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高应松
听言接下之规如何论 宋 · 高应松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四六、《论学绳尺》卷九
论曰:人主一心之微,上下相际之交也。
凡听言之道,未有不本于人主之心,心之广狭,盖言脉之通塞系焉。
天下莫患乎上下之情不通也,必有交焉,则人主方寸之间是已。
吾方局于猜防疑虑之私,而居之以强明好察之实,天下见其浅中狭度而猷之不裕也,其谁言之?
设或有言,亦终至于龃龉而莫之合,捍格而不可容。
汉唐以下之人主皆病之矣,而况其德宗乎?
听言宏接下之规,宣公力为帝言之,使帝也反而求诸其心,斯得之矣,惜乎帝之不然也。
虽然,贽如帝何哉。
听言接下之规如何?
夫上下之情难通也久矣,欲人之言也难矣。
天门沈沈,邈不敢诋,于是有欲言而谒诸其上者,如谒诸神明。
甚矣,其未易接也!
故交接之道贵乎忱实,《易》于《坎》之纳约曰「樽酒簋贰,刚柔际也」,此言听言接下之道也。
天下固未有间绝而不可以相接者也,其间也必有为之际,其际也必其上下彼此之交。
上之不能通乎下,下之不能通乎上,其间不能以寸,此在乎人主之一心耳。
充之则广,蹙之则狭,大之则天地万物无不容,小之则纤芥毫末有所不受,此固尧舜禹汤文武数圣人之听言,而得是以为规也。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是盖得之精一执中之馀。
归其有极,会其有极,则所以谋卿士、谋庶民者亦无一之不尽。
盖中也、极也,固尧舜禹汤文武数圣人之所谓规,而以接下焉者也。
市于议,道于谤,下而至于刍荛之微、工瞽之贱,圣人接之固有道矣。
而秦则反之。
夫群臣顿首而后敢言,再拜而后敢请,上下之情阔绝,秦之浅中可见矣,而亦以仆其国。
高皇帝宏其规模,好谋而能听,监门挽辂之夫皇皇然接之若不及,至今称帝为大度豁如之主,其规模盖可想见。
夫秦汉之异若此矣,而何德宗之不悟哉?
盖德宗也,有高视天下之志,而无容天下之度,规规然铢较寸度于小物细故之中。
故凡拒谏而饰非者,皆其口舌之能,耳目之便,非其有恢恢有容之心,此最帝之痼疾也。
姜公辅以卖直见疑,萧复以轻己见忌。
虽以陆宣公之百篇仁义,而帝固未之察也,亦枘凿而已。
嗟夫,帝方怙非以自是,岂不疑公辅之卖直?
方强明以自任,岂不疑萧复之轻己?
方展转于利欲之中不能自拔,而以宣公仁义投之,上下之情宜乎其不相接也。
接与不接,直方寸间耳。
帝方寸间扰扰焉,营营焉,发无所容,上下恶乎其可通也。
夫彼皆其辅相也,而不相接若是,况下是者乎?
曷不广其接下之规乎?
规广乎中,则情通乎上下矣。
帝惟不与诸臣接也,故窦参、延龄辈得以其言自售,而帝且喜圆恶方矣。
此之接如水投石,彼之接则若胶漆牢固而不可解。
《孟子》曰:君臣怀仁义以相接,反是则利矣。
帝怀利以接下,彼以规利之言进,如延龄辈又安足怪乎?
呜呼!
言之听不听,情之接不接,盖系乎君心之广狭也。
天下非庸主之病于狭也,惟强明好察者常病之。
故周厉之监谤,秦皇之愎谏,在唐则为强明好察之德宗。
其上下之情不接,皆足以致乱,宣公之言岂不足为帝规哉,惜乎其非唐虞三代器也。
夫惟好谋能听,豁达无我,高皇帝近之矣。
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