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车垓宋末元初 1222 — 1276
深衣疑义序 宋末元初 · 车垓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九一
《深衣括要》云:古者衣裳不相连,惟深衣上下相连,被体深邃,故云深衣。
以白细布为之,裳十有二幅,以应十二月
布六幅,交解裁之,分为十二。
狭头在上,阔头在下。
除缝削外,实广六尺,下齐倍之。
此下裳之制。
初未尝言前后连属之幅数也。
案《玉藻》云:「深衣三袪」。
注云:「三袪者,谓要中之数也」。
盖袪者,袂口也,其阔一尺二寸,圜围则二尺四寸,三袪则总七尺二寸。
既分为三,则前后里各为一袪明矣。
其前后二袪稍狭,则缀二小衽以足之。
却均裳十二幅为三,以属为三袪,庶乎前后里阔狭均齐称身。
端正如此,方与正经三袪之法吻合,于先王法服有可观矣。
又案《礼记》深衣图本,则著前四幅,后四幅,里四幅。
前有小衽,缀于衣旁,却甚分明,正与三袪之义不异。
近世大儒朱子订正《家礼》,于深衣之制则以衣四幅,各缀裳三幅,与《礼记》不同,殊不可晓。
愚尝三思,曾依此制上衣四幅。
阔裁之以合七尺二寸之数,则衣身太宽,不能贴体。
狭裁之,则不及三袪之数,且前三幅、后六幅阔狭不等。
岂能相对整齐,斜牵袷,下系带,未免强合。
胸前布幅,偏颇不正,何所取于先王法服哉!
既无小衽,则两头不横,何所取而名为曲袷,欲其领之方可得乎?
此所以启愚之疑,而不可以不辨。
且如续衽钩边之误,郑氏已注明白,而惑于熊氏等注疏之谬。
杨氏直言朱氏尚未及修定,可谓一埽去愚意。
《家礼》虽晦庵成之,而深衣之制,往往没后门人续添,以足其书,非朱子订正故也。
然理有可疑,不可不辨;
学有未达,不可不讲。
况深衣之制,欲服称身,以应规矩绳权衡之法。
然所谓辨,亦不出《礼经》之意,何敢以己意而妄议哉?
今纂出《礼记》深衣本末,以附于后,使服者知所择焉。
按:光绪《黄岩县志》卷二五,光绪三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