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赵九成南宋
考古图释文序 南宋 · 赵九成
 出处:全宋文卷四二四七
古文,三代之书名也。
书名所起,将记言于简策,象物形而画之。
故厥初以象形为主,不取笔画之均正;
又有无形可象之言,然后会意、假借、形声、指事、转注之文生焉。
至周之兴,尚文,书必同文,其笔画稍稍均正(据今所传商周器可见。)
周衰益盛,窃意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大篆已有修正,故与古文多异。
秦李斯、程邈之徒,又有省改,谓之小篆,即今许氏《说文》是也。
小篆兴而古文亡。
至汉,鲁恭王孔子宅,得中书,及张苍献古《春秋左氏传》,鲁三老献古《孝经》,及郡国于山川得鼎彝之铭,然后古文复出。
孔安国伏生口传之《书》训释中《书》,以隶古定文,然后古文稍能训读。
其传于今者,有古《尚书》、《孝经》、陈仓《石鼓》及郭氏《汗简》、夏氏《集韵》等书,尚可参考。
然以今所图古器铭识考其文义,不独与小篆有异,而有同是一器、同是一字,而笔画多寡、偏傍位置、左右上下不一者。
如伯𦣻父敦之𦣻字,一作,一作;
「宝」字一作,一作;
「蕲」字一作,一作。
叔高父簋盖底皆有铭,其「簋」字一作,一作。
晋姜鼎之「作」字一作,一作。
其异器者如「彝」、「尊」、「寿」、「万」等字,器器笔画皆有小异,乃知古字未必同文。
至秦既有省改,以就一律,故古文笔画非小篆所能该也。
然则古文有传于今者,既可考其三四,其或以形象得之,如为射,●为丁,为壸,为鬲,为车之类;
或以义类得之,如为鬳,为𡤀之类;
或笔画省于小篆,如作惟,作位之类;
或笔画多于小篆,如作万(小篆乃迈字。),作受,作秦,作𨚕之类;
或左右、反正、上下不同,如、皆作永,、皆作福,、皆作姜,、皆作姬之类;
有部居可别而音读无传者,如作󲌥,作𥃘之类,又可考其六七。
皆文奇义密,不可强释。
姑存其旧,以待知者。
按:凡与《说文》同者,训以隶字,及加反切。其不同者,略以类例、文义解于下。所从部居可别而音读无传者,各随所部收之,以备考證。 《考古图释文》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