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黄仲炎
缴进春秋通说表 宋 · 黄仲炎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六四、《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二○○
臣仲炎言:伏以六经统天地,莫非用世之规;
万物聚《春秋》,尤切治人之道。
洪惟烈祖,崇尚斯文。
仁宗命昌朝侍讲迩英,曰监戒而不讳;
高庙置安国进解于座右,谓喜学以无忘。
至若咨辅弼以考三《传》之异同,又如因答问而审一言之造化。
可见先朝极讨论之意,所惜儒臣寡疏畅之功。
厥理未彰,兹学几废。
允赖厉精之上哲,丕承宏远之前摹。
臣仲炎惶恐惶恐,顿首顿首。
臣窃以孔圣之修麟经,犹禹功之抑洪水。
昏垫不塞,曷臻九叙之歌;
乱贼匪除,莫救三纲之坏。
即当时之事实,为异代之鉴观。
昭示燎原,贵防曲突;
顾瞻折轴,宜重后辕。
虽仍鲁史之文,实正周王之位。
用全教戒,体极谨严。
自专门杂褒贬以论经,使后世眩是非而难辨。
迄于科举时文之弊,尤为戏侮圣人之言。
因欲献谀于今,遂亦虚美于古。
晋重耳坐邀万乘,或善其明君臣之大经;
周世子外附诸侯,或嘉其存王室之正统。
南宫较艺,首选在兹;
下国从风,流弊甚矣。
奖崇功利,誇誉诈权。
顾此时师友之染濡,莫能择善
占他日臣工之献替,必至文奸。
臣肄举业而罔功,抱遗经而永慨。
潜心十稔,课稿一编。
远稽孟子之书,近酌朱熹之论。
务陈理要,痛剪芜繁。
鸣世儒寡和之音,辟众传多岐之碍。
强名《通说》,颇异旧闻。
惧微命之填沟,致此书之覆瓿。
僭尘间燕,期广缉熙。
兹盖恭遇皇帝陛下躬揽大权,作新庶政。
闻一善而川决,明四目以天临。
贤路亨通,侈今日云龙之会;
经帷启沃,变昔时仗马之瘖。
日月就将,海泽浸润。
眷洙泗编年之旨,尚阙申明;
念草茅考古之勤,倘垂乙览。
察二霸之駮,而宅心至正;
居一王之尊,而立志自强。
睹丧败起于佳兵,则安靖以辑福;
推灾异由于失德,则兢省以导和。
刻桷筑台,深虞侈欲;
取田纳鼎,永戢贪风。
中国盛,则何惧荆蛮、戎狄之冯陵;
道正,则必无仲子、文姜之僭滥。
以至世变推移之故,物情纷错之繇,郊雩尝禘之经,朝聘会盟之节,皆可因文以考,引类而知。
息邪说,放淫辞,庶见仲尼之志;
求多闻,克永世,用增列圣之光。
臣无任瞻天望圣、激切屏营之至。
臣谨缮写前件《春秋通说》,成若干册,囊封随表缴进以闻。
臣仲炎惶恐惶恐,顿首顿首。
谨言
按:《春秋通说》卷首,通志堂经解本。
春秋通说序绍定三年五月 宋 · 黄仲炎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六四、《春秋通说》卷首、《经义考》卷一九○、《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一六九、《南宋文范》卷五一
《春秋》者,圣人教戒天下之书,非褒贬之书也。
何谓教?
所书之法是也;
何谓戒?
所书之事是也。
法,圣人所定也,故谓之教;
事,衰乱之迹也,为戒而已矣。
彼三《传》者不知其纪事皆以为戒也,而曰有褒贬焉,凡《春秋》书人、书名、或去氏、或去族者,贬恶也,其书爵、书字、或称族、或称氏者,褒善也。
甚者如日月、地名之或书或不书,则皆指曰是褒贬所系也。
质诸此而彼碍,證诸前而后违;
或事同而名爵异书,或罪大而族氏不削。
于是褒贬之例穷矣。
例穷而无以通之,则曲为之解焉。
专门师授,袭陋仍讹。
由汉以来,见谓明经者不胜众多,然大抵争辨于褒贬之异,究诘于类例之疑,滓重烟深,莫之澄扫,而《春秋》之大义隐矣。
自大义既隐,而或者厌焉,不知归咎于传业之失,而曰圣人固尔也。
刘知几有虚美隐恶之谤,王安石有断烂朝报之毁。
遂使圣人修经之志,更千数百载而弗获伸于世,岂不悲哉!
故曰,《春秋》者,圣人教戒天下之书,非褒贬之书也。
昔之善论《春秋》者,惟孟轲氏、庄周氏为近之。
之说曰「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是以戒言也;
周之说曰「《春秋》以道名分」,是以教言也。
斯二者庶几孔子之志也。
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道也。
如是而君臣,如是而父子,如是而长幼男女,亲疏内外之差等不齐也。
叙此者为礼,顺此者为乐,理此者为政,防此者为刑,尧舜三王之治,皆是物也。
时乎衰周,王政不行,物情放肆,于是紊其叙,乖其顺,废其理,决其防,而天下荡然矣。
孔子有忧之,而无位以行其志,不得已而即吾父母国之史以明之。
陈覆辙,所以惧后车也;
遏人变,所以返天常也。
霸图之盛,王迹之熄也;
盟会之繁,忠信之薄也。
虽有彼善于此者,卒非治世之事也,圣人何褒焉?
至于夷狄之陵中国,臣子之奸君父,斗干戈以济贪忿之志,悖理道以伤天地之和者,亦何待贬而后见其恶也?
若夫笔削有法,而训教存焉。
崇王而黜霸,尊君而抑臣,贵华而贱夷,辨礼之非,防乱之始,畏天戒,重民生,为万世立治准焉。
呜呼,使后之为君父、为臣子、为夫妇、为兄弟、为党友、为中国御夷狄者,由其法,戒其事,则彝伦正而祸乱息矣。
余由童至壮,研思是经,尝眩于旧说,如手棼丝、目暗室,难于解辨,盖久而后能破之。
旁稽记载,互参始末,为书十有三卷,名曰《春秋通说》。
通说者,去褒贬之茅塞,而通诸教戒之正途也。
夫《春秋》固有以只字垂法者矣,如加王于正、削吴楚僭号而从其本爵之类是也,而非字字有义也。
亦固有所谓例者矣,如书其君殁曰薨,外诸侯曰卒,内大夫书卒,外大夫不书卒之类是也,此皆通例也。
先儒谓左氏非左丘明,丘孔子前辈,故孔子云「左丘明耻之,亦耻之」,先丘而后己,尊之也。
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盖今《左氏传》即左史也。
古者史世其官,则传是书者,倚相之后也。
故《左传》载楚事比它国为特详,是得其实。
公、谷亦莫其所自来,或云子夏门人,要皆非亲受经于圣人者,故于说经首失其义;
而其间亦或有得者,谷梁氏尔。
若夫具载事实,则左氏尚可考,故当据事以观经。
事或牴牾,难于尽从,则以经为断。
上以伸仲尼之志,虽以立异取讥于世,而不辞也。
绍定三年五月朔黄仲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