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郑良嗣南宋
琼花 南宋 · 郑良嗣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玉立祠庭久不衰,俄经剪伐重能栽。
端知妙护有神力,更喜当时歼厥魁。
种不他传焉得子,年将丰稔辄多开。
天生异物初无伴,只许翻阶近侍来(《全芳备祖》前集卷五)
收籴米斛奏乾道八年八月 南宋 · 郑良嗣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八、《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二之四七(第七册第五九七二页)
浙东去年五月终,一路有管常平米斛三十四万五千馀硕,续措置收籴到米九万一千馀硕。
缘有灾伤及借拨军粮,及支乞丐,见管只有四十一万硕。
今欲趁秋成,更籴五万硕。
除别措置外,尚少钱五万三千二十馀贯
乞两淮民田更展一年起税奏 南宋 · 郑良嗣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八、《宋史》卷一七三《食货志》上一
两淮民田,广至包占,多未起税。
朝廷累限展首。
今限满适旱,乞更展一年。
何秘监作墓志铭书 南宋 · 郑良嗣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八、《北山集》卷末、《敬乡录》卷四
尝谓世有公论,非大贤无所归;
人有至情,非知己无所诉。
然而道可污也,故公论或不得行;
天可胜也,故至情或不得用。
而大贤与知己,俱不易得也。
故忠臣义士或遭陷罔,赍志而没。
没之后,或遂至于名不称焉,岂不甚可哀耶?
所幸公论未始一日亡于下,至情未始一日昧于心,一旦道隆天定,而与大贤知己者遇,则事虽千载犹可白,而恨虽九泉犹可平也。
某用是敢以先君子之故,沥恳于阁下,惟阁下一俯听之。
伏念先君子幼学壮行,惟古是训,晚出经世,绩用炳然。
绍兴中被命守蜀,更六寒暑,而卒以尊君爱民竭忠尽瘁,为权臣所嫉忌,备诸险苦,谪死岭表,天下识与不识,无不为之痛。
后虽久已昭雪,而未得大贤名笔作为文章,以传远而信后,则公论徒溢于千万人之口,无益也。
葬之日,权臣之凶焰未息,不肖孤仅能叙次年月,以纳诸圹。
既乃负罪慄慄,周游四方,觊得伸于知己,以为不朽之托,而岁复岁,邈焉无从。
怀此至情,废寝忘食,常恐溘先朝露,则终抱不孝已矣。
天或矜之,特诱其衷,俾控投于阁下,亦切意阁下必慨然于此也。
恭惟某官以英才盛德,为西南之人杰。
扬历既久,入登华要,则山益高、斗益明。
凡诸大夫国人,皆得所矜式,而略无异议,则今之所谓大贤,可归以公论者,舍阁下其谁也?
我先君子守之状,阁下既知之矣。
当先君子出蜀时,阁下手送行之序,率俊造数千百人,追饯于舟次。
其序有曰:「人将强配之于诸葛武侯、韦南康之间,而不知公之肯居与否也」?
后三十二年,阁下衮衮登进,而某亦自外入,备数尚书郎,亟走上谒,阁下一见,相慰勉如平生交,且谓蜀人思我先君,果与武侯南康似。
噫,斯言可忘哉!
则愚之所谓知己,可诉以至情者,舍阁下其谁也?
夫如是而不披肝胆以告焉,则是先君子之潜德秘行,无时而可发矣。
某旧读韩昌黎文,见《张中丞传后叙》,每掩卷太息曰:「使我先君子而遇今之昌黎公,其亦犹是乎」!
张中丞固有李翰传,得昌黎公乃益显。
许远、雷万春辈,非昌黎公,则朽腐而已耳,岂能流芳于后世耶?
呜呼!
今得所遇矣,且自谓加于前人一等矣。
昌黎公曰:「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州閒,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盖谓从所经由得之,故审也。
而阁下于我先君子,则亲见而素闻。
昌黎公又曰:「两家子弟才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
盖伤其后之无所辨明也。
而阁下之于某,则辱与之进,而每劳问焉。
此非加于前人一等耶?
阁下之慨然于此,盖可必无疑矣。
某于是勇于自决,谨缮录《家传》八卷,乡风拜手,以浼于执事者。
傥不摈拒,为一肆笔,勒为铭文,使永表于神道,则死者不死,某亦得与人子齿矣,其为德可以浅深计耶!
轻渎严重,状纸震越。
北山集序乾道九年五月 南宋 · 郑良嗣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一八、《北山集》卷首、《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三一、《皕宋楼藏书志》卷八三
北山》初、中二集,先君所自名,且手所分类也。
盖录宣和辛丑绍兴甲子岁所作之文。
良嗣因以第其卷,不敢有变易。
后集则迁箦中号丛藁者,良嗣放初、中而编次之。
戊辰甲戌,岁无遗焉。
总三集,为三十卷,凡一千二百一十四篇,仍以年谱冠于篇首,庶几览者按谱玩辞,得以见出处之大致。
若乃甲子、戊辰之间数载,先君方经理西南,公馀撰述亦富,而携藁之桂阳,以横逆故亡失。
良嗣才能省记一二,以附于中集之后。
继此,或访寻有得,当为别集,以补其阙。
先君之序初集也,其末云:「甲子而后,时时因事有稿,老懒,杂置箧中,他日有能为收拾者否」?
呜呼!
顷所亡失乃尔,是岂逆知其然耶?
不肖孤无以塞责,徒悒悒抱恨,而重惟先君一生无他嗜好,惟简编砚墨,未始以居艰治剧而辍,盖所乐者在是也。
少之时业科举,其所为文,学者争诵读之,而雅不自喜,故弗见于集。
三集之外,有《周易窥馀》十五卷,晚年精力殆毕于此书;
又有《经史专音》、《左氏九六编》及其他杂著,皆可传于世。
今刊行自三集始。
乾道癸巳仲夏朔旦,男良嗣拜手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