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诗文库 正文
奏止百僚拜陵 东晋 · 桓谦
 出处:全晋文
百僚拜陵,起于中兴,非晋旧典,积习生常,遂为近法。
武皇帝诏,乃不使人主诸王拜陵,岂惟百僚,谓宜遵奉(《宋书·礼志二》,又《通典》五十二,安帝元兴元年左仆射桓谦奏)
下书讨桓玄元兴元年正月 东晋 · 晋安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二
竖子桓玄,故大司马不腆之息,少怀狡恶,长而不悛,遂与王恭,协同奸谋,阻兵内侮,三方云集,志在问鼎,窥拟神器。
赖祖宗威灵,宰辅神略,忠义奋发,罪人斯殒。
等猖狂失图,回舟鸟逝。
便宜乘会,歼除奸源,于时同异之论,用惑庙策,遂使王宪废挠,宠授非所。
犹冀当洗濯胸腑,小惩大诫,而狼心弗革,悖慢愈甚,割据江湘,擅威荆郢,矫命称制,与夺在手。
又对侍中王谧放肆丑言,欲纵凶毒,陵陷上京。
无君之心,形于音翰;
不臣之迹,日月弥著。
是可忍也,孰不可怀!
宜明九伐,以宁西
尚书令、后将军元显可为征讨大都督、督十八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以刘牢之为前锋,行征西将军,权领江州,命司马尚之沔水(《魏书·桓玄传》)
朝奉郎尚书司封员外郎张君墓志铭熙宁元年1068年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一八、《临川先生文集》卷九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朝奉郎尚书司封员外郎、知安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骑都尉赐绯鱼袋,借紫张君,年五十六,以皇祐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卒,以熙宁元年某月某日葬。
君讳祹,字圣休馀杭人
曾祖曰浩,祖曰文宝,弗仕。
考曰延遇,仕至左侍禁,赠官至左骁骑将军
君少孤,与其弟祗皆文行知名,以布衣教授宗室。
后中进士第,历宣州宣城县主簿抚州司法参军
用举者迁大理寺丞,知雅州名山洪州奉新两县,监海州榷货务通判池、广两州。
乃自尚书屯田员外郎召拜殿中侍御史,用磨勘,迁侍御史
劾奏殿前都指挥使郭承祐恃恩骄嫚;
宦官虽高,不当坐侍燕,而谪请求者;
又论不当禁谏官御史风闻言事。
仁宗皆以为然。
君之为吏也,数决疑狱,所至称辨治。
及是言事,又能举其职。
方是时为御史者,援举多不次,君素宽裕静退,耻以弹治人得用。
未几,即称疾求出,乃知安州,州大治。
会卒,人追丧车恸哭。
初,骁骑府君湖州兵,遂葬卞山,至是,君从葬,以夫人京兆县君施氏祔。
施氏生一子稚恭,为进士
一女,适信州司理参军王汶
孙大正、大成大亨、大钧,今尚幼。
君事母孝,友其弟甚笃,于权势财利能廉,吏治尤可纪。
广州,奏请城之,未及筑外郛而召。
侬智高反,州人赖君所筑活,以不卒功为恨。
铭曰:
有嘉张君,质静宽徐。
进非所好,人用称誉。
视利在前,蹲循弗趋。
退施一州,用智之馀。
嘻其葬矣,次有铭书。
翟公巽所藏石刻 其六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一三、《山谷全书·正集》卷二八
《遗教经》译于姚秦弘始四年,在王右军没后数年。
弘始中虽有译本,不至江南
至陈氏时,有译师出《遗教经论》,于是稍行。
长安雷氏家《遗教经》石上行书,贞观中行《遗教经》,敕令择善书经生书本颁焉,敕与经字是一手,但真行异耳。
余平生疑《遗教》非右军,比来考寻遂决定,知非右军矣。
书姚诚老所书遗教经后1103年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一五、《山谷全书·别集》卷六、《豫章先生遗文》卷九 创作地点:湖北省武汉市
诚老书《佛垂般涅盘略说教戒经》,用笔有意态,惜乎不能耆老毕其能事也。
世有贞观中敕书班行经生书小楷一本,最端谨娴丽,世因谓之王右军书,盖不知弘始四年译出此经,右军没已数十年矣。
又有参军畅整书大字一本,笔法亦劲润,宋宣献书法度多出于此。
诚老兴安秦少游播迁岭海,诚老有先后奔走之义,可谓不以险易易其操,不愧此波罗提木叉者也。
其遗书,三叹不能已。
崇宁二年四月十四日修水黄某书。
吴翼万庠赴省试序 南宋 · 王十朋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二八、《梅溪先生文集》卷一七
韩退之作《师说》,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弟子」。
予初怪其言,谓师者人之模范,宁有不弟子如耶?
绍兴甲子,予辟馆梅溪,朋友以予年居其先,妄以师席见推,执卷而从者四十人。
常月较其文,用三等以品第之,其间颖然以才名称者十馀辈,齿颊锵锵,类能道惊人语。
予疏缪,反资其发药者居多,然后知退之言为不妄。
是岁朝廷修三载故事,下诏取士,予欣然对乡人语:「吾徒其必有人乎」!
既而,有燕巢于堂,形如品字,识者知其为祥。
是秋万子中乡选,徐子大亨中国学选,吴子翼同文馆选。
一时物论咸推梅溪为盛事,且二三子尤予平昔游扬侈大,号为上游者,予用是窃知人之名。
冬十一月,同舍展饯礼,时徐子居贤关,独吴子、万子预焉。
酒三行,予祝之曰:昔公孙弘以贤良召,辕固生谓之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今二子将战艺春闱,射策天庭,当不负平日所学。
公孙不用辕生言,以阿合取容,虽能褒然为举首,用布衣取封侯,君子不贵焉。
子慎无忽吾言。
西行见徐子,问讯无恙外,道予语告之,果能如张籍不叛退之否?
明年之夏绿槐夹道,拂面薰风,有青衫少年联骑而归,天香满袖,喜气津津出眉宇间,遇我于梅溪者,其三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