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题目
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三首(按《唐礼·乐志》,明皇尝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倾杯数十曲。壮土举榻,马不动,乐工少年姿秀者十数人,衣黄衫文玉带,立左右,每千秋节,舞于勤政楼下。千秋节者,明皇八月五日生,因以其日名节云。) 其一 730年8月5日 唐 · 张说
 押阳韵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引用典故:指树日
金天诞圣千秋节,玉醴还分万寿觞。
试听紫骝歌乐府,何如騄骥舞华冈(一作觞)
连鶱势出鱼龙变,躞蹀骄生鸟兽行。
岁岁相传指树日,翩翩来伴庆云翔。
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729年8月5日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三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左丞相臣说右丞相臣璟等言。
臣闻圣人出则日月记其初。
王泽深则风俗传其后。
少昊著流虹之感。
商汤本元鸟之命。
孟夏有佛生之供。
仲春修道祖之箓。
追始寻源。
其义一也。
伏惟开元神武皇帝陛下二气含神。
九龙浴圣。
清明总于玉露。
爽朗冠于金天。
月惟仲秋
日在端五
恒星不见之夜。
祥光照室之期。
偫臣相贺曰。
诞圣之辰也。
焉可不以为嘉节乎。
比夫曲水禊亭
重阳射圃。
五日䌽线。
七夕粉筵。
岂同年而语也。
臣等不胜大愿。
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
著之甲令。
布于天下。
宴乐。
休假三日
偫臣以是日献甘露醇酎。
上万岁寿酒。
王公戚里。
进金镜绶带。
士庶以丝结承露囊。
更相遗问。
村社作寿酒宴乐。
名为赛白帝报田神。
上明元天。
光启大圣。
下彰皇化
垂裕无穷。
异域占风。
同见美俗。
答百寮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手诏 盛唐 · 玄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三十
凡是节日。
或以天气推移。
或因人事表记。
八月五日
当朕生辰。
感先圣之庆灵。
皇天之眷命。
卿等请为令节。
上献嘉名。
胜地良游。
清秋高兴。
百谷方熟。
万宝以成。
自我作古。
举无越礼。
朝野同欢。
是为美事。
依卿来请。
宣付所司。
八月五日花萼楼赐百官明镜赋 唐 · 赵自励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一
天下之美风猷。
崇五日。
重千秋。
欢心达于四海。
圣泽均于九州。
是日也。
天子以载诞昔辰。
汉武猗兰之殿。
登高抚政。
则圣文花萼之楼
皇帝乃御龙衮。
拱洪休。
申景命于万方宇县。
赐明镜于百辟公侯。
伟其烂矣生光。
炯尔明发。
色洞秋水。
精涵夜月。
曲池之引照。
或浅或深。
比太阳之圆明。
不盈不阙。
咨尔千品。
勖尔万官。
钦哉明主之锡。
训尔为臣之难。
手平者必正。
体静者必安。
水清则鉴澈。
表正则影端。
居燥湿而不变。
是之谓可久。
无小大而虚受。
是之谓内宽。
可以励心者坚白。
可以接翼者鹓鸾。
拟兹镜之在匣。
则何忧乎考槃。
于是偫公卿士。
警扈仙跸。
宠赉自天。
恩深此日。
执明镜者无所私其照。
对明镜者无所隐其质。
并陈力以效能。
各呈才而献术。
莫不再拜稽首。
奉承天子之休。
备有德于咸一。
八月五日 唐 · 顾况
四月八日明星出,摩耶夫人降前(一作千)佛。
八月五日佳气新,昭成太后生圣人。
开元九年燕公说,奉诏听置千秋节。
丹青庙里贮姚宋,花萼楼中宴岐薛
清乐灵香几处闻,鸾歌凤吹动祥云
已于武库见灵鸟,仍向晋山逢老君。
率土普天无不乐,河清海晏穷寥廓。
梨园第子传法曲,张果先生进仙药。
玉座凄凉游帝京,悲翁回首望(一作感)承明。
云韶九奏杳然远,唯有五陵松柏声。
八月五日中部官舍读唐历天宝已来追怆故事 中唐 · 舒元舆
 押词韵第十七部
引用典故:铸鼎 龙衮
将寻国朝事,静读柳芳历
八月日之五,开卷忽感激。
正当天宝末,抚事坐追惜
仰思圣明帝,贻祸在肘腋。
杨李盗吏权,贪残日狼籍。
燕戎伺其便,百万奋长戟。
两河连烟尘,二京成瓦砾。
生人死欲尽,揳业犹不息。
肃宗传宝图,寇难连年击。
天地方开泰,铸鼎继述。
万国哭龙衮,悲思动蛮貊。
自此千秋节,不复动金石。
悲风扬霜天,繐帷冷尘席。
零落太平老,东西乱离客。
往往为余言,呜咽泪双滴。
况当近塞地,哀吹起边笛。
抚几观陈文,使我心不怿。
花萼笑繁华,温泉树容碧。
霓裳烟云尽,梨园风雨隔。
露囊与金镜,东逝惊波溺。
昔闻欢娱事,今日成惨戚。
神仙不可求,剑玺苔文积。
万古长恨端,萧萧泰陵陌。
寿星集述(国史司马先生辞归朝中赠诗号为白云集余天祐乙丑岁八月五日过僧阁云昨夜嘉祥西阁老人星见为时明十四日朝参其日大河南府老人星见因以寿星目偫公之作云云)905年 唐末 · 司空图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洛阳市
自昔贞期不爽。
逸轨难留。
尧天大而必容。
岂独追往。
汉道亨而必至。
终亦超然。
未足济时。
且资激俗。
宜经商略。
乃称搜扬。
若某者。
孤立多虞。
衰年谢病。
耕岩而自给。
非欲贩山。
知在木而无堪。
便当为社。
莫敢张皇丘壑。
拟议
且自诏求贤。
多因肆眚。
盖乘运泰。
莫顾才难。
今上哲御临。
元勋振服。
英衮翘勤之旨。
幽人旌贲之恩。
虽云例追。
亦谓优礼。
但巳伸拜阙。
况毕悬车。
冀修知难之规。
免冒嚵荣之诮。
昔江表则赋诗而褒孔令。
汉廷则出饯而宠疏翁。
特振孤芳。
实标胜事。
今也龙门回望。
鹤盖交驰。
落日琴尊。
前朝图画。
想家山之醉石
认客处之渔舟。
白首归心。
黄花缘路。
来时不下。
漂零海上之鸥。
去兮自怜。
放旷人间之世。
斯乃仅能忘怨。
庶可息机。
敢慕高风。
猥烦众作。
诗家此会。
谁邀清夜之游。
仙装不回。
别有白云之集。
徒攀逸唱。
益愧馁才
剑外人认田宅过十五年不理诉诏乾德四年闰八月五日 五代至宋初 · 宋太祖
 出处:全宋文卷五、《宋会要辑稿》刑法三之四三(第七册第六五九九页)
应先隔在剑外人,蜀平来认田宅者,如已过十五年,除本户坟茔外,不在理诉。
赐潭邵等界梅山洞左甲首领汉阳招谕太平兴国二年八月癸亥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宋大诏令集》卷二一七
汝等保于溪洞,守在封陲,况霜露之所均,固声教之攸暨。
遽忘覆育,敢恣睢盱,毒我齐民,挠兹戎索。
亦尝訹诱,尚或逗留。
既豺虎之难驯,当鲸鲵之尽戮,今遣马步大军龚行天讨。
尚念迷途之众,宜推祝网之心,更示招携,庶几悛改。
若能知非效顺,相率归降,特与矜容,更不问罪。
尚兹拒命,犹或执迷,便当分布大军,同时并进,剋期歼殄,合势剪除,若火燎原,不可向迩。
当谕好生之旨,勉思转祸之言,无蹈骇机,自贻后悔。
石守信太平兴国四年八月壬子 北宋 · 宋太宗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宋大诏令集》卷二○三
执干戈以卫社,闻金鼓以忘身者,将帅之事也。
西京留守检校太师中书令河南尹石守信,位隆台鼎、任崇旄钺,履历藩阃,宠极恩荣。
乃者戎路亲征,授之师律,军政益坏,我武不扬。
职汝之由,咎将谁执?
三尺议罪,盖有常刑;
十乘于藩,俾从优典。
可责授随州刺史,充崇信军节度使,依前兼中书令
乞尽罢节镇领支郡奏太平兴国二年八月五日 宋 · 李瀚
 出处:全宋文卷六○
节镇领支郡,多俾亲吏掌其关市,颇不便于商贾,滞天下之货。
望不令有所统摄,以分方面之权,尊奖王室,亦强干弱枝之术也。
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又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三八之二(第四册第三一四二页)、方域五之九三(第八册第七四○二页)。
武康军节度使韩琦到阙生料口宣八月五日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六六九、《欧阳文忠公集》卷八五
卿德著耆明,时膺材任。
祗趋召节,方及国门。
宜示颁宣,式彰眷遇。
赦诸道杂犯死罪已下德音天圣元年八月五日 北宋 · 宋仁宗
 出处:全宋文卷九四二、《宋大诏令集》卷二一六
门下:朕仰赖诒谋,嗣膺鸿业,永怀积德之厚,深念守文之艰。
临御以来,忧勤自励,动惟访善,道必求中。
内外之官,任能而责效;
小大之狱,蠲苛而去邪。
戒偏听之害公,酌群言而考实。
洞今古于人鉴,纳华裔于德藩。
幸席威灵,汔臻丰楙,三陲不耸,百志同夤。
然念秉翼翼之心,抚元元之众,枢务之广,能无阙遗,狴牢之间,或有稽绶。
用及登秋之序,式覃肆眚之恩。
嘉与群方,底兹多福,庶伸儆戒,以召和平。
应三京及诸道(云云。)
于戏!
谨宪度以保民,敢忘于彝范;
徇哀矜而美俗,普及于含生。
期复化醇,永孚天贶。
布告方夏,体予意焉。
八月五日夜省直 北宋 · 司马光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大火已西落,温风犹袭人。
留连惜纨扇,散诞脱纱巾。
蟾影夜色浅,蛩声秋意新。
图书足自适,何物更关身。
体要疏熙宁二年八月五日上) 北宋 · 司马光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九六、《司马公文集》卷四○、《国朝诸臣奏议》卷八、《皇朝文鉴》卷四九、《圣宋文选全集》卷五、《太平治迹统类》卷一二、《璧水群英待问会元》卷二六、《群书会元截江网》卷二○、《太平宝训政事纪年》卷四、《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一一、《文献通考》卷一七○、《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六、《右编》卷三、《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六一
月日,具位臣司马光谨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臣准御史台牒,伏奉四月二十日诏敕:「传曰:『近臣尽规』。
以其荣耻休戚与上同也。
今在此位者,视朕过失与朝廷政事之阙,默而不言,乃或私议窃叹,若以为其责不在己。
夫岂皆习见成俗以为当然,其亦有含章怀宝待唱而发者也?
今百度隳弛,风俗偷惰薄恶,灾异谴告不一,此诚忠贤助朕忧惕,以创制改法,救弊除患之时。
宜令侍从官自今视朕过失与朝廷政事之阙,无有巨细,各具章奏,极言无隐。
噫!
言善而不用,朕有厥咎;
导之而不言,尔为不恭。
朕将用此考察在位所以事君之实,明黜陟焉」。
臣以驽下之材,自仁宗皇帝时蒙擢在侍从,服事三朝,恩隆德厚,陨身丧元,不足为报。
虽访问所不及,犹将披肝沥胆,以效其区区之忠。
况圣意采纳之勤,督责之严,谆谆如此,臣敢营私避怨,匿情爱己,不为陛下别白当今之切务,庶几少补万分之一邪?
臣闻为政有体,治事有要。
自古圣帝明王,垂拱无为而天下大治者,凡用此道也。
何谓为政有体?
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
故《诗》云:「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又云:「岂弟君子,四方之纲」。
故古之王者,设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纲纪其内;
方伯州牧、卒正、连帅、属长,以纲纪其外。
尊卑有叙,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
此为政之体也。
何谓治事有要?
夫人智有分而力有涯,以一人之智力兼天下之众务,欲物物而知之,日亦不给矣。
是故尊者治众,卑者治寡,治众者事不得不约,治寡者事不得不详。
约则举其大,详则尽其细。
此自然之势也。
益稷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言君明则能择臣,臣良则能治事也。
又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言君亲细务,则民不尽力,而事废坏也。
《立政》曰:「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
是训用违。
庶狱、庶慎,文王罔敢知于兹」。
文王择有司而任之,其馀皆不足知也。
《康诰》曰:「庸庸,祗祗,威威,显民」。
言文王用其可,祗其可祗,刑其可刑,专明此道以示民也。
是故王者之职,在于量材任人、赏功罚罪而已。
茍能谨择公卿牧伯而属任之,则其馀不待择而精矣。
谨察公卿牧伯之贤愚善恶而进退诛赏之,则其馀不待进退诛赏而治矣。
然则,王者所择之人不为多,所察之事不为烦,此治事之要也。
臣窃见陛下日出视朝,继以经席,将及日中,乃还宫禁。
入宫之后,窃闻亦不自閒,省阅天下奏事、群臣章疏,逮至昏夜,又御灯火,研味经史,博观群书。
中宗高宗之不敢荒宁,文王之日昃不食,臣以为不能及也。
然自践祚以来,孜孜求治,于今三年,而功业未著者,殆未得其体要故也。
祖宗创业垂统,为后世法,内则设中书枢密院御史台三司审官审刑等在京诸司,外则设转运使知州知县等众官,以相统御,上下有叙,此所谓纲纪者也。
今陛下好使大臣夺小臣之事,小臣侵大臣之职。
是以大臣解体不肯竭忠,小臣诿上不肯尽力,此百官所以弛废,而万事所以隳颓者也。
而陛下方为致治之本,此臣之所大惑也。
臣微贱不得尽知朝廷之事,且以耳目所接近日数事臣所知者言之,其馀陛下可以类求也。
汉文帝陈平:「天下一岁决狱及钱谷出入几何」?
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
问钱谷,责治内史
必也,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此乃宰相事也」。
者,可谓能知治体矣。
今之两府,皆古宰相之任也。
中书主文枢密主武。
若乃百官之长非其人,刑赏大政失其宜,此两府之责也。
至于钱谷之不充,条例之不当,此三司之事也。
陛下茍能精选晓知钱谷忧公忘私之人,以为三司使副、判官、诸路转运使,各使久于其任,以尽其能,有功则进,无功则退,名不能乱实,伪不能掩真,安民勿扰,使之自富,处之有道,之有节,何患财利之不丰哉!
今乃使两府大臣悉取三司条例别置一局,聚文士数人与之谋议,改更制置三司皆不与闻。
臣恐所改更者未必胜于其旧,而徒纷乱祖宗成法,考古则不合,适今则非宜,吏缘为奸,农商失业。
数年之后,府库耗竭于上,百姓愁困于下,众心离骇,将不复振矣。
两府于天下之事无所不总,若百官之职皆使两府治之,则在上者不胜其劳,而在下者为无所矣。
监牧使主养马,四园苑主课利,今乃使监牧使不属群牧司四园苑不属三司提举司,则在下者各得专权自恣,而在上者为无所矣。
陛下方欲纳天下于大治,而使百官在上者不委其下,在下者不禀其上,能为治乎?
若此之类,臣窃恐似未得其体也。
凡天下之事,在一县者当委之知县,在一州者当委之知州,在一路者当委之转运使,在边鄙者当委之将帅,然后事乃可集。
何则?
久任其位,识其人情,知其物宜,赏罚之权,足以休戚所部之人,使之信服故也。
今朝廷每有一事,不委之将帅监司守宰,使之自为方略,责以成效而施其刑赏;
常好别遣使者衔命奔走,旁午于道,所至徒有烦扰之弊,而于事未必有益,不若勿遣之为愈也。
夫事之利害,吏之能否,皆非使者所能素知,不免临时询采于人,所询者或遇公明忠信之人,犹仅能得其一二,或遇私闇奸险之人,则是非为之倒置矣。
此二者交集于前,而使者不能猝辨也,是以往往害事,而少能为益。
将帅监司守宰皆贤,而使者皆愚也,累岁之讲求,与一朝之议论,积久之采察与目前之毁誉,精粗详略,其势不同故也。
其有居官累岁而不知利害,临人积久而不知能否,或虽知利害而不能变更,虽知能否而不能黜陟,此乃愚昧私曲之人。
朝廷当察而去之,更择贤者以代其位,不当数遣使者扰乱其间,使不得行其职业也。
又庸人之情,茍策非己出,则媢嫉沮坏,惟恐其成。
官吏若是者,十常五六。
借使使者所规画曲尽其宜,在彼之日,其当职之人已怏怏不悦,不肯同心以助其谋,协力以成其事,曰:「朝廷自遣专使治之,我何敢与知」?
及返命之日,彼必败之于后,曰:「使者既谋而授我,我今竭力而成之,功悉归于首谋之人,我何有哉」?
此所以为不若毋遣使者而属任当职之人为愈也。
使者所以通远迩之情,固不可无。
然今之转运使,即古使者之任,茍得人而委之,贤于暂遣使者远矣。
监司自为奸隐贪纵,或有所隐蔽欺罔,或为部内之人所讼,或所谋画之事未得其宜,朝廷欲察其罪恶,审其虚实,判其曲直,决其是非,然后别遣使者案之。
若案得其实,监司有罪则当刑,不才则当废,岂有但已者也!
今每有一事,朝廷辄自京师使者往治之,是在外之官皆无所用也。
使者既代之治事,而当职之人亦无所刑、无所废,是只使之拱手旁观、偷安窃禄者矣。
若此之类,臣窃恐似未得其体也。
今朝廷之士、左右之臣皆曰:「陛下聪明刚断,威福在己,太平之功可指日而致」。
臣愚窃独以为未也。
臣闻古之圣帝明王,闻人之言则能识其是非,故谓之聪;
观人之行则能察其邪正,故谓之明。
是非既辨,邪正既分,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故谓之刚;
取是而舍非,诛邪而用正,确然无所疑,故谓之断。
诛一不善,而天下不善者皆惧,故谓之威;
赏一有功,而天下有功者皆喜,故谓之福。
今陛下聪明刚断,则诚体之矣;
欲收威福之柄,则诚有其志矣。
然于所以为之之道,尚或有所未尽,故臣以为太平之功,未可期也。
夫帝王之道,当务其远者、大者,而略其近者、小者。
国之大事,当与公卿议之,而不当使小臣参之;
四方之事,当委牧伯察之,而不当使左右觇之。
傥公卿、牧伯尚不能择贤者而任之,小臣左右独能得贤者而使之乎?
若茍为不贤,则险诐私谒,无不为已。
今陛下好于禁中出手诏指挥外事,非公卿所荐举、牧伯所纠劾,或非次迁官,或无故废罢,外人疑骇,不知所从。
此岂非朝廷之士、左右之臣所谓「聪明刚断,威福在己」者耶?
陛下闻其言而信之,臣窃以为过矣。
夫公卿所荐举、牧伯所纠劾,或谓之贤者而不贤,谓之有罪而无罪,皆有迹可见,责有所归,故不敢大为欺罔。
若奸臣密白陛下,令陛下自为圣意以行之,则威福集于私门,而怨谤归于陛下矣,安得谓之威福在陛下邪?
且陛下向时中诏所指挥者,率非大事,至于两禁美官、边藩将帅省府职任、诸路监司,此皆众人之所希求,治乱之所系属。
当除授之际,窃恐未必一一出圣志也。
若乃奸邪贪猥之人,陛下所明知而黜去者,或更改官而升资,或不久复进用,然则威福之柄果不在陛下,而陛下偶未之思也。
以此观之,面誉陛下「聪明刚断,威福在己,太平可立致」者,非愚则谀,不可不察也。
陛下必欲威福在己,曷若谨择公卿大臣明正忠信者留之,愚昧阿私者去之。
在位者既皆得其人矣,然后凡举一事,则与之公议于朝,使各言其志。
陛下清心平虑,择其是者而行之,非者不能复夺也。
凡除一官,亦与之公议于朝,使各举所知,陛下清心平虑,择其贤者而用之,不肖者不能复争也。
如此则谋者、举者虽在公卿大臣,而行之、用之皆在陛下,安得谓之威福不在己邪?
陛下此之不为,而顾彼之久行,臣窃恐似未得其要也。
夫三人群居,无所统一,不散则乱,是故立君以司牧之
群臣百姓,势均力敌,不能相治,故从人君决之。
人君者,固所以决是非、行刑赏也。
若人君复不肯决,当使从谁决之乎?
夫人心不同,如其面焉。
国家凡举一事,朝野之人必或以为是,或以为非;
凡用一人,必或以为贤,或以为不肖。
此固人情之常,自古而然,不足怪也。
要在人主审其是非而取舍之。
取是而舍非则安荣,取非而舍是则危辱,此乃安危荣辱之所以分也。
是以圣王重之,故博谋群臣,下及庶人,然而终决之者,要在人君也。
古人有言曰:「谋之在多,断之在独」。
谋之多,故可以观利害之极致;
断之独,故可以定天下之是非。
若知谋而不知断,则群下人人各欲逞其私志,斯衰乱之政也。
《诗》云:「谋夫孔多,是用不集。
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
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哀哉为猷,匪先民是程,匪大猷是经。
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
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
此言周室之衰,人臣不知先王之大道,务争近小之事,人君不能定其可否,而事终无成也。
汉世国家有大典礼、大政令、大刑狱、大征伐,必下公卿大夫、博士议郎议。
其议者固不能一,必有参差不齐者矣,于是天子称制决之,曰「丞相议是」,或曰「廷尉当是」,而群下厌然无有不服者矣。
今陛下听群臣各尽其情以议事,此诚善矣。
然终不肯以圣志裁决,遂使群臣有尚胜者以巧文相攻,辩口相挤,至于再,至于三,互相反覆,无有限极。
臣愚深恐亏朝廷之政体,损陛下之明德,流闻四方,取轻夷狄,非嘉事也。
夫天下之事有难决者,以先王之道揆之,若权衡之于轻重,规矩之于方圆,锱铢毫忽,不可欺矣。
是以人君务明先王之道,而不习律令,知本根既殖,则枝叶必茂故也。
近者登州妇人阿云,谋杀其夫,重伤垂死,情无可悯,在理甚明,已伤不首,于法无疑。
中材之吏,皆能立断。
事已经审刑院大理寺刑部断为死罪。
而前知登州许遵文过饰非,妄为巧说。
朝廷命两制定夺者再,命两府定夺者再,敕出而复收者一,收而复出者一,争论纵横,至今未定。
夫以田舍一妇人有罪,在于四海之广,万机之众,其事之细,何啻秋毫之末
朝廷欲断其狱,委一法吏足矣。
今乃纷纭至此,设更有可疑之事大于此者,将何以决之?
夫执条据例者,有司之职也;
原情制义者,君相之事也。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礼之所去,刑之所取也。
阿云之事,陛下试以礼观之,岂难决之狱哉?
彼谋杀为一事、为二事,谋为所因、不为所因,此苛察缴绕之论,乃文法俗吏之所事,岂明君贤相所当留意邪!
今议论岁馀而后成法,终于弃百代之常典,悖三纲之大义,使良善无告,奸凶得志,岂非徇其枝叶而忘其本根之所致邪?
若此之类,臣窃恐似未得其要也。
此皆众人之所私议窃叹,而莫敢明言者。
臣以独受恩深重,不顾斧钺,为陛下言之,惟圣明裁察。
臣光昧死再拜以闻皇帝陛下。
太师文彦博辞免温溪心马不允诏八月五日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一五、《范太史集》卷二八
省所奏:「伏蒙诏书:『温溪心欲以马一匹送与卿,已敕边吏答赐所直,其马今以赐卿』。
臣恐有异故常,特启新例,伏望特寝已行之命」。
事具悉。
种羌献诚,属我大老,虽异康侯蕃庶,昼日三接;
以彰裴度勋德,名闻四夷。
兹岂故常,奚烦谦避?
所请宜不允。
边吏赏罚宜速御批熙宁三年八月壬戌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四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四
鄜延路奏,昨攻讨绥州侧近西贼堡寨有功将校可早处分。
今戎事未息,边吏赏罚宜速。
关中书,当给敕告者,限当日给之。
监司具措置改正事等半年一申中书考察诏熙宁七年八月庚午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五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五
监司每半年一具有无措置改正事及保举、发摘属官,申中书考察,如有可以施行,即下所司,令遍关所属。
蠲庐蕲等州民所欠免役钱诏熙宁七年八月庚午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五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五
蠲庐、蕲等州民所欠熙宁五年六年夏免役钱,州县尝于不当役之家例使均出者,速改正除放。
普宁郡增俸钱御批熙宁九年八月戊子 北宋 · 宋神宗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七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七
太尉刘从广普宁郡太宗皇帝之孙,吴王元俨之女,于皇家为尊属,可增俸钱二十千,馀人不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