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王阗南宋 ? — 1146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南宋 · 王阗
 押灰韵
旅泊多年岁,这去不知回。
忽逢门外客,道发故乡来。
敛眉俱握手,破涕共衔杯。
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
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
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
经移何处,别种几株
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复开。
羁心祇欲问,为报不须猜。
行当驱下泽,去剪故园莱宋朱熹晦庵集》卷四《答王无功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题注引 按:此诗亦见唐王绩东皋子集》,《全唐诗》亦收入王绩诗。《宋诗拾遗》收作王阗诗,《宋诗纪事补遗》承《拾遗》。钱钟书《宋诗选注序》以为是《宋诗纪事补遗》误收,而诗的最早出处实为《晦庵集》。王阗卒年,朱熹十七岁,或朱熹曾见过其人或其诗,因作答诗。一般而言,诗人很少可能写作答前代人的诗,且今见《东皋子集》为明人所辑,其可靠性亦在疑似之间,故仍收作王阗诗,并说明如上。)
净土自信录序 南宋 · 王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八一、《乐邦文类》卷二
古之大圣人,立言垂教,被于百世之下,其志犹郁而未畅、晦而未明者,盖有之矣,即吾佛净土法门是也。
余遍览诸经,深求其旨,往生功德,一言以蔽之,曰在凡夫获不退而已矣。
何则?
此士修行圆教,初信小乘初果人邪见及邪三毒,永不起慈,为断惑发悟,创入圣流,则越生不昧其所證,斯超四趣,不失人天。
至于凡夫地中,虽伏惑发悟菩萨,一经死生非常之变,则忘其所證所修。
是故遇缘或退,仍堕苦涂者容有之。
乃若凡圣同居净土,如极乐国等,虽具三界,唯有人天,故一切含识获生者,即长辞四趣。
又助缘大备,寿数莫量,纵至钝根,一生熏修,无不證圣果,宁复有退失事乎?
如来赞劝之本意,不过如此。
且圆机体道,是最上净业,苟加愿导之,即预优品。
若夫愚朴辈,但能称佛发愿者,而莫不往生。
呜呼!
观净土一门,则知圣人无弃物矣。
彼守痴空之徒,效无碍无修,起自障心,绝他学路,乃高其言曰:「净土末事也,何足道哉」!
可不哀耶?
净土自信录记 南宋 · 王阗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八一、《乐邦文类》卷四
余观如来东流之教,若直指本心令人究理之说,有识者既已信之矣,而庸鄙之徒,亦无敢议者。
及夫示净土论往生,则人莫不怀疑焉。
且众生本心,具四净土,曰凡圣同居,曰方便有馀,曰实报无障碍,曰常寂光。
如凡圣同居者,在具缚凡夫,即可依之;
其馀三土,至断惑圣人,始获證入焉。
往生一门,有二净业,曰正观默照本心也,曰助行备修万行善也。
正观与助行并进,则达四净土。
止有愿等事善者,近生凡圣同居,而远作上三土之因也。
以此论之,则净土者正是究理菩萨所登境界,而兼容悠悠众生回向渐修耳。
彼信如来直指本心令人究理之说,而疑其示净土论往生者,何哉?
大抵众生本心,体无一法有形,用无一相不备。
彼不知之,谓直若太虚寥旷,而无复依正庄严。
又助行以正观为主,正观以助行为辅,二者相待而立,似反而符。
彼不知之,谓究理忘缘,则何须加愿,加愿往生,则有妨究理。
况复净土具有四品,其往生者,上至究理菩萨,下及渐修众生,则何类不收、何机不摄?
彼不知之,闻圣师高僧往生,则自甘绝分;
见妇人童子念佛,则耻从其事。
噫!
如来之称赞净土也,其意若曰:「净土自他凡圣因果,即众生之自心耳。
往生净土易,自信自心难」。
当时十方诸佛,知其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由是舒舌劝信。
既而如来又喻之使信受焉,则大觉垂慈之旨,于斯可见。
而众生终不信,是可叹也。
一日,客有访余以净土教者,尝随其所诘而论说之矣。
暇时编次成书,得十问答,名曰《净土自信录》。
或见或闻,或依或违,不动婆娑,即归极乐,此余之志也。
四明无功叟王阗记。