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鸠摩罗什十六国 344 — 413
相关著作
奏凉主吕纂 十六国 · 鸠摩罗什
 出处:全晋文
比日潜龙出游,豕妖表异。
龙者阴类,出入有时,而今屡见,则为灾眚,必有下人谋上之变,宜克己修德,以答天威(《释藏辇》五,又百四。)
答秦主姚兴 十六国 · 鸠摩罗什
 出处:全晋文
盖闻太上以道养民,而物自足,其复有德,而治天下。
是以古之明主,审违性之难御,悟任物之多因。
故尧放许由箕山,陵让放仗于魏国高祖四皓终南叔度辞蒲轮于汉岳,盖以适贤之性为得贤也。
今恒标等德非圆达,分在守节,少习玄化,伏膺佛道,至于敷析妙典,研究幽微,足以启悟童稚,助化功德。
愿乞陛下放既往之恩,纵其彻志也(《高僧传》六《释道恒》。)
姚兴通三世论书 十六国 · 鸠摩罗什
 出处:全晋文
雅论大通甚佳,去来定无,此作不通。
佛说色阴,三世和合,聪明为色,五阴皆尔。
又云:“从心生心,如从谷生谷”。
以是故,知必有过去,无无因之咎。
又云:“六识之意识,依已灭之意为本”。
而生意识,又正见名过去业,未来中果报也。
又十方中第二力,知三世诸业。
又云:“若无过去业,则无三涂报”。
又云:“学人若在有漏心中,则不应名为圣人”。
以此诸比,固知不应无过去。
若无过去未来,则非通理,经法所不许。
又十二因缘,是佛法之深者。
若定有过去未来,则与此法相违。
所以者何?
如有谷子,地水时节,芽根得生。
若先已定有,则无所待有;
若先有,则不名从缘而生。
又若先有,则是常倒,是故不得定有,不得定无。
有无之说,惟时所宜耳。
以过去法起行业,不得言无。
又云:“今不得昔对,不得言有”。
雅论之通,甚有佳致,又大品所明,过去如不离未来,现在如未来。
现在亦如不离过去。
如此,亦不言无也。
此实是经中之大要,俟得高对,通复尽之(《广弘明集》二十一,又见《十六国春秋》六十二。)
答慧远书 十六国 · 鸠摩罗什
 出处:全晋文
鸠摩罗什和南,既未言面,又文辞殊隔,导心之路不通,得意之缘圯绝。
传驿来贶,粗承风德,比知何如。
备闻一途可以蔽百,经言末后东方当有护法菩萨,勖哉仁者,善弘其事。
夫财有五备:福戒博闻,辩才深智。
兼之者道隆,未具者疑滞。
仁者备之矣,所以寄心通好,因译传意,岂其能尽?
粗酬来意耳。
损所致比量衣裁,欲令登法座时著,当如来意,但人不称物,以为愧耳。
今往常所用鍮石双口澡罐,可备法物之数也。
并遗偈一章曰:既已舍染乐,心得善摄不?
若得不驰散,深入实相不?
毕竟空相中,其心无所乐。
若悦禅智慧,是法性无照。
虚诳等无实,亦非停心处。
仁者所得法,幸愿示其要(《高僧传》六,《释慧远》。)
僧睿论西方辞体 十六国 · 鸠摩罗什
 出处:全晋文
天竺国俗,甚重文藻。
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
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尊。
经中偈颂,皆其式也。
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释藏辇》五,又百四。)
沙门法和 十六国 · 鸠摩罗什
 出处:全晋文
心山育明德,流熏万由延
哀鸾孤桐上(一作哀鸣孤桐。)
清音(一作清响。)彻九天(《释藏辇》五,又《铭》六,又百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