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三百三十八卷目录

 汾州府部汇考二
  汾州府城池考
  汾州府关梁考
  汾州府封建考
  汾州府公署考

职方典第三百三十八卷

汾州府部汇考二

汾州府城池考

        《府志》本府〈汾阳县附郭〉
府城池旧名四阳,言日四面照也。世传曹操建。《旧志》云:祝融城者,亦此义。周九里十三步,高三丈二尺,门四。东曰景和,西曰宁静,南曰来薰,北曰永泰。元至正十二年,重筑。明景泰二年,大加修理。隆庆三年,增高一丈六尺,通计四丈八尺。万历元年,砖甃池环四关曲折者,遇涧引涧,遇泉引泉。东北环汾,深广各数丈许。关际城处,池宽七八尺,而深倍之,即垒浚土为之长堤,四关宽深又几三倍。
东关城 明嘉靖十九年创筑。万历六年甓,其垣周围九里有奇,高三丈馀,门六。东曰宾阳,西曰联城,南曰迎薰,曰通介,北曰拱极,曰通陕。西关城 明万历十二年创筑,周三里许,基广二丈八尺,垣高二丈五尺,壕深阔各二丈,门四。南关城 明嘉靖二十一年筑,周围五里十三步,高三丈,门四。
北关城 明隆庆三年筑,周二里五分,高三丈二尺,基广三丈,门四。
外县
孝义县城 世传魏文侯建,元魏孝静帝时,移于西北隅,周四里三十步,高一丈五尺。外有壕,深一丈。明景泰初典史李进、弘治间知县张日升、正德间典史韩彪、嘉靖间知县王锦、刘大观各重修。隆庆元年,知县陈情浚壕增,城通甓之,高三丈八尺,厚二丈五尺,方四里,垒台戍屋,俱增于旧,门四,东宾旸,南向明,西秩成,北拱极,俱陈情修。
平遥县城池 旧城最窄,东南二面俱底。周宣王时,尹吉甫北伐驻兵于东北,因隘,不能容展。西北二面,明洪武三年重筑。周九里十三步,崇三丈,壕深一丈,广一丈,门六座。三十一年,知县沈振又修西北二面,加厚七尺,增高六尺。隆庆三年,知县岳维华重修,增敌台。九十四座皆砌以砖,又以六门外各修吊桥,各立砖门,东门二,西门二。隆庆六年,知县孟一脉甃城以砖。万历二十二年,增筑瓮圈,拆废南门北门。皇清康熙二十三年七八月间,因霪雨损坏。知县黄汝钰补修,共计城墙二十五丈,城垛一百二十三堞。康熙三十五年至康熙四十四年,逐年相继修葺。康熙四十五年,沿城植槐柳。
介休县城池 城有四门。东曰捧晖,西曰临津,南曰迎翠,北曰润济,周八里,高三丈五尺,根阔三丈二尺,女墙高五尺,西城南城门外有藩门二,座台高二丈三尺,楼高一丈三尺,城始建自魏静帝迁朔州,备禦外患,筑土为垣。隋末尉迟敬德为刘武周居守,又重修之。明景泰元年,王险彭镛复葺之,以备外患,四门砖砌。正德二年郝槃复为修筑。嘉靖改元春,因水患于城北门外砌砖门,另加铁栅门一座,以泄暴涨而水患始免。隆庆元年,知县刘旁增修。万历三年,县令康又民用砖石砌。崇祯六年、七年、十三年修葺。皇清康熙十四年,城东面崩三十馀丈,知县赵端修葺。二十五年,知县李应龙奉旨修葺城垣。三十年秋,霪雨浸塌城东面三十馀丈。
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日,震塌垛口二百五十四个,俱知县王填设法重修。
石楼县城池 唐武德二年建。明景泰元年,县丞耿祥修,周二里九十六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五尺,东南北三门,后增西一门,周三里零三十步。皇清顺治六年,知县周士章改北门,南稍门并建楼。
康熙十二年,知县任玥于北门建重门,修葺楼台。
临县城池 金大定二十四年建。元末湮废。明景泰元年,知县刘本筑小城一座,东南二门。正德八年,知县杜敏增修外城,括牛涧在内,东西设二水门,以泄牛涧之水。嘉靖二十一年,兵备副使赵瀛委官拓筑,高二丈五尺,上阔一丈五
尺,周围六里五步,瓮城门、楼敌台、垛口腰铺俱备,城东又筑堤,高阔丈馀,防湫河泛溢浸城。隆庆元年,知县吴朝石包三面,其后署印通判苏腾相继成功。二十三年,知县常时芳重修。永宁州城池 秦丁巳年,赵武灵王始筑。元至元二十一年,河南行枢密院。八元,恺郡守尹炳文补筑。明景泰元年,州守范宾重修。嘉靖二十年,州守杨澜增修,周围九里三步,高三丈五尺。凿壕深一丈二尺,东南北三门。隆庆丁卯,巡抚杨巍按临见城广人稀,乃于东南截其半,而新筑之,高四丈八尺,长一千二十丈,基厚三丈二尺,顶厚一丈五尺,东南北俱掘深壕,而西面城下有泉。万历四年,包砖。万历二十六年,州守夏惟勤重修,改南门于东南隅。崇祯十四年,城濠增,浚益深。皇清顺治十四年,西城崩,州守胡朝宾重修。
宁乡县城池 明景泰元年,知县梁杲始筑,周五里一百八十步,高三丈,阔二丈,门三,东曰泰定,南曰永宁,北曰庆丰,各建楼于上,西依凤山无门。楼有四,西曰文凤,北曰迎恩,东南因门为名。知县石祥凿池深各二丈许。嘉靖二十年知县王一言、三十五年知县贾迪相继修葺。隆庆二年,知县李卿于东南北三面各增高五尺,加厚八尺,仍北面,后凿重壕,广二丈,深二丈五尺。三年,知县吴三聘筑瓮城三:铁裹门三,更名东曰宾旸,南曰迎薰,北曰拱极。万历五年。知县白经自北门起至西隅止创,棚八十四楹,以便守坐,后拆毁,无遗。三十六年,用砖包砌。皇清顺治六年,知县史具勋。八年知县王之仪各重修。

汾州府关梁考

        《府志》本府〈汾阳县附郭〉
金锁关 在城西三十五里。一名向阳峡,岩险插天中,断如辟。两岸壁立,延袤二十馀里,有一夫当关万夫莫越之隘,为汾石咽吭。汉晋皆置关守之。明洪武初,设巡检司。
黄芦岭关 在城西六十里。明宣德四年,置关设巡检司,为石隰往来。大路险阻,多盗。
泰和桥 在县治东大街北。
古风桥 在南郭中阔东西与城垣埒,俗呼为古风洞是也。
通济桥 在城南十里阳城村。
王庄桥 在城东北十里陈家庄。
太平桥 在城北十二里太平村南。
太沟桥 在城北尽善村北。
康家堡渡 在城东二十里,即济汾河也。攀龙桥 在城西北二里许。
孝义县
白壁关 在县西二十里。唐尉迟恭守戍于此。石上有痕,若马蹄,俗传云:其内有宝,术士夜击取去。
温泉镇关 县西,九十里高。唐山之侧,南通吉隰州,北连宁乡石州,置巡检司二处,自高唐以南为南温泉,属隰州。北为北温泉,属孝义县,今名温泉镇。
板谷关 在独但村。《旧志》:汉文帝置关于此戍守。
胜水桥 在县南二里。
太平桥 在县东十五里卢家庄。明洪武中,河徙,其桥遂废,今以船济往来。世传有铁桥,无考。霍家堡津 在县东南十五里。通介休县本县,有船户。
平遥县
普同关 在平遥县南五十里普谷口东南绵。上通沁源,西抵关子岭,南入岳阳,东接太阳,北连汾普。
文津桥 在县东八里聚贤庄。
济远桥 在县西十里城西铺,乃古西河桥也。中都桥 在县治东。明洪武七年建。
介休县
关子岭 在县东南六十里,与沁源接界。茂林峻岭,地僻人稀,盗贼不时出没,旧设巡检司,一员弓兵三十名防守其关门。
永利桥 在县西二十里,亦名师屯桥,跨汾河,为邑与郡之通衢。明正德五年建。万历十一年,
重修,更名虹霁。崇祯二年复修。皇清康熙九年三十二年,相继修葺。
崇仁桥 在县东关街中。
升平桥 在县北关街中。
永固桥 在县西十里官路中。
西门桥 在县西门外。旧桥卑隘一,遇山水暴涨,冲入城中,衙宇皆垫,岁起城夫三千馀名,浚池,民既患水,复病役。明万历二十五年,知县史记事以水非不仁患,在桥隘遂修桥,高九尺,阔一丈六尺,棚以厚木,柱以砖石,而水得直下。通顺桥 在县十里杜家庄。
普济桥 在县东二十里。
利民桥 在县东四十五里郝家堡。
内封桥 在县西十里铺。
罗王庄渡 在县北十里,以船渡济。
霍家堡渡 在县北十里,以船渡济。
桥头村渡 在县北十五里。
大宋渡 在县西北一十五里大宋曲村。小宋渡 在县西北一十二里小宋曲村。
石楼县
窟龙关 在石楼县东北六十里,东接孝义,南接隰州,北抵宁乡。
永和关 在石楼县西九十里黄河岸。唐置。上平关 在石楼县西北九十里黄河岸,路通绥德州。
夷吾桥 在县东二十五里,以晋公子夷吾封屈而名。
故县桥 在县东五里故县址。
临县
崔家坪桥 在县。明万历二十四年建。
剋狐寨渡 在县西北一百八十里黄河东岸。路通陕西葭州,古置浮梁。今以舟济。金大定中,平西夏,筑城屯兵。历元基废。明洪武五年,置巡检司。
永宁州
赤坚岭关 在州治北一百八十里岭沟之险,北背梁山,南面河水,东阻峻陵,西带深沟,独东北自岚县而来,有大路一条,接壤本州以及本镇此,隆庆丁卯盗贼出没之故道也。扼要争奇,最为吃紧。后议立堡寨以固藩屏,设重兵以慎封守真。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敌者也。其亦未雨桑土之思乎。
孟门关 在永宁州西五十五里以下。《府志》未载。
灵济桥 在南城外。
松风桥 在城东北二十里。
寨东桥 在城西五十里。
洪济桥 在城西十里。
沙曲桥 在城西二十里。
庙湾桥 在城西七十里。
柳林桥 在城西六十里。
王家塔桥 在城东十五里。
青龙渡 在城西一百二十里。
官菜园渡 在州西南一百七里黄河东岸。
永宁县
通济桥 在南郊风雨沟。
永宁桥 在南郊外。
庆丰桥 在北郭外。
永济桥 在南门外。

汾州府封建考

        《府志》本府〈汾阳县附郭〉
上古
台骀 少昊,金天之子。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颛顼嘉之,封于汾州。按《左传》:封于汾川,今曰汾州。

魏 魏先毕公高,后毕万事。晋封于魏,至桓子,始分。晋地孙斯为文侯武侯嗣,显惠王时,秦取其西河地,迁都大梁。

夏侯婴 汉高帝封夏侯婴食邑兹氏,在汾阳城南十五里巩村。

西河王琮 《蜀志》景耀五年,西河王琮卒。

司马斌 文帝封中郎司马斌为西河恭王。

西河缪王斌 字子政。
西河王喜 为石勒所执。

后魏

西河公敦平 尔朱新兴赠西河郡王。

北齐

西河王绍仁 文宣子。
汾阳县伯韩贤 以功封时,西河不名汾阳,盖阳曲旧名也。

窦洪景 封西河郡公。

郭子仪 《旧志》唐封郭子仪为汾阳王。
杜敬远 封西河郡公,子杜善衡袭西河郡公。温彦博 封西河郡公。

别铁木儿 仁宗四年,封别铁木儿为汾阳王。

庆成庄惠王 讳济炫。晋恭王第四子。永乐元年,册封凡八赐玺书十二年之国。宣德四年薨。葬孝义县刘家里。其府在城内,同节坊。永乐十一年,以汾州治改建。
永和昭定王 讳济烺。晋恭王第六子。永乐元年,册封十二年之国。正统八年薨。葬汾阳太平里。其府在城内安静坊。永乐十一年,以守禦千户所治改建。
庆成恭僖王 讳美埥。庄惠王长子。宣德七年册封。景泰七年薨。葬汾州宋家里。
永和王 讳美坞。昭定王长子。正统九年册封。十四年薨。未谥。葬汾阳洪西里。
庆成温穆王 讳钟镒。恭僖王长子。天顺二年册封。弘治九年薨。葬汾州孝臣里。
永和顺僖王 讳钟铗。美坞长子。成化五年册封。十年薨。葬汾阳小相里。
永和荣怀王 讳奇淯。顺僖王长子。成化十三年册封。弘治元年薨。葬汾阳池定里。
永和靖惠王 讳表。荣怀王长子。弘治四年册封。正德十三年薨。葬汾阳罗城里。
庆成端顺王 讳奇浈。温穆王长子。弘治十二年册封。嘉靖十二年薨。葬汾州孝臣里。
永和安简王 讳知燠。靖惠王长子。嘉靖元年册封。二十八年薨,葬汾阳太平里。
永和恭懿王 名敏洼,恭懿王长子。万历二十九年册封。
庆成王 名敏,荣懿王长子。万历三十七年册封。

汾州府公署考

        《府志》本府〈汾阳县附郭〉
府署 在安静坊。初为守备府。明万历二十四年同知白夏改为府。治正堂后堂、东赞政厅、西贮银库、东西吏房、仪门、大门。
太守宅 在正堂后。
寅宾馆 在大门内东。
清军厅署 在正堂西。
管粮厅署 在正堂东。
理刑厅署 在清军厅西,今祇有同知通判二署。
经历厅署 在管粮厅南。
司狱司署 在清军厅南。
长盈仓 在师垣坊。
汾阳县署 在三贤坊。旧为税课局。明永乐十一年改为州,治正统。十二年,知州李善重建。成化六年知州伍秀修。嘉靖二十八年,知州李当重修。万历十二年,知州白夏改拓。至二十四年改府,增设汾阳县,即以旧州为县治。二十五年,知县蔡成也更加开拓。皇清康熙九年,知县赵其星复增修。
典史署 在堂西。
巡检司署 在黄芦岭。去县治六十里。今废。预备仓 一在天宁寺后,一在县学东。
阴阳学 在城东门外,今废。
医学 在城南门内,今废。
僧纲司 在天宁寺。
道纪司 在城隍庙。
察院 在守道东。
分守冀南道署 在察院东。
分巡冀南道署 在察院西。
布政司署 在察院东南,今废。
按察分司署 在察院西南,今废。
公馆 在分守道南。
孝义公馆 平遥公馆 介休公馆 俱在师垣坊,今略倾圮。
考院 在县治西。
汾州营参将署 今借居节义坊旧宅。
汾州卫署 今惟存衙垣数武。
守备署 明季废。今借寓废府节义坊。
演武场 在西郭北。
养济院 在县治西北。
漏泽园。
外州县
孝义县署 在城西门内。相传建于三国魏。元初为兵所燬。至元中知县王恕、大德中郝思敬、明天顺中知县王佐、弘治中张日升、正德中闵以仁,俱重修。堂曰牧爱中赞政厅。堂西,架阁库、戒石亭,在仪门内。堂东西吏户礼兵刑工六房、承发科铺长司俱在牧爱堂西,后堂东有库楼,狱在仪门内,西迎宾馆在仪门外,左知县宅在牧爱堂后。
吏廨 在堂西。
旌善亭 在大门西。
申明亭 在大门东。
县丞署 在堂东。
典史署 在仪门内东。
预备仓 在城内东南隅。
社仓 各坊厢俱有。
阴阳学 医学。
僧会司 道会司 所在志俱未载。
察院 在县治东。
布政司署 在中阳楼东。
养济院 在桥南厢。
漏泽园 在县东。
平遥县署 在城中之西。明洪武三年建。万历十九年知县何其智、二十五年知县周之度、四十七年四十八年知县杨廷谟,相继增修。其制大门,上为谯楼。门内,东寅宾馆,东西角门。门外东土地祠,门内中仪门、观政亭、两重狱、北女狱,又西北轻。狱大堂东为钱粮库,西为武备库。堂东赞政亭、西銮驾库,东吏户礼三房,西兵刑工三房,公廨在西三房,后县仓在公廨北,县宅在正堂后仪门外,西旁为赋役房,大门外东为观风楼彰瘅亭,西为申明亭。县前路西为管支马户、轿夫总铺司房。皇清顺治十二年,知县汪丽日于大门东建钟楼。康熙四十八年,知县王绶重修大门、仪门、观政亭、大堂,复于堂前建卷棚,堂前东西便门,又修六房、班房、仪门外赋役房,东西各六。
县丞署 在正堂东。
典史署 在正堂西。
巡检司署 在洪善镇。
预备仓 在县衙门内公廨北。
常平仓 在县治东北。按《县志》:康熙三十四年,县令王杰建,廒房五间。
阴阳学 在县治左路北。
医学 与阴阳学近。
僧会司署 在吉祥寺。
道会司 在太平兴国观内。
察院 在县治南。
分司 在县治东北。
后察院 在县治南。
演武场 在县西北。
养济院 在教场西。
义冢 一在北门外,一在南门外,一在上东门外,一在西门外,一在下西门外。
介休县署 在城西街。元至元中县尹阎梅创建。明洪武二年,县丞雷震重修大堂,旧制三间。万历十九年,知县王一魁增为五间。中三间莅政,匾曰牧爱堂。东西二间为库藏,贮火药兵器等物。前为路台,上建卷棚,年久塌毁。皇清康熙十六年,知县李试重建,堂左列赞政亭,堂右列协亭,堂下东西各列廊房。东为吏户礼承发户盐房,为灯火夫房。西为兵刑工房、及快手买办房。赞政亭偏东为太平库,前为马厂,为二门。中为仪门,左右为戒石亭、东西角门。门内,西为把门皂隶禁卒房,东为武库,为狱箭道,在协亭。西知县王填建箭厅,匾曰观德。仪门外东有砖窑门,上建六角楼。康熙二十四年,李试建寅宾馆、土地祠、关帝庙。康熙二十六年,增建献亭、牌坊、乐楼、偏东鼓楼。知县史记事创建。康熙二十九年,知县王埴重修,大门外左设申明亭,右设旌善亭。门内东为外班皂隶、外班快手房门外西砖窑十二眼坊里,匮书经,收该年钱粮。康熙十六年,知县李试建正南临街、竖古定阳坊。坊内左营房、轻犯铺三,堂后东西增建厅,匾曰澄心堂。厅东又增南面小房、面西小房。东院前修面西厦房。厅前面前旧有书房,迤西为新修厨房。内宅在三堂后,宅前增修东西厢房。宅东增修南房。后院原砖窑二眼,增筑三眼。上建房五间,窑东旧有面南小房,后有面西小房,又增面西小房,以上厅房,砖窑小房,共三十七间,皆王埴修葺增建。
县丞署 在赞政亭东。
典史署 在协亭西。
巡检司 在关子岭,裁废已久。
预备仓 在县治东街北。
常平仓 在预备仓内。
阴阳学 医学 俱缺。
僧会司 在崇寿寺东北隅。
道会司 在保阳观内。
察院 在西街。明洪武中建。
布政司 在西街南。元至正年建。
东察院 系旧布政司在东街。明嘉靖年刘源澄建。
分守道 在东察院东。
分巡道 旧州馆在西街。
清军总捕分署 即东察院分守道衙署。康熙二十八年,移驻介休。
张兰镇公馆 在城东四十里。
冷泉关公铺 冷泉属灵石。而往过官客,自介休南者,介休候之。自孝义南者,孝义候之,二县同修察院一所,今渐废圮。
养济院 在县宣化街南。
演武场 在城西。
漏泽园 在南坛左。后于东西官路傍,各置一所。
石楼县署 在齐礼坊。今坊废。并为崇文坊。西北是其治所。明洪武六年,知县顾硕建。崇祯五年,闯贼入城焚燬。崇祯十六年,知县熊时泰重置瓦植不备数椽卑隘署,侧旧有台址。皇清顺治十三年,知县周士章增葺之,额为青来阁。
一名山舫。下有圃,可以种蔬植木,西厅仓三间。旁厦四间。山舫以风水不利,废为月台。
典史署 所在志未载。
预备仓。
阴阳学 医学 所在志俱未载。
僧会司 在永庆寺。
道会司 所在志未载。
按察分司署 在县治东。废。
税课局 在县治东门外,以山僻危峻,商旅不行,废。
守备署 在崇文坊东。
演武场 在西门外。
养济院。
漏泽园。
临县公署 在城中凤山东麓。元知州马建,明洪武三年重修。皇清顺治六年,贼焚。知县朱公甫买厚德坊民居,改为县治。
典史署 所在志未载。
预备仓 在县治西。
常平仓 在内城南门外。
社仓。
阴阳学 医学 知县常时芳建。
僧会司 在普化寺内。
道会司 无。
布政司 在县治南。
按察司 在外城南门内。
演武场。
养济院 新旧二处俱在县治西南。
义冢。
永宁州署 在偏城西南。元至正十二年建。明隆庆元年,被兵尽燬。署州事、太原府同知李春芳将治基西首一半,申请两院移帖给民,与民间纳谷为业,又截中半构为官仓,而以其半合旧兵备道为州署。正堂额曰仁怀,后堂额曰和衷。中有穿堂。赞政厅,在堂西。银帑在大堂东东西吏书房。堂前为戒石亭、仪门、土地祠。仪门东为寅宾馆,又东为狱仪门,西为大门鼓楼,在大门。左钟楼,在大门。右旌善亭,在大门。东申明亭,在大门。西州守宅,在和衷堂后,宅后土山有虚白洞。
州判署 在堂西。
吏目署 与州判宅近。
预备仓 在州治西。
青龙渡巡检司 在州治西一百二十里。
赤坚岭巡检司 在州治北二百里。今废。医学 阴阳学 俱在州治东。
僧正司 在州治东。
道正司 在州治北。
察院 在州治北,今毁。
布政司署 共十八间。
府馆 在州治真武庙东。
接官厅 在东关。
演武场 在州治东。
养济院 在州治西北。
义冢 在东门外。
宁乡县署 在城内得真坊。明洪武三年建。中为大堂。大堂左右为东西库房书吏房。堂前为仪门。仪门左右为东西角门仪门。外为寅宾馆鼓楼堂。傍有赞政厅。县治东有申明旌善亭。今废。
典史署 在县治内。
预备仓 在县治南。
社仓 一在县治北,一在朱家店,一在仙明都。阴阳学 医学 俱在县治南。
僧会司 在清凉寺内。
道会司 在都元观内。
布政司署 在县治东。
按察司署 在县治东。
府馆 在县治东。
演武场。
养济院 在县北,后移庆丰门外,今废。
漏泽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