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奉化宗祐侍中黄箓斋词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四
伏闻道本无为。降元精而生二象。
象而后数。罗五纬而备偫形。
维地丽天。无违于律历。
阳舒阴惨。咸系于裁成。
由是善恶循环。吉凶倚伏。
乾刚坤载。不能排九六之期。
蟾魄乌轮。不能革盈亏之势。
况乎二仪禀质。三命定生。
未超变化之机。固有推迁之理。
是宜兢怀省己。审过知非。
常加策励之心。冀动真灵之鉴。
臣夙承元荫。早沐洪休。
运偶睿明。身叨宠任。
推忠陈力。未申匡济之劳。
翊圣扶天。累超逾之渥。
将坛相印。委遇益隆。
苍佩行师。徽荣弥厚。
戒满盈而徒切。报君父以何阶。
尚恐动静行藏。有乖于素分
属心举念。有忤于神明。
或在公有失于赏刑。统众有愆于裁断。
或往世之尤违未解。或积生之冤债未祛。
有一于斯。皆宜忏涤。
又今年二运俱逢于墓位。飞天仍直于火星。
虽居华盖禄德之方。恐有刑剋照临之数。
以兹兢惧。倍切恳诚。
徐氏年运之中。亦有灾滞。
大小二运。金火气微。
飞宫遇于计都。天符临于生月。
恐为灾滞。志在忏祈。
是敢恭备信仪。虔申斋洁。
按元都品格。修黄箓道场。
严香花于二日六时。召真圣于诸天诸地。
凝神注念。沥恳披心。
伏惟万圣回光。众真流鉴。
悯其丹款。锡以休祥。
赦已往之罪瑕。息将来之厄滞。
明星暗曜。无临照之凶。
三命五行。除冲妨之会。
冤仇和释。债讼消平。
嗣允繁昌。寿禄延益。
九元蒙福。幽夜开光
眷属康宁。龙神安豫。
上愿圣躬万寿。大业永昌
布声教于九围。咸欢舜泽。
混车书于八极。共乐尧仁。
百谷丰盈。六气均畅。
誓倾忠孝。上酬英睿之慈。
克励精诚。仰副真灵之
历代崇道记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三
穆王昆崙山王屋山嵩山华山泰山衡山恒山终南会稽山青城山天台山罗浮山崆峒山王母观。前后度道士五千馀人。
秦始皇帝并吞六国。招方士。
好长生之术。遣使往蓬莱采不死药
宫观一百馀所。度道士一千七百馀人。
汉文帝窦太后并好黄老之术。造宫观七十二所。
敕天下如不通黄老经者。不得注官。
又亲访河上公问道德之要。天下大治。
计度道士一千馀人。孝武帝奉道弥笃。
王母降于宫中。遗白银像五躯。
曰是太上老君之真形也。别营三殿而供养之。
后移像于柏梁台上。后又移于甘泉宫内。
以一殿而并列之。南向设座。
自兹始也。又度公主数人。
及度道士约五千馀人。并造观三百馀所。
嵩岳万岁观泰山登封华山集仙观终南望灵观王屋通天观。并不得令庶姓居之。
以为恒式。其万岁观因巡幸而闻山呼。
遂舍行宫而为观焉。至孝宣帝时
上党郡功曹李恽。因入抱犊山采药。
于石室内获天书四十馀卷。并玉箱玉杖。
献于河东郡太守张纯立遣使上进。
视之大惊。不觉流涕。
乃令宣示内外臣僚。时冉癸为主书中郎将
见之泣曰。此是武帝临崩时遗制令葬于梓宫之内。
何由至此。及披之卷后所有臣僚校勘姓名。
于今见有存者。乃遣使检校茂陵
即又安宛如故。乃为武帝造观二所。
一在长安城内。一在茂陵之下。
奉先也。复度道士二十人。
以奉香火也。后赤眉之乱。
茂陵为贼所发。于梓宫之中。
但见有剑一口。方欲取之。
其剑忽然哮吼腾空而去。世祖光武皇帝既平王莽
天下大定。东封礼毕。
乃为本朝十一追荐。及南阳舂陵名山大川。
长安洛阳计造观一百二十所。度道士一千八百人。
魏明帝武帝及先太后造观于五都。计一十三所。
道士一百九人。仍诏道书同御史装饰。
吴主孙权天台山桐柏观。命元居之。
富春造崇福观。以奉亲也。
建业兴国观。茅山造景阳观。
都造观三十九年。度道士八百人。
晋武帝洛阳造通天洞天灵仙灵宝四观。及诸州共二百所。
先魏末陇右临洮郡有神人。长三丈。
著白衣。垂素发。
戴金冠。现于襄武县
告县人王始曰。不久当见太平。
武帝授禅。果天下一统。
乃令于所现处造告平观。即李宗之故居也。
别度道士七人。并前后所度道士
共计四百七十二人。时吴郡临平湖岸崩。
获石鼓一枚。遣使上进。
司空张华。此物何用。
曰。但以桐木刻作鲸鱼形。
扣之必有声。闻于数里。
至惠帝时。于宫中忽夜鸣不已。
甚恶之。乃迁嵩山万岁观。
击之集众。自兹也。
魏道武帝于云中太原河朔造观计五十所。度道士六百馀人。
太武敕令天下造太平观共二百七十五所。度道士一千三百人。
受箓。改太平真君元年
仍令四方内外上书言太平真君皇帝陛下。自后嗣帝位。
并皆受箓。后周武帝长安造通元馆。
以延羽客。隋高祖文皇帝迁都于龙首原。
号大兴城。乃于都下畿内造观三十六所。
名曰元坛。度道士二千人。
炀帝迁都洛阳。复于城内及畿甸造观二十四所。
道士一千一百人。皇朝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隋末大业十三年霍山神。
称奉太上老君命告唐公。汝将来必得天下。
至武德元年晋州浮山县羊角山著素衣。
戴金冠。乘朱騣白马。
令吉善行告神尧。汝今得圣理。
可于长安城东致一安化宫而安道像。则社稷延长。
天下大定。善行辞。
见天子何以为据。太上曰。
但去。有献石龟者。
可以为信。善行乃告晋州刺史贺君孝义
义遂将善行见秦王。具告神人现事。
偫臣拜庆。遂差左亲卫帅杜昂与善行于所现处设祭。
太上又现。一如善行所言。
以鞭指昂曰。汝是何人。
昂曰。是秦王使者
太上曰。我不饮不食。
何用祭乎。所有委曲。
令人具知。昂还。
乃言神人复现。秦王大悦。
乃令昂将善行入京上奏。至京立未定。
果有印州治中张达献石龟。上有文曰。
天下安。子孙兴。
千万岁。千万叶。
遂入面奏。高祖大悦。
诏授善行为朝散大夫。赐物一百段。
乃令通事舍人宪于羊角山立庙。复改浮山县为神仙县。
羊角山龙角山。太上又现。
为善行曰。天子喜欢否。
对曰。大喜。
又曰。疑惑何事。
复对曰。为不知圣者姓名耳。
太上曰。我是无上神仙。
姓李氏号老君
即我也。我即之祖也。
史记中有传。亳州谷阳县本庙有枯桧再生为验。
我已令周公旦领神兵助国家打刘黑闼。得四月节。
即破矣。孝义又令善行入奏。
高祖乃敕善行驰驿往洛阳军所。宣敕示谕。
至时果平黑闼。四海大定。
枯桧亦重生焉。乃改庙为庆唐观。
内有明皇御制书碑。及列圣真容并在。
武德三年。诏晋阳道士王远知朝散大夫
并赐镂金冠子紫丝霞帔。以预言高祖受命之徵也。
太宗又加远知银青光禄大夫。并远知预言之故也。
羽衣人赐紫衣。自兹也。
高宗龙朔二年。诏洛州长史谯国公许力士
邙山上清宫以镇鬼。仙洞掘得古石案。
即仙人帛仲理之故基也。及功毕。
令设醮。太上又现。
百官进表称贺。大悦。
乾封初东封礼毕。
回銮亳州。亲谒太上。
谨上尊号为混元皇帝。圣母为先天太后
仍改谷阳县真源县。又为太宗文德皇后东明观于京师
又敕道士宜隶宗正寺。仍立位在亲王之次。
文明元年天后欲王诸武。
太上乃现于虢州阌乡龙台乡方兴里皇天原。遣邬元崇令传言于天后云。
国家祚永而享太平。不宜有所僭也。
天后遂寝。乃舍阌乡行宫为奉仙观
后庆涌出于新丰县界。高三百尺。
上有五色云气。下有神池数顷。
中有白鹤鸾凤。四面复有麒麟狮子。
天后令置庆山县。其诸祥瑞。
具载天后实录。以表国家土德中兴之兆也。
又舍中岳奉天宫为嵩阳观。以追荐高宗大帝也。
竟传位于中宗孝和皇帝景龙元年
敕天下州郡并令置景龙观。二年改为中兴观。
三年改为龙兴观。其度人一依前代故事。
睿宗东京宅为景云观。又舍太原宅为唐隆观。
为资荐天皇天后也。明皇开元中
敕诸道并令置开元观。又制混元赞
亲书。勒之于石。
又敕五岳置真君庙。又敕上都太清宫
东都置太微宫。以太原神尧旧宅为紫微宫。
潞州潜龙故宅为启圣宫。并给衮冕绛纱帷帐交龙门戟。
一如宫阙之制。又注道德经及制序引。
天下士庶并令家藏一本。两街道众乃以幢幡伎乐自禁中迎归于太清宫
香花之盛。近古未有。
又敕置道举。一如礼部之制。
亲自策之。达者甚众。
蒲州奏。因修紫极宫
掘地获玉石。状如半月。
复有仙人杵药之像。扣之有声。
颇甚清远。令悬于太原元元庙庭。
号之为偃月磬。东都留守张琦奏。
汝州鲁山县因修仙居古观。获玉瑛。
扣之声闻数里。令悬于太清宫圣祖庙庭。
衢州为建观宇。穿地得鱼一头。
长三尺。其状似铁。
微微带紫碧之色。又如青石。
光莹雕镌。殆非人功所成也。
扣之甚响。其鱼亦不得名。
遣使来献。令宣示百僚。
亦不能辨。乃呼为瑞鱼磬。
仍命悬于太微宫。非讲经设斋。
不得击之。由是诸观竞以木石模之。
以代集众。又诏诸官悉以宰臣及本道节度使领之。
永为常式。又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
以荐献于太清宫。贵有异于九庙也。
东封。获江淮间三脊茅。
乃令于所获之地置灵茅观。及礼毕回。
谒圣祖于亳州本宫。亲札道德经于石。
作大幢。造八角楼
覆之于虚无殿之前。又幸怀州开元观阌乡奉仙观
为王公万民所请。亦亲札二经。
以大石对峙立之。一如太清之制。
乃诏授邬元崇虢州刺史开元十七年夏四月五日
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张敬忠奏。大圣祖混元皇帝应现于当管蜀州新津县兴尼寺佛殿柱上。
自然隐起木文。为太上老君圣像。
当顶上有华盖。足下前后各有云叶天花。
共一十三处。谨差判官益州功曹参军王大鐄检覆得状。
与本州刺史李忠别驾卢昉县令李韶道士僧尼一百三十人状同。方敢上奏。
至五月二十四日。敕差内侍昭隐宣取像柱入京。
于大同殿供养。又令两街宫观各赐供养七日。
却令进入大内。于今见在。
前后瑞应极多。难以具录。
二十九年正月七日陈王参军田同秀于丹凤门外忽见紫云自西北映楼。
又见混元乘白马。侍从二童子。
二童子谓同秀曰。我昔与尹喜将入流沙之日。
藏一匮灵符在桃林关尹喜旧宅。汝可请取之。
同秀具事闻奏。敕差内使李志监同秀往陕州桃林县南十二里故函谷关墟求访之。
俄有紫云白兔现于枯桑之下。便乃穿掘。
下至水际。得石函经匮。
玉版朱书细篆。闻奏大悦。
即令京师列十部乐。歌舞鼓吹。
通化门入。其文于宝舆中五色放光。
洞照天地。丹凤楼上。
身披龙衮。手执金炉。
宫嫔婇。竞于楼上散花焚香。
遥自作礼。又令乱撒金钱于楼下。
纵令士庶分取。以为欢乐。
斯须。呼之声。
震动京邑令置宝符灵昌殿。
是夜楼阁林树之上。皆有神灯。
乃于正月一日开元三十年天宝元年。改桃林县灵宝县
其后三年。见灵符有天宝千载之字。
天宝已应改元之号。遂改年为载。
乃于其地长乐亭置天宝观。御制并书灵符铭。
立于所获之处。又于大内置灵符殿。
赐同秀五品正员官。宰相请加尊号为开元天宝神武之字。
制可之。大赦天下。
其年闰四月梦混元谓曰。
我在城之西南久矣。当与汝于兴庆相见。
可速迎我。宰相李林甫牛仙客曰。
朕临御海内。向三十年。
未尝不五更而起。具朝服礼谒真容。
为苍生祈福。近因假寐见混元。
具言上事。遂差内使与道门威仪元裕于城西南寻访。
数日。忽于楼观谷间见有紫云现。
白光属天。于其下穿之。
果得玉像老君。高三尺馀以进。
其日帝在兴庆宫大同殿亲自迎谒。果符兴庆之言。
置于内殿供养。仍令所司写真容。
分送天下诸道宫观。遂大赦天下。
五载。梦见混元言。
我有灵应。寻当自至。
遂于太白山获灵符玉册。及迎到京。
置于灵符殿。亲自供养。
仍封太白山神灵应公。改获符洞为嘉祥洞。
下置真符县。乃令诸道置真符观。
仍编入史。其年十二月
华清宫其月四日
日未出时。忽见骊山顶云物积异。
须臾云散。见混元圣祖现于朝元阁上。
与内人瞻谒。良久乃隐。
诏改会昌县昭应县。其新丰县隶入昭应
又封会昌昭应封山神为元德公
改朝元阁为降圣阁。内出图本。
颁示天下。宣付史官
八载。获二十七仙玉像于宁州罗川县
敕令迎像入京。一如天宝初迎灵宝符仪注故事。
亲自制。寻改罗川县真宁县
于所获处造通圣观。制碑文立之。
于今并在。其年六月
大同殿产玉芝一茎。又造金仙玉芝二观。
复度公主二人为道士。又太白山李浑上言。
见混元言。金星洞内有玉版石。
记圣皇福寿。之符。
御史中丞王鉷入游谷。行四百馀里。
求而得之。敕以殊祥颁示中外。
乃于其地造灵符观。闰六月丙寅
太清宫。加五圣尊号。
仲尼四子像。侍立于混元之前。
又敕十道大郡置玉芝观。大赦天下。
九载。太白山人王元翼上言。
混元大帝降现。言宝仙洞中有妙宝真符
取之。敕刑部尚书张均工部尚书王倕往取。
获之。乃造真灵观。
十三载正月太清宫
又上混元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混元天皇大帝。五圣各加谥号。
加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證道孝德皇帝。大赦天下。
十五载。幸蜀。
混元现于汉中郡三泉县黑水之侧。亲礼谒。
遂命刻石像真容于所现之处。又于利州益昌县岭上见混元骑白卫而过。
示收禄山之兆。诏封其白卫岭
于所见之处置自然观。又于嵩山兴唐观
成都福唐观。肃宗至德二载三月十八日
混元现于通化郡云龙岩。初因郡人为国祈福。
建大斋会。十八日
忽烟雾异香。氤氲不散。
至辰时渐渐开霁。神光照天。
因见混元真于山前。自地接天。
通身白衣。左手垂下。
右手执五明之扇。仪相炳然。
众尽瞻礼。其虽高。
亦不及肘。良久乃隐。
遂具上奏。内出图本。
太上皇并叙。文繁不录。
具编史册。仍示天下。
乾元二年夜梦二青童导从至一宫阙。
谒见混元。混元衣云霞之衣。
冠九凤之冠。坐方席。
垂宝盖。凭玉几。
执白拂。左右侍卫真人玉女神仙童子五天力士
罗列极众。著绛衣秉圭。
立侍于混元之后。游涉山海。
经历甚远。一一潜记。
又见混元须发皆黑。及明。
宣下两街。访诸瑞像于务本坊光天观圣祖院。
果获黑髭老君之像。图写以进。
见大悦。一如梦中所睹。
出帝真容。令侍立于混元之后。
仍颁示于天下。供养。
代宗初。于楚州安宜县获八宝。
因改安宜县宝应县。敕于所获之处造宝应观。
改元为宝应元年。大赦天下。
德宗贞元十年。混元潜使金母累降于果州金泉山
授鍊㤅之术。付女贞谢自然
修习功成。其年十月十六日
白日上升。后三月乃归。
刺史李坚曰。天上有玉堂最高。
老君居焉。壁上皆题神仙之名。
时注脚下。云在人间。
或为帝王。或为宰辅。
神仙入谒老君。皆四拜焉。
自然言讫遂却升天。敬宗宝历二年正月
有事于南郊。朝献太清宫
御驾将至长安县主簿郑剪。
忽见老君衣白衣。容状异常。
谓剪曰。当此路有井。
可速实之。不然。
祸在不测。剪惊惶顾。
其地已微陷。遂并力实之。
因失老君所在。驾至。
具以上闻。百官称贺。
兵部侍郎韦处厚为碑。起居郎柳公权书。
于实井之侧。乃编付史官
其年十二月十八日柳公权书碑之际。
忽有劲风飒然而起。旋飙不已。
乃见混元著紫衣。金冠金履。
白莲花之上。右手执五明扇。
左手垂下。空中光明如金色。
公权与镌碑人瞻睹良久。因以物画地记形像。
及画毕。混元忽以扇指空中。
流光四散。乃腾空而去。
众皆侧身仰视。渐远渐小。
没于云中。遂以事上闻。
诏编事迹入碑之中。又敕于两京造延唐观。
文宗开成二年五月中书舍人高元裕阆州刺史
于州北八九里嘉陵江上小山之前。忽见崖壁间光彩有异。
近而观之。石上自然石文。
老君真像。眉发衣章。
巾履服饰。无不周备。
傍有一人。宽衣大袖。
持炉荐香。后一人童子。
双髻高束。谨若听命。
皆非人力图绘镌刻所及。元裕每有所祷。
即紫气上浮。又有灵泉自涌。
士民请福。无不立效。
遂刻石建宇。用旌其瑞。
乃画图呈进。乞编入史。
诏从之。武宗会昌元年
敕以二月十五日大圣祖降诞之日为降圣节。仍令两京及天下。
诸州府设斋行道作乐。赐大酺三日。
军期急速。亦不在此限。
永为常式。懿宗咸通十年九月十日
徐州逆寇庞勋。领从党三千馀人来亳州太清宫
其日宫北百姓三百馀人。见老君自宫中乘空而南。
须臾黑雾遍南川中。偫贼迷路。
自相杀戮。庞勋溺水而死。
偫凶自此殄灭。汴州节度使太清宫使李蔚具事上闻。
诏曰。吾国家系承混元。
教导清净。苦县旧里。
圣祖故乡。宫宇具严。
庙貌斯设。昨者馀妖奔突。
纵火将欲焚烧。阴雾覆闭于晴空。
狂寇颠迷于道路。散逸原野。
遂至诛夷。缅惟元功。
申兹灵贶。内出青词。
又委李蔚虔申告谢。布示中外。
仍付史官十三年三月
台州刺史姚鹄奏。于天台山老君殿
于其地穿获得石函册文以进。乞付史馆
颁示四方。诏从之。
广明二年三月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奏。
晋州申。龙角山庆唐观老君殿柏树上
葛枯死重生。先是武德中混元应现后。
于二树间殿宇。逾年之后。
柏树上忽自生葛蔓。长十馀丈。
荣茂于常。其后齐王夺嫡。
此蔓枯死。旬月之后。
自其末青翠再生。齐王遂败至中宗复位。
安史叛逆。朱泚谋乱。
皆忽枯落。久而复生。
广明元年黄巢犯阙。
其年秋葛蔓枯死。二年冬枝叶重茂。
又于傍树上别生一枝。旬日之中。
长五十馀尺。相对繁茂。
有异于常。奏诏褒美。
编付史官。其后祥异。
皆有诏敕。盖美乎葛藟庆其神谋。
瓜瓞昭其远祚。混元流贶。
奕叶无穷者也。皇帝驻跸西蜀
中和二年八月九日进到。令宣示内外。
三年三月十一日亳州刺史潘稠道士马含章孙栖梧等奏。
太清宫乾宁四年。已累有逆寇侵犯真源。
少或逾千。多或逾万。
皆窥伺是宫。欲为焚劫。
或来攻城邑。或旁犯县城。
老君皆密垂神化。忽起浓云。
或驱以阴风。或击以雷雹。
率皆颠沛。寻至败亡。
灵贶益彰。神功罔测。
寻诏升真源县为畿县。仍内出青词。
修崇告谢。即稽首东拜。
八月十二日。敕亳州太清宫是混元降圣之里。
名高道祖。福荫皇基。
九宫之瑞井涵空。一鹿之仙踪在树。
累代之祯祥可纪。近年之感应尤彰。
所宜严盛于福庭。安可荒凉于静宇。
潘稠能施善政。久乐真风。
广出俸钱。备修宫观
垣墉栋桷。无不精新。
像设丹青。弥加焕丽。
观图考事。深可慰嘉。
其住官威仪道士吴重元可赐紫。仍号凝元先生
道士马含章孙栖梧并赐紫潘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
馀并如故。其年八月二十九日夜
房宗室李特道士李无为。于成都府青羊肆元中观混元降生旧地。
设醮祈真。忽见虹光如弹丸许。
渐渐明大。出于殿基东南竹林中
跳踯入西南梅树下没。于没处穿地三尺已来。
得宝塼一口。长一尺一寸五分。
阔七寸四分。一边厚一寸三分。
并有花文。一边厚一寸八分。
重一十二觔。有古篆六字。
各方二寸。深三分。
镌刻莹洁。迨非人工。
文曰太上平中灾。九月一日
西川节度使侍中陈敬瑄奏曰。皇帝陛下稽古顺天
膺图抚运。凝怀至道。
属想大同。是用省方。
以明罪己。深仁旁达于下土。
至德升闻于上元。符谶允臻。
祯祥间出。降太上匡时之命。
清中寇孽之灾。乃示明文。
爰形古篆。足表妖氛即殄。
圣祚无疆。克知收复之期。
便是清宁之日。至十二日
令宣示百官。中书侍郎平章事韦昭度户部侍郎平章事萧遘门下侍郎平章事郑畋御史中丞张渎宗正卿曹王龟年表贺曰。
伏以萑蒲啸聚。车马省方。
天灾流行。国家代有。
陛下降成汤罪已之诏。徵王者有征之师。
顾彼凶妖。即当殄灭。
清平既彰于嘉兆。幽赞爰睹其秘文。
赤雀衔书。贶岂同于太上。
元龟负卦。庆难比于平灾。
况因宗室斋醮之辰。仍有祥光跳踯之瑞。
其为感现。可谓丁宁。
枢密使李顺融十二卫都指挥使田令孜表贺曰。今者又有维城。
来于仙观。至诚才发。
嘉兆俄呈。现此时在地之赤光。
是昔日度关之紫㤅。及穿积土。
果获古文。验逸劳于龙蛇。
即知平于枭獍。于冲邃理。
颇甚昭明。既太上令与平灾。
中和永昌厥祚。所现全因圣祖。
掘得又自皇枝。捧此灵踪。
可明天意。且混元圣祖。
每逢多难。皆有殊祥。
唯彼明徵。备书正史
昔于丹凤门上。告田同秀以天宝复国之期。
今又青羊肆中。示李特以陛下还宫之庆。
莫不天下幸甚。乞付史馆
俞之十五日
李特太子校书。李无为赐紫
仍各赐缣帛三百疋。二十一日又诏曰。
太上元元大帝与弟子文始先生讲真经于楼观之台。约后会于青羊之肆。
便乘云驾。俱入流沙。
仙记传闻。地图标载。
周昭至于此日。历数约二千馀年。
景像寂寥。基踪牢落。
今因巡幸。灵贶昭彰。
殊光跳跃于庭前。灵篆申明于树下。
塼合古色。字验休祯。
中和之灾害欲平。厚地之祯符乃现。
足表元穹降祐。圣祖垂祥。
将歼大盗之兵戈。永耀中兴之事业。
须传简册。兼示寰区。
已付史官。备令编录。
仍模勒文字。告示诸道及军前。
其观可改号为青羊宫。仍置殿堂屋宇。
侧近属观田地。约有两顷。
近来散属黎氓。多植葱
清虚之地。难使薰蒸。
已赐钱二百贯。便令收赎。
仍给公验。永归靖庐。
宗子已除官。道士李无为己赐紫
所宜升奖。用庆灵。
敬瑄位冠公台。风行郡国。
效节于延洪之代。修心于道德之乡。
遂令境内消兵。地中呈宝。
其为休美。倍可嘉称。
至十月七日。敕高品郭遵泰监造青羊宫土木之工。
并用内库宣赐。自获灵瑞之后。
至是月癸丑。近蜀郡寇。
相次擒戮。旬月之内。
遂至清平。驾至青羊宫
颁赐有差。李特赐绯
龙州录事参军。又下诏曰。
太上垂祥。青羊应现。
礼宜崇饰。用答殊休。
道州府紫极宫。宜委长吏如法修饰。
仍选有科仪道士祭醮。是月乙卯奏。
收复京城。有以见大道垂休。
圣祖祐。洪图延永。
唐祚无疆者也。又敕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乐朋龟撰碑立之。
伏乞颁示天下。以表皇家承神仙之苗裔。
感太上之灵贶。实万代之无穷也。
臣今校会从国初已来所造宫观。约一千九百馀所。
道士计一万五千馀人。其亲王贵主及公卿士庶。
或舍宅舍庄为观。并不在其数。
帝王之盛业。自古至于我朝。
莫得而述也。中和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上都太清宫文章应制宏教大师赐紫道士杜光庭上进。谨记。
唐大飨拜洛乐章(《唐书·乐志》曰:“则天皇后永昌元年大享拜洛乐,礼设用《昭和》,次《致和》,次《咸和》。乘舆初行,用《九和》。次拜洛受图,用《显和》。登歌用《昭和》,迎俎用《敬和》,酌献用《钦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齐和》。武舞用《德和》,撤俎用《禋和》,辞神用《通和》,送神用《归和》。”按《乐志》又有《归和》一章,亦送神词也。) 显和 初唐 · 武则天
六言诗 押虞韵
顾德有惭虚菲,明祇屡降祯符。
汜水初呈秘象,温洛荐表昌图
玄泽流恩载洽,丹襟荷渥增愉。
听《华严》诗 初唐 · 武则天
五言排律 押先韵
法席开广方,缁徒满胜筵。
圣众随云集,天华照日鲜。
座分千叶华,香引六铢烟。
钟声闻有顶,梵响韵无边。
一音宣妙义,七处重弘宣。
唯心明八会,涤虑体三禅。
既悟无生灭,常欣佛现前。
按:《卐续藏经》本唐释法藏《华严经传记》卷三《智俨传》为永昌元年作。
唐大飨拜洛乐章(《唐书·乐志》曰:“则天皇后永昌元年大享拜洛乐,礼设用《昭和》,次《致和》,次《咸和》。乘舆初行,用《九和》。次拜洛受图,用《显和》。登歌用《昭和》,迎俎用《敬和》,酌献用《钦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齐和》。武舞用《德和》,撤俎用《禋和》,辞神用《通和》,送神用《归和》。”按《乐志》又有《归和》一章,亦送神词也。) 拜洛 初唐 · 武则天
五言律诗 押支韵
菲躬承睿顾,薄德忝坤仪。
乾乾遵后命,翼翼奉先规。
抚俗勤虽切,还淳化尚亏。
未能弘至道,何以契明祇。
郊庙歌辞 武后大享拜洛乐章(《唐书·乐志》曰:“则天皇后永昌元年《大享拜洛乐》,礼设用《昭和》,次《致和》,次《咸和》。乘舆初行用《九和》,次《拜洛》。受图用《显和》。登歌用《昭和》。迎俎用《敬和》。酌献用《钦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齐和》。武舞用《德和》。撤俎用《禋和》。辞神用《通和》。送神用《归和》。按《乐志》又有《归和》一章,亦送神词也,并载本集。逸《酌献》二章。”) 归和 初唐 · 武则天
 押虞韵
言旋云洞兮蹑烟途,永宁中宇兮下都
包涵动植兮顺荣枯,长贻(一作徼)宝贶兮赞璇图。
唐大飨拜洛乐章(《唐书·乐志》曰:“则天皇后永昌元年大享拜洛乐,礼设用《昭和》,次《致和》,次《咸和》。乘舆初行,用《九和》。次拜洛受图,用《显和》。登歌用《昭和》,迎俎用《敬和》,酌献用《钦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齐和》。武舞用《德和》,撤俎用《禋和》,辞神用《通和》,送神用《归和》。”按《乐志》又有《归和》一章,亦送神词也。) 致和 初唐 · 武则天
 押阳韵
神功不测兮运阴阳,包藏万宇兮孕八荒。
天符既出兮帝业昌,愿临明祀兮降祯祥。
唐大飨拜洛乐章(《唐书·乐志》曰:“则天皇后永昌元年大享拜洛乐,礼设用《昭和》,次《致和》,次《咸和》。乘舆初行,用《九和》。次拜洛受图,用《显和》。登歌用《昭和》,迎俎用《敬和》,酌献用《钦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齐和》。武舞用《德和》,撤俎用《禋和》,辞神用《通和》,送神用《归和》。”按《乐志》又有《归和》一章,亦送神词也。) 昭和 初唐 · 武则天
四言诗 押东韵
九玄眷命,三圣基隆
奉成先旨,明台毕功。
宗祀展敬,冀表深衷。
永昌帝业,式播淳风。
唐大飨拜洛乐章(《唐书·乐志》曰:“则天皇后永昌元年大享拜洛乐,礼设用《昭和》,次《致和》,次《咸和》。乘舆初行,用《九和》。次拜洛受图,用《显和》。登歌用《昭和》,迎俎用《敬和》,酌献用《钦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齐和》。武舞用《德和》,撤俎用《禋和》,辞神用《通和》,送神用《归和》。”按《乐志》又有《归和》一章,亦送神词也。) 齐和 初唐 · 武则天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沈潜演贶分三极,广大凝祯总万方。
既荐羽旌文化启,还呈干戚武威扬。
唐大飨拜洛乐章(《唐书·乐志》曰:“则天皇后永昌元年大享拜洛乐,礼设用《昭和》,次《致和》,次《咸和》。乘舆初行,用《九和》。次拜洛受图,用《显和》。登歌用《昭和》,迎俎用《敬和》,酌献用《钦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齐和》。武舞用《德和》,撤俎用《禋和》,辞神用《通和》,送神用《归和》。”按《乐志》又有《归和》一章,亦送神词也。) 九和 初唐 · 武则天
四言诗 押青韵
坤德,钦若乾灵。
惭惕罔置,兴居匪宁。
恭崇礼则,肃奉仪形。
惟凭展敬,敢荐非馨。
唐大飨拜洛乐章(《唐书·乐志》曰:“则天皇后永昌元年大享拜洛乐,礼设用《昭和》,次《致和》,次《咸和》。乘舆初行,用《九和》。次拜洛受图,用《显和》。登歌用《昭和》,迎俎用《敬和》,酌献用《钦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齐和》。武舞用《德和》,撤俎用《禋和》,辞神用《通和》,送神用《归和》。”按《乐志》又有《归和》一章,亦送神词也。) 昭和 初唐 · 武则天
四言诗 押庚韵
舒云致养,合大资生。
德以恒固,功由永贞
升歌荐序,垂币翘诚。
虹开玉照,凤引金声。
唐大飨拜洛乐章(《唐书·乐志》曰:“则天皇后永昌元年大享拜洛乐,礼设用《昭和》,次《致和》,次《咸和》。乘舆初行,用《九和》。次拜洛受图,用《显和》。登歌用《昭和》,迎俎用《敬和》,酌献用《钦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齐和》。武舞用《德和》,撤俎用《禋和》,辞神用《通和》,送神用《归和》。”按《乐志》又有《归和》一章,亦送神词也。) 德和 初唐 · 武则天
 押纸韵
夕惕同(一作司)龙契,晨兢当凤扆。
崇儒习旧规,偃伯循先旨。
绝壤飞冠盖,遐区丽山水。
幸承三圣馀,忻属千年始。
唐大飨拜洛乐章(《唐书·乐志》曰:“则天皇后永昌元年大享拜洛乐,礼设用《昭和》,次《致和》,次《咸和》。乘舆初行,用《九和》。次拜洛受图,用《显和》。登歌用《昭和》,迎俎用《敬和》,酌献用《钦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齐和》。武舞用《德和》,撤俎用《禋和》,辞神用《通和》,送神用《归和》。”按《乐志》又有《归和》一章,亦送神词也。) 归和 初唐 · 武则天
 押蒸韵
调云阕兮神座兴,骖云驾兮俨将升。
腾绛霄兮垂景祜,翘丹恳兮休徵。
唐大飨拜洛乐章(《唐书·乐志》曰:“则天皇后永昌元年大享拜洛乐,礼设用《昭和》,次《致和》,次《咸和》。乘舆初行,用《九和》。次拜洛受图,用《显和》。登歌用《昭和》,迎俎用《敬和》,酌献用《钦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齐和》。武舞用《德和》,撤俎用《禋和》,辞神用《通和》,送神用《归和》。”按《乐志》又有《归和》一章,亦送神词也。) 敬和 初唐 · 武则天
四言诗 押霰韵
兰俎既升,羞可荐。
金石载设,咸英已变。
林泽斯总,山川是遍。
敢用敷诚,实惟忘倦。
唐大飨拜洛乐章(《唐书·乐志》曰:“则天皇后永昌元年大享拜洛乐,礼设用《昭和》,次《致和》,次《咸和》。乘舆初行,用《九和》。次拜洛受图,用《显和》。登歌用《昭和》,迎俎用《敬和》,酌献用《钦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齐和》。武舞用《德和》,撤俎用《禋和》,辞神用《通和》,送神用《归和》。”按《乐志》又有《归和》一章,亦送神词也。) 禋和 初唐 · 武则天
四言诗 押寘韵
百礼崇容,千官肃事。
灵降舞(一作无)兆,神凝有粹。
奠享咸周,威仪毕备。
奏夏登列,歌雍撤肆。
唐大飨拜洛乐章(《唐书·乐志》曰:“则天皇后永昌元年大享拜洛乐,礼设用《昭和》,次《致和》,次《咸和》。乘舆初行,用《九和》。次拜洛受图,用《显和》。登歌用《昭和》,迎俎用《敬和》,酌献用《钦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齐和》。武舞用《德和》,撤俎用《禋和》,辞神用《通和》,送神用《归和》。”按《乐志》又有《归和》一章,亦送神词也。) 通和 初唐 · 武则天
四言诗 押侵韵
皇皇灵眷,穆穆神心。
暂动凝质,还归积阴。
功玄枢纽,理寂高深。
衔恩佩德,耸志翘襟。
唐大飨拜洛乐章(《唐书·乐志》曰:“则天皇后永昌元年大享拜洛乐,礼设用《昭和》,次《致和》,次《咸和》。乘舆初行,用《九和》。次拜洛受图,用《显和》。登歌用《昭和》,迎俎用《敬和》,酌献用《钦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齐和》。武舞用《德和》,撤俎用《禋和》,辞神用《通和》,送神用《归和》。”按《乐志》又有《归和》一章,亦送神词也。) 咸和 初唐 · 武则天
六言诗
坎泽祠容备举,坤坛祭典爰申。
灵眷遥行秘躅,嘉贶荐委殊珍。
肃礼恭禋载展,翘襟邈志逾殷。
方期交际悬应(下一句逸)
改元载初赦文 初唐 · 高宗武皇后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六
朕闻元皇纂历。
则天地以裁规。
大圣握图。
法阴阳以施化。
故能牢笼品类。
陶铸生灵。
敷景运于休期。
阐宏基于光宅。
昔有隋失驭。
率土分裂。
赤县为禾黍之场。
苍生遇涂炭之酷。
高祖神尧皇帝龙兴汾晋。
凤起寰区。
除枭獍而安八荒。
剪鲸鲵而清四海。
太宗文武圣皇帝膺昊穹之历数。
鼓雷电之雄威。
服远冠巢燧之前。
开边越羲农之际。
鸿名迈于三五。
茂绩隆于往初。
高宗天皇大帝雷泽之祯符。
降天纵之神器。
湛恩所被。
匝乾坤覆载之乡。
至化所覃。
尽舟车所通之境。
抚璇丹极。
辑瑞苍岩。
天平地成。
淳风启千年之运。
乐和礼备。
宝祚隆三圣之基。
逖听王猷。
熙开帝载。
朕以虚薄。
虔奉睿图。
夙怀兢业。
不遑暇食。
幸穹昊贻佑。
宗社延祥。
河荐合天之符。
永昌之箓。
时和岁稔。
远肃迩安。
斯皆先德所延。
屡彰嘉贶。
自恭临亿兆。
巳积炎凉。
尚想希风。
未臻于至道。
顾循菲德。
愧切于深衷。
思宏顾托之恩。
再阐混元之始。
夫以元穹列象。
三辰所以丽天。
厚载含章。
五行于焉纪地。
易曰。
三五以变。
错综其数。
通其变。
遂成天下之文。
极其数。
遂定天下之象。
火水相变。
其卦为革。
彖曰。
天地革而四时成。
言五德更相生变革万象。
者改政施教。
明受之于天。
不定之于人者也。
仲尼曰。
其或继周者。
虽百代可知。
盖以文质相因。
法度相改故矣。
是以伏羲高阳有周皆以建子之月为正。
神农少昊陶唐有殷皆以建丑之月为正。
轩辕高辛后汉氏皆以建寅之月为正。
后虽百代。
可知者以此。
虽遭遇不同。
步骤殊致。
未有不表明轨物。
以章灵命之符者也。
我国家创业。
尝有意改正朔矣。
所未改者。
盖有由焉。
高祖草创百度。
因循隋氏。
太宗纬地经天。
日不暇给。
高宗嗣历。
将宏丕训。
改作之事。
屡发圣谟。
言犹在耳。
永怀无及。
自五帝缵统。
三王驭宇。
或父子相承。
同体异德。
或金木迭改。
应天顺人。
故纳麓登庸。
粤受终于文祖。
干戈革命。
必理历于明时。
然则开元配永。
肇自阳来之旦。
统历履端
基于朔易之首。
孳萌发内。
气律由中。
品物任而昭苏
生类荡而敷革。
是知之人统。
不逮殷之地正。
殷之地正。
有殊周之天统。
元命所苞。
实在兹矣。
公稽古。
制礼于成王之日。
汉高握德。
改元于武皇之代。
则知文物大备。
未遑于上业。
损益之道。
谅属于中平。
朕所以式遵礼经。
奉成先志。
今推三统之次。
国家得天统。
当以建子月为正。
考之群艺。
厥义昭矣。
宜以永昌元年十有一月载初元年正月
十有二月腊月
来年正月改为一月。
载初元年正月一日子时巳前。
大辟罪巳下。
罪无轻重。
巳发觉未发觉。
巳结正未结正。
见系囚徒。
皆赦除之。
其叛逆缘坐。
及子孙杀祖父母父母。
部曲容奸。
奴婢杀主。
不在赦限。
其与敬业虺冲并诸虺友往还。
其魁首巳伏诛。
其支党事未发者。
特从原免。
不得更相告言。
内外见任文武。
九品巳上职事官并赐爵一级。
天下百岁巳上老人版授下州刺史
米粟五石。
帛十段。
九十巳上版授上州司马
米粟四石。
帛七段。
八十巳上版授县令
逋悬调并丁夫杂匠卫士
及有番第等违番及逃走应陪番及徵课调者。
并特宜免放。
其欠负官物及盗诈三库物。
并不在赦限。
鳏寡孤独笃疾等不能存立者。
量加赈恤。
孝子顺孙。
义夫节妇。
旌表门闾。
终身勿事。
天下百姓。
年二十一身为户头者。
各赐爵一级。
女子百户赐以牛酒。
明堂役工人未被恩者。
付所司即类例定等级奏闻。
十五日内使了。
缘供明堂致死人。
其有未沾勋赐者。
亦宜准例酬给。
今年不熟处。
及遭霜涝之处。
并量放庸课。
州县好加检校
勿使饥馑。
新平军差科百姓。
稍有辛苦。
宜亦量加优恤。
蠲其徭役。
所司类例处分。
象州军百姓艰辛处。
未得复者宜给复一年。
洛州辇毂。
徭役繁多代。
朔并忻等州行军。
及诸州供明堂木及铜处。
所司各类例节级给复。
皇亲诸陪位。
未出身者量材处分。
巳出身者赐勋一转。
富商大贾。
衣服过制。
丧葬奢侈。
损废生业。
州县相知捉搦。
两京兼委金吾检校
天下百姓。
皆须嫁娶以时。
勿使外有旷夫。
内有寡女。
战亡人格外赠勋两转。
回授期亲。
其子孤茕者。
州县给粮安养
征镇人家口。
州县存恤。
劝课殷有之家。
助其营种。
勿使外人侵欺。
仍令所司刊正礼乐。
删定律令。
格式不便于时者。
内外官五品巳上。
各举所知。
九经文字。
学士详正。
革其讹舛。
亡官失爵量加叙录
长流人别敕流人移贯人降授官人。
及后缘逆人用当及造罪过特处分者。
虽未至前所。
并不在赦限。
西府功臣及晋府子孙屈滞者。
量加收叙。
所司奏闻。
亡命山泽。
挟藏军器
百日不首。
复罪如初。
敢以赦前事相告言者。
以其罪罪之。
率土之内。
赐酺三日
赦书日行五百里。
朕又闻之。
人必有名者。
所以吐情自纪。
尊事天人。
是故以甲以乙。
成汤为子孙之制。
有类有象。
申繻明德义之由。
朕今怀柔百神。
对扬上帝。
三灵眷祐。
万国来庭。
宜膺正名之典。
式敷行政之方。
朕宜以照为名。
自卦演龙图
文开鸟迹。
万人以察。
百工以乂。
所以宏敷政道。
宣明礼乐。
指事会意。
改易异涂。
转注象形。
屈伸殊制。
周宣博雅。
史籀兴古篆之文。
尼父温良。
邱明述春秋之传。
自诸侯力争。
姬室寖微。
离为二周。
分成七国。
律法异令。
田畴异亩。
言语异声。
衣冠异制。
秦兼天下。
刬灭古文。
隶卒屡兴。
兵车岁动。
官狱繁骛。
爰创隶书。
自著秦文。
肇兴八体。
刻符兼于大篆。
摹印逮于殳书。
两汉因之。
九千馀字。
张敞杜邺
讲学于前。
扬雄甄丰
校理于后。
魏晋以降。
代乏名儒。
穿凿多门。
形声转缪。
结造新字。
附会其情。
古今讹舛。
稍益繁布。
画规无端平之体。
鱼鸟增奔放之容。
转相仿效。
日滋日甚。
遂使后生学徒。
罔知所据。
先王载籍。
从此湮沈。
言念浇漓。
情深悯悼。
思返上皇之化。
伫移季叶之风。
但习俗多时。
良难顿改。
特创制一十二字。
率先百辟。
上有依于古体。
下有改于新文。
庶保可久之基。
方表还淳之意。
昔在包牺开木德之运。
轩辕应土行之序。
循环终始。
布在方策。
莫不绩著帝猷。
皇道。
方列三微之统。
乃膺五行之历。
虽则盛比共工
强踰嬴政
齐桓晋文
大彭豕韦之美。
才为霸者。
岂登帝箓。
自炎精荡覆。
王风哀思。
汉氏蒙尘。
中原离析。
当涂逆取。
但肆兵威。
典午专权。
无闻德化
三国鼎峙。
五胡幅裂。
或道乖嗣德。
匪孙谋。
良由取之不以乐推。
失之在乎虐用者也。
齐梁窃据。
僻在江淮
周魏勃兴。
奄宅咸洛。
虽变夷从
号令惟行于境内。
而智小谋大。
声教不通于天下。
隋之御极。
陈氏犹存。
开皇之中
才闻混一。
嗣主失道。
俄至分崩。
七八年閒。
生人泯绝。
秦项之酷。
犹未之半。
开辟巳来。
盖未之有。
我国家祖宗积德。
文武重光。
仁风被于四表。
英猷冠于三代。
易不云乎。
天地之道。
恒久而不易者也。
仲尼曰。
善人为邦百年。
可以胜残去杀。
则知圣王久于其道。
而天下化成矣。
自魏至隋。
年将四百。
称皇僭
数十馀家。
莫不废王道而立私权。
先诈力而后仁义。
勋未踰于列国。
德不惭于霸图。
虽复时合诸侯。
一匡区域。
晋武践祚。
茂烈多惭于水官
乘时。
雄图不逮于秦氏。
惟彼二君闰位。
况区区者。
岂宜当三统之数者乎。
朕逖听皇纲。
幽求帝典。
定王霸之真伪。
洗生人之耳目。
庶叶三推之美。
光宣五帝之次。
况当布政
景化维新。
太初开历。
上元伊始。
宜以发挥大宝。
申明历数。
恢皇家正土之符。
继炎刘真火之序。
摛之罔极。
垂之无穷。
以周汉之后为二王。
仍封舜禹成汤之裔为三恪。
所司求其苗裔。
即加封建。
其周隋宜同列国。
其嗣使主祭焉。
布告遐迩。
咸知朕意。
主者施行。
明堂令于大猷 初唐 · 于知微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七
粤以天子制爵禄。
诸侯掌邦畿。
五十里之国者(阙十一字)十有一。
盖所以设方伯
置令长。
彊理宇宙。
宰制偫庶者矣。
汝南国之心腹。
河东郡之股肱。
非贤勿居。
惟材是寄。
大则曳青缟而纡银印。
小则绾墨绶而佩铜章。
是以□宰□城皇汉则以南台御史俾居□邑大晋则以东宫□人故能齐其政而不失其宜。
修其教而不易其俗者。
其惟明堂县东海于公乎。
公讳大猷
字徽本
东海郯人
后□□□遂寓家雍州
今高□□也。
□□帝□之命官开国。
侯伯之保姓受氏
祚□则周公之允。
邘韩则武王之穆。
金章建国。
里中大丞相之门。
玉帐□家。
阃外列将军之戟。
曾祖宣道
内史舍人左卫成安县开国子
皇朝赠使持节都督凉肃甘瓜沙五州诸军事凉州刺史
谥曰献
徐邈东州儒素。
刘超西省人伦。
表□□而警彤闱。
执虎符而飞□□□德降表坟之赠。
优贤崇告第之仪。
祖志宁。
礼部尚书侍中尚书左仆射太子太傅师上柱国燕国公
使持节都督幽易妫檀平燕六州诸军事幽州刺史
谥曰定
皂裾琼佩。
北斗喉舌之司。
绛服金蝉。
西掖股肱之寄。
剑履上殿。
方崇重傅之恩。
羽葆盖车。
式备尊师之礼。
凤扆推其献纳。
龙楼□其□□父立政。
尚书吏部郎中国子司业太子率更令渠虢二州刺史太仆少卿上护军仙台侍女礼阁郎官
摄斋槐肆之前。
曳组桂山之下。
郗超以蕃伯之望。
职总□河。
马防以□公之材。
荣参象海。
丹山凤下。
沧溟鲲化。
明珠则径寸为宝。
白璧则盈尺称珍。
小年识五方之书。
大成通九经之义。
嬉戏则以诗书礼乐。
造次则以孝友谦冲。
显庆三年解褐左千牛备身
材推令德。
士选良家。
青璅晨严。
赤墀近侍。
缘坐左迁梓州参军事
谴即谪居。
咎非投俾。
郗嘉宾之卓荦高隽。
见□公军。
袁彦道之俶傥不羁。
言归柏府
桂州都督府功曹参军
境接鸢溪。
载洽升龙之誉。
地邻鲸海。
几沦栖凤之材。
文明元年选授苏州司兵参军
东里藩维。
恐老荆州从事
中方镇
谓屈蛮府参军
属攀号弓剑。
遏密金石。
锡印章而录旧。
膺玺诰而念劳。
垂拱三年敕除并州大都督府士曹参军
唐叔剪桐之境。
迟尔材□□□分竹之郊。
光我藩翰
枌榆之地。
诚为沮洳之川。
丰沛之郊。
何必芒砀之泽。
帝乡推其善价。
公府义其良图。
恶少迁佩犊之风。
流俗渐驱鸡之化。
永昌元年洛州□□参军
向雄镇西之府。
毛玠平南之军。
太守范滂
主诺之声猷自远。
功曹岑晊
坐啸之风裁独高。
制授朝散大夫
馀如故。
寻加朝请大夫
行□州□官县令
荣曜朱绂。
材光紫诰。
蒋公炎岂千石之器。
而委割鸡。
庞士元非百里之材。
方思展骥。
制除德州司马
又迁汾州长史
一冠介帻。
二职彤襜。
从事之班。
居□□之□形色安于席地。
神意见乎屏□不挠于危。
无负于物。
圣历元年使持节随州诸军事随州刺史
田叔以壮勇而刺三河
王尊以忠贞而驱九折。
分行□□朱明以刺强宗。
独坐州镇。
元英而按豪族。
圣历二年制除雍州明堂县
黄图帝国。
黑水神皋。
地即京都。
人多杰暴。
信阳侯之门客。
尚在必诛。
宁平主之家僮。
犹□□□威信表西门之化。
惠爱奉东里之风。
抑挫右姓。
诛□□猾。
灾蝗宛转。
由去督邮
义鸟归飞。
为驯童子。
推诚而理。
则人不忍欺
宿讼无冤。
则吏维仰德。
加以笙簧六籍。
箧笥五经。
三寸弱毫。
回鸾拂羽。
四□油素。
缟凤和鸣。
眷眷吏人。
预轸去思之恋。
依依故老。
每哥来晚之谣。
悲夫。
安仁七旬。
不遇箱中之术。
桓侯五日。
□闻壁上之行。
圣历三年七月十日
万年常乐里之私第。
春秋五十七。
黄发攀辀。
心伤折石之痛。
元髫恋𰒿。
睑盈埋玉之悲。
公剑号纯钩。
珍称□炎。
仪表□□风神壮勇。
黄金必弃。
每见挥锄。
赤仄无留。
恒持挂树。
总角之岁。
隐幔骇而不惊。
佩觿之年。
□衣去而无愠。
一日千里。
四代五公
忠孝足以光时。
能贤足以轨物。
夫人荥阳郑氏。
父□矩雍州富平县
魏赵郡李氏外□□都公□□公□服尚书□衣蕙问都□兰仪婉淑。
女训芬乎奉帚。
母师光乎主馈。
即以其年岁次庚子十一月乙亥朔十二日景戌
合葬于雍州三原万寿乡□坳之先茔。
礼也。
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左庶子使持节都督兖州诸军事兖州刺史辨机
鲤庭礼乐。
鹓序梓。
摇山入辅。
擢彼正人。
外台出□慰兹偫庶。
鹡鸰怀断。
□摧金玉之心。
鸿雁悲鸣。
若洒琼瑰之□嗟乎。
八龙长逝。
三虎永怀。
庶振家声。
思光祖德。
南阳陌上。
爰标构石之坟。
京兆傍。
俾建生金之碣。
其词曰。
浩浩洪源。
□□□代□□朱轮。
翻飞紫盖。
锡爵分茅。
命官食采。
邘韩之穆。
里闾其大(其一)
傅相继业。
公侯踵武。
气雄家邦。
荣曜区宇。
人之领袖
物之规矩。
□□□□量□□公辅(其阙一二字)明俊德。
丕承宠光。
风仪礌落。
天骨昂藏。
家□之盛。
门户之纲。
袭兹圭组。
侍彼岩廓(其三)
铜陵之东。
珠崖之北。
姑苏台下。
晏温鼎侧。
嚣然令望。
伟哉高□端委佐兹。
刑清讼息(其阙一四字)
以师友。
贤哉主吏。
联翩化鹤。
徘徊展骥。
球琳之宝。
瑚琏之器。
白日既披。
青云自致(其五)
汉东旧国。
随有大名
关西列郡。
秦称上京
□有良翰。
宰□□□教渐□□威加□城(其六)
秩秩德音。
凛凛风格。
山灵固□河神是迫。
手荅笺书。
心明糺擿。
虫螟感化。
犬牙移陌(其七)
佥言惠爱。
帝曰允谐。
剧□尔□繁俗□怀。
祥鸾翙翙。
鸣凤喈喈。
□□□□玉树□埋(其入)
衣冠道谢。
衮职谁补。
□□□䫻风悲。
苍茫雾苦。
寂寂兮荒隧。
幽幽兮后土。
石椁掩兮千年。
金声振兮万古(其九)
驳论徐馀庆处斩奏 初唐 · 徐有功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三
谋反大逆。
罪极诛夷。
殄其族未足以谢愆。
污其宫宁可以塞责。
今据馀庆罪状。
颇共虺冲交涉。
为冲理债。
违敕是情。
于冲致书。
在反为验。
既属永昌恩赦。
在庆罪即合原。
状据永昌元年赦曰。
其与虺贞等同恶徒党。
魁首既并伏诛。
其支党事未发者。
特从赦原。
谨详魁首两文。
在制非无所属。
尚书曰。
歼厥渠魁。
名例律曰。
造意为魁首。
即其帅首乃元谋魁帅。
首谋已露者既并伏法。
支派党与未发者特从原宥。
有伏诛既标并字。
足明魁首无遗。
馀庆赦后被言发觉。
即为支党。
必其庆是魁首。
当时寻已伏诛。
若从魁首逃亡。
亦应登时追捕。
进则不入伏诛之例。
退则又异追捕之流。
将同魁首结刑。
何人更为支党。
况非常之恩。
千载空遇。
莫大之罪。
万死蒙生。
令支党之人。
翻同魁首。
应坐之伍。
更入死条。
嫉恶虽臣子之心。
好生乃圣人之德。
今赦而复罪。
即不如无赦。
生而又杀。
则不如无生。
窃惟圣朝。
伏当不尔。
馀庆请依后断为支党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