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严州钓台买田记开禧元年十二月1205年12月19日 南宋 · 陆游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四四、《渭南文集》卷二○、雍正《浙江通志》卷二六一、乾隆《桐庐县志》卷一四、《南宋文范》卷一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
嘉泰四年,诏以严州久不治,命朝散郎、直秘阁、浙西路安抚司参议孙公叔豹知州事
公至数月,州以大治闻。
狱无淹系,庭无滞讼,幕府闲暇,符檄简少,榜笞之声不闻于屏外。
向之逋赋佚罚,皆以时举,仓有馀,府有馀帛。
公天资近道,不乐燕游歌舞优戏之奉,又不喜以土木无益之事劳其民,治事少休,则宴坐别室,自夜至旦,盥靧而出,终岁如一日。
独念初赴郡过七里濑汉严先生钓台下,读唐兴元中崔儒钓台记》,以为上有平田百亩,足以力耕,下临清流,足以垂钓。
今投钓之地具在,而田则无有。
乃以属县令访之,则田亦具在,旁有流泉,虽大旱不竭,可给灌溉。
而或者辄有之。
公乃遣语以当归田直而取田,以为先生岁时祭享之奉,其人难之。
公叹曰:「光武欲与先生共天下,而先生不屑也。
千有馀岁后,吾乃欲必取百亩之田以奉祀事乎?
且吾教化未孚,而遽望人以辍耕逊畔,难矣」。
因置不问。
会有没官田,又从傍买民田足百亩,除其泛科敛,以畀浮屠之奉祠者。
又即祠之右,创为佛院,栖钟于楼,椟经于室,僧庐客馆,略皆有所。
度岁入可以食其徒七人,而樵汲之役,又在其外。
先生之祠,可以永世不废。
乃砻美石,请记于予。
予曰:「严,名城也
自大驾巡幸临安,以朝士出守者,与夫入对行殿被临遣而来者,大抵多取道于富春
入谒祠下,有高山仰止之叹,而恨祠屋弊坏,不以时荐,往往咨嗟踌蹰,久而后去。
及其下车,则日困于簿书米盐将迎燕劳之事,忽焉忘前日之言。
寒暑再更,复上车去,则又过祠下,负初心戴愧面而去者,袂相属也。
闻孙公之举,得无少自咎哉」?
予二十年前,盖尝来为此邦,亦自咎者之一也,故喜道孙公之举,且以励来者云。
开禧元年十二月辛未太中大夫宝谟阁待制致仕、山阴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陆某记。
岁日京师诸季端武等784年 中唐 · 韦应物
 押先韵 创作地点:安徽省滁州市西涧;琅琊山寺
献岁抱深恻,侨居念归缘。
常患亲爱离,始觉世务牵。
少事河阳府,晚守淮南壖。
平生几会散,已及蹉跎年。
昨日罢符竹,家贫遂留连。
部曲多已去,车马不复全。
闲将酒为偶,默以道自诠。
听松南岩寺,见月西涧泉。
为政无异术,当责岂望迁。
终理(一作裹)来时装,归凿杜陵田。
大礼毕皇帝御丹凤门改元建中大赦 中唐 · 李益
 押元韵
大明曈曈天地分,六龙负日升天门
凤凰飞来衔帝箓,言我万代金皇孙
灵鸡鼓舞承天赦,高翔百尺垂朱幡
宸居穆清受天历,建中甲子上元
昊穹景命即已至,王(一作三)事乃可酬乾坤。
升中告成答玄贶,泥金检玉昭鸿恩。
云亭之事略可记,七十二君宁独尊。
小臣欲上封禅表(一作草),久而未就(一作召)(一作陵)
奉天改元大赦制(平朱泚后改建中五年兴元元年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
门下。致理兴化
必在推诚。忘已济人。
不吝改过。朕嗣守丕构。
君临万方。失守宗祧
越在草莽。不念率德。
诚莫追于既往。永言思咎。
期有复于将来。明徵厥初。
以示天下。惟我烈祖
迈德庇人。致俗化于和平。
拯生灵于涂炭。重熙积庆。
垂二百年。伊尔卿尹庶官。
洎亿兆之众。代受亭育。
以迄于今。功存于人。
泽垂于后。肆予小子。
获缵鸿业。惧德不嗣。
罔敢怠荒。然以长于深宫之中。
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
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
不察征戍之劳苦。泽靡下究。
情不上通。事既壅隔。
人怀疑阻。犹昧省已。
遂用兴戎。徵师四方。
转饷千里。赋车籍马。
远近骚然。行赍居送。
众庶劳止。或一日屡交锋刃。
或连年不解甲冑。祀奠乏主。
室家靡依。生死流离。
怨气凝结。力役不息。
田莱多荒。暴命峻于诛求。
疲氓空于杼轴。转死沟壑。
离去乡闾。邑里邱墟。
人烟断绝。天谴于上。
而朕不悟。人怨于下。
而朕不知。驯致乱阶。
变兴都邑。贼臣乘衅。
肆逆滔天。曾莫愧畏。
敢行凌逼。万品失序。
九庙震惊。上辱于祖宗。
下负于黎庶。痛心腼貌
罪实在予。永言愧悼。
若坠深谷。赖天地降佑。
神人叶谋。将相竭诚。
爪牙宣力。屏逐大盗。
载张皇维。将宏永图。
必布新令。朕晨兴夕惕。
惟念前非。乃者公卿百寮。
累抗章疏。猥以徽号。
加于朕躬。固辞不获。
俯遂舆议。昨因内省
良用矍然。体阴阳不测之谓神。
与天地合德之谓圣。顾惟浅昧。
非所宜当。文者所以成化。
武者所以定乱。今化之不被。
乱是用兴。岂可更徇偫情。
苟膺虚美。重余不德。
祇益怀惭。自今以后。
中外所上书奏。不得更称圣神文武之号。
夫人情不常。系于时化。
大道既隐。乱狱滋丰。
朕既不能宏德导人。又不能一法齐众。
苟设密网。以罗非辜。
为之父母。实增愧悼。
今上元统历。献岁发生。
宜革纪年之号。式敷在宥之泽。
与人更始。以答天休。
可大赦天下。改建中五年兴元元年
正月一日昧爽以前。大辟罪已下。
罪无轻重。已发觉未发觉。
已结正未结正。系囚见徒常赦所不原者。
咸赦除之。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
有以忠劳。任膺将相
有以勋旧。继守藩维。
朕抚驭乖方。信诚靡著。
致令疑惧。不自保安
兵兴累年。海内骚扰。
皆由上失其道。下罹其灾。
朕实不君。人则何罪。
屈已宏物。予何爱焉。
庶怀引慝之诚。以洽好生之德。
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及所管将士官吏等。一切并与洗涤。
各复爵位。待之如初。
仍即遣使。分道宣谕。
朱滔虽与贼泚连坐。路远未必同谋。
朕方推以至诚。务欲宏贷。
如能效顺。亦与维新。
河南河北诸军兵马。并宜各于本道自固封疆。
勿相侵轶。朱泚大为不道。
弃义蔑恩。反易天常。
盗窃名器。暴犯陵寝。
所不忍言。获罪祖宗。
朕不敢赦。其应被朱泚胁从将士官吏百姓及诸色人等。
有遭其扇诱。有迫以凶威。
苟能自新。理可矜宥。
但官军未到京城以前。能去逆效顺。
及散归本军本道者。并从赦例原免。
一切不问。天下左降官。
即与量移近处。已量移者更与量移。
流人配隶。及藩镇效力。
并缘罪犯与诸使驱使官。兼别敕诸州县安置。
及得罪人家口未得归者。一切放还。
应先有痕累禁锢。及反逆缘坐。
承前恩赦所不该者。并宜洗雪。
亡官失爵放归勿齿者。量加收叙。
未复资者更与进叙。人之行业。
或未必兼。构大厦者方集于偫材。
建奇功者不限于常检。苟在适用。
则无弃人。况黜免之徒。
沉郁既久。朝过夕改。
仁何远哉。流移降黜。
亡官失爵。配隶人等。
有材能著闻者。特加录用。
勿拘常例。诸军使诸道赴奉天及进收京城将士等。
或百战摧敌。或万里勤王。
捍固全城。驱除大憝。
济危难者其节著。复社稷者其业崇。
我图尔功。特加彝典。
锡名畴赋。永永无穷。
宜并赐名奉天定难功臣。身有过犯。
递减罪三等。子孙有过犯。
递减罪二等。当户应有差科使役。
一切蠲免。其功臣已后虽衰老疾患。
不任军旅。当分粮赐。
并宜全给。身死之后。
十年内仍回给家口。其有食实封者。
子孙相继。代代无绝。
其馀叙录。及功赏条件
待收京日。并准去年十月十七日十一月十四日敕处分。
诸道诸军将士等。久勤捍禦。
累著功勋。方镇克宁。
惟尔之力。其应在行营者。
并超三资与官。仍赐勋五转。
不离镇者。依资与官。
赐勋三转。其累加勋爵。
仍许回授周亲。内外文武官。
三品已上赐爵一级。四品已下各加一阶。
仍并赐勋两转。见危致命。
先哲攸贵。掩骼薶胔。
礼典所先。虽效用而或殊。
在恻隐而何间。诸道兵士有死王事者。
各委所在州县给递送归。本管官为葬祭。
其有因战阵杀戮。及擒获伏辜。
暴骨原野者。亦委所在逐近便收葬。
应缘流贬及犯罪未葬者。并许其家各据本官品以礼收葬。
自顷军旅所给。赋役繁兴。
吏因为奸。人不堪命。
咨嗟怨苦。道路无聊。
汔可小康。与之休息。
其垫陌及税间架竹木茶漆榷铁等诸色名目。悉宜停罢。
京畿之内。属此寇戎。
攻劫焚烧。靡有宁室。
王师仰给。人以重劳。
特宜减放今年夏税之半。朕以凶丑犯阙。
遽用于征。爰度近郊。
息驾兹邑。军储克办。
师旅攸宁。式当褒旌。
以志吾过。其奉天宜升为赤县。
百姓并给复五年。尚德者。
教化之所先。求贤者。
邦家之大本。永言兹道。
梦想劳怀。而浇薄之风。
趋竞不息。幽栖之士。
寂寞无闻。盖诚所未孚。
故求之不至。天下有隐居行义。
才德高远。晦迹丘园。
不求闻达者。委所在长吏具姓名闻奏。
当备礼邀致。诸色人中有贤良方正
能直言极谏。及博通坟典。
达于教化。并洞识韬钤。
堪任将帅者。委常参官及所在长吏闻荐。
天下孤老。𩻴寡茕独。
不能自活者。并委州县长吏量事优恤。
其有年九十已上者。刺史县令就门存问。
义夫节妇。孝子顺孙。
旌表门闾。终身勿事。
大兵之后。内外耗竭。
贬食省用。宜自朕躬。
当节乘舆之服御。绝宫室之华饰。
率已师俭。为天下先。
诸道贡献。自非供宗庙军国之用。
一切并停。应内外官有冗员。
及百司有不急之费。委中书门下即商量条件
停减闻奏。布泽行赏。
仰惟旧章。今以馀孽未平。
帑藏空竭。有乖庆赐。
深愧于怀。赦书有所未该者。
委所司类例条件闻奏。敢以赦前事相言告者。
以其罪罪之。亡命山泽。
挟藏军器。百日不首。
复罪如初。赦书日行五百里。
布告遐迩。咸使闻知。
郑州新郑县尉安定皇甫君墓志铭 中唐 · 梁肃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一
君讳某。字某
皇朝监察御史某之曾孙。赠兵部侍郎某之孙。
唐州长史某之第三子。尚书左丞侁之爱弟。
历叶聚祉。左丞又嗣以淳德。
德义之门。宜有仁人。
君生而冲茂。聪悟孝敬。
弱冠以明经登科。始长安丞。
又转新郑。性恬旷。
不甚以禄仕为意。避乱至江南
以坟籍自娱。谓论语二十篇。
有夫子微言。故尝玩其章句。
以导情性。非至德要道。
未尝经怀。老氏不居其华。
孟轲言必仁义。君之志也。
晚节多病。享年七十七。
兴元元年正月三日。启手足于嘉兴县私第。
夫人博陵崔氏。生一子曰攸。
号慕哀敬。礼无违者。
左丞嗣子兵部郎中政。实营护丧事。
以前月三日。权厝于某乡原。
不克及葬。难故也。
郎中于予有乡党之旧。泣书美行。
见命志之。铭曰。
温良恭俭。德之柄兮。
居常待终。天之命兮。
卜葬从权。变之正兮。
朱泚后车驾还京大赦制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
门下。
致理之体。
先德后刑。
礼义兴行。
故人知耻格。
教令明当。
则俗致和平。
然后奸慝不萌。
暴乱不作。
古先哲后。
莫不由斯。
国家受命百七十载。
八圣储庆。
敷佑下人。
迈种宽大之德。
累蠲苛酷之令。
盖仁之所积者厚。
故泽之所流者深。
兹予小子。
获主重器。
懵于理乱之本。
溺于因习之安。
授任不明。
赏罚乖当。
立法以齐众。
而犯命愈甚。
兴戎以除害。
而长乱益繁。
贼臣蓄奸。
乘衅窃发。
九庙乏主。
兆人靡依。
猰㺄肆其吞噬。
豺狼穴于宫阙。
岁未云半。
载罹播迁。
仰惭穹昊。
俯愧臣庶。
敢爱霣越。
苟全眇躬。
诚惧益纵寇雠。
重辱宗社。
忍耻誓志。
庶补前羞。
赖亿兆宅心。
不忘先德。
诸帅勠力。
恭行天罚。
俾余寡昧。
再膺多祐。
总乾纲于既紊。
复天柱于将倾。
言旋镐京
不改旧物。
宗祧有序。
朝享有期。
重庆多。
深增感惕。
呜呼。
君者所以抚人也。
君苟失位。
人将安仰。
朕既不德。
致寇兴祸。
使生灵无告。
受制凶威。
苟全性命。
急何能择。
或亏废名节。
或贪冒货利
陷于法网。
事匪一端。
究其所由。
自我而致。
不能抚人以道。
乃欲绳之以刑。
岂所谓恤人罪已之诚。
含垢布和之义。
涤清污俗。
咸与更新。
可大赦天下。
兴元元年七月二十三日昧爽已前。
大辟罪已下。
已发觉未发觉。
已结正未结正。
见系囚徒常赦所不原者。
咸赦除之。
今年五月二十八日已前左降官。
即与量移。
未复资者更与移近处。
流人及犯配隶藩镇效力。
并即放还。
亡官失爵放归不齿者。
量加收叙。
已经收叙未复资者。
更与进改。
其黜免人等。
有素著行能。
旁遭谴累。
特加录用。
勿以为负。
不有忠者。
谁复社稷。
不有劳者。
谁从巡狩。
连帅之重。
所以殿邦禦侮也。
二千石之任。
所以分忧共理也。
方镇将校。
勤奉戍役。
中外寮吏。
恪居官次。
国有大庆。
所宜同之。
内外文武及致仕官。
三品已上赐爵一级。
四品已下加一阶。
仍并赐勋两转。
司徒中书令晟。
英特杰立。
光辅中兴。
再定皇都
一匡天下。
推恩之典。
贻庆无穷。
宜与一子五品正员京官。
侍中瑊。
沉邃忠厚。
服劳王家。
保全危城。
剪除大憝。
嘉乃茂绩。
次于宠章。
宜与一子六品正员京官。
镇国潼关节度使检校右仆射骆元光
京畿渭南商州节度使检校右仆射尚可孤
邠宁等州节度使检校右仆射韩游瑰
奉天行营诸军节度使检校右仆射戴休颜
咸秉大节。
著于艰难。
同勋叶忠。
翼我兴运。
宜各与一子七品正员官。
道节度使及行营都知兵马使兴元扈从左右金吾大将军等。
各与一子八品正员官。
诸道团练观察处置等使
各与一子九品正员官。
应诸军赴上都收复将士等。
俱以纯诚。
奋其勇节。
连年带甲。
百战摧锋。
有忘身以效命。
有灭亲以徇义。
誓平国难。
如复私雠。
竞扬貔虎之雄。
克清枭獍之孽。
策勋行赏。
传嗣荣亲。
播乃功名。
与国终始。
去冬已来。
未经甄叙者。
即与超八资改转。
已经甄叙者。
更与超三资进改。
三品已上祖父母在。
先无官封者。
量与致仕官及邑号。
亡者并与追赠。
四品已下父母在。
先无官封者。
亦授致仕官及邑号。
亡者并与追赠。
其赏钱委所司即依元敕支给。
应扈从将士。
三品已上赐爵两级。
四品已下各加两阶。
仍并赐勋三转。
其祖父母父母封赠。
并准收京城例处分。
应扈从官。
普恩之外。
三品已上更加爵一级。
四品已下更加一阶。
若常参官祖父母父母在。
先无官封者。
量授致仕官及邑号。
亡者并与追赠。
诸州刺史
普恩之外。
赐爵一级。
诸道进奏陪位者。
更加一阶。
奉天定难及元从功臣
宜令本军本使即定名闻奏。
所司各准元敕优赏。
其诸道军镇及行营将士。
三品已上赐爵一级。
四品以下加一阶。
仍准今年正月一日制。
速与甄叙
成德淄青魏博等节度并诸军应归顺将士等。
各蕴诚义。
积著功劳。
由朕失于抚绥。
顷岁暂怀疑阻。
寻能励节。
不替旧勋。
是资宴犒。
俾洽王泽
宜委所司即约额支计。
各赐钱物赏设。
仍委本道节度准前后敕。
速条疏甄叙
其朔方并诸军应在河中管内及同州将士等。
自远赴难。
解其重围。
念兹功劳。
并未酬报。
虽遭胁制。
情有可矜。
应到行营未经甄叙者。
并准元敕超五资改转。
其赏钱比收京城将士例。
各给一半。
委本军兵马使条录名衔闻奏。
所司支计给付。
食实封者。
亦便配额。
令其请受。
应天下诸道诸军将士等。
如有年老。
及疾患尪弱。
不任军旅。
愿归乡里者。
并给终身优复。
州县切加安存。
勿令侵扰。
无家可归者。
量给田宅。
使得存济。
见危致命。
先典所尚。
况忠卫社稷。
杀身成功。
朕于斯人。
义有加等。
太尉秀实
天授贞烈。
沮兹奸邪。
苍黄之中。
独蕴雄断。
将纾国难。
诡收寇兵。
凶谋既亏。
吾事果济。
忠诚奋发。
手击渠魁。
英风凛然。
振迈千古。
宜即差官致祭
并旌表门闾。
府县护其丧事。
缘葬所要。
一切官供。
仍于墓所官为立碑。
以扬徽烈。
其所赐实封五百户
嫡子正员三品官。
诸子授正员五品官。
中书门下即准元敕处分。
应诸道诸军将士有身死王事者。
委本道本使具名衔闻奏。
即与褒赠。
仍以在身官爵授其子孙。
内外文武官及诸亲诸色人等。
有横遭逆贼杀害者。
各听其家人亲识人于所司陈牒。
勘实闻奏。
亦与追赠。
如迹著忠烈
众所明知。
仍访其子孙。
量加优恤。
尚齿养老。
王风之首。
三代制理。
未或遗年。
朕将遵古典以兴化
本人心而教孝。
用优秩赐。
式慰里闾。
京兆府耆寿年八十已上。
并与版授刺史
赐紫
八十已下。
及诸州府耆寿年八十已上。
并与版授本县令
赐绯
天下侍老耆寿。
亦各与版授官。
如年九十已上者。
州县长吏岁时躬亲省问。
贫弱不能自存者。
量赐粟帛。
顷属多难。
人流俗弊。
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赋役繁起。
农桑失时。
哀我瘅人。
汔可小息。
然以国计犹歉。
军实靡充。
未尽复除。
良增愧悼。
应天建中四年年终已前。
所有诸色逋欠。
在百姓复内者。
一切放免。
百司及诸军诸使举放利钱。
今年六月已前。
百姓欠负未纳者。
亦并停徵。
京兆府百姓。
普恩之外。
给复一年。
其供顿官吏。
京兆尹类例具名衔闻奏。
量与优奖。
古者计户以署吏。
因时而建职。
既不乏事
亦无冗员。
今田亩污莱。
版图凋耗。
齐人编户。
托庇官曹。
贪吏猾胥。
诱为囊橐。
启奸隳业。
为害尤深。
应在京百司色役人及流外等。
御史大夫即与诸司使长官审详商议。
据见所掌事之闲剧。
定额闻奏。
仍校名送中书门下
务从减省。
副朕忧人。
以后应须署置。
并定名先奏。
仍永为常式。
今年正月一日赦书节目有所未行者。
所司并举而行之。
赦书或有不该。
即比类条件闻奏。
敢以赦前事相言告者。
以其罪罪之。
亡命山泽。
挟藏军器
百日不首。
复罪如初。
赦书日行五百里。
布告遐迩。
咸使闻知。
李纳王武俊等铁券文 中唐 · 陆贽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四
维兴元元年岁次甲子正月癸酉朔二日甲戌
皇帝咨尔具官某。
呜呼。
君者所以抚人。
失于所抚则叛。
下者所以奉上。
失于所奉则刑。
各当其理。
德用不扰。
各违其分。
乱于是生。
朕德薄化浅。
昧于君道。
罔知省已。
姑务责人。
是以徵师徂征。
连岁靡息。
惟尔以诚志之不达。
反仄于厥衷。
阻众兴戎。
结党拒命。
岂非上失于所抚。
而下失于所奉与。
书曰。
万方有罪。
罪在朕躬。
我实不德。
兆人何咎。
俾废其生业。
离于室家。
陷于困穷。
死于战阵。
老疾废养。
孤茕靡依。
怨结苍生。
感伤和气。
朕为人父母。
得不愧于心哉。
晨兴以思。
夕惕以悼。
自嗣位。
迄今六载。
天将悔祸。
朕方觉悟。
尔亦知众心之厌乱。
思所以保安
叶于朕怀。
若应符契。
非天地合德。
人神合谋。
将茂育偫生。
则何以臻此。
朕是用上顺天意。
俯从人心。
涤尔疵瑕。
复尔爵位。
坦然靡阻。
君臣如初。
功载鼎彝。
名藏王府。
子孙代代。
为国勋臣。
河山带砺
传祚无绝。
朕方布大信。
承天子人。
若食其言。
何以享国。
呜呼。
其祗若明命。
用保无疆之休。
甲子岁元日郑侍御明府784年1月 中唐 · 权德舆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创作地点:江苏省镇江市
万里烟尘合,秦吴遂渺然。
无人来上国,洒泪向新年。
世故看风叶,生涯寄海田。
屠苏聊一醉,犹赖主人贤。
十二月上进故事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九七、《铁庵集》卷四
汉武帝初通西域,军旅连出,海内虚耗。
征和中,搜都尉桑弘羊丞相御史奏言,可遣屯田卒诣轮台以东。
上乃下诏,深陈既往之悔,曰:「前有司奏欲益民赋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
曩者朕之不明,以军候上书言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故兴师欲以为使者威重也。
以缚马书遍视丞相御史等,方士、太史皆以为吉,匈奴必破,时不可再得也,故朕亲发贰师将军
今计谋卦兆皆反谬。
匈奴常言,汉极大,然不能耐饥渴。
失一狼,走千羊,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
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朕不忍闻。
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前汉·西域传》)」。
唐德宗兴元元年春正月,大赦。
初,陆贽言于上:「诚能改过以谢天下,使书诏之辞无所避忌,则反侧者革心矣」。
上然之,故奉天所下诏书,虽骄将悍卒皆感涕。
帝又以中书所撰赦文示言:「动人以言,所感已浅,言又不切,人谁肯怀?
今兹德音,悔过之意不得不深,引咎之辞不得不尽」。
乃下制曰:「小子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积习易溺,居安忘危,不知稼穑之艰难,不恤征伐之劳苦。
泽靡下究,情未上通,事既壅隔,人怀疑阻。
犹昧省己,遂用兴戎,远近骚然,众庶劳止。
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渐致乱阶,变兴都邑
万品失序,九庙震惊,上累祖宗,下负蒸庶。
痛心腼貌,罪寔在予。
自今中外书奏,不得言圣神文武之号。
李希烈等咸以勋旧,各守藩维,朕抚御乖方,致其疑惧。
皆由上失其道,下罹其灾。
朕实不君,人则何罪(云云。)」。
赦下,四方大悦。
李抱真入朝,为上言:「山东宣布赦书,士卒感泣。
臣见人情如此,知贼不足平也(《通鉴》)」。
用兵,天下之大祸也,非有大悔艾不能有大感动。
兵戈之祸,上干阴阳之和,下戕亿兆之命。
其始也,自人主一念之烈者基之,及夫天心回而人心不摇,亦自人主一念之悔者感之。
汉武帝穷兵黩武而国不亡者,轮台一诏之力也。
唐德宗苛征重敛,既乱而遄止者,奉天诏书之力也。
征和中,汉民疲矣,丞相御史犹欲以远屯希上旨,若非武帝深陈既往之咎,自为悲痛之诏,则汉之乱未艾。
兴元初,唐祸极矣,德宗强明愎谏,中书所撰赦文不敢深述,设非一听陆贽之谏,尽疏引咎之语,则唐之乱未歇。
武帝之悔自本心而发之,遂能销乱于未萌;
德宗之悔因人言而发之,亦能弭乱于已坏。
故犹以此为二君幸,而当时之丞相中书则可愧也。
然则人主一念之悔大矣,岂有祸乱交接于耳目,悔艾不形于色辞,既无实力以救之,又无实意以感之,天怒何由解,人怨何由纾哉?
太宗皇帝当祁沟之败,深自哀痛,亟下德音;
神宗皇帝闻永乐之败,临朝恸哭,宰辅不敢仰视。
国祚灵长,根此一念。
今兵连祸结,肝脑涂地,蜀之死者不知几万人,淮之死者又不知几万人,冤气干霄,何以谢之?
流民渡江,寺楼野处,散于升、润者不知几万人,渐近京畿者又将不知其几人。
饿殍满路,何以处之?
为民父母,曷使至此?
何惮而不夜出一札,痛自引咎,以谢横草之民,以处集鸿之众乎?
此臣所以有感于汉唐及我祖宗之事也。
罪己,其兴也勃。
罪己者圣人所不讳,而今何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