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十一月” 相关资源
诗文库7148
人物库2010
古籍库63414
活动2533
人物库 唐朝
马希广五代 ? — 950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马希广 947年—950年
乾祐 948年—950年十一月 用后汉高祖刘知远年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0 【介绍】: 五代时楚国国君字德丕
马殷第三十五子。
马希范卒,嗣为楚王
拓拔常数劝以位奉其兄希萼,不从。
希萼来奔丧,周廷诲等日:“王能与之则已,不然宜早除之。
希广不忍杀兄,欲分国而治。
后希萼起兵争位,俘希广,缢死之。
在位三年,史称废王。
希广字德丕
楚文昭王希范母弟。
武穆王殷第三十五子。
文昭薨时。
诸弟中名希萼者。
最长。
宜袭位。
长直都指挥使刘彦瑫等称遗命。
希广权军府事。
汉天福十二年
希广天策上将军武安军节度使江南诸道都统中书令
封楚王
乾祐二年太尉
三年十一月
希萼入寇。
长沙
遂自立。
赐王死。
僧行修吴越 ? — 9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吴越僧。
泉州人俗姓陈号法真
两耳垂肩。
吴越钱镠宝大元年杭州法相院,依石为室,禅定其中。
乾祐初,跏趺而化。
赐号宗慧大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泉州陈氏。
少依北岩院。
课习经律。
年十三乃落发。
往受具于长乐府戒坛
年十八。
即造雪峰
存禅师
扣激心法。
随众请益。
未有趋向。
方将辞两浙
指其耳曰。
轮郭幸长。
垂珰犹短。
吾为汝伸之。
异日庶几使人睹相发心。
于是为举手拽之者三即过肩。
后唐天成二年
钱唐倾城瞻礼檀。
施填委。
因卜西关高峰下。
考室以居。
俄成大院。
然脩不事举唱。
但终日危坐如木偶。
或问宗门事。
但一笑而已。
出则士女哗逐。
戏牵耳于颐下。
交结之。
时号长耳相和尚
乾祐三年十一月示疾。
明年三月中夜坐终。
檀越门人以髹为永久计。
久之复见梦于刺史陈荣曰。
吾床坐未完。
且而视之。
则床坐果不髹
趣命工。
师名行修
号法真
泉南陈氏。
家本豪右。
尚儒学。
师独存心清净。
不乐处俗。
十三出家。
遍参诸方。
得法于雪峰禅师存公。
师生有异相。
耳垂至肩。
上过于顶。
下可结颐。
时号长耳和尚
后唐天成二年
天台国清寒岩游钱塘
吴越国王待以宾礼。
南山法相院。
平昔常募人作福。
问和尚募人作福。
未审有何形段。
师曰。
能遮百丑。
乾祐四年仲冬二日
钱氏以诞辰饭僧。
永明
此会有圣僧否。
永明曰。
耳和尚乃定光如来化身也。
既而永明预戒侍者曰。
长耳或来。
但云我寝矣。
师诣永明
侍者依戒告之。
师取永明革履覆之而返。
翌日坐逝。
门人漆其全身。
至今存焉。
崇宁二年赐谥崇慧大师
赞曰。
佛为群生  悲愿叵量  应身衍福  为世津梁 现大人相  双耳悬珰  永明有语  是佛定光
释行脩
俗姓陈
泉州人也。
少投北岩院出家。
小心受课诵念克勤。
十三削发。
长乐府戒坛受上品律仪。
年始十八参雪峰山存禅师
随众请问。
未知诠旨。
师言入浙去。
曰。
与汝理定容仪。
令彼二人睹相发心。
遂指其耳曰。
轮郭幸长垂珰犹短。
吾为汝伸之。
双手平曳登即及肩。
如是者三。
自此长垂见者举目。
后唐天成二年丁亥岁入浙中。
倾城瞻望檀施纷纷。
遂构室于西关高峰。
为其宴息。
后郁成大院。
别无举唱默默而坐。
人问唯笑而止。
士女牵其耳交结于颐下。
人号长耳和尚
乾祐三年庚戌岁十一月示疾。
动用如平时。
以三月中夜坐终。
檀越弟子以漆布。
今亦焉后寄梦睦州刺史陈荣曰。
吾坐下未完。
之元不漆布。
重加工焉。
石敬瑭后晋 892 — 94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石敬瑭 高祖 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936年—942年
天福 936年十一月—947年十二月 七年六月石重贵即位沿用。后汉刘知远、吴越文穆王钱元瓘、吴越忠献王钱弘佐、楚文昭王马希范、南平文献王高从诲也用此年号。947年吴越忠逊王钱弘倧、南平文献王高从诲、楚废王马希广(四月)再用此年号,147—149,156。高丽自938年用后晋年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2—942 【介绍】: 即五代后晋高祖
后晋王朝创建者。
沙陀部人
太原
李克用部将臬捩鸡子,后改姓石
李嗣源器之,择为婿,助嗣源夺得帝位,以功累迁中书令河东节度使,镇太原
后唐末帝清泰三年,徙镇天平,不受命。
末帝遂夺其官爵,命将讨之。
敬瑭求救于契丹,与耶律德光约为父子。
契丹助其灭后唐,册封为,建国号晋,建都于汴,史称后晋
乃割让幽、云等十六州于契丹,每年献帛三十万匹,称“儿皇帝”。
在位七年。
帝姓石氏。
讳敬瑭
太原人
唐景福元年生。
后唐庄宗明宗
累官侍中太原尹北京留守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军总管
清泰三年五月封赵国公
是年叛后唐。
十一月契丹主册即皇帝位
在位七年。
年五十一。
谥曰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庙号高祖
晋高祖李皇后后唐
高祖后李氏。
后唐明宗第五女。
天成三年四月封永宁公主
长兴四年九月进封魏国长公主
清泰二年九月改封晋国长公主
晋天福元年十一月册为皇后
七年六月尊为皇太后
开运四年三月
少帝同迁于契丹之黄龙府。
武则天初唐 624 — 7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4—705 【介绍】: 即武后
并州文水人名照
武士彟女。
年十四,太宗选为才人。
太宗崩,出为尼,高宗复召入宫。
永徽六年立为皇后,代决政事,与高宗并称“二圣”。
高宗崩,临朝称制,废中宗睿宗
天授元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在位十六年。
宗室,任用酷吏,然富权略,能用人,故名相辈出。
奖励农桑,改革史治,重视选拔人材。
晚年则豪奢专断,颇多弊政。
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等迫则天禅位于中宗,同年病卒,谥则天皇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24—705 名照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
武士彟之女。
14岁入宫为唐太宗才人,赐号武媚
太宗卒,削发为尼。
高宗时,复召为昭仪,进号宸妃
永徽六年(655),立为皇后,参决朝政,号为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
弘道元年(683)临朝称制。
载初元年(690)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改元天授,史称武周
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后徙居上阳宫,去帝号。
是年冬卒,谥曰则天大圣皇后
玄宗天宝八载(749)定谥则天顺圣皇后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则天后在位16年,实掌国政40余年,素多智谋,兼涉文史。
曾召文学之士周茂思、范履冰编纂《要览》、《字海》、《乐书要录》等书,撰有《垂拱集》100卷,俱佚。
全唐诗》存诗46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诗序1首。
唐诗汇评
武则天(625-707),自名(zhao),并州文水(今属山西)人。
太宗时被召入宫,为才人,年十四。
太宗崩,为尼感业寺。
高宗复召入宫,拜昭仪
永徽六年立为皇后
中宗即位,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睿宗文明元年,自称帝,改国号日周。
神龙元年传位于皇太子显,十一月卒。
谥曰则天顺圣皇后
则天素多智计,辅政、当国数十年,颇有兴革,亦多弊政。
兼涉文史,能诗,与近臣诗会,传为美谈。
有《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卷,均佚。
全唐诗》存诗四十六首。
后名
并州文水人
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应国公士彟之女。
高宗立为昭仪
进号宸妃
永徽六年立为皇后
上元元年进号天后
中宗即位
尊为皇太后
临朝称制。
寻自称皇帝。
改国号曰周。
在位二十二年。
中宗反正。
谥曰大圣则天皇后
天宝八载
定谥则天顺圣皇后
僧志逢五代至宋初 909 — 9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9—985 【介绍】: 五代至宋初僧。
杭州馀杭人
幼出家于馀杭东山朗瞻院,通贯三学,了达性相。
天福中游方抵天台山,参德韶国师,遂承法印。
后周世宗显德间杭州五云山
钱俶赐紫,署普觉大师,命住临安功臣院。
宋太祖乾德初,为筑云栖寺
其地多虎,志逢能驯之,世称伏虎和尚
开宝初,住持普门精舍。
四年,固辞归山,住五云山华严道场。
卒谥普觉
师名志逢
馀杭人氏。
生而恶荤。
肤体香洁。
出家于临安东山
通贯三学
晋天福中
天台韶国师契悟。
一日入普贤殿宴坐。
倏有神人跪膝于前。
师问为谁。
曰。
护戒神也。
师曰。
吾虑宿愆未殄。
汝知之乎。
曰。
师有何罪。
唯小过耳。
师曰。
何也。
曰。
凡折钵水亦施主物。
师常辄弃之。
非所宜也。
言讫而隐。
师自此悉饮之。
吴越王闻其名。
赐召紫衣。
普觉号。
命住功臣山。
开宝初
忠懿王建普门精舍。
请扬宗要。
为开山始祖。
四年
以老固辞。
大将凌超以五云山新创华严道场奉施为终老之所。
出入𢹂大扇
乞钱买肉饲虎。
虎每迎之。
载以还山。
雍熙二年示寂。
赞曰。
荤血之味  生所弗知  虎不得肉  犹己饥之 妥尾出林  迎载而归  孰云异类  感化一机
志逢
馀杭人也。
生而恶荤。
肤体香洁。
出家于临安东山朗瞻院。
通贯三学
尝梦升须弥山。
睹三佛列坐。
释迦次弥勒。
皆礼其足。
惟不识第三佛。
但仰视而已。
释迦示之曰。
此是补处弥勒师子月佛。
师方作礼。
觉后因阅大藏经。
乃符所梦。
游方见韶国师于天台
契悟。
一日入普贤殿中宴坐。
倏有一神人。
跪膝于前。
师问。
汝其谁乎。
曰。
护戒神也。
师曰。
吾患有夙愆未珍。
汝知之乎。
曰。
师有何愆。
唯一小过耳。
凡折钵水亦施主物。
师尝倾弃之。
非所宜也。
言讫而隐。
师自此洗钵水尽饮之。
积久因致脾疾。
十年始愈。
吴越国王
向师道风。
召赐紫衣师号。
命住功臣院。
开宝初
忠懿王建普门精舍。
请师为开山。
举扬宗要。
开宝四年
师固辞解院。
愿栖老林泉。
大将凌超。
五云山创院。
奉师为终老之所。
五云多虎。
师每𢹂大扇乞钱。
买肉饲虎。
虎辄驯伏。
日暮还山。
虎迎之。
骑以归。
世称伏虎禅师
一号大扇和尚
雍熙二年示寂。
寿七十七。
塔曰宝峰常照。
骆宾王初唐 635 — 6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26或627—684后 【介绍】: 婺州义乌人
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
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号四杰
高宗永徽中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
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
调露二年临海丞,不得志,辞官。
武则天光宅元年徐敬业起兵扬州则天宾王为作《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敬业败,宾王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22—684,有生于619、640等说 排行四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
出身寒门,其父为青州博昌,早卒。
7岁能诗。
高宗朝,初为道王府属,后历任奉礼郎东台详正学士武功主簿、长安主簿,迁侍御史
奉礼郎时,曾从军西域久戍边疆。
塞外还,又曾宦游蜀中。
调露元年(679)冬,因数上疏言事获罪下狱,次年秋下除临海(今属浙江)丞。
睿宗文明中(684)徐敬业起兵讨武后,作檄传之天下斥其罪。
敬业兵败,宾王被诛(一说逃亡不知所之)。
本事诗·微异》言宋之问灵隐寺吟诗,遇骆宾王隐迹为僧,为续“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等句,传播甚广,而不可信。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今人张志烈有《初唐四杰年谱》。
宾王为“初唐四杰”之一,才情纵放,擅长七言歌行,《帝京篇》为代表作。
其诗或自述仕途坎坷,或同情下层妇女爱情婚姻之不幸,或揭露上层统治者之骄奢淫逸,题材较为广泛。
笔调宏肆,风格雄放。
全唐诗》编其诗为3卷。
其诗集以清咸丰年间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为最通行。
唐诗汇评
骆宾王(638?
—685?
),字观光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
弱冠为道王元庆)府属。
高宗咸亨年间从军塞上。
上元元年回京参选,历武功、长安主簿,擢侍御史,因上书言事,被诬下狱。
后任临海(今浙江天台)丞,怏怏失志,弃官去。
文明元年,从徐敬业讨武,兵败,被杀。
或谓“投江而死”,或谓“亡命不知所之”。
宾王兼擅诗文,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并称“四杰”。
有《骆宾王文集》十卷行世。
全唐诗》编诗三卷。
陈熙晋有《骆临海集笺注》十卷。
宾王
婺州义乌人
初为道王府属
武功主簿
长安
武后时数上书言事。
下除临安丞。
怏怏失志。
弃官去。
徐敬业举兵。
署为府属。
军中书檄。
皆其词也。
作品评论
世称“王杨卢骆”,杨盈川之为文,好以古人姓名连用,如“张平子之略谈,陆士衡之所记”、“潘安仁宜其陋矣,仲长统何足知之”,号为“点鬼簿”。
宾王文好以数对,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人号为“算博士”。
骆宾王为诗,格高指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
张逊业《骆宾王文集序》
宾王五言律诗,秀丽精绝,不可易及。
然《帝京篇》尤一代绝唱也。
《艺苑卮言》
卢、骆、王、杨,号称“四杰”,词旨华靡,固沿陈隋之遗,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五言遂为律家正始。
子安稍近乐府,扬、卢尚宗汉魏宾王长歌虽极浮靡,亦有微瑕,而缀锦贯珠,滔滔洪远,故是千秋绝艺。
沈、宋前,排律殊寡,惟骆宾王篇什独盛。
佳者:“二庭归望断”、“蓬转俱行役”、“彭山折坂外”、“蜀地开天府”,皆流丽雄浑,独步一时。
义乌富有才情,兼深组织,正以太整且丰之故,得擅长什之誉,将无风骨有可窥乎!
其源亦出阴、何,特能清远取神,苍然有骨,虽才非纯雅,面于胜处见优。
存诗甚少,特见一斑,缘在初唐,仍称家数,
《诗学渊源》
宾王)诗不减齐梁诸人,而古质不及卢升之
近体如《北眺》、《夏日》诸作,立意炼辞,实开盛唐之先路。
释玄逵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胡润州江宁(今江苏南京)人。
少出家,长于律学,诗文书法俱工。
高宗咸亨中,年二十五、六,欲往印度观法,行至广州,染风疾而不得行。
返归吴越,旋卒。
义净印度闻其死讯,作诗寄悼。
义净大唐西域法高僧》卷下收其事迹,并录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误收于义名下。
玄逵律师者。
润州江宁人也。
俗姓胡
令族高宗
兼文兼史。
尚仁贵义。
敬法敬僧。
枝叶蝉联。
嘉声靡坠。
律师则童子出家长而钦德。
及其进具卓尔不群。
遍闲律部偏务禅寂。
戒行严峻诚罕其流。
听诸大经颇究玄义。
博玩文什草隶尤精。
空有三衣袒。
膊为饰。
不披覆膊衣角搭肩。
入寺徒跣行途著屡。
纵使时人见笑高节曾不间然。
不卧长坐。
讵胁安眠之席。
杜多乞食。
宁过酒肆之门。
善人皆爱草鞋巧知。
皮亦无过鉴者。
足不履地能闲露脚。
是仪嗟乎。
此子闇与理谐。
激扬清波。
耻汩泥而从俗。
独醒在旦。
岂共醉而居昏。
绕于丹阳一而遂即同契。
南上昆季留连怆矣。
三荆之析友于攀绝。
伤哉八翼之离。
以为传法在怀无抑高节。
行至广州遂染风疾。
以斯婴带弗遂远怀。
于足怅恨而归返锡吴楚。
年二十五六。
僧哲师至西国云。
其人已亡。
有疚于怀。
嗟乎不幸。
胜途多难验非虚矣。
实冀还以法资空有郁蓝之望。
复欲旋归遗锷。
徒怀陇树之心。
乃叹曰。
淑人斯去。
谁当继来。
不幸短命。
呜呼哀哉。
九仞希岳。
一篑便摧。
秀而不实。
呜呼哀哉。
解乎易得。
行也难求。
嗟尔幼年。
业德俱修。
传灯念往。
婴痼情收。
慨乎壮志。
哀哉去留庶传尔之令节。
秉辉曜于长秋。
于时师言离广府还望柱林。
去留怆然自述赠怀云尔。
五言。
标心之梵宇。
运想入仙洲。
婴痼乖同好。
沈情阻若抽。
叶落乍难聚。
情离不可收。
何日乘杯至。
详观演法流。
净以咸亨元年西京寻听。
于时与并部处一法师
莱州弘袆论师。
更有二三诸德。
同契鹫峰标心觉树。
然而一公属母亲之年老。
遂怀恋于并川。
袆师遇玄瞻于江宁
乃敦情于安养
玄逵既到广府复阻先心。
唯与晋州小僧善行同去。
神州故友索尔分飞。
印度新知冥焉未会。
此时踯躅难以为怀。
戏拟四愁聊题两绝而已。
五言。
我行之数万。
愁绪百重思。
那教六尺影。
独步五天陲。
五言(重自解忧曰)。
上将可凌师。
疋士志难移。
如论惜短命。
何得满长祇。
于时咸亨三年坐夏杨府。
初秋忽遇龚州使君冯孝诠。
随至广府
与波斯舶主期会南行。
复蒙使君命往岗州。
重为檀主及弟孝诞使君孝轸使君郡君宁氏郡君彭氏等。
合门眷属。
咸见资赠。
争抽上贿各舍奇餐。
庶无乏于海途。
恐有劳于险地。
笃如亲之惠。
顺给孤之心。
共作归依同缘胜境。
所以得成礼谒者
盖冯家之力也。
岭南法俗。
共鲠去留之心。
北土英儒。
俱怀生别之恨。
至十一月
遂乃面翼轸背番禺
鹿园而遐想。
望鸡峰而太息。
于时广莫初飙。
向朱方而百丈双挂。
离箕创节。
弃玄朔而五两单飞。
长截洪溟。
似山之涛横海。
斜通巨壑。
如云之浪滔天。
未隔两旬果之佛逝。
经停六月渐学声明。
王赠支持送往末罗瑜国(今改为室利佛逝也)复停两月转向羯荼。
至十二月举帆还乘王舶渐向东天矣。
从羯荼北行十日馀至裸人国向东望岸可一二里许。
但见𦳃子树槟榔林森然可爱。
彼见舶至争乘小艇有盈百数。
皆将𦳃子芭蕉及虅竹器来求市易。
其所爱者但唯铁焉大如两指。
得𦳃子或五或十。
丈夫悉皆露体。
妇女以片叶遮形。
商人戏授其衣。
即便摇手不用。
传闻斯国当蜀川西南界矣。
此国既不出铁亦寡金银。
但食𦳃子藷根无多稻谷。
是以卢呵最为珍贵(此国名铁为卢呵)其人容色不黑量等中形。
巧织团箱。
馀处莫能及。
若不共交易便放毒箭。
一中之者无复再生。
从兹更半月许望西北
遂达耽摩立底国。
即东印度之南界也。
去莫诃菩提及那烂陀可六十馀驿。
于此创与大乘灯师相见。
留住一载。
学梵语习声闻论。
遂与灯师同行取正西路。
商人数百诣中天矣。
去莫诃菩提有十日在。
过大山泽路险难通。
要藉多人必无孤进。
于时净染时患身体疲羸。
求趁商旅因不能建。
虽可励己求进五里终须百息。
其时有那烂陀寺二十许僧。
并灯上人并皆前去。
唯馀单己孤步险隘。
日晚晡时山贼便至。
援弓大唤来见相陵。
先撮上衣次抽下服。
空有绦带亦并夺将。
当是时也。
实谓长辞人代。
无谐礼谒之心。
体散锋端。
不遂本求之望。
又彼国相传。
若得白色之人杀充天祭。
既思此说更轸于怀。
乃入泥坑遍涂形体。
以叶遮蔽扶杖徐行。
日云暮矣营处尚远。
至夜两更方及徒侣。
闻灯上人村外长叫。
既其相见令授一衣。
池内洗身方入村矣。
从此数日。
先到那烂陀敬根本塔。
次上耆阇崛见氎衣处。
后往大觉寺礼真容像。
山东道俗所赠紽绢。
持作如来等量袈裟。
亲奉披服。
濮州律师附罗盖数万为持奉上曹州道禅师寄拜礼菩提像亦为礼讫。
于时五体布地一想虔诚。
先为东夏四恩。
普及法界含识。
龙华初会遇慈氏尊。
并契真宗获无生智。
次乃遍礼圣迹过方丈。
而届拘尸。
所在钦诚。
鹿园而跨鸡岭。
住那烂陀寺十载求经。
方始旋踵言归还耽摩立底。
未至之间遭大劫贼。
仅免剚刃之祸。
得存朝夕之命。
于此升舶过羯荼国。
所将梵本三藏五十万馀颂。
唐译可成千卷。
㩲居佛逝矣。
僧慧能初唐 638 — 7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8—713 【介绍】: 名或作惠能
唐僧。
岭南新州人,祖籍范阳俗姓卢
神秀同师禅宗五祖弘忍禅师
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得弘忍赞许,密传其衣钵,成禅宗第六祖
后居韶州曹溪宝林寺,弘扬“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渐悟”相对,分称南宗、北宗。
卒,宪宗谥其为大鉴禅师
弟子辑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8—713 一作惠能
俗姓卢新州(今广东新兴)人。
早年听人诵佛经,颇领会,遂北行访师。
高宗咸亨间黄梅东禅寺,参禅宗五祖弘忍弘忍命于碓房舂米,时称为卢行者。
因所作禅偈为弘忍所赏,于夜间传其法衣,并命其速往南方隐遁。
隐居韶州曹溪十余年后,始至广州法性寺,出示法衣,并剃发受戒。
后归住韶州宝林寺,为众说法,历三十余年,影响遍于南方。
卒于新州国恩寺
宪宗时赐号大鉴禅师
生平见《旧唐书》本传。
慧能为南宗禅之创始人,其为学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与北宗禅之渐悟说不同。
后人尊其为禅宗六祖
其语录由门人辑为《六祖法宝坛经》。
此书及《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中存其诗偈2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全粤诗·卷五
释惠能(六三八 — 七一三),一作慧能俗姓卢
新州(今新兴县)人。
幼年丧父,家贫,不识字,以采樵为生。
二十四岁时,闻人诵《金刚经》,决心学佛,乃往投湖北蕲州黄梅县东山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得传衣钵,南归隐遁十六年。
唐高宗仪凤元年(六七六),薙发于广州制旨寺,受具足戒于法性寺
后于韶州曹溪宝林寺大倡顿悟法门,宣扬“见性成佛”,为佛教南宗开创者、禅宗之六祖
唐玄宗先天二年圆寂,年七十六。
唐宪宗谥大鉴禅师
弟子编其语录为《六祖坛经》。
事见《坛经》及释法海撰序,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撰碑铭、碑文。
慧能俗姓卢氏
其先范阳人
以父行瑫官南海
遂为新州人
咸亨中乐昌
智远禅师出家。
复至蕲春
就宏忍禅师受具。
后至南海
印宗法师剃染。
法性寺
上元中移具宝林寺
诏赴京邑
谢病不起。
神龙三年敕住韶州能居寺。
改额法泉。
是为南宗六祖
先天二年卒。
宪宗时追谥大鉴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卢氏
南海新兴人也。
其先出范阳
父行瑫始官中朝。
武德中以谮左迁。
为州司马
贞观十二年戊戌
于官舍。
未几而父丧母寡。
贫甚。
于民间日售薪。
共甘旨。
一日闻旅馆有客诵经。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语而寤。
固。
问客此何经。
曰金刚般若经也。
又问何从得之。
曰得之蕲州黄梅冯茂山忍大师所。
大师且以为诵此经即当见性成佛。
曰我志欲见大师
然以母累。
柰何。
时一客又以白金十两。
俾安家而趣使往。
咸亨中
道过韶阳
信士刘志略。
延以恩礼。
略之姑尼也。
方读涅槃。
问疑义。
为解析。
因问字。
曰不识也。
尼怪而诘其故。
则曰诸佛妙义。
不堕文字。
尼叹服。
呼为行者而称之乡里间。
众遂筑辟宝林旧寺。
请居之。
以便趋向。
念曰。
吾以求师至是。
遽以自安可乎。
明日往依乐昌县智远禅师于西石窟。
远尤加器重。
曰必蚤获印證于蕲。
而后转以见教也。
师问。
来何自。
曰自岭南
曰何求。
曰求作佛。
岭南人无佛性。
曰人有南北。
佛性岂尔。
乃服役。
至悬石腰间踏舂碓。
以效勤苦。
先是神秀上座奉命。
书偈于壁。
以著己见解。
亦倩客。
夜书一偈其旁。
见之。
阴召而传其所受之衣钵。
曰自吾先师。
以此表信。
今妄庸者。
莫不觊觎。
故其所在之地。
命若悬丝焉。
汝其亟逝。
无滞此也。
于是逃于四会怀集之间。
久之南海法性寺印宗法师
以风幡之辨。
求见所受衣钵。
而为之落发。
智光律师
登坛受具。
其坛盖宋三藏求那跋摩筑者。
记云。
后有肉身菩萨。
于此得戒。
梁三藏真谛。
又手植菩提树于坛侧。
记云。
后一百二十年。
有大士。
于此说无上乘法。
上元中
忍大师示寂于蕲之东山
悬知之曰。
吾师其真归矣。
既而讣至。
徙居宝林寺
刺史韦璩以大梵寺迎焉。
力辞入曹溪
由是天下心学之士。
曹溪
武后中宗
神秀禅师奏举。
娄降玺书。
诏赴阙。
继遣中官薛简敦致。
皆谢疾不起。
后赐磨衲袈裟一。
钵一。
编珠织成经巾一。
绿质红晕华绵巾一。
帛五百匹供养。
新兴宅为寺。
请额国恩。
神龙三年
韶州缮治其寺。
务尽壮丽。
易赐其额法泉。
延和元年
预命弟子。
建塔于法泉寺
先天二年。
八月三日。
归而唱灭。
春秋七十六。
十一月反葬曹溪
追谥大鉴
塔曰元和正真。
宋太平兴国三年
诏易曹溪法泉寺南华寺
释慧能
姓卢氏
南海新兴人也。
其本世居范阳
厥考讳行瑫。
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
终于贬所。
略述家系。
避卢亭岛夷之不敏也。
贞观十二年戊戌岁也。
纯淑迂怀惠性间出。
虽蛮风䝤俗渍染不深。
而诡行么形驳维难测。
父既少失母且寡居。
家亦屡空业无腴产。
负薪矣日售荷担。
偶闻廛肆间诵金刚般若经。
凝神属垣迟迟不去。
问曰。
谁边受学此经。
曰从蕲州黄梅冯茂山忍禅师劝持此法。
云即得见性成佛也。
闻是说若渴夫之饮寒浆也。
忙归备所须留奉亲老。
咸亨中韶阳刘志略。
略有姑无尽藏恒读涅槃经。
听之即为尼辨析中义。
不识文字。
乃曰。
诸佛理论若取文字非佛意也。
尼深叹服。
号为行者。
有劝于宝林古寺修道。
自谓己曰。
本誓求师而贪住寺。
取乎道也何异却行归舍乎。
明日遂行至乐昌县西石窟。
依附智远禅师侍座谈玄。
远曰。
行者迨非凡常之见龙。
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
劝往蕲春五祖所印證去。
吾终于下风请教也。
未几造焉。
师睹气貌不扬。
试之曰。
汝从何至。
对曰。
岭表来参礼。
唯求作佛。
曰。
岭南人无佛性曰。
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曰汝作何功德。
曰愿竭力抱石而舂供众而已。
如是劳乎井臼。
率净人而在先。
了彼死生与涅槃而平等。
虽均养心何辨知。
俾秀唱予致和汝。
偈辞在壁见解分岐。
揭厉不同浅深斯别。
密以法衣寄托曰。
古我先师转相付授。
岂徒尔哉。
呜呼后世受吾衣者。
命若悬丝小子识之。
计回生地。
隐于四会怀集之间。
渐露锋颖。
南海印宗法师涅槃盛集论风幡之语。
印宗辞屈而神伏。
乃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师边受满分戒。
所登之坛即南宋求那跋三藏之所筑也。
已登果位。
悬记云。
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斯受戒。
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畔手植菩提树
谓众曰。
种此后一百二十年有开士。
于其下说无上乘度无量众。
至是爰宅于兹。
果于树阴开东山法门
皆符前谶也。
上元中正演畅风惨然不悦。
大众问曰。
胡无情绪耶。
曰迁流不息生灭无常。
吾师今归寂矣。
凶赴至而信。
乃移住宝林寺焉。
刺史韦据命出大梵寺
苦辞入双峰曹侯溪矣。
大龙倏起飞雨泽以均施。
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
五纳之客拥塞于门。
四部之宾围绕其座。
时宣秘偈或举契经。
一切普熏咸闻象藏。
一时登富悉握蛇珠
皆由径途尽归圆极。
所以天下言禅道者
曹溪为口实矣。
洎乎九重下听万里悬心。
思布露而奉迎。
欲归依而适愿。
武太后孝和皇帝
咸降玺书。
诏赴京阙。
神秀禅师之奏举也。
续遣中官薛简往诏。
复谢病不起。
子牟之心敢忘凤阙。
远公之足不过虎溪
固以此辞。
非邀君也。
遂赐纳袈裟一缘钵一口编珠。
织成经巾绿质红晕花绵巾绢五百匹充供养云。
又舍新兴旧宅为国恩寺焉。
神龙三年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
务从严饰。
赐改额曰法泉也。
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国恩寺建浮图一所。
促令速就。
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
异香满室白虹属地。
饭食讫沐浴更衣弹指不绝。
气微目瞑全身永谢。
尔时山石倾堕川源息枯。
鸟连韵以哀啼。
猿断肠而叫咽。
或唱言曰。
世间眼灭吾畴依乎。
春秋七十六矣。
其年十一月迁座于曹溪之原也。
弟子神会若颜子之于孔门也。
勤勤付嘱语在传。
洛阳荷泽寺崇树能之真堂。
兵部侍郎宋鼎为碑焉。
脉。
从如来下西域诸祖外震旦凡六祖
尽图缋其影。
太尉房琯作六叶图序。
又以端形不散如入禅定。
后加漆布矣。
复次僧方辩。
塑小样真肖同畴昔。
曾言。
吾灭后有善心男子必取吾元。
汝曹勿怪。
或忆是言加铁环缠颈焉。
开元十一年
果有汝州人受新罗客购潜施刃其元。
欲函归海东供养。
有闻击铁声而擒之。
塔下葆藏屈眴布郁多罗僧。
其色青黑碧缣复袷。
非人间所有物也。
屡经盗去。
迷倒却行而还褫之。
至德中神会遣弟子进平送牙痒和一柄。
朝达名公所重有若宋之问
著长篇有若张燕公说
寄香十斤并诗。
武平一至。
诗云。
大师捐世去。
空留法身在。
愿寄无碍香。
随心到南海
武公因门人怀让铸巨钟。
为撰铭赞。
宋之问书。
广州节度宋璟来礼其塔。
问弟子令韬无生法义。
宋公闻法欢喜。
向塔乞示徵祥。
须臾微风渐起。
异香裛人。
阴雨霏霏。
只周一寺耳稍多奇瑞逭繁不录。
肃宗下诏弟子令韬。
韬称疾不赴。
遣明象赍传法衣钵。
进呈毕给还。
宪宗皇帝追谥曰大鉴
塔曰元和正真也。
迨夫唐季刘氏称制番禺
每遇上元烧灯
迎真身入城为民祈福。
大宋南海后。
韶州盗周思琼叛换。
尽焚其寺塔将延燎。
时肉身非数夫莫举。
烟熛向逼二僧对舁。
轻如夹纻像焉。
太平兴国三年今上敕重建塔。
改为南华寺矣。
系曰。
五祖自何而识一介白衣便付衣耶。
通曰。
一言知心更无疑贰。
况复记心轮间如指之掌。
师施一味法何以在家受衣钵乎。
秀师则否。
通曰。
是法宁选缁白。
得者则传。
周封诸侯乃分分器。
同姓异姓别也。
以祖师别精粗以衣为信。
譬如三力士射坚洛叉。
健那射则中而不破。
二钵罗塞建提破而不度。
那罗延箭度而复穿馀物也。
非坚洛叉有强弱。
但由射势力不同耳。
南能可谓那罗延射而获赏焉。
信衣至不传。
莫同夏禹之家天下乎。
通曰。
言。
受传衣者命若悬丝。
如是忍之意也。
也禀祖法则有馀。
行化行则不足。
故后致均部之流。
方验能师之先觉。
不传无私吝之咎矣。
故曰。
知人则哲也。
吁。
李显初唐 656 — 71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6—710 【介绍】: 唐朝皇帝。
高宗第七子。
既嗣位,母武后临朝称制,废之为庐陵王,迁均州,又迁房州
武周圣历二年,复为太子
神龙元年张柬之等以羽林兵讨乱,始复帝位及唐国号。
复位后,皇后韦后武三思等专权,安乐公主卖官鬻爵。
前后在位七年,为韦后安乐公主毒死。
谥孝和皇帝
帝讳
高宗第七子。
显庆元年生。
二年封周王
仪凤二年封英王
改名哲
永隆元年八月立为皇太子
宏道元年十二月即位。
嗣圣元年
后废帝庐陵王
房州安置。
圣历元年复立为皇太子
仍名显。
神龙元年正月复辟。
十一月尊号应天皇帝
三年八月尊号应天神龙皇帝
二年被废。
复位四年。
年五十五。
谥曰孝和皇帝
庙号中宗
追尊太和大圣大昭孝皇帝
集四十卷。
颜允南盛唐 694 — 7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4—762 【介绍】: 京兆长安人字去惑
颜惟贞子。
开元十五年挽郎考判入第,授鹑觚
累迁左补阙殿中侍御史
以忤宰相杨国忠,贬襄阳丞,移河东司户京兆士曹
安史乱起,随玄宗,历任屯田员外郎司膳郎中
乾元中,迁司封郎中
封金乡县开国男
官至国子司业
好为五言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4—762 字去惑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群望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
颜真卿之兄。
玄宗开元十五年(727)挽郎吏部试,判入高等,授鹑觚
累迁左补阙殿中侍御史
天宝九载(750)以忤杨国忠襄阳丞,累移京兆士曹
十五载玄宗奔蜀,拜屯田员外郎
肃宗至德二载(757)司膳郎中封金乡男,进国子司业
代宗宝应元年(762)十一月卒。
生平见颜真卿国子司业颜府君神道碑铭》。
允南工诗善书。
颜真卿称其“每应制及朝廷唱和,必警觉佳对,人人称说之”。
全唐诗》存诗2句。
杜鸿渐盛唐 709 — 7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69 【介绍】: 濮州濮阳人字之巽
杜鹏举子。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进士
初为朔方判官
安禄山乱起,太子按军平凉,未知所适。
鸿渐遣使力劝太子灵武,又与裴冕等劝太子即帝位,以系中外之望。
肃宗立,累迁河西节度使
两京平,又节度荆南
久之,召为尚书右丞太常卿,充礼仪使,综正泰、建二陵制度。
代宗广德二年,以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崔旰成都,命以宰相镇抚之。
鸿渐性畏怯,畏杀戮,既至,惮旰雄武,礼遇之,反委以政。
寻复入辅政,进门下侍郎
卒谥文宪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9—769 字之巽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人。
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进士第,累至朔方度支副使
天宝十五载(756)肃宗灵武,劝进皇位,迁兵部郎中知中书舍人,寻转武部侍郎
累历河西荆南节度使太常卿等,封卫国公
代宗广德二年(764)拜相。
大历元年(766)兼山南、剑南副元帅等,入川平崔旰之乱,二年表让节制于旰,返京仍知政事
三年兼东都留守四年十一月卒,谥文宪
生平见元载《故相国杜鸿渐神道碑》,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2句。
鸿渐字子选
濮州濮阳人
进士
解褐延王府参军
思顺表为朔方判官
安禄山乱。
肃宗灵武
兵部郎中
累除河西节度使
两京平。
荆南
封卫国公
广德二年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中书侍郎
宰相成都尹山南西道剑南东川副元帅剑南西川节度副大使
入朝进门下侍郎
大历四年卒。
年六十一。
太尉
谥文宪
僧神邕唐 710 — 7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0—788 【介绍】: 唐僧。
暨阳人字道恭
俗姓蔡
年十二请业于法华寺俊师,每览儒佛典籍,一读能诵。
后依玄俨,通《四分律钞》,从左溪玄朗习《天台止观》等经论。
安禄山之乱,东归故乡,与皇甫曾等赋诗往复。
移居越州焦山大历寺,为开山始祖。
有《破倒翻迷论》及诗集等。
道恭
苏州法师
贞观中以高行召至京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道恭
姓蔡氏
东晋太尉谟十五代孙也。
寓居于会稽暨阳
母宣氏之娠。
尤多瑞徵。
襁褓中。
闻经呗音。
必有凝神侧听之态。
丱角聪寤。
每览孔释二典。
辄得其理要。
年十二辞亲。
请业于法华寺俊法师
开元二十六年
以诏恩获度。
隶乡里之香严寺
仍依法华玄俨师。
习四分律钞。
出辅律篇。
独哜其隽永。
而无所遗轶。
谓人曰。
此子学者之司南也。
又从左溪玄朗师。
研究止观禅门。
昉五夏而遽能开演證入。
天宝中
邑人郭密。
首众请处法乐寺之西坊。
栋宇为之完壮。
俄游京师
安国寺
公卿日填拥。
禄山反。
乃东还。
襄阳
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镇荆南
滞留数月。
给事中窦绍
中书舍人苑咸
钻仰坚高。
俱受心要。
著作郎韦子春
一时之盛名也。
与之詶抗。
而折其角。
舍人叹曰。
阇梨可谓世外摩尼。
中师子。
旋乡里。
仍居法华
殿中侍御史皇甫曾
大理评事张河金吾卫长史严维
兵曹吕渭诸暨丘丹
校书郎陈允初
赋诗往来。
以继文许之游。
卢士式为之序引。
以传永远。
乃登坛以度释子。
建寺以憩行旅。
则其功德之被物弘矣。
先是中岳道士吴筠
造论数篇见斥。
而或者信之。
观察使陈少游
请决焉。
于是小施韬略。
尽献俘囚。
遂著破倒翻迷论三卷。
贞元四年十一月十四日
以疾卒于大历寺之法堂焉。
寺即檀越骑都尉陈绍钦者所建也。
后以乡贵徐浩白。
廉使皇甫温
奏此额。
获葬其地。
岂非命欤。
寿七十九。
腊五十。
有文集十卷。
皇甫曾序。
而铭则校书郎陆淮。
碑则户部员外郎丘上卿
皆雄笔也。
释神邕
字道恭
姓蔡氏
东晋太尉谟即度江祖十五代孙也。
因官居于暨阳
生于是邑。
母宣氏始娠之际。
率多徵异。
襁褓中闻唱经声。
必有凝神侧听之貌。
丱角聪䎸过人。
年十二辞亲学道。
请业于法华寺俊师。
每览孔释二典。
一读能诵。
同辈者罕不欣慕。
开元二十六年敕度。
诸暨香严寺名藉。
法华寺玄俨师通四分律钞。
识其志气。
谓人曰。
此子数年后。
卒为学者之司南矣。
尔其勉之。
新出辅篇律记。
抉其膏腴穷彼衢术。
一宗学者少能与其联鏕方轨焉。
性非局促。
又从左溪玄朗师习天台止观禅门法华玄疏梵网经等四教三观等义。
秘犍载启观性知空。
爰至五夏果精敷演。
吴会问学者从之。
天宝中本邑郭密之请居法乐寺西坊。
恢拓佛舍层阁摩霄。
半澄江影廊宇完备。
后乃游问长安安国寺
公卿藉其风宇。
迫慕者结辙而至。
方欲大阐禅律。
倏遇禄山兵乱。
东归江湖经历襄阳
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镇荆南
邀留数月时给事中窦绍中书舍人苑咸
钻仰弥高俱受心要。
著作郎韦子春
有唐之外臣也。
刚气而赡学与之詶抗。
子春折角满座惊服。
舍人叹曰。
阇梨可谓尘外摩尼论中师子。
时人以为能言矣。
旋居故乡法华寺
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大理评事张河金吾卫长史严维兵曹吕渭诸暨丘丹校书陈允。
初赋诗往复。
卢士式为之序引以继支许之游。
为邑中故事。
修念之外。
时缀文句有集十卷。
皇甫曾为序。
自至德迄大历中
频受请登坛度戒。
阳洎乎金华
其间释子皆命为亲教师也。
又以县南路通衢婺其中百馀里殊无伽蓝释侣往来宴息无所
愿布法桥接憩行旅。
遂于焦山可以为梵场也。
得邑人骑都尉陈绍钦等。
率群信搆净刹。
一纪方乃集事焉。
吏部侍郎徐浩出佐明州
以邦国聚落乃白廉使皇甫温
奏赐额曰大历焉。
先是中岳道士吴筠造邪论数篇斥毁释教。
昏蒙者惑之。
道观察使陈少游决释老二教孰为至道。
乃袭世尊之摄邪见复宝琳之破魔文。
爰据城堑以正制狂。
旗鼓才临吴筠覆辙。
遂著破倒翻迷论三卷。
东方佛法再兴。
实邕之力欤。
末游天台又纂地志两卷。
并附于新论矣。
廞颐丰角风韵拔。
前后廉问。
皆延置别榻请为僧统
以加崇揖之礼。
贞元四年戊辰岁十一月十四日遇疾。
遗教门人。
趺坐端相而归寂于大历法堂焉。
十二月十四日奉灵仪于寺北原。
遵僧制也。
报龄七十九。
法岁五十。
明年冬十一月方建塔矣。
秘书省校书郎陆淮为其铭。
上首弟子智昂灵澈明慧照等。
露锋颖。
禅律互传。
至十一年户部员外郎丘上卿为碑纪德焉。
杜甫唐 712年2月12日 — 7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770 【介绍】: 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又称少陵野老
杜审言孙。
初举进士不第,遂事漫游。
后居困长安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待制集贤院
安禄山乱起,凤翔上谒肃宗,拜左拾遗
从还京师,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弃官客秦州同谷,移家成都,营草堂于浣花溪世称浣花草堂
后依节度使严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代宗大历中,携家出蜀,客居耒阳,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
工诗歌,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后人又称其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
名篇甚多,为世传诵。
有《杜工部》。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2—770 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
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
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少陵附近,故又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其祖父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郎,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曾起积极作用。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其一生正值唐朝由盛而衰之转变时期,安史之乱乃此转变之关键,杜甫一生经历与创作,与其时代之兴衰密切相联。
青年时代正值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
开元二十三年(735),举进士,不第。
天宝六载(747)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
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
十载,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十月,始授河西,不受,旋改右卫府兵曹参军
十一月安史乱发,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长安陷落。
杜甫亦陷其中。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改元至德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乾元元年(758)六月,贬华州司功参军
次年七月弃官,由华州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年底成都,于西郊建草堂,生活相对安定
代宗宝应元年(762)因避乱又漂泊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
广德二年(764)重返成都剑南节度使严武杜甫节度使署中参谋,又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
又称杜工部
永泰元年(765)夏春之交,离成都,至夔州(今重庆奉节),在夔州2年,作诗430多首。
大历三年(768)正月,出峡,抵湖北江陵,又转公安岳阳
辗转漂泊于江湘之间。
大历五年冬,诗人病死于由长沙岳阳之小舟中。
生平详见元稹撰《杜工部墓系铭》,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多家,其中以蔡兴宗、鲁訔、蔡梦弼、单复所编年谱及黄鹤所撰《年谱辨疑》影响较大。
近人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考订颇详,可参考。
杜甫现存诗歌1440余首。
宋人王洙所编《杜工部》20卷,为今存之最早版本。
其诗歌乃围绕诗人所处时代环境与自身遭际而创作。
其“浑涵汪茫,千汇万状”之诗歌内容,反映当时社会面貌全面深刻,故后人誉之为“诗史”。
在诗歌艺术方面,杜甫承继前贤,勤于探索,刻意求工,无体不精,形成其“沉郁顿挫”,“律切精深”之艺术风格。
元稹称杜诗:“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杜工部墓系铭》)故杜甫之于唐诗,具有集前代之大成,开后世之先路之作用,影响至大。
对杜诗之整理编纂、系年、分类、评点、注释、研究,历代学者用力至勤。
迄清以前之专门著述,今存者尚有200种左右。
版刻流传最广泛者,有钱谦益《杜诗笺注》,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等。
辛亥后近人之有关专著,亦达200余种之多。
全唐诗》编为1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4。
唐诗汇评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
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自曾祖居巩(今河南巩县)
早年漫游吴越
进士落第,复游齐赵。
天宝三载结识李白,同游梁宋、齐鲁
五载,入长安,应试落第,遂居留长安,进《三大礼赋》,又投诗干谒权贵,十五载,始得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安史叛军陷两京,被俘困长安
至德二载夏,间道奔肃宗行在凤翔,授左拾遗,上疏救房琯
乾元元年,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二年弃官经秦州同谷,至成都,营草堂寓居。
宝应元年蜀乱,流亡梓、阆诸州。
广德二年成都
严武剑南西川节度,荐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卒,蜀中乱,离成都经云安至夔州
大历三年正月出峡,经江陕、公安漂泊至湖南,转徙于、衡诸州间。
五年,病卒。
在我国古代诗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被誉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与李白并称“李杜”,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有《杜甫集》六十卷,已佚。
大历中樊晃集其诗编为《小集》六卷,亦佚。
宋王洙重编《杜工部》二十卷、补遗一卷行世,为后世各种杜集祖本。
全唐诗》编诗十九卷。
字子美
襄阳人
河南巩县
天宝初进士不第。
十三载献三大礼赋。
帝奇之。
使待制集贤院
宰相试文章。
河西
不拜。
右卫率府冑曹参军
禄山京师
河西
肃宗彭原郡
右拾遗
上元二年
严武成都
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
永泰二年卒。
年五十九。
作品评论
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
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
由是而后,文体之变极焉。
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
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秾莫备。
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
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
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辅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杜逢禄山之难。
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
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沿袭。
开元间,稍裁以雅正。
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长。
,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
他人不足,乃厌徐,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
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昌黎韩愈于文章慎许可,至歌诗独推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诚可信云。
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
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键,陆龟蒙得其瞻博,皆出公之奇偏尔,尚轩轩然自号一家,赫世煊俗。
后人师拟之不暇,矧之乎?
风骚而下,唐而上,一人而已。
是知唐之言诗,公之馀波及尔。
苏轼《王定国诗集叙》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黄庭坚《大雅堂记》
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
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耶?
故使后生辈自求之,则得之深矣。
秦观《韩愈论》
杜子美之于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
苏武李陵之诗,长于高妙;曹植刘公干之诗,长于豪逸;陶潜阮籍之诗,长于冲淡;谢灵运鲍照之诗,长于峻洁;徐陵庾信之诗,长于藻丽,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峻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作所不及焉。
然不集诸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岂非适当其时故耶?
……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
呜呼,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与!
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
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而子美之诗,奇常、工易、新陈莫不好也。
《潜溪诗眼》
老杜诗,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类如此。
皆拙固无取,使其皆工,则峭急而无古气,如李贺之流是也。
然后世学者。
当先学其工者,椭神气骨皆在于此。
王介甫只知巧语之为诗,而不知拙语亦诗也;山谷只知奇语之为诗,而不知常语亦诗也。
欧阳公诗专以快意为主,苏端明诗专以刻意为工,李义山诗只知有金玉龙凤,杜牧之诗只知有绮罗脂粉,李长吉诗只知有花草蜂蝶,而不知世间一切皆诗也。
杜子美则不然:在山林则山林,在廊庙则廊庙,遇巧则巧,遇拙则拙,遇奇则奇,遇俗则俗,或放或收,或新或旧,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无非诗者,故曰“吟多意有馀”,又曰“诗尽人间兴”,诚哉是言”!
子美诗奄有古今。
学者能识国风、骚人之旨,然后知子美用意处;识汉魏诗,然后知子美遣词处。
《遁斋闲览》
或问王荆公云:编四家诗,以杜甫为第一,李白为第四,岂之才格词致不逮也?
公曰:之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
至于,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
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绵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闲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
盖其诗绪密而思深,观者苟不能臻其阃奥,未易识其妙处,夫岂浅近者所能窥哉!
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
山谷云,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
至其自得之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
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大抵老杜集,成都时诗胜似关辅时,夔州时诗胜似成都时,而湖南时诗又胜似夔州时,一节高一节,愈老愈剥落也。
杨维桢《李仲虞诗序》
观杜者不唯见其律,而有见其骚者焉;不唯见其骚,而有见其雅者焉;不唯见其骚与雅也,而有见其史者焉。此杜诗之全也。
蜀郡虞集云:杜公之诗,冲远浑厚,上薄风雅,下凌沈、、每篇之中有句法章法,截乎不可紊;至于以正为变,以变为正,妙用无方,如行云流水,切无定质,出于精微,夺乎天造,是大难以形器求矣。
公之忠愤激切、爱君忧国之心,一系于诗,故常因是而为之说曰:《三百篇》,经也;杜诗,史也。
“诗史”之名,指事实耳,不与经对言也;然风雅绝响之后,唯杜公得之,则史而能经也,学工部则无往而不在也。
杜子美诗诸体皆有绝妙者,独绝句本无所解。
少陵故多变态,其诗有深句,有雄句,有老句,有秀句,有丽句,有险句,有累句。
后世别为“大家”,特高于盛唐者,以其有深句,雄句、老句也;而终不失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丽句也。
轻浅子弟往往有薄之者,则以其有险句、拙句、累句也。
不知其愈险愈老,正是此老独得处,故不足难之;独拙、累之句,我不能掩瑕。
虽然,更千百世无能胜之者何?
要曰:无露句耳。
盛唐一味秀丽雄浑。
杜则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参其格调,实与盛唐大别,其能会萃前人在此,滥觞后世亦在此。
且言理近经,叙事兼史,尤诗家绝睹。
太白笔力变化,极于歌行;少陵笔力变化,极于近体。
李变化在调与词,杜变化在意与格。
然歌行无常矱,易于错综;近体有定规,难于仲缩。
调词超逸,骤如骇耳,索之易穷;意格精深,始若无奇,绎之难尽,此其稍不同者也。
大概杜有三难:极盛难继,首创难工,遘衰难挽。
子建以至太白,诗家能事都尽,杜后起,集其大成,一也;排律近体,前人未备,伐山道源,为百世师,二也;开元既往,大历继兴,砥柱其间,唐以复振,三也。
杜子美之胜人者有二:思人所不能思,道人所不敢道,以意胜也;数百言不觉其繁,三数语不觉其简,所谓“御众如御寡”、“擒贼必擒王”,以力胜也。
五七古诗,雄视一世,奇正雅俗,称题而出,各尽所长,是谓武库。
五七律诗,他人每以情景相和而成,本色不足者往往景饶情乏,子美直摅本怀,借景入情,点熔成相,最为老手,然多径意一往,潦倒太甚,色泽未工,大都雄于古者每不屑屑于律故。
故用材实难,古人小物必勤,良有以也。
李维桢《雷起部诗选序》
昔人云诗至子美集大成,不为四言,不用乐府旧题。
虽唐调时露,而能得风雅遗意。
七言歌行扩汉魏而大之。
沉郁瑰琦,巨丽超逸。
五言律体裁明密,规模宏远,比耦精严,音节调畅;七言律称是。
至于长律,阖辟驰骤,变化错综,未可端倪,冠绝占今矣。
少陵七律与诸家异者有五:篇制多,一也;一题数首不尽,二也;好作拗体,三也;诗料无所不入,四也;好自标榜,即以诗入诗,五也。
此皆诸家所无,其他作法之变,更难尽数。
《诗源辨体》
或问:子美五七言律较盛唐诸公何如?
曰:盛唐诸公唯在兴趣,故体多浑圆,语多活泼;若子美则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故体多严整,语多沉着耳。
此各自为胜,未可以优劣论也。
宋明以来,诗人学杜子美者多矣。
予谓退之得杜神,子瞻得杜气,鲁直得杜意,献吉得杜体,郑继之得杜骨。
它如李义山陈无己陆务观袁海叟辈、又其次也;陈简斋最下。
《杜诗详注凡例》
元微之作序铭,盛称其所作,谓“自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王介甫选四家诗,独以杜居第一。
秦少游则推为孔子大成,郑尚明则推为周公制作,黄鲁直则推为诗中之史,罗景纶则推为诗中之经,杨诚斋则推为诗中之圣,王元美则推为诗中之神,诸家无不崇奉师法。
宋惟杨大年不服杜,诋为村夫子,亦其所见者浅。
至嘉隆间,突有王慎中郑继之郭子章诸人,严驳杜诗,几令身无完肤,真少陵蟊贼也。
杨用修则抑扬参半,亦非深知少陵者。
诗有以涩为妙者,少陵诗中有此味,宜进此一解。
涩对滑看,如碾玉为山,终不如天然英石之妙,
五言排律,当以少陵为法,有层次,有转接,有渡脉,有闪落收缴,又妙在一气。
古之人,如杜子美之雄浑博大,其在山林与朝廷无以异,其在乐士与兵戈险厄无以异,所不同者山川风土之变,而不改者忠厚直谅之志。
志定,则气浩然,则骨挺然,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者,实有其物,向光怪熊熊,自然溢发。
少陵独步千古,岂骚人香草,高士清操而已哉!
《唐诗别裁》
少陵五言长篇,意本连属,而学问博,力量大,转接无痕,莫测端倪,转似不连属者,千古以来,让渠独步。
《唐诗别裁》
少陵七言古如建章之宫,千门万户;如巨鹿之战,诸候皆从壁上观,膝行而前,不敢仰视;如大海之水,长风鼓浪,扬泥沙而舞怪物,灵蠢毕集。
别于盛唐诸家,独称大家。
《唐诗别裁》
杜诗近体,气局阔大,使事典切,而人所不可及处,尤在错综任意,寓变化于严整之中,斯足以凌轹千古。
《杜诗镜铨》
五古前人多以质厚清远胜,少陵出而沉郁顿挫,每多大篇,遂为诗道中另辟一门径。
无一蹈袭汉魏,正深得其神理。
《杜诗镜铨》
少陵绝句,直抒胸臆,自是大家气度,然以为正声则未也。
宋人不善学之,往往流于粗率。
少陵之真本领……仍在少陵诗中“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句。
盖其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
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无浅语。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杜工部五言诗,尽有古今文字之体。
前后《出塞》、“三别”、“三吏”,固为诗中绝调,汉魏乐府之遗音矣。
他若《上韦左丞》,书体也;《留花门》,论体也;《北征》,赋体也;《送从弟亚》,序体也;《铁堂》、《青阳峡》以下诸诗,记体也;《遭田父泥饮》,颂体也;《义鹘》、《病》,说体也;《织成褥段》,箴体也;《八哀》,碑状体也;《送王砯》,纪传体也,可谓牢笼众有,挥斥百家。
《岘佣说诗》
少陵七律,无才不有,无法不备。
义山学之,得其浓厚;东坡学之,得其流转;山谷学之,得其奥峭;遗山学之,得其苍郁;明七子学之,佳者得其高亮雄奇,劣者得其空廓。
情芳意古,蕴藉宏深,本《小雅》怨诽之音,撰建安疏宕之骨,简蓄不逮古人,沉厉过之。
七言骨重气苍,意研律细,诸家评论,以此赅焉。
《唐宋诗举要》
五言长律,作者颇夥,然不能以颢气驱迈,健笔抟捖,则与四韵无大异,不过衍为长篇而已。
杜老五言长律,开阖跌荡,纵横变化,远非他家所及。
至……七言长律,最为难工,作者亦少,虽老杜为之,亦不能如五言之神化,他家无论也。
阎敬爱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阎敬受
生卒年不详。
郡望荥阳(今属河南)
历官御史
曾作诗题濠州高塘馆。
至德二载十一月苏州别驾睦州刺史
未几卒,刘长卿有祭文。
事迹见《封氏闻见记》卷七、《南部新书》卷庚、《严州图经》卷一。
全唐诗》存诗1首。
僧潜真唐 718 — 7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8—788 【介绍】: 唐僧。
太原人俗姓王字义璋
弱冠投迹空门,住京师兴善寺。
学通内外,性相融朗。
有《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庄严经疏》、《菩提心义》、《发菩提心戒》、《十善法戒》。
潜真字义璋
俗姓王氏
太原人
后徙为夏县朔方崇道乡人。
开元二十六年灵觉寺
代宗朝预翻译新经。
贞元四年卒于兴善寺
年七十一。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字义璋
姓王氏
太原人也。
后徙夏州
朔方崇道乡。
考珍。
生二子。
其仲也。
弱冠投迹空门。
开元二十六年
隶名薙染于乡里之灵觉寺
明年纳具。
探讨律藏。
经章论句。
无不研究。
代宗朝。
新出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庄严经。
诏造疏。
大历八年十一月
疏成三卷。
以进。
述菩提心义。
发菩提心戒。
各一卷。
三聚净戒。
十善法戒。
共一卷。
且复禀承不空三藏秘密教法。
入曼拿罗。
受成佛印。
显密二部。
于是兼焉。
贞元二年五月十四日
属疾。
寻集门人。
遗戒切至。
二十一日
右胁累足。
诵弥陀佛号。
终于兴善寺
寿七十一。
夏四十九。
释潜真
字义璋
姓王氏
太原华族。
后徙为夏州朔方崇道乡人也。
考珍即仲子也。
年在学数业尚典坟。
幼好佛书抑从天性。
甫及弱冠投迹空门。
开元二十六年隶名于本城灵觉寺
明年纳具戒。
自此听习律乘涉游论海。
凡曰讲筵无不探赜。
代宗朝。
新译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庄严经。
造疏。
奏云。
此经凡有三译。
西晋太熙中
法护翻名佛土严净经。
文势多古语简理幽。
天后久视中
实叉难陀于清禅寺翻名文殊受记经。
三即今大历六年所译也。
伏惟宝应元圣文武皇帝陛下。
天垂箓。
人归宝图。
德厚乾坤。
明侔日月。
仁恕滋物。
夷狄仰德。
而输诚慈惠。
利生正教。
承风而演化。
顷者鄜坊节度使御史中丞杜冕
奏为国请诸大乘经。
明诏下于祇园。
梵旨开于贝叶。
因请三藏不空译此经等数十部
续有敕下天下梵宇。
各置文殊菩萨像。
以旌圣功也。
又诏以文殊菩萨为上座。
皆三藏所请。
三藏学究瑜伽解穷法印。
身口意业秘密修持。
戒定慧学显通宣畅。
唐梵文字声韵具知。
传译此经善符圣旨。
文质相兼璨然可观。
潜真识智愚昧学艺庸浅。
幸陪清众谬在翻传。
虚空藏经课虚润色。
猥蒙驱策述疏赞扬。
虽文义荒芜已传京邑
今之所作盖有由焉。
金阁寺大德道超禅师
学尽法源行契心本。
亲睹灵境密承圣慈。
故久在清凉属兴净业。
仍于现处建窣堵波。
寻觐法缘来诣京国。
以此经为大事。
以大圣为本师。
显扬圣德无过此者。
乃稽首三藏誓传大圣法门。
不以潜真庸虚。
转祈和尚邀令述作。
和尚不念前之鄙陋。
又令赞释此经。
窃恐难契诠。
敢不尽其愚讷。
大历八年十一月疏成奏过。
学通内外性相融明。
考覆幽玄研精教理。
探赜今古比校亲疏。
分别异同归于一义。
辩犹泉涌思入虚凝。
直笔而书记于绝唱。
结成三卷。
以作准绳。
现在未来永无疑网矣。
又述菩提心义发菩提心戒各一卷三聚净戒及十善法戒共一卷。
兼禀承不空秘教
入曼拿罗。
登灌顶坛。
受成佛印。
显密二教皆闻博赡。
关内河东代历四朝阐扬妙旨弟子繁多。
加复纲纪兴善保寿二处伽蓝。
惩劝僧尼有力也以贞乾四年戊辰五月十四日
遗诫门人以疾而卧。
二十一日右胁累足。
口诵弥陀佛号。
终于兴善寺本院。
春秋七十一。
僧夏四十九云。
释澄心唐 727 — 80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朱氏
东海人
父济源
天宝中
安史乱。
遇害。
家破贫。
无以自给。
方孩孺。
母𢹂之至河内改适。
不乐也。
遂从应福寺智明法师薙落。
登具参方。
卒得秀禅师之指于其弟子。
后遁居南岳
请益者坌至。
太守吴宪忠。
邀入郡治。
谢不往。
再令乃往。
至则馆于龙兴寺
贞元十八年十一月
示寂。
寿七十六。
释澄心
姓朱氏
东海人也。
厥父任济源
天宝中安史之乱遇害。
稚齿随母氏至河内贫极。
母即从人。
不乐随嫁。
心之志气不群。
乃投应福寺智明法师求教勖披削。
登戒后云游鸟宿。
务急参玄。
秀师高足门下了其法要。
乃观诸方名迹。
遂止衡岳
请益之僧摩肩骈足。
太守吴宪忠。
入州治。
谢而不行。
再命栖于龙兴寺
来问道者丈室恒满。
贞元十八年壬午十一月示灭。
春秋七十六。
其月二十七日入塔云。
第五琦唐 729 — 79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29—799 【介绍】: 京兆长安人字禹圭
少以吏才进。
肃宗时监察御史勾当江淮租庸使,兼诸道度支使、盐铁铸钱使
以盐铁名使,自始。
立盐法,禁私盐,由官府专卖。
乾元中,铸乾元重宝钱,以一当十,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铸重轮乾元钱,一当五十。
既而谷价腾贵,私铸蜂起,乃长流夷州
代宗宝应初起为朗州刺史,有异政,入为太子宾客,改京兆尹,俄加判度支等使,擢户部侍郎
前后主财政十余年。
后坐与鱼朝恩狎,贬为括州刺史,徙饶、湖二州,复为太子宾客、东都留守
德宗闻其才,将复用,召之,会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3?—782 字禹圭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少以吏干进,玄宗天宝末累至北海录事参军
肃宗至德元载(756)监察御史江淮租庸使,寻加山南等五道度支使
乾元元年(758)度支郎中御史中丞,创榷盐法,寻进户部侍郎判度支,领诸道转运盐铁等使
二年拜相,十一月忠州长史三年夷州
代宗宝应元年(762)后起为关内元帅副使粮料使京兆尹户部侍郎等,封扶风郡公
大历五年(770)括州刺史,累移太子宾客
德宗建中三年(782)八月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独孤及称其诗“词清兴深,常情所不”(《与第五相公书》)。
全唐诗》存诗2句。
贾耽唐 730 — 8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0—805 【介绍】: 沧州南皮人字敦诗
玄宗天宝十载,举明经第。
精通地理学。
累擢汾州刺史,治凡七年,政有异绩。
历迁山南西道节度使,徙东道,召为工部尚书,旋为东都留守义成军节度使
德宗贞元九年,以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魏国公
每逢四方使者及自远方归者,必详问其山川土地终始,画陇右、山南图,及黄河经界远近,成书十卷。
顺宗立,进左仆射
王叔文等预政,屡移疾乞去,不许。
卒谥元靖
有《海内华夷图》、《备急单方》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0—805 字敦诗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人。
玄宗天宝十载(751)明经第。
肃宗乾元元年(758)任临清尉,后迁河东节度副使
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征拜鸿胪卿十一月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德宗建中三年(782)徙镇山南东道兴元元年(784)召为工部尚书
贞元元年(785)出为东都留守二年义成军节度使
九年拜相,十七年封魏国公
顺宗永贞元年(805)十月卒,谥元靖
生平见郑馀庆左仆射贾耽神道碑》,权德舆魏国公贾公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
日人内虎次郎有《贾魏公年谱》。
工诗尚书,擅长地理学。
郑馀庆称其“文章之制,博达而清约”(《左仆射贾耽神道碑》)。
全唐诗》存诗1首。
字敦诗
沧州南皮人
天宝中明经
累授汾州刺史
入为鸿胪卿
大历十四年山南西道节度使
兴元中召为工部尚书
贞元九年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封魏国公
顺宗立
检校司空
左仆射
永贞十年卒。
年七十六。
太傅
谥元靖
三刀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庐陵曹氏子。
伯连也。
貌刚毅而心柔善。
恒持金刚经。
其经卷。
每以竹筒盛而佩之。
自誓毕生不娶。
时天下方以安史之乱。
所至不宁。
江南尤甚。
大历七年。
十一月广州吕大夫叛。
刺史刘宁。
洪州会府路嗣恭牒徵兵三千人。
番禺
于是伯连在选中。
既呈阅。
又差充行营小将
伯连患之。
遂亡命。
府即牒诸处要害捕逐。
寻获于州之洋口。
械送州处分。
州命斩于朱木桥。
三斩刀刃皆不入。
宁怪而问其故。
答曰。
素怯懦。
使从军
或恐剉衄威武
所以逃也。
然而三斩不入者不自知。
果何说也。
其无乃金刚经之力欤。
问经今安在。
答曰。
被获时。
已失坠于数百步之外。
宁遽令求而得之。
则竹筒之上有刀痕三。
宁叹异听为僧。
世号三刀师
隶名郡之龙兴寺云。
三刀法师者。
本姓曹
庐陵人也。
天然之性嗜于蔬食。
羁贯成童志愿出家。
于时自江以西从安史之乱。
南方不宁多事土扶。
故强兼弱兵革未休。
大历七年十一月广州吕大夫被翻城。
洪州路嗣恭
吉州刺史刘宁徵兵三千人。
同收番禺
法师旧名伯连。
其为人也强渥而貌恶。
且心循良恒持诵金刚经。
以筒盛经佩之于身。
誓不婚娶。
然不扬此善于他。
惟密行愈至。
无何被括为军。
呈阅之时又选充行营小将
非其所好。
遂亡命焉。
时徵兵颇急牒诸处要害捕逐。
于本州洋口擒送刘宁。
令于朱木桥处死。
三下刃俱折。
刘怪问之。
遂言。
素志舍家恒持经法。
如斯怯懦恐衄军威。
是以亡耳。
问经何在。
曰被获时遗坠。
遂令搜取果数百步外得之。
竹筒有刃痕而几绝。
刘拱手称叹久之。
乃纵其为僧。
奏闻。
敕下本道号三刀法师
配本郡龙兴寺
后加精进卒于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