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僧斯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字悦支号庾山
初度于海盐慈会寺,后隐灵祐道林庵。
工诗。
有《幻华集》。
斯学字悦支号庾山海盐慈会寺僧。
好行脚,南陟台雁,北至岱岳
嘉则少君纬真百谷诸公游,筑庵于灵祐
有《幻华集》。
姚叔祥称其肆力三唐,句高前哲。
嘉则赠诗曰:“古寺云林深复深,秦山秦水足高吟。
行人问是何僧住,彷佛当年支道林。”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悦友海盐慈会寺僧。
后隐灵佑道林庵,有《幻华集》。
陆求可明末清初 1617 — 167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7—1679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淮安人字咸一号密庵
顺治十二年进士
裕州知州,入为刑部员外郎,升福建提学佥事
裕州时,减轻百姓负担。
刑部,慎辨案情,以免冤滥。
陆求可字咸一江苏山阳人
顺治乙未进士,官福建参议
月湄词·序
温、和生而《花间》作,刻羽引商;李、晏出而《草堂》兴,谐声依咏。
淮海、漱玉倡温丽之微言;稼轩放翁极雄豪之变态。
投袂而赴节,咏歌朝庙之端;比事以属词,怅别都门之外。
管弦所协作者,掇腴搴芳,词令斐然,听之惊心动魄。
洵元音之鼓吹,衍乐府之源流。
近代而还指不多屈。
用修元美,几同秦升堂;徵仲眉公,亦比欧苏入室。
张右文纂图谱,恰在泯绝之日;钱功甫辑词华,适丁散佚之年。
各出新声,俱标艳体,多有缘情雅作。
宁为累德微词,碧云红叶之章,共推扬于文,正杨花谢桥之句,犹许可于伊川
盖假物而行吟,实贤者所不免。
未可呵为蜡屐,奚容等若雕虫。
仆解绂偷闲,读书怀古,咏绿肥红瘦,不觉魂销;吟残月晓风,能无技痒。
爰寻声而按谱,遂累句以成编。
托景言怀,或缘感激而归旷远;逢时揽胜,或因欢冶而起悲愁。
卉蕊涉趣于朝昏,虫鸟争妍于远迩。
假闺房而矢咏,岂曰淫哇;望古昔以具言,敢流愤激。
风云月露,尽入笔端;尹吉姬姜,俱供词料。
写生体物,未造语入微;惜别征歌,将深情如诉。
厥类既广,为调良多,翰墨怡情,窃愧短辕之犊;声歌娱志,犹长日之棋。
藉以消忧,用兹捐忿。
随时铨次,间多先后之殊;辨物成章,弗别短长之体。
诚知蓬垢自喜,未窥倾国之令姿;然而瓦缶杂陈,或当拊髀之雅好。
情词剌谬,倘蒙一顾于周郎;教诲殷勤,愿贶百朋于陆子。
庶乎,挈微蛙眢井,得窥苍昊之全;转尺鲵蹄涔,获识江河之大。
敢云齑臼,聊备刍荛。
维基
陆求可(?—1679年)字咸一别字密庵又字月湄
是中国清朝江南山阳人,清初官员。
顺治五年(1648年),以《礼记》举江南乡试,顺治十二年(1655年)乙未进士翌年裕州知州
三年后入为刑部员外郎,累官刑部郎中
康熙元年(1662年)按察司佥事提督福建学政,任满称职,应迁布政司参议
享年六十有三,康熙十八年七月,因病逝世。
著有《密庵诗集》十卷、《文稿》一十六卷、《词选》六卷、《语录》四卷。
生有三子:陆志谨,岁贡生,候选国子监学正
陆志宽,太学生
陆志默,亦岁贡生
另有女二人。
释鲁山
秦人,尝游诸名山,北至燕赵,遂以诗名京师
那连提黎耶舍南北朝末隋初 490 — 589年8月29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尊称。
北竺乌伤国人。
弱冠出家。
备闻正教。
既登具足。
遍访圣踪。
天梯石台之奇。
龙庙宝塔之胜。
并躬顶礼。
无所遗逸。
尝有异尊者。
见舍而谓之曰。
苟能静脩。
当證道果。
游涉徒劳。
终无所成舍不从艰关诸国。
乃届齐境。
文宣皇帝
天宝七年
也。
时舍齿方强仕。
气貌雄雅。
物议惮之。
诏安置天平寺
号翻经三藏
礼遇隆至。
内出梵本千馀夹。
为建道场。
以示尊崇。
躬拜伏。
顾谓群臣曰。
此三宝洪基也。
故宜偏敬。
初译众经五十馀卷。
昭玄大统沙门法上等。
二十馀人监掌。
沙门法智
居士万天懿。
度语。
未几诏授舍昭玄统。
俄为都。
及齐历告终。
教亦随替。
避地东南。
不遑宁处。
绵历四载。
有隋御宇。
光复大法。
开皇二年。
七月。
奉玺书。
偕弟子道密等入
大兴善寺
冬十二月
即事翻译。
前后出菩萨见宝月藏日藏法胜毗昙像头精舍大乘总持等经论一十七部。
沙门法纂僧琛明芬
给事道宝笔受
昭玄沙门昙延
昭玄沙门灵藏等二十馀人。
监护。
舍年迈行厉。
每以舍利弗陀罗尼自课。
梦身作佛。
境界殊妙。
后住广济寺
外国僧主
抚存羁旅。
得其欢心焉。
久之不疾而化。
适满百龄。
开皇九年。
八月二十九日也。
那连提黎耶舍
隋言尊称。
天竺乌场国人。
正音应云邬荼。
荼音持耶反。
其王与佛同氏。
亦姓释迦
刹帝利种。
隋云土田主也。
由劫初之时先为分地主。
因即号焉。
今所谓国王者是也。
舍年十七发意出家。
寻值名师备闻正教。
二十有一得受具篇。
闻诸宿老叹佛景迹。
或言。
某国有钵。
某国有衣。
顶骨牙齿神变非一。
遂即起心愿得瞻奉。
以戒初受须知律相。
既满五夏发足游方。
所以天梯石台之迹。
龙庙宝塔之方。
广周诸国。
并亲顶礼仅无遗逸。
曾竹园寺一住十年。
通履僧坊多值明德。
有一尊者深识人机。
见语舍云。
若能静修应获圣果。
恐汝游涉终无所成。
尔日虽闻情无领悟。
晚来却想悔将何及。
耶舍北背雪山。
南穷师子。
历览圣迹仍旋旧壤。
乃睹乌场国主真大士焉。
自所经见罕俦其类。
试略述之。
安民以理民爱若亲。
后夜五更先礼三宝。
香花伎乐竭诚供养。
日出升殿方览万机。
次到辰时香水浴像。
宫中常设日百僧斋。
王及夫人。
手自行食。
斋后消食习诸武艺。
日景将昳写十行经。
与诸德僧共谈法义。
复与群臣量议治政。
暝入佛堂自奉灯烛。
礼拜读诵各有恒调。
了其常业乃还退静。
三十馀年斯功不替。
王有百子。
诚孝居怀。
释种馀风胤流此国。
但以寺接山阜。
野火所焚。
各相差遣四远投告。
六人为伴。
行化雪山之北。
至于峻顶。
见有人鬼二路。
人道荒险鬼道利通。
行客心迷多寻鬼道。
渐入其境。
便遭杀害。
昔有圣王。
于其路首。
作毗沙门天王石像。
手指人路。
同伴一僧错入鬼道。
耶舍觉已。
口诵观音神咒。
百步追及。
已被鬼害。
自以咒力得免斯厄。
因复前行。
又逢山贼。
专念前咒便蒙灵卫。
贼来相突对目不见。
循路东指到芮芮国。
突厥乱西路不通。
反乡意绝。
乃随流转。
北至泥海之旁。
南岠突厥七千馀里。
彼既不安远投齐境。
天保七年届于京邺。
文宣皇帝极见殊礼偏异恒伦。
耶舍时年四十。
骨梗雄雅物议惮之。
缘是文宣礼遇隆重。
安置天平寺中。
请为翻经。
三藏殿内梵本千有馀夹。
敕送于寺。
处以上房。
为建道场供穷珍妙。
别立厨库以表尊崇。
又敕昭玄大统沙门法上等二十馀人。
监掌翻译。
沙门法智居士万天懿传语。
懿元鲜卑。
姓万俟氏
少出家师婆罗门。
而聪慧有志力。
善梵书语工咒符术。
由是故名预参传焉。
初翻众经五十馀卷。
大兴正法。
弘畅众心。
宣帝重法殊异。
躬礼梵本顾群臣曰。
此乃三宝洪基。
故我偏敬。
其奉信推诚为如此也。
耶舍每于宣译之暇。
时陈神咒。
冥救显助立功多矣。
未几授昭玄都。
俄转为统。
所获供禄不专自资。
好起慈惠乐兴福业。
设供饭僧施诸贫乏。
狱囚系畜咸将济之。
市廛闹所多造义井。
亲自漉水津给众生。
又于汲郡西山建立三寺。
依泉旁谷制极山美。
又收养厉疾男女别坊。
四事供承周给。
又往突厥客馆。
劝持六斋。
羊料放生受行素食。
又曾遇病百日不起。
天子皇后躬问起居。
耶舍叹曰。
我本外客。
德行未隆。
乘舆今降。
重法故尔。
内抚其心惭惧交集。
健德之季周武克齐。
佛教与国一时平殄。
耶舍外假俗服。
内袭三衣。
避地东西不遑宁息。
五众彫窘投厝无所。
俭饿沟壑者。
减食施之。
老病扶力者。
随缘济益。
虽事力匮薄。
拒谏行之而神志休强。
说导无倦。
此负留难便历四年。
有隋御寓。
重隆三宝。
开皇之始。
梵经遥应。
爰降玺书。
请来弘译。
二年七月
子道密等。
侍送入
大兴善寺
其年季冬草创翻译。
昭玄沙门昙延等三十馀人。
令对翻传。
主上礼问殷繁。
供奉隆渥。
年虽朽迈行转精勤。
曾依舍利弗陀罗尼。
具依修业。
梦得境界。
自身作佛。
如此灵祥杂沓。
其例非一后移住广济寺
外国僧主
存抚羁客。
妙得物心。
忽一旦告弟子曰。
吾年老力微不久去世。
及今明了诫尔门徒。
佛法难逢宜勤修学。
人身难获慎勿空过。
言讫就枕。
奄尔而化。
时满百岁。
开皇九年八月二十九日也。
初耶舍先逢善相者云。
年必至百。
亦合登仙。
中寿果终。
其言验矣。
登仙冥理犹难测之。
然其面首形伟特异常伦。
顶起肉髻耸若云峰。
目正处中上下量等。
耳高且长轮埵成具。
见人荣相未比于斯。
固是传法之硕德也。
法主既倾哀惊道俗。
昭隆之事将渐坠焉。
凡前后所译经论。
一十五部。
八十馀卷。
即菩萨见实月藏日藏法胜毗昙等是也。
沙门僧深明芬给事道宝等度语笔受
昭玄沙门昙延昭玄沙门灵藏等二十馀僧。
监护始末。
至五年冬
勘练俱了。
沙门彦琮制序具见齐周隋二经录。
寻耶舍游涉四十馀年。
国五十馀。
里十五万。
瑞景灵迹胜寺高僧
驶水深林山神海狩。
无非奉敬。
并预惩降。
事既广周未遑陈叙。
沙门彦琮为之本传。
具流于世。
时又有同国沙门毗尼多流支。
隋言灭喜。
不远五百由旬。
来观盛化。
开皇二年
于大兴善。
译象头精舍大乘总持经二部。
给事道宝沙门法纂笔受
沙门彦琮制序。
僧宝琼陈朝 504 — 5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4—584 【介绍】: 名或作璚
南朝陈僧。
东莞人,号称白琼
俗姓徐
幼年出家,师事沙门法通
后师南涧仙师。
博通经论,尤精《成实论》。
受戒五年,即为法主
扬州大彭城寺。
梁武帝大通年间即弘扬《成实论》。
入陈,陈武帝请于重云殿讲经。
文帝时敕为僧正,后又为宣帝讲道。
海东十二国慕其名,遣使奉金帛,求其画像以归。
有《成实论玄义》、《成实论疏》等。
释宝琼
姓徐氏
本惟。
东莞避难辞
后居毗陵曲阿县焉。
祖邕齐右军
僧达梁临川王咨议
并高器局崇遵儒素。
洁润山水峰澜早被。
身长七尺五寸。
背胛龙文。
口三十九齿。
异相奇挺。
故能疏秀风采蕴籍威容。
少鄙锦裳便欣毳服。
绮年出俗。
师事沙门法通
初见而嗟重。
深为道器也。
不使服勤。
年过志学。
欲禀光宅寺云法师义。
但以经藏飙拔声实沸腾无碍奔涌谈吐横逸。
窃疑词富兼骇唱高。
及移听南涧仙师。
研精数论。
名解映彻洞殚义窟
仙尝览私记。
三复嗟赏。
后于高座普劝写之。
自尔门徒传写此疏。
初受具年已能覆述。
未登五岁便为法主
仍与仙公杭衡敷化。
梁高祖三教妙旨罔不疏通。
选扬名德分寄弘道。
琼之高义简在帝心。
爰降纶绂入寿光殿。
言重茂林更轻云阁。
便辞还乡之建安寺
上黄侯哗分竹此邦。
每深尊敬情兼师友。
彼郡一旦老少相喧竞
建安伽蓝白龙出现。
奔排到寺惟见讲。
有识之士异而目之为白琼焉。
素与简子周弘正早申莫逆。
彼骤噫曰。
夫有希世之才。
而不在京华开导。
乘桴之叹令人太息。
乃为学侣复请还都发成实题。
僧正慧令。
切难联环。
乃徐拂麈尾从容而对。
令乃引远公旧责曰。
不疾而速杼轴何为答曰。
不思造业安得精固。
令闲举止雅音调。
宾主相悦殊加称尝。
梁祖年暮惟事薰修。
臣下偃风情言扇俗。
搢绅学者必兼文义。
所以屡开理教。
维摩涅槃道被下筵惠飞上席。
解颐利齿木舌锋牙。
畯塞骈罗烟随雾涌。
亦有明王丰貂纡青拖紫车马溢于寺衢。
衣簪满于法座。
斯感物之盛罕有如也。
茂灌民誉之重任孝恭词笔之富。
皆执卷稽疑伏膺请业。
恭息世谟。
蔬菲好学。
后进英华随父共听。
偏深玄义遂讲涅槃。
传瓶不失于兹乃验。
未仍入道奄至无常。
顶暖信宿手屈三指。
复与诸天飞下住宅。
对父谈话宛若平生。
褒赞出家称扬法利。
俄将翼从凌虚而没。
留香在室经日不消。
故知彼此异人躬为学众。
诚难测其本量也。
逮梁室版荡有建业
武帝尊法嗅味特深。
数引金言频开玉谍。
降狎言笑询访名理。
永定三年夏
于重云殿阁正弘大品。
梦朱衣神。
礼而谏曰。
波若多难。
仰祈疾讲。
频尔数转词逾恳到。
至七月十日
乃白僧曰。
昨夜神人见催经馀一卷。
午前取讫讲竟出宫殿。
雷雹已响。
还才至寺骤雨便零。
震动云雷一时都尽。
岂非胜人宣法幽冥敬重。
陈祖升遐方知前告。
文帝纂历礼异弥深。
郁下丝纶。
京邑大僧正
辞让虽切敦喻更隆。
乃顾当仁俾膺范物。
遂之斯任。
然以金陵都会朝宗所依。
刹寺如林义筵如市。
五部六郡果含苗杂。
惟调水乳罕和盐梅。
多没象泥终枯鸟树。
乃镇之以清净。
驭之以无为。
篇禁不烦遮罚每省。
故僧尼仰之自肃。
道俗称之益敬。
七众日用而不知。
四远钦风而不足。
故得法位久司疵谤无玷。
陈表退去而复升。
始终惟令于是乎在。
僧之于此任熏灼威仪。
翼卫亚于王公。
服玩陈于郑楚。
故使流水照于衢路。
吏卒喧于堂庑。
临已来顿祛前政。
自营灵寿惟从息慈。
坏色蔽身尼坛容膝。
萧然率尔有位若无。
朝野嘉其真素。
同侣美其如法。
海东诸国图像还蕃。
顶礼遥敬。
古人有言。
匪驰令誉孰动殊方。
其见贤如此。
至德二年甲辰之岁二月二十三日
才觉不豫。
建初寺宝琼法师当时之偶对也。
少而共学声德齐扬。
尔夕神人忽来报曰。
彭城僧正今先无常自梦上天有疏请讲。
三月二十日
正念告终。
遗诫掩坎不烦铭志。
春秋八十一。
有诏慰焉。
丧事所须随由资给。
仍以天子卤簿仗。
借为荣饰。
终古所希幸也。
四月五日窆于钟山之阳名僧旧墓。
尔时填逵咽陌哀恸相奔。
皂素惊嗟郊垧失色。
入京将临法席。
既无人识不许房居。
乃求僧正慧超寄南涧住。
闻未许。
见而骇曰。
此少俊当绍吾今位。
法门所托何虑无房。
即命寺纲忻然处置。
孝宣请讲太子常迎。
屡见神人形甚长伟密来翼从。
末为大将军章照讲。
感亦然。
又非测也。
然其厚德容众。
鸣谦俭约。
出处无忤。
言行无择。
剋壮不休孜孜讲道。
吐音遥奕发义昭彰。
或遇勍手时逢命的。
薄麾象扇灌已冰消。
故寔繁有徒服而无斁。
及晚僧望益重居处逾轻。
帷屏罔设饰用不置。
腊岁参谒黑白磨肩。
方便他行避斯荣供。
斯可谓狎人世而空闲。
绾司存而无事也。
又圣人至理开士微言。
月落参横清诵无逸。
及烛然香馥忏礼方宵。
迹怠心勤外和内秘。
宣扬之暇。
绰有馀闲。
兼采玄儒每穷子史彫虫藁隶体物摛玄。
并入性灵悉能该洽。
又可谓不挠大猷无遗小道也。
凡讲成实九十一遍。
撰玄义二十卷。
讲文二十遍。
文疏十六卷。
讲涅槃三十遍。
制疏十七卷。
讲大品五遍。
制疏十三卷。
馀有大乘义十卷。
法花维摩等经。
并著文疏。
故不备载。
布在州邑
兄孙普光。
承藉风训立履贞确。
思慕平昔追攀日永
与同学道庄明解。
树碑于金陵之旧墟。
其文慧日道场释法论
入室驰声见于别纪。
解升堂流誉王领江都
隋末尚存。
安危未测。
僧灵裕南北朝末隋初 518 — 6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8—605 【介绍】: 僧。
定州钜鹿人俗姓赵
少聪颖过人。
出家于赵郡应觉寺。
博学多闻,人称裕善萨
文帝赐资助营山寺,号灵泉
后迁住演空寺。
有《十地疏》、《地持疏》、《般若疏》、《华严疏》、《涅槃疏》、《四分律疏》、《圣迹记》、《佛法东行记》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姓赵
定州钜鹿曲阳人
幼知敬僧礼像。
惧闻屠杀声。
六岁即茹素。
父母强破之。
不可。
七岁求出家。
二亲以资质之妙。
宜世其业。
固莫之许。
叹曰。
吾一生坏矣。
遂益习复以究家学。
年十五念欲遁去。
而适丁父忧
苦块之礼。
罔敢弗至。
既释服竟。
赵郡应觉寺。
从明宝二禅师落发。
其母初未尝闻也。
年二十有二禀具。
即诵四分僧祇。
八日书诵俱了。
刺史侯景
尤加器重。
后南游漳淦。
专学四分于隐公所五夏。
能臻其奥。
道凭尝以地论之指授慧光。
依凭法席兹久。
剖奇发新。
莫不推揖。
宣帝方宠进法上。
诏为大统
以驾御英彦。
而望风趋势者。
比足立。
操守无所变。
上因加敬。
然于华严涅槃地论律部。
但寻旧解。
若大集般若观经遗教等疏。
则独出渊思。
而壹扫宿说。
安游荣等三师杂心。
嵩林二师成实。
皆口传心受。
曾无遗误。
其博赡可知矣。
邺都者十二白。
内外号之。
裕菩萨云。
宣帝疾。
诏开华严。
昭玄诸统。
法主
有一雄鸡。
常随众集。
逮散席。
乃飞鸣西南树上。
一夕殪。
帝遂有瘳。
内出袈裟三百领。
而俾散之。
又诏住官寺。
固辞。
知命之际。
方事禅寂。
未盈炎溽。
而起赴檀越范阳卢氏之请。
负笈者万指。
未几还邺。
所务如旧。
一日安东王楼睿。
于僧前遍加礼拜。
次至
见其有异。
忽股慄流汗。
即从受戒。
且为营治宝山寺
齐亡。
周废二教。
服斩缞绖带。
率其徒二十辈。
遁山谷间。
夜释竺墙。
昼攻鲁诰。
益力其所缀述。
皆部粹类聚。
期以贻后。
属岁荐饥。
遂出卜书一卷。
使坐市肆取米。
占者丛闹。
得米颇多。
亟焚其书。
隋兴
教亦昌盛。
首被徵命。
开皇三年
相州刺史樊叔略
千法师会。
当元席。
诏复僧职。
叔略因举为都统
固引去。
游燕赵。
两河稔其化十年
止洛之灵通寺。
夜得牒于庭。
若言报缘之终。
咸阳者。
明年玺书下相大慈寺
曰。
咸阳之厄验矣。
竟徒步至
诏住大兴善寺
仍诏有司。
议立国统。
表辞再三。
乃诏左仆射高颖。
右仆射苏威
纳言虞庆则
总管贺若弼等。
诣寺宣旨。
代帝受戒忏罪。
施绫锦帛三百匹。
宝山构建。
帝躬署寺额曰灵泉
而又徙步以归。
谓人曰。
往来之劳非厄乎。
俄徙演空寺。
诏问起居。
仁寿中
帝分布所藏神尼舍利于诸州起塔。
所在灵应尤多。
世皆以为祥瑞。
独以每所见。
无非白华白树白云。
岂吉相哉。
吾第恐国有丧祸也。
初人弗之信。
既而献后文帝崩。
相州刺史囧阳公薛胄
堂础变玉。
设斋庆贺。
曰。
流离也。
宜戒慎之。
心以为不然。
后竟坐杨谅谋逆事。
徙边。
仁寿之季。
寒陵山筑九级浮图。
昉四级。
督之急。
曰事或有障。
日夕并力。
将八级而晋阳难作。
其先见之明如此。
时忽讹言化。
而究其所从起不可得。
曰。
吾其亡矣。
即诲厉门人。
至七日早。
作赋哀速终悲永殡二诗。
夜语侍者曰。
吾兹背殊痛。
三更觉香气充室。
口犹称佛名号。
明相现时。
奄尔示寂于演空寺。
大业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也。
寿八十八。
树塔窆于宝山灵泉寺侧。
性直重爽垲。
服章觕弊。
虽贵达厮下。
礼貌无所间。
往来曾莫望其将迎。
身佩白光奕然。
照映幽晦。
姿禀孝爱。
母疾将归养。
中道闻讣而返曰。
吾兹以严母冥福可也。
志存远大。
不局偏授。
故单讲双时。
雅为恒度。
其赴他请。
非颙仰之至。
不屑就。
然未尝苟简以邀檀施。
有一寺请讲。
暇隙见园。
迫近法席。
问知其故。
恶之即辞去。
主谢过。
愿悉犁其四十亩。
以种谷乃已。
素无积蓄。
好施予。
宝山石龛
名金刚胜力住持那罗延窟。
镌法灭之相于岩石。
凡坐必正面西向。
所服御一准律。
以范来学。
或讥其邀名。
笑曰。
使诚邀名而为善。
不犹愈于邀利而为不善者乎。
沙门亡其名。
燕人也。
丐一言之益以别。
付以高僧传曰。
经诰禅律。
恐杂圣心。
未若景行于此之为得也。
其人欣戴而去。
说戒羯磨。
无传欲法。
尝入净影寺
正值布萨。
坐堂上见远公传欲。
抗声曰。
慧远以为有法事因缘故尔说欲。
然而众僧听戒。
岂是魔事耶。
或以告
诣堂。
曰。
仁者当以身摄物。
说欲之制。
法主可为哉。
顶礼受其语。
其述著。
有十地疏四卷。
地持维摩般若各二卷。
华严疏及指归合九卷。
涅槃疏六卷。
大集疏八卷。
四分律疏五卷。
大乘义章四卷。
胜鬘央掘寿观仁王毗尼母往生论弥勒上下生遗教等诸经。
各为疏记。
成实毗昙智论各钞五卷。
圣迹记二卷。
佛法东行记。
众经宗要。
译经体式。
受菩萨戒法。
并戒本首尾。
注华严等经论序。
大小乘同异论。
舍利目连传。
御众法等外。
制安民论。
陶神论。
各十卷。
㲉卵成杀论。
字本七卷。
庄纪老纲式经。
兆纬相录。
医决符禁法文。
断水虫序。
齐世三宝记。
灭法记。
光师弟子十德记。
僧制寺诰。
十怨十志颂。
齐亡消日颂。
触事伸情颂。
寺破报应记。
孝经义记。
三行四去颂。
诗评杂集等五十卷。
行于世。
释灵裕
俗姓赵
定州钜鹿曲阳人也。
年居童幼异行感人。
每见仪像沙门必形心随敬。
闻屠杀声相亦切怆胸怀。
致使乡党传芳亲缘为之止杀。
年登六岁便知受戒。
父母强之誓心无毁。
寻授章本及以千文。
不盈晦朔。
书诵俱了。
至于孝经论语。
才读文词兼明注解。
由是二亲偏爱望嗣门风。
年七岁启父出家。
父以慧解夙成。
意宗继世决誓不许。
唯令俗学专寻世务碍之道法。
叹曰。
不得七岁出家。
一生坏矣。
遂通览群籍资于父兄。
并包括异同深契幽赜。
唯老庄及易。
未预承传。
年十五潜欲逃世。
会丁父艰。
便从世疾苫块萦转。
杖而能起服毕厌俗。
心猛不敢辞母。
默往赵郡应觉寺。
投明宝二禅师而出家焉。
其人亦东川之摽领也。
既初染大法敕令诵经。
执卷而誓曰。
我今将学必先要心。
三藏微言定当穷旨。
终无处中下之流。
暨于儒释两教。
遍须通晓也。
年始弱冠。
慧光律师英猷邺下
即往归禀。
会已殁世才经七日。
独嗟无遇。
戒约何依。
乃回投凭师听于地论。
荏苒法席终于三年。
二十有二方进具戒。
还从明宝二德求为本师。
乃皆辞曰。
吾为汝缘吾非汝师。
可往胜上所也。
遂赴定州而受大戒。
即诵四分僧祇二戒。
自写其文。
八日之中书诵俱了。
定州刺史侯景
访道行奏请度之。
隶入公名甚相器重。
后南游漳滏。
隐公所偏学四分。
随闻寻记五卷行之。
又以地论初兴。
惠光开悟之元匠。
流衍弘导。
道凭师之所亲承。
并有别传。
依凭法席。
晨夜幽通发奇剖新者。
皆共推揖。
有齐宣帝盛弘释典。
大统法上势覆群英。
学者望风。
向附用津侥倖。
仗节专贞。
卓然不偶伦类。
但虑未闻所闻。
用为翘结耳。
统深委高亮钦而敬之。
自此专业华严涅槃地论律部。
皆博寻旧解穿凿新异。
唯大集般若观经遗教等疏。
拔思胸襟非师讲授。
又从安游荣等三师听杂心义。
嵩林二师学成实论。
功将一纪解贯二乘。
纲领有存皆备科举。
而精爽弘赡理相兼通。
曾与诸僧共谈儒教。
旁有讲席。
参涉间闻两听同散。
竟以相闻覆述句义并无一遗。
由此邺下擅名遐迩驰誉。
且而刚梗严毅守节自专。
至于都讲覆述励怀非任。
世供道望销声避隐。
有事不获已者。
让而受之。
夏居十二。
邺京创讲名节既著。
言令若新。
预听归依遂号为裕菩萨也
皆从受戒三聚。
大法自此广焉。
因以导物为恒务矣。
意存纲领不在章句。
致有前后重解言义不同。
亡筌者会其宗归。
循文者失其宏趣。
会齐后染患愿讲华严。
昭玄诸统举以当法主
四方一会雅为称先。
时有雄鸡一头常随众听。
逮于讲散乃大鸣高飞。
西南树上经夜而终。
俄尔疾遂有瘳。
斯亦通感之明应也。
内宫由是施袈裟三百领。
受而散之。
文宣之世立寺非一。
敕召德望并处其中。
国俸所资隆重相架。
时郁为称首。
令住官寺。
乃固让曰。
国意深重德非其人。
幸以此利授堪受者。
其高谢荣时为类若此。
有善生法供则受而无惮。
其摄引陶化又若此也。
故其所行藏。
不为世情之所同测矣。
年四十有七。
将邻知命。
便即一心想禅虑岩阿。
未盈炎溽。
范阳卢氏闻风远请。
乘时弘济不滞行理。
便往赴焉。
至止讲供。
常溢千人。
听徒嘉庆前后重叠。
后还邺下
诸法师连座谈说。
安东王娄睿
致敬僧次至前。
不觉怖而流汗。
退问知其异度
即奉为戒师。
宝山一寺裕之经始。
为施主倾撒金贝。
其潜德感人又此类也。
周氏灭齐。
二教沦没。
乃潜形世壤。
衣以斩缞三升之布。
头绖麻带如丧考妣。
誓得佛法更始方袭旧仪。
引同侣二十馀人居于聚落。
夜谈正理书读俗书。
学既探幽随览缀述。
各有部类。
名如后列。
时属俭岁粮粒无路。
造卜书一卷。
令占之取价。
日米二升以为恒调。
既而言若知来。
疑者丛闹。
得米遂多。
曰。
先民有言。
舐蜜刃伤。
验于今矣。
索取卜书对众焚之。
日别自往。
须臾获价。
卷席而归。
所得食调及时将返。
用供同厄遂达有年。
大隋运兴。
载昌释教。
裕德光先彦即预搜扬。
开皇三年相州刺史樊叔略
创弘讲会延请僧。
立节前标遗法明寄。
一期影向千计盈门。
元帝允副玄望。
有敕令立僧官
略乃举为都统
因语略曰。
统都之德。
裕德非其德。
统都之用。
用非其用。
既其德用非器。
事理难从。
佥谓。
舍于此人则荐失纲要。
后更伸请。
乃潜游燕赵。
五年行化道振两河。
开皇十年洺州灵通寺。
夜于庭中得书一牒。
言述命报厄在咸阳
初莫测其然也。
至于年。
文帝崇仰释门远讯髦彦。
皆云。
裕德覆时望矣。
因下诏曰。
敬问相州大慈寺灵裕法师
朕遵崇三宝归向情深。
恒愿阐扬大乘护持正法。
法师梵行精淳理义渊远。
弘通玄教开导聋瞽。
道俗钦仰思作福田。
京师天下具瞻四方辐凑。
故远召法师共营功业。
宜知朕意早入京也。
得书惟曰。
咸阳之厄验于斯矣。
然命有随遭。
可辞以疾。
又曰业缘至矣。
圣亦难违。
乃步入长安不乘官乘。
时年七十有四。
敕遣劳待令住兴善
仍诏所司咸集僧望评立国统。
众议咸属莫有异词。
笑曰。
当相通委何用云云。
遂表辞请还。
置言详覈。
览表究情。
依即听返。
仆射高颖等。
意存统重。
又表请留。
即下敕。
令且住此。
曰。
一国之主义无二言。
今复重留情所未可。
告门人曰。
王臣亲附久有誓言。
近则侮人轻法。
退则不无遥敬。
故吾斟酌向背耳。
寻复三敕固邀。
较执如上。
苏威曰。
朕知师纲正。
自在人
诚不可屈节。
乃敕左仆射高颖右仆射苏威纳言虞庆则总管贺若弼诸公诣寺宣旨。
受戒忏罪。
并送绫锦衣服绢三百段。
助营山寺。
御自注额可号灵泉
资送优给有逾常准。
力步而归达于本邑。
顾而言曰。
往返之弊厄不亡乎。
由是敕问屡驰。
䞋锡重沓。
稽疑请决者不远而至餐风沐道者复结于前矣。
末又住演空寺。
相州治西。
秉操弥履行逾肃。
闻之又下诏曰。
敬问演空寺大德灵裕法师
朕遵仰圣教重兴三宝。
欲使生灵咸蒙福力。
法师舍离尘俗投旨法门。
精诚若此。
深副朕怀。
其为国主思问如此类也。
仁寿中年
分布舍利州起塔。
多有变瑞。
时人咸嘉为吉徵也。
闻而叹曰。
此相祸福兼表矣。
由杂白花白树白塔白云。
相现吉缘。
所为凶兆。
众初不信之也。
俄而献后文帝相次升遐。
一国素衣。
斯言有据。
相州刺史内阳公薛胄所住堂础忽变为玉。
谓为善徵也。
设斋庆之。
曰。
斯琉璃耳。
宜慎之戒之。
可禳之以福。
不从其言。
杨谅起逆。
事有相缘。
乃流之边裔。
追悔昔言不慎之晚矣。
又于寒陵山所造九级浮图。
仁寿末岁止营四层。
一旦急催曰。
一切无常事有障绝。
通夜累构将结八重。
命令断作。
仅得施座安
值晋阳事故。
生民无措其手足。
命复悬于后载。
其先见之明皆若此也。
于时邺下昌言。
师将过世矣。
道俗云合同禀归戒。
访传音之无从。
亦信福命之云尽。
乃示诲善恶励门人。
从觉不愈。
至第七日援笔制诗二首。
初篇哀速终曰。
今日坐高堂。
朝卧长棘。
一生聊已竟。
来报将何息。
其二悲永殒曰命断辞人路。
骸送鬼门前。
从今一别后。
更会几何年。
至夜告侍者曰。
痛今在背。
吾将去矣。
至于三更忽觉异香满室。
内外惊之。
静虑口缘念佛。
相继达于明相。
奄终于演空寺焉。
春秋八十有八。
大业元年正月二十二日也。
哀动山世。
即殡于宝山灵泉寺侧。
起塔崇焉。
清贞洁己正气云霄。
器识抗迹尘表。
师资传授斯寄得人。
身佩白光映照幽晦。
眄睐高视瞻见远近。
而奉禁自守杜绝世烦。
虔虔附道克念齐圣。
母病绵笃追赴已终。
中路闻之竟不亲对。
嗟曰。
我来看母今何所看。
宜归邺寺为生来福耳。
割略亲爱如此之类。
至于弘法轨模。
万代宗辖。
志存远大不𢩁偏授。
故有单讲双时。
雅为恒度。
略文对讲生常不经必有传讲。
要须延请供承颙仰方登法座。
尝有一处敷演将半。
因行游观乃近园问其本缘云。
是讲主所有。
曰。
弘法之始为遣过原。
恶业未倾清通焉在。
此讲不可再也。
宜即散之。
便执锡持衣径辞而出。
讲主曰。
法师但讲。
此业易除耳。
复未足忧之。
便借倩村民犁具。
一时耕杀四十亩
拟种谷田。
斯道俗相依。
言行无
一人而已。
其讲悟也始微终著。
声气雄远辩对无滞言罕重宣。
或一字盘桓动移数日。
或一上之中便销数卷。
及至后讲更改前科。
增减出没乘机显晦致学者疑焉。
曰。
此大士之宏规也。
岂可以恒情而断之。
故十夏初登。
而为领袖倾敬。
或大德同集间以谑情。
及裕之临席。
无不肃然自持諠闹攸静。
所以下座尼众莫敢面参。
而性刚爽服章粗弊。
贵达之与厮下。
承对一焉。
去来自彼曾无迎送。
故通儒开士积疑请决。
艺术异能抱策呈解。
皆顶受绝叹。
言不写情。
可谓坐镇雅俗于斯人矣。
邺下谚曰衍法师伏道不伏俗。
裕法师道俗俱伏。
诚其应对无思发言成论故也。
又营福业。
寺宇灵仪。
后于宝山石龛一所。
名为金刚。
性力住持。
那罗延窟面别鑴法灭之相。
山幽林竦言切事彰。
每春游山之僧。
皆往寻其文理。
读者莫不歔欷而持操矣。
其遗迹感人如此。
自前后行施悲敬兼之。
袈裟为惠出过千领。
疾苦所及医疗繁多。
但得厚味先必奉僧。
身预伦伍片无贮纳。
讲授之隙正面西方。
凡所涕涶返而咽之。
一报无弃。
形不妄涉口不净词。
人畜训诲绝于呵捶。
乃至责问童稚诫约门人。
自述己名彼号仁者。
苦言切断闻者泪流。
自有师资希附斯轨年登耳顺养众两堂。
简以未具异室将抚。
言行有滥即令出众。
非律所许。
寺法不停女人尼众。
誓不授戒。
及所住房由来禁约不令登践斯励俗后代之弘略也。
沙弥受具和上德难。
故尽报不行。
自馀师證至时临众。
若授以三聚则七众备传。
故使弘法之时方听女众入寺。
并后入先出直往无留。
致有法席清严向传宇内。
侍者供给不预沙弥
僧制正无论主客
内惟护法外肃愆过。
身服清修不御绫绮。
垂裙踝四指。
衫袖仅与肘齐。
祇支极长至胫而已。
设见衣制过度则处众割之。
故方裙正背大毡被褥。
皮革色钱宝等物。
并不入房。
何况身履而为资具。
斯又处俭之后教矣。
常服五条由来以布。
纵有缯帛成施。
终以惠人。
祇支亦尔。
馀则弊纳而已。
世有激刺。
颇用以为邀名者。
时或达之。
曰。
吾闻君子争名小人争利。
复何辞乎。
或曰。
名本利缘耳。
曰。
吾得利便失名矣。
又曰。
此乃诈为善相。
答曰。
犹胜真心为罪也。
时人以为佳言。
其志行之仪可垂世范。
故传者不漏其节焉。
自年三十即存著述。
初造十地疏四卷。
地持维摩波若疏各两卷。
华严疏及旨归合九卷。
涅槃疏六卷。
大集疏八卷。
四分律疏五卷。
大乘义章四卷。
胜鬘央掘寿观仁王毗尼母往生论下生遗教等经各为疏记。
成实毗昙智论各抄五卷。
圣迹记两卷佛法东行记众经宗要译经体式受菩萨戒法并戒本首尾注华严等经论序大小乘同异论舍利目连传御众法等。
各有聚类。
宗要可传。
又制安民论陶神论各十卷。
劝信释宗论㲉卵成杀论字本七卷。
庄记老纲式经兆纬相录医决符禁法文断水虫序齐世三宝记灭法记师弟子十德记僧制寺诰十怨十志颂齐亡消日颂触事申情颂寺破报应记孝经义记三行四去颂诗评并杂集等五十馀卷。
久行于世。
言无华侈。
微涉古制。
略情取理者久而味之。
又凡授法意专行用。
有返斯趣者。
告曰。
原圣人垂教教被行人。
人既不行还同不学。
有违者驱出。
斯又重法成人者也。
安民陶神二论。
意在传灯惠流民品。
笃识高行此焉攸属。
有黄龙沙门
邺中同听经论。
禅律罔不吞委行解相贯。
学者传之将返燕郡
故来别
乃致请曰。
愿垂示一言要法所谓即解即行而能长益沙门道行者。
曰。
必如来言临别相告。
后将首路。
曰。
经诰禅律恐杂圣心。
高僧一传即凡景
辄以相酬可为神用耳。
其人欣戴赍传还乡。
斯寔殷鉴物表机悟有宗也。
又生常处众必先端首。
说戒羯磨无传欲法。
讽谏之术闻者如流。
当于京辇入净影寺
正值布萨径坐堂中。
远公说欲。
抗声曰。
慧远读疏而云。
法事因缘众僧听戒。
可是魔说。
合座惊起怪斥其言。
识者告
趋而诣堂。
曰。
闻仁弘法身令易传。
凡习尚欣。
圣禁宁准。
顶礼自诫衔泣受之。
由是至终常赴集。
其生物信顺皆若此焉。
东夏法流。
化仪异等。
至于立教施行取信千载者。
其一矣。
僧灵彖中唐 755 — 8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5—829 【介绍】: 唐僧。
潭州长沙人俗姓萧
幼信佛,常预禅会,优游自得。
穆宗长庆元年,住百家岩寺。
旋徒步至江陵刺史王潜请其住永泰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兰陵萧氏。
自梁亡。
子孙分适四方。
生长长沙
然资禀颖异。
薙染后独嗜禅学。
凡诸法会。
靡弗参访。
久游青潍。
长庆元年
或建寺于百家岩
迎居之。
未几。
复振锡江陵太守王潜
永泰招说法焉。
太和三年六月二十三日
终于寺。
寿七十五。
塔之州北至今存。
又超岸者丹阳人
先依鹤林素禅师
天宝二年
化行抚州
获印化于大寂云。
僧法顺隋末唐初 557 — 6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7—640 【介绍】: 隋唐间僧。
雍州万年人俗姓杜又称杜顺和尚
年十八出家,事因圣寺珍禅师
为华严宗初祖。
终南山开讲《华严经》。
唐太宗曾召入宫,赐号“帝心”,故又被称为“帝心尊者”。
坐定于雍州义善寺
有《华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杜氏
雍之万年人
年十八弃俗。
从因圣寺僧珍禅师出家。
魏氏。
素习定学。
先是京师之东有地亢爽。
俗号马头。
营而居之。
方鸠工。
善类子来。
倏就端绪。
有犬身黄足白。
然不知其所从至。
日衔负土木尤勤效。
时过中。
虽饥不食。
事闻。
诏所司日给米三升。
以旌异之。
及其毙。
则工亦告备矣。
端坐。
终日燕嘿自怡。
侍旁既久。
其神领意会之妙。
岂复可量哉。
尝化庆州之民设会。
始约五百人
及期而至者加倍。
檀越有难色。
曰。
幸给之。
无忧也。
已而人皆厌足。
无所欠。
然亦不知其增益之自云。
牛马性本驯。
河江弘畅二张家所畜类。
抵齧莫能制。
过之。
二张以告。
即为说慈悲法。
抵齧顿息。
骊山地多虫蚁。
将领众坐夏其间。
而虑乏蔬茹。
乃圃而祷之。
莳种滋茂。
绝蠹蚀。
间示人以痈肿溃脓。
流血沾污。
而人之爱敬者。
甚而求吮之。
其次求拭之。
既愈。
而吮者之口。
拭者之帛。
香气久不散。
三原县民田萨埵者。
患生聋。
张苏者。
患生哑。
俱召使前。
而聋者能闻。
哑者能语矣。
武功县僧为龙所魅病。
众以请顺。
未几僧作龙语曰。
禅师既来。
义不可以久住。
其僧病寻已。
此皆物之具有情识。
而若足以感动者。
至于无情识而感动焉。
则或难以理推矣。
南野
黄渠适泛涨。
方揭厉。
水忽中断不流。
因径济如遵平陆
既济而水复流。
汹涌益甚。
见者骇服。
至若刊神树
撤鬼祠。
斥远巫觋。
又其迹之粗者也。
贞观十四年
无疾坐逝于京师南郊之义善寺
春秋八十四。
樊川之北原。
颜色经月丰润
阅三期开龛视之。
骸不仆散。
弟子智俨名贯至相。
振绩京皋。
阐述华严摄论。
以继其烈。
释法顺
姓杜氏
雍州万年人
禀性柔和未思沿恶。
辞亲远戌无惮艰辛。
十八弃俗出家。
事因圣寺僧珍禅师
受持定业。
姓魏氏
志存俭约野居成性。
京室东阜地号马头。
空岸重邃堪为灵窟。
草创伊基劝俗修理。
端坐指撝示其仪则。
忽感一犬不知何来。
足白身黄自然驯扰。
径入窟内口衔土出。
须臾往返劳而不倦。
食则同僧过中不饮。
即有斯异。
四远响归。
乃以闻上。
隋高重之。
日赐米三升用供常限。
乃至龛成无为而死。
今所谓因圣寺是也。
顺时躬睹斯事。
更倍归依。
力助缔构随便请业。
末行化庆州劝民设会。
供限五百。
及临斋食更倍人来。
供主惧焉。
曰。
无所畏也。
但通周给而莫委供所。
由来千人皆足。
尝有清河张弘畅者。
家畜牛马。
性本弊恶。
人皆患之。
卖无取者。
示语慈善。
如有闻从。
自后更无抵啮其导发异类为如此也。
常引众骊山
夏中栖静。
地多虫蚁无因种菜。
恐有损害。
就地示之。
令虫移徙。
不久往视。
如其分齐恰无虫焉。
时患肿。
脓溃外流。
人有敬而𠲿者。
或有以帛拭者。
寻即差愈馀脓发香流气难比拭帛犹在香气不歇。
三原县民田萨埵者。
生来患聋。
又张苏者。
亦患生哑。
闻命来与共言议。
遂如常日。
永即痊复。
武功县僧毒龙所魅。
众以投之。
端拱对坐。
龙遂托病僧言曰。
禅师既来。
义无久住。
极相劳娆。
寻即释然。
故使远近瘴疠淫邪所恼者无不投造。
不施馀术。
但坐而对之。
识者谓有阴德所感。
故幽灵偏敬致。
其言教所设。
多抑浮词。
显言正理。
神树鬼庙见即焚除。
巫觋所事躬为并当。
祯祥屡见绝无障碍。
其奉正也如此。
而笃性绵密情兼汎爱。
道俗贵贱皆事邀延。
而一其言问胸怀莫二。
或复重痼难治。
深愿未果者。
皆随时指示。
普得遂心。
时有赞毁二途闻达于耳。
相似不知翻作馀语。
因行南野将度黄渠。
其水汎溢。
厉涉而度。
岸既峻滑。
虽登还堕。
水忽断流。
便堕陆度。
上岸水寻还复。
门徒目睹而不测其然也。
所以感通幽显。
声闻朝野。
多有鄙夫利其财食。
言不涉世。
全不留心。
随有任用。
情志虚远但服粗弊。
卒无兼副。
虽闻异议仍大笑之其不竞物情又若此也。
今上奉其德仰其神引入内禁。
隆礼崇敬。
储宫王族懿戚重臣。
戒约是投无爽归禁。
贞观十四年
都无疾苦。
告累门人。
生来行法令使承用。
言讫如常坐定。
于南郊义善寺
春秋八十有四临终双鸟投房。
悲惊哀切。
因即坐送于樊川之北原。
凿穴处之。
京邑同嗟。
制服亘野。
肉色不变经月逾鲜。
安坐三周枯骸不散。
自终至今。
恒有异香流气尸所。
学侣等恐有外侵。
乃藏于龛内。
四众良辰赴供弥满。
弟子智俨名贯至相。
幼年奉敬雅遵馀度。
而神用清越振绩京皋。
华严摄论。
寻常讲说。
至龛所化导乡川。
故斯尘不终矣。
释法顺
姓杜氏
雍州万年县人
禀性柔和。
年十八弃俗出家。
事因圣寺僧珍禅师受持定业。
尝行化庆州劝民设会供限五百。
及临斋食更倍人来。
供主惧焉。
曰。
无所畏也。
但通周给而莫委供所从来千人皆足。
有张河江张弘畅者。
家畜牛马性本弊恶。
人皆患之。
卖无取者。
示语慈善如有闻从。
自后更无抵齧。
尝引众骊山夏中栖静。
地多虫蚁无因种菜。
恐有损害。
就地示之令虫移徙。
不久往视。
如其分齐恰无虫焉。
时患肿脓溃外流。
人有敬而𠲿(子累切)者。
或有以帛拭者。
寻即瘥愈。
馀脓发香流气难比。
拭帛犹带香气不散。
三原民田萨埵者。
生来患聋。
又张苏者亦患生哑。
闻命来与共言议。
遂如常日永即痊复。
武功县僧为毒龙所魅。
众以投之
端拱对坐。
龙遂托病僧言曰。
禅师既来义无久住。
极相劳娆寻即释然。
故使远近瘴疠淫邪所恼者无不投造。
不施馀术但坐而对之无不痊愈。
因行南野将度黄渠。
其水汎溢厉涉而度岸既峻滑。
虽登还堕水忽断流。
便随陆而度。
上岸水寻还复。
门徒勿睹。
而不测其然也。
贞观十四年
都无疾苦告累门人。
生来行法令使承用。
言讫如常坐定卒于南郊义善寺
释法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龙泉石楼人
地属隰州
群山险隘。
夐僻见图谍。
多幽僧介士居之。
风俗尤薄恶。
游僧或有道于其间者。
以不知所向而问。
其人则遭灰面之辱。
时虽未出家。
每厌苦之。
开皇末
举室从释。
谓人曰。
吾今乃得脱杻械。
辞钳𮡧矣。
抵州委二男二女并妻于僧尼寺。
己以弟子。
礼事通化寺明法师
自尔道风所被。
尽汾晋。
莫不推慕。
村邑聚落。
月建斋会。
且则饼饵相馈遗以解斋。
高门大第。
直造堂奥无拥滞。
主人迎笑。
如旧知识。
此其习俗至今。
尝值县令于甲野间。
何僧。
曰山客。
令命拘系以听。
即绝粒。
绕狱行道。
是夕狐鸣令听事。
尊幼寝寐不能安。
且欲纵之。
不肯曰。
我方以为乐。
虽纵我焉适哉。
且不食行道自若。
狐夕鸣益甚。
日父老相与譬解。
乃引去。
又暮投宿一村舍。
犬啮胫。
血濡踵。
犬寻震死。
传者异焉。
释法通
龙泉石楼人
初在隰乡未染正法。
众僧行往不达村闾。
如有造者以灰洒面。
虽处俗情厌恒俗。
开皇末年
独怀异概超出意表。
剃二男二女并妻之发。
被以法衣。
陟道诣州委僧尼寺。
时有问者便答曰。
我舍枷锁志欲法。
既达州寺如前付嘱。
便求通化寺明法师度出家。
于即游化稽湖。
南自龙门北至胜部。
岚石汾隰无不从化
多置邑义月别建斋。
但有沙门皆延村邑。
或有住宿旦解斋。
家别一槃。
以为供。
此仪不绝至今流行。
河右诸州闻风服义。
有僧投造直诣堂中。
承接颜色譬若亲识。
故通之率导其德难伦。
行本邑。
县令逢之。
问是何僧。
答云山客令乃禁守不许游从。
即绝粒竭诚绕狱行道。
其夜听事野狐鸣叫。
怪相既集夕不安。
放遣。
曰。
我绕狱行道正得道理。
如何见放。
经日不食。
夜又狐鸣。
宫庶以下莫不震惧。
苦劝引挽方从其请。
尔后巡行无时宁舍。
曾投人宿。
犬咋其胫。
寻被霹死。
风声逾显。
后卒于龙泉
余以贞观初年。
承其素迹遂往寻之。
息名僧纲住隰州寺。
亲说往行高闻可观。
欣其馀论试后披叙。
夫以高世之量随务不伦。
统其大归莫非道。
所以九十六部。
兼邪正之津途。
一十七群。
现机缘之化迹。
故能光开佛日。
弘导尘蒙。
摄迷没之鄙夫。
接戒浊之浇首。
并得开智清悟圣革凡。
弘道利生于是乎在。
今有不达之者。
同世相轻。
睹其家业丛杂。
阅其形骸尘弊遂则雷同轻毁。
曾不大观。
由之自陷。
备于成教。
故文云。
观法师种姓形有。
但受其法开我精灵。
斯言可归。
有之矣。
李汾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太原平晋人字长源
为人跌宕不羁。
工诗,雄健有法。
进士不第,一度为史馆书写。
后为恒山公武仙尚书省讲议官,又与不合,逃走被追获,被囚绝食死,年不满四十。
字长源平晋人,系出雁门
旷达不羁,好以奇节自许。
避乱入关,京兆尹子容爱其才,招致门下。
留二年,去之泾州,谒张公信,甫一见,即以上客礼之。
自是㳺道日广,然关中无一人敢与相轩轾者。
元光末,用荐书得从事史馆
旧例,史院监修宰相为之,同脩翰长至直,学士兼之。
编修官专纂述之事,若从事,则职名谓之书写,特抄书小史耳。
凡编脩官得日录,分受之,纂述既定,以藁授从事从事录洁本呈翰长
平居无事,则翰长从事或列坐饮酒赋诗。
一预史事,则有官长掾属之别。
长源素高亢,不肯一世,乃今以斗食故,人以府史畜之,殊不自聊。
高张诸人,率以新进入馆,史家凡例,或未能尽知,就其所长,且不满长源一笑。
故刊修之际,长源在旁,则蓄缩惨沮,握笔不能下。
长源正襟危坐,读太史公左丘明一篇,或数百言,音吐洪畅,旁若无人。
既毕,顾四坐漫为一语云:看。
秉笔诸人积不平,而雷、李尤所切齿,乃以嫚骂官长,讼于有司。
然时论亦有不直雷、李者,故證左相半,踰年不能决。
右丞师公以伤风化为嫌,遣东曹掾置酒和解之,不得已乃罢。
寻入关。
年,驱数马来京师,日以马价佐欢,道逢怨家,则画地大数而去。
年,恒山公仙在邓之西山长源往说之,署行尚书省讲议官
既而恒山参知政事思烈相异同,颇谋自安,惧长源言论,欲除之,遁之泌阳,竟为所害。
长源孝友,廉介过人者甚多,宁寒饿而死,终不作寒乞声向人,人亦以此爱之。
平生以诗为专门之学,其所得为尤多。
洛阳才子怀三策,长乐钟声又一年。
清镜功名两行泪,浮云亲旧一囊钱
烟波苍苍孟津渡,旌旗历历河阳城
长河不洗中原恨,赵括元非上将才。
三辅楼台失归燕,上林花木怨啼鹃。
空馀一掬伤时泪,暗堕昭陵石马前。
同辈作七言诗者,皆不及也。
辛卯秋,遇予襄城,杯酒间诵关中往来诗十数首,道其流离世故,妻子凋丧,道涂万里,奔走狼狈之意,虽辞旨危苦,而耿耿自信者故在,郁郁不平者不能掩。
清壮磊落,有幽并豪侠歌谣慷慨之气。
此诗兵火中散亡,今就其少作,予所能记忆者录之。
张祜唐 791 — 8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误作
清河人,一说南阳人字承吉
初依李光颜,后寓姑苏,曾谒白居易
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为内臣所抑,一说为元稹所抑。
遂至淮南
会昌中杜牧游。
性耿介不容物,数受召幕府,辄自劾去。
丹阳曲阿地,筑室隐居以终。
卒于宣宗大中年间,年约六十余。
以宫词著名。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2?—852以后 一作张祐
桂苑丛谈》言子为冬瓜堰官,张曰:“冬瓜合出子(瓠子)。
”知作“”字为是。
字承吉
排行三
郡望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籍贯南阳(今属河南),晚年居丹阳(今属江苏)
以布衣终身。
虽“屡蒙方镇论荐”,却未沾朝廷寸禄。
长年浪迹江湖,或为外府从事,或为大僚幕宾。
所历之地极广,北至塞北,南极岭南,西至襄汉、马嵬,东极于海,均有诗篇可考。
自云“颠狂遍九州”。
陆龟蒙“受辟诸侯府,性狷介不容物,辄自劾去”(《甫里先生文集》卷一〇《和过张祜处士丹阳故居》诗序。
唐诗纪事》卷五二作“皮日休云”,误。
下引同)。
故一生蹭蹬。
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五二、《唐才子传》卷六、《云溪友议》等。
谭优学有《张祜行年考》。
诗之佳者首推宫词,委婉多讽,艺术造诣之高,容或在元、白之上。
次则体物图貌,描绘山水,题咏名寺之作,诚如陆龟蒙所云:“善题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别处。
”其边塞诗数量虽少而质量却高,能嗣高、岑遗响。
其投献大僚诸作,类皆五言长律,颇见工力,按之皆与史合,有少陵之遗风。
诗无僻字僻典,无诡怪陆离之状,纯熟工整,流转自然。
俱眼前事、眼前景,人人习见,而为之,情趣盎然,平易近人而不流于浅易庸俗。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宋蜀刻《张承吉文集》10卷,最称完备。
全唐诗》存诗2卷,遗漏甚多。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55首,断句8,题1则。
唐诗汇评
张祜(约791-约852),字承吉南阳(今属河南)人,一说清河(今属河北)人。
初寓居苏州
元和长庆中,漫游大河南北及江南各地。
尝以诗投谒节帅李愿李愬田弘正、名公韩愈裴度等,求汲引。
长庆末,赴杭州取解,受抑。
大和五年令狐楚表荐之,至京献诗三百首,无成而归。
会昌五年,往谒池州刺史杜牧,游宴唱和,甚为相得。
会昌末大中初,经州北游河阳滑州等地。
丹阳,卒。
工诗,元和中,即以宫体小诗得名。
同辈及后辈诗人令狐楚杜牧皮日休陆龟蒙等均极钦重。
有《张承吉文集》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二卷,遗佚甚多。
词学图录
张祜(约785-849?
),字承吉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
初寓姑苏,后至长安,集十卷,其《题金陵渡》、《宫词二首》颇传诵。
有《胡渭州》等词。
全唐诗补逸
张祜字承吉清河人
元和中作宫体小诗,情词艳发,稍流轻薄。
晚岁乃窥建安风格,短章大篇,往往间出,谏讽怨谲,颇深寄意,为时所称,皮日休陆龟蒙尤重之。
大中中卒于丹阳
补诗四卷。
(按《全唐诗》卷五百十及卷五百十一编张祜诗二卷,又卷八百七十收谐谑诗二首,其中《戏颜郎中骑猎诗》一首已见正卷,盖复出,又卷八百八十三补遗卷有诗五首。
本编所辑四卷,均所未及。
今从北京图书馆藏南宋蜀刻本《张承吉文集》、《永乐大典》、韦庄《又玄集》、《太平广记》引唐康骈剧谈录》、冯翊子《桂苑丛谈》等书录出之。
,诸书或有作佑者,误。)
作品评论
皮日休《论白居易荐徐凝屈张祜》
元和中作宫体诗,词曲艳发,当时轻薄之流重其才,合噪得誉。
及老大,稍窥建安风格,诵乐府录,知作者本意,讲讽怨谲,时与六义相左右,此为才之最也。
……在元、白时,其誉不甚持重。
杜牧之池州且老矣,诗益高,名益重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入室三人:张祜羊士谔元稹
张祜元和长庆中深为令狐文公所知。
公镇天平日,自草荐表,令以新旧格诗三百篇表进。
献辞略曰:凡制五言,苞含六义,近多放诞,靡有宗师。
前件人久在江湖,早工篇什,研机甚苦,搜象颇深,辈流所推,风格罕及,云云。
令录新旧格诗三百首,自光顺门进献,望清宣付中书门下
京师,方属元江偃仰内庭,上因召问祜之词藻上下,稹对曰:“张祜雕虫小巧,壮夫耻而不为者,或奖激之,恐变陛下风教。
”上颔之,由是寂寞而归,以诗自悼,略曰:“贺知章口徒劳说,孟浩然身更不疑。”
张祜素藉诗名,凡知己者皆当世英儒。
杜牧之云:“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有《华清宫》诗,为世所称。
张祜喜游山而多苦吟,凡历僧寺,往往题咏……信知僧房佛寺赖其诗以标榜者多矣。
张祜诗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扬州”及“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冈好墓田”之句,其放浪如此,然五言如“断桥荒藓”、“空院落花”之语,林和靖有“妙入神”之褒。
吴礼部诗话引时天彝《唐百家诗选评》
张祜乐府,时有美丽。
《唐诗品》
处士诗长干模写,不离本色,故览物品游,往往超绝,可谓五言之匠也。
其宫体小诗,声唱流美,颇谐音调。
中唐以后诗人,如处士者裁思精利,安可多得?
龟蒙序略,谓之稍窥建安风格,则泯乎未之有见。
张承吉五言律诗,善题目佳境,不可刊置他处。
当吋以乐府得名,未是定论。
《诗源辨体》
张祜元和中作宫体七言绝三十馀首,多道天宝宫中事,入录者较王建工丽稍逊,而宽裕胜之。
其外数篇,声调亦高。
张祜绝句,每如鲜葩飐滟,焰水泊浮,不特“故国三千里”一章见称于小杜也。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张祜喜咏天宝遗事,合者亦自婉绝可思。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承吉作宫词绝句,韵味风情不下王仲初;乐府长歌,亦各成格调。
独五言近体,刻入处太通阆仙,或亦私淑贾氏者也。
断为及门一人。
《唐七律隽》
承言初不遇于乐天,后见抑于微之,独见知于杜牧之,故牧之赠诗,有“睫在眼前犹不见”之句,盖讥元、白也
不详其源所出。
七言构体生新,劲过张、王而同其风味,琢词洗骨在东野长吉之间,“雁门思归”尤推高唱,五律蹇涩之中时生俊采,其雅琴之变曲,隐士之幽音乎?
《诗学渊源》
张祜……以宫词名,然别作亦有大历风格。
徐凝齐名,为元、白所重。
诗多绝句,其律诗已是晚唐多矣。
赵嘏唐 806 — 8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山阳人字承祐
武宗会昌中进士第
宣宗大中中渭南
工诗,其诗瞻美而多兴味。
有“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句,杜牧因呼之“赵倚楼”。
卒年约四十余岁。
有《渭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6—852? 字承祐
排行二十二
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弱冠前后,曾北至塞上,继游浙东观察使元稹幕,盘桓数年,与幕僚卢简求结识。
元稹移镇武昌乃往客宣城,为宣歙观察使沈传师之幕宾。
沈子询从事杜牧友善。
文宗大和六年(832)传师为乡贡进士,乃溯江、汉西入长安次年省试落第,遂留寓长安
武宗会昌四年(844)进士第
其间曾南至岭南循州
家于浙西(今江苏镇江),往来浙西、长安间。
宣宗大中六年(852)左右,入仕为渭南(今陕西渭南)世称赵渭南
以后之行止及卒年均不可考。
生平事迹散见《唐摭言》卷七与一五、《唐诗纪事》卷五六、《唐才子传》卷七等。
今人谭优学有《赵嘏行年考》。
诗题材狭窄,内容单薄。
所抒发者,不外于大僚之赞颂,与僧道之往还,故园乡土之怀恋,流落不第之悲哀,以及友朋间之一般酬酢。
诗以七律之造诣较为突出。
清圆熟练,时有警句。
不假雕饰,落去铅华。
圆熟而不失于油滑,幽远而不至于晦涩。
有“自然英旨”之美。
其《早秋》诗云:“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杜牧为“赵倚楼”。
近人段朝端校补《渭南诗集》2卷,补遗1卷。
收入《楚州丛书》。
谭优学有《赵嘏诗注》。
全唐诗》存赵嘏诗2卷。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5首,断句7。
唐诗汇评
,生卒年不详,字承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大和开成中,南游淮南吴越,寓居宛陵,干谒元稹沈传师等,与卢弘止、沈述师、杜牧等交游唱和。
会昌四年(844),登进士第,归山阳
大中中任渭南尉,卒,人称“赵渭南”。
工诗,其《长安狄望》有“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之句,为杜牧激赏,因目为“赵倚楼”。
有《渭南集》三卷,《编年诗》二卷,后者尚列存于敦煌遗书中。
全唐诗》编诗二卷。
全唐诗补逸
赵嘏字承佑山阳人
武宗会昌中郑言进士第
补诗一首。
作品评论
赵嘏刘沧七言,间类许浑,但不得其全耳。
赵嘏多警句,能为律诗,盖小才也。
赵渭南才笔欲横,故五字即窘,而七字能拓。
蘸毫浓,揭响满,为稳于牧之,厚于用晦
若加以清英,砭其肥痴,取冠晚调不难矣。
为惜“倚楼”,只句摘赏,掩其平生。
《诗源辨体》
赵嘏七言律……声皆浏亮,语皆俊逸,亦晚唐一家。
《唐诗归折衷》
虽举进士,尉渭南,而烟霞性成,故其诗曰:“早晚粗酬身事了,水边归去一闲人。
”出世之情,累见乎词,非可强效以欺人也。
赵承祐除“倚楼”之外,尽多佳句,于此偶然得名。
《退馀丛话》
赵倚楼诗于斜中见整,极参差出没之妙。
视同时雕镂涂泽,以华丽为工者,倜乎远矣。
赵嘏瓦七绝,亦皆清迥,许之匹也。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承祐七律,清丽挺拔,较胜飞卿
《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
承佑诗,七言最多。
七律八十馀篇,独五律寥寥。
虽性有偏好,亦散轶耳。
昔人称其诗赡美多兴味,余谓五言风格尤绝近水部
断为及门第一人。
《东目馆诗见》
赵嘏少古体。
其七律七律,词多散漫,唯五律遒劲。
其源出于王勃、沈侄期,发声清润而入格未遒。
七律为多,则当时之体也。
有如“长笛一声人倚楼”、“蒹葭霜冷雁初飞”,神韵清超,不虚名下。
《昔昔盐》下二篇,仿梁陈赋得之体,夫其诗派所宗,亦于兹可见。
揭祐民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广昌人,寓盱水上,号盱里子晚号希韦子
性伉直。
泰定帝时邵武经历,有能声。
好游。
北至燕赵,东抵辽。
遇故都遗迹,必徘徊悲歌而去。
有《盱里子集》。
祐民广昌人
丰颔修髯,长身如鹤。
泰定中,官邵武经历,延平太守桀骜自用,祐民直气待之。
三至京师,公卿多乐与游,程承旨钜夫尤敬礼焉。
后寓居旴水上,号曰「旴里子」。
晚年自病狷介,又称「希韦子」。
族子徯斯为作《旴里子传略》云:旴里子性抗直,仕闽海间二十馀年,称能官。
北游燕、赵,东至,览故都遗迹,必徘徊悲歌而去。
泛黄河,作《河上赋》。
海口,作《海口赋》。
空同子,作《空同子传》。
腾掷宇宙,陵轹今古,颠倒万类,出无入有,如惊龙飞兔,不可羁而绁也。
今录其诗,豪荡激昂,可想见其人矣。
释湛祐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七
释湛祐字天孚三韩人也,姓金氏
祐甫生,而家燬于火,生孩七月,其父见背。
六岁得危疾,有道人踵其门,手拈一丸纳之口中,疾寻愈。
道人复来,谓其母曰:“此子空门法器也,勿久留。
”年十三,入燕山广济寺落发,师事恒明
未几,母亡,哀毁甚。
久之,豁然曰:“吾有以报母矣。
”于是,恪守经训,究心义解。
受具戒后,手书《华严经》一部,忽有省,乃发足南游,遍参江浙诸方,与灵机观问答契合。
复至京口鹤林寺,时天树植弘法兹山,道风甚炽,因留居之,深入阃奥,遂授衣偈。
而都门檀护有启请归广济,至乃别筑一室,深自韬晦,凡诸名刹祈请开筵者,卒不一赴。
室前种枣树一株,甚赏爱之,久之树枯,别种一树,人多不识,或曰桐也,以其叶相似耳。
康熙甲戌冬,翠华幸临,坐别室中,见此树扶疏,因指问之,曰:“人谓之桐,殊未得也。
”时圣祖雅好吟览,颇矜博洽,睹兹奇卉,欲资考覈,详加询采,并及花时色相形状。
悉举以对,盖季春始,花色紫而蓝。
明年花时,车驾复临,即坐花下问侍臣曰:“谶此树否?
”皆莫能名。
帝谓斯树,皮柔质细,枝不旁引,耸翠上出,真异种也。
嘉赏久之。
因得从容言曰:“此树有二,一在圃中,既承睿赏,可并移根上苑,馥㦽仁风。
”帝曰:“福地禅林,赖兹嘉植,此诫勿动,圃中者小,庶可植耳。
”及节届长至,进树畅春园,圃圞青翠,喜动天颜。
凡所赍赐,有御书《金刚经》八部、《药师经》十卷、《罗汉赞》十首、临米芾《观音赞》一首,并特赐帑金寺额,他物称是。
东宫更锡以文徵明遗杖一枝。
时天童祖席有启请继,忽焉示疾,一夕而化。
年五十四,僧腊四十一,建塔玉泉山下。
著有《广济寺志》三卷,并诗文集若干卷,唯志已梓行。
有曹日瑛为之传赞,具详志中。
僧遵诲五代 875 — 9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5—945 【介绍】: 五代时僧。
谯郡人俗姓李
年十一,于亳州开元寺出家。
通《法华经》。
受戒后,持律无缺。
后梁太祖开平二年,住汴州相国药师院
历后唐、后晋诸朝,讲经倾动一时,从者甚从,朝廷崇重,赐号真行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李氏
谯郡人
祖世不仕。
母张氏梦神人遗己宝珠而娠。
方乳哺。
善知人喜愠。
长至佛宇僧舍。
必徘徊顾盻。
不忍去。
年十一。
师事毫城开元寺崇諲律主落发。
诵法华经。
能覆忆。
迨弱冠乃登戒。
顷之访道汴洛。
禀法华经义于智潜法师
梁开平二年
首阐所业于相国寺药师院
后唐长兴二年
以疏钞训迪门徒。
门徒之升其堂者。
馀二十人。
晋天福二年
习华严义。
敷扬于五台
以继颙大师之武。
缁素云萃。
因镌经于石。
列置殿之三面。
以垂永久。
又以四年
会僧俗二百四十人。
使人诵一卷。
总成三部
以周一年。
如是二十年。
不少间旷。
复施食以劝鬼神。
发菩提心。
上闻诏赐号真行大师
开运二年。
正月十六日示疾。
右胁称佛名号而逝。
寿七十一。
腊五十一。
门人奉遗命。
葬于河北之寺庄东原。
释遵诲
姓李氏
谯郡人也。
祖世不仕。
母张氏梦神人授己宝珠乃有娠焉。
生且奇异。
乳哺之时善认人之喜愠。
弥长见寺观必任步迟回顾盻不舍。
年甫十一礼亳城开元寺崇諲律主为师范矣。
诵法华经二周毕部。
由是勤于学问。
殆登弱冠受于戒律。
持彼律仪确乎转石。
寻师西洛问道梁园
初于智潜法师传法华经讲。
精义入神雌黄满口。
梁开平二年戊辰岁相国寺药师院
首讲所业。
至后唐长兴二年辛卯岁门徒相续请其训导
已周一十九遍。
升其堂者二十馀人。
天福二年
五台山颙大师精达华严大经。
躬入东京进晋祖降圣节功德。
师辩浪经江。
下风趋附乃允讲宣。
善下百川蔚成藏海矣。
梁宋之间以罢唱。
敷扬。
𢈈匝虚堂缁素云萃。
募四众镌石壁华严经一部于讲殿三面焉。
嗟其油素易罹炎上之灾。
刻此贞珉宁患白蟫之食。
工未告终所施已足。
又召僧俗人各念一卷。
得二百四十人成三部
四季建经会。
近二十年更无间旷。
复别施鬼神水陆法食。
皆劝励庄严菩提心行矣。
朝廷崇重旌表其功。
赐号真行大师
开运二年乙巳岁正月十六日示疾。
策杖教诫门弟子讫。
右胁而卧。
口诵佛名斯须长逝矣。
享寿七十一。
法腊五十一。
门生奉遗旨葬于随河之北寺庄东原也。
次有杭州龙华寺释彦求姓叶氏
缙云人也。
梁贞明中纳戒。
景霄律席迥见毗尼秘邃。
方将传讲。
俄悟呇婆罗汉。
坚固法。
乃游闽岭得长庆禅师心决。
回浙受丹丘人请居六通院。
其道望惟馨与夫申椒
争其芬烈矣。
汉南国王钱氏钦其高行。
命住功臣院。
归州龙华寺
聚徒开演。
好营众事。
务必身先。
唯以利人为急受施必归常住。
房无关键笥无扃鐍。
不容尼众礼谒。
不苟声势。
常属度戒四远人聚。
日供累千僧食。
未尝告匮。
言前后计饭钜万人焉。
宋建隆中终于住寺云。
赵汸元末明初 1319 — 13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9—1369 【介绍】: 元明间徽州府休宁人字子常
九江黄泽弟子,得六十四卦大义及《春秋》之学。
后复从临川虞集游,获闻吴澄之学。
晚年隐居东山,读书著述。
洪武二年,与赵埙等被征修《元史》,书成,辞归,旋卒。
学者称东山先生
有《春秋》、《东山存稿》、《左氏补注》等。
字子常休宁人
师事九江黄泽楚望严陵夏溥大之义乌黄溍晋卿》象、《春秋》之学。
至正初临川虞学士集见其书,深加敬异,延致于家。
未几归,筑东山精舍,隐居著述,学者尊之。
元帅汪同起兵保乡井,授为江南行枢密院都事
丙申后,结茅星溪古阆山
洪武二年,召至京师,与修元史
既竣事,得请还,未逾月以疾卒,年五十一。
门人汪荫范准先后其所为诗文得若干卷。
星源汪仲鲁子常之诗,因感发而形诸咏歌,虽不专乎是,然长篇短哦,亦不一字苟为也。
(臣)等谨案:东山存稿七卷,附录一卷,元赵汸撰。
字子常婺源人
绩学著书,隐居不仕。
至正末,以辅元帅汪同起兵保乡井,授江南行枢密院都事
其于诸经无所不通,而尤邃于春秋。
所作春秋集传、师说、属辞诸书,皆已著录经部中,此本乃其诗文存稿也。
当元之季,筑室东山,闭户著述。
明初屡徵不起,仅一出修元史,事毕即辞归。
制行极为高洁。
其文亦多淳实典确,不为浮声,犹见先民矩矱之遗。
詹烜作行状,称其尝谒黄溍杭州大异之。
又尝至临川,见虞集,授馆于家一岁盖。
其所与讲习者,皆当世名儒。
故所为文章,能具有师法若此。
中载自作黄泽行状一篇,于经术传授源流,剖晰详至。
其生平学术之醇正,得力所自,尤可以概见焉。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恭校上。
洪武二年冬休宁赵君子常,以史事召至京师,既竣事归,未逾月,以疾终。
明年春二月,葬于里之东岩,亲友毕来会葬。
其门人汪荫乃集其所为诗文若干卷,属予序之,已诺,多疾未遑也。
未几,以贤良召,而范生准乃续录之,旁搜靡遗,复申前请。
呜呼!
吾子常平生笃志古学,岂专在于诗与文哉!
初予年十有五,学于族祖古逸先生之门,子常先受业焉。
先生每称其苦学善思,有疑问,弗得弗措,且约今年再来。
因问其年,曰:长汝五岁。
跃然喜曰:果来,愿兄事之以求益。
迨至,而先生已捐馆。
予方耕稼为养,乘间读书,而子常乃游江西,学于九江黄楚望之门。
再客虞文靖公所。
比归,搆精舍于东山,期与同志共学焉。
予适与一二友生读书于邑崇寿观,相见甚欢,交勉厚规,志惟古人之求,凡所得于师若友者,各无隐。
自后别归则严守程期,会叙则通宵警饬,未久而风涛横溃,奔窜无所。
不相闻问者。
再越岁予不获已,寻授州牧,膺省檄,什伍其民,以禦寇攘。
子常亦辅赞郡镇帅,以宁乡里。
既而予以忧制,退处,荒僻。
子常亦避地吾里之阆山,时结屋携书,相期毕志。
庐室苟完,变故莫测。
遂有远役,六载方还。
疾疢衰惫,情况异昔。
子常复于东山,所著春秋传与属辞左氏补注,咸就厥绪,复留心于四圣人之易。
予则感激愧汗,尚愿养气毕力,旦夕叩击以卒业,而遽殁矣。
噫!
是果馀生之不幸,抑亦吾斯文之不幸耶?
人非不学,其堕于俗学之卑陋者不足论。
苟不溺于佛老,尚空寂,则必事权谋势利,况有文哗一世,而心尚虚玄,诚心乎圣人之训,以极天地之元,全天地之德,阐天地之用者,几何人哉?
吾夫子所以莫克立君道以正万方,故发吾已矣夫之叹。
其立师道以教万世,意尚隐昧而弗昭,为可慨也。
子常深潜本源,力探阃奥,体察涵涄,完养日固。
学于黄先生,凡诵圣人之经,必以积思自悟,得圣人之心为本,因诸儒训释,寻绎其所已言者,而融通以得其所未言者。
故于易之象,春秋之书法,礼之大纲小纪,节文度数之详,具有端绪。
惜乎年止于是,而未遂成书也。
文多因人推迫,或应酬问答,不得已而为之诗,因感发而形之咏歌,虽不专乎是,然长篇短哦,亦不一字苟为也。
子常名汸
学者称之曰东山先生
因汪、范二生之请,故推在昔交承之契,期待之深,以见其设施之有在。
呜呼!
观其文者,尚亦效于是也哉!
星源汪仲鲁序。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子常休宁人
江南行枢密院都事明初被召与修元史书成不仕还有东山
释自成明 1472 — 1560年二月一日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二
释自成字宝藏
姓刘氏,德人也。
幼习炉工,在钳锤间,即知以念佛从事
父早丧,事母以孝。
年三十,有出世志,从历下钟楼寺潭师薙染,即立禅习止观门。
将行脚,虑母老,无以为养,乃以具称其母荷担之,远游四方。
每乞食奉母于树下,菽水为欢,不减鼎俎。
后至燕都,往来西山百花中峪,栖迟数载,相狎已久,人多重之。
其养日益赡,然一瓢之外无馀糁,以此终母天年。
母卒,以荼毗法葬之。
众为建窣堵波,以表其孝义。
人称之至今
既葬母,专志清修,乃结庵于大峪岳家坡。
傅中贵钦其高行,请主都城普安寺
未几,白衣张居士普济庵阜城闉外四里园,以待水云,延居之。
会大虏犯京师都城三面受敌,率多奔溃,唯西郭一面。
将合围,虏酋引数千骑驰至庵前,酋趣入庵,众拥其后。
望见之,颓然憨笑曰:“毋动我物,毋折我木,毋毁我屋。
”时在八月,秋果方熟,灿如火,罗列阶前。
虏争取之。
曰:“此不可食。
”酋以为诳,强食之,甚苦涩。
乃夺其,更进以
虏啖而甘之,驩呼以为不欺己。
因诫众曰:“有人于此,毋妄杀也。
”为下令旗而去。
俄而一虏逐王氏子,入庵奔潜佛座下。
虏窥得之,刃将及肩。
以手挈虏,夺刀掷地,其人竟赖以免。
居顷之,虏亦稍引去。
每以一身当众虏,指麾谭笑间,所全活者无算云。
事在嘉靖庚戎 秋也。
馀杭韶善士者,感神示兆,为供养,倾心归依。
建弥勒庵以延
居常清洁,不事蓄藏。
衲衣敝帚,一钵无馀。
苟得施舍,复倾囊以济贫人。
若遇乏绝,更不乞请,唯以坯堵门面壁,忍饿而坐。
久之,有知者馈以米麦,食尽则堵如故。
习焉安之,率以为常。
后修普安寺,乃复归院,弟子日益进。
觉淳者,执业甚勤。
更多方苦之,祁寒溽暑,陆沈贱役,百不一可,无人识其意者。
及将终,顾谓众曰:“吾之有,犹树之有干。
至若枝叶繁茂扶疏,而庇荫者多矣。
汝知之乎?
”未几,无疾而化。
时嘉靖三十九年二月朔日也,寿八十有九,僧腊五十有奇。
灭后,大兴普安寺
神宗改元时,圣母建慈寿寺,使主之。
再传弟子本在继其席,以疾告退。
慈圣太后为筑别院曰“慈恩”,以休老焉。
其枝叶繁茂,一如言。
赵参鲁明 1537 — 16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鄞县人字宗传号心堂
隆庆五年进士
户科给事中
抗直敢言,南京中官醉辱给事中参鲁请究治,为中官冯保所谮,谪高安典史
累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申严海禁。
吏部侍郎
日本侵朝时,封贡议起参鲁持不可,因著《东封三议》,辨利害甚悉。
后终南京刑部尚书,致仕卒,谥端简
字宗传号心堂
父龙积,学尚笃行,人称为赵夫子
以岁荐,官怀宁训导
公少从父受经,尽得其学。
先世无他,赵于鄞,凡家祭毕享馀惟侍父一席。
公性笃孝,朝夕奉父教甚谨。
年二十二,举于乡,以进士庶吉士,风格为馆阁所推重。
江陵枋国,嫌公无私谒,改户科给事中
益擅直节敢言,如论王文成当从祀,芦沟桥佛寺不当建,及请甄别吏治、釐刷马房诸疏,俱其大者。
阉人张进给事中于留都,台省交章劾,仅薄罚。
公抗言:乃守备中官申信之党,不并治信,无以服人。
且朝廷纪纲因此曹大坏,渐不可长。
时信方与司礼冯保比谮于上,得旨切责公,使回奏。
公立草上有云:臣但知有道之世,可以危言,不顾君父之前所当忌讳,此则臣之罪也。
朝野俱傅诵其语,即江陵读之,亦心悔。
语客曰:如此蕴藉,不得居词林,是吾过也。
然竟坐谪高安典史
到官,勤修尉职,不自知从谏阁来,当事檄使主白鹿书院
公日励诸生,务先实造,从藓中得古文行忠信四字碑,为笺而行之,词义剀笃,读者感动。
诸傍郡外藩士俱来就学,一时称极盛
稍迁饶州推官,寻擢福建督学佥事
时学使者执政意,待士过严,常汰多而录少。
公曰:闽才薮也,岂得尔?
一切以宽行之。
其于衡鉴为更精,所录士后多为名臣。
乙卯秋,方大校士,适得父手书,忽心动,疑其有疾,立投牒竟去。
当事苦留不可得。
及抵家,父果卧疾不可起。
公日侍五药,夜则拥父双足,天暑伏床下,亵器,手濯中裙近衣,未尝一入私室,如此复岁馀,父始殁,公竟得心疾。
里中无不称公至孝。
服除,仍起督闽学,两岁五迁南太常寺卿
故事,百官贺万寿毕,更衣谒孝陵,长至先贺冬,后陵祀。
公谓祝釐所以尊君,而有事寝园,则欢忻之情不畅;陵祀所以格祖,而反后朝贺,则奠献之礼未虔。
具疏正其误,俱报可。
右副都御史,抚闽。
公至,大阅兵海上,壁垒尽新,下教有司,立行乡约甲,境内无盗,即盗发亦辄得。
陈申者,以倭报至,言其势甚张,人情震动。
公察其状曰:是将勾倭以自为功耳。
立械系之,谓倭来即斩汝。
巳而倭竟不至。
漳卒哗。
有司惧其为变,欲勿问。
公曰:废法以养骄乱之道也。
缚其魁斩之,一军詟不敢动。
任闽二年。
未尝取一铢一缕,幕府市租,悉裁以养士。
及迁大理卿,尚赢六万馀金,藉付有司去。
再迁刑部左侍郎
封倭议起,公上疏力争之。
兵部,旋改吏部
尚书陈公有年选郎顾宪成共持衡不挠。
同里沈公一贯拜麻,公遂欲乞归,因出为南刑部尚书
陛辞,又言封倭非计,立枷非法,语俱切至。
南中三尺久弛,人易犯;公坚持国法,即勋贵中官,无不敛迹。
身虽在南,每闻国家大事,辄忧见眉睫。
常云:大臣谊同休戚,岂谓南曹即去天万里,遂可漠不相关。
因屡疏请早行皇储冠昏礼,补谏官,罢祖陵开采及他矿税,释累系诸臣。
公疏出,朝野为倚重。
上亦方大用,公会在廷,推吏部尚书,因以公名上。
沈公一贯疏言:参鲁才品诚堪大用,但与臣乡,谁肯信臣无私?
参鲁因臣在,亦必不至,势必两相求去,惟上免用,参鲁幸甚。
公由是在南中九年,满三考,遂东归。
遣人以状闻。
上即家晋公太子太保
逾四年而卒。
前一夕大星陨于厅事。
得年七十三。
公生平学问以主敬为宗。
为人温谦有蕴藉。
而见义直赴,未尝少回。
常诵自反不缩四句以明志。
故能光明历落。
为当世所仪若此。
所著疏草文集藏于家。
维基
赵参鲁(1537年—1609年)字宗传号心堂浙江鄞县(今宁波)人,进士出身
浙江乡试第六十名。
隆庆五年(1571年)辛未科会试第九十名,二甲第十五名进士
庶吉士万历元年(1573年)五月户科给事中,二年(1574年)十二月因弹劾凶监张进,被降五级,贬职为高安典史
饶州府推官五年三月福建提学佥事七年八月以亲老身病,乞致仕。
张居正死后,经孙继先举荐,恢复官职,十一年二月复除福建提学佥事十一月南京光禄寺少卿,十三年八月入为太仆寺少卿,十四年改任通政司右通政左通政,十五年升南京太常寺卿
万历十七年(1589年),以右副都御史福建巡抚,期间严申海禁,捕杀与倭寇勾结的商人。
十九年升迁大理寺卿二十年二月刑部右侍郎三月刑部左侍郎二十一年正月兵部左侍郎十二月吏部左侍郎
二十二年六月吏部尚书陈有年称病乞休,由赵参鲁吏部印,八月南京刑部尚书三十一年十一月六年考满,加太子少保三十五年三月累加太子太保
三十七年三月卒,与祭九坛造葬,谥端简,赠少保
丁宁现当代 1902 — 1980
词学图录
丁宁(1902—1980) 原名瑞文号怀枫别号昙影楼主
原籍镇江,随父迁扬州
受业于扬州名宿戴筑尧。
十三父殁,十六适黄姓,生一女夭,黄纨绔子,怀枫备受虐待,毅然离异,终不再嫁。
三十年代初与夏承焘龙榆生、王叔涵、任心叔相识唱酬。
抗战间奉母避走,母死无依,飘零无地。
四十年代经人介供职南京图书馆,建国后调至安徽省图书馆任古籍管理员,晚年受聘安徽省文史研究馆。
有《还轩词》。
还轩词·自序
余幼嗜韵语,九岁诵唐诗,至月落乌啼、烟笼寒水等句,辄悄然似有所会。
乃学为小诗,年十二,积稿盈寸,顾咿嚘稚俗,几类盲词。
及长以屡遭家难,处境日蹙,每于思深郁极时又学为小词,以遣愁寂。
初亦随手弃置,自丁卯春始稍稍留稿,至癸酉昙影集一卷,多半感逝伤离之作。
甲戌以后情境稍异,得与词坛诸公时通声气,至戊寅春成丁宁集一卷,唱酬之作占半数。
戊寅夏至壬辰秋,历时十五年,其间备经忧患及人事转变,成怀枫集一卷,是后即不更作。
盖知措语凄抑,已成积习。
处幸福之世,为酸楚之音,言不由衷,识者所戒。
于是结束吟笺,悉付尘箧,蠹穿鼠齧,已渐忘怀。
吴兴周君子美,古道热情,知余最久,悯身世之畸零,恐芜词之散失,愿为付印,并任校订之劳。
窃念叩缶之音,本不应浪耗楮墨。
第以一生遭遇之酷,凡平日不愿言不忍言者,均寄之于词。
纸上呻吟,即当时血泪。
果能一编暂托,亦暴露旧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法也。
  一九五七年八月    丁宁
还轩词·重印还轩词序
还轩词三卷系一九五七年八月老友周子美先生所代印,二十年来分赠友好,已仅存一册及底稿数纸。
今秋先生施蛰存先生来函,均有重印还轩词之议,时余久病新痊,视力愈衰,一时无从著手。
比邻卓君孟飞,青年好学,知余所苦,愿任校缮之劳,复于底稿中择一二可留者,按序补录于三卷之内,癸巳入皖以后所作为一厂集一卷。
全书共四卷,总二百零四阕,皆承周施两先生力助始克完成,谨此志谢。
再此书编缮校印皆卓君独力完成,附此志感。
  一九八零年二月    丁宁
还轩词存·初校跋
右《还轩词存》三卷,余友丁君怀枫之旧作也。
君名扬州人
幼孤,遭家多难,身世凄凉,以素擅诗词及流略之学,遂以佣书自给,而橐笔之暇仍不废吟咏。
余识君近二十年,初以其郁郁寡言笑,秘不以所著示人,心颇疑之。
相处既久,始觉其甘淡泊、重然诺,迥非寻常闺阁所能及。
以是时相过从,并得读其全稿。
盖君身世抱难言之隐,故其词有不尽飘零之感也。
因力劝付梓,以免散佚,并愿董其缮校之役,直至今夏始获写印。
昔者,先叔梦坡翁曾与朱彊村年丈于杭之西溪秋雪庵两浙词人祠堂,祀唐张志和而下千有馀人
而闺阁词人数甚寥落,舍清照、淑真外,无著名者。
今君所遭较漱玉、幽栖为尤酷,而其词之低回百折,凄沁心脾,虽不外个人得失,亦未始非旧社会制度下呻吟之音也。
今书将成,爰志数语,预料他时当有读其词而悲其遇者。
  一九五七年八月吴兴周延年子美,时年六十有二
北山楼抄本·跋
维扬有女词人丁怀枫,余未尝闻其名。
周子美为师范大学同事,其为丁君油印词稿,余亦竟未知,子美亦未为余言丁君事。
近日杭州胡宛春欲问丁君消息,嘱询之子美子美始为余道丁君身世,且言丁君尚在皖中为典书史,今年亦七十馀矣。
余欲从子美假读其集,则当时仅印数十册,悉以赠同好,今无存矣。
遂驰书复宛春,且求借其藏本。
三日,宛春寄书来,盖即子美所贻者。
余展诵终卷,惊其才情高雅,藻翰精醇,琢句遣辞谨守宋贤法度,制题序引亦隽洁古峭,不落明清凡语,知其人于文学有深诣也。
并世闺阁词流,余所知者,有晓珠、桐花二吕、碧湘、翠楼二陈,湘潭李祁盐官沈子苾潮阳张荪簃,俱擅倚声,卓尔成家。
然以还轩三卷当之,即以文采论,亦足以夺帜摩垒。
况其赋情之芳馨悱恻,有过于诸大家者。
此则词逐魂销,声为情变,非翰墨功也。
谭复堂谓咸同兵燹,成就一蒋鹿潭,余亦以为抗日之战,成就一还轩矣。
若其遭逢丧乱,颠沛流离,又与漱玉无殊。
读其词者,岂能不悲其遇。
漱玉古人矣,还轩犹在。
百劫馀生,寄迹皖中,隐于柱下。
水远山长,余亦无缘识之。
因手录一本,资暇日讽诵,寄我心仪。
  乙卯十一月云间施舍蛰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