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陈卓南宋 1166 — 1251
朱熹特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制宝庆三年正月 南宋 · 陈卓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七三、《考亭志》卷六、《朱子年谱》前录二
肇祀南郊,已讫泰坛之礼;
推恩迩列,爰申祢庙之褒。
式重典刑,用昭悯锡。
具位某心潜列圣,德配前修。
家有成书,发千古不传之秘;
户多满屦,为四方来学之宗。
听白首于禁涂,皦孤忠于讲席。
虽用之不尽,莫纾经济之怀;
然仰之愈尊,荐厚推崇之典。
兹繇令子,克相精禋,适当竣事之初,宜举□心之教。
维垣禄品,已增松槚之
广信称公,不改封疆之旧
谅惟英识,克对殊休。
按:民国婺源县志》卷六四,民国十四年刻本。
宗室孤遗请给事状嘉定五年二月 南宋 · 陈卓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七三、《宋会要辑稿》帝系七之一九(第一册第一五六页)
臣观仙源图籍、宗藩庆系等录,仰窥三祖下流派枝叶之茂,昈分彪别,日益岁增,其已训名者,动以万计,而未训名者不与焉。
盖祖宗时宗室尚少,率皆养之宫院
逮熙宁渐至繁衍,始听外补。
渡江以来,萃之东南,训名给据,既为费力,而孤幼贫乏,钱米尤未易得。
迩者宗寺已尝申画训名事宜,陛下既俞其请,天族均受其赐。
独请给一事,其弊已久。
考之令甲,宗室袒免外,两世祖父、父俱亡,无官,虽有官而未釐务,各贫乏,应计口给钱米。
孤幼无依倚或贫乏者,不限世数,又复量其岁数定为给赐之格。
令甲昭然,而州县艰阻,扼以猾吏,困以抱券之夫,大率一名之给,为费数十千,迟回数月,仅乃得之。
是以雄藩巨屏,拖阁不支,壮邑小县,抑遏愈甚。
傥不严行戒敕,将见日益月滋,朘弱元气,亏损大体。
望赐睿旨,应所在宗室合得孤遗请给,即与照条帮放,州县不得阻抑及容吏胥抱券等人乞取,州委通判点检,路委监司觉察。
庶几洪《行苇》忠厚之实,厚《葛藟》本根之芘。
东塘袁公文集序宝庆三年三月 南宋 · 陈卓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七三
故赠太师大资参政魏国袁公以建安名儒来游上国,登癸未进士第,英资敏识,奥学瑰文,表表󲦤绅。
蚤受孝庙之知,擢从朝行,分符竹,乘轺传。
政事精明,最状昭著,内外更练,遂为国器。
历事光皇,贰版曹
迨至宁考,升于橐坐,出使四蜀,再归文昌总领从官。
繇是翊鸿枢参大政,枋任逾厚,海内方徯公赐。
未几归老吴兴之龟溪,治终之际,抑有光矣。
维公扬历最深,民庸使绩、忠规智略见于事,固不可殚述。
平生所著诗文奏议等,宜有纪载。
去岁夏五,卓自宛陵蒙恩入贰导旨,经从桐汭,公嗣子君儒适绾守符,下车属尔,亟臻治理。
款语之初,出其汇次先集,将命工刊梓。
既而缄示墨本,敏遫精微,令人降叹。
非有志于显扬,畴克尔也!
夫立言以垂不朽,古谊攸重;
父没不忍读其书,盖以手泽之存。
况于卷帙森罗,词藻芬郁,皆学术之寓,心声之发,揽者因是以尚其世,得其人,岂不有助于世教哉!
卓伏念先世与公有同朝之好,昔也抠衣趋隅,尝蒙笃叙,用敢不揣荒颣,敬书其略云。
宝庆丁亥三月旦中大夫、行起居舍人、兼国史院编修官、兼实录院检讨官陈卓谨叙。
按:《四明文献考》第四三三页,明抄本。
山东塾记淳祐五年二月 南宋 · 陈卓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七三
治古盛时,化民成俗,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弦诵接于耳目,笃敬行乎州里。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薰陶启迪,故人人有士君子之行。
自王迹熄,功利之术胜,人心固有之天日益以凿,学校不修,已不能不感于《子衿》之诗。
孟子环辙,志于行道,独惓惓于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
去古逾远,习尚浇漓,士无常心,家亦殊俗,甚而沦胥于异瑞茫昧之说。
间虽垂意于斯,不过国都及郡邑而止,视浮屠老氏之宫良歉焉。
考其德行道义,又不过以形迹绝人,以课试待士。
于乎,盍以反其本矣!
新昌,越山水邑,士朴而好修。
诸县志,石仪同待旦咸平中创义学三区于邑之石溪,号上中下书院,观肄业者之进而升之。
一时英材多来游,光显于朝者七十有六人,吕申公、杜祁公、文潞公、韩康公皆在焉。
晏元献赋诗有「书仙十阁壮儒宫,灵越山川宝势雄」之句。
范文正公守越,苏文忠公守杭,又皆闻风而喜书之。
寥寥数百祀,莫嗣厥响。
嘉泰三年,平壶陈君祖希踪昔贤,始即其家结屋数十间,招台越名士方君秉哲、王君爚、诸葛君兴为之师,负笈而趋者踵至。
后预计偕、入上庠、擢巍科者班班题字□。
绍定四年,其诸孙曰雷慨然而思,告其母□□□□□□□,吾邑美事也,从祖之近抚,吾家美事□,惟力是视,其相与谋,乃作东塾于桂山之阳。
辟而□之,有闲百楹,朋自远方来者如归。
初延鄞之陈君自,淳祐三年复延婺之陈君一中,二君璧水胜流。
至是席下馀二百人,朝夕讲习,彬彬然有丽泽气象,拔类策勋,较嘉泰为尤盛。
塾之冗费皆雷左右之,终始无倦色,规画出其手辄可久。
求文纪成
余老矣,何敢望晏、范、苏之美仪同也,吾党之士周旋其间,独不当以申、祁、潞、康之学业自许乎?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况理无终穷,学无止法,所贵于学,为明理也。
其时习必说,朋来必乐,如木有根,如水有源,培之浚之,月异而岁不同。
若乃随时所楚,疾其驱于利欲之途,古人为己之学如是哉!
求之方册有馀师,加以近世诸大儒条析发明,觉所未觉,诚毫发无遗恨。
《中庸》不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者勉旃!
心悟理融,决知为圣门垂教之本旨,儒者立身之本业,是亦陈氏建塾之本意。
石溪、桂山相望仅数里,异时而无异道,道岂难知哉?
敢诵所闻,俾归而刻之石。
淳祐五年二月既望资政殿学士正议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陈卓记。
朝请大夫张即之书。
少保观文殿大学士醴泉观使、兼侍读卫国公靖之题盖。
按:成化《新昌县志》卷六,明正德十六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