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闵文叔北宋
洋州念佛岩大悟禅师 北宋 · 闵文叔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八
唐代宗时,有圣僧焉,姓张氏名法照兴势县大灙里人也。
少舍家为沙门,證定慧力,入于神通。
尝游庐山,适南岳,得法而归,在此岩上庵居泉饮,日夜专念阿弥陀佛。
每念佛时,常化佛空中显现,声不加大,闻于长安,天子乃遣使者以礼迎之。
既至,赐号为「供奉大德念佛和尚」,又号「五会念佛法事般若道场主国师」,而天子承教焉。
初,法照庐山,入正定,至极乐国,见蒙恶衣侍佛者,佛告曰:「此衡山承远也,出而求之」。
乃之南岳,见长老承远居岩石之下,羸形垢面,躬负薪槱。
凡化人,立中道而教之,俾得以疾至,故示专念,书涂巷,刻溪谷,率勤诱掖度援于众,是为教魁,其徒至万计。
法照乃从学而专教天下,故作五会念佛法事,依《无量寿佛经》,广说偈颂,以专念为教体,其中亦闻无生忍法。
至是乃言其师南岳大长老有异德,天子南向而礼焉。
度其道不可徵,乃名其居曰般若道场,以尊其位。
德宗皇帝法照曰:「性入伭妙,得念正真。
悟常罕测,诸佛了因」。
又问曰:「佛留法法,众生皈依何门」?
法照以偈答曰:「诸佛在心头,迷人向外求。
内怀无价宝,不识一生休」。
乃大悦,经赞广布流行。
法照长安居章敬寺,每入城邑聚落,常以布施揖众念佛,从化者甚多,至不可计,莫不奉持斋戒。
厥后城中有一屠者,为失利养,起嗔恨心,袖刃而来,将不利于法照
法照以他心智知其心念,谓屠者曰:「尔欲堕入地狱耶?
而来害我」。
屠者愕然,弃刀于地,悔过作礼,愿从念佛,念之数声,奄然立化。
法照亦结跏趺坐而入圆寂敕谥大悟禅师
是日在彼殁已,此张氏家明睹其形容,须臾乃现神变,隐身巨石之中,遂不复见焉。
呜呼!
法照禅师者,其西方之圣人乎?
不然,何以游神彼国,行化此方,度恶人于须臾,现色身于没后,神变自在无碍也,由其当时念佛于此,故世记此岩,以「念佛」名之,又从而构立祠宇焉。
迹其道场之处,□入岩殿之后,有草庵基其经行之地,则今山径之□有锡杖泉。
其遗教则有五会念佛法事,其遗像则此殿璧之上有古所画法照行像。
至今郡人每岁以仲夏六日致祀于是岩,四众集会是日,能使疑者信,慢者敬,斯以威德神化所感而然也。
或曰:「既圣矣,犹现行念佛者以何义耶,复以何义专念阿弥陀佛耶」?
曰:「以胜义观,则无去无来,无生无灭,非有漏,非无漏,非有为,非无为。
方维上下,无所不在,过现未来,无时不存。
以太虚空为法身,以妙真如为觉性,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
故经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以世谛言,则有因有果,有修有證。
有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好,可见之色;
有六十美妙友音,可闻之声;
有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不共法为成道相;
有三乘十二分教为说法相。
所在之处有十方,所出之时有三十,成就净土,揖授众生,名称形相,皆为福田。
故经曰:「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以成佛道」。
二种理趣,非合非离,非一非异。
离有无边,是谓中道;
舍断常见,是谓□观。
是故智者随以空性观于如来,而以不舍诸有为法,行佛随念,此法照所以现形念佛之义也。
十万三世,一切如来,名号无数。
至于功德威身,辨才智慧,證入法界,成就无上正等菩提,则一如来所能具足。
如是作意,专念一佛,则为普念一切诸佛。
以经考之,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有世界焉,名曰极乐。
彼世界中,有如来名阿弥陀,誓愿洪深,修行广远,功德庄严,净土慈悲,济度众生,推本往昔,过无数大劫。
初心修行菩萨道时,于世间自在王如来所法无上正等觉心,具揖二十一亿清净佛土,广发四八种殊胜大愿,如实安住,种种功德,修习如是。
菩萨行时,经于无量,那由他劫,初未曾起三毒五欲,住三解脱门,行六波罗蜜,无边诸众生类住无上道,起诸妙行以至成佛,皆不可以语言分别之所能知。
积集如是,不可思议,无量功德,乃取正觉。
成佛已来,于今十劫,现在说法,无量菩萨及声闻,众恭敬围绕,左观世音、右大势至二大菩萨,而为上首彼佛如来,光明无边,十方普照,寿命无量,一国皆同,故名阿弥陀,又名无量寿佛,有异名谓无量光彼世界中,称宝严饰,香花充满,无三恶,无八难,所有众生皆如自在天,所有菩萨皆住不退地,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是故彼国名曰极乐无边世界。
诸佛如来皆共称赞阿弥陀佛所有功德,他世界中,若有众生闻彼佛名,生净信心,能如十六观行修行,回向愿生彼国者,随愿得生,永出轮回,终成正觉,虽下品者,亦正圣果,此法照所以专念阿弥陀佛之义也。
且三归六念,以佛以先,一称南无佛陀,善根无尽,况能专念者乎?
法照以此教人,盖得其要矣。
我愿以此法门示之众人,传之后世,使闻之者皆发信心而归正觉。
是故立石此岩,而述其事义以记焉。
按:康熙南郡志》卷一八,康熙二十八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