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祝泌
进壬易会元大占书表 宋 · 祝泌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
臣言:伏闻阴阳变化之妙,有气有象之殊,卜筮推策之书,通机通微之旨。
必该至理,以参覆载之运;
斯极神机,而研事物之情。
三易本刚柔之气,周流六虚;
六壬法动静之宜,取合四课。
观其设科,虽六壬之旨若不同;
究其致用,则气象之求实一致。
故气无定用,因象而用,象无定体,以气为体。
易之气,即天地推迁之象;
壬之象,即阴阳升降之气。
《易》更三圣之述作,学者固不敢以轻议;
壬沿三坟而晦蚀,习之乃至于自卑。
谁知规天矩地,即方员动静之基;
日干辰支,乃乌兔推迁之纪。
贵人法紫宫之主宰,日将本大阳之缠离。
天内阳宫,则列官顺轨;
地外阴道,则百辟逆缠。
阳为德,阴为刑,吻合汉儒之论;
夜多凶,昼多吉,何殊扬子之《玄》。
故事有从违,时有否泰。
遵时而动,乃得其宜;
随事而推,不容或过。
斡璇玑以法大造,窥要会以定方来。
圣人以此洗心,待时乘运;
贤者由此触智,观妙钩玄。
由象而通消息之理,体物以见屈伸之机。
时覆逢占,间不容发;
当名辩物,差不毫釐。
至于厌伏不祥,转危为安,迎导善庆,触类而长,旨在雷公之蕴,传在玄女之神。
机参造化,则天是阴阳;
事超庸常,乃地何险易。
此前人之显迹,实旧记之特书。
奚啻分别祸福,决定疑似哉!
矧夫国有大疑,谋之君心以及卿士;
舆情未协,欲其大同而决于官占。
宜与士民,举动纤微,其为体统,大小夐异,可不明其纲概,复至泥于细微。
恭维皇帝陛下得一继离,函三立极,提挈两仪之轨,辑穆七政之缠。
兢业事几,洞见安危得失之兆;
洪济国步,措置熙宁静密之图。
端清燕以颐神,居紫辰而论道。
审猷谋于虑蚤,访经纬以探微。
审国事于渊默之府,同民患于枢机之变。
度咨壬课,俯及愚蒙。
臣学识疏庸,文穷气沮,黼黻皇猷而有歉,祗承大问以凌兢。
当阳月之安平,仅效小得;
然中式之深奥,未有异闻。
误蒙圣旨,俾作大占之集。
鞠躬受命,勉强效书。
首叙名局,次及事端。
本正大之旨以为经,揆从违之机以著义。
使有伦序,异以科条。
悉芟鄙俚之词,尽属体统之大。
庶复兴于古道,免屑渎于圣经。
缮录上陈,苟作有罪。
臣诚恐诚惧,顿首稽首,谨言
按:同治《饶州府志》卷二六,同治十一年刻本。
皇极经世书钤序端平二年 宋 · 祝泌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皕宋楼藏书志》卷四九、《经义考》卷二七一
《易·系》曰:「天生神物,圣人则之;
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制法垂教,祖道钩玄。
是极也,先高厚而肇始,运万有而不遗。
推其动静,得两仪之本;
沿其始交,得四象之元
循其变化,识卦位之分。
得《河图》《洛书》而證其拟议形容之实,传十四图而悟布卦用卦之旨。
今探赜索隐,傥不明其所由肇,是康节之学且入于术矣,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可乎?
粤疏造物之图,达于取卦之妙,而后备列先天之所由运行,动植之所以感应,而要之以折衷之法,庶几览者由门及序,升堂入室,识其条贯。
是编也,尚少裨好古博雅之君子。
郑夬所谓「泄天之蕴,岂无祸福」,不可谓之知言。
今但虞绝学之无传,亦何暇疐跋乎祸福之间哉!
世有觉者,幸相与发明之。
端平乙未,鄱人祝泌述。
观物外篇断诀发题嘉熙二年 宋 · 祝泌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皕宋楼藏书志》卷四九
夫子系《易》曰:「以言者尚其辞,以制器者尚其象,以筮卜者尚其占」。
夫《易》有象、有数、有占、有辞,夫子系《易》不及数;
康节所传之《皇极》,有画卦之象,有布卦之数,有测卦之占,而无其辞。
《易》岂无数哉?
用数而不泥于数,所以为数之妙。
《极》岂无辞哉?
示法而不说,所以为辞之至。
是故《易》以占为神,《极》以算为智。
占者听圆变之,以求将见之象;
算者布一定之卦,以御无穷之数。
占则取验于天神之研几也,算则断在于人智之极深也。
神以知来,而未尝不藏往;
智以藏往,而未始不知来。
惟《易》之与《极》,其旨若相似,而致用实不同。
《易》自洛书出,虚太极而用八卦;
《极》自河图出,自无极而分八卦。
《易》与《极》之八卦,名同而位殊,爻同而旨异。
位之殊,今先天后天之图可识矣。
旨之异,则《易》之《乾》为天为金,而在《极》则为日为暑之类也;
《易》之《坤》为地为土,而在《极》则为水为雨之类也;
《易》之《震》为雷为木,而在《极》则为辰为夜也;
《易》之《巽》为风为木,而在《极》则为石为雷也。
《坎》为水为月者,《易》也,而《极》则为土为露矣;
《离》为火为日者,《易》也,而《极》则为星为昼矣。
《艮》为山,而今为火为风;
《兑》为泽,而今为月为寒矣。
自是充之,非惟八卦取象之异于《易》,而吉凶晦吝亦大不同,矧夫取象有在天在地在人之各殊,为卦有因时因数因变之各异。
知而辄言,天固厌之,知而不言,人何述焉。
盖算之密者,穷幽洞冥,證前测后,泄大造之神机,露将来之朕兆,所以古之深于数者,未始敷宣,而谶纬之书,历代秘藏。
康节著书阐数之变,而不言数之占,明象之交,而不著象之应,必有故矣。
必悉以其书作为训义,已非康节之欲无言;
今又为占验之诀,大非康节之所不尽言也。
虽然,䀝睨数仞之墙,彷徨不见宗庙之美,遥想九鼎之珍,垂涎而莫之染指焉,恐大《易》之数虽阐于《皇极》之占,终以无辞而悔矣。
用叙其梗概,启其端倪,不敢尽漏真几,康节其无间然。
览者由门升堂而入室,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者也。
戊戌金晶满鼎日,观物老人番昜祝泌泾甫发题。
六壬大占进书序嘉熙三年五月 宋 · 祝泌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
臣昨尝编《中式类證》,乃闾阎琐屑之务,未及国家之大体。
今奉圣旨编修国家疑议利害之占书。
臣谨按成周大卜之官,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一曰征,谓国之大事在戎也;
二曰象,谓天视祲象,所以爱人君;
三曰予,所以爵禄给赏与人也;
四曰谋,谓将有谋猷,谋议异同决于卜筮也;
五曰果,谓英锐果敢,独断事权,未审当否也;
六曰至,谓收留贤才,军期□逆,何日上闻也;
七曰雨,谓望云霓沛然下雨也;
八曰瘳,谓疾喜勿药,汤剂有疑也。
又按《周官》筮人掌九筮之名:一曰筮更,谓有所更改利弊改作也;
二曰筮咸,谓立政立事,所以感动群情也;
三曰筮式,谓将立法,筮其可以久而□弊也;
四曰筮目,谓目有所见,如变征怪异,欲之而何群也;
五曰筮易,谓易置臣,筮其当否也;
六曰筮比,谓亲近大臣,如《比》卦之比也;
七曰筮祀,谓祭祀而筮日之类也;
八曰筮参,谓联事合治,参互稽考外朝之小臣也;
九曰筮环,谓侍卫御环之臣,若环师,合在一曰征之内也。
八命之与九筮,共十有七事。
夫龟筮短长,与六壬运式,术本不侔,然国事之大不踰于此。
即其条以为纲,缀辑前闻,以著于篇,源流备具,体用兼该,或亦神道设教之一助云。
嘉熙三年岁次己亥三月奉旨编修五月初三日出就缮写进呈。
祝泌上。
按:《六壬大占》卷首,宛委别藏本。
六壬大占序 宋 · 祝泌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六壬大占》卷首
臣观课以「六壬」立名,古今不宣其旨,后学未得其论。
臣尝□皇祗解篇,《连山》以《艮》卦为首,《归藏》以《坤》卦为首,皆是取天门之卦。
今观三式亦皆祖于《乾》卦,与三《易》不殊。
《易》云《乾》内纳六甲,即遁甲之理也;
外卦纳六壬,即壬式之理也;
一宫不立《坎》,而蹉于《乾》,太乙之法也。
是谓三式之书,皆以《乾》为宗,亦取天门之卦也。
若周人之《易》祖于黄帝授河图,命风后推演其义,此旨已有《周易》之序,故风后取西北天门之《乾》而敷衍之。
今观壬式,亥与乾同位,而寄壬于亥,月将首正月登明即亥。
故六十日之课得壬者六:壬子壬戌壬申壬午壬辰壬寅,而名之曰六壬,首乾亥也。
□□□□□□□□□□□□□□□六壬之义孰踰于此?
谨序以冠其篇首。
若谓民间壬书模绘造化、黼黻阴阳之说,以腐见闻,不敢仰渎天听。
或曰:壬衽也,壬衽万化,始于壬水,水出于一、成于六,故名六壬
其说虽同,义则肤浅。
又按《周礼》折簇废夭鸟之巢,以方书十干、十二辰、十二岁、二十八星之号,即壬盘之体也。
三代之壬书,惟此一證尚可彷佛,因并及之。
康节先生观物篇解跋(一 嘉熙三年七月 宋 · 祝泌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皕宋楼藏书志》卷四九
康节先生《观物》六十四篇,演元会运世之变,布律吕声音之交,凡六十卷。
无一言一字为虚文,亦无片语只辞发明义例,惟内篇十二总著其概,与外篇二卷杂通其旨,非隐而不言也。
《极》本无卦,亦本无辞,用卦用枝干者假借也,以言以义者不得已也。
其实元会运世之大四时、岁月日时之小四时相次而行、相交为用而已。
以日月星辰天之象配大四时,水火土石地之象配小四时,盖自有忘象之旨在其间,况于卦乎?
是故变化八图之五百一十二位,每位具天地未交之卦二,数之所自起也;
天地已交之卦二,数之所以合也。
起者为体,合者为用。
所谓用,亦不过以《乾》《兑》《离》《震》记元会运世,而《坤》《艮》《坎》《巽》记岁月日时而已。
第一位否否,祗是记元之岁之元之岁而已,非曰否之又否、有大屯塞之占也。
苐二位遁否,祗是记元之月之元之岁而已,非曰晦而不通之验也。
康节断例才此内篇中二篇尽之,至简而要,然推而充之,无穷妙义尽在其中。
元会运世而下铺皇帝王霸,春夏秋冬之例十有六,各因事而通畅,智者通之,昧者窒之,推而明之,存乎其人,康节难言,余何言哉!
己亥立秋跋。
康节先生观物篇解跋(二 淳祐六年五月 宋 · 祝泌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皕宋楼藏书志》卷四九
康节运世,年各书数,而不书卦。
又元经会,会经运,运经世,散分六卷,纵有知其卦者,往往昧于起元之不同,并未免差于存之数。
余晚厕冶幕,幸同列分细婉画,晨入危坐,吏钳纸前,占位注纸尾数十,它无所用其心,得寻书生事业。
迟厨供,属餍已,伺使长退食,联镳即还,无鼠牙雀角之问。
素餐可掬,故得调理所释康节之书成编。
冶使大监先生慨然俾命工锓之坚梓。
遂总诸数,归于一致,披览之次,不待布筹审例,了得其旨,诚《皇极》之枢要也。
断卦之义,备录后帙。
若通神妙旨,不敢殚露,触机者亦奚待直宣其所以哉?
人祸天刑之说,人之所畏,亦不得不畏云。
丙午日北至
皇极经世解起数诀声音韵谱序淳祐元年五月 宋 · 祝泌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
圣人因音以制乐,分律以谐声,五音所以配天五之阳中,六律所以配地六之阴中也。
音律又各有阴阳之合,故五音分太、少为十,与十干相应;
六律合阴吕为十二,与十二支相符,皆自然之数也。
而乐有遗音馀韵,故五音之外有少宫、少徵,十二律之外有四清声,盖永歌长言之发越,而音声之变尽矣。
昔人岂强分别于此哉,发于人声之自然,参乎造化所以然也。
古乐既亡,中度之音声虽无传,而存于人者未始亡也。
惟人之生,万物皆备,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口之于味,皆有一万七千二十四之别。
故声音臭味之感人,耳目口鼻之辨物,在于人者不约而同。
惟四体之中莫辨乎声音,故其道与政通。
虽五方之言语不通,如吴楚之轻浅,燕赵之重浊,秦陇以去声为入,梁益称平声似去,然至于以言写声,以韵叶音,不问华夷蕃汉之殊方。
所谓七均十六律之自然者播在乐曲,如规矩之于方圆,绳墨之于曲直,所至会同,非有训导师保使之然,而自各能叶合。
有如沤歌之曲不缘方言而间异,翻切之例不随风俗而差殊。
传曰:乐和人声,此造化之大巧,圣人之至教。
人之生阴骘于天,所以异乎庶物者也。
后世声音之学自唐陆法言之《玉篇》、顾野王之《广韵》,能别五音之呼吸、四声之清浊矣。
至于正韵反韵,沙门神珙作九弄反纽,罗纹侧纽,今无能传其三昧者。
胡僧了义三十六字母流传无恙,虽极之遐荒僻峤亦能传习,故蕃国亦有《广明韵》,则字母之教外薄四海皆用之也。
然揆之自然之声音,阴阳无不该之物,轻重无不分之理,有阴则有阳,有清则有浊,有轻则有重也。
今即了义字母论之,唇音分轻重,齿音分清浊,是矣;
舌音分舌上、舌头,曾知舌头即重音,舌上即轻音乎?
牙音、喉音乃不分轻重,半宫、半徵音又止有二字而缺其一,是了义之字母犹未全。
惟《皇极》用音之法,于辱、舌、牙、齿、喉、半皆分轻与重,声分平上去入,音分开发收闭,至精至微。
盖声属天阳,而音属地阴。
天之大数不过七分,而声有七均;
地之大数不过八分,而阴数常偶,故音有十六。
不可缺一,亦非有馀也。
余学《皇极》起物数,皆祖于声音二百六十四字之母,虽得其旨,而未发扬。
偶因官守之暇,取德清县丞方淑《韵心》、当涂刺史杨俊《韵谱》、金虏总明《韵相》,参合较定四十八音,冠以二百六十四姥,以定康节先生声音之学。
若《辨心鉴》合轻重于一致,紊喉音之先后,诚得其当;
添入《韵谱》之所无,分出牙、喉之音,添增半音之字,合而成书。
尚冀博雅好古君子更釐其未的,庶以声音求数,不遗要眇。
盖以开口内转为开音,开口外转为发音,合口外转为收音,合口内转为闭音,此易明而易别也。
余老矣,后有觉者能充之,以定一代之乐,感移人声,还其真醇,岂小补之,是岂声音云乎哉!
淳祐辛丑长至后二浃,鄱人提领干办公事祝泌子泾序。
按:《皕宋楼藏书志》卷四九。又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皇极经世解起数诀》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