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三十七卷目录

 安陆府部汇考三
  安陆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职方典第一千一百三十七卷

安陆府部汇考三

安陆府山川考二

   府县《志》合载荆门州
荆门山 在州南三里,状如门即虎牙关也。东山 在州治东南二里,其顶平夷。上有塔隋。智者禅师所立记云:立了东山塔,荆门生头角。又名文峰山麓,有二孙状元书院旧址。
西堡山 在州西北上,有海会寺旧址。
象山 在州西一里,两峰对起如蛾眉,又如象形。山下有二泉,北曰蒙,南曰惠。二水滋味各别,冬时北泉寒,南泉温。杨绘诗曰:源有雌雄,分碧白白。谓雄碧,谓雌。《一统志》云:昼夜二潮水,溢数寸。世传北出珠,南出玉。崇宁二年,有巨蚌夜游,北泉光彩四烛陆,九渊讲经台。在其半山焉。马良山 在汉水上,即禹贡内,方至于大别也。荆山 在望乡村,昔卞和得璞于此,有泣玉岩。龟山 在州南三十里,上有白云洞,云出即雨。武陵山 在州北一百二十里乐乡村。
仙居山 在州治北一百二十里,上有仙居寺。石壁流泉多题咏,设有仙居巡检司。
鸡头山 在州治北六十里望乡村,最高上有偏角寺。
三星山 在州南一百五十里马仙村,有马仙观。相传司马徽升仙之所,有塔见存。
仙女山 一在州西南四十里,一在马仙村。相传曾有七仙女围棋于此,故名。上有梳妆台,庙址犹存。
聚仙山 在州南一百三十里,后港上有三元观。
灵鹫山 在州治北,旧有灵鹫寺。在其上有穴曰龙洞,深五里,石台甚高,春月水声如钟鼓,管籥听者忘倦。宋熙宁中山,泉溢有髹器。軥车流出,字曰嘉州。盖泉与蜀通也。其上有洗心亭,郡守陈垓所作山麓。有寺泉,水上涌,故名上泉寺。有树如冬青,上结红实,如柿。泉下出水底,金莲花开水中。
撒石山 在仁惠寺东,关将军撒石戒兵之岭也。
㫰台山 在州北百里,唐灵济和尚曾㫰衣于此,有寺。
紫云山 在州东南二百里青冢村。相传元无闻和尚于此诵金刚经,时有紫云现,故名。纪山 在州南一百四十里,花栗铺西,上有寺。寺内有白龙潭,遇白龙现,则大雨,时行其岁必丰。
凤凰山 在州治东六十里,昔有凤栖于此,因名。
蒙山 在州治西两峦,对起如蛾眉,旧名泉子山。山麓有二泉,即蒙惠泉。上有澄源阁,信美浴沂,浮香潜玉。嗽玉五亭,皆游憩之所。
屏风山 在州治西北四十里,绝顶平。衍上有泉,宋开禧间,郡守李直丙徙居焉。
卞和抱玉岩 在州治西北一百九十里望乡村,上有潜玉亭。
斑竹冈 在州北五十里,唐韩翊送人赴江陵,诗斑竹冈迎,山雨暗枇杷,门向楚山秋。
境会石 初在鼓角楼下,碑云:大中祥符九年。掇刀石 在州南二十里,蜀汉将关羽往来荆襄,于此屯兵。掇刀石上,痕迹尚存,旁有羽庙。汉江 在州东一百二十里马良山,沙洋新城,俱滨汉江。
直江 在州治东南一百六十里阳田村,南流至潜江,入平湖。通三湖与沔水合,东入汉江。阳水 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建阳河之东梅林湾上,为建水下为阳水。相传三国,丁建阳游于此,故名。
蛮水 在鸡鸣涧北,即夷水。桓温又名彝水,改名曰蛮水。王建荆门行云,唤起官程渡蛮水,即今蛮河。东南流入汉水,相传唐李绩徙高丽民于此,故名。
金虾河 在州城之中,自西入城绕城。北出有
金虾,游泳其内,今淤塞。
平塘湖 在州东南五十里,南流入三湖,东合沔。
蒿台湖 在州东南一百八十里,晋远公过此插蒿为记,后蒿极繁盛。
借粮湖 在州东南二百里青冢村。
长湖 在州东南二百里东寨村。
赤湖 在州治南一百六十里,晋桓元挟帝西幸刘毅等追袭之,斩元党流血,水为之赤。故名。马良湖 在州马良村。
润乡洲 在州东南一百四十里江陵县界,古谚云:流尽润乡,田荆门出状元。
洗马潭 在州南门外,相传关将军洗马于此,石崖尚有坐痕。
白龙潭 在蒙山西北。
曹将港 在州东五里,唐曹金晸刘巨容尝,败黄巢于此。
孟子港 在州西南五十里,唐孟浩然尝往来于此,故名。
白龙洞 在州北五十里。洞门高丈,馀深不可测,每旱祈祷,取水即雨。
撇洞 田家冲洞 郭沟洞 俱在州西北十里之内。
天坑 在州西北十里,西堡山东北,周围半里,大旱不涸,中有深洞。
沙阳 在州东一百八十里汉江上。
蒙泉 惠泉 俱在州西二里,源出峡山之麓,分为二派。后人名其北泉曰蒙,南泉曰惠。蒙泉水常寒,昼夜两潮水溢数寸,唐沈傅师诗:京路马骎骎,尘劳日向深,蒙泉聊息驾,可以洗君心。惠泉水常温,宋知州彭乘,为三沼延其流至竹陂,河入汉江。民引以灌田。苏轼诗:楚人少井饮,地气常不泄。畜之为惠泉,贫者有所藉。宋元人多游此二泉,上有四碑刻犹存。
客星井 在严山,相传严子陵居此。其井见光芒。
当阳县
玉阳山 在县治西北,又名仲宣,台县之主山也。青溪之山入境分为二支,西为玉泉山,东支之尽为玉阳山。郦道元云:县城因冈为阻北,抗沮川即北川也。又按邑曰:当阳盖以此山在,荆山之阳其前平原。广野群峰回合两川,萦环烟树芳林错绣,掩映诚一邑之伟观也。
凤凰山 去县西四里。玉阳山之来脉,分支展翼如凤形。
玉泉山 初名覆舟山。在县西三十里,发自青溪。高九百丈,尊特竦秀其上,时有异气,非烟非雾。一名堆蓝山,下为玉泉寺。隋智者道场。阶东有泉涌出,俗名金龙池。即玉泉。郭璞游仙诗称玉泉,潜行九万八千里。通天竺,注震旦,盖指此寺。东石钟峡,下有乳窟,水边茗草萝生。叶如碧玉,名仙掌。茶寺东显,烈山为关,侯显烈处有庙。里许达智者,洞道中多奇石,洞左有寒亭旧址。一名翠寒,山下珠泉出焉,每鼓掌,即串珠而上。西流与玉泉合。折而东径己公岭,又东径县,城南合沮水。南宋度宗时,四川宣抚张梦发,欲城当阳之玉泉山,以保聚流民贾。似道不以上闻,事遂寝。
云梦山 与青溪连,上有三石。高丈馀方,广如之名曰钟鼓石。分列左右其上,可容数坐,石纹如棋枰,传为鬼谷。子手谈处,又传诸葛屯兵处,石色苍幽,时有岚气笼罩,亦奇观也。
紫盖山 在县南五十里,道书为第三十三洞天,《寰宇记》:紫盖有南北二峰。顶上四垂若伞状,林石皆绀色,下出䌽水,井馨异常。宋葛立方诗:紫盖亭亭秀荆渚,股分䌽水穿林莽。尚想当时老瞒雄,铁骑蛇矛走先主。登其上江帆在目,东南诸山皆可指。数旧传樊夫人升仙处,又葛铉尝炼丹于此,山顶有孝先阁,丹井碧霞洞。山半为紫盖寺。唐贞元十四年,天皇道悟禅师建。柴紫山 与紫盖相连,五代僧天皇道悟居此,有石室甚幽。
狼尾山 在县南五十里。
龙泉山 在县东北十五里,山自九子,领脉重冈,复岭翼,抱若城中峰,孤峭其下,即远公道场。右为胡康侯祠,墓左为龙泉。即远公卓锡涌泉处。后有远公洞,宋徽宗筑明堂,常取水于此。投以金龙。一名金龙潭,潭旁别流为红泉。
九子山 在县北十里,九峰嵂崒紫翠,絪缊以拟。九华麓有仙姑洞,甚高敞石,累累如旋螺。传为曹何两仙姑栖真之所。
武安山 在县北,倒流桥西。层折而上,诸峰皆若拱揖。
许由山 在县东一十里。相传许由隐此,下有洗耳溪,按许由隐箕山。而此亦以许由名,不知何据。
圆台山 在县东六十里,上有弥陀阁故址。俗传唐玉真公主所建,有碑,陈宗逊撰庾远书。方山 在县东四十里,漳水上层峰环,列宋唐子方曾,读书于此。上有紫金观,读书台山顶方广。故名俗误呼,丰山有石炉,一元至正间造,石塔一明正统间建。
广福山 在县东四十五里,淯溪所自出。香炉山 在县东四十里,有石炉一碣一镌元,至正壬申仲秋月。
三星山 在县东六十里,唐僧一行之遗迹也。下为三星寺,寺前左右有三井。传一行凿以禳,三星者有塔,高一丈五尺。又传唐司马子徽升仙之所。
云台山 去圆台山里许,上有灿霞观,古塔尚存。传为唐玉贞公主所建。陈宗逊撰文庾远书,碑山之东有赤土坡,鸿门冢仙女山。金鸡冢东南有双冢。
镇头山 在合溶水口,上有梳妆池,四时不涸。县令李一阳,曾浚之。东北有德胜山。
朝阳山 在麦城古观,崔嵬沮漳,夹绕人烟,错绣一方之胜概。县西五十里,亦有朝阳山。秣马山 近方城,旧名马山。原隰宽衍,相传关侯督荆州时,秣马之地。其侧有尽头,山上有关侯庙,田中土阜。传其下有兵器,窖犯者,即雷雹大作。
铁山 在县西北青溪之分也。《山海经》曰:荆山,其阴产铁,其阳产赤金。此山发自荆山,故以铁名。
绿林山 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即王莽末年,绿林兵起处。
张飞山 按《明一统志》:在县长坂坡西,即飞断桥拒曹处。
将军山 在县北七十里抵远安。界以山半属远安,故远人避兵于此。
明月山 在县南四十里。
紫云山 在县东南百馀里,相传元无闻和尚诵金刚经,有紫云见故名。
青溪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为邑西障。本名青山,有水曰青溪。遂称青溪山,山发自房陵之景山。东支为荆山,西支为青溪诸山。《述异记》云:青溪秀壁。诸山洞多乳窟,则此山当名秀。壁中有温泉,飞流砰湃是为青溪。郦道元云:寻源浮溪,极为深峭。盛弘之云,稠木旁生。凌空交合危楼,倾岳恒有落势。风泉传响于青林之下,岩猿流声于白云之上。游者目不周,玩情不给赏。泉侧多结道士,精庐溪水曲折,里许东注于沮。每秋冬之际,沮流青碧,异常盖缘潢污,不入吐纳,皆石泉也。
音寺岩 在县西三十里,旧有一音寺,峰峦翔叠,为玉泉之中路。
扬旗岩 在县西北四十里,相传关侯扬旗处,至今石罅,旗迹犹存,上有关侯庙。
佛耳岩 在县西二十里,岩石嵚崟,俯临沮水。两岸秀壁,相望其石多类佛耳。岩间有洞,攀陟颇难。
七孔岩 在县西三十里,壁立如削。下有七孔,因名。
己公岭 近度门楞伽峰,五代僧齐己曾结庐其上。
三牛岭 在县北六十里,山脊三石,形似卧牛。楞伽峰 在玉泉东七里,为神秀道场。唐僧法瑱,自玉泉至度门寺,夹道植松。因名七里松。太子冈 在县北四里,元文宗为太子时,驻跸所也。百官进食,皆不爱。惟啜一茶,克学诗云:玉辂金根驻此冈,一卮凤髓进霞觞。岂知四十馀年后,老树残蝉送夕阳。
藏马谷 在县西十五里,近乾溪。相传关侯曾秣马于此。
铁人谷 在县沮水北七十里,山谷间有四石,甚巨,铁色人形,故名。
当阳坂 在县北一百里,曹操入荆州,汉昭烈奔江南,操追及于当阳长坂。昭烈弃妻子走,使张飞将二十骑,拒后即此。
百宝砦 在县北五十里,四壁陡绝。山腰有洞,下瞰沮流,相传为石刘屯兵处。
五凤堆 在县城南,相传汉时,五凤八龙见此,
故名去堆。二里许即龙凤川,亦名八龙潭五凤洲。
圣母洞 在县东三十五里,圣水寺前。
真武洞 在玉阳山麓,镌有真武,洞天四字。山环水绕,沿堤一带,园亭错列,一邑之最胜者。百家洞 在县西二十里,洞悬沮水之浒,陡逼无径。由山巅,委折以入,有僧习定其中。
游学洞 在县南五十里即鬼谷,子与、张仪、苏秦、游学处。
高家洞 在县北五十里,怪石临溪,山麓洞口,豁开。行数十步,颇平。旷可容数百人。云气嵌空,陆离万状,又复巉岩,陡起。绝无径道,扪萝而上,得小窦如瓠。子项蛇行,乃得度平旷如前。又渐细为门,忽石笋倒垂,界门为两。不及地者盈尺。下有潭窅,不可测。投以石,轰轰然。若空籁,洞两崖,石乳幻结。悉作佛龛藉裀趺坐如出塑工,洞后削壁,攀至顶穴。达他洞,微见曦光。至岩右,幽阒寥幻,雾气薄人,无敢穷其底者。卧龙洞 在县北五十里。山顶一窟,深透地底。探者如入鼠穴数十步。得平旷处,高广十馀丈,石乳螺结,蝙蝠倒栖。其上斜通一径,阔数尺,深约里许。泉自中出,清冷可掬。
白龙洞 即白龙溪溪水。流径巩河,入沮水。在县北六十里。俯临溪涧,峭壁崚峋,缘岩右仄,径达山腰。洞作三窟,高广可十馀丈。石壁玲珑,或作五色。石田七畛,如阡陌状。清泉外,注下泻,于溪壁间,隐隐有字。稍入辄,有气冲人。灯炬皆息。洞后穴可通,呼应皆能响。答土人,构阁其中,以避兵。
九女洞 在县北十五里,削壁千尺。俯临沮水,遥望疑张素,幕山半。旧有洞,深广可数丈。土人因之凿石,为数十穴。以避兵,启户若蜂房,贴壁挂梯级。或纵或横,猿奔绝径。瞰之魂悄,他如董家湮,七孔崖鹭鸶砦一带,大率如是。
鬼谷洞 在青溪山。有石室,鬼谷。子与、张仪、苏秦、讲易处。旁有法琳洞。
沱江 在县治南至枝江县,界入大江,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即此。
沮水 《左传》《山海经》皆为睢文。选注睢与沮,同出郧阳府房县景山即荆山之首亦曰阿山东南流径远安县,青溪注之。径县城北,又南径麦城,西楚昭王墓。东又南入天津湖,与漳水合。漳水 出南漳县荆山,《禹贡》荆山及衡阳惟荆州,州以山名也。《山海经》云:金玉是出东南,流又折西南,径古编县。《水经注》城南临漳水,按此当在今石人山之阳,荆门西北南漳界上,南经县北淯溪注之,又南径麦城,东南出沙,倒湾右会沮水。下流分为二支,一支南径枝江,界与沱水合,入江。一支径方城,由荆州入江。
洈水 按《水经注》:漳水径麦城,南洈水注之。《山海经》云:洈水出东北,宜诸之山,今此地山水皆逸其名,而东北固多山谷,若合溶之东南有洋子港,别有流花垱。界溪港诸水皆入,于漳洈水亦在其中。
淯溪水 出县东,广福山注于漳。亦曰白莲池,即白社。
熨斗陂 在县东南八十里,唐李端自荆门赴夔州,诗云:琵琶寺里响空廊,熨斗陂前湿戍荒。是其地也宋郡守,吴猎尝遏走马湖。熨斗陂之水,西北至李公匮,以限戎马。今麦城东南十馀里,有走马堤,乃走马湖之堤址。高数仞,或以为驴城,非也。驴城当在麦城之北,此绿林山,乃绿林寨之山。非县北之山。
金沙滩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沱江之滩也。其地多流沙,晔晔如金。其中有赑屃,过者不敢谊哗。按《山海经》:沮漳之渊有神鼍,其状人面,羊角虎爪。出入有异光,盖指此。
金龙潭 在县北一十五里。宋徽宗时,建明堂来取此水。投金龙镇其中,故名胡安国。故居在其上。
丹溪 在县北七十里。
洗耳溪 在许由山下,相传许由隐于此泉,流四时不竭。
子胥港 在麦城磨城之间,一名胥寓港。昭溪港 近三牛岭,港水回环,仍与漳合。相传昭王返国,与宫女同济此。
玉泉 在县西五十里,又名珠泉,泉从池中涌出,如珠。其南为天台,智者道场。即关将军遣鬼工所造。按郭璞游仙诗序,谓此泉潜行九万八千里。通天竺,注震旦。有二碑,乃卲子明李安期,撰今不存。
红泉 在金龙潭之旁,取水炊饭,作赤色。白莲池 晋武帝太康间,远公法师至。淯溪掬水浴身,白莲花开敷水面。观者异之。今池址尚存。
淬剑池 《寰宇记》云:在县北四十里。相传欧冶子淬剑处。按楚王曾命风胡子之越,请欧冶子作剑,地近昭溪港。村落俱以炼铁为业。古墩尚存,或亦欧冶遗迹云。
丹井 在县南八十里,紫盖山葛洪炼丹处也。又名扳倒井。泉水不竭,视之洞然莫测,上有葛仙祠。
水利附本府〈钟祥县附郭〉
郢中自石城而上百二十里,为丰乐河。河之左分支三十里,自龙港出今塞。
又五里曰九龙滩,再分播为龙爬港。经土门之烂泥,诸河一出桐木岭东岸,今塞一出金花滩,今塞一出熨斗湖,故道尚存。
西渡则为花山湖,江之东山落平陆。走三十馀里,滨汉而止,其西撞钟山,在焉汉水,自襄樊而下,至此又一冲,要熨斗湖而下,为湖口今塞。旧河深广,与大河等今废。
又其西为盐山,湖严山之旁。有港曰冷水,而不见其上。流所自入石城,当其下盐山峙。其上水道迅急,素无堤防。旁带陂湖,渐加湮塞。
水自石城以下,委而为三。西岸支分三十里,出流港,此元人侵宋,荡舟处,今上口湮塞。
又五里,自塘港出杨家港,凡二十五里故道尚存。
山曰龙尾,尽处为石牌。汉水至此。西逼石牌,东逼官庄。大堤又一冲,要故柴湾之堤。常毁开流连口,则免此患。
山南分支曰三㲼港,不十里分为张长口,皆回薄西山出马良口,三㲼口为石牌,居民所塞。张长口为冯家垸,居民所塞。以致水势腾激。而高家脑之堤,常毁。若开二口,可免此患。石矶西障是为小别,小别之东为茶园,矶南三十里为老口,二十里为六马口,南北二湖滨为水区,二口属小江湖,为湖内居民所塞。以致旧口,以下之堤常燬。
石城南五里许,曰二圣。套又五里,曰蔡家桥。相传汉水由此分支,往时有堤亘其间,今毁。堤内之水灌千工,坝茶陂,垸历胖张岭,而入赤马野猪。湖之白鹭,湖岐而东汇,为竹根荡,为东泉港岐,而西入三㲼港,下青鱼滩,历南港。由葱担沟,会于赤马军台港长滩河。
由蔡家桥至此迂迥,凡二百馀里,倘因其已决之势,导水中行挑筑。圩岸以防水入,害民耕稼。并山而东,多为陂塘。以溉下田,则其利亦不细也。由蔡家桥大河之滨三十里,至流连口。近年被塞。大为民害,水东北分行转,而西南抵三㲼港,与蔡家桥水会,又四十里至金港近塞。水支分而北而东,由青树湾入赤马军台港金港,而下三十里为小河口。水势到此渐杀,渡而西,再渡则下为沙洋之倒口,今筑。
大河东行,绕多宝湾,此处地兼京山景陵,冲要。不五里为丁家河,今塞。
又三十里曰泗港,泗港之内曰泗㲼,湖周亘数。百里旧可容水,诸大姓塞之矣。
又三十里,曰张济港,今塞。
又二十里曰黑流渡,今塞。
又九十里曰乾滩,镇汉水。从小河支分,由景陵县治以下,西人便河,复出此。与大河会,少下则田儿河为安陆府属之南界河岐而东,为葫芦湾。凡一百一十里入风门,岐而西南二十里为张池口,入五湖团洲,又东岐四十里曰小里滩。为竹筒河,上口旧湮塞。水转西南入鸡公洲。丽水洪,今虽开复渐淤矣,是为汉川之西北界。由沙洋倒口,沿河东行一百二十里汉,别为潜。又六十里,西分入狮子河。若竹筒河,今淤塞。舟行多由此,再分小堤口。迤南为仙桃嘴,狮河之水亦会于此。小堤口迤东即乾滩,镇遇水涸时,大舟不行。
小河之内行六十里曰南河,蔡家桥流连口。金港口之水皆从此出。盖自蔡桥至此,迂回几三百里。往时之水安得而不缩,再六十里至青山。水来自东遇水顿止,从此历景陵县,治水环如带,盖由小河口出。鸭儿口与竹筒河会,凡三百里。
京固山邑,然土田滨汉江者,厥害为均沱,潜出于江汉。使江汉之水并溢,则为害。滋甚乃家自
为垸,以冀一岁之获岂,长策耶荆门自沙洋之堤一筑而荆南岁蒙其惠。郢北成沮洳矣。所谓以邻国为壑者,非耶。夫江汉沮漳楚之望也,自杜预凿开阳口,其水达巴陵。而沮漳合流,是为新步。通南江至荆南为沙津。沔之湖大者数百里,小者,不啻数十里。其诸洿潦不与焉。长波巨浸渺渺相望,何其夥也。然其北多在景陵,李老为大。其西多属监利,西湖为大,其南黄蓬为大。其东太白为大,诸湖皆逶迤。入太白,故沔众水之汇也。太白沔水之汇也,故沔之水潴于太白。泄于沌口地之势,然也景之水患无岁无之,盖潜沔等耳。
汉水发源嶓蒙汇,诸支河由襄樊入郢。而寖夫郢东西皆山,田土硗确,自北而南。滨江两岸每夏秋,水溢茫。然巨浸达于潜沔,尤称泽国乃筑长堤,以禦水患先自铁牛,关至王家营地,居上游实为京景潜,数县门户钟邑之田居。堤内受利者二里二庄,而各县暨屯卫,滨流错处之田,俱恃门户以无恐。此堤一溃,关钟邑者十之一二,关数邑并屯卫者,其受淹分数不等,从前堤溃,俱系四县合筑,碑刻可考。皇清康熙二年,因溃复筑,自铁牛关至旧口王家营。
京山界止照利害多寡,派夫每以十分为率钟邑四分,京山二分五釐,景陵二分五釐,潜江一分之三釐。荆州右卫安陆卫,各七釐中之四釐。武昌卫七釐中之三釐,玆后各照分数分筑,定以为例。
京山县
汉水出陇氐道县嶓蒙山,初名漾水。东流至武都沮县,始为汉水。东南至葭萌,与羌水合至江夏安陆县,名沔水。故有汉沔水之名。又东至景陵,合沧浪之水,又东过三澨水,触大别山,南入于江京山,为汉沔。上游又邑境,俱崇山叠嶂,非川泽之区,惟西南一隅地,滨汉流堤,决于上,则钟祥当冲景陵,汉川为壑京山,受害仅办顿二里,堤决于下,则潜江当冲景陵,汉川为壑京山,受害亦仅羊亭一村。如许家口、马家嘴,堤决俱以水灾,蠲赋独未及京山,以受害之地狭也。
潜江县
汉水自襄而下,一折入郢,经内方而东。夹岸旷夷,南接沙洋荆门地,则潜之西南境也。北指陈洪京地,则潜之西北境。往昔弗论自嘉靖,丁未决沙洋。而西南巨壑,直走江陵,分为支流者九,己酉府议于旧决处退二百步中挽一堤不一,岁再决。隆庆元年,癸酉,始合荆郢之力,以毕此役。其年遂移为夜汊之决,势如沙洋。其北岸,则陈洪杨林泗港相继而决。此塞彼溃,而潜四境为壑矣。后巡抚赵贤,疏请留决口,让水止于谢家湾西岸,修筑支堤至近今。栗林垸堤溃,皆荆安合力公筑。其策口而下,芦洑正派入江,经涢口出大别,自决沙洋水流缓而竹筒半角湾二河淤止,由仙桃通流,曾议开竹筒河,随开随淤,遂止。东方一派为潜水,至排沙渡南,析一支为洛江,河经深江,直汇于沔之白湖,其正流绕县治东,至总口。析三支为沔水,俱汇于白湖,出沌口入江,后潜流苦淤而一线难,受芦洑之委,遂议疏支河焉。
县周广七百二十八里,皆为重湖。民多各自为垸,故南则淘湖。牛埠北则太平,马昌西则白洑。感林东则河湖。广汉等凡百馀垸,俱环堤而居。明初,修筑各垸,堤埢又有坛,子湖泗港乾新口,各支河分杀水势。嘉靖三十九年,诸堤半决,而支河多塞。民甚苦之。又出塔儿湾,决口在潜江。而景陵寔居其害,马家垸决口在景陵。而潜江实受其害,此所当会处者。
汉水迁徙湮塞。为灾议者曰:上流之迁徙,其害小。下流之淤塞,其害大。若竹筒一河,上接汉流,下通汉口,真如咽喉不可一日。塞者查勘,水道止中淤十五里。而其淤平绝流者。又止七里,今日治水,其必以浚,此河为先乎。
沔阳州
受汉水之害有三,一自潜江西南上,流十五里。名夜泽口。汉水从此分流,为入荆之要路,合太白诸湖,萦九真山。达沌口。而入江者为一道,其由潜之张,接港过景陵,三澨,至沔北。仙桃镇下,注于汉川县。得涢水至汉阳府之大别山,而入江者为一道。其由潜之张,接港分入芦洑。河距沔南莲子口,合复池。诸湖而总汇于九真太白。诸湖者为一道,明季水害不甚烈者。水势南由夜泽口,入荆入监。有河荡坝数吞吐,以杀其势。北过景陵三澨者,距沔之腹心百里。而遥自明
末流寇。躝入荆安,偪迫潜邑。芦洑岸口淤塞,扬鞭可渡。潜人牵夫决浅,以防贼渡。水渐肆侵,齧河流遂。阔而有泛,滥崩激之势,汉水既由芦,洑河而下,决排沙渡口。则夜泽口一河,渐见缓滞。久之淤塞不通。而水势益奔,趋于芦洑,河内排沙,渡随筑随决自。皇清定鼎以迄,顺治三年,并未筑塞。沔之腹心不受水患。至顺治七年,景告筑合沔潜,协济监立堤。防本年,则中决杨家滩,上决芦洑头,下决茉莉湾。更致遗患八年,同三州县公议筑塞,加脩内垸,遂置杨家滩之口不筑,而茉莉湾告筑矣。九年未筑。而潜沔亦得,乂安十年,景民又告筑杨家滩,而高家瑙遂决十一年,高家瑙告筑,而傅家湾又决十二年。傅家湾告筑,而高家瑙又决十三年。遂让高家瑙于河不筑。而改筑荣家瑙。复开旧时洛江小河,以分水势。但此河深不数尺,水无所容。未几,而河内之黄家湾,何家套又决十四年,黄家湾筑沔得稍安。而何家套复决十五年。上决杨家滩,下决洛江。河内之莫老潭,何家套一带,而沔潜景之受祸,为极惨。由是,潜人以为酿祸之源,始于芦洑。河口之开张于十六年冬,兴工筑河十七年,告竣。而本年即河左之骑马,堤告决。既而汉川侍御,顾如华,奏称擅筑,古河复开,如旧盖因水无泄处,则下流受病也。康熙元年,筑洛江河口。本年五月,复决所以然者,因夜泽口之河既塞,凡荆监沔南诸湖所纳之水,尽趣于芦洑一河。万顷波涛,仅以尺嗉寸,咽吞而吐之。鲜有不崩溃四裂者,为沔之计筑荣家瑙,以断洛江河道。而置何家套之口不筑,修内垸边江之故,迹以分水势。则疏瀹之遗意也。
景陵县
汉水由襄达郢,至景陵名三澨。相形筑堤以禦水患。自郢铁牛关至王家营地,居上游为景门,户景害居半。顺治十五年,真君庙溃。知府马逢皋同知文林学,定议协筑。期年告成。康熙元年,三官庙等处,并溃至三年,分守道冯右京。知府张尊德同知刘馀霖,兴筑。以十分为率,景陵派二分五釐,因以为例。由草茅岭至泗港,地渐逼近。为景唇齿。此堤一溃,景害十九。明万历十六年,洪水犯。安陆巨垱有议开泗港,以杀水势者。知县力陈利害,乃得免焉。由张济港至渔泛浲为景腹心水,入县属分二派,一支自葫芦三湾径岳口彭口通泊江,为大河。一支自牛蹄口径淘溪乾镇出脉望嘴,为小河。二河一溃,景害十分。顺治初年,潜江杨家滩不筑,景陵马垸又决。至十四年,同知马逢皋筑塞,民赖以安。十六七年,众议筑芦洑河,未几别溃。康熙五年,潜自筑洛江,河至疏通顺河,先经守道,冯右京采集众议府厅,会勘潜沔景,协力趋事并,各脩边江。堤皆同知刘馀霖董,其役又内河垸。堤则各垸自修,而蒲汉接壤之处,堤防多不备殊,忧筑舍也。
荆门州
张鹞嘴 在青四里,地方昔有堤,防水。自明惠王,分封荆州开口通商。北接汉江,夜泽口之水,绕青四青三青一地。方通长湖,上抵荆州草市,下抵荆州新堤。是江汉会合之所,安其常,则汉水循行,一经泛涨,则荆门下里地,方受其敝。而荆州尤甚矣。
借粮湖 在州东南二百里周环,东六东七青三青四青五之地。有鲫鱼口新口二处,为沟里许泄水于鱼池,小河以入张鹞嘴。春夏泛涨,水返上溢,不能外泄。则数里之田崩陷,渰没者无算矣。
小江湖 在沙洋上十五里,乃马上三马上四羔三三里之地。粮亦三里之粮地。广十里自为一区,三面环山。一面滨汉水为堤。顺治十二年,彼湖居民,因上年堤决,受渰告合属协筑。沙洋 当汉江之冲控荆门。江监潜沔之上游,旧有堤,为防明嘉靖丁未堤决。水势直泻荆州,后合力筑堤。系荆州知府赵贤,建议兴工于隆庆元年九月,迄次年八月堤成。而荆州江监诸地实受其利。故至顺治十二年,安陆府同知马逢皋仍请荆州协帮,以济大工江监属地,藉为保障。而荆门之民,力困焉。
当阳县
邑因冈为墉,北扼沮水。每山水骤发汇,为洪流。越其故道,冲齧县治民不安居。明嘉靖壬辰于城垣东北,为石矶,以捍之。不数年决。隆庆庚午于河北二里许,开河。故道自西口至东口,抵东南,旧河径达河溶市,乃于南岸筑长堤。又筑新
堤于城之西北,山嘴万历间。堤稍决,天启间,河又横决。其在河溶者,万历。初水决曹家口,引沮河旁,泄壬子漳水亦西溃,而合流去市五里许。故河遂竭,贸迁不通,民甚病之。戊申筑堤于曹家口障之旋,溃乙卯。议谓两河并筑,狂澜难挽。舍沮水听其循,曹家湖独浚。漳水遵故道至今,便焉。
明万历初,以本邑既隶,承天将前,堤内除九百五十丈,仍属当阳。其李家埠一带,一百九十丈。在滋泥湖者,长一千三百丈。胥寓港者,长一千四百丈。在方城者,长一千一百九十二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