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罗处约北宋 960 — 992
太湖 北宋 · 罗处约
五言律诗 押先韵
三万六千顷,湖侵海内田。
逢山方得地,见月始知天。
南国吞将尽,东溟势欲连。
何当洒为雨,无处不丰年。
梁县界虸蚄虫生 北宋 · 罗处约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方喜云油布,俄闻叶螣生。
田神何纵虐,稼政自非明。
颍凤那充食,吴牛已绝耕(自注:牛多疫死。)
黄堂厌粱肉,对尔自心惊(以上宋吕祖谦《宋文鉴》卷二二)
吴江圣寿寺 北宋 · 罗处约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渔翁沙鸟傍回塘,携杖闲吟绕寺廊。
远岫不离青草渡,片帆时过绿苔墙。
风狂林木生清籁,日暖涟漪动画梁。
张翰思乡应有意,几多屏障水为乡明钱谷吴都文粹续集》卷三四)
其一 北宋 · 罗处约
 押职韵
无风烟焰直。
其二
 押沃韵
日移竹影侵棋局(以上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二引《续归田录》 《诗话总龟》:苏州童子刘少逸,年十一,文辞精敏,有老成体。其师潘阆携以见王元之罗思纯,二公未之信,因试与联句。思纯曰云云,云云。少逸分别对曰:有月竹阴寒,风递花香入酒尊。)
尚书都省之制议端拱元年十二月 北宋 · 罗处约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八、《宋史》卷四四○《罗处约传》、《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九、《太平治迹统类》卷二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五九
伏睹今年春诏旨,责以谏官备员,未尝言事,虽九寺、三监之官,亦得尽其谠议。
陛下虔恭劳神,厉精求理,力行王道,坐致太平。
心先天而不违,德生民而未有,所以散玄黄之协气,为动植之休祥,而犹不伐功成,屡求献替,此真唐尧、虞舜之用心也。
臣累日以来,趋朝之暇,或于卿士之内预闻时政之言,皆曰圣上以三司之中,邦计所属,簿书既广,纲条实繁,将求尽善之规,冀协酌中之道。
窃闻省上言,欲置十二员判官兼领其职,贵各司其局,允执厥中。
臣以三司之制非古也。
唐朝中叶之后,兵寇相仍,河朔不王,军旅未弭,以赋调筦榷之所出,故自尚书省三司以董之。
然国用所须,朝廷急务,故僚吏之属倚注尤深,或重其位以处之,优其禄以宠之。
黾勉从事者姑务其因循,尽瘁事国者或生于睚眦,因循则无补于国,睚眦则不协于时。
或浅近之人,用指瑕于心计;
深识之士,以多可为身谋。
蠹弊相沿,为日已久。
今若如十二员判官之说,亦从权救敝之一端也。
然而圣朝之政臻乎治平,当求稽古之规,以为垂世之法。
臣尝读《说命》之书,以为「事不师古,匪说攸闻」,又二《典》曰「若稽古帝尧」、「若稽古帝舜」,皆谓顺考古道而致治平
以臣所见,莫若复尚书都省故事,其尚书丞郎正郎员外郎主事令史之属,请依《六典》旧仪。
以今三司钱刀、粟帛、筦榷,支度之事,均在二十四司,如此则各有司存,可以责其集事。
今则金部仓部安能知储廪、帑藏之盈虚,司田、司川孰能知屯役、河渠之远近,有名无实,积久生常。
况此却复都省之事,下臣犹能佥知其可,况陛下聪明浚哲乎!
然议者以为不行已久,难于改更,若断自宸心,下于相府,都省之制,故典存焉。
上令下从,孰为不可?
盖人者可与习常,难与适变;
可与乐成,难与虑始。
在《周易》有之:「天地革而四时成」。
此言能改命而创制,及小人乐成则革面以顺上矣。
三司之名兴于近代,堆案盈几之籍,何尝能省览之乎?
复就三司之中,更分置僚属,则愈失其本原矣。
三司勾院尚书省比部元为勾覆之司,周知内外经费,陛下若欲复之,则制度尽在。
迨及九寺、三监多为冗长之司,虽有其官,不举其职。
伏望陛下当治平之日,建垂久之规,不烦更差使臣,别置公署。
如此则名正而言顺,言顺而事成,省其冗员则息其经费,故《书》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
夏、商官倍,亦克用乂」。
伏望法天地简易之化,建《洪范》大中之道,可以亿万斯年,垂衣裳而端拱矣。
黄老先六经论 北宋 · 罗处约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八、《宋史》卷四四○《罗处约传》、《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一七、《宋代蜀文辑存》卷一
先儒以太史公论道德,先黄、老而后《六经》,此其所以病也。
某曰不然。
道者何?
无之称也,无不由也。
混成而仙,两仪至虚而应万物,不可致诘。
况名之曰「道」,道既名矣,降而为圣人者,为能知来藏往,与天地准,故黄、老、姬、孔通称焉。
其体曰道,其用曰神。
无适也,无莫也,一以贯之,胡先而尊,孰后而愧?
《六经》者,《易》以明人之权而本之于道;
《礼》以节民之情,趣于性也;
《乐》以和民之心,全天真也;
《书》以叙九畴之秘,焕二帝之美;
《春秋》以正君臣而敦名教;
《诗》以正风雅而存规戒。
是道与《六经》一也。
仲尼祖述尧、舜,而况于帝鸿氏乎?
华胥之治,太上之德,史传详矣。
老聃世谓方外之教,然而与《六经》皆足以治国治身,清净则得之矣。
汉文之时,未遑学校,窦后以之而治,曹参得之而相,几至措刑。
仲尼尝问礼焉,俗儒或否其说。
余曰:《春秋》昭十七年,郯子来朝,仲尼从而学焉,俾后之人敦好问之旨。
老子有道之士,周之史氏乎?
余谓《六经》之教,化而不已则臻于大同,大道之行则蜡宾息叹。
黄、老之与《六经》,孰为先而孰为后乎?
又何必缫藉玉帛然后为礼,笋虡镛鼓然后为乐乎?
余谓太史公之志,斯见之矣。
恶可以道之迹、儒之末相戾而疾其说?
病之者可以观徼,未可以观妙。
景德灵隐寺雍熙三年 北宋 · 罗处约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八
天地,体也;
乾坤,用也。
体不可以常寂,故以神而为名;
用不可以终动,故以静而为本。
是以境得之而为胜地,心得之而为妙道。
斗牛之下,有郡曰钱塘
浙水之右,有山曰武林
居山之寺曰灵隐,其得境之胜地乎!
居寺之徒曰禅侣,其得心之妙道乎!
观其群山环倚,一峰中断,平湖鉴物,鸿涛骇人,云生若趋,石怪欲语。
陆羽东晋咸和初,有梵僧慧理天竺而至,叹曰:「兹山灵鹫之一峰耳,何代飞来乎」!
所携白猿复识其处,睨彼故地,同乎新丰
繇是金布其田,宝新其刹,憩莲华之石,翻贝叶之文。
洞深有天,岩垂为室。
晋、宋已降,贤能迭居,碑残简文之词,榜蠹稚川之字。
唐大历六载,复新其大壮焉,谢亭岿然,袁多寿。
土运之季,国霸为钱,云措之规,则又过矣。
绣桷画栱,霞翚于九霄;
藻石雕楹,花垂于四照。
修廊重复,潜奔溅玉之泉;
飞阁岧峣,下瞰垂珠之树。
风铎触钧天之乐,花鬘搜陆海之珍。
有若碧树芳枝,春荣冬茂;
翠岚清籁,朝融夕凝。
呼猿风閒,卧龙石老。
汉南王籍彼土宇,归我昌朝
雍熙之二载,郡之四众请月禅师为之首,师印可禅那,深得其髓。
明年春,仆自苏台抵杭郡,弭盖灵鹫,濯缨冷泉,山光洗心,松声娱耳。
坚珉虽揭,好辞未刊。
余斐然者也,月禅师俾文其事。
噫,节彼灵山,奠兹吴土,秀极而为万状,翠钟而成一色,乍耸而还伏,将趋而却屹,岂造物者奇诡其势,与心而符契哉?
不然,胡以不为世咫尺,而若在溟涬,俾仁者乐之,其得静之乎?
矧如来密印犹饮光而传达摩,由达摩而付南能,厥后大有宗师,竞分枝派。
太虚无状,而《楞严》谓三界忽生;
湛寂本如,《易》义称万物自动。
故众生昧如如之性,住我我之所。
执指为,瞪目成花,不有导师,孰为法眼?
若言真于妄,则二妄以斯同;
破有归无,则一边而为见。
故融其妄法,是名真空。
真空不空,斯为妙有。
虽扬眉举足,则当体涅槃;
三界四生,则为心境界。
栖禅于此者,其殆庶几乎!
伟哉是境也,其将以静为君乎!
是心也,其得本来无物乎!
所谓得天地之体,乾坤之用,体用无原,水波圆融。
故若境若心,以寂静摄,实观道之妙乎!
或曰:以兹山得静之,斯不诬矣;
言飞来之事,何其怪哉?
余则曰:戴神之端,子真不语者也。
盖以力乘大教翼怪衰周,俾季世之人信道弥笃。
嘻,太极剖而为天地,游魂贤而知鬼神,岂非语怪者耶?
因不自揆而书之,犹季路之率尔也。
碑而铭之曰:
灵鹫一峰,飞来竺乾。
夸娥负,神妙难筌。
非巨灵擘,圣功自然。
谁识其异,慧理明焉。
翠微之前,曹溪之禅。
隐不违俗,静本乎天。
四时群籁,万古寒泉。
因书真石,用纪千年。
按:《咸淳临安志》卷八○,道光钱唐振绮堂汪氏仿宋重雕本。又见《武林灵隐寺志》卷六,《西湖志》卷一二,《宋代蜀文辑存》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