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窦充
乞令于入川路官道旁种植林木奏天圣三年七月 宋 · 窦充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一、《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之二(第八册第七四七四页)
窃见入川大路,自凤州利州剑门关,直入益州,路遥远,桥阁约九万馀间,每年系铺分兵士,于近山采木修整通行。
近年添修,所使木植万数浩瀚,深入山林三二十里外,采斫辛苦。
欲乞于入川路沿官道两旁,令逐铺兵士每年栽种地土所宜林木,准备向去修葺桥阁。
仍委管辖使臣、逐县令提举栽种,年终栽到数目,批上历子,理为劳绩,免致缓急,阻妨人马纲运。
重修大成至圣文宣王庆历四年九月 宋 · 窦充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一、《金石萃编》卷一三三、《汉南郡志》卷一八、道光《褒城县志》卷六
服儒之服,读儒之书,不知儒之道,是犹终日戴天不知天之高,终日履地不知地之厚,亦有异擿填索涂,冥行已矣。
我夫子之道文而明,一以贯,布在方策,炳若日星,祖述宪章,显仁藏用,圣人之备者也。
若夫穷神知化,自诚而明,中庸可能,皇猷可复。
其圣也天纵,其性也生知,制作素王之道,立三纲五常,总人伦之大纪。
以正君臣,以亲父子,以和夫妇,以睦兄弟,俾民日迁善而不知,则显仁藏用之道备矣。
子思谓「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然有道之用,有所隐晦。
文中子谓:「天地生我,不能鞠我,父母鞠我,不能成我,成我者,夫子也。
道不啻天地父母,于夫子,受罔极之恩,其与太极合德,神道并行」。
诚哉,言之至矣,道之蕴矣!
乃知太极权舆一气,并明二仪。
明夫子之道,包乎天地。
其道之旨,出乎一而已矣。
国家功格穷壤,颂溢金石,书轨咸一,声教无外,庠序大阐,礼乐大备。
使贤不家食,野无遗逸,有以见人文化成天下,墠浮曜之盛烈也。
褒城县隶封汉中,跨据秦陇,控斜谷之岩阻,厥田沃衍,其俗富庶。
三堰之美,利在学校之搆。
弦诵之业,适尔罕闻。
傥祠宇尚隳,人曷知教?
先是旧庙僻处山坞,荒庭寥落,鞠成榛莽,棼撩倾陊,风雨弗庇,春秋释奠,何陋如之。
充居治是邑,莅事之初,乃状其迹,建白公府。
尚书水部员外郎公泰雅镇藩翰,惇意儒宗,既闻矢谋,亟从改作。
繇是周爰近署,择堰之右,得官地一廛,芟秽度址,鸠材僝工,靡踰月而栋宇鼎新,不越时而塑像俨列。
堂奥深邃,开闳有严,式观大壮。
前以子思之言,但取喻天地,未显道之为用;
文中子明成我之意与太极吻合,渊乎探道之赜,邈焉臻道之极。
吾是以知庶几圣人之道者,其《中说》之谓夫!
志诸温珉,辞达无愧。
庆历四年九月四日谨记。
相国懿侯曹公庙记 宋 · 窦充
 出处:全宋文卷三三一
古者通沟洫,凿陂泽,所以备旱也;
建一事,兴一利,所以惠众也。
秦用郑国凿泾水,自中山抵瓠口,为渠溉田,收皆亩一钟,关中号称沃野,无凶年之患。
汉任白公,复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均水溉田,大获厥利。
民到于今称之,是谓郑白之渠,衣食之源。
盖云郑国在前,白公在后。
秦汉之际,两渠之饶,莫盛于此。
汉中是维梁之奥壤,褒邑斜谷之隘首,群山始尽,一川砥平,辐辏众流,合成巨派。
智者乐水,惟仁博施。
粤自谷口作为三堰,横截中流,擘四浇渠,左右股引。
第一堰东西分两浇渠,溉本县田。
第二、第三堰分东浇四渠,溉南郑田,西浇四渠平注,疏入田畴。
制桐板以限其多少,量地给之,俾水均足而民绝争矣。
沟洫绮错,原隰龙鳞。
灌溉脉连,畎浍周布,沮洳污莱,悉茂稻粮。
每秋成望之,多稼如云,露积如坻,虽天时亢旸,岁亡灾沴之虞。
一廛之直,或售之不下五十万钱。
厥田膏腴,厥俗富庶,仰三堰之利兼济然矣。
堰之制则聚之以石,束之以木,盛夏溪谷暴涨,或至隤陊。
褒城南郑两邑,每岁孟陬,籍丁役以缮完。
讫工,府牧必亲视其绩,率为常矩。
李唐旧除山南西道节钺,皆兼营田使额,乃知堰之设,不其重乎!
按《图经》,即汉相国曹公参所肇创也,询耆旧之说,咸亦如之。
详本传,始以战斗筹略,差校勋伎,及列领视三堰,当时以为琐末,岂非史氏之阙也欤!
今祠宇宏辟,血食斯飨,盖导其源流,启一时之利,循其经制,有千古之赐。
《祭法》曰「法施于民则祀之」,又曰「能禦大灾则祀之」。
是则三堰之法施于民,复能禦旱暵之灾,诚有钟水丰物辅世之大功,为庙致祀,固其宜也。
抑又知萧、曹二相国高皇分王汉中之际,愤鸿门之挫衄,爱养士卒,励意兵食,夐出心术,始营兹堰。
卒致储峙丰稔,军需大备,不旋踵而奄宅中夏,是克弼成王业者也。
订郑白二渠后绩辽远,不啻相万尔。
召伯甘棠听讼,子产脱辀济人,而犹谓古之遗爱,矧三堰之利世济粒食,斯民赖之,其爱之厚,不亦愈乎?
而千百年来,寂亡纪述,吁,可怪也!
充叨守是邑,缅怀前烈,摭其事实,而即为之志云。
按:康熙南郡志》卷一八,康熙刻本。又见道光《褒城县志》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