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匡衡西汉
上疏言政治得失 西汉 · 匡衡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四
臣闻五帝不同礼,三王各异教,民俗殊务,所遇之时异也。
陛下躬圣德,开太平之路,闵愚吏民触法抵禁,比年大赦,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
臣窃见大赦之后,奸邪不为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随入狱,此殆导之未得其务也。
保民者,「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观其失而制其宜,故动之而和,绥之而安。
今天下俗,贪财贱义,好声色,上侈靡,廉耻之节薄,淫辟之意纵,纲纪失序,疏者逾内,亲戚之恩薄,婚姻之党隆,苟合侥幸,以身设利。
不改其原,虽岁赦之,刑犹难使错而不用也。
臣愚以为宜壹旷然大变其俗。
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
朝廷者,天下之桢干也。
公卿大夫相与循礼恭让,则民不争;
好仁乐施,则民不暴;
上义高节,则民兴行;
宽柔和惠,则众相爱。
四者,明王之所以不严而成化也。
何者?
朝有变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
上有自专之士,则下有不让之人;
上有克胜之佐,则下有伤害之心;
上有好利之臣,则下有盗窃之民:此其本也。
今俗吏之治,皆不本礼让,而上克暴,或忮害好陷人于罪,贪财而慕势,故犯法者众,奸邪不止,虽严刑峻法,犹不为变。
此非其天性,有由然也。
臣窃考《国风》之诗,《周南》、《召南》被贤圣之化深,故笃于行而廉于色。
郑伯好勇,而国人暴虎;
秦穆贵信,而士多从死;
陈夫人好巫,而民淫祀;
晋侯好俭,而民畜聚;
太王躬仁,邠国贵恕。
由此观之,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
今之伪薄忮害,不让极矣。
臣闻教化之流,非家至而人说之也。
贤者在位,能者布职,朝廷崇礼,百僚敬让。
道德之行,由内及外,自近者始,然后民知所法,迁善日进而不自知。
是以百姓安,阴阳和,神灵应,而嘉祥见。
《诗》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
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
成汤所以建至治,保子孙,化异俗而怀鬼方也。
长安,天子之都,亲承圣化,然其习俗无以异于远方,郡国来者无所法则,或见侈靡放效之。
此教化之原本,风俗之枢机,宜先正者也。
臣闻天人之际,精祲有以相荡,善恶有以相推,事作乎下者,象动乎上,阴阳之理,各应其感,阴变则静者动,阳蔽则明者晻,水旱之灾,随类而至。
今关东连年饥馑,百姓乏困,或至相食,此皆生于赋敛多,民所共者大,而吏安集之不称之效也。
陛下祗畏天戒,哀闵元元,大自减损,省甘泉、建章宫卫,罢珠崖偃武行文,将欲度唐虞之隆,绝殷周之衰也。
诸见罢珠崖诏书者,莫不欣欣,人自以将见太平也。
宜遂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外内,近忠正,远巧佞,放郑卫,进《雅》《颂》,举异材,开直言,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览六艺之意,察上世之务,明自然之道,博和睦之化,以崇至仁,匡失俗,易民视,令海内昭然咸见本朝之所贵,道德弘于京师,淑问扬乎疆外,然后大化可成,礼让可兴也(《汉书·匡衡传》)
上疏言治性正家 西汉 · 匡衡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四
臣闻治乱安危之机,在乎审所用心,盖受命之王,务在创业垂统,传之无穷,继体之君,心存于承宣先王之德而褒大其功。
昔者成王之嗣位,思述文武之道以养其心,休烈盛美,皆归之二后而不敢专其名,是以上天歆享,鬼神祐焉。
其《诗》曰:「念我皇祖,陟降廷止」。
成王常思祖考之业,而鬼神祐助其治也。
陛下圣德天覆,子爱海内,然阴阳未和,奸邪未禁者,殆论议者未丕扬先帝之盛功,争言制度不可用也,务变更之,所更或不可行,而复复之,是以群下更相是非,吏民无所信。
臣窃恨国家释乐成之业,而虚为此纷纷也。
愿陛上详览统业之事,留神于遵制扬功,以定群下之心。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孔子著之《孝经》首章,盖至德之本也。
传曰:「审好恶,理情性,而王道毕矣」。
能尽其性,然后能尽人物之性;
能尽人物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
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馀,而强其所不足。
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大察,寡闻少见者戒于雍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大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必审己之所当戒,而齐之以义,然后中和之化应,而巧伪之徒不敢比周而望进。
唯陛下戒所以崇圣德。
臣又闻室家之道修,则天下之理得,故《诗》始《国风》,《礼》本《寇》《婚》。
始乎《国风》,原情性而明人伦也;
本乎《冠》《婚》,正基兆而防未然也。
福之兴,莫不本乎室家,道之衰,莫不始乎棞内。
故圣王必慎妃后之际,别嫡长之位。
礼之于内也,卑不逾尊,新不先故,所以统人情而理阴气也。
其尊适而卑庶也,适子冠乎阼,礼之用醴,众子不得与列,所以贵正体而明嫌疑也。
非虚加其礼文而巳,乃中心与之殊异,故礼探其情而见之外也。
圣人动静游燕,所亲物得其序;
得其序,则海内自修,百姓从化
如当亲者疏,当尊者卑,则佞巧之奸,因时而动,以乱国家。
故圣人慎防其端,禁于未然,不以私恩害公义。
陛下圣德纯备,莫不修正,则天下无为而治。
《诗》云:「于以四方,克定厥家」。
传曰:「正家而天下定矣(《汉书·匡衡传》)」。
上疏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 西汉 · 匡衡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四
陛下秉至孝,哀伤思慕,不绝于心,未有游虞弋射之宴,诚隆于慎终追远,无穷已也。
窃愿陛下虽圣性得之,犹复加圣心焉。
《诗》云:「茕茕在疚」。
成王丧毕思慕,意气未能平也。
盖所以就文武之业,崇大化之本也。
臣又闻之师曰:「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
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
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言太上者,民之父母,后夫人之行,不侔乎天地,则无以奉神灵之统,而理万物之宜。
故《诗》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言能致其贞淑,不贰其操,情欲之感,无介乎容仪,宴私之意,不形乎动静,夫然后可以配至尊,而为宗庙主,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
自上世已来,三代兴废,未有不由此者也。
愿陛下详览得失盛衰之效,以定大基,采有德,戒声色,近严敬,远技能。
窃见圣德纯茂,专精《诗》《书》,好乐无厌。
臣衡材驽,无以辅相善义,宣扬德音。
臣闻《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
故审六艺之指,则天人之理,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
及《论语》、《孝经》,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
臣又闻圣王之自为动静周旋,奉天承亲,临朝享臣,物有节文,以章人伦。
钦翼祗栗,事天之容也;
温恭敬逊,承亲之礼也;
正躬严恪,临众之仪也;
嘉惠和说,飨下之颜也。
举错动作,物遵其仪,故形为仁义,动为法则。
孔子曰:「德义可尊,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大雅》云:「敬慎威仪,惟民之则」。
诸侯正月朝觐天子,天子惟道德,昭穆穆以视之,又观以礼乐,飨醴乃归。
故万国莫不获赐祉福,蒙化而成俗。
今正月初幸路寝,临朝贺,置酒以飨万方,传曰「君子慎始」,愿陛下留神动静之节,使群下得望盛德休光,以立基桢,天下幸甚(《汉书·匡衡传》)
奏免陈汤 西汉 · 匡衡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四
以吏二千石奉使颛命蛮夷中,不正身以先下,而盗所收康居财物,戒官属曰:「绝域事不覆校,虽在赦前,不宜处位(《汉书·匡衡传》:成帝初即位丞相衡复奏。)」。
奏徙南北郊 其一 西汉 · 匡衡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四
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祀,故圣王尽心极虑,以建其制。
祭天于南郊,就阳之义也;
瘗地于北郊,即阴之象也。
天之于天子也,因其所都而各飨焉。
往者,孝武皇帝甘泉宫,即于云阳立泰畤,祭于宫南。
今行常幸长安,郊见皇天,反北之泰阴,祠后土,反东之少阳,事与古制殊。
又至云阳,行溪谷中,厄陜,且百里,汾阴则渡大川,有风波舟楫之危,皆非圣主所宜数乘。
郡县治道共张,吏民困苦,百官烦费。
劳所保之民,行危险之地,难以奉神灵而祈福祐,殆未合于承天子民之意。
昔者周文武郊于丰鄗,成王郊于雒邑。
由此观之,天随王者所居而飨之,可见也。
甘泉泰畤、河东后土之祠,宜可徙置长安,合于古帝王
愿与群臣议定(《汉书郊祀志》下:成帝初即位丞相衡、御史大夫张谭奏言云云,奏可。)
其二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四
陛下圣德,匆明上通,承天之大,典览群下,使各悉心尽虑,议郊祀之处,天下幸甚。
臣闻广谋从众,则合于天心,故《洪范》曰:「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言少从多之义也。
论当往古,宜于万民,则依而从之;
违道寡与,则废而不行。
今议者五十八人,其五十人言当徙之义,皆著于经传,同于上世,便于吏民;
八人不案经艺,考古制,而以为不宜,无法之议,难以定吉凶。
《大誓》曰:「正稽古,建功立事,可以永年,丕天之大律」。
《诗》曰:「毋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言天之日监王者之处也。
又曰:「乃眷西顾,此维予宅」,言天以文王之都为居也。
宜于长安定南北郊,为万世(《汉书·郊祀志》下:右将军王商等五十人以为宜徙,于是衡、谭奏议,天子从之。)
上言罢郊坛伪饰 西汉 · 匡衡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四
甘泉泰畤紫坛,八觚宣通象八方。
五帝坛周环其下,又有群神之坛。
以《尚书》禋六宗、望山川、遍群神之义,紫坛有文章采镂黼黻之饰及玉、女乐,石坛、仙人祠、瘗鸾路、骍驹、寓龙马,不能得其象于古。
臣闻郊柴(毛本作紫。)坛,飨帝之义,扫地而祭,上质也。
歌大吕,舞《云门》,以俟天神,歌大簇,舞《咸池》,以俟地祗,其牲用犊,其席槁秸,其器陶匏,皆因天地之性,贵诚上质,不敢修其文也。
以为神祗功德至大,虽修精微而备庶物,犹不足以报功,惟至诚为可,故(毛本作致)上质不饰,以章天德。
紫坛伪饰女乐、鸾路、骍驹、龙马、石坛之属,宜皆勿修(《汉书·郊祀志》下:衡言)
又言罢雍鄜密上下祠 西汉 · 匡衡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四
王者各以其礼制祀天地,非因异世所立而继之。
今雍,鄜、密、上下畤,本秦侯各以其意所立,非礼之所载术也。
汉兴之初,仪制未及定,即且因秦故祠,复立北畤。
今既稽古,建定天地之大礼,郊见上帝,青赤白黄黑五方之帝皆毕陈,各有位馔,祭祀备具。
诸侯所妄造,王者不当长遵。
及北畤,未定时所立,不宜复修(《汉书·郊祀志》下:衡又言,天子皆从焉。)
复条奏罢群祠 西汉 · 匡衡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四
长安厨官县官给祠郡国候神方士使者所祠,凡六百八十三所,其二,百八所,应礼,及疑无明文,可奉祠如故。
其馀四百七十五所,不应礼,或复重,请皆罢(《汉书·郊祀志》下:是岁衡、谭复条奏云云,奏可。)
奏罢诸毁庙 西汉 · 匡衡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四
前以上体不平,故复诸所罢祠,卒不蒙福。
案卫思后、戾太子、戾后园,亲未尽。
孝惠、孝景庙亲尽,宜毁。
太上皇、孝文、孝昭太后、昭灵后、昭哀后、武哀王,请悉罢,勿奉(《汉书·韦玄成传》:元帝崩,衡奏言云云,奏可。)
华阴守丞嘉封事对 西汉 · 匡衡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四
大臣者,国家之股肱,万姓所瞻仰,明王所慎择也。
传曰:「下轻其上爵,贱人图柄臣,则国家摇动,而民不静矣」。
今嘉从守丞而图大臣之位,欲以匹夫徒步之人,而超九卿之右,非所以重国家而尊社稷也。
自尧之用舜,文王于太公,犹试然后爵之,又况朱云者乎?
云素好勇,数犯法亡命,受《易》颇有师道,其行义未有以异。
御史大夫禹,洁白廉正,经术通明,有伯夷、史鱼之风,海内莫不闻知,而嘉猥称云,欲令为御史大夫,妄相称举,疑有奸心,渐不可长,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汉书·朱云传》:元帝时贡禹御史大夫,而华阴守丞嘉上封事,言朱云可试守御史大夫。上乃下其问公卿,太子少傅匡衡对以为。)
孔子世为殷后议 西汉 · 匡衡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四
王者存二王后,所以尊其先王而通三统也。
其犯诛绝之罪者绝,而更封他亲为始封君,上承其王者之始祖。
《春秋》之义,诸侯不能守其社稷者绝。
宋国已不守其统而失国矣,则宜更立殷后为始封君,而上承汤统,非当继宋之绝侯也,宜明得殷后而已。
今之故宋,推求其嫡,久远不可得;
虽得其嫡,嫡之先已绝,不当得立。
《礼记》孔子曰:「丘,殷人也」。
先师所共传,宜以孔子世为汤后(《汉书·梅福传》)
郅支县头稿街议 西汉 · 匡衡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四
郅支及名王首,更历诸国,蛮夷莫不闻知。
《月令》春「掩骼埋胔」之时,宜勿县(《汉书·陈汤传》: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延寿以为云云,车骑将军许嘉右将军王商以为宜县,有诏将军议是。)
甘延寿陈汤封爵议 西汉 · 匡衡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四
郅支本亡逃失国,窃号绝域,非真单于(《汉书·陈汤传》:元帝诏公卿议封焉,议者皆以为宜如军法捕斩单于匡衡石显以为。)
祷高祖孝文孝武 西汉 · 匡衡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四
嗣曾孙皇帝恭承洪业,夙夜不敢康宁,思育休烈,以章祖宗之盛功。
故动作接神,必因古圣之经。
往者有司以为前因所幸而立庙,将以系海内之心,非为尊祖严亲也。
今赖宗庙之灵,六合之内莫不附亲,庙宜一居京师,天子亲奉,郡国庙可止毋修。
皇帝祗肃旧礼,尊重神明,即告于祖宗而不敢失。
今皇帝有疾不豫,乃梦祖宗见戒以庙,楚王梦亦有其序。
皇帝悼惧,即诏臣衡复修立。
谨案上世帝王承祖祢之大义,皆不敢不自亲。
郡国吏卑贱,不可使独承。
又祭祀之义,以民为本,间者岁数不登,百姓困乏,郡国庙无以修立。
《礼》,凶年则岁事不举,以祖祢之意为不乐,是以不敢复。
如诚非礼义之中,违祖宗之心,咎尽在臣衡,当受其殃,大被其疾,队在沟渎之中。
皇帝至孝肃慎,宜蒙祐福,唯高皇帝、孝文皇帝、孝武皇省察,右飨皇帝之孝,开赐皇帝眉寿无疆,令所疾日瘳,平复反常,永保宗庙,天下幸甚(《汉书韦玄成传》)
告谢毁庙 西汉 · 匡衡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四
往者大臣以为在昔帝王,承祖宗之休典,取象于天地,天序五行,人亲五属,天子奉天,故率其意而尊其制。
是以禘尝之序,靡有过五。
受命之君,躬接于天,万世不堕。
继烈以下,五庙而迁,上陈太祖,间岁而袷,其道应天,故福禄永终。
太上皇非受命而属尽,义则当迁。
又以为孝莫大于严父,故父之所尊,子不敢不承,父之所异,子不敢同。
礼,公子不得为母信,为后,则于子祭,于孙止,尊祖严父之义也。
寝日四上食,园庙闲祠,皆可亡修。
皇帝思慕悼惧,未敢尽从。
惟念高皇帝圣德茂盛,受命溥将,钦若稽古,承顺天心,子孙本支,陈锡,无疆,诚以为迁庙合祭,久长之策,高皇帝之意,乃敢不听?
即以令日迁太上、孝惠庙,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寝,将以昭祖宗之德,顺天人之序,定亡穷之业。
今皇帝未受兹福,乃有不能供职之疾。
皇帝愿复修立承祀,臣衡等咸以为礼不得。
如不合高皇帝、孝惠皇帝、孝文皇帝、孝武皇帝、孝昭皇帝、孝宣皇帝、太上皇、孝文太后、孝昭太后之意,罪尽在臣衡等,当受其咎。
今皇帝尚未平,诏中朝臣具复毁庙之文。
臣衡中朝臣咸复以为天子之祀,义有所断,礼有所承,违统背制,不可以奉先祖,皇天不祐,鬼神不飨。
六艺所载,皆言不当,无所依缘,以作其文。
事如失指,罪乃在臣衡,当深受其殃。
皇帝宜厚蒙祉福,嘉气日兴,疾病平复,永保宗庙,与天亡极,群生百神,有所归息(《汉书韦玄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