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释正受南宋 1146 — 1208
进圣宋嘉泰普灯录上皇帝书 南宋 · 释正受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九三
月日,平江府报恩光孝禅寺僧正受谨昧死上书皇帝陛下:臣闻孤山智圆之言曰:「吾道如鼎也,三教如足也,足一亏而鼎覆焉」。
臣尝慕其人,稽其说,乃知儒之为教,其要在诚意;
道之为教,其要在虚心;
释之为教,其要在见性。
诚意也,虚心也,见性也,异名同体,究厥依归,无适而不与此道会。
圣帝明王以精一相授,元默躬行,亦岂外是,智圆其知言哉!
然释氏见性之道,自如来于三藏所诠之外,乃以先佛一心法印付上足饮光,有饮光至达磨,凡二十八传,达磨西来,至于曹溪,是为六祖
合而言之,为三十有三,如灯传灯,光光相续,故《付法藏传》曰:「以此慧灯,次第传授」。
自达磨而来,则此分辉广照,虽佛祖不可得而掩蔽矣。
不可得而掩蔽,则往往其人谓之流通,其语谓之总持。
总持之为言也,则有佛、祖之异。
以佛而言者谓之结集,即尊者阿难是也;
以祖而言者谓之编录,即沙门道原是矣。
若夫至尊以青莲目顾视饮光,饮光但一微笑,达磨命门弟子各言其所得,二祖唯礼三拜,其旨固不可以语言结集、编录。
然顾视而微笑,扣问而作礼,盖以心传冥契之迹耳。
发明后学,自兹而始,孰谓不可以集录哉!
维其金章玉句,历涉梁晋之来,虽尝间著于简编,尚亦未精于笔削,故不能表表暴白于世。
至我宋勃兴,圣圣相继,祖述既彰于洪烈,睿證咸极于法源。
繇是七佛之微言、诸祖之奥旨,粲然备见乎龙藏琅函之间,则三是已。
臣顷侍净慈佛行禅师道昌,一日指《续录》喟然谓臣曰:「三草二木之不同,及其受润则一也。
彼之云润者,即此之被照也。
之明,等及一切,初不择物而照,何独收于比丘,而遗于帝王公卿、师尼道俗耶?
梁武帝问圣谛于达磨,即弃有为;
唐肃宗请塔样于国师,后明深旨。
裴休契机于黄檗白居易悟心于鸟窠,丹霞出于名儒,庞蕴生于俗俚。
古之刘铁磨、末山尼、灵照女、凌行婆,皆载之诸集,系之祀图。
独是录未尝及之,虽曰续,惜其照之不普。
汝能择正悟,抉宗眼,以补其遗,则我志也」。
灵隐佛海禅师慧远亦尝督臣为之。
臣因自惟,祝发入道,安逸林下,微此无以仰报圣君贤臣天覆海涵之恩。
即佩服二师之训,繇昔之今,凡三之所不与者,莫不旁搜曲取,会粹考覈。
于十有七年,捃摭以成是书,垂三十卷,目录三卷,拟命其题曰《嘉泰普录》。
谓既备于众机,庶可名之以普。
况其间登载圣朝太宗皇帝孝宗皇帝宸音圣训及熙世名臣见道因缘,按诸奏对等录,纪述颇详,而传、广、续三调未始有。
臣伏睹景德之初,宣慈禅师道原所进《传灯录》,真宗皇帝有旨,命翰林杨亿撰序以赐。
天圣之初驸马都尉李遵勉所进《广灯录》,仁宗皇帝亲制序以赐。
建中靖国之初佛国禅师惟白所进《续录》,徽宗皇帝亦亲制序以赐。
为其道可以参赞化育,启迪生民,故得膺上圣之发挥,为有国之灵镇。
臣顾惟何幸,而是书复得际遇于陛下,成第四
夫以《传灯》二十年之后而有《广灯》,《广灯》七十九年之后而有《续》,《续》百有一年之后而有《普》,非天所相,曷其使然?
恭惟皇帝陛下法天刚健,履道希夷,丕承无疆之休,增锡有永之祚,会三教同归于至治,建皇极益宣于重光,典御万方,宏济群品,自然玉烛调,金轮统,车书同,民物阜。
佛法于今,正赖陛下举而振之,譬如大功德天,清净摩尼宝珠雨,于陛下之手,罔不称庆,《普》之行,兹维其时。
臣谨缮写,严为函封,躬诣登闻检院投进。
伏望陛下尚忆灵山付嘱之切,仰稽列圣外护之隆,有彰千载之逢,略赐乙夜之览。
乞诏景德天圣建中靖国故事,特摅睿断,锡以序文,冠以卷首,俾祖门微旨增重于将来,流芳于不朽。
仍乞降付福州东禅寺,与《大藏》一就刊行。
庶几佛法帝道,万世同昌,顾不盛欤?
臣安敢不揆狂僭,妄拟前修,仰希御制,以干鈇钺之诛!
诚以生逢昌运,蒙被至化,念佛祖之传授,虑载迷之阙遗,机动籁鸣,不能自已,趑趄退缩,至于再三。
是以藉藁山樊,冒昧尘献,尚冀颁行,式裨宗教,实为法门莫大之幸。
傥臣秘之行箧,不过一私书耳,此何自而普哉!
持此一毫善力,恭祝两宫圣寿无疆,国祚延鸿,天眷绵衍,实臣之至祷至愿。
忤犯宸严,罪在不赦,臣下情无任激切屏营之至。
按:《嘉泰普录·目录》卷上,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一○套第一册。
首楞严经合论序 南宋 · 释正受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九三
《首楞严经》之垂世也,指如来之藏性与众生之本源,了无差别,但能穷尽妄心,自然发露真见。
庆喜自无迷悟中而立问,善逝于无言说中而对詶,玉转珠回,圣言弥布。
繇是有七徵八还四缘尘二颠倒之密示,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圆通之详辩,七趣三增进四明诲五十五位洎五十种魔之显决。
其旨洞达,若大明丽天,而昧者不识,故寂音之论作,岂得已哉!
观其以智照三昧区分派别,振发大义,于诋辟之间,无施不可,虽生远笔削,复何以加?
或谓论非见谛菩萨莫能为之,安知寂音果非见谛者耶?
愚取其文,列于经右,犹昔人以李长者之论合诸《华严》。
间有阙遗,辄事补辑。
庶几栖神斯文者,了然无惑,直證真当,馀则具于本序云。
嘉泰癸亥上元日沙门正受谨书。
按:《楞严经疏解蒙钞》卷末附录二,续藏经第一编第二一套第五册。
阁笔记 南宋 · 释正受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九三
此经乃如来显示诸佛现前境界,众生顿悟法门,断妄想丝,离言说指。
故其以「楞伽」为名也,非人非法;
以实相为体也,非空非有;
以佛语心为宗也,非真非妄;
以自觉圣智为用也,非修非證;
以生酥为教相也,非乳非酪。
文简,其旨深,巍巍乎超越众经之右,夫岂识情所可到,心量所能及哉!
正受自早岁祝发,振锡方外,每于痴坐之馀,敬读是经,句义漠然,不能终卷。
后质于宿师高座无间禅讲,率亦暧昧。
隆兴甲申冬,会法亲布衲于蕲之四祖山,复以所未至请问,衲熟视曰:「此圣智境界,非粗心者可入,而子欲入之,当有方便」。
正受进曰:「愿示其说」。
衲曰:「是经盖有三译。
宋元嘉中中印度三藏求那跋陀罗金陵草堂寺,译成四卷,在身字函。
后魏延昌中印度三藏菩提流支洛阳汝南王宅及邺都金华寺译成十卷,在发字函。
大唐久视中于阗三藏实叉难陀嵩岳天中寺译成七卷,在四字函。
子试取魏唐二译者十七卷置于宋译四卷之左右,澄其神观,参考研味,则不惟可以读是经,且可以入是经矣」。
正受即如其言,取前二译合今四卷读之弥月,乃于句义疑碍冰释,深自感幸,将遂流通而力不逮。
庆元改元春,由吴兴永寿兰若至都下,谒黄侯于北圃之道院,饭馀瀹茗,忽谓正受曰:「《楞伽》一经,祖师指示之后,中间虽洪儒硕德,尚且病于句读,况馀人乎!
和尚傥能为法施无穷之利,吾为刊行,何如」?
正受曰:「在流通固无辞,然禅者必曰:『子禅者也,何为义学之事乎』?
讲者必曰:『子禅者也,何预吾义学之事乎』?
人既弗之许,纵区区尽管见,安能取信于后世哉」!
侯曰:「不然。
且禅是佛祖所传之心,教是佛祖所说之法,非禅无以通教,非教无以传心,讵有蠢蠢不达若此者」?
正受曰:「斯言固矣,古之人莫不禅教并行,宗说俱畅,奈何叔世学者各立臆见,相为矛盾。
今侯言独及此,正受敢不以古人自勉」!
侯唯唯,因别归永寿故居,与友人智灯复取先后三经,又以唐遗名尊宿注文、皇朝东都沙门宝臣《新说》、闽中太姥居士彦国所纂,复于知觉禅师《宗镜》中有议及是经者,并诸经论,于九旬之内焚香对席,钩索深隐,采摭精要,入于跋陀译经下。
至秋八月,偕徙居西湖北山寿星院,主人石庵庆寿馆于方丈南轩,俾终其事。
然膏继晷,会粹仅成,目曰《楞伽集注》。
凡注字无某经某论某人云者,即正受之私谓也。
所言注云者,汝南谢如诲云周寿元翁得于庐山古经藏中,盖唐中叶后经生所书,不著撰人名氏。
《新说》谓唐敬爱寺译经沙门智严所注者,非也。
按《僧史》,智严宋文帝时人,尝于扬都翻译,在跋陀之前,既未有经,安得有注?
近谓圆悟禅师作,益其误矣。
「楞伽」一云「䮚迦」,西人多称之。
其字之舛脱,或正或补,皆以魏、唐二经订證,非妄加削。
自洗研于乙卯之季春,阁笔于丙辰之孟夏
注成,观梦居士黄复之又为之音释。
侯闻之,遂捐己俸,命工书刻以广其传。
然达磨有言:「是经五百年后翻为有相之学」。
正受悉意于此,得不堕祖师之先见,重为宗教之赘说乎!
黄侯名汝霖字师说自号敬庵居士云
是岁浴佛日雷庵无作叟正受谨记。
按:《楞伽经集注》卷四,续藏经第一辑第二五套第四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