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人物库
汉和帝东汉 79 — 105
全后汉文·卷六
帝讳章帝第四子。
建初七年皇太子
章和二年二月壬辰皇帝位,年十岁。
建元永元,在位十七年。
至十七年改元元兴元年
谥曰孝和皇帝庙号穆宗
僧智越南北朝末隋初 543 — 616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释智越
姓郑氏
南阳人也。
少怀离尘之志。
父为求婚。
方便祈止。
长则勇干清美。
于时乐阳殿下统御荆州
徵任甚高。
非其所欲。
惟以情愿出家。
王感彼诚素。
因遂夙心。
剪落已后随方问道。
仍到金陵
便值智者
北面请业。
授以禅法。
便深达五门穷通六妙。
戒行清白律仪淳粹。
又诵法华万有馀遍。
瓶水自盈。
经之力也。
学徒虽众。
其最居称首。
临海露山精舍。
梵僧所造。
巨有灵异。
智者每临。
影响之。
晦迹已后。
岭山众一焉是嘱。
二十年间询询善诱无违遗寄。
便为二众依止四部归
姿容瑰伟。
德感物情。
颇存汲引。
每于师忌敕设千僧官斋。
以衣钵之馀以充大施。
文皇帝献后崩日设斋咒愿。
每获百段曾不固留。
括州刺史郑系伯。
临海镇将杨神贵。
师友义重待遇不轻。
大业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寝疾经旬。
右胁而卧。
卒于国清旧房。
春秋七十有四。
临终之时山崩地动。
境内道俗咸所见闻。
台山又有沙门波若者。
俗姓高句丽人也。
陈世归国。
金陵听讲。
深解义味。
开皇并陈。
游方学业。
十六入天台北智者求授禅法。
其人利根上智。
即有所證。
谓曰。
汝于此有缘。
宜须闲居静处成备妙行今天台山最高峰。
名为华顶
去寺将六七十里。
是吾昔头陀之所。
彼山祇是大乘根性。
汝可往彼学道进行必有深益不须愁虑衣食。
其即遵旨。
开皇十八年往彼山所。
晓夜行道不敢睡卧。
影不出山十有六载。
大业九年二月忽然自下。
初到佛垄上寺。
净人见三白衣担衣钵从。
须臾不见。
至于国清下寺。
仍密向善友同意云。
波若自知寿命将尽非久。
今故出与大众别耳。
不盈数日。
无疾端坐。
正念而卒于国清。
春秋五十有二。
送龛山所。
出寺大门回舆示别。
眼即便开至山仍闭。
是时也莫问官私道俗。
咸皆叹仰俱发道心。
外睹灵瑞若此。
馀则山中神异人所不见。
固难详矣。
天台又有释法彦者。
姓张氏
清河人
周朝废教之时。
避难投陈。
金陵奉遇智者
太建七年陪从入天台
伏膺请业。
授以禅那。
既蒙训诲不停房舍。
每处山间林树之下专修禅寂。
三十年中常坐不卧。
或时入定七日方起。
具向师说所證法相。
有人听闻曰。
如汝所说。
是背舍观中第二观相。
亦有山祇数相娆试。
宴坐怡然不干其虑。
大业七年二月三十日卒于国清。
春秋六十六。
智者门徒极多。
故叙其三数耳。
沙门法彦南北朝末隋初 552 — 611年2月30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清河张氏子也。
周废教。
南游抵金陵
陈太建七年
从智者入台岭。
伏膺诲益。
每于冢间林下。
常坐不卧。
定辄七日方起。
虽山祇相娆。
不为动。
如是三十年。
尝从智者求印所證。
智者谓。
是背舍观中。
第二观相也。
大业七年二月三十日
卒于国清。
寿六十。
僧惟宽中唐 755 — 81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衢之信安祝氏。
祖安父皎。
皆隐德。
宽甫十三岁。
见杀以馔客。
即不忍食。
退求出家。
落鬋于僧昙
受尸罗于僧崇。
学毗尼于僧如。
始习止观。
后见大寂
及證心法。
化行闽越间。
贞元七年
作滕家道场于会稽
八年作回向道场于鄱阳
十三年
少林寺
二十一年止卫国寺。
明年天宫寺
僧问。
如何是道。
答云。
大好山。
进云。
学人问道。
师何以言好山。
答云。
汝只识好山。
且不识道。
问云。
狗子还有佛性否。
答云有。
云和尚还有么。
答云我无。
进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为甚么和尚独无。
我非众生。
既非众生。
是佛否。
不是佛。
究竟是何物。
亦不知是何物。
可见可思否。
思之不及。
议之不得。
不可思议。
元和四年
诏迎至安国寺
五年入麟德殿。
上躬问道。
其年以法复灵泉不空三藏久涸之池。
侍郎白居易
尝诣问曰。
禅无言说。
师以禅道自居。
如何说法。
曰。
无上菩提。
被于身为律。
宣于口为教。
得之于心为禅。
应用有三。
其致一也。
何于中妄起分别。
又问曰。
既无分别。
何以修心。
答曰。
心本无垢净。
毕竟何用修。
若去垢取净。
是名金屑翳。
又问曰。
若无修證。
何异凡夫。
答曰。
凡夫无明。
二乘执著。
离此二病。
是名真修。
有僧问曰。
道在何处。
答曰在目前。
进曰。
我何不见。
答曰。
汝有我故。
所以不见。
进曰我有我故即不见。
和尚见否。
答曰。
有汝有我。
展转不见。
进曰。
无汝无我。
还见否。
答曰。
无汝无我。
教阿谁见。
十二年二月晦
升座别众讫。
奄然顺化
报龄六十三。
僧腊三十九。
葬灞陵西原
谥大彻
塔号元和正真。
弟子千馀人。
得其指者。
三十九人。
入室受付嘱者。
曰义崇圆照
释惟宽
姓祝氏
衢州信安人也。
祖曰安。
考曰皎。
生十三岁。
见杀生者衋然不忍食。
退而出家求剪发于僧昙
受尸罗于僧崇。
学毗尼于僧如。
證大乘法于止观。
成最上乘于大寂道一
贞元六年始行化于闽越间。
岁馀而回心改服者百数。
七年伏猛虎于会稽
作滕家道场。
八年与山神受归戒于鄱阳
作回向道场。
十三年感非人于少林寺
二十一年作有为功德于卫国寺。
明年施无为功德于天宫寺
元和四年宪宗章武皇帝
诏于安国寺
五年问道于麟德殿。
其年复灵泉不空三藏池。
十二年二月晦
大说于传法堂讫奄然而化。
报龄六十三。
僧夏三十九。
归葬于[灞-雨+襾]陵西原
谥曰大彻禅师
塔号元和正真。
说心要法三十年。
度黑白众殆及百千万。
应病授药安可既乎。
白乐天宫赞时。
四诣法堂。
每来垂一问。
答如流。
白君以师事之。
门弟子殆千馀。
得法者三十九。
入室受遗寄者曰义崇圆照罗浮山宝修
俗姓周
资州人也。
从师于纯德寺志求玄理。
蕲州忍大师法裔决了重疑。
后爱罗浮山石室安止。
檀越为造梵宇蔚成大寺
一日告门人曰。
因缘相偪。
愀然不乐众咸莫测。
顺宗皇帝
深重佛宗。
知修之名。
诏入京与三藏击问。
并答翻译之意。
朗畅如流。
乃留居辇下三年。
终于京寺云。
吕瑚明 1489 — 1548
维基
吕瑚(1489年—1548年)字汝器号东溪江西广信府永丰县人,民籍。
二月三十日生,行三十九,治《书经》,由国子生中式壬午江西乡试第一百十八名举人,年四十四岁中式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会试第一百三十四名,第二甲第六十六名进士
观吏部政,授工部都水司主事,卒于官。
曾樱明末 1581 — 1651
维基
曾樱(1581年—1651年)字仲含号二云江西省临江府峡江县(今江西省峡江县)人,明朝末期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登进士,授工部主事
天启年间,升任工部郎中;次年改常州府知府
天启七年,升浙江右参政
崇祯元年,授福建按察副使
崇祯四年,升福建按察使、同年改福建参政
崇祯十年,改湖广按察使、后再改山东右布政使
崇祯十四年,以右副都御史衔登莱巡抚
次年,改南京工部右侍郎
之后历任兵部侍郎蓟辽总督
明亡后,任南明隆武朝的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后改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永历五年(1651年)大清张学圣马得功乘虚袭厦门,“时曾樱在城中,或邀之遁,曰:此一块清净土,正吾死所,岂复泛海求活耶!
遂自缢。
时(农历)二月三十日也。
门人阮旻锡陈泰等冒险出其尸,乡绅王忠孝殓之,殡于金门。
”(引自夏琳《海纪辑要》或《闽海纪要》)
宋应亨明末 ? — 1643
维基
宋应亨(?
—1643年),字嘉甫号长元山东登州府莱阳县人
明末政治人物。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乙卯山东乡试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乙丑进士,授大名府清丰县知县,抑豪强,擒巨盗,百废俱举,教化大行。
考选,擢礼部主客司主事,旋迁吏部,历验封、考功、稽勋、文选四署。
崇祯六年癸酉典试中州河南),得名士最多。
稽勋司郎中陈情终养甲戌(1634年)归乡,好贤喜士,食客满座,酒樽不空。
六年,长子宋璜崇祯庚辰进士,授杭州理刑应亨教之曰:“毋束湿,毋草菅,毋长莠。
庚辰辛巳山东大饥,人相食,公出赈之,活人无数。
事母至孝,居丧过哀。
左目瞳昏黑,莫能视物,寻登泰山,感异梦,果遇良医,以金针拨之,目复清明
又梦青衣童子曰:上帝以公纯孝,遣余默相助之,已无恙,予将报命焉。
清丰知县时,多惠政,去之后,建祠郭外,曰益咏堂,二月晦为公生日,士女岁岁醵金为社会,陈百货于祠前,三日乃罢。
甲申盗蜂起,焚烧官府,至公祠则下拜,且相戒曰:宋公有德于民,祠不可毁。
崇祯十五年闰十一月,清兵破临清,应亨率士民守莱阳,北隅单弱,捐千金建瓮城,浃旬而毕。
大兵至,应亨独当一面,悬赏募死士,夜劫营,清兵拔围去。
崇祯十六年(1643年)二月初五日,清军掩至,避北城不攻。
次日辰时,由城东北缘云梯上,应亨平巾箭衣,驱家僮巷战,家人令易帽,不可。
驱良久,家僮死者三十余人,应亨项中一刀,被执不屈,遂死。
诏赠太仆寺少卿,赐祭葬。
清乾隆间赐谥节悯,入清丰县名宦祠。
庄学和
维基
庄学和(1712年4月5日1792年10月16日后,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三十日乾隆五十七年九月),字介南又字小鹤号芝园
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今属苏州市)人,祖籍常州府武进县(今属常州市),诗人。
乾隆元年(1736年)苏州郡庠生中式丙辰恩科江南乡举人
考取内阁中书
乾隆十年(1745年)中式乙丑科会试会魁,殿试第三甲第十六名同进士出身
六月,分发刑部学习主事
七月,授刑部湖广司主事
兼充会典馆、律例馆纂修
十三年(1748年)正月钦差刑部主事随同兵部尚书班第吏部员外郎阿桂前往四川协助办理进剿大金川军务
十四年(1749年)九月四川总督策楞认为庄学和「才识明敏办事勤慎」,奏请补授为龙安府知府
十月乾隆帝令先署理试用龙安府知府
十五年(1750年)五月,经总督策楞奏请,调任雅州府知府
诰授中宪大夫
二十三年(1758年),调任保宁府知府
阆中县城东盘龙治平园址(今阆中东风中学)重建锦屏书院,推行教化,人文蔚起。
二十五年(1760年)离任。
二十七年(1762年)十月,前任南部县知县王训都察院呈控四川布政使按察使等「欺罔徇私、朋比为殃」,都察院参奏请旨饬交刑部查审,庄学和被波及弹劾在任期间「滥捐滥罚」,舆论惋惜。
二十八年(1763年)一月四川总督开泰布政使吴士端庄学和王训案中未先察觉且承审官刑部侍郎觉罗阿永阿、叶存仁发生疏漏而自劾。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九月卒于乡,年八十一岁。
嵩森
维基
(1826年12月13日—1904年3月23日)原名松林,《玉牒》作嵩森字吟涛
清朝宗室正蓝旗第六族载字辈。
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乡试举人
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第二甲第四名进士出身
五月,选翰林院庶吉士
七年(1868年):四月翰林院散馆,授编修
六月,充国史馆协修官。
八年(1869年):八月,擢司经局洗马
十二月,充文渊阁校对
十一年(1872年):二月,以洗马充协办翰林院事,兼充功臣馆提调官
十三年(1874年):三月,授翰林院侍读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
光绪元年(1875年):四月大考评为三等,以庶子降补。
六月,授右庶子,充国史馆纂修官
十一月,授国子监祭酒
三年(1877年):三月,授詹事府满詹事,兼充日讲起居注官
十二月十六日升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文渊阁直阁事
四年(1878年):三月十三日礼部右侍郎
五年(1879年):正月,兼镶白旗汉军副都统
五月,署理工部左侍郎;二十一日转礼部左侍郎
六月,署理刑部右侍郎
六年(1880年):八月十日调补盛京礼部侍郎,仍兼副都统
十年(1884年)盛京礼部侍郎
奏报朝鲜官员送回奉天难民。
十一年(1885年):二月,以盛京礼部侍郎署理盛京户部侍郎
十二年(1886年):五月十五日盛京刑部侍郎
十三年(1887年):二月三十日都察院左都御史
八月黄河决口于郑州森参与了是否更改河道的辩论。
十五年(1889年):九月十三日理藩院尚书
十七年(1891年):奉敕撰《钦定理藩院则例》。
十一月,奏报喀喇沁本旗游牧地方及敖汉王旗各属被贼帮焚烧残害情形,请派援兵会剿。
十八年(1892年):因事革职留任。
十二月,奏请锡林郭勒盟盟长苏尼特扎萨克亲王衔多罗楞郡王那木济勒旺楚克的胞弟协理台吉察克都尔色楞赏给职务差使
十九年(1893年):四月,奏请予头等台吉札拉木禅旺济勒赏戴花翎。
五月,奏报伊克昭盟遭灾,请旨赈济。
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月十七日,患感冒但因正值元宵花衣期而未具折请假,递牌时因无处注写感冒,未呈递膳牌;交吏部议处。
二十一日,管部大学士张之万奏请处分。
二十四日,勒令以原品休致。
光绪三十年(1904年):二月,奏报病情恶化危急。
二月初七日卒,年七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