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僧法云宋 1088 — 1158
翻译名义集序绍兴十三年八月 宋 · 释法云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五
夫翻译者,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
音虽似别,义则大同。
《宋僧传》云如翻锦绣,背面俱华,但左右不同耳。
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易其所无,故以此方之经而显彼土之法。
《周礼》掌四方之语,各有其官,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通西言而云译者,盖汉世多事北方,而译官兼善西语,故摩腾始至而译《四十二章》,因称译也。
言名义者,能诠曰名,所以为义。
能诠之名,胡梵音别。
自汉至隋,皆指西域以为胡国。
唐有彦琮法师,独分胡梵,葱岭已西,并属梵种,铁门之左,皆曰胡乡。
言梵音者,劫初廓然,光音天神,降为人祖,宣流梵音。
故《西域记》云: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
寓物合成,随事转用,流演枝派,其源浸广。
因地随人,微有改变,语其大较,未异本源。
中印度特为详正,辞调和雅,与天音同,气韵清亮,为人轨则。
或问:玄奘三藏、义净法师西游梵国,东译华言,指其古翻,證曰旧讹。
岂可初地龙树,论梵音而不亲(如以耆阇名鹫,掘名头,云谁也,合云姞罗矩吒。)
三贤罗什,译秦言而未正(什译罗睺罗为覆障,译罗怙罗为执日。)
既皆纰缪,安得感通?
泽及古今,福资幽显。
今试释曰:秦楚之国,笔聿名殊;
之时,文质体别。
况其五印度别,千载日遥,时移俗化,言变名迁,遂致梁唐之新传,乃殊秦晋之旧译。
苟能晓意,何必封言,设筌虽殊,得鱼安别。
法云十岁无知,三衣滥服,后学圣教,殊昧梵言
由是思义思类,随见随录。
但经论文散,疏记义广,前后添削,时将二纪。
编成七卷,六十四篇。
十号三身,居然列目;
四洲七趣,灿尔在掌。
检阅之劳,资诚證之美。
但愧义天弥广,管见奚周,教海幽深,蠡测乌尽!
其诸缺疑,倾俟博达者也。
大宋绍兴十三年岁次癸亥仲秋晦日,居弥陀院扶病云尔。
按:《翻译名义集》卷首,四部丛刊本。
自勉文 宋 · 释法云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五、《翻译名义集》卷一
雪山大士,求半偈而施身;
法爱梵志,敬四句而析骨。
久沉苦海,今遇慈舟。
秉志竭诚,采经集论,宜安像前,烧香礼拜。
息尘劳之杂念,游般若之法林。
终卷掩帙,摄心静坐,照元明之本体,复常寂之性原。
虽万有以施为,然一无而亦绝。
无机子法云奉勉。
务学十门 其一 不脩学无以成 宋 · 释法云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五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余十有五而志于学,荏苒光景,倏忽老至。岁月既深,粗知其趣,翻叹畴昔,殊失斯旨。限迫,学不可逮,因述十门,垂裕后昆。俾务学以成功,助弘教而复显云尔。
《涅槃经》云:「凡有心者,皆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盖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此性虚通,灵明常寂。
若谓之有,无状无名;
若谓之无,圣以之灵。
群生无始,不觉自迷,烦恼覆蔽,遗此本明,能生诸缘,枉入六趣。
由是大觉,悯物迷盲,设戒定慧三学之法。
其道恢弘,示从真以起妄;
轨范群品,令息妄以归真。
若能信受佛语,随顺师学,乃驾苦海之迅航,则登圣道之梯磴。
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焉?
其二 不折我无以学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五
《说文》云:「我,施身自谓也」。
《华严》云:「凡夫无智,执著于我」。
《法华》云:「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由执我见,憍慢贡高,不愧无智,妄自尊大,见善不从,罔受教诲,于贤不亲,去道甚远。
欲求法者,当折我心,恭默思道,屈节卑礼,以敬事长,尊师重道,见贤思齐。
鸠摩罗什初学小教,顶礼盘头达多,此下敬上,谓之贤尊;
盘头达多晚求大法,复礼鸠摩罗什,此上敬下,谓之尊贤。
故《周易》曰:「谦,德之柄也」。
《书》云:「汝惟不矜(自贤曰矜。),天下莫与汝争能;
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晏子曰:「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禄益厚者施益博」。
子夏曰:「敬而无失,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其三 不择师无以法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五
鸟之将息,必择其林;
人之求学,当选于师,师乃人之模范。
模不模,范不范,古今多矣。
为模范者世唯二焉:上则智慧博达,行业坚贞,犹密室灯光彻窗隙;
次乃解虽洞晓,行亦藏瑕,如犯罪人持灯照道。
二高座,皆蕴师法。
其如寡德适时,名而不高,望风依附,毕世荒唐。
晋安师,十二出家,貌黑形陋,师轻视之,驱役田舍,执劳三年,方求师教,授《辨意经》。
执卷入田,因息就览,暮归还师,经已闇诵,师方惊叹,乃为剃发。
至受具戒,恣其游学,投佛图澄,见以奇之。
异哉小童,真世良骥,不遇青眼,困驾盐车,自非伯乐,奚彰千里之骏?
故出家者慎宜详择,察有匠成之能,方具资禀之礼。
南山云:「真诚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厌三界之无常,辞六亲之至爱,舍五欲之深著」。
能如是者名真出家,则可绍隆三宝,度脱四生,利益甚深,功德无量。
真教凌迟,慧风掩扇,俗怀侮慢,道出非法,并由师无率诱之心,资缺奉行之志。
二彼相舍,妄流鄙境,欲令道光,焉可得乎?
其四 不习诵无以记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五
记诸善言,讽而诵之,迦叶、阿难具足住持八万法藏
西域东夏高德出家,幼年始习,皆学诵持。
竺佛图澄,能诵佛经数百万言。
佛陀跋陀(此云觉贤。),同学数人,习诵为业,馀人一月工诵,觉贤一日能记。
其师叹曰:「一日之学敌三十夫」!
然人至愚,岂不日记一言?
以日系月,以月系年,积工必广,累课亦深。
其道自微而生,何患无所立矣?
其五 不工书无以传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五
书者如也,叙事如人之意。
防现生之忘失,须缮写而编录,欲后代以流传,宜躬书以成集,则使教风不坠,道久弥芳。
故释氏经律,结集贝多;
孔子诗书,删定竹简。
若不工书,事难成就。
翻思智者无碍之辩,但益时机,自非章安秉笔之力,岂留今日?
罽宾高德盘头达多,从旦至中,手写千偈,从中至暮,口诵千偈。
但当遵佛,能写名字,慎勿效世精草隶焉。
其六 不学诗无以言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五
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
诗陈褒贬,语顺声律。
《国风》敦厚,《雅》《颂》温柔。
才华气清,词富彬蔚。
久习则语论自秀,才诵乃含吐不俗。
彼称「四海习凿齿」,此对「弥天释道安」。
陈留阮瞻时忽嘲曰:「大晋龙兴,天下为家,沙门何不全发肤、去袈裟、释梵服、被绫纱」?
孝龙对曰:「抱一以逍遥,唯寂以致诚,剪发、毁容、改服、变形,彼谓我辱,我弃彼荣。
故无心于贵而愈贵,无心于足而愈足」。
此乃气蕴兰芳,言吐风采,虽不近乎聋俗,而可接于清才。
佛法既委王臣,弘道须习文翰。
支遁投书北阙,道林方逸东山,自非高才,岂感君主
宜省狂简之言,徒虚语耳。
其七 非博览无以据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五
《高僧传》云:「非博则语无所据」。
当知今古之兴亡,须识华梵之名义。
游三藏之教海,玩六经之词林,言不妄谈,语有典据。
习凿齿赞安师曰:「理怀简衷,多所博涉,内外群书,略皆遍睹,阴阳算数,悉亦能通,佛经妙义,故所游刃」。
真宗皇帝李侍读饮,仲容起固辞曰:「告官家,彻臣器」。
上问何故谓天子为官家,对曰:「臣尝记蒋济《万机论》言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
上喜曰:「真所谓君臣千载一遇」!
此由学问藏身,多识前言,无所累矣。
其八 历事无以识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五
子曰:「吾非圣人,经事久矣」。
洎入太庙,每事问者,儆戒无虞,罔失法度。
罗汉虽圣,赤盐不知;
方朔虽贤,劫灰罔辩。
多见而识之,未见而昧矣。
李后主得画牛一轴,昼则出于栏外,夜乃归于栏中,持贡阙下,太宗张后苑以示群臣,俱无知者。
僧录赞宁曰:「南倭海水或减,则滩碛微露,倭人拾方诸蚌腊中有馀泪数滴者,得之和色著物,则昼隐而夜显。
焦山时或风烧飘击,忽有石落海岸,得之滴水,摩色染物,则昼显而夜晦」。
学士皆以为无稽,曰见张骞《海外异记》。
杜镐三馆书自,果见于六朝旧本书中。
此乃博闻强识,见几而作也。
其九 不求友无以成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五
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
故君子以朋友讲习,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品藻人物,商榷同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刘孝标云:「组织仁义,琢磨道德。
欢其愉乐,恤其陵夷。
寄通灵台之下,遗迹江湖之上。
风雨急而不辍其音,雪霜零而不渝其色。
斯乃贤达之素交,历万古而一遇」。
晋道安未受戒时,会沙弥僧光于逆旅,共陈志慕,神气慷慨。
临别相谓曰:「若俱长大,勿忘同游」。
光学通经论,隐飞龙山安后复从之,相会所喜,谓昔誓始从,因共披文属思,新悟尤多。
安曰:「先旧格义,于理多违」。
曰:「且当分析逍遥,何容是非先达」?
安曰:「弘赞理教,宜令允惬。
法鼓竞鸣,何先何后」?
时僧道护亦隐飞龙,乃共言曰:「居静离俗,每欲匡心大法,岂可独步山门,使法轮辍轸?
宜各随力所被,以报佛恩」。
众佥曰善,遂各行化。
其十 不观心无以通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五、《缁门警训》卷一
《维摩》云:「诸佛解脱,当依众生心行中求」。
何以故?
晋《华严》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
一切世间中,无不从心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既为生佛之母,亦为依正之源」。
故《楞严》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欲言心有,如箜篌声求不可见;
欲言其无,如箜篌声弹之亦响。
不有不无,妙在其中」。
故《般舟》云:「诸佛从心得解脱,心者清净名无垢。
五道鲜洁不受色,有解此者大道成」。
遵此十门,上行下效,不倦终之,则吾佛之教可延于后世。
苟谓不然,祖道必丧。
倾望后裔,览而警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