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程琳南宋
忠孝祠记 南宋 · 程琳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八八、《永乐大典》卷六六六
嘉定己巳庚午间,江西峒寇猖獗,数来犯南雄境。
郡守宗簿赵侯善契锐以却贼自任,亲提兵督战。
至城东北二十五里之沙水,其子监庙汝振、州司法参军黄公枢实从。
兵败,二人皆死贼手。
一时诸将奋不顾身,或先或后,力战殁于阵者亦众。
其特显者如摧锋梁准备满之于柯木坳,摧锋彭准备添之于火径,摧锋萧统领辉、摧锋副将陈承信澄之沙水左翼统领杨武世雄、左翼萧副将焦之于白云,是皆身不幸以殁,其所摧破不翅仅足相当。
贼因是大惩创,率摇手相戒,勿易此南雄
人谁不死,死而益于世,凛凛有生气矣。
庙以忠孝名,实创于赵侯时,其地则报本寺之后。
距今二十馀年,竟以颓毁,莽为瓦砾之场,乃不知自何时迁塑像于寺左庑下一室,褊甚,无以壮观瞻,然古制差可托以久者。
推诸将姓名,渐不可考,无以传远。
司法黄公像独附在圣妃庙之庑下,于理亦未顺。
大抵岁月逝迁,风声湮没,旌忠表孝,寖无其人,谁能兴念已死者。
间尝道其事于今郡侯黄公,恻然悯伤之,亟欲复庙,而阴阳家有言岁不利于庙者。
公则谓记其事,俾死者姓名不遂泯没,祠则因旧所稍迁而右,更加设饰以光明之,且移司法黄公像于此,庶若忠若孝,以类相从。
初谓秉彝好德,人心所同,世有言忠臣孝子徇义忘躯、奇伟倜傥之节,则人人为之感激流涕,无问平生识也。
此邦之士有为言,方摧锋梁准备以战殁,提刑廖公德明亟自韶驰至南雄,亲抚其棺而哭之,且谓:「君尝以死许我,而今真死矣」。
至今闻此语者犹为之酸楚,泪落如雨,是知忠义激烈之事,夫人所同喜。
惟事久岁迁,无人表挈而发挥之,则声光幽黯,忠魂义魄郁郁抱恨于九原下者多矣。
黄公以事关激劝,故汲汲乎勇为是举,非侈事力有馀,百为具兴,以文饰太平者之比。
公名成,家世三山人。
其有德于此邦,将百世不泯,后来者其当自知之。
程琳记。
龙须石镬潭事迹绍定六年八月 南宋 · 程琳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八八、《永乐大典》卷九六六
绍定壬辰夏秋间,天常旸不雨者五十馀日,南雄三山黄公宬以真切为民之心祷祈,靡所不至。
久之,有谓龙须、石镬二潭之龙神可致以求雨者,公亟从其请,迎龙甫至,即阴云布护,甘雨霶霈。
如是越三昼夜未已。
前此,潭之名不甚显,于是扣之乡民,有能言其迹之始末者。
保昌团上锡村旧有龙兴寺,二僧有名昌、名典者,勤苦修行其中,尝遣行者采樵于山,获一卵,藏之颇久,异蛇出焉。
豢之极驯,后忽失所在。
一日晚,二僧登寺门之阁,望见岚源径水中,电光闪烁,风涛汹涌,心疑其有异。
翌日遣行者即视之,所失之蛇出没水中,似有恋恋相向意。
行者归以告,后乃偕往视之,蛇已露头角矣。
方掉鬐鼓鬣,作风浪威猛之势,三人往视,久之不去,先后俱为浪漂入水中,水乃今之潭也。
故自此乡民有从而祷雨者。
往时小竹上锡村才遇天旱,即伐木寘之潭,有顷雷雨交至,木漂出乃已。
俗传祷龙不先通其诚于二僧者不可,意龙亦不忘所本者。
龙须、石镬二潭,往往皆龙所居,祷祈者不敢于此寘轻重取舍。
龙须潭者,或云石上产龙须草,以此得名,其说初无考。
龙兴寺基距此潭隔一小涧,数岭间之,目视可相及,其中来往仅三十馀里。
其水发源于信丰县五岭村,潭上石壁高可五十馀丈,中有穴,水注入其中,不见所出,可以知穴之深,此其相传以为龙窟者。
石镬旁距龙须隔两高岭,一深壑,其往来路径至为崎岖,此潭之水源亦发于信丰之左拔村,自高倾泻,下为三潭:其第一潭最在高绝之处,则石镬也,上窄而下乃阔,形如镬然,故名石镬
乡民甚神此潭矣,惟苦于不可攀援而上。
其第二潭者取路差便而易,故祷祈多即于此,其实似非真石镬也。
今岁之旱有祷于龙须、石镬者,皆立致雨。
如上邕溪村、上下蒲村,以至杨律团西岭下,以及蜜坑下分等处,俱有应验。
俗传祷二潭者多获异物以显其灵,其说似诞幻不经。
然神龙变化不测,能大能微,能显能晦,夫安可执有定之理,遽谓天地间万万决无是事也!
然乡民祷于此潭久矣,始者州县欲物色之,几莫得其处。
或云父老世有盟誓,戒以勿言,则知深山穷谷间如此潭之灵异者固多。
乡人逆疑官司之扰,秘而不以闻者,固有之矣。
今神龙惠泽于此邦功效甚著,他日州县小遇旱乾,必有不免于此乎祷之,惟有志乎民者察于斯人所以不言之本情,无使吾父老之所私忧过计者时乎或验,则为龙者其亦有以自安矣。
是年八月朔从仕郎、前南雄州司法参军程琳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