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程文度
重修湘妃庙太平兴国八年 宋 · 程文度
 出处:全宋文卷一○○、《永乐大典》卷五七六九
重湖之南两舍之地,有二妃古祠在焉。
庙号昔谓之黄陵,因其地而名也。
今谓之昭烈,以德而称也。
载籍群书,皆盛称尧舜之德,二妃即尧之女、舜之妃也。
帝尧丹朱不肖,二妃有德。
不肖则不可以传神器,有德斯可以赞帝图。
繇是妻于有虞,以光之圣德;
降于妫汭,以成舜之孝道。
若俾丹朱有二妃之德行,必不让舜而传丹朱矣;
有虞无二妃之翼赞,舜必终匹夫而况侧微矣。
是知尧舜之德巍巍荡荡,民到于今称之者,皆由二妃之所致也,岂止从舜南巡,昭其灵迹而已哉!
噫!
事于顽嚚,显妃之节;
溺于沅湘,见妃之烈。
湘竹之斑,谓妃之血;
湘水之声,谓妃而咽。
噫!
生为虞嫔,没作湘神,享庙福人,在江之滨。
唐元和十四年春吏部侍郎昌黎韩公愈以犯颜获戾,出牧潮州,过妃之祠,精意有祷。
惟妃恤含忠之节,施福善之功,爰自海隅,牵复朝位。
韩公感妃之明灵如在,伤妃之祠宇其颓,再树丰碑,崇脩旧址,于今垂二百年矣。
碑已残破,庙亦圮毁。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秋将作监丞程文度衔帝之命,权理湘阴
去邑一舍,先过妃庙。
湘江之铺练,列楚峤之堆蓝,树古祠荒,堪成图画。
廊庑之下,得其旧碑,尘蔽苔封,顾难辨识,熟而视之,乃韩吏部之碑也。
其间解二妃为湘君夫人,證以经书,駮其舛谬,实巨儒达识之作也。
又解「舜陟方乃死」之义,以「陟」为「死」,是为「死方乃死」,厥理未明。
窃以《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经夫子删定,其《虞书》曰:「舜陟方乃死」。
孔安国传云:「陟,升也。
方,道也。
言舜升道南方巡狩,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
矧自鲁恭王坏宅得书,悉还孔氏,原其作传之意,颇协删书之旨,垂世立教,岂有异端?
文度虽省己不才,敢徵其事为證。
许由之让,许由即为道人矣;
大禹承舜之禅,虞舜亦为道人矣。
以道之情高,故曰升道,是以圣人用则为尧舜之理,舍则与巢、许同归。
以其体道合天,故谓之帝。
孔传解「陟方」为「升道」,于理为通。
韩吏部解「陟」为「死」,即下不得言「方乃死」也,义斯明矣。
虑惑后世,乃述斯文。
右补阙直史馆荆湖南转运使赵公昌言,博学雄才之士也,自临职司,克丰邦计,奉公之外,继绝为心。
每同谒黄陵祠,叹其庙毁碑残,非人不葺,乃拜章上请,思壮神居。
因广旧基,复增峻宇。
正殿孤起,回廊四合,总二十馀间。
梗梓宏材,并从官给。
旧有神像,居其中,二妃夹侍。
监察御史荆湖南转运使李公清惟,文学擅价,智辨过人,常议及古黄陵祠前后谓之懿节,谓之昭烈,并历代以来官锡庙号,皆美二妃之德以名焉。
故事显然具载,岂可以在于兹,斯盖乡俗所立,今宜改正。
遂去其像,止存二妃。
旧碑潭州刺史沈传师书题,赵公昌言以碑辞残缺,将坠于地,虑湘君、湘夫人之灵迹渐于湮没,遂采新石,重刊旧文,仍以碑阴见托为记。
文度承命爰笔,指事直书,知予罪予,其在于此。
太平兴国八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