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冯世雄北宋
遂州广利禅寺善济塔记崇宁二年 北宋 · 冯世雄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三一、金石苑、《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八、《宋代蜀文辑存》卷二八
诸佛世尊以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开示悟入,直指心源,即心是道,心了则道,光明即道。
是心悟道,则心遍现,周流无间,然后道心成,立一毛端,具大千界。
此克幽禅师善济之塔,非滞名著相之所能了也。
幽本唐大历时人,得法于益州无相禅师
东川节度使杜公仰其道业,恳请演法于此。
贞元初入寂,建塔寺庭之西。
会昌毁灭,塔圮成池,白莲化生,人骇其异。
山谷之间,光相还绕,红云亘天,地布银色,观音圣像,髣髴在中。
相国琅琊公掘寻灵迹,得钩锁骨如紫金聚。
时皆云观音大士之化身,复为建塔,立殿其侧。
时县僚属僧道士女,无贵贱老少,倾心崇敬,水旱祈祷,随感而应,灵异变现,世实希有。
前后在政,沐浴慈惠,未闻奏请,旌表神贶。
崇宁改元州牧尹公申禀漕台转运判官谢公亲睹殊相,大现山谷,又知灵应之迹极甚奇妙,特为奏请,闻之于朝。
事下太常,敕赐今额。
明年孟春上休前一日,本寺传法沙门逢原普会僧俗,置斋落成,阖郡赡企,如积山岳。
于时梓州转运判官许公嗟叹圣境法会殊胜,捐资供烛,置诸塔前,共成其美。
三人者,非授记曩劫,安能啐啄同时,崇建大缘?
昔者阿育王多建宝塔,高广无量,或居天上,或散人间,或藏巨海,其数八万四千,凡一十有三级。
自馀或七或九,或高或下,聚沙累石,等级不一,巍巍堂堂,功德难尽。
唯祖师塔实无限量。
虽然,塔为其相,善济乃名,以名求相,相未即真,以塔立名,名固非实。
如是则相无自立,名乃本空,名既属空,相从何立?
着相者无绳自缚,滞名者说食与人。
上下谛观,俱非了义
众生历劫迷谬,不能了达,息闻作是,言便去名,彻名去相,舍妄求真。
不知名相一如,真妄同体,彻之与去,是犹适越而北辕,非为行之不至,抑又愈远而不可近焉。
于戏!
大道无形,莫窥涯涘,真精独立,迥脱纤尘。
宇宙为之高卑,日月为之流转,四时为之代谢,万象为之隐显。
名相不坏,遍体混全,一法不含,万象泯默,岂非无上至真至妙之本欤?
后之人睹是相也,见精匪他,闻是名也,圆通无碍,然后知克幽禅师本不寂灭,观音大士非□□前,妙智力中,最多方便。
谨叙其所以而志诸石云。
真相寺石观音大观二年二月 北宋 · 冯世雄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三一
至道寥廓,肇造万法,不得其门,无自而入。
古有大法王子,三法轮常转,日用裕前。
墙壁瓦砾,与文殊助机;
安坐不动,共普贤讴和。
原其深趣,未尽圆通,必欲得佛上乘,还寂灭性海,唯观音门庭易为受道。
盖一心清净,周遍十方,无古无今,圜證三际,目非观障,意自染尘,鼻舌及身,难穷等妙。
即此闻性,无处不通,梦寐觉眠,了然有在。
群方击鼓,随击俱闻,假使隔垣,是心非灭。
心非灭故,则又何与诸佛如来同一闻法?
十力、四无畏、八万四千陀罗尼门,施及众生,莫非自闻而入,则观音妙智不可思议。
本州信善杨正卿,以厥祖旧愿,造观音石像一尊,择真相崖龛,鸠工集事,阖家随善,共建良缘。
元符己卯创初,大观丁亥告毕,设水陆斋会,开四大部经,饭合郭僧道,崇赞佛乘,远酬祖意。
巍巍圣像,睹即见真,泉石松风,皆谈实相。
俾人人回心觉观,自反其闻,探观音最上之机,到菩提妙湛檀那功行,岂易遽量?
噫!
妙法圆通,斯门第一,最初方便,何假他求?
根不着有,是非就耳,不即不离,无去无来。
意取则六贼竞驰,情解则万缘交搆。
空诸所有,髣髴其源,一念澄虚,真观斯在。
余喜杨生措诚于道,挺出尘累,崇奉法要,求之妙谛,如火中莲,特为书其本末而刊诸石云。
宋大观二年戊子春二月奉议郎通判汉州军州、管勾学事兼管内劝农事、借绯冯世雄撰。
按:道光《安岳县志》卷七,道光十六年刻本。又见嘉庆《四川通志》卷四二,《宋代蜀文辑存》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