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释从义北宋 1042 — 1091
天台四教仪集解序熙宁九年 北宋 · 释从义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一五
治平四年于郡西之妙果而寄讲焉,明年夏,诸新学请事文墨,消释高丽观师所录《天台四教》。
于时权以霅川之科分节文之起,尽散集诸部法言,解《释义》之纲要,未逾二旬,乃成三卷,题目谓之《四教集解》焉。
草创才毕,尚未琢磨,便为学者传写流布。
世人咸将何晏《集解》致难,而不曾以杜预《集解》为妨,且儒之集解既存二说,今之题目何必怪哉。
呜呼!
管窥之局也,而有斯惑焉。
今熙宁九年,居大云西院,讲训之馀,于是考覈霅川之科,未为尽善矣,遂乃自出科文一贴。
仍又检校畴昔《集解》颇有疏略也,故重修饰,亦为三卷。
所患识见荒芜,辞理鄙昧,未能发明圣贤宧奥,聊且备于初学,分其句逗而已。
遐方近处,见兹再定之文,不须复留未治之本也。
按:《天台四教仪集解》卷首,续藏经第二编第七套第一册。
止观义例纂要序元丰七年三月 北宋 · 释从义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一五
摩诃止观者,《法华》之妙行也;
《止观义例》者,妙行之轮輗也。
传止观之道而不明《义例》者,则妙行倾覆也。
天台智者禀之于灵岳,悟之于道场,说之于玉泉,付之于章安
章安荆溪,师资道契,德音莫违。
后以清凉僻见,逆路论兴,背我天台,朋他贤首,抑根本之纯妙,以为渐圆,扬枝末之兼粗,名为顿顿,紊渎化源,尤误群学,故《法华》之妙行或几乎隐矣。
噫,道之未丧,存乎哲匠,是以荆溪尊者嘅兹诡乱,乃作《辅行传弘决》及《义例》等文,息荡僻见,昭显妙行。
于是迷津识济,佛乘载脂,故摩诃止观由荆溪而大振于世也。
人到于今,咸受其赐。
然《辅行》则披其细目,《义例》乃结其大科,意令学者推此条例,讨论《辅行》,研修止观,会通妙乘,运众宝之大车,游于四方,直至道场耳。
故知传止观之道而不明《义例》者,则妙行倾覆也。
余以元丰三年岁次庚申迁居安固宝积教院,明年休夏,将启止观,而门人请曰:「夫《金刚錍》者,点示有情之性遍,不隔于草木瓦石,明无情之有性也,而《寓言记》已解之。
《十不二门》者,收摄《法华》之十妙,显一部之经旨,令妙理以昭明也,而《圆通记》已释之。
《止观义例》者,总括止观之文粹,明所传之心印,皎在于目前也,而未闻有记。
况数百年以来,斯文存而不讲,今虽欲学止观,仍患关节靡通,敢希指授,用袪暗滞」。
余闻此请,遂无以辞,于是乃详究文势,出科一贴,寻以讲阅事烦,未遑申剖。
逮七年甲子岁莫春月上巳日,始暇纂集《止观辅行》纲要之文,随科对显。
至中秋下弦,乃得毕功,既而题曰《纂要》。
又复均成六卷,因为训于门人之请,乃广建立一家之道。
吾宗后学,不可以轻视也。
按:《止观义例纂要》卷首,续藏经第二编第四套第四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