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董昭曹魏 156 — 236
明帝 曹魏 · 董昭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五
武皇帝凉州从事武都降人之辞,说张鲁易攻,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信以为然。
及往临履,不如所闻。
乃叹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攻阳平山上诸屯,既不时拔,士卒伤夷者多」。
武皇帝意沮,便欲拔军截山而还,遣故大将军夏侯惇将军许褚呼山上兵还。
会前军未还,夜迷惑误入贼营,贼便退散。
侍中辛毗刘晔等在兵后语言官兵已据得贼要屯,贼已散走,犹不信之。
前自见,乃还白武皇帝「进兵定之」,幸而克获。
此近事,吏士所知(《魏志·张鲁传》注引《魏名臣奏》)
谏屯渚中作浮桥疏 曹魏 · 董昭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五
武皇帝智勇过人,而用兵畏敌,不敢轻之若此也。
夫兵好进恶退,常然之数。
平地无险,犹尚艰难,就当深入,还道宜利。
兵有进退,不可如意。
今屯渚中,至深也;
浮桥而济,至危也。
一道而行,至狭也。
三者兵家所忌,而今行之。
贼频攻桥,误有漏失。
渚中精税,非魏之有,将转化为吴矣。
臣私戚之,忘寝与食,而议者怡然不以为忧,岂不惑哉?
加江水向长,一旦暴增,何以防御?
就不破贼,尚当自完,柰何乘危,不以为惧,事将危矣。
惟陛下察之(《魏志·董昭传》)
陈末流之弊疏太和六年 曹魏 · 董昭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五
凡有天下者,莫不贵尚敦朴忠信之士,深疾虚伪不真之人者,以其毁教乱治,败俗伤化也。
魏讽则伏诛建安之末,曹伟则斩戮黄初之始。
伏惟前后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邪党,常用切齿。
执法之吏,皆畏其威势,莫能纠擿,毁坏风俗,侵欲滋甚。
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
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
合党连群,互相褒叹;
以毁訾为罚戮,用党誉为爵赏。
附已者则叹之盈言,不附者则为作瑕衅。
至乃相谓「今世何忧不度邪」?
但求人道不勤,罗之不博耳,又何患其不知己矣!
但当吞之以药而柔调耳。
又闻或有使奴客名作在职,家人冒之出入,往来禁奥,交通书疏,有所探问。
凡此诸事,皆法之所不取,刑之所不赦,虽伟之罪,无以加也(《魏志·董昭传》)
作曹公书与杨奉 曹魏 · 董昭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五
吾与将军,闻名慕义,便推赤心。
将军拔万乘之艰难,反之旧都,翼佐之功,超世无畴,何其休哉!
方今群凶猾夏,四海未宁。
神器至重,事在维辅。
必须众贤,以清王轨
诚非一人,所能独建。
心腹四支,实相恃赖。
一物不备,则有阙焉。
将军当为内主,吾为外援。
今吾有粮,将军有兵。
有无相通,足以相济。
死生契阔,相与共之(《魏志·董昭传》)
袁春卿 曹魏 · 董昭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五
盖闻孝者不背亲以要利,仁者不忘君以徇私,志士不探乱以徼幸,智者不诡道以自危。
足下大君,昔避内难,南游百越,非疏骨肉,乐彼吴会,智者深识,独或宜然。
曹公悯其守志清恪,离群寡俦,故特遣使江东,或迎或送,今将至矣。
就令足下处偏平之地,依德义之主,居有泰山之固,身为乔松之偶,以义言之,犹宜背彼向此,舍民趣父也。
邾仪父始与隐公盟,鲁人嘉之而不书爵,然则王所未命,爵尊不成,春秋之义也。
况足下今日之所托者乃危乱之国,所受者乃矫诬之命乎?
苟不逞之与群,而厥父之不恤,不可以言孝;
忘祖宗所居之本朝,安非正之奸职,难可以言忠;
忠孝并替,难以言智。
又足下昔日为曹公所礼辟,夫戚族人而疏所生,内所寓而外王室,怀邪禄而叛知己,远福祚而近危亡,弃明义而收大耻,不亦可惜邪?
若能翻然易节,奉帝养父,委身曹公,忠孝不坠,荣名彰矣。
宜深留计,早决良图(《魏志·董昭传》。袁绍同族春卿魏郡太守,在邺城中,其父元长扬州太祖遣人迎之,书与春卿。)
丞相进爵九锡与荀彧 曹魏 · 董昭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五
昔周旦、吕望,当姬氏之盛,因二圣之业,辅翼成王之幼,功勋若彼,犹受上爵。
锡土开宇,末世田单
驱强齐之众,报弱燕之怨,收城七十,迎复襄王襄王加赏于单,使东有掖邑之封,西有菑上之虞。
前世录功,浓厚如此。
今曹公遭海内倾覆,宗庙焚灭,躬擐甲胄,周旋征伐,栉风沐雨,且三十年。
芟夷群凶,为百姓除害,使汉室复存。
刘氏奉祀,方之曩者数公,若泰山之与丘垤,岂同日而论乎?
今徒与列将功臣,并侯一县,此岂天下所望哉(《魏志·董昭传》》注引《献帝春秋》)
伪作袁绍檄告郡 曹魏 · 董昭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五
得贼罗候安平张吉辞,当攻钜鹿,贼故孝廉孙伉等为应。
檄到收行军法,恶止其身,妻子勿坐(《魏志·董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