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春秋類
樂類
五經總義類
詩類
書類
四書類
經解類
孟子類
論語類
孝經類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政書類
故事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正史類
職官類
史鈔類
傳記類
詔令類
載記類
時令類
雜史類
法制類
器用類
金石類
列傳類
類書類
儒家類
醫家類
藝術類
小說家類
術數類
農家類
天文算法類
雜家類
譜錄類
兵家類
法家類
釋家類
道家類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詞曲類
曲類
詞類
楚辭類
詔令奏議類
雜家類
現代詩類
宗教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中觀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密教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敦煌寫本部類
華嚴部類
寶積部類
涅槃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大集部類
本緣部類
阿含部類
洞神部
洞真部
洞玄部
正一部
太清部
續道藏
太玄部
太平部
清代道教文獻
   观象授时
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传日中谓春分之日鸟南/方朱鸟七宿殷正也春分)
(之昏鸟星毕见以正仲
之/气节转以摧季孟则可知)目水星火以正仲夏(传永/长也)
(谓夏至之日火苍龙之中星举中则七星/见可知 …… (第 1a 页)
地则初昏之时井鬼在午柳星张在/巳轸翼在辰是朱鸟七宿皆得见也天道左旋日体右)
(行故星见之方与四时相逆
则南方见夏则东方见/秋则北方见冬则西方见此则势自当然马融郑玄以)
(为星鸟星火谓正在南方春分之昏七星 …… (第 2a 页)
读仲为中言各正三月之)
(中气也以马融郑玄之言不合天象星火之属仲月未/中故为每时皆历陈三月言日以正仲
以正 (第 2b 页)
之三)
(月中气若正 (第 2b 页)
之三月中当言以正春中不应言以正/仲春王氏之说非文势也孔氏直取毕见稍为迂阔比)
(诸王马于理最优计七宿 …… (第 2b 页)
    时冬至日在虚行北陆夏至日在七星行南

    陆后汉志日行北陆谓之冬西陆谓之

    陆谓之夏东陆谓之秋与春秋传同汉冬至
    日在斗北陆之宿也今冬至日在箕属东北
     (第 70b 页)
 (梅氏又曰若一月之内只有一筛气而无中气则不/能名之为何月斯则馀分之所积而为闰月矣闰即)
 (馀也前此馀分累积归于此月而成闰月以为馀分/之所归则不致
之月入于夏且不致冬之月入于)
 ( (第 30b 页)
故曰归馀于/终事则不悖也) (第 30b 页)
   观象授时
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疏六术诸纬与周髀皆云/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
(九分度之七为每月二十九日过半所以无闰时不定/岁不成者若无闰三年差一月则以正月为二月每月)
(皆差九年差三月即以
为夏若十七年差六月即四/时相反时何由定岁何得成乎故须置闰以定四时) (第 1a 页)
觉其谬遂顿置两闰以)
(应天正以叙事期然则前闰月为建酉后闰月为建戍/十二月为建亥而岁终焉是故明年经书
无冰传以)
(为时灾也若不复顿置二闰则明年春是今之九月十/月十一月也今之九月十月十一月无冰非天时之异 (第 14b 页)
)
(无缘总/书
也)
昭公七年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 左氏传夏四月
甲辰朔日有食之晋侯问于士文伯曰谁将当日食对
曰鲁卫 (第 14b 页)
    有推步之术今不可考矣
晋语董因曰君之行岁在大火(注谓鲁僖公五年重/耳出奔时岁在大火)
以辰出而以参入必获诸侯(注辰大火也参伐/也参在实沈之次)
重耳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五鹿乞食于壄人壄人举
土以与之子犯曰天事必象十有二年必获此土二三
子志之岁在寿星及鹑尾其有此土乎天以命矣复于
寿星必获诸侯天之道也(注岁在寿星谓得块之岁鲁/僖十六年也后十一年岁在)
(鹑尾必有此五鹿地也鲁僖二十七年岁在鹑尾二十/八年岁复在寿星晋文公伐卫正月六日戊申取五鹿)

(周正月夏十一月也正天时以夏正故岁在鹑尾岁复/在寿星谓鲁僖二十八年也是岁文公败楚师于城濮)
(王策命之以为/侯伯故得诸侯)
春秋襄公二十八年左氏传
无冰梓慎曰今兹宋郑
其饥乎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注岁岁星也星纪在丑/斗牛之次玄枵在子虚)
(危之次十八 (第 4b 页)
日实行相减为一率日法为二率本日子正实行与节
气相减为三率(如推立
则以本日实行与/一宫十五度相减馀仿此)求得四率
为距子正后之分数乃以时刻收之即得节气初正时
刻如实行 (第 10b 页)
    项事窃意时四时也月十二月也正三正也

    日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也有正而后时可协
    如建子则子丑寅为
建丑则丑寅卯为 (第 1b 页)

    
建寅则寅卯辰为 (第 1b 页)
也有正而后月可协建
    子则子月为正建丑则丑月为正建寅则寅
    月为正也时与月皆以三正而协则 …… (第 1b 页)
    夏之时也
礼记大传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疏改正朔/者正谓年)

(始朔谓月初周子殷丑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鸡鸣夏平旦是易朔也)
春秋昭公十七年左氏传冬有星孛于大辰梓慎曰火
出于夏为三月于商为四月于周为五月
后汉书陈宠传元和二年宠奏曰夫冬至之节阳气始
萌故十二月有兰射干芸荔之应时令曰诸生荡安形
体天以为正周以为
十二月阳气上通雉雊鸡乳地
以为正殷以为 (第 13a 页)
十三月阳气已至天地已交万物皆
出蛰虫始振人以为正夏以 (第 13a 页)
三微成著以通三统 …… (第 13a 页)
    殷人改月之證破后人不改月之疑矣

          右商正朔
书泰誓惟十有三年
大会于孟津(注此周之孟春春/疏知是周之孟)
(建子之月者案刘歆三统术以殷之十二月武王𤼵师/至明年二 (第 23b 页)
月甲子咸刘商王纣彼十二月即周之正月)
(夏之十/一月也)
 (蔡氏沈曰
者孟春建寅之月也案汉孔氏以 (第 23b 页)
为/建子之月盖谓三代改正朔必改月数改月数必以)
 (其正为四时之首序言一月戊午既以一月为建子/之月而 (第 23b 页)
经又系之以
故遂以建子之月为春夫改)
 (正朔不改月数于太甲辨之详矣而四时改易尤为/无艺冬不可以为春寒不可以为暖 (第 23b 页)
固不待辨而明)
 (也或曰郑氏笺诗惟莫之
亦言周之季春于夏为 (第 23b 页)
春日
此汉儒氶袭之误耳且臣工诗言惟莫 (第 23b 页)
春)

 (
亦又何求如何新畬于皇来牟将受厥明盖言莫春/则当治其新畬矣今如何哉然牟麦将熟可以受上)
 (帝之明赐夫 (第 23b 页)
牟麦将熟则建辰之月夏正季春审矣/郑氏于诗且不得其义则其考之固不审也不然则)
 (商以季冬为
周以仲冬 (第 24a 页)
四时反逆/皆不得其正岂三代圣人奉天之政乎)
 朱氏鹤龄曰蔡传解 (第 24a 页)
为建寅之月又力辨商周时
 月俱不改愚考春秋经传之文(凡十馀条/语多不录)而知其说
 非也蔡氏谓冬不可 (第 24a 页)
十一月不可为正月夫黄
 钟初九律之首阳之变也林钟初六吕之首阴之变
 也子者一阳之生于卦为复至午而阳极 …… (第 24a 页)
 (况既亡乎秦纪所云冬十月恐是周亡之后因民间/私称夏正而书之此于周改月之说自不相碍不足)
 (以为/据也)蔡氏又据伊训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与泰誓
 惟十有三年
以为皆不改时月而驳汉孔氏之非
 愚谓据此二端则时月之改尤章章也夫商人建丑
 十有二月夏正之十一月也下 …… (第 25a 页)
 人后十二年十二月乙丑朔旦冬至(伊训不言朔则/乙丑非朔日也)
 (此恐/误)其日伊尹祀先王于方明(方明见/仪礼)以配上帝此
 其證也十有三年之
即春秋春王正月 (第 25b 页)
谓十
 一月也何以明之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翌日 …… (第 25b 页)
 于敬授民时巡狩祭享犹自夏焉是谓周月以纪于

 政
 王氏樵曰子月为一岁之始犹子时为一日之始安
 在子之不可以为
乎夫正朔者十二月之首史官
 纪年之所始也正月者十二月之首律官纪年之所
 始也正朔有改三代迭建三正以新 …… (第 32b 页)
 岁首也

出车 春日
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张氏以宁曰诸诗皆属周正无异词独此一章有不
 合盖周正虽改而夏正之迭用 …… (第 36a 页)
 载离寒暑乎孔疏于蟋蟀篇引此采萧穫菽为岁莫

 九月之事明以此为周正则此二月为周二月夏之
 十二月信矣
周颂臣工嗟嗟保介维莫之
亦又何求如何新畬于
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众人庤乃
钱镈奄观铚艾(笺周之莫春于夏为孟春诸 (第 38a 页)
春朝
用/孟月故于周之晚春遣之敕其车右保)
(介以时事当归劝农趋时也知疏知非夏之季春者以/夏之季春非复朝王 …… (第 38a 页)
    周正支离牵合反滋后人之惑今皆不取
春秋隐公元年春王正月(疏王者革前代改正朔夏以/建寅之月为正殷以建丑之)
(月为正三代异制正朔不同唯时王所建故以王字冠/之言是今王之正月也王不在春上者月改则
(第 39a 页)
春)

(
非王所改故王不先春王必连月故王处 (第 39a 页)
下周以楚/子为正则周之二月三月皆是前世之正月也故于 (第 39b 页)
春)
(
每月书王王二月者言是我王之二月乃殷之正月正/也王三月者言是我王之三月乃夏之正月也既有)
(朔之异故每 (第 39b 页)
月/称王以别之也) 左氏传元年春王周正月(注言周以/别夏殷)
 公羊传
者何岁之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
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胡氏安国曰案左氏曰王周正月周人以 …… (第 39b 页)
 (位曰惟元祀十有二月则知月不易也后乎周者以/亥为正其书始建国曰元年冬十月则知时不易也)
 (建子非
亦明矣乃以夏时冠周月何哉圣人语颜/回以为邦则曰行夏之时作春秋以经世则曰春王) …… (第 39b 页)
 朱子文集与张敬夫书春秋正朔事比以书考之凡

 书月皆不著时疑古史记事例只如此至孔子作春
 秋然后以天时加王月以明上奉天时下正王朔之
 义而加
于建子之月则行夏时之意亦在其中观
 伊川先生刘质夫之意似是如此但春秋两字乃鲁
 史之旧名又似有所未通 …… (第 41a 页)
    秋之文證之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夏五月秋
    七月冬十有二月皆时月并书谓春夏秋冬
    孔子所增加犹可通也二年
公会戎于潜
    三年秋武氏子来求赙皆有时而无月若元
    年不书春至二年始 (第 41b 页)
三年始书秋有是
    例乎春秋之名孔子以前已有之则春字非
    孔子所加审矣尚书系记言之文与编年 …… (第 41b 页)
    春秋两字乃鲁史之旧名则已知其不然矣
 又答吴晦叔书春秋书正据伊川说则只是周正建
 子之月但非
而书 (第 42b 页)
则夫子有行夏时之意而假
 天时以立义耳文定引商书十有二月汉史冬十月
 为證以明周不改月此固然矣然以孟 …… (第 42b 页)
    有春秋楚语申叔时论傅太子之法曰教之

    以春秋是楚有春秋既以春秋名其书必无
    书月不书时之理春秋书
无冰则周以冬
    为 (第 44b 页)
之證也孟子称秋阳以暴之则周以夏
    为秋之證也如谓月可改时不可改周人初
    不改时故鲁史亦不 (第 44b 页)
书时而孔子特加以寓
    行夏时之意则必加冬于王正月之上加
    
于王三月之上然后可也以建子 (第 44b 页)
既非
    夏时以夏时冠周月又非所以从周汤潜庵 …… (第 44b 页)
 年为元年岁首为春一月为正月加王于正皆从史
 文传独释王正月者见国史所书乃时王正朔月为
 周月则时亦周时孔氏谓月改则
移是也后于 (第 47b 页)

 公五年春
记正月辛亥朔日南至昭十七年夏六月
 记太史曰在此月也日过分而未至当夏四月是谓
 孟夏又记梓慎曰火出于 …… (第 47b 页)
 地以为正殷以为春阳气已至天地已交万物皆正

 蛰虫始振人以为正夏以为
盖天施于子地化于
 丑人生于寅三阳虽有微著三正皆可言 (第 49b 页)
此亦术
 家相承之说所谓夏数得天以其最适四时之中尔
 孰谓建子非 (第 49b 页)
乎乃若夫子答颜子为邦之问则与
 作春秋事异盖春秋即当代之书以治当代之臣子
 不当易周时以惑民听为邦为 …… (第 49b 页)
 正之秋七月明堂位所言孟春即建子月所言季夏
 六月即建已月礼记尚然况春秋乎證于左传可见
 矣若拘夏时周正之说则正月二月须书冬而三月
 乃可书
尔且如桓四年春正月狩于郎周人用仲
 冬狩田此以春正月书之即建子之月书 (第 51b 页)
也哀十
 四 (第 51b 页)
西狩亦以周正之春行仲冬之狩桓十四年 (第 51b 页)
 春正月无冰若夏正春正月则解冻矣惟建子之月
 无冰故纪异而书成元年春二月无冰襄二十八年
 
无冰皆可为證定元年冬十月陨霜杀菽此夏正
 秋八月而书冬也若建亥之月则陨霜不为异而亦
 无菽矣大抵周人 …… (第 52a 页)
 正月七月日至而前汉志武王伐纣之岁周正月辛
 卯朔合辰在斗前一度戊午师度孟津明日己未冬
 至考之泰誓 十有三年春
武成一月壬辰之说皆足
 以相为𤼵明證周之改月与时而子意直据夫子春
 秋之笔有不必更援是以为證者今舍 (第 56a 页)
夫子明白无

 疑之直笔而必欲旁引曲据證之于穿凿可疑之地
 是惑之甚也曰如子之言则冬可以为
乎曰何为
 而不可阳生于子而极于己午阴生于午而极于亥
 子阳生而春始尽于寅而犹夏之 (第 56b 页)
也阴生而秋始
 尽于申而犹夏之秋也自一阳之复以极于六阳之
 乾而为春夏自一阴之姤以极于六阴之坤而为秋 …… (第 56b 页)
 废言使程子而犹在也其殆不废子言矣
    蕙田案此据笔削大义立言极正大
 顾氏炎武日知录春秋时月并书于古未之见考之
 尚书如泰誓 十有三年春
大会于孟津金縢秋大熟
 末穫言时则不言月伊训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太
 甲中惟三祀十有二月朔武成惟一月壬 …… (第 57b 页)
 他钟鼎古文多如此春秋独并举时月者以其为编
 年之史有时有月有日多是义例所存不容于缺一
 也(或疑夫子特笔是不然旧史既以春秋为名自当/书时且如 隐公二年春
公会戎于潜不容二年书)
  (第 58a 页)
(春
元年乃不书 (第 58a 页)
是知谓以/时冠月出于夫子者非也) 建子之月而 (第 58a 页)

 周人谓 (第 58a 页)
矣后汉书陈宠传曰天正建子周以为 (第 58a 页)
 
元熊朋来五经说曰阳生于子即为春阴生于午
 即为秋此之谓天统未为天子则虽建子而不敢
 谓之正武成惟一月 …… (第 58b 页)
 二月寅月为周之三月非同于殷正同于夏正也过
 此前代无以之为正者则亦不必书王以别之矣胡
 氏泥于冬之不可以为
也故有夏时冠周月之说
 以为孔子告颜渊以行夏之时此为见于行事之验
 则又谬甚如胡氏之说周改月不改时是 (第 60a 页)
虽以子月
 为岁首而四时之序犹夫夏也以冬为
乃自孔子
 始以夏时冠周月非所以尊周以仲冬为孟春岂可
 谓行夏之时乎不夏不周之间孔子何以自处焉夫 …… (第 60a 页)
 乎故周不改月则孔子必不敢以十一月为正月以
 十一月为正月则周之必改月可知也周不改时则
 孔子必不敢以周正月为
以周正月为 (第 61a 页)
则周之
 必改时可知也左氏公羊谷梁皆周人也于此独不
 加论焉亦以为不必论也使当时以正月为冬而孔
 子 (第 61a 页)
独书曰
三子能已于言哉 …… (第 61a 页)
    又案春王正月当以改时改月之说为正左
    传曰春王周正月杜注周正建子正月子月
    也是明以周为改月矣公羊传曰
者何岁
    之始也何休注 (第 61b 页)
者天地开辟之端养生之
    首是明以周为改时矣左氏言周正月而属
    于 (第 61b 页)
公羊 (第 61b 页)
而曰岁之始其义互见合诸
    家之说参之可以袪胡氏之障矣 …… (第 61b 页)
 为灾乎且生而不为灾亦无用书矣
成公元年春二月无冰(注周二月今之十二月也而无/冰书冬温 疏襄二十八年 春)

(
无冰则是 (第 68a 页)
无冰此亦应终一春无冰而书在二月/下者以盛寒之月书之也今之十二月寒最甚此月无)
(冰是终/无冰矣)
七 …… (第 68b 页)
 不卜日不卜牲而强用其礼故曰用非时之甚也
襄公二十七年冬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公羊
传十一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辰在申司律过也再失闰
(注周十一月夏九月斗当建戍而在申故知再失闰/也 疏经言十二月而传言十一月今杜以长律推)

(之知乙亥是十一月朔非十二月也若是十二月/当为辰在亥以申为亥则是三失闰不止再失矣)
二十八年
无冰(注前年知其再失闵顿置两闰以应/天正故此年正月仍复建子得以无)
(冰为灾/而书)
 张氏以宁曰周 (第 69b 页)
之春夏之冬也杜氏明以建子为
 
矣不书正月疑脱文
 湛氏若水曰周之 (第 69b 页)
子丑寅月也子丑之月气方寒
 正凿冰之时故以无冰见异
昭公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左氏传祝史 …… (第 69b 页)
 分之节则周之五月为夏之春三月亦周正也

定公元年冬十月陨霜杀菽 公羊传记异也(注周十/月夏八)
(月微霜用事/未可杀也)
哀公十二年冬十有二月螽 左氏传火伏而后蛰者
毕今火犹西流司历过也(注周十二月今十月是岁失/不置䦌虽书十二月实今之)
(九月火伏在今十月/九月初尚温故有螽)
 张氏以宁曰汉五行志刘歆曰周十二月夏十月火
 星既伏蛰虫皆毕天之见异也
十四年
西狩获麟(注冬猎曰狩夏疏释天云冬猎/曰狩周 (第 71a 页)
之冬故称狩也) …… (第 71a 页)
 (张氏叙春秋正朔辨古者三正迭用建寅建丑建子/皆一代之正朔也既为正朔则各以子月丑月寅月)
 (为正月矣正者十二月之始而
者四时之始月改/则 (第 71b 页)
移阳生子月即为春阴生午月即为秋周之正)
 (朔在十一月一阳已复原可为 (第 71b 页)
譬之夜半子初当/为明日之始无可疑也而说春秋者因夫子行夏时)
 (之语而引商书元祀十有二月为不改月汉书 (第 71b 页)
元年/冬十月为不改时顾以左氏有王周正月之文则周)
 (但改月而时不改夫既不改时矣是旧史本据夏时/而书冬正月夫子反易为
以乱之千载而下且不)
 (知周之正朔为何月何时又何自知以夏时冠周月/使人钦其善而行之乎案经襄公二十八 …… (第 71b 页)
 (月是则周之正朔改月并改其时之明验不待吕氏/熊氏李氏广引他经书传證之而已了然也虽然正)
 (者王之正则
亦王之 (第 72a 页)
若但记周之正朔何不曰/王春正月乎而乃冠王于月特升 (第 72a 页)
于王则先儒所)
 (谓行夏时者亦非无因矣盖王者王之事也 (第 72a 页)
者天/之时也系之王者王可得而改不系之王者王不可)
 (得而改故先书 (第 72a 页)
而后书王正月明此之为 (第 72a 页)
以其/为王之正月耳三正迭用惟夏得天则行夏时之意)
 (实于是寓焉此之谓化工之笔徒以为记周之正朔/则亦 …… (第 72a 页)
 (则夏时之正亦可见矣若春秋而竟以夏时冠周月/则是孔子本欲正诸侯之僭窃者而反敢先自变乱)

 (周之正/朔也欤)
礼记明堂位鲁君孟
乘大辂建弧韣祀帝于郊季夏
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太庙(注孟春建子之月鲁之始/郊日以至季夏建已之月)
 张 (第 72b 页)
氏以宁曰建子是十一月而谓之孟
建已是四
 月而谓之季夏六月则春秋建子之为 (第 72b 页)
明矣
杂记孟献子曰正月日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日至
可以有事于祖七月而禘献子为之也(注周正月建子/之月 …… (第 72b 页)
 至以周十一月不为冬也建午之月夏至而曰七月
 日至不曰夏至以周五月不为夏也然则春秋建子
 之月不以为冬而以为
亦明矣
 顾氏栋高曰此篇言七月而禘献子为之为礼之所
 由失则禘宜在季夏六月明矣周之六月夏之孟夏
 四 (第 73a 页)
 (化也谓夏月时物长盛所当变化之事也西成秋月/物成之时所当成就之事也朔易冬月岁事已毕除)
 (旧更新所当/改易之事也)
 尚书大传主
者张昏中可以种稷主夏者火昏中
 可以种黍主秋者虚昏中可以种麦主冬者昴昏中
 可以收敛盖藏田猎断伐当告 …… (第 3a 页)
 (方氏矩曰雉震呴者言雉于雷/始发声之时而呴也呴雊通)
鱼陟负冰(传陟升也负冰/云者言解蛰也)
 (孔氏颖达曰谓鱼从水/下升于水上而负冰)
 (金氏履祥曰月令鱼上冰是也鱼冬则气在腹故降
则气在背故升负冰者春冰薄鱼既升背若负之)
 (也/)
 (蔡氏德晋曰鱼冬则降而伏/于水底 (第 4b 页)
则升而游于水上)
农纬厥耒(传纬束也束其耒云尔者/用是见君之亦有耒也) …… (第 4b 页)
 (朱氏善曰大寒之候在于丑月而虑之于建申之时/收成之候在于酉月而虑之建寅之日其为豫备可)
 (知若寒至而后索衣饥至而/后索食则其为计亦晚矣)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笺将言女功之/始故又本作此) 春日
载阳有鸣仓
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传仓庚离黄也㦤筐/深筐也微行墙下径) (第 29b 页)
(也候笺阳温也温而仓庚又鸣可蚕/之 也柔桑稚桑也蚕始生宜稚桑) 春日
迟迟采蘩祁
祁女心伤悲迨及公子同归(传迟迟舒缓也蘩白蒿也/所以生蚕伤悲感事苦也)
 (何氏楷曰 (第 30a 页)
春日
孔以为建辰之月案月令云仲 (第 30a 页)
之/月仓庚鸣夏小正云二月采蘩则此章雨 (第 30a 页)
春日
皆谓)
 (二月/也)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传薍为萑葭为苇豫蓄萑苇可以/为曲也 笺将言女功自始至成) (第 30a 页)
(故亦又/本于此)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传斨/方銎)
(也远枝远也扬条扬也角而束之曰猗女桑荑桑也束/笺条桑枝落之采其叶也女桑少枝长条不技落者)
(而采/之)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

(传鵙伯劳也载绩丝事毕而麻事起矣之笺伯劳鸣/将寒之使也五月则鸣豳地晚寒鸟物 候从其气)
(焉凡染者
暴练/夏纁元秋染夏)
 程子曰蚕月当蚕长之月也计岁气之早晚不可指
 定某月也
 (何氏楷曰蚕月治蚕之 (第 30b 页)
月为正又周书先有月令篇何得云不韦/所造又秦并天下立郡何得云诸侯秦以好兵杀害毒)
(被天下何能布德施惠
不典兵郑必谓不韦作者不/韦集诸儒所作为一代大典亦采择善言遵立旧章但)
(秦自不能依行何怪不韦所作也秦 …… (第 1b 页)
 (祀必有配四时迎气不可以/无配也五帝以德五神以功)
 (马氏晞孟曰味生于形臭生于气故形成而后有味/气化而后有臭
以阳中生木木成形而曲直曲直)
 (作酸故其味酸物以木化则其气为膻秋以阴中生/金金成形而从革从革作辛故 …… (第 6a 页)
    令孟春之月蛰虫始振是启蛰在正月其改

   启蛰为惊蛰以汉初避景帝讳故也月令仲
   
之月始雨水是雨水在二月也郑氏云汉
    始以惊蛰为正月中雨水为二月节正义云
    太初以后更改气 …… (第 7a 页)
 (猎者虽可田猎不可大为之也若秋狝冬狩则为大/矣物感阳而生者则强而立感阴而生者则柔而靡)
 (谓之靡草则至阴之所生也故不胜至阳而死凡物/生于
成于秋麦独成于夏云麦秋者于时为夏于) …… (第 17b 页)
酌卮酒置郎中前郎中拜还席伏饮礼成而出立夏至
立秋则施御座于中楹南向立冬如春东向各以其时
之服色仪并如
礼 …… (第 56b 页)
堂左个之庭仲/冬于元堂太庙之庭季冬于元堂右个之庭)设举麾
位于堂上寅陛之南北向(仲春于堂上卯陛之南季 春/
于堂上辰陛之南俱北向孟)
(夏于堂上巳陛之西仲夏于堂上午陛之西季夏于堂/上未陛之西俱东向孟秋于堂上申 (第 59a 页)
 (二十五里皆在长安南数十里地理志酆水出右扶/风鄠县东南通典岐州凤翔府岐山县文王徙于岐)
 (即此县也孟子曰文王治岐尚书太傅
子曰文王/治岐诗皇矣曰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郑氏)
 (笺在岐山之南居渭水之侧后竟徙都于丰正义云 (第 44b 页)
 自为南门耳(睢阳故城在今商邱县南东南门曰垤/泽门括地志所谓宋东城南门曰泽门)
 (是/)
 棠春秋三棠邑一宋鲁之界上 隐公五年春
矢鱼于
 棠(公羊称/为邑)是也今鱼台县一楚邑伍奢长子尚为棠 (第 64b 页)
南阳)
(曰顺阳曰新野曰舞阴今南阳府泌阳县也东/晋末置曰浙阳今南阳府邓州内乡县也魏置)宣武时
又得寿 (时又取合肥/建安诸郡)
续收汉川至于剑阁(时梁人以/汉中降魏)
兼得淮西之地(魏元英拔义阳三关地三关一曰平靖/关在今汝宁府信 (第 18b 页)
县为州今高邮州宝应县也度宗又置)
(安淮军今凤阳府五河县也又/置清河军今淮安府清河县)淮西(统府一寿
也州/七舒州庐州和州)
(濠州光州黄州蕲州也军二六安无为也宋志孝宗废/寿春曰安丰军宁宗升舒州为安庆府 (第 12b 页)
四时五方名官乎以缙为赤色则)
(云夏官为缙云焉知馀方不更为之目而直指青黄为/名也以天文有大火鹑火即云
为大火夏为鹑火其)
(馀何故直以西北名火也此/皆虚而不经故不可采用)我高祖少皞之立也凤鸟
适至故纪于 …… (第 13a 页)
使 主二分)伯赵氏司
至者也(注伯赵伯劳也以/夏至鸣冬至止)青鸟氏司启者也(注青鸟鸧/鴳也以立) (春
呜立/夏止)丹鸟氏司闭者也(注丹鸟鷩雉也以立秋来立/冬去入大水为蜃上四鸟皆)
(历正之/属官)祝鸠氏 …… (第 13b 页)
 (命伯夷为秩宗舜时官也以先后参之唯无夏官之/名以馀官约之夏傅云司马在前又后代况之则羲)
 (叔为夏官是司马也故分命仲叔注云官名盖
为/秩宗夏为司马秋为士冬为共工通稷与司徒是六)
 (官之名见也郑元分阴阳为四时者非谓时无四时/官始分 (第 26b 页)
 (上正君德之职司徒之属多下安民生之职而师保/之官亦所以正君德也二官立而邦之根本固矣)

春官宗伯第三(注象
所立之官也宗尊也伯长也 (第 7b 页)
春/
者出生万物天子立宗伯使掌邦礼典)
(礼以事神为上亦所以使天下报本反始不/言司者鬼神示人之所尊不敢主之 …… (第 7b 页)
 (郝氏敬曰地官称司春官不称司何也地后天而春/先时天首六官春首四时故天称冢宰
称宗伯所)
 (以尊礼而/配天也)
 (蔡氏德晋曰天地之化始于春治教之端在于礼 (第 8a 页)
春/
于天为元于人则为仁而礼以仁为体者也吉礼以)
 (仁鬼神凶礼以仁死丧宾礼以仁宾客军礼嘉礼以/仁邦国万民 …… (第 8a 页)
 其华离原师辨其名物而乡遂郊关以封域而别其
 远近农士工商以作业而异其游居城郭渠落以乡
 山经水而审其面势测土深以求泉顺地阞以行水
 
筑堤防冬缮城郭则司空之法也其在他职则事
 更无联焉者社稷宗庙之位四郊四望四类以及山
 川邱陵坟衍之兆 (第 17b 页)
 曰三独坐故公为令仆射者朝会不陛奏事天子封
 禅则尚书令奉玉牒检兼藏封之礼(后汉光武以侯/霸为尚书令每)
  (春
常下宽大之诏奉四时之命皆霸所建也郭伋迁/尚书令处职机密数纳忠谏陈忠为尚书令前后所)
 (奏悉条于南宫 (第 17a 页)
府监 作监 水监 六卫 宫三)
(师府坊太子宾客院府太子詹事院亲左春坊府/右
太子诸率 王傅府 王内史) 南
面宫官(汉儿行宫都部署院亦/曰南面行宫都部署司) 南面京 (第 3a 页)
 (彼安得不/吾亲哉)
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注此以诸侯/见王为文六)
(服之内四方以时分来或朝
或宗夏或觐秋或遇冬/名殊礼异更递而遍朝犹朝也欲其来之早宗尊也欲) …… (第 2a 页)
 子当扆而立扆者户牖之间以象阴之入收藏于内
 此又朝觐之别也
秋官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之仪以亲诸侯(注大/宾要)
(服以内诸侯/大客谓孤卿) 春朝
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
之功夏宗以陈天下之谟冬遇以协诸侯之虑(注此以/王见诸)
(侯为文图比陈 (第 3a 页)
协皆考绩之言王者春见诸侯则图其/事之可否秋见诸侯则比其功之高下夏见诸侯则陈)

(其谋之是非冬见诸侯则合其虑之异同六服以其朝/岁四时分来更迭如此而遍司马法曰
以礼朝诸侯)
(图同事夏以礼宗诸侯陈同谋秋以礼觐诸侯比同功/冬以礼遇诸侯图同虑时以礼会诸侯施同政殷以 …… (第 3b 页)
 (易氏祓曰此即大宗伯所谓宾礼也大宗伯详其宾/礼之名大行人又以详其命诸侯之实然宗遇会同)
 (亦或总以朝觐名者曲礼曰天子当依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郑氏谓夏宗依
此图事陈谟皆)
 (所以责其始冬遇依秋此比功协虑皆所以考其终/故曲礼言朝觐而经亦多以朝觐为主至于会同 …… (第 3b 页)
 (发禁施政又因朝觐之时而行其礼故经亦谓之大/朝觐此朝觐宗遇之名虽异而先王行礼之意一也)
礼记曲礼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天

子当宁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注诸侯春见曰/朝受挚于朝受)
(享于庙生气文也秋见曰觐一受之于庙杀气质也朝/者位于内朝而序进觐者位于庙门外而序入王南面)
(立于依宁而受焉夏宗依春冬遇依秋春秋时齐侯唁/鲁昭公以遇礼相见取易略也觐礼今存朝宗遇礼今)
(亡之疏案宗伯
曰朝夏曰宗秋曰觐冬曰遇若通而/言 悉曰朝觐礼云诸侯前朝皆受舍于朝又云乘墨)
(车载龙旂弧韣乃朝又春 …… (第 4a 页)
 朱子章句述陈也述所职陈其所受之职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
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五经异义公羊说诸侯四时见天子及相聘皆曰朝/以朝时行礼卒而相逢于路曰遇古周礼说
曰朝)
 (夏曰宗秋曰觐冬曰遇许慎案礼有觐经诗曰韩侯/入觐书曰江汉朝宗于海知其朝觐宗遇之礼从周) …… (第 6a 页)
 五服毕朝也
周礼秋官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

服岁一见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二岁一见又其
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三岁一见又其外方五百里谓
之采服四岁一见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五岁一
见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六岁一见(注要服蛮服/也此六服去)
(王城三千五百里相距七千里公侯伯子男封焉其朝/贡之岁四方各四分趋四时而来或朝
或宗夏或觐)
(秋或/遇冬)九州之外谓之蕃国世一见(注九州之外夷服镇/服蕃服也曲礼曰其)
(在东夷北 …… (第 9a 页)
    疏不明其旨乃以五服一朝为诸侯亲朝周

    礼所云见者为遣使入贡案大宗伯
见夏
    见秋见冬见时见殷见凡云见者皆诸侯亲
    见天子不得以遣使当之孔疏误矣苏氏解
    …… (第 10b 页)
    者故又六年而王乃一巡焉则是五服已再
    朝而非止一朝此则周礼之与夏殷不同者
    耳
 附论四方朝
宗夏觐秋遇冬之期
 (周礼大宗伯贾疏六服之内谓要服以内侯甸男采/卫要之等四时分来春东方六服当朝之岁尽 …… (第 20b 页)
 (夏南方六服当宗之岁尽来宗秋西方六服当觐/之岁尽来觐冬北方六服当遇之岁尽来遇也)
 (大行人贾疏案马氏之义六服当面各四分之假令/侯服四分之东方朝
南方宗夏西方觐秋北方遇)
 (冬南方侯服亦然西方北方皆然甸服以外皆然是/以韩侯北方诸侯而言入觐以其在 …… (第 20b 页)
 (在西畔故云觐郑答志云朝觐四时通称故觐礼亦/云朝若然郑不与马同观此注似用马氏之义者郑)
 (既不与马同今所解云四方各四分者谓四方诸服/服各四分趋四时而来或朝
据王城东方或宗夏)
 (据王城南方或觐秋据王城/西方或遇冬据王城北方)
 (礼记王制孔疏六服各以其服 …… (第 21a 页)
 (各四分趋四时而来是分别各为四方也近东者朝/春近南者宗夏近西者觐秋近北者遇冬故韩侯是)
 (北方诸侯而近于西故称韩侯入觐郑云秋见天子/曰觐又郑注明堂位云鲁在东方朝必以
鲁于东)
 (方近东故也以此言之则侯服朝者东方以秋南方/以冬西方以春北方以夏以其近京师举此一隅自) (第 21a 页)
 (外可/知悉)

 (王氏与之曰愚案古人封建诸侯有人民有社稷焉/若以
则东方诸侯皆来夏则南方诸侯皆来卒不)
 (幸有乘间而起如昆夷猃狁之难孰从而折冲禦侮/之空其一方同时毕 …… (第 21b 页)
 (京师万一有专权难制之事如唐之藩镇又何以为/制驭诸侯之权要知王者欲亲诸侯必设为可亲之)
 (礼或不能朝于
则可以宗于夏或不能觐于秋则/可以遇于冬但六年之内不可不一次来王不然巢)
 (本南方国巢伯来朝何以曰朝 …… (第 21b 页)
 (身可知郑氏改信为身/不必然也桓说文作巘)
典瑞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缫皆三采三就子
执榖璧男执蒲璧缫皆二采再就以朝觐宗遇会同于
(注三采朱白苍二采朱绿也郑司农云以圭璧见于/王觐礼曰侯氏入门右坐奠圭再拜稽首侯氏见于)
(天子
曰朝夏曰宗秋曰觐/冬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 (第 25b 页)
 不惑于此必惑于彼而裼袭之义几于隐矣
    蕙田案礼文有经传明据而淆于诸儒之岐
    说者莫如袒裼袭之义少时与同学诸子病
    之 雍正乙巳春
遂相与遍考经文详稽众说
    久乃豁然融贯迎刃而解搜集则吴氏鼎之 (第 52a 页)
 等为送逆之节其致敬朝事如此则侯氏裨冕王衮
 冕奚间于朝与庙哉曲礼曰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
 面而见曰觐天子当宁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
 朝郑氏谓 春朝
受挚于朝受享于庙生气文也秋觐
 一受之于庙杀气质也夏宗依春冬遇依夏又以觐
 礼王服衮冕司服王视朝皮弁 …… (第 2b 页)
 庙中将币则未将币之前受朝于朝未闻不以冕服
 也又节服氏掌祭祀朝觐衮冕六人维王之太常维
 王之太常者从王之服而 春朝
秋觐皆然孰谓王之
 在朝与庙其服异耶或曰冕服祭服也施之于庙则
 可于朝廷则不可是不然大车诗言周大夫听 …… (第 3a 页)
    之与胡古字相通今本作疾者字相近而讹
    耳
 (陈氏礼书齐仆朝觐宗遇皆乘金路其法仪各以其/等为车送迎之节盖 春朝
夏宗秋觐冬遇其送迎之)
 (礼虽同然朝宗于朝以春夏者万物交际之时故诸/公东面诸侯西面以象生气之文而王 …… (第 23a 页)
 习礼考义正刑一德以崇天子故曰朝聘之礼者所
 以正君臣之义也古者大行人掌大宾之礼及大客
 之义以亲诸侯 春朝
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比邦
 国之功夏宗以陈天下之谋冬遇协诸侯之虑时会
 以发四方之禁殷同以施天下之政 (第 39b 页)
    氏下等之说其实不然也

天子乘龙载大旂象日月升龙降龙出拜日于东门之
外反祀方明(注此谓会同以
者也马八尺以上为龙/大旂太常也王建太常縿首画日月其下)
(及旒交画升龙降龙朝事仪曰天子冕而执镇圭尺有 (第 27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