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释齐玉北宋 ? — 1127
四十八愿后序 北宋 · 释齐玉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八○、《乐邦文类》卷二
或曰:净土乃圣人之权,方所以接钝根、化凡器也。
苟能一超直入如来地,何藉于他力乎?
对曰:佛世文殊、普贤灭后,马鸣、龙树,此土智者、智觉皆愿生净土,应尽是钝根乎?
释迦劝父王净饭并六万释种亦愿生净土,应尽是凡器乎?
此等圣贤应皆不逮今人之利根胜器乎?
况若以此为权,指何为实?
权实之判非止一途,自非教眼瞭焉,何以甄别?
咨尔有识,当信佛言,招报非轻,切勿容易。
孙莘老学士始以此疑之,因会杨次公主客、王敏仲侍郎,论道契合,遂释其疑。
莘老云,四方言禅者唯黄蘖、慧林为最盛。
临济之后有慈明,慈明传江西,黄蘖之道,次公实传之。
云门之后唯雪窦,雪窦传怀,怀传本,本公居慧林时,敏仲早得其法。
次公、敏仲皆儒者,学禅得师如此,方且汲汲以净土为依归,则知净土非圣人之权设,真禅侣之栖止也。
苟能即心净土,本性弥陀,生则随念往生,去则实无所去,则亦焉有彼此之异而横相是非于其间也哉。
观乎莘老之言,则信真善知识不违佛训,不欺自心,事理俱圆,实可宗仰。
愿诸仁者当以死生大事为心,无以人情取舍自碍。
赖如是愿力,念阿弥陀佛,发决定信诚,起娑婆险恶之程,作净土水云之客,濯足于八种功德池水,挂锡于七重行树丛林,入清净海众中,参弥陀善知识,览胜境而得不退转,闻妙法而易悟无生。
七宝楼边,四华池畔,优游泮涣,乐莫大焉。
庶以此愿为凭,前程定无间阻。
苟或谓之不然,则吾末如之何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