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僧真观南北朝末隋初 538 — 611
愁赋 南北朝末隋初 · 释真观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四
若夫愁名不一,愁理多方,难得覼缕。
试举宏纲:或称忧愦,或号酸凉。
蓄之者能令改貌,怀之者必使回肠。
尔其愁之为状也,言非物而有物,谓无像而有像。
虽则小而为大,亦自狭而成广。
譬山岳之穹隆,类沧溟之滉瀁。
或起或伏,时来时往。
不种而生,无根而长。
或比烟雾,乍同罗网。
似玉叶之昼舒,类金波之夜上。
尔乃过违道理,殊乖法度。
不遣唤而辄来,未相留而惬住。
虽割截而不断,乃驱逐而不去。
讨之不见其踪,寻之靡知其处。
而能夺人精爽,罢人欢趣,减人容颜,损人心虑。
至如荆轲易水苏武河梁,灵均去国,阮叔辞乡,且如马生未达,颜君不遇,夫子之咏山梁,仲文之抚庭树,并㤞带心于胸府,俱赞扬于心路。
是以虞卿愁而著书,束晰凭而作赋。
又如荡子从戎,倡妇闺空,悠悠塞北,杳杳江东,山川既阻,梦想时通,高楼进月,倾帐来风,愁眉歇黛,泪脸销红,莫不感悲枕席,结怨房栊。
乃有行非典则,心怀疑惑,未识唐、虞之化,宁知禹、汤之德。
雾结铜柱之南,云起燕山之北。
箭既尽于晋阳,水复乾于疏勒(《续高僧传》三十一)
梦赋 南北朝末隋初 · 释真观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四
昨夜眠中,意识潜通。
庄生之睹蝴蝶,如孔子之见周公
虽梦想之虚伪,亦心事而冥同。
尔乃见一奇宾,傲岸惊人,无名无姓,如鬼如神,姿容闲雅,服玩光新,入门高揖,诣席夸陈。
余乃问曰:「夫邪不干正,恶无乱善。
清浊异流,升沉各践。
吾身披法铠,心游妙典。
六贼稍降,四蛇方遣。
大乘已驾,小魔宜剪。
君是何人,欲来何辨」?
客乃对曰:「久承名行,未遑修敬。
常深注仰,每轸翘咏。
忽睹光仪,良有嘉庆。
欲伸咨请,愿垂高命。
夫人生假借,一期如掷。
倏红电之惊天,迅白驹之过隙。
岂不及年时之壮美,取生平之欢适?
或走名骥于长阡,或驾飞轮于广陌,坐西园而召友,敞南斋而对客。
出野外而操琴,入闺中而抚石。
或复合樽促坐,传觞举白。
重之以笑歌,伸之以燔炙。
至如学富门昌,德重名扬。
江东独步,日下无双。
心为义窟,身是智囊。
貂金仕,佩玉游梁。
高车驷马,桂户兰房。
列燕姬而满侧,凑秦女而盈堂。
闻弦管之寥亮,听丝竹之铿锵。
何则一生之快乐,亦千载而流芳?
岂能栖栖独处,伤无笑语。
剃发除须,违亲背主。
形容憔悴,衣衫蓝缕。
既阙田蚕,复无商估。
等碎缯之百结,似破袄之千补。
至如玉露朝团,金风夜来。
老冉冉而行至,岁忽忽而将阑。
床空帐冷,覆薄眠单。
绝子孙于后胤,罢宾从之来欢。
欲以斯而为道,亦得道之量难」。
余乃听然含笑,略陈心要,徐而答曰:「省来说之矫张,遂引诱于邪方。
欲以井蛙共海鲲而论大,爝火与日月而争光,无异鹪鹩之比鹏翼,培𪣻之匹昆岗。
尔既昏懵于生死,亦耽染于元黄,唯知酣酒嗜欲,峻宇雕墙,岂识多财之被害,宁信怀璧而为殃。
佳味爽口,美食烂肠,贪淫致患,渴爱成狂。
人生易尽,物理无常。
朝歌暮哭,向在今亡。
欣欢暂有,忧畏延长。
且世间纷攘,竟无闲赏。
五苦竞来,百忧争往。
妻子翻为桎梏,亲爱更如罗网。
私里恒弊巑岏,公事徒劳鞅掌。
荣华有同水沫,富贵实如山响。
然自沉沦倒惑,恒怀碜毒。
不孝不慈,无道无德。
胸襟𢤱悷,心腑谗贼。
自大憍奢,志能苛克。
讵识仁义,谁论典则。
无趣损伤,非理贪慝
见利争往,临财苟得。
失位失名,亡家亡国。
命绳溘断,身城倒匐。
业系其头,鬼穿其肋。
冰池向践,火山方冒。
忍痛自知,衔悲谁告。
尔乃刀林拥耸,剑树嵯峨。
炉飞猛焰,镬涌惊波。
棱屑铁网,碌䃚灰河。
头逢锯解,骨被磨摩。
举身星散,合体滂沱。
凡诸苦难,次第经过。
一朝钟此,万恨如何?
若夫正法宏深,妙理难寻。
非生非灭,非色非心。
浩如沧海,郁似郑林。
随机即赴,逐感便临。
内宣万德,外启八音。
威降醉象,影摄惊禽。
形如满月,色似融金。
遂令尼犍脱屣,梵志抽簪。
然而出家之为道也,则萧散优游,无欲无求。
不臣天子,不事王侯。
似无瑕之璧,如不系之舟。
声乐不能动,轩冕不能留。
无为无欲,何惧何忧。
戒忍双习,禅慧兼修。
天人师范,豪庶依投。
若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则道业逾高,益之则学功逾远。
故形将俗人而永隔,心与世情而悬反。
所服唯是三衣,所餐未曾载饭。
从师则千里命驾,慕法则六时精恳。
濯虑于八解之池,怡神于七净之苑。
至如道安、道昱,慧远、慧持,赤须法主青眼律师,宏经辨论,讲《易》谈《诗》,开神悦耳,析滞祛疑,并皆扬名后代,擅步当时。
或与秦王而共辇,乍将晋帝而同舆。
遂使桓元再拜而弗暇,郗超千斛而不辞。
尔乃行己以正,方享馀庆。
四梵争邀,六天俱聘。
封畿显敞,国土华净。
宝树琼枝,金莲玉柄,风含梵响。
泉流雅咏,池皎若银,地平如镜。
妙香纷馥,名花交映。
近感乐身,远招常命。
若夫六度修成,十地圆明。
灵智既湛,种觉斯盈。
寂寥虚豁,皎洁澄清。
非起非作,无造无营。
法眼不窥其色,天耳不听其声。
恶言不能加毁,美誉无以为荣。
质非质碍之质,名非名相之名。
水火冲天而不惧,雷霆震地而不惊。
双林现灭而不灭,王宫示生而不生。
既穷天下之至妙,谁敢与之抗衡」?
于是前来君子,闻斯语已,合掌曲躬,敛眉弹指,魂飞气慑,神萎志否,踧躇无颜,逡巡惊起,自陈孤陋,未知臧否。
追用感伤,实怀惭耻。
今日奉教,敬从一命矣(《广弘明集》三十七)
徐仆射领军述役僧言 南北朝末隋初 · 释真观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四
泉亭光显寺释真观致书领军檀越:窃闻四依开士,匡正法于将颓;
十地高人,秉元文于已绝。
能使崛山遗迹,无亏冥坐之风;
祇树馀留,得肆经行之道。
伏见今者皇华,奉宣严宪
絓是僧尼之类,不书名籍者,并令损兹净戒,就此黎民,去彼伽蓝,归其里闬。
既普天下,莫非王臣。
正当黾勉恭承,鞠躬祗奉。
但愚情所谓,窃或疑焉。
自佛法肇兴,千有馀载,流传此地,数百年间,济济生徒,一何为盛!
虽复市朝亟改,风化顿移,慧炬常明,戒香恒馥。
其为福利,难可胜言。
所现灵祥,闻诸史传。
至如浮图和上,曜彩邺中,高坐法师,流芳巩洛
或复昆明池内,识劫烧之馀灰;
长沙寺里,感碎身之遗阴。
道开入境,仙人之星乃出;
法成去世,绀马之瑞爰浮。
乃有青目赤髭,黄眸白足连眉表称,大耳传芳,莫不定水渊澄,义峰山竖。
汪汪道望,类迦叶之高踪;
肃肃威仪,似额鞞之清行。
顷年讹替,乃日浇漓,而法正洪基,犹应未殄。
忽复违其本志,夺彼前心,莫不仰高殿而酸伤,辞旧房而凄楚。
依依法座,重反何期;
恋恋禅门,再还无日。
乃非歧路,而有分袂之悲。
虽异河梁,遂结言离之痛。
若以不继名籍,为其深罪,延兹咎累,亦可哀矜。
夫出俗之人,务应修道,许其方外之礼,不拘域中之节。
或有不贯名籍,无关簿领,并皆游方采听,随处利安。
望刹为居,临中告饭,或头陀林下,或兰若岩阿,如此之流,宁容继属?
若胜业不全,清禁多毁,宜应休道。
此事诚然,而持犯难知。
圣凡相滥,譬庵罗之果,生熟难分;
雪山之药,真伪难辩。
忽使昆峰之上,玉石同焚
大泽之中,龙蛇等毙,何期惜也!
吁可伤哉!
又其割爱辞亲,披缁剪发,既无仆使,永绝妻孥。
或老病之年,单贫之士,皆凭子弟,还相养卫。
如其一朝而散,溘死沟渠,遂有赴峻壑而投身,缢长绳而殒命。
虽复汨罗之痛,匹此犹轻;
荒谷之悲,方斯未重。
且复奇才绝学,并寄后生,听讲诵经,咸资晚秀,所以须陀得戒,犹是幼童,身子扬名,差非耆老。
如斯之类,若并翻缁,恐此法门,便无绍继,梵轮绝矣,精空舍焉。
若八陈未休,四郊多垒,前房所寄,后殿斯凭。
愚谓此人,殆诚无用。
若必有拔距投石之能,索铁伸钩之力,则并从军幕,久预长驱。
傥复尚服缁衣,犹居寺宇,则是习勇心薄,乐道情深。
若非卫玠之清羸,便同孟昶之浮怯,既不便弓马,徒劳行陈。
虽复身披甲胄,还想法衣;
手执干戈,犹疑锡杖。
必当迩闻战鼓,色变心惊,远望军麾,魂飞气慑。
将恐有阻都护之威,无益二师之勇。
若谓不输王课,靡助国储,所以普使,收其赋敛。
但浮游之属,萍迸蓬飞,散诞之流,且贫终窭。
乡里既无田宅,京师又阙主人。
纳屦则两踵并穿,敛襟则护肘皆现。
董生之百结,尚觉轻华;
见颜子之一箪,更疑丰饱
求朽壤以为药,宁识紫丸;
服粪埽而为衣,岂逢黄绢?
货财之礼,此而无从;
怀璧之愆,信哉应免!
若令其在道,犹可分卫自资,遂使还民,便是糇粮莫寄。
伏惟皇朝御历,齐圣钦明,继踵轩羲,比肩炎昊。
握镜之风弥远,垂衣之化方深。
兼复梁栋三宝,敷宏十善。
昔汉明灵感,止梦金人;
晋武复修,才招玉像。
用今方古,彼有惭焉。
或深经是护,等仙预大王
宝塔斯成,类无忧国主
明扬仄陋,信巢父之清虚;
徵聘渔畋,许严君之高尚。
愚谓絓预今者,俯首僧尼,若已离法衣,无过道业。
或常居邸肆,恒处田园,并依民例,宜从策使,如其禅诵知解,蔬素清虚。
或宣唱有功,梵声可录。
或缮修塔庙,建造经书,救济在心,听习为务。
乃至羸老之属,贫病之流,幸于编户,无所堪用,并许停寺,仍上僧籍,必望十城之宝。
或出荆山,百步之中,时逢芳草。
于是寺断流俗之僧,众无餔糟之客。
六时翘请,常以国界为心;
三业精修,必用君王为本。
岂不幽明踊跃,人鬼欣欢,冥力护持,善缘扶助。
然后二仪交泰,六气调和,征马息鞍,军旗卷旆。
边荒入附,无待丹水之师;
玉制来朝,还想稽山之集。
何其乐矣,实可欣哉!
傥复疆场不虞,军资有阙,薄须费计,伏听徵求。
仰惟领军檀越,外则探赜典坟,内则钩深经论,才高帷幄,寄重盐梅,必愿降意刍荛,留心正法。
微惠研详,薄垂监。
如其一毫可采,深希曲为矜论,无使兰艾同锄,薰莸俱剪。
庶得仙人苑里,更转法轮,长者园中,还铺讲席。
则匡维之德,比恒岱以齐高,拥护之功,似沧溟而共广。
横此忤烦,弥增悚惕(《释藏》轻九,《广弘明集》二十七)
因缘无性后论 南北朝末隋初 · 释真观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四
泉亭令德有朱三让者,非唯外学通敏,亦是内信渊明,常自心重大乘,口诵般若,忽著自然之论,便兴有性之执。或是示同邪见,或是实起倒心,交复有损正真,过伤至道。聊裁后论,以祛彼执。虽复辞无足采,而理或可观。若与余同志,希共详览也。
请疑公子致言于通敏先生曰:「夫二仪始判,则庶类是依;
七曜既悬,则兆民斯仰。
但生前死后,系象之所未明;
古往今来,贤圣于焉莫究。
而希元君子,互骋钻求,慕理名人,竞加穿凿。
寓兹所说,则盛辩自然;
假氏所明,则高陈报应。
虽自然锋镝,克胜于前,报应于戈,败绩于后,而愚心难启,暗识易迷,二理交加,未知孰是」?
通敏先生乃抵掌而对曰:「省二君之清论,实各擅于偏隅。
自然则依傍于老、庄,报应则祖述于周、孔,可谓楚则已失,而齐亦未为得也。
今为吾子扬推而陈之:夫《三坟》、《五典》,善恶之理未彰;
《八索》、《九丘》,幽明之路犹拥。
况复漆园傲吏,恍惚狂生,独称造化之宗,偏据自然之性,乃为一时之矫俗,非关契理之元谟。
今请问自然之本,为何所趣,有因果邪?
无因果乎?
若谓自然,尚论因果,则事同矛盾,两言相食,愚人所笑,智者所悲,直置已倾,不烦多难。
若谓永无报应,顿绝因果,则君臣父子,斯道不行,仁义孝慈,此言何用?
便当为恶招庆,为善致殃,亦应钻火得冰,种豆生,未见声和响戾,形曲影端者也。
若以放勋上圣,而诞育于丹朱重华至德,而生于瞽叟,便为自然而然者,窃为足下不足焉。
夫至亲之道,乃曰天性。
而各随行业,曾不相关。
尧舜树德于往生,故禀兹灵智;
瞽叟兴恶乎前世,故致此顽嚚。
而复共结重缘,还相影发。
乃欲因凡显圣,以智化愚,若非瞽叟之凶,岂知克谐之美?
自非放勋之圣,谁化慢游之恶?
故阿难、调达,并为世尊之弟;
罗睺、善星,同是如来之胤。
而阿难常亲给侍,调达每兴害逆,罗睺则护珠莫犯,善心则破器难收。
以此而观,谅可知矣。
若云各有自性,不可迁贸者,此殊不然。
至如鹰化为鸠,本心顿尽;
变成枳,前味永消。
昔富今贫,定性之理难夺;
先贵后贱,赋命之言何在!
吕望屠牛之士,终享太师
伊尹负鼎之人,卒登丞相
戴渊四邻所患,后著高明;
周处三害之端,晚称令德。
阇王无间之罪,翻然改图;
育王莫大之愆,忽能尊善。
若依自性之理,岂容得有斯义?
善人唯应修善,不可片时造恶;
恶人恒自起恶,无容一念生善。
是则荣枯宠辱,皆守必然;
愚知尊卑,永无悛革。
岂其然乎?
决不然也。
又若以修德之人,翻感忧戚,行善之者,反致沉沦,以为自然之命,亦不然也。
若行善而望报,去善更遥;
修德以邀名,离德逾远。
若必挺圭璋之性,怀琬琰之心,本无意千名闻,曾不欣乎富贵。
而英声必孱,雅庆方臻。
或可未值知音,便同散木;
不逢别玉,遂等沉泥。
暂且龙潜,无亏凤德。
岂容区区于天壤,扰扰于世间?
自可固穷,无烦陨获。
至如太伯高让,而流芳千古;
仲尼厄,而传名万代
颜称早世,特是命业不长;
冉致斯疾,当由病因未断;
二子伏诛,弥显卫灵之恶;
三仁受戮,方见殷纣之愆;
首山之饿,不免求名之责;
汨水之沉,贻怀怨之咎。
且夫决定成业,非神力之所救;
必应报,岂圣智而能禳?
并起昔因,非今所造也。
若谓屠割为务,而永寿百龄,盗窃居怀,而丰财巨亿,以为定性而然者,亦所未喻也。
斯由曩生片善,感此命财,今世殃,未招果报,以其为罪既大,受苦宜多,所以且缓其诛,宜纵其恶,一朝祸盈衅积,则便覆巢碎卵,长归隔子,泥犁永,无间地狱。
故《书》云:『恶不积,无以灭身』。
此之谓矣。
亦有见招果报,事接见闻。
至如王莽篡逆,则悬首渐台;
董卓凶残,则曝尸都市;
晋侯赵朔,感陷厕之悲;
齐王彭生,有坠车之痛。
夏祚颠覆,桀之罪也;
殷宗殄丧,之过焉。
故知因果之义,陆离难准;
业报之理,参差不定。
所为生报见报及其后报也」。
请疑公子曰:「若以自然之计,于义不可,则报应之辨,在言为得。
而前旨复云:二君所述,皆非契理。
未知此意,可得而闻邪」?
通敏先生曰:「子既殷勤屡请,余亦黾勉相答。
但自省庸陋,未伸其要妙耳。
寻法本非有,非有则无生。
理自非无,非无则无灭。
无生无灭,诸法安在?
非有非无,万物何寄?
荡乎清净,推求之路斯断;
夷然平等,取舍之径无从。
岂有报应之理可求,善恶之相可得?
直以凡品众生,未了斯致。
兴诤论,强分别。
所为渴人逐焰,水在何池;
眼病见华,空曾无树。
但为引接近情,祛其重惑,微示因果,略显业缘,使定性执除,自然见弭。
若达乎正理,悟此真法,亦复何所而有,何所而无哉」!
于是二三君子,相视心惊,欣然领悟,退席敬伏而言曰:「今者所谓朝闻夕死,虚往实归。
积滞皆倾,等秋风之落叶,繁疑并散,譬春日之销冰。
谨当共舍前迷,同遵后业矣(《广弘明集》二十五)」。
安国寺 南北朝末隋初 · 释真观
 出处:全隋文卷三十四
花砖锦石,更累平阶;
夏藻秋莲,环庄竦塔。
月临月殿,粉壁照于金波;
云映云台,画梁承于玉叶(《续高僧传》十一《慧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