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释法登南宋
圆顿宗眼序绍熙五年闰十月 南宋 · 释法登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四五
学大乘者,虽有肉眼,乃名佛眼。
何以故?
晓了己身有佛性故,虽一切法本来灵妙,非圆诠教旨不能知之。
此圆诠教旨在于何?
即佛眼佛智是也。
佛眼观之,全生是佛,佛智照之,无非法界。
凡夫博地信教仰理,即能用此佛眼、佛智照于诸法,以肉眼即佛眼故。
今依圆顿大乘,述其宗要,原于心法,究其体性,明乎道理,穷其心遍,谈乎性具,述所传法,明乎三观,显于正宗,修性相资,凉池可到,即以十篇,名为《圆顿宗眼》。
虽文有兼援,意即归圆。
宗即要也,盖言圆顿大乘,要在佛眼佛智也,今总略题之耳。
若得此意,则知吾佛一代,教有所归,祖祖相传,法非虚设,修行入道,得其要也。
法登不敏,述此管见,少助宗乘。
禽鸟向山,涓露入海,是此之谓。
绍熙岁甲寅闰月五日,于福严兰若涌泉阁下序。
按:《圆顿宗眼》卷首,续藏经第二编第六套第三册。
议中兴教观 南宋 · 释法登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四五
山家教观,传来久矣,大小部帙,典型尚在,独称四明法师中兴者,其故何哉?
曰:典型虽在,而迷者异见,由乎山外一宗,妄生穿凿,禀承既谬,见解复差,致一家教观,日就陆沈矣。
古人所谓道若悬丝而引石,是此之谓欤。
赖有四明法师而中兴之,使一家教观大概于时,人到于今咸受其赐也。
尝窃疑之,举世皆谓四明中兴天台教观,而不知所谓中兴也,未审中兴之说如何说耶?
请试陈之。
或谓四明事理三千总别,生身尊特,此等莫非中兴之说乎?
今谓不然,应知四明中兴之道,非天竺慈云法师,孰能知之?
彼《指要》序云:「教门权实,今时同昧者,于兹判矣,别理随缘其类也;
观道所托,连代共迷者,于兹见矣,《指要》所以其立也」。
大哉!
天竺之言断可信矣!
是知《指要钞》中,立别理随缘,乃中兴一家圆顿之教;
立阴观妄显一家,境观之道。
秖此二说,乃中兴教观之主意也。
后人不知其要,委有指陈,谓能传四明中兴之道者远矣。
疑曰:以何义故,以别理随缘之说,是中兴教耶?
以山外一派宗天台者,咸谓贤首之宗大乘终教,所说随缘,正同今家圆教随缘之义。
挤陷本宗圆顿之谈,齐彼终教。
况彼更有顿圆教,则使今宗抗折百家、超过诸说之谈,居彼下矣。
四明从明,从而辟之,以彼大乘终教随缘正同今家别义,又格彼顿教圆教,既不谈具,即义不成,亦是今家别义,方显今家所说圆顿,谈即谈具,超过诸说。
四明所谓秖一具字,弥显今宗,中兴其教,不在兹乎!
所以中兴观者,亦由山外之宗不晓止观观境之旨,却以一念而为真心,不立阴境。
四明斥云「大失宗旨」,所以特立阴妄而为所观显于妙理。
故曰指介尔之心,为事理解行之要,岂非中兴境观之说乎!
得此意已,方可与论四明中兴教观之说。
其如三谛事理、三千总别、有相无相、二境三观、三身寿量,播在章记,从而可知。
寄语学者,宣宗思之,禀承教观,须识源流,不可望风而已。
按:《议中兴教观》,续藏经第二编第六套第三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