三尺之波,宽万夫之力。吏得逭责,敢忘神休。史奉祝读未讫,有云蔽空来,庭庑变夕。翌日大雨,绵延浃旬一川,澎湃汹汹,若拥千兵万马如昔时于是圆若楹者。方若梠者。曹杂而相依若橑者,乔杰而特出若栋与梁者。结桴联筏,首尾相衔,属邑晏然,不劳而办郡,以状言公异其事,抗章请封以为神宠。有旨进五等爵,是为润济。润济之命,实自公启初,祠无额。崇宁间,郡将许侯上神之功,朝廷始以永泽榜其庙。时有纪其事,曰:微名之建,炜炜煌煌,当有来者继今以请后,十年乃有是封。是岂无待而然耶。郡人素德神,平时祭赛,唯恐后闻公为请乐之远近。出金帛以佐完缮者,日相踵。由是庙宇加新,威灵益炽。汾再岁大稔,神有力焉。炜尝谓:神依人而行,而人亦赖神以济。二者常相须亦各从其类也。是以聪明鲠亮之神,必忠孝端庄之是听。故曰: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谷以女,又曰: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公以靖共饬身,以正直将使事,乘轺揽辔,不惮寒暑。而蔼然忠孝端庄誉孚于上下,是宜神之听之其效,如此。故一岁之间,华资沓进,乃知天子式谷,而神介之福,公有以取之也。炜以守臣备详灵贶,且庆公能发扬隐德,以闻于朝,乃为序其本末,刊寘庙左。《创建元都清虚观记》元·秦志安
植松桧柏栝者,必于崎岖高寒之峰。建精庐福地者,必于潇洒无尘之境。物各有宜,理不可易也。今兹灵宇在本县之左,方卧龙冈之半腹。去市稍远,寂寥幽迥,真上士栖神之所也。山虽不高,苍回翠转,足以供杖屦之吟眺也。水虽不深,云奔雾泻,足以供纶竿之啸傲也。里人高氏之子,法名志辅,号曰洞真子,幼不利名,长不婚媾,远涉外方,妙窥寰中,月卧云眠,风餐露宿,累遇真仙,颇明秘旨,复还故乡,乃奇迹于此巉岩之下,穿穴而跧,乞馀而食,人见其状貌高古,举止清憺,知其不凡,乃相与议筑垣起舍,尸而祝之俎。而豆之长官王伯昌、副贰官陈资寿闻其风,而悦之,各捐贿,起三清之邃宇,建五祖之华堂,香厨密甃于瑶琅,云室馨含于芝朮,药灶隐静庐之胁,丹炉连方丈之阴竹,隐轩风松筛径,月焕丹青于列圣之像,灿金碧于群仙之容。虽陶隐居之华阳洞天,潘师正之:逍遥道院,何以加此,工既毕矣,师乃蝉蜕。诸门弟子曰:吾师之功其可掩乎,遂不远千里乞文于予,将以刻诸翠琰。予责之曰:神仙之事贵在隐密。老子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庄子曰:全其形生,藏身也。不厌深渺而已矣。子之利名无,乃背远庄老之教乎。弟子曰:不然,前人之轨辙,后人之模范。若上世圣不遗轨辙,则后学有瞽,而安听模范乎。如兹宫观而无铭碣。百年之后,时更代变,湮没无闻,将为豪强者夺而居之。予闻其说,遂不敢拒,乃斋戒沐浴而为之铭。其辞曰:清如之何。冰生玉壶。虚如之何。空悬宝珠。清虚主人憺然,自居叩而不应凝神。太初大蒙古国丁未岁八月己酉中秋日记。《重修上凤山希夷庙记》前人
石州三阳山在州北二里,而近乃宋希夷先生蝉蜕之所也。山有土穴二。世传希夷尝居于此。按史希夷姓陈氏,名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五季末宋初亳州人。方四岁戏涡水侧,遇青衣妪,抱置怀中乳之,聪慧日益,性好睡,明易数之学,有图天下之志。尝曰:大丈夫不为一世之主,必为百世之仙。因过宋值太祖于酒肆中,诧曰:此方面大耳者,异日必贵作,归隐。诗曰: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愁闻剑戟扶危主,闷见笙歌聒醉人。收拾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入武当山辟谷鍊气,二十馀年徙居华山云台观。周世宗召至禁内,以其好睡令净扫一室,以居之。闭户月馀不出,人或以为死,及启户视之,其鼾息如雷。赐号曰白云先生。久之乘白驴入汴至洛阳,闻太祖登极,大笑堕驴。曰:天下自是定矣。宋太祖雍熙元年十月,召至以野服见戴华阳,巾草屦黑绦,不类凡俗,因问历数,则答曰:且睡且睡。直待五更三点,至时问之,则曰:已言之矣。问建都则曰:一汴二杭三闽四广。寻请还华山。诗曰:华山高处是吾宫,出即凌虚跨晓风。台殿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赐号希夷先生日,与蜀之季真八百游。八百自称神仙年,八百岁曰:吾动则日八百里,故杨诚斋讥之有步行,犹是地行仙之句。再召则辞曰:九重仙诏:休教丹凤衔来一片野心已被白云留住,终不起,其相法尤精,弟子种放初,往见之,作樵夫拜于庭下,希夷挽之,而上曰:君岂樵者耶。二十年后当为显官,放曰某为道义,而来官禄,非所愿也。希夷笑曰:君骨相当尔,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上闻召见,放以母老辞,赐予甚厚。诏曰:使天下知朕厚逸民旌孝子,而相劝为善也。仍命长吏旌其事,真宗朝张齐贤,言放隐居求志,孝友之行可砺薄,俗召为左司谏表,求归山,因改右谏议大夫授给事中,作七言诗二章饯于龙图阁,随手引登,如明皇之优李白焉。隐居终南之豹林谷东明峰,结草庐以讲习为务,后进从之甚众,传易道于穆伯长。伯长传李挺之,挺之传邵雍,雍传其子伯温,至其孙溥始不得其传焉。张忠定公咏少时谒见,欲分华山一半,同隐希夷曰:公有官爵,未可议此。天子望君如失火,家待君救,岂可不赴也。以笔墨蜀笺遗之,公后帅蜀,作诗赠之,曰:性愚不肯住山林,刚要清流。拟致君,今日星驰剑南檄,回头惭愧华山云。故两镇杭,益皆有善政。钱宣靖公若水十岁能属文,希夷一见,以为有仙风道骨,请麻衣道者共相之,拥炉以火箸,书做不得三字。徐曰:急流中勇退人也。真宗朝任枢副,年四十致仕,皆如其言,端拱初,先生命弟子张超凿石为室,化形莲花峰下,此见诸史传者也。洪武戊午秋,仆典教玉亭,其故老则传希夷居室之草场街,尝携秃帚乞食于市,面垢不洗,洗辄雨人,以为雨谶,后居三阳之岭,有女奴日馈饭食,忽陕右人过见而拜之。作诗曰:古洞岩前碧水流,白云缭绕凤山头。几年不见先生面,今见先生在石州。遂蝉蜕于穴,乡人瘗其骨于山右二百步,元季有州达鲁花赤浊龙者,闻其异,发视之,见其骸仍趺坐于座,令人舁出整之,既而首忽堕地而解,髑髅大如斗而色赤。土人以纸裹香于傍,经宿尽,赤将帅荆子伦亦欲往视。土人辞,以不知而瘗之华山道士,累欲盗其骨以还,陕至隰吉而不能进,复送瘗于兹此,闻诸土人之说也。岂希夷羽化之后而复神游于石乎。呜呼。仆闻道家者,流欲其精神专一,动合无形,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能究万物之情,而不为万物先,后此神仙之要道也。又岂若吾儒之践履笃,实而可以传名于万古哉。然世之人,每喜闻而乐道者,得非以其若曾点之狂,而其名犹彰于宋乎,且希夷一隐士也,或以为居于亳,或以为居于石。至于九江陈氏家,世业儒往往亦冒其名,以眩流俗,岂吾儒之事业,果不如仙道之可传于久哉,是可伤也,已是可叹也,已山有旧庙。元季燬于兵。洪武甲子天真观道人王混然与道者张仲谦重建祠,以祀之,因砻石走,其徒王敏道请记仆。因摭宋史之文著于前,复纪其土人之说著于后,俾刊诸石以俟后之博,雅君子操大手笔者,有所采择,亦以祛后人之惑云。《介女祠辨》陈棐
唐史载则天后幸汾阳宫道出妒女祠下,欲别,筑道以避之,谓神于衣饰靓丽者,每有雷电风雨之阻,今平定州东娘子庙,古承天军之地。有唐妒女祠碑,大都谓妒女为介子推妹。兄寒食,女则温食,与兄违戾,故名妒女。予曰:志之载或亦有由,但名为妒,则诬也。女诚为子推之妹,亦必狷洁贞亮,愤世疾俗,俭素幽闲,不好华靡,故没为神明,尤能致雷电风雨以警衣饰侈丽妖蛊之女,实恶之也,非忌之也,介而直也,非妒也,惟取义名曰介女可矣,岂宜沿俗以妒女名哉。昔者伯夷叔齐于乡人之冠不正者,望,望去之。武王伐商,叩马而谏不食周粟,是岂妒乡人与周王哉。因巳所不屑者,亦心所不容也。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隐于绵山,非妒人之享禄,乃耻人之贪天功而猎君禄也。子推之不言晋禄,与夷齐之不食周粟,其心一也。夷齐子推不可名曰妒夫,则此女亦女中之夷齐子推也。清风迥识,超然物表,岂可名曰妒女哉。狷与妒,迹似而实不同。愧己所无,嫉人所有,曰妒。己所不为,亦欲人不为其名,曰狷。孔子曰:狷者,有所不为,是己狷介义同,故兹女之神宜名曰介女,斯称情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