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戴逵东晋 ? — 395
山赞 东晋 · 戴逵
四言诗 押宥韵 出处:全晋文
蔚矣名山,亭亭洪秀。
并基二仪,峣嶕云构。
嵯峨积阻,寥笼虚岫。
轻霞下拂,神泉旁漱。
曰仁奚乐,惟兹比寿(《艺文类聚》七)
水赞 东晋 · 戴逵
四言诗 押敬韵 出处:全晋文
水德淡中,泉玄内镜,至柔好卑,和协道性,止鉴标贵,上善兴咏,爰有幽人,拥轮来映(《初学记》六)
琴赞 东晋 · 戴逵
四言诗 押词韵第十一部 出处:全晋文
至人托玩,导德宣情。
微旨虚远,感物悟灵(《初学记》十六)
酒赞 东晋 · 戴逵
四言诗 押词韵第五部 出处:全晋文
余与王元琳集于露立亭,临觞抚琴,有味乎二物之间,遂共为之赞曰。
醇醪之兴,与理不乖。
古人既陶,至乐乃开。
有客乘之,隗若山颓。
目绝群动,耳隔迅雷。
万异既冥,惟元有怀(《初学记》二十六,又略见《书钞》一百四十八。)
颜回 东晋 · 戴逵
四言诗 押养韵 出处:全晋文
神道天绝,理非语象。
不有伊人,谁怜谁仰?
际尽一时,照无二朗。
契彼玄迹,冥若影响(《艺文类聚》二十)
尚长赞 东晋 · 戴逵
四言诗 押霁韵 出处:全晋文
尚叟冲顺,庸行昏世。
和龙婉约,玄识罔滞。
瞻彼崇高,俄为尘翳。
亦有同好,潜庄夙契。
超超增翥,眇眇偕逝。
迹绝青崖,影灭云际(《艺文类聚》三十六)
东晋 · 戴逵
四言诗 押词韵第八部 出处:全晋文
猗欤松竹,独蔚山皋。
肃肃修竿,森森长条(《艺文类聚》八十八)
流火赋 东晋 · 戴逵
 押先韵 出处:全晋文
火凭薪以传焰,人资气以享年。
苟薪气之有歇,何年焰之恒延(《初学记》二十五)
离兴赋 东晋 · 戴逵
 押词韵第四部 出处:全晋文
挟鸣琴于林下,理纤纶于长浦。
回饯行于越江,送猗人于西渚(《初学记》十八)
栖林赋 东晋 · 戴逵
 出处:全晋文
浪迹颍湄,栖景箕岑(《文选·江淹杂体诗注》)
幽关忽其离楗,玄风暖以云颓(《文选·头陀寺碑文注》)
与所亲书 东晋 · 戴逵
 出处:全晋文
近在剡,如入官舍(《世说·栖逸》,又见《艺文类聚》三十六。)
范宁问马郑二义书 东晋 · 戴逵
 出处:全晋文
夫易者,当使用日则废月,可得言易耳?
郑以哭日准平生之月,而谓之易。
且无服之殇,非唯周亲七岁以下也,他亲长中,降而不服。
故《传》曰“不满八岁以下,皆为无服之殇也”。
如马义,则以此文悉关诸服降之殇者。
若如郑义,诸降之殇,当作何哭邪?
若复哭其生月,则缌麻之长殇,决不可二百馀日哭,郑必推之于不哭,则小功之亲,以志学之年,成童而夭,无哭泣之位,恐非有情者之所允也(《通典》九十一)
远法师 东晋 · 戴逵
 出处:全晋文
安公和南,弟子常览经典,皆以祸福之来,由于积行,是以自少束修,至于白首,行不负于所知,言不伤于物类,而一生艰楚,荼毒备经,顾景块然,不尽唯己。
夫冥理难推,近情易缠,每中宵幽念,悲慨盈怀,始知修短穷达,自有定分,积善积恶之谈,盖是劝教之言耳。
近作此释疑论,今以相呈,想消息之馀,脱能寻省。
戴安公和南(《释藏轻》三,《广弘明集》二十)
重与远法师 东晋 · 戴逵
 出处:全晋文
安公和南,间作释疑论,以寄其怀,故呈之匠者,思闻启诲,既辱还告,开示宗辙,并送周郎难,甚有趣致。
但理本不同,所见亦殊,今重伸鄙意答周,复以相呈,旨诚可求,而辞不自畅,想脱览省,戴公和南(《释藏经》三,《广弘明集》二十)
远法师 东晋 · 戴逵
 出处:全晋文
安公和南,辱告,并见三报论,旨喻宏远,妙畅理宗,览省反复,欣悟兼怀。
弟子虽伏膺法训。
诚信弥至,而少游人林,遂不涉经学,往以艰毒交缠,聊寄之释疑,以自摅散,此盖情发于中,而形于言耳。
推其俗见之怀,诚为未尽。
然三报旷远,难以辞究,弟子寻当索归,必觐展,冀亲承音旨,益祛其滞,诸怀寄之周居士
戴安公和南(《广弘明集》二十)
申三复赞 东晋 · 戴逵
 出处:全晋文
嗜好深则天机浅,名利集则纯白离,如此故识鉴逾昏,骄淫弥太。
心与慎乖,则理与险会。
然后役智以御险,履险以逃害。
故阴阳寇其内,人力政其外,阴阳结则金石为之消,人事至则虽智不足赖。
若然者,虽翠幄华堂,焉得而康之?
列鼎重味,焉得而尝之(《艺文类聚》二十三)
闲游赞 东晋 · 戴逵
 出处:全晋文
昔神人在上,辅其天理,知溟海之禽,不以笼樊服养,栎散之质,不以斧斤致用,故能树之于广汉,栖之于江湖,载之以大猷,覆之以玄风,使夫淳朴之心,静一之性,咸得就山泽,乐闲旷,自此而箕岭之下,始有闲游之人焉。
降及黄绮,逮于台尚,莫不有以保其太和,肆其天真者也。
且夫岩岭高则云霞之气鲜,林薮深则萧瑟之音清,其可以藻玄莹素,疵其皓然者,舍是焉。
故虽援世之彦,翼教之杰,放舞雩以发咏,闻乘桴而檩厉。
况乎道乖方内,体绝风尘,理楫长谢,歌凤逡巡,荡八疵于玄流,澄云崖而颐神者哉?
然如山林之客,非徒逃人患避争门,谅所以翼顺资和,涤除机心,容养淳淑,而自适者尔。
况物莫不以适为得,以足为至,彼闲游者,奚往而不适,奚待而不足?
故荫映岩流之际,偃息琴书之侧,寄心松竹,取乐鱼鸟,则澹泊之愿,于是毕矣。
然奇趣难均,玄契罕遇,终古皆孤栖于一岩,独玩于一流,苟有情而未忘,有感而无对,则缀斤寝弦之叹,固已幽结于林中,骤感于遐心,为日久矣。
我故遂求方外之美,略举养和之具,为杂赞八首,畅其所托,始欣闲游之遐逸,终感嘉契之难会,以广一往之咏,以抒幽人之心云尔。
茫茫草昧,绵邈玄世。
三极未鼓,天人无际。
万器既判,灵朴乃翳。
实有神宰,忘怀司契。
冥外旁通,潜感莫滞。
总顺巢离,兼应夷惠。
缅矣遐风,超哉绝步。
顾揖百王,仰怡泰素。
矜其天真,外其嚣务。
详观群品,驰神万虑。
谁能高佚,悠然一悟(《艺文类聚》三十六)
放达为非道论 东晋 · 戴逵
 出处:全晋文
夫亲没而采药不反者,不仁之子也;
君危而屡出近关者,苟免之臣也。
而古之人未始以彼害名教之体者何?
达其旨故也。
达其旨,故不惑其迹。
若元康之人,可谓好遁迹而不求其本,故有捐本徇末之弊,舍实逐声之行,是犹美西施而学其颦眉,慕有道而折其巾角,所以为慕者,非其所以为美,徒贵貌似而已矣。
夫紫之乱朱,以其似朱也。
故乡原似中和,所以乱德;
放者似达,所以乱道。
竹林之为放,有疾而为颦者也,元康之为放,无德而折巾者也。
可无察乎!
且儒家尚誉者,本以兴贤也,既失其本,则有色取之行。
怀情丧真,以容貌相欺,其弊必至于末伪。
道家去名者,欲以笃实也。
苟失其本,又有越检之行。
情礼俱亏,则仰咏兼忘,其弊必至于本薄。
夫伪薄者,非二本之失,而为弊者,必托二本以自通。
夫道有常经,而弊无常情,是以六经有失,王政有弊,苟乖其本,固圣贤所无奈何也。
嗟夫!
行道之人自非性足体备,暗蹈而当者,亦曷能不栖情古烈,拟规前修,苟迷拟之然后动,议之然后言,固当先辩其趣舍之极,求其用心之本,识其枉尺直寻之旨,采其被褐怀玉之由。
若斯,涂虽殊,而其归可观也;
迹虽乱,而其契不乖也。
不然,则流遁忘反,为风波之行,自驱以物,自诳以伪,外眩嚣华,内丧道实,以矜尚夺其真主,以尘垢翳其天正,贻笑千载,可不慎欤(《晋书·戴逵传》)
释疑论 东晋 · 戴逵
 出处:全晋文
安处子问于元明先生曰,盖闻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又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斯乃圣达之格言,万代之宏标也。
此则行成于己身,福流于后世,恶显于事业,获罪乎幽冥。
然圣人为善,理无不尽,善积,宜历代皆不移,行无一善,恶恶相承,亦当百世俱暗。
是善有常门,恶有定族,后世修行,复何益哉?
又有束修履道,言行无伤,而天罚人楚,百罗备婴,任性恣情,肆行暴虐,生保荣贵,子孙繁炽,推此而论,积善之报,竟何在乎?
夫五情六欲,人心所常有,斧藻防闲,外事之至苦,苟人鬼无尤于趣舍,何不顺其所甘,而强其苦哉?
请释所疑,以祛其惑。
先生曰,善哉子之问也。
史迁有言,天之报施善人,何如哉?
荀悦亦云,饰变诈而为奸诡者,自足乎一世之间,守道顺理者,不免饥寒之患。
二生疑之于前,而未能辨,吾子惑之于后,不亦宜乎?
请试言之,夫人资二仪之性以生,禀五常之气以育,性有修短之期,故有彭殇之殊,气有精粗之异,亦有贤愚之别,此自然之定理,不可移者也。
是以尧舜大圣,朱均是育,瞽叟下愚,诞生有舜,颜回大贤,早夭绝嗣,商臣极恶,令胤克昌,夷叔至仁,饿死穷山,盗蹠肆虐,富乐自终,比干忠正,毙不旋踵,张汤酷吏,七世珥貂,凡此比类,不可称数。
验之圣贤既如彼,求之常人又如此,故知贤愚善恶,修短穷达,各有分命,非积行之所致也。
夫以天地之元远,阴阳之广大,人在其中,岂唯稊米之在太仓,毫末之于马体哉?
而匹夫之细行,人事之近习,一善一恶,皆致冥应,欲移自然之彭殇,易愚圣于朱舜,此之不然,居可识矣。
然则积善积恶之谈,盖施于劝教耳。
何以言之?
夫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物而动,性之欲也。
性欲既开,流宕莫检,圣人之救其弊,因神道以设教,故理妙而化敷,顺推迁而抑引,故功元而事适。
是以六合之内,论而不议,钻之而不知所由,日用而不见所极,设礼乐以开其大朦,名法以束其形迹,贤者倚之以成其志,不肖企及以免其过,使孝友之恩深,君臣之义笃,长幼之礼序,朋执之好著,背之则为失道之人,讥议以之起,向之则为名教之士,声誉以之彰,此则君子行己处心,岂可须臾而忘善哉,何必循教责实,以期报应乎?
苟能体圣教之幽旨,审分命之所钟,庶可豁滞于心府,不祈验于冥中矣。
处子乃避席曰,夫理蕴千载,念缠一生,今闻吾子大通之论,足以释滞疑祛幽结矣。
仆虽不敏,请佩斯言(《广弘明集》二十)
周居士难释疑论 东晋 · 戴逵
 出处:全晋文
间以暇日,因事致感,脱作释疑,以呈法师,既辱还告,并送来难,辞喻清口,致有旨归。
但自觉虽先,观者莫悟,所见既殊,孰是能正,敬怀未悟,请共尽之。
仆所为能审分命者,自呼识拔常均,妙鉴理宗,校练名实,比验古今者耳。
不谓沦溺生死之域,欣戚失得之徒也。
苟能悟彭殇之寿夭,则知修短之自然,察尧舜于朱均,以得愚圣之有分,推渊商之善恶,足明冥中之无罚,等比干盗蹠,可识祸福之非行,既能体此难事,然后分命可审,不祈冥报耳。
若如来难,宅情于理,则理未可喻,请求诸己,其明效矣。
此乃未喻由于求己,非为无理可喻也。
若舍己而外鉴,必不远而复矣。
难曰,劝教之设,必傍实而动直,为训之方,不可以一涂而尽。
仆岂谓圣人为教,反真空设邪?
答曰,夫善恶生于天理,是非由乎人心,因天理以施教,顺人心以成务,故幽怀体仁者,挹元风而载悦,肆情出辙者,顾名教而内掬,功元物表,日用而忘其惠,理蕴冥寂,涛之不见其宗,非违虚教以眩于世也。
是以前论云,神道以设教,故理妙而化敷,顺推迁而抑引,故功元而事适者也。
难曰,安于怀仁,不没其身,臧会以僭,有后鲁国,则分命所钟,于何而审?
元明之唱,更为疑府矣。
答曰,斯乃所以明善恶之有定,不由于积行也。
若夫仁者为善之嘉行,安于怀而受福,僭者反理之邪事,臧会为之而获后,良由分应没身,非履仁之所移,命当为后,非行僭之能罚,岂异比干忠正,而婴割心之戮,张汤酷吏,而获七世之祜哉?
苟斯理之不殊,则知分命之先定矣。
乃同元明之有分,非为成疑府也。
难曰,古之君子,知通否之来,其过非新,贤愚寿夭,兆明是昔,楚穆以福浓获没,蔡灵以善薄受祸,郤宛以衅深莫救,宋桓以愆微易唱,答曰,夫通否非新,寿夭自昔,信哉斯言,是仆所谓各有分命者也。
若夫福浓获没,衅深莫救,此则报应之来,有若影响,蔡灵以善薄受祸,商臣宜以极逆罹殃,宋桓以愆微易唱,邾文应用行善延年,而罪同罚异,福等报殊,何明鉴于蔡宋,而独昧于楚邾乎?
君所为不祈验于冥中,影响自微,不期在于应服,而庆罚以彰,于斯踬矣。
难曰,然则天网恢恢,疏而遂失邪?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但盈换藏于日用,交<贝余>昧于理缘。
答曰,夫天理冥昧,变状难明,且当推已兆于终古,考应报之成迹耳。
至于善恶祸福,或有一见,斯自遇与事会,非冥司之真验也。
何以明之?
若其有司,当如之治国,长之一家,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必罚,使修行者保其素履,极逆者受其酷祸,然后积善之家,被馀庆于后世,积不善之家,流殃咎乎来世乎?
而今则不然,或恶深而莫诛,或积善而祸臻,或履仁义而亡身,或行肆虐而降福,岂非无司而自有分命乎?
若以盈换藏于日用,交<贝余>昧于理缘者,但当报对迟晚,不切目前耳。
非为善恶舛错,是非莫验。
推斯而言,人之生也。
性分夙定,善者自善,非先有其生,而后行善,以致于善也。
恶者自恶,非本分无恶,长而行恶,以得于恶也。
故知穷达善恶,愚智寿夭,无非分命,分命元定于冥初,行迹岂能易其自然哉?
天网不失,隐见微显,故是劝教之言耳,非元明所谓本定之极致也。
既未悟妙推之有宗,亦何分明之可审乎?
将恐向之先觉,还为后悟矣。
言面未日,聊以谠叙(《广弘明集》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