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释法道北宋 1086 — 1147
谏改佛法疏(一 宣和元年 北宋 · 释法道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五○、《佛法金汤编》卷一一
自古佛法,未尝不与国运同盛衰。
太武、崔浩灭佛法,未三四年浩竟赤族,文成大兴之。
周武、卫元嵩灭佛法,不五六年元嵩贬死,隋文帝大兴之。
唐武宗、赵归真、李德裕灭佛法,不一年归真被诛,德裕窜死,宣宗大兴之。
我国家太祖太宗列圣相承,译经试僧,大兴佛法,成宪具在,虽万世可守也。
陛下何忍一旦用奸人之言,为惊世之举!
陛下不思太武见弑于阉人之手乎?
周武为铁狱之囚乎?
唐武夺寿去位之报乎?
此皆前鉴可观者,陛下何为蹈恶君之祸而违祖宗之法乎?
谏改佛法疏(二 宣和元年 北宋 · 释法道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五○
臣永道幸生神考潜封之地,遭际陛下御县之时,三教鼎兴,万方无事。
臣因弃士农之业,削发披缁,讲授佛书,助扬圣时无为之化。
窃为三教圣人,壹是教人以为善,但为其徒者妄相睚眦,致使时君惑焉。
盖自三五以降,朴散淳漓,大道堙塞,周之柱下史乃著书五千言,发明道德,将使斯民守雌保弱,慈俭无为,反刓于朴。
属周道陵迟,俗益浮伪,而民莫之从也,仲尼氏出,益倡仁义之道,修诗书,定礼乐,以救世弊。
不幸而继之以战国处士横议,以仁义为谬悠,其视道德何如也!
汉兴,犹杂霸道,孝文之贤,议礼乐则谦让未遑,孝武穷兵黩武,海内大困。
于斯时也,非吾佛之教应冥数而来,则道德仁义几乎熄矣。
原夫佛之书也,苞罗精觕,无所不统,玄微深远,难得而测。
又明善恶报应通乎三世,身灭而神不灭,积善积恶,各以其类报。
不待爵赏而民自劝,不待刑威而民自化。
其阴翊王度,有功斯民,岂小补云乎哉!
自汉以来,惟元魏、宇文周、唐会昌,尝下废佛之令,其馀帝王,罔不崇奉。
若我艺祖皇帝始受周禅,首兴佛教,累遣僧徒西域益求其法。
太宗皇帝建译场,修坠典,制《秘藏诠》,述《圣教序》。
真宗皇帝制《法音集》,崇释氏论。
仁宗皇帝躬览藏经,撰写天竺字,日与大觉师怀琏赓歌,质问心法。
英祖、神考,继体守文。
哲宗皇帝储宫日,神考不豫,时读佛经祈圣躬永命。
使吾佛之道有一不出于正,则曷足以致历代帝王之崇奉哉!
虽遭前代之三废,然皆不旋踵而复,其废教之人,率皆不旋踵而及于祸。
谁为陛下谋,乃赫然下废佛之令?
臣甚为陛下危之。
夫自汉以下历代帝王,固无足为陛下道者,然我本朝之列圣,岂皆不足为陛下法哉?
陛下必欲道士之盛者,宜严敕郡县,民之俊秀悉与保奏披戴,不旬月之间道士自盛矣。
陛下舍此而不为,乃迫胁佛者之徒弃其所学而从之。
《传》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悦而诚服也」。
以非心悦诚服之僧,驱而内诸道士之中,臣愚以为道士之祸自此始矣,未睹其为盛也。
臣滥学于佛,食宋之,不容默已,谏而获罪,实甘心焉。
按:《佛祖历代通载》卷一九,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九卷。
乞改正僧道班次劄子 北宋 · 释法道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五○、人天宝鉴、《佛祖历代通载》卷一九
法道等伏睹《大宋僧史略》载僧道班次:每当朝集,僧先道后;
并立殿庭,僧东道西;
凡遇郊天,道左僧右。
久为定制,盖出本朝祖宗成宪,以为万世不刊之规。
昨缘崇、观之后,道士叨视资品,如王资息、林灵素、王冲道辈,视两府者甚众,因此起请例押僧班,乘势毁坏祖宗所定福基,事体非一。
据释教所载,近年灾变,至于社稷中微,生灵涂炭,盖亦因此,误国罔上,莫兹为甚。
伏见自靖康建炎以来,所有道士视官已行追毁,既无官荫,其于班列自合遵依祖宗旧制。
今来天下道士每遇国忌行香,洎凡入寺院看谒聚会,不悛故态,傲然争风,一切占上,全乖宾主礼法,颇有害于风教,深为未便。
伏望朝廷明降指挥,特赐改正,应今后行香立班、诸处聚会,并乞遵依祖宗成法。
仍乞颁行天下,以正风俗,庶得稍循礼法,不害风教。
右谨具呈,伏取钧旨。
二月日,江州庐山东林太平兴龙禅寺住持、传西天法、特赐宝觉圆通法济大师法道劄子。
按:《僧史略》附,续藏经第二编第二三套第二册。
重开僧史略序 北宋 · 释法道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五○、《僧史略》下
佛书所载,地狱、鬼、畜、北俱卢州、长寿天、佛前佛后、生便盲聋瘖哑、世智辩聪不信毁谤佛法僧者名八难处,又曰八无暇。
盖生其处者,障难深重,无暇修心,不知正法,长劫驱驱,轮回不息故也。
是知世聪俗慧,不达佛书,则理昧正真,事同盲聩。
矜伐衒耀,自为己能,沮善诋僧,佛所不救,生遭贬谪,死入阿鼻,违逆皇天,招延世乱,皆此辈也。
致乱皆因蠹善,具载佛书。
本朝王内翰禹偁生平著述,排诋释氏,虽唐韩退之、吾宋欧永叔,佛书所谓「天魔波旬阐提外道」无以加也。
间遇英杰之僧,亦心重之。
余尝读王公禹偁文集,有赠僧录通慧宁公诗,曰:「诏僧史浙江滨,万卷书中老一身。
赴阙尚骑支遁,援毫应待仲尼麟。
溟濛雪彩松窗晓,狼籍苔花竹院春。
还许幽斋暂相访,便令陶令满衣尘」。
其意窃比彭泽远法师故事而自高之也。
欧阳文忠公亦录王内翰、宁僧录元夜观灯嘲谑之言,有「秦郑不爱未坑」之语。
王又述宁之墓志,则有心慕诚服之意,叙宁有文集一百七十卷,见行于世。
王之毁僧破佛,蜂虿枭獍,吠尧弹凤,天下皆知矣,独于通慧友爱相师,赋诗述铭以褒美之,何也?
通慧学行才识,兼类相求,自相友爱耳。
且世谛文章,未知其高下,其于学佛明心,博通大教,王必不及也。
且夫释氏横阔胜大之言,包罗法界,洞彻邻虚,断惑出缠,冥真会圣,永抛轮转,长挹爱河,出万劫之迷津,脱四魔之见网,历劫灾而不坏,与虚空而并存,与夫世文实霄壤矣。
佛之利见也,应大机则重重华藏,刹刹分形;
接小凡则丈六化身,三千界主。
所以宣尼推为至圣,老氏尊之竺乾,吾师号佛,觉一切民也。
溥天慈父,覆育群伦,超出世间之大圣人也。
孔、老二圣岂妄推之?
盖见善不及,守雌保弱,不敢为天下先之志也。
本朝驸马都尉李度题寺咏佛诗曰:「仲尼推至圣,老氏称古皇。
天上及天下,应更无比量」。
勒碑于相国寺之东庑别院。
盖佛者流光于混元之前,列影向太虚之始,慈云法雨,润泽群生,千圣乐推,万灵欣奉,宜乎宣尼、伯阳闻风而悦,慕德而归命焉。
唐李商隐赞曰:「吾儒之师,曰鲁仲尼
仲尼师聃,龙吾不知。
聃师竺乾,善入无为。
稽首正觉,吾师吾师」。
懿哉儒言,知佛者也!
经不云乎:除摩利支山不产旃檀木,好语皆生佛法中。
佛未出时,世谛幻法,皆无名字。
佛之设教,统应群机,撮要而言,不出乎真俗二谛。
其真也,诠妙理之格言,究死生之出要;
其济俗也,奖善罚恶,罪福报应。
至于治世之书,亦诸佛之遗化也。
故经曰:一切世间安民济物,皆是诸佛。
法灭尽后,有婆罗门采什佛书,安置己典,传于后世,大千国土,各有典彝,在天竺则四韦陀,此土则五经三史之书也。
故曰一切法者,皆是佛法,岂徒言哉!
如今黄冠剽窃佛经,撰成己教,外道经书,半偷佛法,识者尽知矣。
宁师内外博通,真俗双究。
所集《物类相感志》,至于微术小伎,亦尽取之,盖欲学佛遍知一切法也。
崇宁四年,敕加命号,曰「东京左街僧录史馆编修、圆明通慧大师」,以旌其学行。
师之所著,唯《大宋高僧传》三十卷与《僧史略》三卷,奉敕入藏颁行外,馀多湮没兵火之中。
得斯藏本,佛法事理,来历纪纲,舍此书而弗知也。
茍斯文之坠地,顾大法之将沉,由是敢率同袍,兴心内护。
爰有两街僧录鉴义临安府前后政僧官禅讲,同出长财,命工镂板,附藏流通。
因写王诗、欧公之录以示方来,使知世智辩聪之流有时而信焉。
三教之贤圣,理归一揆,则八无暇之沉沦尚可救也。
故为序之。
绍兴十四年甲子四月己巳如来诞圣日,传西天三藏法、特赐宝觉圆通法济大师法道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