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赵良规
乞开金水河以便诸司收彻祭器奏景祐元年八月 宋 · 赵良规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四、《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三(第一册第六五二页)
太庙遇逐室奏告,宫闱令只于殿上迁纳神主讫,方许诸司收彻祭器奉慈庙,乞开金水河通流。
言宜以品物时新堪供者配以荐太庙奏景祐二年四月八日 宋 · 赵良规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四、《宋会要辑稿》礼一七之八六(第一册第七二九页)
谨按《礼记·月令》:四时新物天子所当羞尝者,必先荐寝庙。
《月令》虽秦书,通纪三代之礼。
《周颂·潜》诗序云:「冬荐鱼,春献鲔」。
是其乐章之存,历代皆行之。
《通礼》著宗庙荐新凡五十馀物。
今太庙祭飨之外惟荐冰,其馀荐新之礼,皆寝而不行。
谓宜以品物时新堪供进者,所司先送宗正尚食相知闻,简择滋味与新物相宜者,配以荐之,贵合旧典。
乞委中书门下审定带职官议事著位奏景祐四年三月二十三日 宋 · 赵良规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四、《宋会要辑稿》仪制八之四(第二册第一九六八页)
伏见都省集官议事,近制,应本省官议,学士知制诰待制三司使副使者并令赴议。
其曰带职官入省者,或在本官之次,或在本曹之上,著位舛元,有乖旧制。
谨按国朝故事及令敕仪制,则别有学士知制诰待制三司副使著位视品,即与前朝制度不同,固无在朝叙职、入省叙官之理。
今若全不论职,假有工、礼部侍郎学士者,使不在带职兵部侍郎之下。
又如中行、后行郎官学士在朝立丞、郎之上,入省缀驾、库之次。
知制诰待制入朝与六行侍郎同行,入省郎分在郎官之下。
员外郎三司副使郎中判官者,在三司参佐,入省却在其上。
又如员外郎学士郎中舍人待制,在两制自分职次,入省亦却在其上,即各缀本官班,于理未便。
所以旧来议事,除别诏三省悉集,则中书舍人知制诰,与常侍、给谏,至左右正言皆赴。
若内朝官悉集,则学士待制三司使副使皆赴。
若更集他官,则诸司三品,武官二品,各在本司长官之次。
若止是集尚书省官,其带职者并合不赴。
又按《天圣编敕》,学士知制诰待制三司副使,正官未至五品,并同五品官例。
今若各缀本官班,则是与《编敕》不同。
又按《杂坐图》,学士两省侍郎之下、尚书丞郎之上;
中书舍人知制诰待制在留后之下,秘书监之上;
三司副使少卿监之上。
今若复缀本官班,显亦有违令文。
又按《閤门仪制》:大宴,学士座殿上,与仆射同行;
知制诰亦座殿上,与尚书丞郎同行。
若曲宴,则三司副使预坐,即在知制诰之后,重行异位。
三司副使又准咸平六年敕,品与诸司少卿监同,而班其上。
岂有亲奉至尊于殿庭列座,其礼如此,暂入都省便却降损?
著位舛元,于理未顺。
又按故事,尚书省官带知制诰者并中书省班簿,即于尚书省御史台并不著籍,故有绝曹之语。
今若复缀本官班,亦是有紊典故。
又伏见国朝以来,凡定学士舍人两省以上著位,除先后入外,若有升降,皆是特禀朝旨,方定著位,岂有在朝之省,迭为上下?
况省中会议,皆左曹右曹之上,今来升降弗伦,典故无据。
又伏见郎中员外侍御史起居舍人及任里行者,皆称台官,不赴都省议事。
臣详上件官并是本官兼任台省,即是与带知制诰待制等事体无异,岂有兼领若一,赴集有异?
又按唐朝故事,翰林学士有不知制诰者,并无别占压著位,只是与今来直馆事体一般。
若国朝学士知制诰待制则显有著位,与唐朝不同,其侍读侍讲龙图阁枢密学士三司副使即是国朝新制。
唐朝三司者自尚书省之职,自后唐别置使额,今来显是不同。
望委中书门下参酌旧规,详加审定。
自今除集三省官议事即依旧外,若只是本省议事,其学士知制诰待制三司使副使并依前项典故,不更赴议。
庶使品位有序,典故无违。
乞定祫享之礼奏嘉祐四年六月 宋 · 赵良规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四、《太常因革礼》卷三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九
伏睹今月三日行祫享之礼。
臣等闻父昭子穆,祀典所先;
德祖功,王业之本。
国家承百年之运,崇七世之灵,追孝不为不严,奉先不为不至。
然而遇祭祀之间举,命公卿之摄行,虽神主有合食之名,而太祖虚东向之位。
号为大祭,所以萃群庙之神;
要之至公,岂可昧正统之绪!
典礼具在,制度可求。
然󲦤绅之议论颇多,古今之是非难决。
岂太平之盛世容有阙仪,况圣人之躬临所以正席。
臣等欲望咨询近侍,博访名儒,折中于今,稽谋于古。
庶使威灵分辨,祖考来格,为一代不刊之文,传万世无穷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