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三百九卷目录

 平阳府部汇考三
  平阳府山川考二

职方典第三百九卷

平阳府部汇考三

平阳府山川考二

       《府志》蒲州
中条山 《名山记》在州东南一十五里,以其中狭而延袤不绝故名。又以南北狭薄,亦名薄山。其阳跨芮城平陆,其阴跨解州、安邑、夏县、闻喜、垣曲诸县。解州境有胆矾窟二处,又有桃花元女二洞,及谷口苍龙等泉。至夏县境有洞,石崖上书玉溪头三字,相传司马温公尝读书于此。《水经注》:蒲坂县有襄山,又曰太史公封禅书称华山。以西名山七,薄山有其一焉。薄山即襄山也。扬雄河东赋曰河灵玃踢掌华蹈。襄注云襄山在潼关北十里。《括地志》云:河东县雷首山,一名薄山,亦名蒲山,亦名历山,亦名首阳山,亦名襄山,亦名枣山,亦名渠猪山,亦名独头山,亦名吴山,亦名中条山,在陕州芮城县北十里。此山西起雷首,东至吴坂,凡十一名,随州县分之多在蒲州。《水经注》云:蒲山,统名总称。又明都穆游山记谓中条即禹贡雷首,盖非无据云。
首阳山 《名山记》州南三十里,一名雷首,禹贡壶口雷首至于太行,与二华争高,峰峦巉崒,又名方山。殷伯夷叔齐隐此,殁葬山麓,墓祠俱存。唐李颀有诗,《水经注》曰:山临大河,北去蒲坂三十里。《尚书》:所谓壶口雷首者,俗亦谓之尧山,又都穆以中条为雷首,谓首阳,乃首山之阳,非雷首也。其说与《括地志》合并,载之。
历山 州东南三十里,水经河水,又南过蒲坂县西。注云郡南有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处也。上有舜庙,按《通志》:山下有二泉名妫、汭,东西相距二里,南流者为妫,北流者为汭,合流入黄河。即尧釐降二女处。
玉簪山 州东南一百二十里永乐镇纯阳宫之侧,林泉茂美,为郡中佳境。按《通志》:当春桃杏夹溪,松竹盈列,人比之武陵源。
猫耳山 州东南一百二十里纯阳宫上,形肖猫耳,道流爱其幽静,结茅以居焉。
笔架山 在州南一十五里,即中条北面。数峰排立,拱对州城,中高末下,形若笔架。
麻谷山 南三十里,数峰竞秀,群壑争流盘郁,林峦蔽空,为中条之胜。按《通志》:名六管。
八盘山 州南二十里,即中条之北面,八折至顶转南即为历山。
凤凰山 州南七十里,为中条尽处,吴雯诗凤嘴三春麦龙头,五月冰凤嘴即凤凰山也。龙头即首阳山。按《通志》:一云凤山,与潼关之凤山对。九峰 州南六十里纯阳宫之上,其峰有九,形势秀拔,道流名为玉椅,建宫于上。
玉峰 州东一百里,《名山记》为第五十一福地,侯道华真人證果处。
云盖峰 州东三十里中条之北,壁立万仞,高入云表。
宝玉峰 州东二十里,山势起伏,形肖文笔,一作抱榆峰,或曰石晶莹似玉,以是得名。
焦岭 州东南六十里焦卢故里,以地名岭,今岭下焦氏为盛云。
神岭 州南历山之东,两水夹注,盘折峻拔如神龙然。
栖岩 州南十五里中条山,内有栖岩寺。谷口 州东南一十五里中条山阴之西麓。
苍龙谷 州东南一十五里中条山阴之中麓。按《名山记》:当作苍龙,旧志作苍陵,非。
大谷口 州东南一十五里中条山阴之东麓。昙延洞 州东南一十五里,按栖岩寺东即昙延讲经处。
玉洞 州东南一百二十里中条之阳。
峨嵋原 州南五里,高十馀丈,南北绵亘,东西转折,跨临晋猗氏之地。按元王思诚诗云条山河水壮封疆,城外嵋原百里长即此。
舜原 城北二十里,相传为虞舜所生之地。青台原 州北二十里。
虞原 州南三十里历山之东,段干木旧隐地。
玉皇原 州东南一百二十里永乐镇东何志渊柏台记云左顾玉皇之原是也。
土龟原 州古城外东南,上有后土祠。
书院坡 州东五里,北穿峨嵋,原东通解州。按坡旧为岳祠,明给事吕公经为郡,倅始更为河中书院。
瓦窑坡 州五里,跨带东原路入东乡。
普救坡 州东五里,南临深沟,北带古寺,路通猗氏。
白道坡 州东北五里,上枕峨嵋原路,通临晋。吉安坡 州东北十五里,坡跨原上路,入北乡。苏村坡 州东北二十里,路通荣河。
风陵坡 州南六十里黄河北岸,南通潼关。水经注曰关之直北隔河有层阜,巍然独秀,孤峙河阳,世谓之风陵。戴延之所谓风堆者也。独头坡 在州南四十里,乃雷首一丘,突兀当路,外临大河,内穿峻坂,东接夷齐祠,南达潼关。《水经注》曰:涑水出河北县、雷首山县,北与蒲坂分,山有夷齐庙阚骃。《十三州志》曰:山一名独头山,夷齐所隐也。山南有古冢,陵柏蔚然,攒茂丘阜,俗谓之夷齐墓。其水西南流,亦曰雷水。穆天子传曰壬戌天子至于雷首,觞于雷首之阿,使孔牙受良马于雷水之干是也。昔赵盾田首山食祁弥明翳桑之下水西南流注于河。《左传》谓之涑川者也。俗谓之阳安涧水,按独头村在首阳山下。俗又称首阳为龙头,觉志说较优;但谓墓在山南非是。
放马坡 在州南历山前,昔有戍军牧马于此,今其上犹号东草坪、西草坪。
黄河 蒲津门外,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经河津、荥河、临晋,由州过则至于华阴,由芮城、平陆入河南。明隆庆四年,河水泛涨,堤岸溢入城西门及南北古城门,州民大恐。是年西徙。万历八年复决,东齧甃石岸以障之,自后去城十馀里。皇清康熙三十四年,东徙去城五里馀。
五姓湖 在州东三十里五姓村,即古张泽,亦名五姓滩。按《水经》:涑水又南过解县东,又西南注于张扬池。郦道元注:张扬城,即《汉书》所谓东张矣。苏林曰:属河东,即斯城也。涑水又西南属于陂,陂分为二,城南面两陂,左右泽渚,东陂世谓之晋兴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西陂即张泽,西北去蒲坂一十五里,东西二十里,南北四五里,冬夏积水亦时有盈耗也。今湖去州三十里,历猗氏、解州、临晋及州,当是古今势易时之变迁故也。
永乐涧 在州南一百二十里,水经河水又东,永乐涧水注之。注云:水北出于薄山,南,流经河北县西,故魏国也。晋献公灭魏以封毕万卜偃曰魏,大名也,万后其昌乎。后乃县之,在河之北,故曰河北县也。今城南西二面并去大河可二十馀里,北去首山十许里,处山河之间,上地迫隘,故魏风著十亩之诗也。城内有龙泉,南流出城,又南断而不流永乐溪水,又南入于河。按《中山经》:即渠潴之水也,今但仍《水经书》永乐涧为不失实云。
寒谷涧 在永乐纯阳旧宅西,疑即《山海经》所云共水。
神龙潭 在州东南十五里太谷村,澄光可鉴。玉龙潭 在州东南十五里赞叹寺下,吴雯诗云下方昨夜雨,云气满龙潭即此。
泓龙潭 在州东四十里,地名孙李龙祥观后有记。
水谷潭 在州东南二十五里水谷村,有瀑布飞挂可观。
显应潭 在城内西南隅,今湮。
雷泽 在州西南首阳山下,即舜所渔处,其水南流入河。
通济沟 在州南十里铁炉铺前。
大阳沟 在州南七十里大杨村。
涧口沟 在州南七十里,地名基城,与大阳沟通连。
诸老沟 在州南一百里观后。
柳沟 在州南十五里栖岩寺东,今按地在寺东南石门侧。
鸦儿沟 在州东五里峨嵋原,潦水聚齧,遂成深沟,两崖多穴寒鸦,因名。
铧嘴沟 在州东北四十里西下村。
大凹西沟 在州南六十里历山舜祠之侧,古祭地在焉。
老陈沟 在州南六十里中条山,昔有陈姓者牧马其中,故名之。
古北滩 在州北一里,黄河退水地,出没不常,中多军民田庄,岁久泻卤荒閒居半。
竹溪 在州东十里石庄,旁有竹溪寺,今湮。妫汭泉 在州东南五十里历山之中,《尔雅》云:水北曰汭,亦小水入大水之名,盖两水合流之内,故从水从内。皇甫谧曰:纳,二女于妫水之汭。据此则汭非水名,又云泉南流曰妫,北流曰汭,异泉而合流也。《尚书》:釐降二女于妫汭即此。上有舜庙,周宇文护建。
显明泉 在州南十七里历山村东。
桑落泉 《水经注》曰:河东有徙民刘堕者,宿擅工酿采挹河流酝成芳酎,食同枯枝之年,排于桑落之辰,故酒得名。香醑之色清,白若滫浆焉,别调氛氲不与他同,兰薰麝越自成馨逸,方土之贡选最佳酌矣。自王公庶友牵拂相招者,每云索郎有顾思同旅。俗语索郎,反语,为桑落也。后国史补河东桑落坊,有井,每至桑落时取其寒得,所以井水酿酒甚佳,故庾信从蒲州刺史乞酒诗蒲城桑叶落,灞岸菊花秋。谓此也。按当时河水在州城西,今桑落泉在古城外,东南隅土龟原后土祠下,相距才五里,挹河为酿,固其宜也泉之得名实应以此。
苍陵泉 在州东南十五里王庄,即谷口水源。大谷口泉 在州东南二十五里,大谷口水源。柳沟泉 在州东南十五里栖岩寺东。
大黄泉 在州东南十五里中条山北麓。观音泉 在州东南十五里鹿谷,上有白石寺,遥望壁垩皓然,俗名观音堂。
梨花泉 在州东南十五里条山大谷之中。龙母泉 在州东南十五里条山大谷之中。饮马泉 在州南五十里胡营。
临山泉 在州南六十里中庄。
玉洞泉 在州南一百里观后。
寒谷泉 在州南一百里,亦在观后。
鸯浆泉 在州东五十里,《水经注》云:盐道山其西则石壁千寻,东则磻溪万仞,方岭云回,奇峰霞举,孤标秀出,罩络群山之表,翠柏荫峰,清泉灌顶。郭景纯云:世所谓鸯浆也,发于上而潜于下矣。厥顶方平,有良药,是以缁服思元之士、鹿裘念一之夫代往游焉。路出北巘,势多悬绝,故亦曰百梯山。今临晋南山下有百梯村,又山腰寺名百梯,距州五十里。按注百梯在鸯浆东与。《旧志》:距州五十里之说,亦符山介在州与临晋之间,故两处皆志,但谓草坪山则谬矣。
临晋县
中条山 在县南六十里,西自蒲州之草头坪,东至解州之红脸沟静林寺,凡四十里,皆县境内。其他可见者悉支山也。见蒲州。
方山 在中条山东,一名檀道山。《山海经》云:檀首山,《水经注》云:盐道山,亦名百梯山。其顶方平,故又名方山,与县治对。岧峣插汉,为中条之首,五老峰亦俯其下。上有方田数亩,泉流涓滴,草木蓊郁。旧有灵峰寺,唐、宋、金、元为永乐、虞乡两县胜地,号大丛林。自宋废永乐、元废虞乡,城郭人民繁华顿改琳宫。绀宇,香火凄其迄于今,颓垣断础、劫尽灰飞而山灵寂其舞闻矣。
五老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虞乡城西南十里方山之东,其南最高曰玉峰,一名灵峰,《洞天福地记》:五十二福地玉峰在河中府,谓此山也。峭壁千寻,危磴削立,铁索下垂,攀引而上,好事者往往登临,如入仙境。按《论语》:谶云尧率舜游首山,观河渚,有五老人自河负图而出,歌而告帝之期,歌毕,同登此山,飞为流星,上入昴山,名五老。以此或谓五老为五行之精。今豫章匡庐山亦有五老峰,晋张僧鉴《浔阳记》云:横隐藏空,其形势如河中虞乡县五老山。则此山五老之名先于匡庐久矣。
北斗峰 在灵峰观上北斗台。
雷公洞 在五老山上,上洞在归云岩,下洞在北峰。
锦屏峰 在五老山上,有东西二峰。
张果洞 在五老山锦屏峰之阴,洞之东西石上有所乘白驴行迹宛然。
韩峰 在五老山灵峰观南,一名韩角峰,即韩君丈人隐处,峰东南有韩君洞。
真人洞 在五老山,罗通微隐处。
步虚坪 在太乙峰,南乃罗真人步虚之处。弃瓢岩 在五老山诸洞之阳、嵩山羽士李皮囊弃酒瓢以奠山灵处,一号皮囊洞,又有青城、太乙、苍龙、太白、王母、白沙、元武、保德诸洞。玉真洞 在五老山弃瓢岩,旁有龙井,旱祷辄
应。唐明皇敕玉真公主投金龙其中,又有鹿饮、金龟、金沙、玉女诸泉,俱出其麓。
王官谷 在县南七十里中条山中,去虞乡城东南十里,以王官废垒为名。《春秋》:秦伐晋取王官,及郊。《左传》:吕相绝秦。《书》曰:入我河曲,俘我王官。是也。岩壑深邃,泉谷幽奇,有天柱、挂鹤诸峰,瀑布、贻溪诸水,山水之胜甲于河东。唐司空图常隐居于此,建休休亭,自为记。又有石砚、竹径、修史亭、一鸣窗诸胜。
天柱峰 在王官谷南,瀑布经其西。
白云洞 在王官谷内,元孤云子李纯夫所居,搆了了庵以拟休休亭者。
二嶷山 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南北错峙。《隋志》:桑泉县有三疑山,今土人只称大嶷、小嶷焉。黄河 在县西三十里,北自河津、龙门,南经荣河,绕本县之右至蒲州西南,风陵渡折而东流。《春秋》:僖公十三年冬,晋荐饥,乞籴于秦。秦于是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汎舟之役。即此河也。
涑水河 在县东南二十里,源出绛县太阴山陈村峪,伏流至柳庄复出,历东乡乔寺至周阳侯城与洮水合,至吕庄与景水合,又西与沙渠水合。按景水、沙渠会为一水,俱自吕庄入涑水。又《水经注》:自河东闻喜县东山黍葭谷注涑水所出,俗谓之华谷,至周阳与姚水合,西流经闻喜,南经夏县界三十里水头镇,即司马温公所居地;又西至安邑县北二十里,经猗氏县境入本县,故道自坑头镇,西南合姚暹渠水入五姓湖。
姚暹渠 在县南五十里,旧名永丰渠。水出夏县东巫咸谷,西流经安邑县下留村,池水入之。隋大业中都水监姚暹所开,故以名渠。
五姓湖 在县西南四十里,村有五姓,因名。即古张扬池为涑水姚暹经流所注之地。《旧志》云:每夏荷花尽发,烂若披锦,杂以绿蒲、红蓼,足称佳胜,诚一邑奇观也。今徒见湖光一片而已。桑泉 在县东北十五里,《左传》:秦伯围令狐,入桑泉。今带村里北杜村是其地,土人呼泉儿杜村,泉久湮无迹。
鸯浆泉 在方山顶上,泉久湮塞。故老言水深无底,有神物宅。其下与湖潜通,往往浮出败荷残红,皆湖中物也。每泉上吐气则大雨,时见白鱼腾跃而上,相传为异。明隆庆间霪雨浸盐池,或言方山白龙为祟,御史郜永春为文以祭,又沉铁牌、磔黑犬以厌之,寻以铁瓮塞其口,是夜大雷雨折山顶塔寺,僧云龙移湫去。今半塔突立,遇将雨辄闻泉下隐隐水声云。
瀑布泉 在王官谷内天柱峰旁,东西二瀑,西者尤奇胜。方冬泉脉微,循崖而流,涓涓一线,极冬则冰崖百尺,如白虹倒挂;至春夏迅溢,飞湍直下,望之若练水,所注处石皆成穴,喷珠溅玉,夏月游人数十步外寒气逼人,诚奇观也。东瀑崖稍曲,湍亦差缓,崖上苍苔匝生,岁久皆玲珑为石,如羊胛状。二瀑经休休亭,前合流出谷。灵泉 亦出条山观岭下,世传李皮囊隐此时,夏月山久涸,独坐,忽闻人言有顷半溪乱石间。隐隐雷鸣,泉水奔流,比常特异。
芦子泉 在县抢峰西北,《旧志》:唐中宗时,则天后因术士言虞乡有王气,遂断龟背冈芦根出血而止,化而为泉。
洗马泉 出洗马村南,世传晋太子病肝,秦使扁鹊来视之,太子洗马于此泉,北有扁鹊祠。瀵泉 在县西三十里,吴王渡黄河岸侧。《一统志》云:其泉有五,合阳有四,此有其一异出同源,故曰瀵里,人因立神渊庙。
荣河县
峨嵋坡 在城东高四里,北连闻喜,南贯临晋,形似峨嵋,上多平原,颇宜种植,村落错居,阡陌相望,南山诸坡分名曰亚夫。俗传亚夫屯军其地,然无所考。
灵吉山 在县东南峨嵋坡上,一峰独出为县文星。
黄河 在县西逼城,其流自龙门而下入蒲州。《水经注》曰:昔赵简子沉栾激于此。
汾河 在县北后土祠旁,西流于黄河,今移河津葫芦滩,南入于黄河。
瀵魁泉 在南赵村,洳泽方丈,知县侯祁相地脉掘得之。按《尔雅》:河东汾阴县有水,口如车轮许,濆沸涌出,其深无限,名之曰瀵冯翊。合阳县复有瀵亦如之,相去数里,而夹河河中渚上,又有一瀵,瀵源皆潜通。在汾阴者人壅,其流以为
陂种稻呼其本出处为瀵魁。《水经注》:瀵水出汾阴县南四十里,西去河三里,平地开源,濆泉上涌,与合阳瀵夹河中渚上。又有一瀵源皆相通,其水西南流历蒲坂西,西流注于河。
猗氏县
峨嵋坡 在县北门外,东连闻喜,西入蒲坂,绵亘蜿蜒,至县北一支如掌,南行遂结县治。千佛岭 在县南八里,相传古浮屠基,故名。脉自闻喜香山来至县西香落村,止涑水西流过源头村,将南逝岭隆起逼岸捍之,盖县前案也。鸣条冈 在县南三十里,自安邑来躯干委蛇,分条布叶,缭绕县南,盖县治外罗也。东望郁苍舜陵在焉。
涑水河 在县南六里,合姚暹渠入五姓湖。黑龙潭 在县西南二十里,广半亩,深丈许,居民遇旱,祷雨辄应。
文波泉 在县东北仁寿寺右,一泓澄澈,自城东绕县南入涑水。时溢县多科第,故名。明嘉靖乙卯地震圮阏,久未浚,旧名文运泉。
泽泉 在县南门外地,故偃潴浸泉成泽,四时不涸。明万历间坡水大至淀泽壅塞,泉遂湮。双璧泉 在县西北五十里灵岩寺后。明万历间二泉涌出,南流五十馀步,后每泉出则邑中父子中进士。
万泉县
介山 在县东十五里,亦曰绵山。相传为介子推隐处。《水经注》曰:山可高十馀里,上有神庙,庙侧有灵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谓之子推祠。扬雄河东赋曰: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于介山,嗟文公而悯推兮,勤大禹于龙门。《晋太康记》《地道记》与永初记并言子推之逃隐于是山,其实非也。介推所隐绵山,文公环而封之,因号其山为介山。杜预曰:在河西介休县者是也。今隶灵石界内。
黑石山 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其石色青黑,刚柔适中可为碑碣。
孤山 在县南二里,周围盘踞八十馀里,高十五里,形势独尊,不接他山。上有法云槛泉寺,其南即猗氏境,又山势绵延,亦号绵山。
稷王山 在县东三十里,相传稷教民稼穑播于此,山巅有后稷庙。
峨嵋岭 东起绛州,西抵黄河,地势耸翠,状如峨嵋,邑境隶其巅。
桃花洞 在孤山南麓,前代于洞旁种桃甚多,前巨石高丈馀,相传刘海蟾升腾处。
雕石崖 孤山南峪,有雕常巢育于上。
惠民池 在县崇德坊西街北,明典史王懋创凿蓄水以便民,有坊曰王公惠民坊,今圮。东涧 在县东门外孤山北壑,随地涌泉,北流六里许入沙。
西涧 在县西门外,北流三里许入沙。
煖泉 在孤山阴秦王寨右,数穴涌出,隆冬不冻,东涧之流此水居半。明万历间知县王荩臣镌曰和丰泉。
槛泉 在孤山西麓,泉旁有寺,初建寺无水,有白兔入穴掘而得水,又名兔泉。
圣水泉 在孤山之阳,旱不竭,潦则流。
雕石泉 在孤山南峪雕石崖下,南合于圣水。半截桶泉 在孤山阴黄家峪,泉如桶形,水止不流。
河津县
龙门山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与陕西韩城梁山并峙,大禹所凿,又名禹门。《夏书》曰:导河积石,至于龙门是也。河自西北山峡中来,至是山断,河出两崖壁立,形如门关,东西阔八十步,而奔涛巨浪日夕冲激,为天下奇观。岩际镌迹,遗功尚存。上建禹庙,有殿阁亭观碑咏,庙前石碑三,所二,碑文字紊灭不可复识。一碑是太和中立。山顶有洞,相传文中子读书处。又沙洲之上有禹穴,高不过咫尺,虽千寻之波不能浸一抔。按《禹穴记》:称禹治水得黄帝,水经于穴中,按而行之,盖亦有神助焉。然于经无取。
梁山 在县北三十里龙门山北,诗云奕奕梁山。《左传》曰:梁山晋望。《水经注》曰:昔大禹导河积石疏决梁山,今河西对峙者,亦名梁山,属韩城,似禹未治水之先。东西梁山合而为一。故尸子曰龙门未凿,伊阙未辟,河出于孟门之上也。又春秋时河西属晋,故统言晋望,今在韩城者称梁山,在河津者称紫金山。
姑射山 在县东北三十里,接稷山绛州界。云中山 在县西北三十五里,高耸云汉,故名。
峨嵋岭 县南,即汾原,与万泉荥河连境,《一统志》所谓东至太行,西入于黄河者是也。
黄河 在县西十五里,河自积石西南流入塞,数转折东流过云中西河,又南流过吉州,至龙门山出西南入荥河境。
汾河 在县南八里,东自稷山界来,西南流至荥河汾阴后土祠下,入于河。明隆庆四年,东徙至葫芦滩入河。
遮马峪泉 在县东北四十里,一原坡下。瓜峪泉 在县东北四十里水母庙下,按二泉俱唐长孙恕开凿,详水利。
解州
檀道山 州南五里,与中条连接,其下为檀道谷,谷中有鸯浆泉,不流而止,俗呼止渴泉。其东有胆矾窟,路通河南灵宝县窦津渡。
紫金山 州北二十里,旧产人参。
中条山 州南五里,西起蒲州,东接太行,南跨州之平陆芮城,北跨州之安邑、夏县、闻喜。分云岭 州东南三十里中条最高处,岭巅出云,东西分布,世传尸盐泽者也。山顶旧有分云祠。
横岭 州西南三十里,即中条山脊,与芮城分界,其下为方张沟,又东为堡子谷,又东为仙女洞,亦名元女洞。其中积水成潭,又名黑龙潭,旱祷辄应。
白径岭 州南十五里中条山上,双石壁立,左右参天,间不容轨,名曰石门。路通陕州大阳津渡。《水经注》曰:盐泽南面层山天岩云秀,池谷泉深,左右壁立,间不容轨,谓之石门。路出其中名之白径。南通上阳,北暨盐池即此也。
喷雪岩 州南四里,东岫有岩,岩有泉喷出,洁白如雪,上有酒岛字。
桃花洞 州西南七里,昔人见洞旁泛桃花,因名。洞东三里为白龙谷,东上八里为直岔岭,少东为荻子谷,又少东为龙谷,在州南五里。峨嵋坡 州东五里盐池北岸。
逍遥坡 州西北二里女盐池北岸。
大虎谷 仙女洞东十里,谷中有将军堡,堡后有凤凰嘴,西过连云栈,至横岭有阳关寨,寨后亦有胆矾窟。
解盐池 州东二里中条山麓,详见盐法。女盐池 州西北三里,详见盐法。
六小池 州西北十五里,详见盐法。
长乐滩 盐池北七里峨嵋坡阴,周围二十馀里,亦生鱼。
静林涧 六小池西南十五里,源出中条山顶,北流经红脸沟,馀流入临晋洫水滩。
张公泉 静林涧东三里,在山谷中,遇旱以数十老妇执箕帚祷于庙,劘其泉辄得雨。
胡村涧 张公泉东五里,源出中条山阴,又东五里为桃花涧,水出中条山顶;又东二里为小水涧,出白龙峪;又东一里为荻子峪,水皆北流入女盐池。
大水涧 白龙峪东三里,出五龙谷喷雪岩之南十馀里,北流至城南,绕城而西,会小水涧入女盐池。
堡子谷水 大水涧东二里,源出中条山,北流入盐池南沟。
金盆水 出中条山,趋盐池南沟,其东为关帝祖茔,亦名小圣沟。又其东有小龙五涧水,二郎、三郎谷诸水皆出中条山阴,北流。
姚暹渠水 州北十五里,见临晋。
安邑县
中条山 县南二十里,说者谓西华岳,东太行此山当其中,故云中条。《山海经》:为中经条谷之山,一名苍梧山,山产梧桐、苍玉、竹。《书》曰:鸣条有苍梧山,舜崩苍梧即此。
玉钩山 县东北一十五里,峭峰环曲,草木菁葱,形如玉钩。
柏王山 县东北六十里,山多古柏,幽雅可人。峨嵋岭 县北四十五里,上多平壤,有民居焉。分云岭 中条最高处,与解州接界。宋宣和间有成宝公庙,今废。
鸣条冈 县北三十里,东西带映,势若游龙。有舜陵,孟子谓舜卒于鸣条即此。
天井谷 风洞上四面陡绝,一径透出山顶。车辋谷 分云岭东,两山夹路,盘礡多奇。邑民文进捐资修治,今为坦途。
二郎迹 车辋谷东,山有仙谷,中多岩窦古洞。风谷洞 县南二十里分云岭西,形若半井,投叶即飞,其风出则飞沙拔木。
盐风洞 风谷洞旁,洞口若盆,仲夏应候,风出声隆隆然。谷口旧有风神祠,今废。
虞坂 二郎谷东五里,南北孔道,石崖险峻,车不方轨,今名青石槽,即晋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伯乐逄骐骥困盐车处。明盐院张士隆凿修。涑水河 县北三十五里,入猗氏。唐贞观中刺史薛万所开。
黑龙潭 县东南十五里,与盐池相邻,深不可测,潴水黑色。唐开元间常于此置龙宫。
盐池 条山之阴,即解盐池。周穆王、汉章帝并幸安邑而观盐池。
青石泉 县东南三十里,出中条山,由青石槽,经东郭入黑龙潭。
车辋泉 县南二十里,出中条山车辋谷中。涌金泉 县东南十馀里,源出夏县墙下村,入黑龙潭。
玉钩泉 玉钩山下,水光澄澈如镜,一名玉女泉,南入姚暹渠。
野狐泉 县西南十八里盐池北岸,味甚甘冽,亭榭佳丽,一方胜概。
淡泉 县西南十六里盐池北岸,池水皆咸,此独淡。
夏县
中条山 县东五里,见蒲州。
山 县西北七十里石里,即稷山之麓也。稷王山 县西七十里,下有村名蛇虎涧,相传姜嫄弃稷于此,有虎乳之,因名。
凤凰山 县东北四十里,有峰秀异,世传凤凰曾集于此。
瑶台山 县东五里,高一里许,商相巫咸、巫贤祠墓在山麓,《隋书》名巫咸山,孤峰峭拔,苍翠摩空。有天圣宫在巫相祠右,为焚修香火而设。登高俯视,一邑山川俱在目前,邑人以为游赏地,中秋尤盛,题咏甚多。知县胡楠建塔于山巅,以补邑之文峰,又名巫咸顶。
柏塔山 县南二十里,古柏千株,上耸无枝,状似虺蛇,中有一柏琦瑰磊落独大于众,称曰柏母,摇之则地皆动,有欲倾之状,亦奇观也。云谷山 县东南三十里,数峰高耸,盘踞数十里,中有大谷,谷中云起则雨。
翠岩山 县东二十里,望之青翠可掬,绵亘数十里,北入闻喜界。
鸣条冈 县西二十里,北连闻喜,南接安邑,今呼为峨嵋岭,即汤与桀战之地。
柳谷 县南十五里中条山内,唐阳城隐处。巫谷 瑶台之左,白沙河所出。按《明一统志》:在夏县南五里,《隋书》名巫咸山,相传殷巫咸尝隐此,一名瑶台顶。
雷公洞 瑶台山石岩万柏林中,肖像雷神。风洞 柏塔山后岩中,有窍深不可测,风自窍中出有声,知县姜洪命工凿大其窍,遂无风声。玉溪洞 县东南七里中条山谷间,有石洞深一丈五尺,阔一丈,俯瞰溪流清净可爱,石岩凿玉溪二字,温公尝隐此读书。通谷村观音寺后亦有洞塑公像。
矿洞 县东百里温谷里温泉山。明嘉靖中一道士寓此,识其为银矿,私炼自给,后渐闻于人。河南卢氏诸县矿徒因来劫取杀人,巡盐御史王竹厓闻于朝,随檄河东守佥派民兵药箭手以禦之,刍饷取办于邑人,征徭顿加。岁甲子宪臣俾平阳府同知李旸谷驻节于夏以镇之。万历十四年夏,因岁荒,河南亡命纠众二千馀人越河盗砂,知县员惟蓁申达当道,调拨官兵迎战。指挥李材被贼绑缚,主簿王宠向前宣谕法度,陈以利害,矿贼惊服,扶李材还营。后每冬三月添设平阳卫军兵八百名防护,岁以为常。万历二十五年差太监张忠驻夏开采,至三十三年矿盗益炽乃停采封洞,撤回张忠,而军兵防护如故。知县胡楠申达撤回以省祭,官统药箭手代之,民困始苏。
古石陴 一名将军岭,即云谷山之北一峰也。近视嵯峨磥砢,难以名状;登眺层峦叠嶂,鹾海洪河,举在目中。上有石洞,洞中有泉,澄澈可爱。涑水 县西三十里,世称司马温公曰涑水先生以此。
青龙河 县北三十里,形势盘曲如龙。
白沙河 一名巫咸河,源发中条山巫咸谷,经邑南关外西流三十馀里,南转入姚暹渠。每夏水骤涨,冲决北堤,飘没民居无算。明时知县柳佐等屡行修浚,崇祯六年南堤冲决石厌民田。皇清顺治十年北堤复决,水入东门城隍庙,县衙俱被浸没,至今河势流徙无常,大为民害。
莲花池 有二:一在城中西北隅环一顷八十亩,一在城东北隅。视西池颇小,水之有无皆不常值,时莲生其中,近池民居易被浸毁,常穿城西北隅安铁窗以杀水势。
涌金泉 县西南十五里,西入安邑黑龙潭,盐池得此水始结盐。
李绰堰水 在县南,源出平陆,至本县巫谷口而出,北流合本县史家谷雕崖沟等水,至卓义桥会为一西转三里,名为姚暹渠,下流南转会巫咸河至五姓湖。
闻喜县
中条山 县南六十里,见蒲州。
汤山 县东南四十里,为中条最高峰,上有汤庙湫池祷雨多应,俗呼为汤王山,又名汤寨。景山 隋《地理志》:闻喜有景山,与三㚇山皆中条支山。《水经注》曰:涑水又与景水合水出景山北谷。《山海经》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北望少泽其草多藷藇、秦椒,其阴多赭,其阳多玉。郭景纯曰盐泽,即解县盐池也。按经不言有水,今有水焉,西北流注于涑水也。少泽今无考。《通志》云:景山即汤山。
紫金山 县东七十里,接曲沃绛县界。
三㚇山 司马长卿上林赋云凌三㚇之危。郭璞三苍注曰三㚇山在闻喜,今县东五十里有焦山,高与汤寨等为邑巨镇,三㚇之危或此。鸡鸣山 裴氏家谱凤凰原坟地,西至鸡鸣山。香山 县东南三里,上有白衣殿、文昌祠、裴晋公祠,三塔鼎峙,为邑文峰,又前丘村岭一塔,名文笔峰,翟熠有记。
紫屏山 县东四十里桃村后,山列如屏,其色紫,因名,俗称六老峰。
稷王山 县西北五十里,与稷山县接界,后稷始播百谷于此,陵庙在焉,稷山主之姜嫄墓庙,闻喜主之。《左传》:晋侯治兵于稷。杜预注在今闻喜县。
柏林山 县西三十里柏林村后,石岩苍翠,下为叠水崖,再入为蒿峪,莲苇清幽。
观音山 县南九十里刘庄冶,一峰突出,下细上巨,玲珑垂悬,类观音座。后山其下有洞,洞前巨石形似蟾蜍昂首朝之。
天皇顶 县北十五里,自五龙庙一线过峡,突起圆顶,高出众峦之上,为邑少祖山,又俗名天王台。下即大石窑,取石大伤龙脉,明崇祯间知县刘芳久禁闭。
蚕姑峰 汤山西,尖秀为邑文峰,上有蚕姑塔。瑶光峰 县南四十里宋家庄后,俗名城隍寺,上有塔尖秀,与夏县瑶台相望。
峨嵋岭 从紫金山发脉,兀突延袤,自东而北而西,上为清原,晋城在焉。四围丘陇,中为平原,其广五十馀里,土厚宜艺五谷。北瞰绛州,西接稷山,南临安邑,势如初月。
秦王岭 汤山东,相传唐太宗屯兵处,樵者往往得铜箭镞甚巨。
盘盘岭 亦名盘盘山,在县南五十里秦王岭东,以盘旋而上故名。
横岭 县东南九十里,接垣曲界,山脊横亘,下有三泉出白石,俗名白石河。按《通志》:亦名横山。吕岩 县西二十里吕庄,东涧石巘清泉,极类醉翁亭,翟凤翥有记。
凤凰原 县东六十里,为裴氏祖茔。
铁牛峪 县南三十里,泉石幽绝,中有兴国寺,唐僧智旻住锡处。相传山有铁牛流河中,因名。乾河 县东四十里,《史记》:伐韩到乾河。《山海经》曰:教山教水出焉。是水冬乾夏流,实惟乾河。注闻喜县北有乾河,因名。乾河里,今无里名按水。经河水又东与教水合。注云:出垣县北教山,然教山当在闻喜绛县垣曲之界。注又云历鼓钟川分为二:一水西北出一百六十许里,山岫回曲才通马步,今闻喜县东北谷口犹有乾河里,故沟存焉。一水历冶官西合伏流水自垣县南入河。
涑水 源出绛县大阴山陈村峪,伏流至柳庄复出,与洮水景水沙渠水会为一西流,经县南门外湾曲而西历夏县、安邑、猗氏、临晋入五姓湖,过蒲州孟盟桥入黄河。智伯曰绛水可以灌安邑。《水经注》曰:汾水灌平阳,或亦有之,绛水灌安邑,未识所由也。今考其势,当谓此水以源于绛亦称绛水也。翟凤翥曰涑者水生练也,谓水之文也,束也,诸水至此合也。闻喜故曲沃地,曲,曲也;沃,沃也,水绕县东南十数曲,曲多沃壤,晋
饶强邑,故名曲沃。按《通志》:又水源自绛县,亦谓之绛水。
洮水 县东六十里,《水经注》曰:水源东出清野山。世人所谓清襄山也。其水东大岭下。西流出,谓之唅口,又曰涑水,至周阳与洮水合。子产对晋平公曰:台骀汾洮之神也。司马彪曰:洮水出闻喜县,故王莽以县为洮亭,然则涑水殆亦洮之兼称乎。按此自横水来者,涑水自磨里来者,洮水也合而为一,所以涑水有洮水之称也。沙渠水 源出县东南五十里白石村,会南山诸水,灌田十馀村,至吕庄与涑水合。见《水经注》。董泊 县东四十里,即舜时董父豢龙所也,又名豢龙池,宜植莲稻,旧有观莲亭,上为董父庙,裴晋公湖园、赵忠简公、董泽书院皆在焉。皇清康熙癸卯,莲有一茎四并头之异,《水经注》曰:涑水西径董泽陂南即古池也,东西四里,南北三里。《春秋》:文公六年蒐于董泽即斯泽也。
秦王涧 县南四十里美阳川,相传秦王与敬德叔宝三跳处。
胜水沟 县南四十里柏樊底,水出崖间,附草而下,乱滴涧中,如百铃声。沿溪而上即郭璞洞。甘泉 县东北三十里东镇北黑龙沟,味极甘冽,南入涑水。隋移县治于甘谷即此,上有黑龙庙,祷雨多应。
暖泉 县东南三十里王村,水冬暖宜稻。温泉 县东四十里官庄村,又胡村水相邻,皆冬温,即泊泉。
冷泉 县东四十五里胡村西,水夏冷。
黄芦泉 县东五十里黄芦庄,以地产黄芦得名。见水利。
野狐泉 县北二十里深谷中,相传有狐避射至此,入穴泉出,南流合户头杜村二泉。《旧志》李汝宽曰:乃白土沟之上游,北枕高阜,下临巨壑,石崖壁立如虎嵎,又如牛伏石上。古柏数十株,拳曲龙钟,不可形状。下有石如盆,泉涌如螺;上有云泉观,壑底可藏万马,水口不容一舟,观前有莲池榴亭,邑之胜景也。详水利。
马跑泉 县美阳乡,世传秦王饮马于此,按旧《府志》:霍州亦有焉,二处皆太宗经战地,事或有之。
玉莲泉 县东二十五里川口南涧,旧有莲池,上为白莲寺。
姚村泉 县南三十里姚村。见水利。
瀑布 县西三十里柏林村,后俗名叠水崖,水自山峡中三叠而下。
平陆县
箕山 县东北九十里,盘折危耸,形势如箕。相传尧时许由隐此,有墓在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下有清涧,即由洗耳处;东有白玉窍,号曰锡窟。按《一统志》:北直隶行唐县、河南登封县俱有箕山,并称许由隐处。吴山 县北五里中条山之支,其山高平,上皆民田。南麓有吴泰伯庙,盖虞仲封此,并祀泰伯,故以吴称焉。
锥子山 县东九十里,孤峰峻峙,其状如锥。三门山 县东五十里黄河中。《水经》云:禹凿河道,三门既决,谓之三门。《史记》正义曰禹凿此三门道河水,故曰三门也。纲目山有三门,禹凿以通,南曰鬼门,中曰神门,北曰人门,故谓之三门。集津前提学副使陈棐游此,以为胜览,因大书题其壁曰宇内大观,九年底绩,万世永赖,千寻丹碧,万古风雷。
中条山 县北四十五里,壮丽崔巍,势雄嵩华,一邑形胜,此其大者。详蒲州。
分云山 县西北四十里,中条之一峰也。层峦峻岫,走雾分云,视诸山独为嵌崿,寻幽眺远或有取焉,但路绝羊肠,不易升也。
清凉山 县东北六十里,乃中条一脉,晋执虞公于此,其绝顶旷阔,四望无际,俗谓四州圪塔,盖蒲解绛陕皆可目及也。
砥柱峰 在三门东,迤南黄河中流,孤峰峭立,断壁巉崄,高数仞,石形如柱,故名。禹贡东至于砥柱,即此也。孔安国曰砥柱山河水分流,包山而过,石见水中若柱然也。《通志》《搜神记》称齐景公渡于江,沉之河鼋衔左骖没之,众皆惕。古冶子于是拔剑从之,邪行五里,逆行三里,至于砥柱之下,乃鼋也。左手持鼋头,右手挟左骖,燕跃鹄踊而出,仰天大呼,水为逆流三百步,观者皆以为河伯也。此事殊无取焉。
傅岩 县东二十五里即殷,相傅说版筑处苍岩翠崿,曲折回峦,圣人之居自不同也。其地名隐贤社,唐吕温有铭。
黄河 南门外,又东北古焦国侧,水势激湍。水经注曰河水涌起方数十丈,有物居水中,父老云铜翁仲所投处。又云:石虎载经于此,沉没二物并存,水所以涌。
三㲼涧 县北五里中条山,东西二沟流与涧合,故名。
沙涧 县东二十里傅岩前。《水经注》曰:沙涧水出虞山,东南径傅岩,历傅说隐室前,俗名之为圣人窟。孔安国传傅说隐于虞虢之间。即此处也。
圣人涧 县东二十里,其源自马跑泉涌出,夹岸石嵌,二泉相向,旋绕傅岩,南入于河。有傅说祠。
盘南涧 县东十里,源出中条山,由石槽沟南下至盘南,东入于河。
马头涧 县北四十五里中条山麓,其地危峰耸立,两谷二源环麓合流,以山形肖像,因名。五股泉 县北一里许,夏月其水寒冽殊常。清涧 县东六十里箕山之西,即巢由洗耳处。张谷涧 县西二十里张峪村东。
圪塔涧 县西二十五里本村东。
南侯涧 县西四十里南侯村东。
仪家沟 县西五十里岳村右。
芮城县
中条山 县北十五里,高二十里。见蒲州方山 县西北三十里,峰峦高峻,可与二华并。甘枣山 县东北三十里,今名刺林沟。
太峰 方山东。
直岔岭 县东北六十里甘枣山东,今名横岭。中条山巅路通南北孔道,但径险人稀,盗时窃发,行人苦之。皇清顺治十八年,知县王自修申请拨兵防守,过客恃以无恐焉。
檀道岭 直岔岭东。以上皆中条山之分名也。水谷 县西北二十五里,为八景之一。
石钟洞 县东北三十里,石钟真人修炼之所。顶悬一石如钟,水注其下,旱祷雨多应。
黄河 县南二十里,自蒲州南下至潼关,东折过县境入平陆,经砥柱达孟津。
恭水 源出甘枣山,即今朱吕沟,水流入黄河。葡萄涧 县西二十里郑村,有泉五眼,俗谓五股泉,南流入于河。见《一统志》
通泽泉 县东八里古魏城西,北合地皇泉一渠溉田,伏流入沙。
龙泉 县北七十里古魏城中,上有五龙祠。见《一统志》
甘泉 县北六十五里北山岭上。
奥祝泉 县东北二十二里北山石岩下流出,相传魏文侯率三军自安邑至此,众渴甚,文侯默祝以鞭指示乃得泉。
浢泉 县东北三十五里,源出中条山清凉寺,古洞中,即仪家沟水,俗谓连搭沟,《水经注》曰:河北县有浢水、浢津,其水南入于河,河水故有浢津之名。穆天子传曰天子自冥軨乃次于浢水之阳,丁亥入于南郑,或谓之堰乡涧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